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婆读后感_酒国读后感10篇


热门资讯 2020-08-06 08:08:13 热门资讯
[摘要]《酒国》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 00元,页数:3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酒国》读后感(一):《酒国》评论-8分 读后感

【www.anne5.com--热门资讯】

酒国读后感10篇

  《酒国》是一本由莫言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34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酒国》读后感(一):《酒国》评论-8分

  莫言的书从来不会让人失望,之前读过几本,字里行间中有股强大的后坐力,坐着读书也是有推背感的,马力强劲,推着你往前看。优秀的作家不可能只有一部作品,这一部虽然算不上是莫言的代表作,但依然让人印象深刻。

  题材很生猛:酒国吃婴儿。结构很独特:两条线路,一条是丁钩儿破案,另一条是李一斗写的小说,最后莫言也出场了。这部长篇中的角色很少,字数上两条线路不相伯仲,线路之间虚虚实实,不知到底该听谁的,不知道到底哪一条才是真的。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肉孩》,分明就是一个恐怖片,十分瘆人啊,想起了前几年看过的《檀香刑》,莫言的写实主义确实登峰造极,写的太真实,真实的很可怕。

  丁钩儿是个侦查员,去酒国侦查烹食婴儿的案件,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刚到酒国就被灌多了,自打喝多了之后,貌似就再也醒不过来了,就同流合污了,他更多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内心斗争,在这一条线路中,唯有女司机不错。

  我更喜欢李一斗的线路,他的系列故事更加透彻,从卖婴儿,到鱼鳞少年,到他丈母娘,更加真实生动。莫言最后一个出场,到了酒国必须喝多,喝多之后大概和丁钩儿相仿,只能永远醉在酒国的虚幻里了。

  微信读书上免费读,但是免费就有免费的缺陷,可能也是之所以免费的原因,原来电子版也有所谓的盗版书,全篇中错字太多,还有一小段儿竟然是乱码,加起来得有上百字的错误,既然是免费的,就这么地吧。

  书中的后半部分有些描述缺乏了推背感,太拖沓了,太迷糊了,给我绕晕了。

  《酒国》读后感(二):做个快乐的伪小人

  读后感:原来除了武夫的枪杆子外,文人的笔杆子也可营造如此暴力、恐怖的氛围,令人后脊梁骨发麻,即便是在夜深人静、没有领导、没有上司的小家里,也如同身处血雨腥风的战场职场一般,不敢放肆、不敢吹牛、不敢任性、不敢嘚瑟。小说对“酒中自有黄金屋,酒中自有颜如玉”的中国酒文化的讽刺实在是精准到位且极具艺术性,是对时代和社会辛辣的揭露,值得叫好!

  但其笔法却夹杂着一个穷作家的偏见、刻薄与狠毒,书中的人物、动物、风景都扭曲着线条,所有看到的颜色也像透过一双蒙着血膜的眼睛看到的一般凌乱而扎眼,令人心悸,时不时会想起曾经做过的噩梦片段。

  我在想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的“魔力”背后究竟是一股被怎样压抑了的什么样的欲望——这很难说清楚,但还是可以大致分析为两个方面:

  一是对社会丑相的愤慨,鲁迅说,最高的的鄙视的沉默,像泼妇骂街一样对付丑恶是不解气的,真正痛快的报复是冷静的,是歇斯底里爆发前那种令人起鸡皮疙瘩的冷静,一定程度上是变态的,是不能用理性来分析利害的,是一种彻底从“存在意义”上去否定一个东西时的绝望!我觉得莫言小说的语言就有这种力量,你看不到其中的妥协,魔幻的语言把被社会主流所认可的一切语言及其语言秩序完全打乱——书中的人物的形状、颜色、气味和现实生活中完全不一样。这就是“魔幻”要达到的效果,即打破一切概念,颠覆一些形象,让你对一切产生怀疑,而为什么一切都不正常了呢?也就是说书中这样一个世界扭曲的根源是什么呢?书的结尾有很明确的表述——官员的贪腐。所以莫言的愤慨就是对贪腐的鄙视、不屑、仇恨和嘲笑,进而用魔幻的力量去颠倒这样一个醉醺醺的世界。

