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轮|《生命之轮》读后感10篇


文摘大全 2019-10-03 22:10:22 文摘大全
[摘要]《生命之轮》是一本由[美]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Elisabeth Kubl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 00,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 读后感

【www.anne5.com--文摘大全】

《生命之轮》读后感10篇

  《生命之轮》是一本由[美]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 Elisabeth Kubl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之轮》读后感(一):信念:死亡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经历

  有这样一位普通的小姑娘:她生于瑞士山村,出生时仅两磅多点,是三胞胎的老大,童年时经历过生死考验,感知到医生的冷漠无情,立志成为不但要治病救人更要温暖人心的医生;志向支撑的因缘际会下,她成为第一个研究死亡的生死学大师,走入临终关怀领域,以温暖的爱抚慰临终病患的无奈与无助,以无愧无惧的勇气面对生死过渡的彷徨与迷惘;同时她也是第一个关怀艾滋病人的医生,晚年勇敢地致力于艾滋病患者的关怀与照料。这位从普通小姑娘最终蜕变为不同凡响的伟大女性就是被世人称为“死亡与濒死夫人”的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生命之轮》是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中风后于71岁高龄时真情撰写的自传,回顾了自己“平凡”坎坷而又充满震撼力量的一生,旨在向我们吐露生命的终极秘密:“死亡并不真正存在,人生最难的功课是学会无私地去爱”,被吴淡如和蔡康永称之为“最好的女性传记”。

  我是惧怕死亡的。少年时期外婆去世、随后母亲因我遭遇车祸险些丧命的经历,不甚明了死亡的意义,让我恐慌却找不到人诉说,因此我一直害怕死亡的降临,又因为强烈的内疚和自责,长久以来,即使成年至今,潜意识里会避免与他人建立过于亲密的关系,也无法与自己和解。读《生命之轮》的过程,是我对待死亡的态度不再逃避的证明,仿佛也经历了一场如书中描述蝴蝶的意象般蜕变。死亡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经历,是我需要逐步建立起并坚信的信念。

  我六岁那年的一天,一手带大我的外婆偏瘫了。医生冷漠宣判“她将躺在床上至死”后,将她困在一间潮湿阴暗的屋子里——小小的窗子,偶尔阳光能从窗外斜照进来。我知道她是被困住了,这一困便是八年。每周末我去看她,开始时,欢天喜地地扑向她,她话变得很少,我们常常对坐着,仿佛时间都是停止不动的,空气也安静的可怕。记忆里屋内有一张床和一张桌子,桌上有一副碗筷,屋梁上悬下一根草绳,是帮助她起身用的。她尝试用草绳自杀未遂,那时候的我不懂,只是有一种“为什么偏偏是外婆,不是别人?”的愤怒,我恨上天残忍,恨舅舅们无所作为,更恨自己的无能为力。恨的同时,我听见大人们毫不避讳地讨论关于外婆未来的死亡,心底的恐惧油然而生。于是,我再次到了外婆家,推开老门,吱呀一声打破死寂的同时听见她在屋子里问:谁呀?我的脚步总是踟蹰。我总是要在门外站一会,静默,那时候我懵懂:有种离别是注定的,却是我不能面对的。后来,外婆去世了,因为她在床上躺了八年,劳心劳力照顾的舅舅们终于解脱,一切从简,他们只在出殡的时候匆忙通知了我父母,甚至守棂三天都省了。我这个每周末去看望的外甥女,在他们眼中我只是个孩子,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我放学回家才知道外婆去世的消息,我一个人躲在屋子里,父亲也不过是一直咒骂我舅舅不守礼仪,却不曾留意到我的情绪。对于死的避讳,一直以来也没人再谈及外婆的去世,仿佛外婆从来不曾生活在我的生命里过。第二天我依旧起床去学校,我只有假装外婆还活着,但是我知道这个周末我无处可去了。

  《生命之轮》中,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认为人面对死亡等灾难时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划分为五个阶段:

  1. 否认:最初的阶段。“不可能会是这样。”

  2. 愤怒:“你怎么敢这样对我”(对神灵、逝者、自己或是他人)。

  3. 讨价还价:“让我活着看到我的孩子毕业就好。”

  4. 沮丧:“我太难过了,何必还要在乎什么呢?”

  5. 接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我原来还处在否认和愤怒的阶段里。因为外婆有生的最后几年我没有好好陪她,翻阅的时候,更深知自己的遗憾——我没好好跟她道别,不确定她是否走的安详,更重要的是,我在外婆活着的时候,只顾着逃避害怕,八年里几乎什么也没做。没有陪她好好说话聊天,没有尝试增长力气抱她去院子里晒太阳,没有想办法像她带着我那样带她去看一场电影,没有毫不顾忌的她想吃什么就给她吃什么一次,不曾强烈要求要搂着她像她搂着我那样跟她一床睡,更没有跟她说我爱她……我从头到尾只是个自私的小孩,没有陪她好好活着,也没有无私地去爱过外婆!我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可她再也不能将我温柔揽入怀。

