【贫民窟的猫读后感】世界中心的貧民窟读后感10篇


文摘大全 2020-06-01 18:07:40 文摘大全
[摘要]《世界中心的貧民窟》是一本由Gordon Mathews著作,青森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108,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中心的貧 读后感

【www.anne5.com--文摘大全】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读后感10篇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是一本由Gordon Mathews著作,青森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HK$108,页数:3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读后感(一):杂想

  一直很想读这本书,一边听着宅男帮忙升级好电脑后的欢乐的歌声,一边在其虹口小仓里火眼晶晶发现了这本书,周日在家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介绍的重庆大厦是一座残旧的大楼,商住两用,拥有大批南亚及非洲的住户,有来来往往的商人,有兢兢业业的非法劳工,有慵懒的避难者,汇聚在这个充斥着低端全球商业贸易的大楼里生存,因为明显区别于主流社会的华人的肤色及语言,也因其大楼本身复杂且单一的内部交通模式,让这个大楼能在法律的灰色地带长期存在着。

  这样的各种族群的汇聚,也簇生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在这里能找到地道的南亚和非洲的食物,买到异域文化的特殊商品。上海也是海纳百川的城市,各式样的餐饮进驻,周六刚好逛了新天地附近的黄陂南路和顺昌路的就街市,在旧式的里弄旁居然遇到潮汕小食店,店里居然有销售当地特色的粿条系列,第一次在上海吃到这种米做的潮式的食物。而这个破旧的小食店的对面是一个颇为高档的西班牙餐厅。也类似重庆大厦在香港的地位,周围已经是高档且五光十色的香港,二大厦里面依旧是昔日的时光。黄陂路顺昌路这一代的旧社区的旧有的上海居民已经不多了,这里也是外地低端人群的聚居地,瞄了一眼租房信息,最低的阁楼仅需400元一个月,且不论其居住的舒适性,真心是打工族群的首选之地。而走了几步,又惊喜了一下,遇到能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胡辣汤,胡辣汤的对面依旧是老上海爷叔们热爱的砂锅店。当然不能和重庆大厦的全球化相比,这一老社区已经把有明显至少食物和生活习惯截然不同的南方人和北方人都聚到了一起,形成了特定的低端生活族群,猜想从事一些本地人不愿做但收入尚可的工作把。

  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中国商品被贴上了廉价和易损耗的标签,确实,去伊朗旅游的时候,有当地人很开心的告诉我们巴扎里面大部分都是中国货,但是质量不好。重庆大厦为此做了不少贡献把。

  书里也提到了大量非洲人来往于重庆大厦和广州,从事贸易,公司同事的小区里就又本地女生嫁给非洲商贩的真实案例,也算是印证了中国对老朋友越来越开放的事实吧。

  重庆大厦的以后是什么样子的,正如上海现在逐渐论文贫民窟的旧社区会走向什么样的地步,谁也不知道呢,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下?重庆大厦也是从回归前移民华人的乐土到更渴望翻身的非洲和南亚人的乐园,上海的旧社区也是在一代本土人逐渐的离开而变成了现在不一样的面貌。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读后感(二):重庆大厦的理想模式

  矗立在尖沙咀的重庆大厦,曾被美国《时代》杂志选为“全球化最佳例子”,其收容的住客来自百多个不同的国家。人类学教授Gordon Mathews因为到重庆大厦做义工,阴差阳错地研究起了这座大厦和这座大厦里的人。据他自己所言,白人身份可能还便利了他的研究,因为华人很可能第一时间就被认为政府派来的间谍。

  Mathews认为,重庆大厦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基于三条理由:一是足够便宜;二是香港宽松的签证制度;三是经济崛起的中国南方各省成为了世界工厂。虽然重庆大厦因此吸引了来自许多国家的人们,但正如Mathews所言,这里的全球化,是一种低端的全球化——人与物在资本投入和非正式经济(半合法和非法)情形下的跨国流动,其组织形态经常被与“发展中国家”联系到一起。这句绕口的话翻译成重庆大厦的日常生意形态,很大程度上就是——非洲人以重庆大厦为跳板,大量买入中国内地或生产或重组的各色手机,带回本国贩卖,以赚取差价。

  虽然这种全球化是低端的,而且难免有摩擦和混乱的时候,一般香港人因此不敢或者说不愿进入重庆大厦,但是对于在重庆大厦中活动的人而言,事实可能是另一番景象:首先,来到重庆大厦的人就算是受到了迫害成为避难者,他们还是有足够的钱飞来香港(1000美元),这是他们许多同胞所不能奢求的,同时彰显了这些人在祖国的精英地位。其次,来到重庆大厦的人都只是过客,而且是来逐梦的过客,大家都是为了同一个梦想——赚钱而走到一起的。种族冲突和贫富差距不是他们在重庆大厦内关注的主题,他们会向剥削者看齐,期望自己能过上那样的生活。

  也正因此,重庆大厦的繁荣也是十分脆弱的。从眼下看,它的日常经营会因为汇率的变动、签证制度的松紧而起伏。从长远看,重庆大厦的经营甚至可能被取代。就香港内部而言,重庆大厦所在的地段是十分扎眼的,一直以来都面临着被拆的危险,尽管时大时小。从全球化的发展来看,一是随着中国内地的崛起,香港与内地之间河流与海洋的关系会越来越明显,对于来重庆大厦淘金的人而言,想钓大鱼,还是要到内地去。二是中国公司正在逐渐迁入许多非洲国家,未来十年或二十年内,这些在其本国站稳脚跟的中国公司,可能会逐渐取代这些穿梭于两地的小商人。

  在这些粗线条的论述之上,是Mathews多年驻扎于重庆大厦中细致的采访。从大厦所处的地点及其历史,到大厦内包括商人、业主、临时工、瘾君子、性工作者和顾客等在内的各色人群,再到商品和生意链条,再到法律和避难者的关系,Mathews为我们呈现出一幅非常丰富的图景,其中还有不少当事人的口述。

  当然,这并不是一本没有遗憾或者缺点的书。借用沈旭晖在导读中的一句话——“(Mathews)对由上而下的建制一向不满,而重庆大厦由下而上的组织,正切合了他的理想模式”,在Mathews的论述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太多正方(在重庆大厦里讨生活的人)的叙述,但几乎看不到反方(警察和城市管理者)的叙述。于是,我们不得不对Mathews关于白人身份便利研究的论断打上一个问号,或许他太沉浸于他所观察的对象,以至于有些失真,或者说过于接近理想而不是现实了呢?