  二是对自己的愤怒和自卑。莫言的自我嘲笑不是无聊文人的自谦,从中可以读到他自嘲的真诚和“无所谓”,这也恰恰是莫言的可爱之处——穷而不酸,丑而不虚伪。这种愤怒分析起来就是自己欲望和“现实能力”的差距:莫言在文字的虚拟世界是有力的,但在现实社会中,如果用世俗的标准评判,可以说是一个失败的人,小时候不学无术,学医不成反成小酒鬼(莫言的童年和青年经历大家都有了解,总之不是一个正常的被社会接纳的认可的“有前途的人”)但他却有着和世俗人一样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七情六欲,他馋、色、懒、爱享受(书中有介绍)这二者之间的矛盾是莫言魔幻力量的另一个来源,一个人在现实社会找不到实现价值的渠道,得不到被认可的感觉,自然要在形而上的虚拟的世界里找存在感。小孩不懂事可能会沉溺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年轻人自制力差,可能会经不住诱惑沉溺于毒品的幻觉,而更多的“沉默羔羊”则会跪在偶像面前,在宗教中寻求寄托。但接受过教育却无法入流甚至是被主流社会放逐的知识分子如何克服这种无力感呢?我想就是只有在书斋里闹革命、在文字上逞英雄了,他们用文字的绚丽结构的精妙博得世人的青睐,获得在现实生活(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所以现实生活可以定义为政治人的生活,不管是官场的政治、职场的政治、家庭的政治、朋友圈的政治等等,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就不存在纯美的天堂)中不可企及的“男人”感,这其实是阉割后被压抑的主体性的爆发,是对自身在现实社会中失败的不任命。

  不认命就要革命。黑格尔说,一切历史都是寻求“被承认”的历史。而历史向来被胜利者主宰,胜利者在很多时候又是不顾礼义廉耻、不惜一切手段的小人...那么,被称作“大人”的君子们如何排遣那种如吃喝拉撒睡一样天生的“寻求承认”的欲望呢?我想就是文学吧!所谓“礼失求诸野”,文学,尤其是小说,相对于官方的“历史”向来被称作“在野党”,我们说小说是虚拟的,是不被征信的“稗官野史”。说白了,文学要么是高尚人的自我坚守和禁欲主义向艺术境界的升华,要么是不想高尚但又学不会卑鄙因此不得不高尚下去的人没有挥霍的七情六欲,如果是前者,自然有一股不接地气的仙气,如果是后者,就不得不痛苦地扭曲出一股子玩世不恭的、神神叨叨的、忽忽悠悠的、怪力乱神的,总之是无可奈何的痞气,这种痞气如果不真诚会让人讨厌,如果真诚,其实非常可爱,人没有那么多圣贤,如果成不了圣贤的人都成为真诚的痞子,做个快乐的伪小人,如莫言一般,我觉得世界就和谐了。

  《酒国》读后感(三):美酒女色都是致命毒药

  之前看过莫言的小说,他的小说结构总是这么怪。

  《酒国》内容有点杂,有莫言和酒博士李一斗的往来书信、李一斗的小说剩下的才是《酒国》,经常跳来挑去,看习惯了倒还好。

  反而李一斗的短篇小说更耐看,《酒国》故事情节很短,穿插了大篇幅的丁钩儿的幻想,实在是太多了,有点看不下去了,这么个笨蛋还能是个高级侦查员。通过李一斗小说侧面来说明酒国的面貌。酒国是美酒和美食的天堂。有酿造大学专门研究美酒,烹饪学校无所不烹,终极的大菜居然是红烧肉孩,丁钩儿就是来调查这一野兽行径的,反倒是通过李一斗小说讲出了真相,丁钩儿就是个笨蛋啥也没办成。

  丁钩儿是省里派来的高级侦查员,在机关中也是小有名气的。但他一来到酒国,反倒是毫无作为,被女司机和酒精所作用,浑浑噩噩,混得连吃混沌钱都没有,穷困潦倒。本来想后来丁神探能够逆转败局的,终究还是过不了这一关死在了公厕,真够窝囊。小说最末中,莫言也是没有经得住考验。

  从丁钩儿的完败和莫言的沦陷倒是发现一回事,美酒女色都是致命毒药啊!