  可读《生命之轮》让我有机会开始理解外婆从最初的抗拒自杀行为到顽强地坚持活着的八年这期间她的心理变化,弥补了我一直以来不了解外婆的遗憾,而我也相信某种程度上一定是“让我活着看到我的外孙女长大就好”的信念支撑着外婆,她走的时候一定是安详的,死亡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存在死后的世界,她一定一直看着我长大,把我从自责的噩梦中叫醒。这样一来,我会等着未来的某个时刻,在另一个世界跟她重逢,跟她说对不起,跟她说我很想念她,跟她说我爱她!是的,我终于不再逃避,接受了外婆已经去世的事实。而且,我相信有那么一天,我们重逢,我会兑现给她建一座只属于我俩的糖果屋的诺言,陪着她晒太阳,让她在我怀里安心睡觉。

  近年来,我又常常担忧母亲的身体,恐惧死亡的临近,而死亡终究也会降临到我和我爱的人身上。如何看待这必然来临的死亡呢? “濒死一点儿都不可怕,它可以成为你这一生中最奇妙的经历,这样看你这辈子是怎么活的”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如是说。而我外婆去世这件事情,终于在当下这个生命的节点上让我明白:“生命中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是好好活着”,好好活着并不断成长,善待自己和他人,一生付出无限的爱,没有遗憾,这样就能够直面生死,从容面对死亡。

  《生命之轮》解开了我多年来的心结,让我有机会与自己和好。好好活着,无私地去爱,不再留有遗憾,当那天来临,蝴蝶会翩翩起舞。

  《生命之轮》读后感(二):生死蝴蝶

  如果可以,我愿意给这本书六颗星。

  父母早逝,人到中年,在面对身边越来越多的人走入到另一个世界时,我对生命的意义和面对死亡的理解从没停止过思索。妈妈走后接触过很多这方面的书,感觉它们只是从某些角度给了我一些启示或者部分共鸣,却从没有让我真正找到过出路。有时我觉得自己在瞬间清晰了,但是受刺激的时间一过,那块被闪电劈开的世界就又回到混沌的状态,令我苦恼不已。直到我看到这本书----《生命之轮》。

  作者伊丽莎白在这本书主要讲述的就是如何关怀临终病人,如何面对亲人的离世以及对待死亡的态度和死后灵魂的归属。

  伊丽莎白作为一名无私将自己奉献给各种需要帮助的病人的医生,接触了大量濒死的病人,其中也包括经历自己的父母,丈夫、妹夫的濒死与离世。对于她能为临走的父亲所做的一切,我感到由衷的羡慕,却也实在看不下去了,起身在屋里走动,但眼泪还是忍不住哗啦啦涌出眼眶。如果我能早一点了解到临终病人在临走前对美好健康和对关爱、对温暖的强烈意愿,我决不允许我的妈妈瘦骨伶仃地在医院里毫无尊严地离开!至少该在她还有意识的时候就把她带回家,要么请长假,要么干脆辞职陪伴与她相依的最后一段时光。我没有那么做,因为我没有面临死亡的勇气。其实在妈妈生活还能自理时,我跟姐姐就讨论过生命的质量问题,但妈妈是个意志力很坚定的人,而且对医院有着绝对的信任与期待。这在大多数老年人身上都会体现的特征。由于健康状况受到年龄的影响,他们会越来越多地寻求身体上的安全感,医院是他们唯一的保证,医生的话对他们就是金科玉律。我的好友就说她妈妈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哪怕没什么大毛病都喜欢找医生聊聊自己最近的身体状况,否则就会惶恐不安。其实,这就是一种对死亡的恐惧。我们每个人都对死亡充满恐惧。

  12世纪的大师惹巴格坚曾说“人类一辈子都在准备,准备,准备:只是对下辈子没做准备。”在妈妈临终前,我跟姐姐看着妈妈靠着营养液维持微弱的生命,一直纠结要不要给她停掉,在我们看来,那些营养液不过是给蚕食妈妈生命的病菌提供了温床,对于唤不回意识的妈妈来说这样被苟且地延长生命是否是一种爱?最终我和姐姐下定决心停止对妈妈的这份折磨,当时在协议上签字时我们还是觉得好沉重,一直心存负疚。而现在,我忽然释然了,我们的决定是正确的。如果日后我要面对病死的命运,我一定要走的有尊严。

  逝去的生命再没有机会去补偿一次,但对于父母尚健在的你们,我希望你们能早期接触到临终关怀方面的教育,这会让你正确地尽一份孝道,让自己了无遗憾。我跟孩子提到这些时,孩子尚还不能理解,因为死亡是他最害怕的。但我一定要让他了解,我决不允许让那些冰凉的液体最终带走我全部的体温。我们不能选择生的方式,但只要不是意外身亡,我们都可以选择离开的方式。“死是某种你无法掌控的事情,但能够有所选择的感觉真好。”就算我们的心里充满悲痛,但没有人留下遗憾。

