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少男少年台湾]《少年台湾》读后感10篇


热门资讯 2020-08-10 22:04:31 热门资讯
[摘要]《少年台湾》是一本由蒋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 80元,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台湾》读后感(一):那个无处安放的少年 读后感

【www.anne5.com--热门资讯】

《少年台湾》读后感10篇

  《少年台湾》是一本由蒋勋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80元,页数:3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少年台湾》读后感(一):那个无处安放的少年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一尘不染的少年。”看《少年台湾》时我的脑海里不断的浮现着这句早已忘却出处的话。这本书是蒋勋先生的新作,是本没有线索,文体混杂的书。童年家乡夏日午后的一声蝉鸣、屋顶上的猫伸懒腰时的一声叹息,或平凡或瑰丽的风景……像一段段纷乱剪辑在一起的胶片,还原出生活的本质。这是我们身体最初的记忆,这是那个一尘不染的少年诞生的地方。

  我闭上眼睛追忆我的童年,寻找那个属于我的少年:脑中浮现的是儿时盛夏的暑期,在我们生活的大杂院里,阳光尽全力灿烂着,我和玩伴尽全力的笑着、奔跑着。那时快乐和幸福单纯而容易获得。那里也有那一声蝉鸣,也有那一声叹息,也有平凡的风景。

  戴锦华说:“空间才是电影真正的主角,那些人物无论何等绚烂,不过是空间匆匆的过客而已!”于我们的童年也是这样,那个空间承载着我们所有的记忆,在那个空间里我们获得了人生最初的经验,构成了最初的自己,奠定了我们一生的基调。

  在书中蒋勋可以拿上背包,去到自己或别人的家乡,去追忆自己或别人的童年,那一声蝉鸣,那一声叹息,那平凡的风景依旧还在,那些记忆依然还有坚实的空间承载。

  而那些属于我们童年的空间早已在这个国家狂乱的、急速的发展中,被这座我称为“家乡”的城所吞噬,化为瓦砾。我们是无根的一代,属于我们的空间早已崩塌,在现在这个由诸多崭新的、怪异的空间组成的世界里,我们无法回答故乡在何处的问题,我们失去了最基本的安全感,我们失去恢复原本的自己的能力,只能迷茫的,不顾一切的向着黑暗的、方向莫变的未来狂奔。我们不敢停歇,生怕被这不断崩塌,又不断创建的世界所吞噬,就像我们曾经拥有的家乡一样。

  春节的时候,与在外奔波的朋友相聚。

  “你知道为什么美国人称家乡为‘hometown’而不是‘homecity’吗?”他问我。

  我摇了摇头。

  “因为大多数的美国人都是从‘town’来到城市的。”

  这让我想到那部叫《伊丽莎白镇》的电影,一个事业失败,几近自杀的人,因为要料理父亲的葬礼,而回到那个被称为“伊丽莎白”的小镇,那是他的家乡,这里一切如故,所有的人都记得他,没有人在意他的失败。影片中有一句我记忆深刻的台词,“悲伤很容易,因为那是投降。我要说,要设法独自起舞,让一只手自由地挥舞。” 他在这些温暖中渐渐找回了勇气,找回了那个一尘不染的少年,当他离开时心里一定是满满的希望。

  日本人有个习俗,在小孩出生时,为他种一棵树伴他成长。我和我的儿时玩伴也有这样的一棵树,它是一棵梧桐树,虽然我们出生时它已然参天,但是它是我们童年不可或缺的背景。在这棵树下我们蹒跚学步,咿呀学语;在这棵树下我们第一次看着蚂蚁排队走过;在这个树下我们第一次做那次我们这代人熟悉的游戏。当我们要搬走的时候,我们要去的地方没有这样的空间去容纳这样一棵巨大的树,它只能被拆迁的人砍伐,而后变为木材。这个有着三千平方公里面积的城,却没有一个地方可以容下一棵承载着我们童年的树。我们没有看到它是如何在这个世界上轻易抹去的。我们再去它生长的地方时,那里只剩下一个巨大的洞,和无数断在土壤里的根脉。我们所有人默默注视着那个洞,许久许久,而后又默默的离开。那个洞永远的映射在我们的心里,成为伴随我们一生的虚无和伤痕。

  那天晚上,我梦见一个少年。他站在极高的地方,俯视这座被称为“家乡”的城,以极小的,仿佛是从心里直接传出的声音说:“你慢些!你慢些!让我记清我的家乡!”