  《酒国》读后感(四):故事里的事儿

  故事里的是,说不是也不是是也不是。故事当不得真,但也当不得假。

  莫言的小说,俗得像酒后放地屁打地嗝却又能脱离俗的表象奏响阳春白雪般的雅乐。什么是俗?什么又是雅?说上几句“***”“你丫”就是俗?扯上一段迁客骚人的愁就是雅?这样的俗和雅未免太过于轻浮,有点草率的荒唐。

  《酒国》是一本很奇特的小说。当我还不知道瑞典文学院对莫言的颁奖词是“魔幻现实主义”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本书极其特别。故事像是渐渐展开的诡谲的梦境,真真假假,如梦似幻。读的过程中,时不时要停下细想作者要表达的含义,想了半天好像明白了又好像没有明白,只觉得周身一团迷雾,一团五彩斑斓的迷雾。这种感觉我只在另一本小说中感受到过,那便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直到后来才知道,这两个人的作品都是“魔幻现实主义”,才略略有些小骄傲,骄傲自己的嗅觉不错。

  《酒国》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大多数的小说是线性的,像水流。优秀的便如长江黄河浩浩汤汤;无趣的便如枯水期的小水沟萎靡不正。但是《酒国》在我看来像个球体,是混沌的,仿佛没有任何方向和头绪(但其实就只是一个扇面转了360°)。这种写法太难了,一般人写着写着便飞了出去,再也收不回来。这般恰到好处,作为读者的我也没有办法说出这其中的巧妙来。实在是莫言要表达的太过于复杂,我的水平太过于有限,读得还算有趣,但想着却是头疼。

  我唯一觉得奇怪的是莫言对于爱情的理解。“体态臃肿、头发稀疏、双眼细小、嘴巴倾斜”的莫言怎么也不像是崇尚相爱相杀的人,简而言之,不像是崇尚激情碰撞的作家。我确实对高密东北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是怎么样一片粗犷豪迈的土地早就了这样一个一直试图释放天性的作家。

  还有一点我极为开心的是,我和莫言在一些写作问题上持有相同看法。我也认为一个作家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调动所有的感官,触觉、听觉、嗅觉、视觉等等交织在一起,才能真正描绘出人类真实感受到的世界。优秀的小说家其实是一个艺术家,拥有着独到的美感(我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比喻),莫言是,张爱玲是。同样的,我也极其喜爱神秘的神鬼传说,但我却惧怕鬼故事。前不久有一个报道,一个女生因为看鬼故事吓出精神病。以我杞人忧天的性格,断断看不得那些血淋淋的场景,非得吓得半死不可。神秘的故事却和鬼故事有着本质的区别。神秘并不是以恐怖为目的的变态娱乐,神秘是对未知的敬畏,自带一种神圣。《酒国》中我最喜欢的是《采燕》这一小部分。这部分未知为我撬开了一个窥视采燕这种古老职业的缺口,坚韧、残酷和畏惧在采燕人的躯体里疯狂的冲撞,让我忍不住想了解更多。那一个个海岛上,一个个阴暗幽深的洞穴中不知隐藏着多少死亡和重生,多少的悲欢离合。

  我其实并没有太弄明白丁钩儿的梦境,也不知道食婴案到底有个什么样的结局。丁钩儿就那样掉到粪坑里死了,死的有点仓促,有点不明不白。我不知道丁钩儿明不明白,其他读者明不明白,总之我不太明白。

  《酒国》读后感(五):整篇文章都爆满了他的心酸

  或许这也是莫言对自己未来的一种预测,在看不到未来得不到认可的情况下。他的文笔除了愤恨还有什么呢?整篇文章都爆满了他的心酸,尤其是后文中的穿了好多年的灰布夹克衫,用来擦脸也擦脚的脏毛巾。对于他,求名求理解求认可比利要重得多。