  伊丽莎白在她去参观波兰的伊达内克----希特勒最骇人听闻的死亡工厂之一时,在营房里发现刻在墙上最多的就是蝴蝶的图案。这个现象一直让她困惑不已。直到她后来在与生死间来回行走的病人接触的经历中悟到,原来生死不过就是一次蝶变。生命在灵魂离开身体的瞬间难道就不象蝴蝶化蛹而出吗?脱离了对自己层层的束缚,终于可以自由自在的飞翔。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另一期生命的开始。死亡是反应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我们的生活在代替我们过日子,生活本身具有的奇异冲力,把我们带得晕头转向,到最后,我们会觉得对生命一点选择也没有,丝毫无法做主。因为生命只是一个容器。藏语称身体为“lu”,意思是“留下来的东西。”象行李一样,我们只是旅客而已,暂时住在此生和此身。有一句话“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也许,死才是一种灿烂的升华,才是生的顶点,烟花爆开的一瞬。这也是很多有死亡体验的人看到的----一束耀眼的强光。只是,他们飞的那个世界我们看不见。那么,在他们蜕变的那一刻,为什么我们不能赐予他们一片阳光?让他们飞得更美,飞得更远更自由一点呢?

  伊丽莎白通过长期临床研究,界定了临终病人在临终前情绪变化的五个阶段:

  第一:震惊并否定----怎么可能是我?

  第二:愤怒----为什么是我?

  第三:讨价还价---“请一定让我活到某个时刻”

  第四:沮丧----“怎么办,谁能帮助我?”

  第五:接受----生命里真正有意义的事与濒死无关,而是好好活着。

  在每个临终病人濒临死亡存在的那些瞬间里,会感到所有的人都值得去爱。而每个活着的人,难道我们不都有责任关爱这些需要爱的人吗?因为,很难说明天我们也会成为其中一员。

  “死亡并不存在,人生最难的功课是学会无私地去爱。”这是伊丽莎白自己临终前与读者们分享的一个生命的终极秘密。在失去家人和自己所拥有的每一样东西时,都是一种死亡。死亡并非终点。对于死亡感到绝望或陶醉,都是一种逃避。死亡既不会令人兴奋,也不会令人沮丧,它只是生命的事实。“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人生最宝贵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和爱。也许在这个人情冷漠的世界,无私爱别人会被别被人当成傻子或者神经病。这些都不重要,坦然面对死亡,在自己有能力爱的时候,多爱;在有人可以爱时,毫不吝惜自己的情感。

  在合上这本书时,我已经准备好买四本,送给我姐姐、一个患子宫癌的好友、一个为自己生意奉献所有的朋友、一个母亲正在化疗的朋友。我想,他们会在这本书里获取不同的良药,如何面对生,如何面对死,如何关爱临终病人,如何体验濒死的情感并自我调整。我愿与我爱的你们共勉拥有直面死亡的勇气和更好生活在当下的生活态度。

  《生命之轮》读后感(三):关于好生与好死

  《生命之轮:生与死的回忆录》终于面世,作为编辑,我在如释重负的同时,感到自己像是放飞了一只巨大的充满力量的蝴蝶:满载生的气息飞向读者,我希望它如同十多年前繁体版出版时(繁体版用名为《天使走过人间》)一样,让这个不同凡响的女性的故事、直面死亡和生命意义的人生经历,点燃各位前行者的心灯,一如既往带来震撼和力量。有读者评价,阅读这部书“无限接近死亡,却生生感知生的气息”。很多读者因阅读它而看到了生命的本质,不再犹疑和彷徨。

  两年多前的一天,我最好的朋友在线上跟我说对一本书非常感兴趣,是优酷上蔡康永的《今夜不读书》栏目中看到的,吴淡如和蔡康永都称之为“最好的女性传记”。那时的我们,都处于人生的新阶段——选择了新的行业,我刚刚孕育了小生命。

  等我找来书读罢,却发现它不止是一部精彩绝伦的女性故事,更是一部“生死大书”。作者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世界上第一位研究死亡和濒死经验的女医生,更是倡导了临终关怀的先行者。书中一个个与生死相关的故事,透露出的是欢欣和强大的生命力量。罗斯的精神导师是史怀哲,与她心心相映的还有特蕾莎修女,她们在做同样的事情——用爱托起一切怀疑和绝望。罗斯医生改变了世界对死亡的看法,从她开始,死亡不再是绝望,不再是失败,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更是“漫长的旅程前的休息”。如何看待必然来临的死亡,罗斯医生的回答是:一个人如何死,要看他是如何活的。好好活着,在生命的过程中不断成长,才是死亡教导我们的大功课。罗斯医生让我们看到,就算站在最接近生命本质的医生的位置,也无法逃避对生死的困惑,我们只有直面生死,用最从容的态度接受和感受,而打败内心恐惧的是此生付出的无限的爱。为了探求生和死的真相,罗斯医生尝尽各种方法去贴近死亡和死后世界,她的很多行为都是惊世骇俗的,让自己亲身体验电极脉冲下精神的变化、与灵媒接触体验灵异世界,寻找灵魂实体的真相……这一切都是为了更深入理解临终者的精神。

  罗斯医生这部书中,始终贯穿着“蝴蝶”的意象,第一次见到蝴蝶图案,是她在奥斯维辛集中营中看到即将进入毒气室的犹太人将蝴蝶图案刻在了墙上,由此,她开启了对生与死的思索。直到有一天,她与临终的小男孩深入交谈,发现死亡带给男孩的期待和解脱时,蝴蝶的谜团豁然解开:灵魂就像蝴蝶一样,破茧成蝶、耀目绚烂,脱离了沉重的躯壳,轻盈飞舞。死亡对于安然的内心,是一段旅程开启前的休息,蝴蝶代表着重生。