  《少年台湾》读后感(二):少年台湾

  1

  清晨5点阿里山开往祝山的小火车上挤满了去观日出的旅客,我站在车厢中部,斜前方坐着一名台湾妇人,一如很多很早上车有座位的人们,她微闭着眼睛补充睡眠。五点发车的火车,四点起床都不算早,对于每一个决心上山看日出的人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可是,妇人清晰的眼线,唇彩和淡淡的粉底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种长期的习惯使然,即使很早起床,即使再匆忙也保持着得体。

  台湾女子,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夜色中台北街头康是美和屈臣氏里挑选新一季彩妆的面容姣好的年青女子,而是那些上了年纪画着淡妆的妇人,岁月赋予了她们的是更多的从容与淡定,优雅与和谐。

  2

  不得不联想到我的朋友,忘年交的L。

  我是在旅途上认识的L。初见时,从外貌判断,这是位三十多岁的女子,后来一起聊起各地的旅行经历,她说她女儿今年三十岁。当时的我只有惊讶。

  那是个精致而优雅的女子,也是我心中关于年轻的台湾的最佳人选。

  在上海再见她的时候,她穿着可爱的长袜,画着紫色的彩妆带着我去逛田子坊,和巷子深处的年轻老板聊天,亲自演示如何偷拍坐在露天餐馆的帅哥老外,大方地进到新天地的餐厅中一通拍照然后在服务员的注视下从容地离开。

  她每年都会安排旅行,不求景点丰盛,行程密集,却要深度旅行,历史人文一应了解。而这一点也深深地影响了我后来旅行的思路。

  她坦言英文不好,不会德文,却一个人深度游遍德国,她说那是个特别适合背包客的国家。认识她的时候,她已经去过欧洲二十多个国家。

  退休后,她报名了MBA课程,面对生涩的财经术语和英文教材,她笑称曾在星巴克喝掉两万台币的咖啡,修完了全部课程拿到学位。去年又报名参加了为期一年的古典音乐课程,一个人的生活,她过得无比丰富多彩。

  看到她在facebook上的照片,最近和女儿又安排了一年一度的亲子游,看着她们在异国他乡赏美景,品美食,快乐优雅的样子,心情亦会好起来。

  或许很少有人能猜到她的真实年龄,不过那并不重要,她真正做到了心态年轻,从她的身上我深深感触到:美丽自信,是一种生活态度。

  3

  蒋勋说:这当中似乎有一种年轻的精神,或说少年的精神在这块土地上,而这个东西使我觉得,我不希望台湾太老。

  【少年台湾】是我阅读的第四本蒋勋的书。这本以台湾的地名为目录的书,让我在开始的时候迫不及待地数着一个个名字,寻找着熟悉的记忆:集集,九份,八里,鹿港。

  4

  关于台湾,缘起是少年时代三毛的文字,她洒脱的流浪深深地埋进了我17岁那年的血液里,此后的背包行走皆是因此所致。想亲自一见台湾是因为龙应台的【目送】,在浮躁的都市里,她温情的笔触把时光拉到很久以前,那是诗意的描绘,让我想亲自踏上阳明山的土地,感受给予她源源不断写作灵感的温润的台北。后来读吴念真,吴淡如,舒国治,蒋勋的文字,始终觉得台湾作者那淡淡的,笔触不多的描述中透着幽幽的禅意,不知不觉直抵内心某个柔软的角落。

  亲自踏上那片土地,经历了太多的感动。印象最深的不是耳熟能详的阿里山,日月潭,不是期待已久的太鲁阁,七星潭,不是美丽的垦丁半岛或清境农场,而是台湾人民。野柳大雨中主动帮我把沉重的行李箱抬到车上然后默默离去的老人,花莲冰店欢迎远方来客的老板,夜雨中打来电话担心我是否回来的民宿主人,亲自送我到车站并叮嘱司机关照我的陌生路人,还有自始至终给了我无限帮助和支持的L。那些数不尽的场景,是台湾温情的所在,我有理由相信,那才是台湾年轻真正的力量。