  从莫言的《酒国》里面可以看出长期不被认可的抱怨和讽刺,确实,满腹才华却得不到认可和赏识,那该是多么的寂寞。我相信还是有人懂你的文字的。文人雅士不附庸风雅,有则有,无则无。实诚之。

  quot;老师,其实人类的许多口味是一种训练的结果。某种东西,当众人都说好时,就没人敢说不好,大众的趣味具有高大的威权。"——莫言《酒国》

  quot;他感到失望,明白了这世界上谁也救不了谁的道理,人人都有烦心事,说出来不充饥不解渴。"——《酒国》莫言

  “酒是梦的母亲,梦是酒的女儿”——《酒国》莫言

  “酒的品格是放浪不羁;酒的性情是信口开河。”——《酒国》莫言

  “神灵从不说话,他们不说话,但他们的姿势比甜言蜜语更生动更有力量,使你无法抗拒。”——《酒国》莫言

  《酒国》读后感(六):不翻墙的世界

  高中以前,我不愿意看外国著作,因为盲目自信自己可以阅读原文,等到大学,终于不再有几十双苦口婆心的眼睛瞪着我之后,我那仅剩的一点自觉心也荡然无存了。在几次妄图靠“占卜”、“运气”、“网络信息”过关的四级考试尝试以后,我历数自己会的几种语言:四川话非常流利、普通话流利、日语一半阅读,终于洋洋得意,将这半桶水打得崩响,得过且过起来。

  其实,大学时候,我也挣扎过,找来一本原著。读了第一段,陌生单词画下的线就可以连成五线谱。越是名著,作者运用的词语越广阔无边。每次查完字典,标下意思后,就忘了整句在说什么。高中时,还读过《书虫》——专门为中学生出的单词简略版名著,看不到三页,就猴急地跳到对应的中文部分去了。

  终于,只能看翻译。看不到人家到底是怎么说的,只能通过另一家伙看完后,我们这些傻瓜蹲在脚底下听他给娓娓道来。这是必须的,不能因此就闭关锁国。如果,你从来没有接触过西方的小说,那你在小说界的阅历就十分地过于地表浅了。因为西方的小说,在语言结构、故事构架,都更加变化。

  而中国,虽然唐朝便开始出现白话文,但一直处于乡野地位,我们正经使用白话文其实不过百年历史。受到西方影响的现代小说先不提,就四大名著而言,我们传统方式应用的白话文清丽纯净,仿佛东方绘画。文字风格上,西方正好形成对比的,是我们在高中学习外语时接触的一个重要的语法词:同位语。所以西方小说经常一句话特别长,四五行也不奇怪。因为它像南瓜藤一样,用一个句子交代了行为,在这个句子里又旁枝地同时介绍了行为人的面部特征,行为时的动机,行为地点的环境,行为时间。

  我们还经常看到翻译的著作疯狂地使用“的”字,如果你的头脑不够清晰,你就不能立刻反应出它到底说的是什么。随意引用一段《白鲸》,这绝不是最纠结的,只是很普通的一句“你有的只是靠这艘徐徐前行的船所赐予的摇晃不停的生气,…,…。”这种西方式的描摹方式,要是给学不好的中国人捡了去,应有的生动立体的句子,就变成了异常“碾压”的条状死粉末。

  文字风格上不得不显现的差异带来的还只是表体上的阅读困难,观众集中注意力可以稍加克服。而真正可怕的,是翻译者和作者之间理解的差异。差异大的时候,能够将讽刺译成崇拜。在米兰昆德拉的杂文《六十七个词》中,他为自己的译作深深苦恼,他的小说《玩笑》在英国,出版社删除了所有思考和议论的段落,并且颠倒了顺序。更加神奇的是,法国译者修饰了他的作品,重写了小说,而阿根廷和另一国家(文中未指明)的译者居然翻译的法国版。导致米兰昆德拉不得不用自己会的三四种外语亲自“清理”各种译本。大多数国外的大师们是没法亲自清理中文译本的吧?所以我们读到的名著,到底几分像马几分类犬,真是不得而知。