  另外,关于法律的那个章节,Mathews注重的是成文法,也就是规管难民的法律,对重庆大厦内部不成文的法律关注不够,这是比较可惜的。印象比较深的是对重庆大厦的人不太爱打官司的分析。主要是两条:一是人员流动太快,有些人甚至一去不回,警方难以向嫌疑人搜证;二是被害人自己流动也快,难以长期留下来打官司。其他方面如何呢?有待后来的研究者去发掘。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读后感(三):筆記

  ﹣其實鄧小樺之前在明報的評論,以及沈旭暉書前的導讀已很好的‘總結’出為甚麼要讀這本書了。

  ﹣得知有這本書,應該是這些評論出來前在《讀書好》看過介紹,那時還是英文版本沒有中譯版。

  ﹣重慶大厦,很‘遺憾’的是我一直只去那裡吃咖喱,而且第一次去還是唸大學時認識的交流生。看來我還是像作者寫的那樣的香港華人,對重慶大厦有著偏見,而必須是美國來的白人才會帶著‘獵奇’的心態去尋找中心中的邊陲﹣﹣重慶大厦。

  ﹣我自己很喜歡沈旭暉的介紹,點出重慶大厦其實反映出香港的國際關係。這個很重要,一來香港的國際化不應只看中環那些洋人,二來所謂‘低端’的全球化其實更民間,比如從重慶大厦的南亞和非洲商人引申到我們很多家裡的外傭,也是同一個體制出來的東西,三來重慶大厦的‘吸引力’其實也反映著香港的‘國際性’,即對不同國家的民間的人的包容度。

  ﹣ 很佩服這種人類學的調研,作者花了三四年的時間在大厦裡作調研,獲得了一個又一個生動無比、活生生的真人故事,好過癮。當然作者的身份也是挺‘諷刺’的,作為一個白人洋人在香港教人類學,去研究一個處於香港中心卻明顯和香港社會不一樣、充滿著‘邊陲’的發展中國家商人/人物的國際化大厦,權力關係、文化認同扭曲變形得無以復加。

  ﹣如果要有‘批評’的話,作者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相當的少,甚至在重慶大厦的context中認為新自由主義對這大厦的存在有貢獻。從書中確實可見重慶大厦的魅力,然而我們亦知道作惡多端旳跨國大企業同樣得益於新自由主義,而且不少在重慶大厦的尋商機的商人在自己的社會中其實也是掌握著權力,很難認同作者因為重慶大厦好玩就 justify或者毫不批判新自由主義的問題。

  ﹣進一步講,如果說非洲真的有百份之20至30的手機是來自重慶大厦,還有其它好好多多的消費品的話,那我們豈能不問為甚麼長途跋涉的從中國老遠的運貨回那邊竟然比本地生產還要便宜(更不要忘記原材料很可能是從非洲來的,或是已環繞了世界好幾周)..... 這種成本利潤的計算,肯定出了問題。

  ﹣香港聲稱自己是國際化大都會,卻永遠只‘仰望’甚麼巴黎倫敦紐約,這種脫亞/中入歐的思想難以擺脫。不要說書中提到許許多多的非洲國家/城市/地方我們毫不認識,就算連東南亞我們的理解也僅僅在於康泰旅行社的宣傳........ 希望日後有機會打破以下這種狹隘的視野吧。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读后感(四):香港为数不多有趣的地方

  随笔

  由于作者是一位人类学教授,我把这本书看做介于论文和纪实文学之间的读物。去过好几次香港,重庆大厦却不曾去过,这幢臭名昭著的,摇摇欲坠的破楼,逍遥法外,聚集着大量有色人种,常年来令本地的香港华人不屑和恐惧,被认为是香港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

  它位于香港黄金地带,边上几步路就是半岛和假日酒店,它像一个在浮华世界中心的貧民窟,恍若隔世般地伫在那里,以自己独特的气质演绎低端全球化的身份。在那里龙鱼混杂,有卖伪牌货的商人,非法劳工,避难者,性工作者,瘾君子,等等等等。还有这个白人教授作者混在里面做研究。

  开始翻看这本书时,简直无法把它放下,太有趣了,你会看到会说六种语言的店主,把金子做成金牙来香港贩卖的商人,住在破纸板里手里却捧着戴蒙德书的避难者,身世吊诡到像小说情节的非法劳工,等等等,一个五光十色匪夷所思的世界。那里融合着多元文化,任何民族主义都会在那里接受改造,甚至穆斯林倔强的道德观也可以在那里打折扣,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大背景下,不同种族的交织和共存展现出令人心醉的图案。我很快也便沉迷进这个种族混乱的景观里。

  除了在书中述说眼花缭乱引人入胜的那些真人真事外,作者到底是位学者,在书的中部,他着重介绍了大厦中无数个小商贩,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生意经。并且,找出了大厦为什么游离在法律之外的原因。。也因大厦拥有法律灰色的特性,它才能一直在那里吸引全球各地的边陲国家的商人来此展开梦想旅程。尽管很多落后国家商人在香港感受到发达社会的初暼后,对比自己的出发地,会脑子一片混乱。但这却是世界的现实,重庆大厦正好反映介于贫富之间的当今世界。值得一提,作者对大厦中各种非法行为的观点很好玩,他认为在那里,非法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法律的技术问题!这让我非常兴奋,就像当年看米歇尔.福柯写道,性不是道德问题而是权力问题一样。