  《少年台湾》读后感(三):看过少年台湾,方懂今日台湾。

  ——台湾主流忆台湾 台湾著名作家,画家,美学大师蒋勋最新力作《少年台湾》繁体版在台湾一经推出即掀起销售狂潮!荣登台湾诚品、金石堂、博客来书店畅销榜首。近日,简体版也于大陆面世。由译林出版社出版发行。 《少年台湾》中的少年,自然是指蒋勋,但同时,也是指曾经的台湾。其实,回忆台湾过去的书很多,能创下如此不俗的销量与关注度,都证明了这本《少年台湾》另有脱颖而出的理由。 台一代,无乡愁。今掌舵,成主流 蒋勋,祖籍福建长乐,1947年生于西安,成长于台湾。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曾执教于多所大学,现任《联合文学》社长。作品数量可观,涵盖诗作、小说、散文、艺术评论等各种文体,近年来更以理性感性兼具、深入浅出的“美学”阐述风靡海峡两岸。《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天地有大美》、《汉字书法之美》、《新编传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卷》、《此生:肉身觉醒》等每部作品都贯穿着他典雅的美学宗旨。人们如此喜欢蒋勋,也正是因为对他这种古典大美的认可。 蒋勋说:“我来自外省家庭,父母也许是基于一种乡愁,都喜欢谈他们自己源远流长的家世,像我的母亲有满清正白旗的血统。但我到了巴黎之后才发现,父母的乡愁其实对我来说都不具体。我有自己的乡愁。”曾经,乡愁是台湾文学最吸引大陆读者的一个看点,但作为真正意义上的“台一代”,蒋勋的乡愁却是台湾。这无疑给了我们一个新视角,看纯台湾人如何回忆台湾。同时,也需要我们打破一个旧视角。去适应“台一代”之后“无乡愁”的台湾文学了。 本书更具阅读性的是,现代台湾各个领域的精英多数是跟蒋勋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正在越来越多的影响着台湾,掌握着台湾的命运与走向,比如马英九、邱毅、蒋勋、侯孝贤等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各个领域的成就。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主流的成长恰恰代表了台湾的成长。读《少年台湾》,其实就是读台湾主流的少年时态,读懂他们的成长经历。也就是读懂了今天台湾。互防时代、互商时代之后,我们正需要这样一个互读时代,加深一下彼此的了解和理解,这也正是台湾高层频繁来访的意图所在吧。 看文化,呈多元。看社会,怎变迁 写《少年台湾》蒋勋用了近十年时间,采用编年体方式,以他在台湾各地行走的见闻及对少年时期的回忆汇成美文。透过台湾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与台湾开埠、不同时期社会风貌、地方风俗相结合,既可做旅行指南来了解今日台湾,又可从口述历史角度来回味昨日台湾。 台湾当地土族有十几支之多,其中人数较多的有阿美族、排湾族、泰雅族。这些淳朴原始的生命力,最初是如何与“台一代”互相影响的?台湾被日本殖民50年,被日本文化侵润到生活习惯乃至思想文化的各个方面。这又有怎样的冲突?同时,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台湾比大陆继承的更完整,更纯粹。就像白先勇坚守于昆曲、林奕华坚守于戏剧、侯孝贤坚守于电影、蒋勋坚守于美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坚守者? 除了人与文化,台湾的政治、经济也无不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知不觉中,台湾早已不是我们印象里那个背井离乡的少年了。 所以,读《少年台湾》才能让我们了解台湾的传统、多元、现代,以及坚守者意志的成因。 这本书另一个特点就是文体的不定性,读起来常常有散文中的小说,小说里的散文之感。蒋勋说:“我喜欢不定性文体。因为不定性在书写时,给自己更高的自由或散漫性。”这大概也是台湾文化的又一表象吧。 台湾与大陆走的是不同的道路,他们没有经历过文革、人民公社,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台湾的成长与变迁更多了些自然与平和。历史不能推倒重来,但今日台湾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自身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而少年台湾,正是这种可能的起始点!