  为此,米兰昆德拉为了译者能够掌握住他文字的基调,写了《六十七词》,选出他小说的六十七个关键词进行解释。我们面临翻译,这个如此大的转换墙:译者要将作者意图、乐趣还有暗示都吃透,他首先要是相当敏锐的鉴赏家;还要转换成完全不同的语言形式,还原其中的意图、乐趣还有暗示,他还必须是和作者同样精到的描述家。

  可不可以不要这面墙,不要总是读“××××××著××译”的作品。我翻看自己的书架,除了专业书和杂志还有《围城》、《红楼梦》、《西游记》、几本鲁迅老舍、几本张爱玲、几本王朔、几本排行榜流行小说、几本诗词曲是中文作者,其余全是译著。而事实上,我们的小说正在迅速地进化,经过几十年的演变,我们的现代小说也有了聊斋般的魔幻体,有了嬉笑的乡土幽默,有了清冷又复杂同时简洁古典的句子。重回母语小说的怀抱,看在世界潮流衍化下的大师怎么吸足了三头六臂的营养,用我们使用的语言讲故事耍嘴皮子。

  发现不硌了,一串串的形容词不排队了。用词精到,难以用“推”“敲”互换。文字还有文字下的精神,还有精神后的名誉统一了。甚至,我们能读到歇后语,移花接木的成语,含沙射影的双关,熟悉的传说人物,熟悉的生活情景。甚至,当我们看到作者引用诗句时,想到其它语言的译本将诗句译成大致内容的口水话,心里不免解恨。

  引用一段莫言《酒国》,可以看到我们的生活习惯、场景缩影和典型逻辑。:“他们围着摊子(煎饼摊)跟摊饼的小伙子聊天,头上一句腚上一句,跟胡说八道差不多。煎饼摊好了,抹上红红的辣椒酱,冒着一缕缕热气。两个人捧着饼吃,饼热,不停地倒着手,嘴里唏啦唏啦,吃得很香也很艰苦。一会儿功夫两个战士吃了三张饼。矮个子战士从上衣口袋里摸出一瓶酒,递给高个子战士,说:喝口?高个子战士笑嘻嘻地说:喝口就喝口。……高个子战士从摩托车斗里摸出两颗大葱,剥皮掐叶后,递给矮个子战士一颗,说:吃吧,正宗的山东大葱。矮个子说:我有辣椒。说着从大衣口袋里摸出几个鲜红的辣椒,不无炫耀地说,这是正宗的湖南辣椒,你要不要吃?不吃辣椒不革命,不革命就是反革命。” 这些如果交给外国读者可能乐趣就降低了一半,首先吃煎饼的场景不过是段风俗描述,两个人摸出的东西也或许是身高不同的人随意分配,关于革命和辣椒的关系,只能通过注释来说明,而非黑即白的逻辑或许只是街头一景。而“剥皮掐叶”如果不能找到简短的字干净利落地描述,就失去了该动作的速度感。等等。

  再引一句莫言《酒国》,说的是“当权者”:“居住在琼楼玉阁里,每日看着嫦娥梳头的上帝们。”这段的有趣之处是上帝和嫦娥的错乱,首先上帝是西方的,其次上帝只有一个,如果用“神仙们”味道便差大截。如果要让其他文化背景的人体会到这个乐趣,就只好在嫦娥下加注释,并且保证别人不把上帝理解为东方的神。

  读读自个儿的东西,看看大师们怎么耍嘴皮子,就知道自己在翻译体的教育下,多么拙劣地、扭捏地、皱皱巴巴地、矫情地使用文字了。否则满脑子卷帘子的的的,满嘴洋人调调,却忽略了童年听过的故事,所谓内涵的指向,周围谐趣的情景,口语的四仰八叉。

  墙外开花了,墙内该香了。

  《酒国》读后感(七):《酒国》读后

  手头偶然拿到本莫言写于1992年的《酒国》,书十分新,封面写着“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系列”,内页出版日期是2012年10月。我心说,上海文艺出版社挺实在,都不提诺奖那茬儿。后来又终究多事去亚马逊查了下,放大的商品图片上分明写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系列”。看来我手上的这本不幸生的早了几天。