  罗斯医生晚年阶段,艾滋病渐渐进入世人的视野,她成为第一个关怀艾滋病人的医生,并为他们建造关怀医院,在当时,这又是惊世骇俗的举动,社区邻居驱逐了她,甚至点火烧了她的农庄。但,这位传奇的女人,在七十岁高龄时,依然能够重新振作,继续自己的事业。所以这本书的故事,不仅仅让我们咀嚼生死况味,透析一位生死学大师的生死观,也确实是一位坚韧女子一生的传奇。

  我遇到她时,正在孕育小生命,书中传达的那种内心的笃定,让我受用至今——没有什么可畏惧的,无论承担自己的生命,还是创造一个生命,只要有爱的包容,就让生命经受它应该经受的吧,直到有一天,我们所有人都会站在那个必然的入口,开始一段未知的旅程,没有遗憾,只要今生好好对待生命,我们就可以从容地好好面对死亡。

  《生命之轮》读后感(四):前三分之一絮叨,中三分之一实在,后三分之一可相信。

  这本书的作者,我相信是一位很感性的女医生。因为写作时候已经超过70岁,所以难免把这本书不当做一部最后一本来写。前面三分之一基本都是她个人成长经历,很絮叨,很琐碎,可以选择看。但中间开始有实际内容。

  虽然,临终关怀并不是新鲜事,也并不是只有她一个人同情临终的病人,但是,她却能够发现问题,关注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她文笔不好,但贵在诚恳,虽然有些地方难免有矫情和女人自说自话,琼瑶式的询问方式,但是,作为一个比较伟大的医生,我相信她写的是真的。

  她个人的事业大概分为几个阶段:

  1、初入医院做大夫。

  2、发现临终病人并关爱。

  3、开演讲号召大家关心临终病人。

  4、出现濒死灵界病人。

  5、自己看到死去病人的灵魂。

  6、去宣传临终病人,并遇到能通灵的夫妇。

  7、认识自己的实体灵魂导师,并与之成为好友。

  8、家庭变故。离婚。

  9、50岁开始接受艾滋病儿童救治。

  10、通灵面对信用危机,被陷害,继续救治更多人。

  11、自己出现灵魂出窍。

  12、两次中风后继续投入医疗工作。

  看完本书,我觉得如果里面的内容有百分之八十是真实的,那么,这位女医生就是天使。虽然,人生太多苦难,人的生命体脆弱,但是这位女医生的做法正是传播爱,让灵魂发光。

  我相信她看到灵魂并自己和灵魂导师交流的阶段,我相信她自己灵魂出体,也相信她认为死亡是人最后的最好的体验,因为脱去外壳,化成蝴蝶一样投入更好的灵界。

  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本书。

  《生命之轮》读后感(五):死亡,生命的终极命题

  生命与死亡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也是每个人都应该深入思考的终极问题。伊丽莎白作为一个女人,一个信徒,一个医生对于生命和死亡在这本书中有了自己独特的阐述。

  成为伊丽莎白 我相信人在成长中经历的不同的事件都有可能成为塑造人生的重要一部分。伊丽莎白之所以成为伊丽莎白从她出生成为三胞胎的一份子开始就开始了她一生的塑造之路。因为是三胞胎的三分之一,所以她在童年感受到的更多的是个性很难进行展现,加上她性格中的倔强和不妥协,导致她在父母眼中也并不是一个乖孩子,也不能经常获得父母的关注。这增加了她展现自我,获得肯定的渴望。于是在选择职业这个问题上,父亲的独裁和否定她成为医生的做法反而更加了坚定了她的梦想。在进入医学院学习之前她在实验室作为助手的经历锻炼了她的能力,扩展了她的视野,给了她反抗父亲的经济来源。随着她成为志愿者参与华沙集中营等等一些列人道主义援助中,在她的心中种下了人道主义关怀的种子,她天性中的善良和母性慢慢被放大,直到后来她进入临终关怀这个领域,帮助无数身患绝症的病人,这都是一种必然。在进入医学院后,她的聪慧让她在学业上表现得毫无疑问的优秀。成为医生之后接触到的精神病患者和临终患者给了她思考如何更好对待患者,实践临终关怀各种理念的非常好的平台。她的父亲虽然在很多方面是一个强势有些霸道的人,但是同时她也继承了她父亲身上坚强的意志,从小父亲让她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纯真,面对自然残酷的一面。这在她的一生中无数次面对困境时,总能想到父亲,想到同父亲一起在风雪断崖中行走,并且能在自然里获得恢复和治愈。她的母亲是一个贤惠又坚强的女人,童年时不断给她支持和温暖,在身患重病时引导伊丽莎白更加明白死亡的含义。同时,伊丽莎白是一个基督教徒。这样的宗教背景让她能够更有同理心,在讨论死亡这个人生终极命题的时候能够和神职人员有更好的合作,在死亡这个命题中神学和科学也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学科融合,也能让她更能接受死后世界这个说法。然而,她在事业上的坚持让她对于家庭疏于关心,同时在理念上同她的丈夫差别越来越大,最终离婚也就毫不意外了。作为伊丽莎白,她是善良的,充满热情的,坚强的,执着的,奉献的,这些都与她的家庭,她的童年以及她的特别经历有关。如果让伊丽莎白自己评价,她大概会说所有她生命中的转折和重要事件都有一种冥冥之中的使命感的驱使吧。