  《少年台湾》读后感(四):你记下的少年,我想去的台湾

  这是一本断断续续、随身携带了两月有余的书。第一次见到它,应该是在某个一闪而过的地方。那个时候,更多的是记住了蒋勋先生的名字,而不是书名。第二次,则是因为向一个学生推荐了这本书,之后便记住了它。

  所以。当自己打算在图书角借书看时,便一眼相中了它。或者说,在冥冥之中,其实,是它一直在找我。

  第一天,我便在微信里发声:在读《少年台湾》。有朋友复我:有你的微信真好,常常收到你的荐书单。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挺好。只是人都有私心。常常。我更多是在提醒自己的懒散,不要又花费了过多的时间在无谓的“等等”之中。

  结果当然如此。我在“等”中度过了两个月。几乎每次都是这样的情况:每次都以为书在身边,就一定会读完,就一定能读完,于是便不会管它的进度有多快有多慢,于是就一定会将它尽可能的慢读。

  这本书其实是适合慢读的。因为它明显就是一本散文书。心不定,读不进。人不敏感,难读进。然而,这本书,对于像我这类的读者,是不能太慢读的,分分钟会因为拖延,而忘记前面的那些篇单都写了哪些故事,哪些人物,他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那个小城镇是什么样的,那个少年眼里的那个地方是什么样的,他眼里的那些人、他身边走过的这些人,又都是怎么样的。蒋先生更惯常的做法,是以一个少年的身份,将读者带进入了一段故事当中。像极了哈利波特的第二部,哈利收到那本魔法日记时,会被日记带着走的情绪。在这本书里,也是如此。

  如果,喜欢台湾。如果,准备出行台湾。如果,以前对于台湾的了解,只是龙应台、马英九、李宗盛、S帮、日月潭、诚品、101。或许不妨,读读,少年眼里的台湾。虽然,这并不是蒋先生写作这本书的目的。他的一开始的初衷仅仅是顺手的记录下他身边的、或者是身边所知道的他们所经历过的、关于台湾的、尤其是他们的记忆里的小时候的台湾的故事。真的是,不为什么,而记下的台湾。但却描绘了一幅台湾版清明上河图。所以,如果你在台湾,去望安、鹿港、九份、月眉、龙峒这些小地方走走看看吧。

  书里有一句话是出自蒋先生的自序,极好:

  这不是一本阅读的书,这本书阖起来,就可以背起背包,准备出发了。

  你,当然就是书中的“少年”。

  因此而希望。当你想了解台湾。或者,准备开始自己的台湾之旅之前,读一本,并无关旅行指南的这本与台湾有关的书。或许,真的可能会,改变你一开始拟定下的,旅行计划。

  《少年台湾》读后感(五):关乎岁月、乡愁和土地的人文意象集

  这些年我一直在游走,游走于各个场景的灵魂与现实之间。喜欢独自默默地关注和喜欢我所关注和喜欢的。独特是我行走的标志,也是我停顿的理由。我讨厌在空洞而大量的人云亦云基础上,故作深沉地否定自己。我要坚持,哪怕我可能一无所有。我心一度落寞,远处没有等我的人,身旁似乎也没有懂我的人。我明明也知道,很多都是自己的奢望,自己已经错过了浪漫年代,在这谋生事大的城市,谁会来奉献情感与理想?

  我以多年生活磨砺下的感悟也无法抵挡《少年台湾》对我的诱惑,这本书又拾起了我灵魂深处的人文情愫,带着对那片土地和亲人的思念和感触一路地跑,已经跑了好远了,一会儿小溪、一会儿山川;一会儿繁华都市、一会儿寻常百姓家。每一处都不一样的感觉,不一样的心境。我享受着,如涓涓细流般,化情无痕……

  蒋勋曾言:“大概从青少年时期,我就喜欢背着背包在台湾乱跑。没有计划,也没有目的,经常会因为一个地名很特别,就想去。”