  我认为本书最后一章"未来"写得尤其的好。这位人类学教授以学术的高视角,解读重庆大厦文化身份认同和它在全球的意义。我也从他的观点中,清晰了我这么多年来为什么不喜欢香港的理由。我现在明白,一个在讨论现代全球不平等现象的中心思想就是现代政治经济体系中的新自由主义,它代表了猖獗的全球资本主义摧毁反抗者的力量。而香港这个地方正象征着这个新自由主义的精髓。。当然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说,虽然几乎所有的人类学家都视新自由主义为邪恶之物,但作者认为,重庆大厦中的新自由主义,有着为数少见的良善表现,令大家欣慰。

  最后吐槽一下出版社。我手里是红出版(青森文化)的香港版本,竖排繁体,整本书的错别字,漏字,有二十多处。这本书在香港卖108港币,(香港的图书总体要比大陆出版的贵得多得多),但以这样的质量,很难让我去接受。

  阿康康康于柏林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读后感(五):读后

  知道这本《Ghetto at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Chungking Mansions, Hong Kong》还是在好几个月之前。当时刚刚决定要跨专业申请人类学的硕士,在网路上遇见了一位国内硕士在读(非人类学专业)的姐姐。她说自己也对CUHK的ANT感兴趣,给我推荐了一些书,特别提到Gordon Mathews教授的这本书。我被标题吸引了,却一直找不到相关文档,也出于对英文书籍的逃避,迟迟没有去阅读。

  但是仅仅是这个标题,就足够让我在脑中不断狂想,乃至于今年一月份去HK参加MaD的时候把同行的几个朋友一起拉去重庆大厦,并在那儿住了三晚。感谢那次住宿经历,让我在之后阅读这本书时能够更深刻具体地体会作者的描述。

  一直到今年三月份,听说这本书出了中文版,欣喜若狂。只是由于本书还未进入大陆市场,所以一直心心念念并在微博上碎了几句。好在有好心人看到我的碎碎念,便说要送我一本。这里特别感谢最后买下快递给我的思源同学。

  介绍一下这本书的背景。

  麦高登教授是83年第一次入住重庆大厦,当时他还是一个背包客的模样(引:P24,“一九八三年,我作为一名游客第一次来到重庆大厦,逗留了几个晚上。我在一九九四年搬到香港居住,每隔几个月来重庆大厦吃一次咖喱,并了解里面的另一个世界。”又,P57,“我在一九八三年末作为一个青年旅客在重庆大厦住了一个星期,周围是成群的欧洲和日本背包客,住在宿舍一样的旅店里交流自己的旅行经验……我当时是独自旅行的。”)。开始研究重庆大厦应当是从06年算起,作者带着一堆问题(引,P23,“‘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么多的人来重庆大厦做什么?他们过着怎样的一种生活?这个地方为什么存在?’这些正是我开始研究重庆大厦的初衷。”)每周入住重庆大厦一至两晚(引:P24,“我在二零零六年开始正式对重庆大厦做人类学的研究,尽己可能了解这幢大厦的一切人和事物,以理解它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在过去三年半中,我每个星期在重庆大厦至少睡一个晚上,并有一段时间就钻到此处。”)。通过与重庆大厦内人群的聊天互动,麦高登写下这样的一份田野调查报告。这本书记录了2006年至2009年这一段时间内住在重庆大厦内人们的状态(见P61),尽管它是有时限的,但仍然十分宝贵。就我个人而言,我相信重庆大厦不会被拆,正如作者在书中提到的九龙城寨那样,重庆大厦不会达到九龙城寨那样混乱的程度,某种程度上,它的特殊性使得它必将成为无法被香港历史略过并将一直存在下去的活态建筑(或者说社区)。所以今后一定还会有更多与重庆大厦相关的研究出现(例如作者在全书末尾P298写到的:“二零零九年初期……在一个星期天的早晨,我遇到一名相关华人中学教师,带着二十几个学生的团队,她让学生们尽量访问来自各国家背景的人们。……从那以后,我偶尔还会见到几位教师,后面跟着鼓噪的学生们。”)。而到那个时候,本书作为重庆大厦研究的先行者,一定会出现在参考书目的一栏。

  读完这本《重庆大厦》花了我几个停电的下午,但总算是读完了。

  全书给我留下几个印象很深的关键词:低端全球化、避难者、新自由主义。

  “低端全球化”是作者贯穿始终的一个中心,作者定义低端全球化为“人与物在资本投入低和非正式经济(半合法和非法)情形下的跨国流动,起组织形态经常被与‘发展中国家’联系到一起”(引自P36)。作者认为,重庆大厦是低端全球化十分鲜明的一个展现场所。这里充满着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各色人等,他们在这里进行交易,货品种类繁多。有的在重庆大厦内贩卖着手机,有的住在重庆大厦而从深水埗往返进货服装。他们将货品从重庆大厦这个低端全球化的中心运向世界各地其余的中心。这是一群商人,在这个能够以各种通讯方式完成交易的年代,他们依旧固执地相信亲自验货才是王道,或者说,除了交易过很多次建立十分牢固的信任关系的买卖双方才可以省去这一道旅程——而这实际上很困难,正如书中提到过的,有些买家在几次顺利交易后下了一笔大订单,这笔便黄了,所有成本由卖家承担——重庆大厦的商人们但凡要赚上一笔钱的,无不熟知这一点。此外,来来回回的旅程事实上也可以给这群商人带来利润,譬如往自己的行李中塞上百只手机或是电脑或是衣服等等等等。