  认识死亡 伊丽莎白随着丈夫到美国定居后辗转多家医院,接触的病人种类也多种多样,有精神疾病患者,有肿瘤患者,有儿童,有成年人。在面对这些患者的时候不变的都是对他们的关怀和爱,这些在医学治疗之外给了他们心理上的治疗,甚至能够帮助他们延长生命,得到治愈。在这个过程中伊丽莎白逐渐把目光投向死亡这个命题。她感受到了患者面对死亡的时候的恐惧、绝望和无助。同时她也感受到了很多很多的医生在面对患者死亡的时候同样的恐惧和无助。这不仅对于医患双方的心理造成了伤害,同时对于治疗毫无帮助。因此,仅仅帮助患者走出死亡的阴影是不够的,对于医生和神职人员来说正确认识死亡也同样重要。而作为普通人,我们在面对亲人朋友死亡时,如果能够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能够更好的理解并帮助他们。在对很多临终患者的调查和交流中,伊丽莎白认为人面对死亡等灾难时有着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划分为五个阶段:否认阶段、愤怒阶段、讨价还价阶段、沮丧阶段、接受阶段。最终,伊丽莎白认为,死亡并不真正存在,人生最难的功课是学会无私地去爱。不仅面对濒死患者,在晚年的时候面对艾滋病人,她也用爱和无私去帮助他们,她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了这句话。

  死后的世界 伊丽莎白步入中年以后,随着她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有关著作发表,声名鹊起,但是她在心态上和行为中并没有特别的改变,依然专注于探索死亡的奥秘,关怀她遇到的每一个需要关怀的患者。在探索死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濒死体验,通过对大量人群的访谈,她开始相信死后世界的存在,让她得出了死亡并不是生命终点的这个结论。同时她在与通灵师的接触中也体验了灵魂出窍的独特体验。我想这一部分应该是充满争议的,但是同样也是充满启发的。对于有宗教信仰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来说我想对于这个理论的接受程度应该是不一样的,同时没有在自身发生过濒死体验的人来说也不太能轻易相信濒死能看到上帝这个说法。但是不可否认的,这个世界上依然有很多无法用科学解释的现象,不能解释并不代表并不存在。同时作为每个面对死亡的人来说这样的理论不可避免地能带来极大的安慰和勇气。因此,这样理论的产生究竟是科学的一种,还是出于对于类似宗教信仰那样的信念,亦或是人文关怀的一种新模式我想还是值得以开放的心态来看待的。

  伊丽莎白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但是跟随着她平静的叙述中我们可能会不知不觉地忽略她地伟大之处,因为对于她来说从呱呱坠地的一刹那,她似乎就那么自然地顺从了内心,背负着使命感,走过重重难关也依然不忘初心,一切都是顺理成章。我想《生命之轮》的价值并不在于定义了死亡,而是呼唤大家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思考,用善意和爱关怀身边的人。无论是否有死后的世界,我们都要把今天过得生动而精彩。

  《生命之轮》读后感(六):善良的人最终都会走入那道光

  绝对的无神论者,起码我身边,是不存在的。无论如何,几乎所有人,都曾想过:死亡之后究竟是什么?肉体的死亡只是一种物理的变化,而最不可思议的,人类自己永远也无法穷尽的人的意识,会发生什么样的转变呢?以前,我总觉得,意识肯定还会继续存在,只不过是到了另一层空间里了。而伊丽莎白解释得更明白,意识仍然以能量的形式继续存在,意识的神奇变化以能量来解释,一切就都说得通了。

  为什么伟大的科学家,最终都会皈依宗教?牛顿、爱因斯坦,据说都这样。科学家们是经历无数的观测、推演、假想,甚至是冥想之后,最终决定,太多现象都无法靠科学理论来解释……现在看来,客观唯心和主观唯心,都有其合理的部分,都是说得通、想得明白的。最容易寻求终极精神的人,甚至还不是科学家,而是世间见过最多生死的医者。医者的天职便是救死扶伤,在无数个力逮与力不及的事件中,在无数次大大小小的努力后,对于肉体、意识和生命,他们一定有着自己最刻骨铭心的认识。一个合格的医者,他必是对生命是认同的、相信的、坚信的。“生生不息”不仅仅指的是一代延续一代,也指的是一个生命本身。“生生不息”就是一种信仰,是对生命的最高认同。