  《少年台湾》行云流水的文字得益于作者少年时候的游历,更得益于作者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以一个少年的眼光来诉说童年、乡愁和土地,时间与空间的意义自当澄明如镜。旅行是当下时尚的生活方式,但作者笔下这些意象的集合似乎并不完全与旅游有关,书中的每一个章节均以台湾的地名来命名,但是描写的内容却不仅限于某一地。在虚幻抑或现实的张力之间,负载的情感扑面而来。一种青春的奠记和难以诉说的忧愁在文字中游荡。这种孤独恰如我长久以来所感悟的那样,对现代都市以及人文意象沉沦丧失后无可奈何式的悲伤。

  或许,“少年”本身就是一个意象,是作者“青春形式”的一种迷恋?也是作者对台湾青春如少年般活力的祝福符号?

  作者曾经不止一次地说“喜欢‘少年’两个字,多少是受到父母的影响。我来自外省家庭,父母也许是基于一种乡愁吧,都喜欢谈他们自己源远流长的家世,像我的母亲有满清正白旗的血统。但我到了巴黎之后才发现,父母的乡愁其实对我来说都不具体。我有自己的乡愁。我的乡愁是大龙峒,从童年开始就在这块土地上生长的东西。”

  的确,“这些当初从大陆移民过来台湾的几乎都是少年。这些人,他们出去冒险,或者向往一个地方,一片新土地,甚至连两脚都没有机会踏到这块土地上,可是他们的尸骨在这里”。

  所以,“这当中似乎有一种年轻的精神,或说少年的精神在这块土地上,而这个东西使我觉得,我不希望台湾太老”。

  这本书以散文的结构、小说的情节和诗的笔法向我们勾画了那片土地上的人文生态。显然,书中自始至终都蕴涵着作者对自我或者说对读者的提示、反省甚至是期待?“我希望这时的《少年台湾》,可以让大家重新去行走这个岛屿,就是背着一个背包就走了,去探索一个新地方,去看看那些完全不同于你生活的人,或者回到记忆里曾经住过的小小的故乡、小区。说不定你认识的人还在,与他们交谈几句,我觉得那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可能会是有趣的平衡”。

  《少年台湾》读后感(六):少年流浪的旅行

  少年流浪的旅行

  ——我读《少年台湾》

  文蠹鱼

  耳熟这位台湾作家,是因听过他讲的《中国美术史》。因对美术的热爱,在阅读文学作品之余,对相关美术作家也非常关注,比如:汪曾祺、冯骥才、范曾、黄永玉、陈丹青等等。欣赏过他们的画作,他们的图书都有涉猎。对蒋勋先生更多的了解就是,他还出过多本书,什么《生活十讲》、《天地有大美》、《汉书书法之美》等。还有他的,说唐诗和宋词。《孤独六讲》在网上读过些。他是用美来挖掘内在的深刻。

  手捧《少年台湾》,在一字一句中行走。在我看来,这是一本他出版诸多书籍中,读者认为极其浅显的书。但是和那些作品比较起来,这一本应该是作家相对珍惜的书。因这是年少时的记忆;其中有声音、气味、形状、色彩、光影。这些在作家的笔下是那样真实具体又饱满,还杂糅这位少年内心的成长过程。作家用美学的眼光来描述它。内心的记忆碰触少年的情怀,才形成一篇篇以“少年”为主的台湾印象和发生时代里的故事,是一本作家投入情感较深的作品。

  行文也自由。对于书中括号的部分,说来阅读上有些不习惯,说连贯,也连贯,说不连贯,也不连贯。随着慢慢的阅读,也算习惯了作家的这种表达方式。我呢,把括号置之度外,一气呵成去读。因括号一般都是表示注释说明,蒋勋先生的则不然,用他自己的解释是“跳出来时,也许是另外一个人在看这件事,也许是我自己的分裂,或者说是这里面的某一种断裂。”说是大胆“玩了”这个部分。在阅读与写作上,这一点我还是蛮欣赏的,人能不受约束,由心去表达,在最自然中酣畅写感受与体会,是一种真我的表达吧!