  莫言笔下的酒国市尚酒,以善饮者为尊。外地人来到酒国的饭桌上,当见识到酒国人神乎其技的劝酒令和深不见底的酒量后,无不心悦诚服地被灌到桌子底下去。而小说的故事主线却与酒无甚关系,而是关于酒国烹食“肉孩”的传闻——在酒国市招待重要客人的酒席上,一盘“金黄色的遍体流油、异香扑鼻”的“肉孩”是权贵们诚意与实力的体现。权贵们的迎来送往催生了巨大的市场。酒国的为人父母者,在完成了基本生育数量之后,将之后出生的孩子养至一岁左右,便以“肉孩”的名义,按特、一、二等分级,出售给市烹饪学校,特等每斤100元人民币。交易之前,烹饪学校的收购人员会问家长们:

  “这孩子是专门为特购处生的是吗?”

  在得到“是”的回答之后,他们会接着问:

  “所以你卖的是一种商品而不是卖孩子是吗?”

  在双方一致同意的“肉孩”定义下,交易得以完成,“公平交易,钱货易手永无纠缠”。

  这就是故事的核心了。有意思的是,书的作者并不是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对故事进行展开的。《酒国》的结构主线有两条,一条是“作家莫言”化用魔幻现实主义讲述的一个离奇故事:神探丁沟儿受上级指示,在酒国市对“肉孩”传闻的探访。另一条主线是“作家莫言”与酒博士李一斗的信件往来——李是酒国市自命不凡的文学爱好者,每次给莫言寄信时,都会附上自己的短篇作品,这些作品中既有酒国历史风俗的描写,又有对“肉孩”陋俗更为详细的描述,与第一根主线中神探的暗访实现人物和情节的勾连。不妨这样说,书的作者莫言用两只手表演一台木偶戏,其中一只手控制的几个木偶中有他自己。书中无一处明写“肉孩”在酒国确有其事——它要么存在于神探未能探明的传闻中,要么存在于酒博士的夸张叙事中。倘若写明,是否过于挑衅现实社会呢?“结构就是政治”,莫言在《酒国》的序里写道。

  今年4月莫言接受英国文学杂志Granta采访时的一句“言论审查有利于创作”,在他获得诺奖之后引起了不小的争议。若单以这样的句子对莫言进行判断恐怕失之于偏激,我猜他想说的意思是:审查逼着作者探索作品的结构与写作方式,最后可能会促进伟大作品的诞生——他采取的是不可控大环境下温和的现实主义。

  但这样的故事结构似乎也有缺点。在第二根主线下,由于文学爱好者李一斗的写作占据了巨大的篇幅,这似乎对读者的阅读构成了挑战——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酒博士先生不时的自夸与平凡的写作技艺,使得最后吸引读者的只是故事情节。

  《酒国》最震撼我的是莫言的想象力,汪洋恣肆天马行空。不过我并不认为在文字表现力方面,莫言已臻于尽善尽美。相比于魔幻现实主义巅峰之作《百年孤独》的那份优美壮丽,《酒国》怕还是失之于单薄。不过这未必是莫言最好的作品,等这小半年“莫言热”导致的书的缺货期过去,我愿意再买几本来看看。

  《酒国》读后感(八):随笔

  这本书作为莫言最具批判性的书绝对是名不虚传的。有着电影编剧身份的莫言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来叙述酒国的故事,这种结构在小说里面绝对是新颖无比的。同时次小说借李易斗之手,包含了各种各样的文体,天马行空的构思和接地气的语言是符合莫言魔幻现实主义作家的身份的。同时以酒国,以女司机和丁勾儿的勾当映射和讽刺了当下政局和批判了中国传统的酒局恶习,不得不说确实非常大胆,只要稍加动脑都能明白莫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借与李一斗的通讯稿又强烈的批判了中国的文坛,这是十几年前的书,放在现在看不仅气势没有随时间而削弱,反而更锋利,更强悍。