  商品通过低端全球化流通到了许多发展中国家,一些商人甚至引以为豪(还是为自己推卸责任?),他们认为自己“扩展了穷人的想象”(引自P227),麦高登教授总结为——他们至少将全球美好事物的摹本带到了世界上最贫穷的大陆(引自P228)。从重庆大厦出去的商品数量多到不可胜数,手机尤胜(引,P160,“我根据其二零零七及二零零八年的贸易活动粗略估计,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有20%的手机销自重庆大厦。据我所知,手机店铺平均每个月销售一万五千至两万个手机,小店则可能每月售出五千到一万部手机而已。”),不知道它们排起来可以绕地球多少圈呢(笑)。

  “避难者”是在全书介绍的几类重庆大厦人群中较为特殊的一种,也是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一种。书中介绍了重庆大厦中的商人、业主和经理、临时工、家庭佣工、性工作者、瘾君子、游客,以及避难者。重庆大厦这个地方与王家卫所称的“重庆森林”极为相似的一点是,整个建筑的确是一个循环自生系统(引,P45,“一位饱读诗书的受访者说,‘重庆大厦有一套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任何你可以想到的东西都可以从这里找到,“从住宿到清真烧烤,从价格各异的威士忌到性,电脑修理、卫星电视、装置在港币和眼睛里的隐藏摄像头、文具、生活日用品、洗衣服务、药品、国际避难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还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精神食粮等等”(引自P45),你可以一直一直在这个地方生活下去,几乎不用出大门——这对避难者真算得上是个好事儿。众所周知,在重庆大厦住着的,几乎都是外来群体,香港人即便有着房产权也不会在这儿居住。而要在香港合法逗留必须获得签证(尽管这相对容易得多),当然其实有很多非法逗留,逾期滞港也很正常。而可以长期甚至永久居住在港的人,除了那些娶香港户籍女孩儿为妻的人,便是向联合国难民署申请成功为“避难者”的人(无论真假)。然而这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避难者所有的权利是居住而非离开,就像某些受访者说的,香港是个奇怪的城市,进来容易而出去却显得困难。这些避难者一旦离港,便很难返回。而身有这样合法的在港身份,很多时候又谈不上是一件幸事——在法律上他们不被允许工作,尽管在重庆大厦,“非法”再正常不过。领着香港政府发的最低补贴,他们在重庆大厦里过活着。往往,偷偷非法工作的避难者幸福指数要更高一些。

  关于“新自由主义”,有的读者认为书中麦高登教授似乎抬高了它的地位。书中有一段也表明了作者试图与一般人类学研究区分开的立场:“人类学的著作一般将新自由主义描写成一个邪恶之物,它代表猖獗的全球资本主义摧毁反抗者的力量。从宏观的角度,新自由主义确实对世界造成了负面影响,但在重庆大厦的小世界中,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大致上似乎是良好的。”(引自P321)然而我们从这段话中也可以清晰看出,作者是站在重庆大厦的角度来发表类似见解的。这里解释一下。在重庆大厦,无论是内部“居民”还是外部警察或其他司法力量,似乎都有点“得过且过”的意思。内部居民偶尔也需要法律的保护,然而出于他们本身身份或是所从事贸易的非合法性/半合法性,他们大多不愿意去报警、申诉维权——这很容易理解;而外部司法力量往往也不想介入重庆大厦的事务——尽管其实重庆大厦在内部还算个井然有序的社会(引,P74,“重庆大厦中甚少发生冲突,每个人都安静本分地专区自己的钱……这里没有国籍,只有钞票二字”)——似乎除了发生火警,警察也无需出动。当然,有时候即便出动也无用,住久了的人早能分辨得出便衣警察且早在自己被发现之前溜之大吉。而从法律层面来说,所有人都知道在重庆大厦内贩卖假冒伪劣制品,但一般情况下这种交易被默许了——吸毒贩毒者反而比这类交易会受到更重的惩罚——或许就是所谓的新自由主义之下,香港政府觉得假冒伪劣的危害并没有很大。若是清空了这一块,资本市场会萎缩也说不定。所以得以依靠着这样的新自由主义,重庆大厦的人们安然无事地生活着,各自赚着各自的钱。

  【一些摘录】

  •重庆大厦在香港,但它不属于香港。它仿佛是一个来自发展中地区的外星孤岛,降落在香港的中心地。

  •重庆大厦为何存在和为何值得关注?第一,这座大厦价格低廉;第二,对发展中国家居民来说,香港是容易进入的地区;第三,中国南方渐渐成为制造业为主的地区。

  •7-Eleven是非洲商人们交流生意秘诀的汇集点。在二零零七年,有位非洲生意人对我说:“我们就在这里认识彼此,我们非洲人在这里帮助其他同在异乡的弟兄,这里是我们的酒吧,也是我们的办公室。”

  •重庆大厦最真实的环境是整个世界。

  •我记得坐在自家旅店的大堂里,有一个土耳其人和一个美国人以及其他人正在观看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电影,电影里的美国将军说了一下愚蠢的话,结果土耳其人和美国人就开始吵起来。土耳其人问,为什么美国人总是喜欢干涉中东事务,那个美国人强调“不,我们没有”。结果他们最后达成一致意见:“为意识形态而争执是一件蠢事。我们都是世界公民,所以应该尊重彼此。”

  •(讲述人:)“外面的世界很不容易,但重庆大厦是我们共同的家!”