  因听过《中国美术史》,再读这本书,就发现他的所说所写,均含美学特点。除去一些叙述故事的部分,在描写台湾的各个走过的地方,都含有这样的美学化散文、诗歌特点。没有故事情节描写的台湾地域文化,那是少年心里对故乡的理解,甚是觉得这样的一篇篇行文,更适合朗诵。在顿挫时,你更能体会美感在。而那美感也会渗透你的心里。如作家自己所言“这不是一本阅读的书,这本书合起来,就可以背起背包,准备出发了!你,当然就是书中的少年。”你也会体会到作家嗅觉记忆中的故乡,也体会一下这位孤独者跟自己对话的妙趣。这不是父亲的故乡福建,这不是母亲的故乡西安,这是少年的故乡,就是他笔下的台湾,也是他少年时的全部记忆。

  这本书,写作跨度上也很大。从开始写,到政党轮替之后停笔,时隔六年之久。那六年的沮丧,再回来“以岛屿的方式看它,那种信仰才是比较具体的。”这是一种蜕变,从中间走了出来,再回到个人身上,再次背起行囊快乐行走。你会在“万善同归”中懂得作家“少年台湾”的意义了!那“万善同归坟”,那曾经无主的孤魂牵动着作家,有伤怀之感,也有悼念亡灵之叹,更有自己的一份情怀在里面!“少年龙桐、少年八里、少年丰山、少年龙坑……”这些都是作者背包行走过的一个个安静的小镇和村落,了解那些在岛屿上不善谈政治的一些人,以及陪伴自己成长的地方。

  少年流浪的旅行,那是历史思绪里的记忆。十年的心血,今天蒋勋先生头以花白,但那年少时光里走过的痕迹,依旧如昨,依旧如今。虽然写的是过去,但是也迎合了此时的心境。

  《少年台湾》读后感(七):不安分的少年

  少年台湾的小说还没看 因为和刚看的“东京一年”相似 散却有一个共通主题 少年台湾说的就是那个一直怀揣梦想的不安分的少年 就从它的十幕分别讲起吧

  少年龙坑——第一幕让我很忧伤 没看懂 然后开始忧虑起这三小时会不会一脸蒙圈 我在想是不是在说那些不顾安全一往无前却义无反顾的少年那横冲直撞的勇气?即便我看了评论我也没懂 翻小说巩固下

  少年鹿港——红毛船长的演绎很真实 而今的中国也一样 即便网上的分裂说 那些个资本主义的坏说法 我们都知道 可是 还是觉得红毛船长帽子上那白毛 那么魅惑那么光芒四射 底子里是卑微的吗 灰灰黄黄的人生里一直缺一束光 似乎红毛船长他们蓝眼睛里才有的光 思考

  少年笨港——还好潮汕人大致听得懂的台湾话并不影响那段庙会台湾腔的演绎 庙会妈祖是渔民的精神支撑 阿民的附身说 为何最后的妓女回忆戛然而止 决定去翻翻小说 那段鞭炮声中 火热的欲望 暴力的血管 充斥眼帘的红色 台湾那些个灰灰黄黄的移民们在日夜耕耘拼搏的日子里 除去那些个影院妓院的消遣 精神支撑显得尤为可贵

  少年九份——那个白扑扑的脸就在那里一动不动 这场的色彩感很棒 和庙会红色的张力不同 这幕是粉色的 淡淡的忧郁 她在等什么 不要再等了 难为了还有那些为爱执着的人 与现时的快餐式爱情一比倒显出朦胧美感

  少年丰山——少年背包客和高富帅的对谈 人的欲望永远不曾止步 锅里的看起来就是不一样 所以人总是互相羡慕 无关高下的生活 只是鱼和熊掌不能兼得罢了

  少年盐寮——向来不喜欢隐者 那些个愤世嫉俗的人躲在一个世外桃源又如何 你看“北京青年” 辞职后干回最简单的工作 可是度过新鲜劲还是回到原先的生活轨道 大隐隐于市 大概就是如此吧

  少年西宝——这幕是关于爱情 40多岁的父亲独身等老家未婚妻20几年终娶18岁少女 那个男的大概是被女的父母特别的爱吓跑了 经年累月的爱情会褪去激情 抽丝剥离剩下的大概就是两颗独立的心