  很遗憾,我没有看到伊丽莎白的《论死亡与濒死》。我猜那是一本她初步阐述自己见解的书。而《生命之轮》,应该是她的回忆录,是比前者更加柔软和性灵的东西。一个出生时仅两磅的小东西(别然都以为她活不下来),从小就为争取独立的身份、独立的声音而努力着。早早踏入医学界,与普通医生的疗救病人身体不同,伊丽莎白从一开始就关注病人的尊严,并竭力维护这种尊严(一切有因皆有果,她从小就对包括家养小动物在内的任何生命的逝去感到莫大的悲伤)。我们从而知道(也验证了在其他小说中读过的),在20世纪40-60年代的西方,重病病人,以及精神病人,经常是被非人道地对待着,几无尊严可言的。而她许多年来都与这种漠视生命、漠视病人人格的不正所斗争着——这种漠视如此普遍,以至于连医学院20左右的学生们都普遍带有。令人欣慰的是,她通过一个个病人的实例,让大家得知,一个人,无论肉体上是否濒死,但精神的独立和坚强永在,对人生的怀念和希望永在——这种希望,永远都是值得珍视的。对于病人,最好的看护,不是给用多么贵的药,找多么好的医生,而是尽可能地陪伴和爱,真心真意地把他们送往那人生最后的光里去。

  被伊丽莎白陪伴而相送过的人们是幸福的。

  可是为什么直到如今,我依然认为伊丽莎白的声音是寂寞的呢?

  因为是回忆录,伊丽莎白写到了她经历的挫败:四次流产;同事对她所做事情的嘲笑;丈夫的不理解甚至是离婚;好容易碰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却发现他们是骗子;辛辛苦苦几十年积攒下来的资料和日记,却在大火中毁于一旦……豁达地想,苦难必是人生要经历的。伊丽莎白每被生活击打一次,她精神的澄澈也就更多一分。是这样的。她会看清更多别人看透的东西,看到更多别人看不见的东西。她体察到的世界,在苦难之后会更奇丽,更光耀。

  2004年,伊丽莎白去世了。她一生都在辛苦操劳,都在把关爱施与那些需要爱的人们。她一定也经历了她的病人们所经历的,她一定看到了美国将她列入了国家女性名人堂——但她的生死学理念,她所教会人们的“重要的是爱”,这些的普及,才是更让她欣慰的吧。她一定在那最璀璨的光里微笑着吧。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平实,回忆中有不少的细节,有些真实到可爱,比如三胞胎刚出生时候父亲的忙乱、哥哥对于有了备受他人关注的小妹妹后的气恼、她随着曼尼到美国来后曼尼家人的不屑,以及她因为英语不好,闹出的种种笑话……可爱而可亲。幼年的伊丽莎白,同两个妹妹在一起,活生生的三个洋娃娃……而从中年开始,伊利莎白的形象变固定成了一张戴着眼镜微笑着的清癯的脸,直到晚年。她的心中永远藏着一个腼腆笑着、珍爱小动物、欢喜群山与溪流的小姑娘,——可以说,正是因为从小与天地自然亲密的接触,才使她从人生的本初就开始珍视生命,捍卫生命的尊严。

  话说多一点。中国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一直以来都竭力回避“生死“的话题。不知生死焉知生之可贵?不知生死如何知道让这一世活得尽量美好?适当进行一些终极的教导,是应该也是必须。如果孩子怕了,告诉他们,不要怕,人皆有一死,但是善良诚恳的人们,最终都会走入那道光。

  《生命之轮》读后感(七):“你应该好好活着,直到你的大限已至”

  在伊丽莎白的笔下,第一次接触生死学。正当青年,生活仿佛刚开始,离死亡也很遥远,但在几年前外公第一次去世的时候,我就切身意识到,今后的人生中我们不得不亲自送别身边的每一位所爱,猝不及防,却别无选择。然后终有一天,我们会从死亡的旁观者变成死亡的亲身体验者,临终之前,回顾一生,要如何才能安然合上双眼。

  作者在书的前半部分多次谈及“临终关怀”,医生用各种现代医疗设备千方百计想延长病人的寿命,而病人却在知道自己大限已至的时候对与亲人相伴的温情时光念念不忘。我们很难做出取舍,或者说,我们很难亲手拔下那些插在病人身上的管子做出这样的取舍。索甲仁波切曾说过:“人类一辈子都在准备,准备,准备;只是对下辈子没有准备”。所以我们害怕,害怕,害怕死亡,没有准备而狼狈。而作者用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濒死之人如果可以选择死亡的方式,他们想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我很喜欢书的前半部分,却对后半部分无法苟同。作者在告诉我们如何理解死亡后,试图向我们刻画死亡背后的世界。如果你问我相信鬼魂吗,我会说相信,相信我们爱的人即使离开人世依然在某个地方保护我们。但我不相信通灵竟然如此轻易。在我心中,死亡的确是一种生命的终结,而不是作者试图传达的“破茧成蝶”。但通过这本书,我们的确可以进一步思考,在现代医疗体系下,除了用冷冰冰的设备延长濒死之人的生命,我们还可以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是否可以更有人性地关注他们生命的质量。即使他们大限已至,但在落叶归根之前,他们仍生而为人。

  《生命之轮》读后感(八):悼念我的同事+朋友小金 忏悔 自责

  2012年6月12日,我的同事+朋友小金离开了。

  在知道小金去世之后,我把他不多的几十条微博翻看了一遍。

  尤其是将死之前发的几条微博,更加让我痛恨、责备自己。

  2012年5月18日 @小金:第一次输血,感觉好恐怖,好害怕,不知道什么反映,真的有效吗?