  •(讲述人:)“在香港这个地方,你可以赚钱过上好生活,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我渴望落叶归根回到印度,我是一个锡克人,但是却因为要配合香港习俗而摘掉头巾、剪掉头发,连我兄弟都批评我不带头巾。”

  •他们(指避难者)的人生就取决于这些连自己都怀疑的判断标准,但其最终含义却绝对无疑——他们仿佛是摇号机里的彩票,赢了的人就能拥有崭新的人生。就如彩票一样,他们赢取的几率非常低。(这是说,避难者递交给联合国难民署以避难申请材料,却不知能否通过、何时通过。)

  •一天下午在重庆大厦背面,我透过一个人(一位瘾君子)的硬纸板住所,居然看到他在阅读贾雷德•戴蒙的《枪炮、病菌与网铁》,这本书我当年给人类系的研究生理论课列为阅读书目。

  •(讲述人——一位瘾君子:)“牧师开始谈论生活品质:要简单生活,也必须爱上帝。不过我们的生活确实已经很简单,我们睡觉,然后吸毒,分享大麻,然后再睡觉。”

  •如今谁能不靠梦想生活呢?在重庆大厦的人们更加如此,由于它如此廉价,令它成为许多国际梦想家的最后避难所。

  •这些人并没有像祖国的人那样相互打架——他们也许有时拌嘴,但争吵很快就结束了,因为重庆大厦的主基调就是赚钱。

  •重庆大厦的一般态度是,在追求利益的大背景之下,种族及宗教的矛盾只不过是令人分心的情绪而已。

  •重庆大厦中的穷人几乎不可能变成富人,非法劳工可能永远也拿不到香港居留权,或者永远不可能积攒足够钱变成商人,避难者也很有可能会申请失败,正如香港其他90%的避难者一样。但同时,穷人和富人一起支持着重庆大厦的资本主义。

  •在全球各地,商品流通路径能超越政府掌控,到达令人咋舌的境地,经过世界各地码头的商品只有5%受到检查。……而在香港,这种情况的发生不是因为政府没有能力控制,而是因为政府不愿意管。

  •香港总体来说是自由放任经济和新自由主义经济的化身。

  •一个手机店的商人告诉我:“没错,很多非洲人都到中国大陆去了,因为他们想在那边闯事业,但是大多数人是因为拿不到香港签证才去的。如果他们有签证,还是会回到香港,因为他们能够信任这里买到的手机。”

  •发达世界和发展中世界的象征符号比一般假定的情况还复杂。(老相机的材料,被运至发达国家,迎合相机爱好者的趣味)

  •重庆大厦大致是一个文明、和平、甚至是有道德的地方。

  •(巴基斯坦店主与锡克人之间产生矛盾后)这名锡克人最终向距离十英尺的对手表明:“不要报警,让我们用宗教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去你穆斯林的庙宇和我的锡克庙宇,我们与那里的权威人士谈话,听取他们的判定。这就是我们解决此矛盾的方法,你可以带上我的小儿子,我带上你的小儿子,然后一起去彼此的庙宇。”

  •尽管某些避难者曾经饱受折磨,他们与重庆大厦的其他外籍居民一样,倾向于是他们国家的中产阶级,生活属于小康水平……我多年来每个星期为避难者开了一门时事课程,就仿佛是一堂活跃的大学研讨会,充满了激烈的辩论,议题包括非洲殖民主义、同性恋与异性恋、其他星球上生命的可能性、网络的未来、以及神的本质。

  •成为一名遵纪守法的避难者是一个可怕的命运,违反规则也许会带来还算不错的新生活。

  •对于一些主要在大陆活动的非洲商人来说,重庆大厦已经成为发展中世界的绅士俱乐部。

  •重庆大厦仍然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的混合“异域”,但它也许一点一点开始变得“正常”了,因为世界本身渐渐变得越来越“异域”,世界上不同文化宗教背景的人们都能在普通场景互动交流。

  •跨越是否喜欢香港或大陆的辩论,重庆大厦又是还孕育一种世界主义的氛围……(生活在其中的人们)道德上变得更宽容。

  •我多次听到此类异议,一边的人希望离家去诸如香港一样更加富裕的社会,另一边的人则因为爱家而想留在祖国。对属于前者的许多人来说,重庆大厦的世界主义很美好;而属于后者的多数人会认为这是必然的罪恶。以上论点包含了安全感的因素:你在哪里能够平平安安地生存,不需要担心别人拿走自己的财务?而你你又会把哪里当做自己可以归依的家?

  •(讲述人:)“你每次从一个地方搬到另一个地方,就会失去旧有的身份。”

  •低端全球化与高端全球化的运作一致,但规则却截然不同。

  •重庆大厦依旧是一个贫民窟,因为它与香港其他地方在种族组成上不同,受到大部分香港华人的歧视或恐惧,重庆大厦中的多数人深谙此道。然而,这是一个资产阶级的贫民窟,甚至是一个世界主义的贫民窟。

  •我预测今日的重庆大厦,就是明天的世界。

  •尽管重庆大厦也许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它也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世界。低端全球化不是世界的过去,它至少在某些方面是世界的未来。重庆大厦在其特定环境下将必然消失,但在更深层意义来看,世界中心的贫民窟也许不久成为整个世界。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读后感(六):重庆之外的重庆大厦

  一月底从香港诚品书店买回这本书 断断续续看到最近才终于看完 第一次看完一本竖行繁体的书 而且还非常厚 确实是有点辛苦的 因为不太习惯所以常常这一行看完了找不准哪是下一行 但是好在这是一本有趣的书 尽管是一位人类学教授经过几年的调查与记录写出的一本学术著作 但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故事 让人能够无视版式障碍把它读完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想到之前有朋友在香港浸会大学念传媒时有作业需要到重庆大厦去做采访 她的那条朋友圈已经找不到了 但是印象中她说以后再也不想去重庆大厦了

  而在我到香港之前 是去新加坡玩了几天 在飞机上我坐的是靠窗户的座位 左边是一对老夫妇 他们看起来比较冷漠的样子 不怎么说话 脸色也不温和 听他们说话 说的是粤语 而且好像不会说普通话 因为在与说普通话的空姐交流时 他们说的也是粤语 后来我上洗手间的时候 因为需要他们为我让路 所以就用我的三脚猫功夫跟那位奶奶说了一句 唔好意思啊 然后其实他们好像也不是很乐意给我让座 就侧着身子让我挤了出去 后来我回座位时不得已又请他们让了一下 然后很小心地奉上了一句 唔该晒~