  少年龙峒——整个上半场的震撼来自于“一场从来没有发生的战争 我们一直在等待 那份白色的恐怖记忆” 建军大业之后回忆起国共的分离 共产党肉搏下来天下的不易 接着少年台湾 那些个被分割的亲情和回忆 特殊的历史留下的特殊的印记 防空洞的绝望 炸弹在洞口的刚刚好 绝望已经进入沈伯伯的骨子里 那场从未发生的战争 不知道在现在的台湾人心里还有那点恐慌吗 防空洞长出了花花草草 历史早已过去 可内心的伤痕依旧 防空洞还有留痕

  少年南竿——军人的魅力因为战狼的大火也开始大放异彩 即便是短短的军训 那段一群人的力量拧成一股绳 那段不问关系浅深 只看团队荣誉的短暂的日子纯粹而美好 日子越长那感情就更为艰深 甚至能跨越人情世故

  少年集集——今天是个伤痛的日子 九寨沟地震 回想起音乐剧里留下来的人说“生命可以重新出发” 同样的祝福送给灾区的人 感恩祈福

  音乐剧的最后迎来大合唱 当什么都没有了 一定不要失去那颗少年的赤子之心 共勉 永远活力 永远不安分的少年

  《少年台湾》读后感(八):美学家--磕了药的平凡人

  初识蒋勋是《忘言书》,小小一本,精巧的装帧,细腻的笔触,微小的景致,很难不让人喜欢。再读少年台湾,已经是三四年后了吧,前年去过台湾,书中的地名只有九份是我听过的,也还是因为陈绮贞那首《九份的咖啡店》,所以经历那些风景便无从谈起。是读过飞鸟集后拿起这本书的,所以不管是泰戈尔还是蒋勋,不管是诗人还是美学家,他们对生活里的每一处无论称不称得上为景观的地方都像持了放大镜一般,观察的那么生动入微,就好像我总开玩笑说这些人像磕了药一样,瞳孔放大,肾上腺素飙升,能够用文字捕捉一切转瞬即逝和平日里根本不被常人所留意的角落里的别致。故事次要,这本书的语言分外美丽,令人不禁把他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拿来对比。

  《少年台湾》读后感(九):诗人蒋勋和他的诗意台湾

  稍微上了点年纪的大陆读者一定还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台湾女诗人席慕蓉在大陆掀起的阅读狂潮,在她的那些优美的诗句里,除了爱情,最能打动读者的就是她那淡淡的而又略带忧伤的乡愁。她虽然出生在重庆,但她的那些诗句诞生时,她还从来没有到过她那给她带来无限乡愁的大草原,她也曾游学欧洲,但我们却很少看见台湾给她带来的乡愁。

  比席慕蓉年幼几岁的蒋勋差不多和席慕蓉有着相似的欧洲游学经历,并且最终也回到了台湾,也许蒋勋的记忆是从台湾开始的,所以是台湾而不是大陆给了他深深的乡愁。上个世纪90年代末,蒋勋已经回到台湾多年,但郁结在他心中多年的乡愁还久久不肯散去,所以一旦他在报纸上抒发他的乡愁,就一发不可收,差不多十年下来,竟能结集为一本不厚不薄的《少年台湾》。

  我敢保证,大多数大陆读者像我一样,对于《少年台湾》提到的那二十七个台湾地名听都没听说过,比如集集、水里、南王、望安、白河,野银,九份、月眉……但那些小小的街落,小小的山村,却是蒋勋生活过的小小的着落,正是这些“小地方”如岁月打磨过的玉石组成了蒋勋对于台湾的记忆,而这些记忆从蒋勋的笔端缓缓流出时,让大陆读者第一次见识了一个完全陌生的一幅幅关于台湾的速写,并大致拼装出一个关于台湾的依稀轮廓。

  我得承认,初读《少年台湾》时它给我的阅读体验与我对它的预期存在着巨大的落差,这都什么啊,又碎又淡又杂。按理说,既然是写台湾的风土人情,总会有一个“总括”性的描写吧,比如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别,都有哪些民俗,有哪些可歌可泣的故事,又美在哪里。但蒋勋偏不这样写,在一个个“少年台湾”里,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一幅幅人物速写,具体这个地方是怎样,美在哪里,你自己去得出结论吧。