  2012年5月6日 @小金: 一定要坚持到黑衣人3,我要看,那么多年期盼的续集,有人会陪我吗?估计没有!

  (如果当时我看到这条微博我一定要请假陪他去,事实上,在他最初检查出身体有状况时,我时不时在qq上问问他的心情,我说想去医院看看他,可是他坚持不要。在2011年9月小金曾告诉我他的病情没大碍,是良性的,可是到了新年再看他在qq发的签名就猜到,可能在最初不是诊断出了问题,就是家人刻意隐瞒了吧。)

  2012年4月19日 @小金:怕睡觉,真怕一睡就醒不过来了,憋死了…

  2012年3月26日 @小金:我是一名26岁的癌症晚期患者,全身性转移,我跟你遇到的哥们相似,药费贵,住院难,找了多少家医院才找到一个肯给我做放疗的医院,之前花了20多万化疗,根本没用,药贵的简直不是一点,医保只能报销30万,对于重病来说管什么用?得了重病,没钱就是等死啊,没人会帮咱,我就这么觉得!

  2012年2月21日@小金: 谢谢 @江苏卫视非常了得 @孟非 送的亲笔签名的《随遇而安》这本书,真的很感谢您们,这是我26年来收到的最珍贵,最有意义的一份重要礼物,虽然我的病没有好的进展,但我会努力的,也祝咱们节目收视长红,也祝孟老师身体健康,做为电视人很辛苦的,平时一定要注意调理啊,好好休息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的工作啊!工作~心都麻木了,其实每个人只需要那么一点点关心,不一定非要物质上的,就不会觉得这个世界那么冷漠。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就是浪费了那么多时间,不能好好的问候、关心一下身边的人?)

  2012年2月17日 @小金: 前前后后花了快20万了,一点效果都没有,我真的接受不了了,不想在住院了,不想给家里在增加负担了,我真的扛不住了,现在只想能平静的过上最后的时间,好难受…

  2012年2月15日 @小金:非常了得要来北京羡慕嘉宾了,我真想去现场报名啊…可是…

  第二天,小金在八宝山举行告别仪式,我却依然去上班了。为什么不敢请假呢?为什么不坚定的想要请假,去跟他告别,去安慰一下他的父母?我的工作又不是重要到没我不行,老板开了我能找到多少我这样廉价的打工者。 对,但是对于我这样廉价的打工者来说,工作是生存糊口的必须。请假,为什么犹豫了呢?事实上,我相信公司不会因为我去参加朋友葬礼而责备我的。如今想来遗憾之余,是太不勇敢了。可是我也不是因为一天的工资没有了就吃不上饭,也不是一天的工资没有了就交不起房租。我很讨厌自己因为这些理由成为了冷漠分子中的一员。

  直到现在,我还时不时地去到小金的微博,看看他在这个人世间留下的极少的一部分文字。也许他不是作家,不是微博大号,他说的话在做社会化媒体运营的同行眼里是再普通不过的,毫无转发意义和价值的。但,他是曾经在工作和生活上都给过我帮助的热心人,而我却什么都没有为他做。什么都没有做。是个懦夫。

  学会关心和爱别人其实是很难的,对吗?

  有很多人问,为什么我得不到爱,找不到爱我的人?

  有人的答案是,你得先学会爱自己,别人才会爱你啊!你自己都不爱自己,别人怎么可能爱你呢?

  也有一个姑娘曾经跟我说,错了,你得先学会爱别人,如果你不爱别人,别人为什么要爱你呢?

  特别多的人难以接受,自己付出的比得到的少。时间长了,就会心里不平衡,凭什么我就要付出多呢?

  这永远是个悖论,进而对大多数人来说 付出从此变的很难。

  或许我们就是这样,变成了冷漠的人。其实爱与恨的转变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如此缺乏行动,害怕付出。

  在最近这些日子当中,不断听到来自不同人对生活、对工作、对社会、对制度对种种的抱怨,我也是其中之一,抱怨了很多很多。

  但同时,我也看到了一些人在帮助别人,在倾听别人,在鼓励别人。尤其是那些来自陌生人的分享,以及你本来很讨厌的人给你的关心。我们都说,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好人还是很多的。只是往往在熟人中我们因为利益、工作繁忙、一点点的计较得失就变得冷漠了。

  尽可能的帮助别人,温柔的对待别人,我得承认,这是最难的一件事。

  而且,这种付出往往不见得能够得到回报。所以,每个人都会面临选择,成为一个怎样的自己。直到现在,我也没有办法做到平衡,但是很努力很努力地想要成为一个爱自己也爱别人的人!