  可能我的两句蹩脚粤语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 后来快到新加坡的时候 那位奶奶(其实应该就六十多岁的样子吧) 问我知不知道一张纸上写的英文地址应该怎么读 我就教她念了几遍 然后我和那位奶奶聊了起来 她说他们是广东的 儿子在新加坡工作 他们老两口过去玩玩 然后准备回香港就走走亲戚 我说我玩了之后也是去香港 她问我在香港有没有订好住的地方 我说我住在朋友那里 她就仿佛放下了心来 因为她马上说 上次他们两口子来的时候因为亲戚家不方便住 就在重庆大厦订了房间 订的时候不知道是重庆大厦(确实在这本书里也写到一些旅店在网上挂地址时会模糊掉重庆大厦这个名字) 只觉得很便宜划算就订下了 结果去到那里就后悔了 环境特别不好 又脏又乱又差 那位奶奶真的是一脸嫌弃加后悔加略微难以置信的表情 说以后再也不会去那里了 还很认真地嘱咐我绝对不要到那里去住 真是一位可爱的奶奶 一点也不像一开始那样觉得她是个冷漠的人了 最搞笑的是 我们俩都好努力地在用我们自己不熟悉的语言在沟通 她努力寻找普通话词汇 我努力接受粤语听力测试 哈哈

  好像扯远了~反正就是有一种 没见过重庆大厦 江湖中却到处流传着它的传说 的感觉

  其实这位奶奶的看法也能够代表外界对于重庆大厦的几种主流思想之一 就是华人群体——作为主人——对这座位于繁华大都市中心的贫民窟所持有的嫌恶 认为它是拖香港后腿的一个存在 因为它其中充斥着各色人群 廉价交易 劣质商品 怪味小食 还有一间又一间隔音很差住一晚都不能放心合眼的小旅店房间 一般香港本地人是很少进到这里面来的 作者说年轻人们都会被大人警告不要靠近这座大厦

  但是这里却是东南亚 西亚 非洲人淘金的天堂 由于香港宽容的入境政策 他们可以轻易拿到入场券 走上咸鱼翻身之路 如果成功了 他们就可以养活自己和在故乡的一家人甚至整个家族 尽管他们非法的劳工无法让他们获得跟别的香港人一样平等的待遇和薪水 但是也都足够让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变成一个说得上话掷地有声的人 于是一波又一波的人乘着海浪泊上这片黄金海岸 渴望掘得属于自己的那一桶金

  本书的作者看法也与这位奶奶的说法跟相左 作者在搜集写作资料的这几年里每周都会到重庆大厦的旅店里住一两个晚上 并用大部分的时间 与这幢大厦里的人交谈 在他的视角里 这并不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地方 也会有偷窃 会有暴力 会有欺诈 但是这里也是个充满人情味的地方 在这个地方 赚钱是最高的原则 于是争议可以被搁置 巴基斯坦人和印度人可以相互聘用 他们不会在远离国界十万八千里的地方再为了国家之间的恩怨而大动干戈 不认识的人 也可以在小食店里拼桌的十几分钟里聊上几句 还有非常虔诚的教徒 在待了一段时间后 也开始认为 性工作者 也不过是迫于生活而选择了这一项职业 而非十恶不赦地把灵魂出卖给了恶魔 所以作者认为 这幢大楼 不论从商品交换的角度 还是人情交流的角度 都是低端却高度国际化的体现

  其实看法不同的原因 都在于是否了解 一个晚上 自然比不上几年的相处 于是只能从很外在的标准上去下判断 好像黑色人种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就显得这幢大厦不安全似的 都是因为不了解 就好像我跟这位奶奶聊天之后才发现 她并不是我最初印象中的那样冷漠 一切都是需要去接近 去了解 去倾听 才知道真相的

  我觉得我似乎是有点冒险精神的 就像在新加坡时看网上的人越说不要去小印度就越想去 看完这本书之后 我也想去重庆大厦看看了 想去试试里面地道的咖喱(噢我最爱的咖喱) 如果可以的话 还想住一晚 看看自己到底敢不敢睡着 不过根据书里的一些描述 我觉得还是要有男生同行最好 因为虽然治安不至于太差 但是注目礼这种事 也不是治安能管得住的吧~(好吧说到这一点我就该手动拜拜了~)

  最后还想说一句 这本书挺赞的 是一本学术性与故事性交融的好书 现在觉得能花几年时间沉下心去搜集第一手资料并整理得当的作者都是非常了不起的!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读后感(七):一个手机店主在重庆大厦的故事

  【我根据从书中看到的若干人和事,串起来写了一段~】

  我叫辛格,是一个来自印度加尔各答的手机店店主,在重庆大厦呆了很久了。在我们那有一个小镇,大部分人都跑去香港淘金,因为香港是一个签证政策很宽容的地方。我现在有永久居留权了,但是之前我只要坐飞机到达香港国际机场,就能获得数月在香港的免签待遇。

  我在重庆大厦的一楼有个店铺,是我租下来的。这家店属于一个香港华人,但是他很少出现。当然,香港华人普遍对重庆大厦充满偏见,认为我们这里是危险、肮脏的地方,除了去楼上吃中高档南亚菜,他们几乎很少来这里,从弥敦道门口路过的时候都加快脚步。但是这里的华人业主们总是想办法改变重庆大厦在外界眼中的印象,但是他们不知道重庆大厦之所以称作重庆大厦,正是因为这抹“灰色”。

  我的手机铺子雇佣了2个人,1个是我的一个亲戚,他是拿着旅游签证来打工的。按理说旅游签证不能工作,但是如果警察来问到,可以说是来帮忙,但是最好还是不要让警察盘问,否则麻烦大了。所以我们都练就了一身识别便衣警察的本领;另一个店员他是个避难者,据说在巴基斯坦受到迫害,但是难民材料寄给联合国难民署之后就没有下文了。虽然避难者被发现工作,违法情节更加严重,但是他还是想过体面、自食其力的生活-其实这些避难者往往都是所在国的中产阶级或者著名人物,遭受政治/宗教迫害。但是一旦违法势必被坐牢甚至遣返,那他们可就惨了。因为他是避难者,所以我可以给他很低的月薪,大概港币1500-2000吧,省了我一大笔人工钱。因为如果是一个有香港永久居留权的店员,我工资至少翻倍。我觉得这样低薪水是合理的,毕竟他在这里我就有风险成本。