  这些速写的人物群体像包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村妇(《少年集集》)、技艺精湛的陶工(《少年水里》)、复仇少年(《少年南王》)、渔民(《少年望安》)等等,明明是要写风土人情,但蒋勋却是在那里塑造形象,而这些形象塑造没有一次是彻底的,只是生活中普普通通的几个场景,至于完整的故事,也得由读者自己去完成。但就在我们抱怨蒋勋没有给我们一个完整的风土人情描述时,透过这些人物,我们却依稀淡淡地看到了这种风土人情,在此,我们才领悟了蒋勋的写意功夫,领悟了他的“留白”功夫。还有什么比鲜活的人物更能代表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呢?

  比如在《少年苑里》里,蒋勋这样速写编织女的形象:

  “手指像一种语言,像无声的语言。在听觉静止如月色的时刻,你的手指便一一如唇开启了……”

  即使有一天地老天荒,有一天苑里已经不在,有了这样画卷,谁又敢说,苑里不是已经同宇宙一样成为一种永恒了呢?

  在我看来,梵高的《星空》表达的就是人类对宇宙的一种乡愁,而蒋勋情到深处时其实表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乡愁,这样的乡愁自然是远远超越于“集集”们之上的,比如在《少年集集》、《少年盐寮》里有这样的句子:

  “梦里总是有一种惊恐,使我频频惊醒,当我忍住泪,贴近你的胸前时,房屋仿佛崩裂般摇动着,我不相信,我们是在经文计算的毁灭中,虽然你笃定捏着我的手,抚慰我说:一会就会过去,我仍然潸潸泪流满面,想到这一次过去,毁灭仍在某处等待着我们……”

  蒋勋建议我们读完他的书后最好打起背包,去那二十七个“小地方”看看,在我看来,我们没听说、没去过那些“小地方”又有什么关系,因为整个宇宙才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完全能读懂蒋勋的乡愁。

  蒋勋是知名的画家,他是不是诗人我不敢太确定,但他带给我的诗意,我愿意毫不吝啬地把他归于诗人的行列,如果说关于那些“小地方”的描述是一首首精致的小诗,那么由这些小诗构成的组诗更显出一种深沉的诗意。“少年台湾”其实不只是一个“少年”,它也像一个历经岁月的老人,给我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这沧桑是编织女如唇般的手指,是赶海人的渔网,是大陆老兵的一声叹息,是金门那些已经被荒草没埋的防空洞,是少年蒋勋曾经穿梭过的龙峒的那些已经消失了的狭窄小巷。

  ============

  发表于《新民周刊》2013年第一期

  http://xmzk.xinminweekly.com.cn/News/Content/1754

  《少年台湾》读后感(十):心里有一个少年。

  好的文学,并不是让人停留在这个文学本身,而是读完以后把它丢开,去看那一块土地和那里面人民的生活。

  --蒋勋

  近期对台湾起了不小的兴趣,偶然间在图书馆遇见这本书,欣然借阅。

  蒋勋的笔触温和细腻,勾勒出台湾这个岛屿深处的人物风事。

  于我这个没到过台湾的人,读着的时候,仿佛就能嗅到那方的海风。

  故事的叙述很平缓,景夹杂在叙事中,不咸不淡,

  好像作者只是在和我聊家常,聊往事,聊隐约的乡怨。

  时间素是不等人的,而那人老心未衰的人,心里大概都装着一个少年。

  这个少年,是曾少不更事的,是曾懵懂而又清醒的,是曾带着点少年维特式的烦恼的,是曾有勇气去父辈不再敢去的地方的少年。

  这个少年带着昨日故土的根,拿着通往远方的火车票,

  只是不知,在越走越远的时候,是否还记得幼时最爱听的阿媽哼的民谣。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news/342103/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为您推荐
  •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汉语词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随笔(essay),即随手笔录,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仅供参
  •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廉洁教育进校园,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师进行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总结的良好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教育(jiàoyù),汉语词语,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笔记”是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为其特色,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