  行动是最好的办法。尽管我们没有办法保证自己不受到伤害,就只能尽可能的为自己找到更多得到爱的途径。也许这个道理非常俗气,只要每个人多那么一丢丢的关心和爱护,这个世界上就会多很多温暖,减少很多悲剧。给本来就不容易的人们勇气和力量。

  《生命之轮》读后感(九):生与死的回忆录

  作者自己写的题记是“死亡并不真的存在,人生最难的功课是学会无私地去爱。”

  从人类开始会思考开始,生与死的话题就一直被讨论,或许是因为在我们即将出生,还未出生之时,我们就面临生与死的考验,这种考验,让我们必须不断的思考生与死的话题。

  作者用回忆的形式,带我们走进了这个瑞士山村的三胞胎女生,从出生到找到爱人,走向世界成为国际生死学大师,思想家。还有她从事临终关怀事业,协助濒死病人和亲属安详面对死亡的故事。

  虽然全书围绕的是如此沉重的话题,可是还是写了很多美好的事,温暖的事,作者与爱人的相爱,相处。对丈夫的感恩,对身边人的奉献,岁月早晚会带走我们,但可能真的像作者写的那样“死亡并不真的存在,爱才是人生最难的功课。”如果我们学会爱,就能坦然面对死亡,不那么恐惧,至少不至于惊慌失措。

  作者总结临终的五个阶段:否定、愤怒、讨价还价、沮丧、接受,帮助人们学会接受死亡。其实这本书,医生们可以都读读,这样在面对病人的时候,才会有个平静的心态,真诚的帮助患者。而我们读这本书,是学会如果爱,如何安抚生病的人们,如果在病痛中坚强起来,如果我们真的理解了。或许也能像书里写的一样“我们静静的并肩坐着,任由时间流逝,享受着彼此陪伴的感觉。”

  《生命之轮》读后感(十):人間天使——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生命之輪》的簡介會說關於“死亡”,作者是生死大師之類作為賣點,但其實這只是一本人物傳記,關於女性,關於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

  Ross在寫這本自傳的時候已經71歲,在輪椅上回憶自己走過的路,隨著她的娓娓道來,我們震驚、感歎和深深的敬意。這個嬌小的軀幹,為人類社會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但她沒有任何的目的,她一生都只是堅持走自己的路,目標只為了“愛”。

  一、出生和童年

  從Ross的出生,就開始是一個傳奇,三胞胎的其中之一,在當時當地引起的轟動。家庭是小康之家,有父母親,有哥哥,還有兩個胞姐妹,相處十分和諧。住在瑞士的小城鎮郊外,童年有大自然和父母的陪伴,快樂而美好。父親教會她熱愛大自然,母親教會她熱愛生活,父母親給與了很大的自由度。

  二、青年

  從小就有抱打不平的女漢子性格,會幫助弱小,後來外出打工受了苦頭,最後找到自己的興趣化學和醫學,從小小的助理開始,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考上大學,一個學歷不高卻通過自己的自學考上了醫學院,除了那份毅力和努力,更加是她對於醫學的愛。

  在讀大學之前以自願者的身份去幫助那些戰亂的地方,幫助護理病人,到過已解放的集中營,冒著危險橫跨國度,這段經歷里的所見所聞成為她要蛻變的動力和決心。

  在醫學院認識了丈夫,畢業後隨丈夫回美國定居,在美國就業,未美國的醫學界乃至全世界作出了偉大的貢獻。

  三、中年

  在美國經歷了選擇醫院選擇科目的難題,也經歷了不止一次流產的痛苦經歷,但Ross總能在苦難中找到所存在的光明面,并將其變成她自己所走的路,和丈夫相互扶持琴瑟和諧,共同培養兒女。

  Ross從單純的救人治病,到漸漸發現對於重症病人關於死前的工作的重要性,從此開啟了她探究死亡的道路。面對著人類對死亡的恐懼和畏忌,面對著同事和病人的反對聲音,甚至是先生的不滿,Ross還是一直堅持,她的揹負著巨大壓力的努力沒有白費,影響著很多人的參與和對死亡的認知,給病人和家屬帶來了福音。後來Ross更無所畏懼地參與了艾滋病患者的研究當中。

  四、老年

  和Ross相伴幾十年的丈夫,因Ross對靈異的著迷而離婚。Ross很傷心,但也不能阻擾她前進,她依舊孜孜不倦地工作。後來丈夫生病到離開,Ross一直陪伴,Ross說要離婚的是他,不是我。愛人離開,Ross用自己幾十年對死亡的認知和經驗,平靜而美好地過渡。

  Ross後來中風,生活已經不能治理,以為自己就此離開,卻又漸漸恢復過來,并開始工作,在離開的前幾年寫作不斷,其中包括這本書,還有《用心生活》等著作。

  從出生不夠3磅的Ross,并不容易養活,但她卻充實地活了78年,于2004年離開這個世界,她的世界里有著那些不能言語的精彩。從書中體現到一個倔強不好相處的老奶奶,給我們講訴了一個帶著愛的“天使”一直在和這個世界那些灰暗面在不停地抗爭。像是這本書在臺灣的另一個名字《天使走過人間》,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是天使走過了人間最終回到天堂,給人類留下美好的篇章。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wenzhaidaquan/306172/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 600字美文摘抄【4篇】 600字美文摘抄【4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为您推荐
  •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简·爱(JaneEyre),是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孤儿,年幼时被送到舅母加抚养,过了十年被歧视、受虐待的生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美文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欢迎品鉴!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 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欢迎品鉴!
  •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English)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由26个字母组成,是欧盟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亦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