  我卖各种各样的手机:真货、假货、仿货、返厂货...我跟我的顾客都清楚彼此的供需关系,知道彼此要什么。我是个正义的商人,不会拿假货充真货,特别是面对那些非洲手机商人的时候,他们采购量很大。说起这些非洲手机商人,他们还是有点头脑的:来港的时候从家乡带了各种特产甚至宝石装满行李,弥补机票钱,凭借落地后的旅游签证自由进入,订好货后把行李装满,又飞回去。据说他们也会买各种层次的货,好的手机拿给亲戚、或者贿赂海关官员;有的没良心的会以次充好卖给无知的非洲人民。总之他们都是让邻居们羡慕的对象,能去香港这样的发达地方“赚一桶金”。不过08年开始,他们逐渐去广东直接进货,让我的生意难了不少。

  我觉得重庆大厦就是香港的缩影,虽然好像是低端的全球化缩影,但是却很真实。以前内地没那么开放的时候,我们有渠道把广东工厂的货拿到香港,让各种商人直接来重庆大厦淘货。他们信赖这里,正如信赖香港一样。

  有人说这里很危险,瘾君子、妓女、赌客遍地,我想说不是这样的:我不否认这里面有这些人,但是这里实际上很少发生命案,很多人,包括我,都在若白若灰的地带游走,而这一抹灰色,正是自由的香港所赋予的。也许以后我们的生意会彻底被内地工厂抢走,他们甚至已经把直营店开到重庆大厦了,但是我已经赚够了养老钱,可以荣归故里了!

  【2017年10月,我在重庆大厦一楼逛了圈】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读后感(八):边读边写

  原来重庆大厦早在70年代就在lonely planet里被提及过了。那时候重庆大厦的主要住客还不是第三世界国家,而是欧美的猎奇来的嬉皮士

  原来1993年九龙寨城才被完全控制摧毁的。人们总拿重庆大厦与九龙寨城相比较。作者说,因为九龙寨城到后来失去控制不得已摧毁的,而cqds在外人游客眼里是地狱,但是在港政府看来是小菜一碟受掌控的(这果然得见过大风大浪才能泰然自若啊)。而且据说犯罪率来说,整个大厦的水平在中位数以下

  厕所厨房阳台之外的地方用瓷砖而不是木地一直是我觉得很low的装修风格。今天终于有人将这种感觉文字化了,“这让整个家变成了一个厕所”

  某些保守派穆斯林国家(比如巴基斯坦),一旦女性听到男人说话而微笑了,或是更甚,居然还跟他握手了,就可能表示出她喜欢男性的意思。而且保守派穆斯林国家不喝酒我是知道的,能一夫多妻,但是不能够嫖娼。

  原来重庆大厦以前最早建造的时候是给哪类人群的,这没有纸质纪录。只能够从曾经居住在里面或者周边人的口述历史里面推断和猜想。但是口述历史必定是众说纷纭的,所以结论就是不确定。(我以为50年内发生的这些事应该是不模糊的,然俄。。)

  在一个正面的大环境下讨论负面的事,这个行事跟讨论负面的事意义不一样。

  大厦边上的街上是尼泊尔瘾君子,一个个纸板搭成的纸板简易安居之所。这些尼泊尔人是以前给英政府做雇佣军的尼泊尔人的儿子们,有香港的居留权。他们的家庭在尼泊尔一般是中上层阶级。作者有次路过这条街,惊奇地看见一个瘾君子在看人类学著作《枪炮病菌和钢铁》。

  印度飞香港的廉价航空要3000多港币,东非要1000多美金,西非就更贵了。这对于那些第三国家的人来说是一笔很可观的数目。所以哪怕是仅仅在重庆大厦打黑工的人,都是在自己国家阶层里中产或以上的。更不用说那些小商人了,要有几千几万美金的进货资金。所以 那些香港人眼里的流民,在本土国完全不是如此。肤色可能是判断贫富的一个偏见 ,白皮肤就是比黑皮肤更高级更富裕教育程度更好更加文明。

  一个区就那么几个脸熟的便衣警察,很容易被认出来 作者在掌握了识别便衣警察的技能后 会在大街上认出来便衣的时候朝警察挥手 警察羞怯就会羞怯地笑笑

  香港与加拿大美国西欧澳大利亚等这些接收避难者国家不一样的是香港几乎不允许任何的避难者在香港永久居留,而是坚持要求他们去第三方国家定居。另一方面是,香港拥有更加开放的签证政策(是因为香港面积太小了吗。所以要把难民推荐到其他国家?其他国家为什么会接收啊

  香港没有大陆避难者,因为香港是中国的一部分。 呵呵哒

  难民,能在香港安定的难民也是有信息优势的,他们没有跟其他大部分难民一样在周边国家的难民营,也没有去其他居住社会条件恶劣的其他发展中国家。他们知道要招谁做什么才能到香港,说到底,很多难民是有地位有钱的人。我想真正的政治难民不需要打黑工啊,他们有党派成员支持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读后感(九):一个真实的重庆大厦

  刚才写的一大段都没啦!气死了,搞得我现在我现在完全没兴趣再写!