  但是我无法给这篇小说太高分数,这并不是说莫言的小说不好,从文学性和作品的寓意性来说,这本小说绝对是很好的。但是正因为如此,降低了读者阅读的乐趣,这本书说实话看起来是难以连贯的,因为你需要停下来思考停下来思虑,在做到寓意性强就很难再让读者获得阅读的原始乐趣,我个人感觉不如莫言自己的丰乳肥臀。再者,如果是冲着学习和观摩来看这篇小说,那就更不推荐,莫言生长和成长的年代不同,他和中国的第五代导演一样,身上带着新中国特有的风格,莫言的笔锋是难以模仿的,他作品的乡土感觉也不是可以复制的,最后时代不一样了,如此题材的小说也不大好写啊。

  《酒国》读后感(九):一本让你讨厌的书

  一本让你讨厌的书

  莫言是个农民,他不断的强调自己是个农民,从他的《酒国》来看是有道理的。他的这本《酒国》写的内容是一个侦查员进酒国调查食婴案和一个酒国青年跟莫言的(创作)通信,结构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和信件和短篇小说依次混杂。

  有位网友说:“莫言写的是‘阴暗’,而非‘黑暗’。因为我觉得描写‘黑暗’是要有承担的,是要有作为的,要有一颗能容纳苍生痛苦的心,但描写‘阴暗’不同,你只要够阴暗就可以了。”

  虽然《酒国》描写那些现实中极其卑鄙、极其常见的猥亵事情非常逼真,但令人遗憾的是感觉那作者只是一直是在不克制的为描述而描述。

  但他描写的阴暗太好了,我从一开始的极其抗拒他的文字的冗长和浮夸的铺垫,但后来一直或用极快或用正常的速度看下去,发觉他描写的内容没有一股酸味,没有文人惯常的臆想美化。写得比《十八岁出门远行》更阴暗,更血腥,而没有《十八岁去远行》的文学夸饰——莫言这里写的是更残忍更容易被容忍的东西:不断的死亡和粗鲁的性和粗鲁的权力。不禁令我想起《文史通义》里的一句话:“《书》无定体”。《酒国》里充满了原始的冲动、欲望和暴力,《酒国》渴望摆脱小说累积来的成见,它努力想回到小说野蛮有力的时代。

  庸俗之书

  “他心中迷糊,缺乏上进心,情绪低落,悲观孤独,目标失落,他漫无目标地、无所得也无所失地,朝着装煤场上那些喧闹的车辆走去。”

  书中类似的语句比比皆是,明明简单的描述可以完成的,偏偏莫言要用极长的,长扁累牍,极不克制的语言絮絮叨叨,甚至令人达到厌烦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

  我体会到的是这不是简单的作者的能力有限,不能克制,而是它要表达中国的一种大众情况,一种烦躁一种底层的文学。他必须是絮絮叨叨的,夸张令人讨厌的,我看着《酒国》常常令我想起了自己小学教育的作文:

  夸张美丽、庸俗做作的写作。

  语言上例如:意识之船在雪白的精神浪花上颠簸。

  内容气质上例如:第190到191页,从对女司机的憎恶到“侦查员心中一震,温暖的感情在肚子里回旋,他感到幸福像毛毛雨一样铺天盖地地落下来……”这一转变只用了几行字就完成,颇似国产大片的情节,前一刻是仇敌后一刻无缘由的成了死友。(且这里的“铺天盖地”等用词也体现了语言上的庸俗)

  精神上也是极卑鄙的。但真正令人厌恶的是他想有一种知识分子情结倾向(这在后序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很不适合他,浅白展现了他的狡猾(不如用在小说里的狡猾的狡猾)。农民的狡猾(梁文道语),在知识分子这身份里显得非常滑稽可笑,怪不得许多知识分子对他很大意见。