  我希望了解生活的这个城市:香港。今年第一次去了香港一年一度地香港书展,买回来几本小书。其中两本跟香港有关。不知道是偶然,还是潜意识里我将自己定位于香港地一个旁观者,我买的两本书都是旁观者眼中看到地香港。一本是台湾作者刘克襄写的《四分之三地香港》,介绍香港的自然风光以及行山路线;另一本书便是这本《重庆大厦》。

  《重庆大厦》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关注的是生活在香港的一群边缘人物。这也正是我对自己在香港的定位。当然,比起书里的主人公们来说,我实在是幸运太多了。同时,《重庆大厦》又把这群人的生活状态放到了一个更大的环境中来理解,它既是香港尖沙咀的一个独特奇景,也是世界全球化下的一个出人意表的产物。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它代表了与高楼大厦,国际跨国公司对立的低端全球化现象。

  这本书的作者Gordon Mathews教授是香港中文大学的人类学教授,这也是我供职的大学,自然而然多了一份亲切感。整本书的文字非常朴实,是纪实文学应该有的格调。准确的说,与其称之为纪实文学,倒不如说是学术著作,Mathews教授在行文间处处透出一个成熟学者的风范,用词非常节制,尽量不让自己的观点影响读者,但同时又很自然地表达出他对重庆大厦以及里面生活的人们的关注和理解。

  说起来惭愧,我多多少少有点叶公好龙的味道。虽然说关注边缘群体,但和香港绝大多数华人一样,每次路过重庆大厦,我都是匆匆而过,完全不敢与门口那些各式各样的托儿们对视。通过Mathews教授的眼睛,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重庆大厦。这里有着全世界最复杂的人群:来自中南亚、非洲的商人,性工作者,避难者,非法劳工,瘾君子,游客以及很多我根本不知道名字的国家的人。他们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来到这里,基本上怀抱着同一个目标,这重庆大厦里赚钱并为自己和家人争取一个更好的生活。

  书里穿插了很多采访记录,重庆大厦里的人们似乎不介意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我记得很多次,我看得忍俊不禁,笑了几下又觉得心酸地想哭。这些人,多多少少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小心翼翼,冒着极高的风险赚取利益。香港向来是一个强调法制并以此为荣的地方,但是过于教条的法律条文对于重庆大厦里面的人来说,似乎太缺乏同理心了。这也是我看这本书时很大的一个感概。象牙塔里待久了的人,总是有点理想的酸腐气,我自然也不例外。但是看着这些第三世界的人们的奋斗故事,我很难用法律来解释并规范他们的生活。在某种意义上,他们活得比较接地气;正像教授指出的那样,他们很多时候的违法行为更像是技术上的问题,而并非道德原因。因此,教授也很接地气的对于他们的行为采取了宽容和保护的态度。

  总而言之,这本书会告诉你,重庆大厦并非王家卫镜头下的浪漫之地;然而也并非普通香港人眼中的“黑暗中心”。它只是在香港这个世界金融中心里的贫民窟,寄托了无数来自第三世界的人的发达梦。重庆大厦,从侧面折射出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某些阴影;然而对我而言,它也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待并理解中国。至少,在看完以后,我对于重庆大厦顶楼的咖喱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世界中心的貧民窟》读后感(十):以重庆大厦为主角的香港寓言

  重庆大厦之于香港,和香港之于中国,都是个特别的存在。重庆大厦是香港这个第一世界中的第三世界孤岛,而香港则是中国这个无产阶级海洋中的资本主义孤岛(澳门正在擤鼻涕)。

  中国大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香港为桥梁与世界联通,现在,非洲、南亚的中产阶级则通过重庆大厦与中国大陆、与全球化联系在一起。

  重庆大厦与香港还有一个微妙的相似之处,他们的“业主”都是中国人。重庆大厦的业主以华人占多,这些华人大多是50-80年代逃港的内地人,他们通过奋斗,终于购入了自己的不动产,成为有产阶级。与此同时,他们对来港的新移民,又有一种面对穷亲戚一般的厌恶。

  业主们对大厦敬而远之,取而代之的 ——实际上华人占据大厦的日子极短,还真算不上被取代——是非洲、南亚、欧洲和(少量)中国内地的商人、逾期居留者、难民和旅客,其中以非洲和南亚人为主。

  对香港人来说,这些非洲人和南亚人都是第三世界的人,但这些人在自己的国家又是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不是谁都付得起来香港的机票钱。他们在自己国家是可以选择的人,那些没得选的人正在太平洋上当海盗呢。

  他们很多人怀着发财致富的梦来到香港,但绝大部分人注定会失败。失败者不会被人们提起,而成功者则尽情享受这家乡人民的赞誉,并吸引更多人来到重庆大厦。

  大厦中同时存在着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基督徒和穆斯林、印度教徒和锡克教徒、或其他当他们在自己的国家里时要致对方于死地的仇人,但他们都因为一个共同的目标来到了重庆大厦,并围绕这个中心成为了利益共同体,那就是挣钱。

  为什么广州的黑人会因为一个意外死亡的同伴而围攻派出所,而重庆大厦中的黑人却处处谨小慎微?因为大厦中分散的力量实在激不起多少浪花。

  在大厦中,剥削无处不在。工人的收入比大厦外的人要微薄得多,如果是非法劳工还要更低。然而被剥削者对剥削者却没有阶级仇恨,他们认为这是重庆大厦的规律,他们只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当上剥削者,而不是推翻他们。

  即便是拿着微薄的薪水,工人们依然能够节衣缩食寄钱回非洲、南亚的家。因为这正是他们来到重庆大厦的原因。节衣缩食,勤劳致富这种清教徒式的道德在重庆大厦生根发芽了。

  随着中国大陆的发展和开放,重庆大厦的地位正日渐衰落,这又与今日的香港有着微妙的相似。非洲人再也不需要通过重庆大厦来购买产自中国内地的商品,他们可以直接越过深圳的关口,来到广州、东莞、佛山这些工业城市直接采购,然后在重庆大厦休整几天,返回自己家乡。重庆大厦渐渐成为他们休闲的场所,而非求生的基地。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wenzhaidaquan/329365/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 600字美文摘抄【4篇】 600字美文摘抄【4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为您推荐
  •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简·爱(JaneEyre),是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孤儿,年幼时被送到舅母加抚养,过了十年被歧视、受虐待的生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美文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欢迎品鉴!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 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欢迎品鉴!
  •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English)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由26个字母组成,是欧盟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亦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