  魔幻现实主义·我心目中的大作家都是真诚的·比较拉美作家

  莫言在受采访一直说自己受中国的《三侠五义》等小说影响,而从不说自己受了拉美、欧美的小说的影响(这也是他的聪明的农民式的狡猾)。

  但我心目中的大作家都是真诚的。

  结构上,巴尔加斯·略萨的《城市与狗》把现实和魔幻融合的很一致,到最后才使人惊人的发现原来魔幻与现实交织分不清了,它是克制的。《酒国》的语言风格是极浮诞的、喷薄的,不断意象的。《百年孤独》的意象也非常多,但是它的语言极“精美”,没有多余的语句。《酒国》写的一些地方时常令人觉得多余和庸俗。

  我认为《酒国》很好的写出了阴险、卑鄙、庸俗的情况,令人感觉亲切,这种经验(例如:在婚宴时出现,在聚会时出现的喝酒的情况)是非常常见的,莫言以农民的视角来写,写得没有文学洁癖。好一本“庸俗之书”,庸俗的集大成。我看了《酒国》后才觉得,诺贝尔文学奖没有给错。有一段话深深印在我脑力,成了我对莫言的成见,这本《酒国》也让我体会这种说法:

  “这个中年作家,是他那一代中国人的典型、集大成者,包括其老实与圆滑,其忍辱与耍泼,其充沛与虚无,其应声与沉默,其谨小慎微与磅礴。他很累,很痛苦,这看得出。基本上我保持同情态度,但绝不欣赏。”

  但我心目中的小说大作家是真诚的,描述那些散文、诗歌描述不了的真诚和精微,小说之所以无可替代的要素。那种真诚,像契诃夫的伤心,那种精微,像海明威的伤心。而《酒国》并非有必要成为小说的必要。我觉得福克纳的诺奖讲词可以作为《酒国》的很好的批评:

  “我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说法……我深信人类不但会苟且地生存下去,他们还能蓬勃发展……因为是他有灵魂——有使人类能够同情、能够牺牲、能够忍耐的灵魂。诗人和作家的责任,就在于写出这能同情、牺牲、忍耐的灵魂。诗人和作家的荣耀,就在于振奋人心,鼓舞人的勇气、荣誉、希望、尊严、同情、怜悯和牺牲精神,这正是人类往昔的荣耀,也是使人类永垂不朽的根源……”

  《酒国》的除了非必要性和偶然的知识分子讲道理外,另一个缺点就是“人味”薄了,“物味”偏重。但是它那话痨式的语言写卑鄙庸俗真的写得很好,好得令人讨厌。

  2012-12-18白天草草

  《酒国》读后感(十):熬不过重口味

  国人有诺贝尔梦,有奥斯卡梦,很是迫切希望能够得到国外的认可,这个奖那个奖国人是趋之若鹜的,也难怪,成败论英雄在当今价值观中还是主流。莫言是成功了,圆了国人的诺贝尔梦(之前高行健和达赖喇嘛就不算了吧)。我不了解他,也没看过他的书,知晓些毛边,红高粱原著是他,和大江健三郎是好哥们,写的是中国乡土魔幻小说。。。不是很期待,不是我的料。可垃圾桶的劣根性驱使我搞几本看看,可我太高估自己的兼容性,实在受不了这种文字的重口味。因为不再本人的推荐范畴,就不一一列举各种重口味了。

  有个疑问,为什么莫言会得奖呢?我联想到了张艺谋,于是大胆推测几个原因。第一点就是土!张艺谋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基本题材还是乡土吧,东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这是不争的事实,就连我们的邻居,我们的彼此了解吗,千万别跟我提韩剧,日剧,还有什么super什么Jxxxxx。更别提西方了,就是这种不了解和对文明古国神秘的好奇,让他们对这土了吧唧,搞不明白的中国乡土产品产生兴趣。还记得解放前有个叫赛珍珠的美国人不也是靠些中国的乡土的了诺贝奖。在老外眼中,可能这,长城内外,黄河上下,尽是广袤的农村,还很土。第二点是重口味吧。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news/341224/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为您推荐
  •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汉语词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随笔(essay),即随手笔录,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仅供参
  •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廉洁教育进校园,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师进行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总结的良好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教育(jiàoyù),汉语词语,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笔记”是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为其特色,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