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纪读后感_诸神的面具的读后感10篇


热门资讯 2020-08-10 22:04:31 热门资讯
[摘要]《诸神的面具》是一本由提姆·凯乐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 0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诸神的面具》读后感(一):The 读后感

【www.anne5.com--热门资讯】

诸神的面具的读后感10篇

  《诸神的面具》是一本由提姆·凯乐著作,新世界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诸神的面具》读后感(一):The Inexorable Human Drive for God-making The Inexorable Human Drive for God-making

  Reading the book is a painful experience for me, as the idolatries it discusses lay out like mirrors, reflecting the “desecrated shrines” occupying my soul. The words and parables it employs are like knifes, cutting at my heart blinded and hardened by a panoply of idolatrous sins unknown previously by myself.

  The point that strikes me most is the several methods Tim Keller suggests to identify the idols in our heart, which is so useful that I think it’s worthy to quote in length here. The first one is to “look at our imagination…. In other words, the true god of your heart is what your thoughts effortlessly go to when there is nothing else demanding your attention. What do you enjoy daydreaming about? What occupies your mind when you have nothing else to think about? ” The second way of discerning your true love is "to look at how you spend your money. Jesus said, ‘Where your treasure is, there is your heart also’ (Matthew 6:21). Your money flows most effortlessly toward your heart’s greatest love. In fact, the mark of an idol is that you spend too much money on it, and you must try to exercise self-control constantly.” A third way is to see “how you respond to unanswered prayers and frustrated hopes. If you ask for something that you don’t get, you may become sad and disappointed. Then you go on. Hey, life’s not over. Those are not your functional masters. But when you pray and work for something and you don’t get it and you respond with explosive anger or deep despair, then you may have found your real god. Like Jonah, you become angry enough to die.” Last but not least, Tim puts forward “a final test" that works for everyone”--to “look at your most uncontrollable emotions.” “Just as a fisherman looking for fish knows to go where the water is roiling, look for your idols at the bottom of your most painful emotions, especially those that never seem to lift and that drive you to do things you know are wrong.” He gives some examples.

  If you are angry, ask, “Is there something here too important to me, something I must have at all costs?” Do the same thing with strong fear or despair and guilt. Ask yourself, “Am I so scared, because something in my life is being threatened that I think is a necessity when it is not? Am I so down on myself because I have lost or failed at something that I think is a necessity when it is not?” If you are overworking, driving yourself into the ground with frantic activity, ask yourself, “Do I feel that I must have this thing to be fulfilled and significant?” When you ask questions like that, when you “pull your emotions up by the roots,” as it were, you will often find your idols clinging to them.

  Through the eight chapters of the book, Tim Keller examines several major idols that human heart is inclined to fall into worship: romantic love, money, success, and power. But in-between the chapters, he also makes it clear that our idolatry is usually a complicated system where there are deep idols as well as surface idols, and corporate gods of the culture and religion as well as individual gods. And more often than not, these idols of different levels and scales mingle into a poisonous compound that can take human rationality by storm if agitated. For example, one’s drive for power and success may be resulted from his deeply hidden sense of insecurity and desire to feel needed. In turn of giving him the security and fulfillment it seems to promise, the drive however gives birth to more fear and anxiety. Another example is a person feeling powerless and insignificant can be easily swept up by social movements that fan racial and religious hatred.

  Above all, Tim Keller’s analysis lays bare “the inexorable human drive for god-making.” There’s always the need of something to be worshipped, an object that human heart needs to find rest in. As Thomas Chalmers insightfully remarks in his famous sermon “The Expulsive Power of New Affection”:

  “There is not one of these transformations in which the heart is left without an object. Its desire for one particular object may be conquered; but as to its desire for having some one object or other, this is unconquerable.”

  Ironically, human heart cannot find the ultimate rest it seeks in the object(s) it worships unless in God. All is but a lie of Satan. As idols enslave, humanity is constantly surrendering itself to Satan’s domination as a homeless and miserable slave in its recklessness of idol-making. Just as Paul says, “O wretched man that I am! Who will deliver me from this body of death?” (Romans 7:24) O wretched men that we really are. Who will deliver us from this body of death? —The function of idols cannot be disabled. It can only be rooted out and replaced by Jesus the holy lamb, who has assured us His infinite love by His willing sacrifice for us sinners. Look at it the other way, the propensity in our nature to make idols is nothing but a shadow of our ultimate need for worshipping God, the only and true deity in the universe. It is nothing but a deflected yearning to be united and finally rest in Him, our first and last home in eternity.

  Compared with his later works, whose arguments are sometimes attenuated by overly scholastic criticism, bulky quotations, and even similar voice as others, this book demonstrates an early Tim Keller’s creative vitality. His words are incisive; his observations are sensitive; and hi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ible stories (especially that of Zacchaeus, Jonah and Jacob) are perceptive. In a word, this is a book worth reading to anyone who wants to root his/her faith in the fountain of the everlasting water.

  《诸神的面具》读后感(二):剥洋葱的工具书﹣≪诸神的面具≫读后感

  文/小瑤

  若将人心比作一颗洋葱,这本书会帮你剥开一层一层表皮,看见我们心中隐藏着多少偶像,正左右我们每天的行为、思考、情绪和存在感。

  开始读了10页时,我就知道这是一本值得细品慢读的好书,也是我会重读第二遍的书,但我仍迫不及待地用三个晚上读完了它。

  一开始抓住我的,是引言“偶像工厂”对当代文化现象的深入剖析。说到当代人的绝望,“绝望则是无法被安慰的,因为它是源于失去了终极性的东西。” 论到当代的人际关系,“他们拥有很好的社交技巧来建立与上司和老板的‘垂直性关系’,但却缺乏技巧来建立与配偶、朋友和家人的‘水平性关系’。” 而在这些背后是“人心将一些美好的东西﹣﹣例如成功的事业、爱情、财产,甚至家庭﹣﹣转变成终极的目的。我们的心将它们奉为神明,以它们为生活的中心,因我们以为只要得到它们,它们就可以提供给我们人生的意义、保障、安全和满足。”

  如果你拍着胸脯说,我已明白主耶稣是生命终极的答案,也知道只有神能提供给我人生的意义、保障、安全和满足。那么请你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是仅仅在理智上认可这点,还是我的心灵和生命已完全接纳融入其中?读完这本书,我发现原来一切我曾想要的美好的东西,都可能或已经成为我生命的偶像。更甚者,人心把它们合理化,让其安然居住在我的生命里。

  离开引言的社会文化分析,进入正文马上指向个人生命。目录里爱情、金钱、成功、权力这类主题词看起来老生常谈,然而作者的切入和引述方式犀利而有见地。取材上,每章会引一个当代身边的故事,和一个古老的旧约故事:亚伯拉罕献以撒,雅各娶拉结,乃缦治大麻风,尼布甲尼撒的梦,约拿与尼尼微城,这些熟悉的圣经场景,在作者笔下同样也指出并回应了当代人的困境。当我以为一章临近结尾时,作者又笔锋一转更深入一层,把所有的故事归结到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救恩。

  阅读始终是一项个人经验,我无法向你描述在读每个章节时内心受到的震撼。当然,如果你愿意敞开心去迎面这本书的冲击,会发现书中的焦虑、不安、软弱或是骄傲、自义、自我膨胀,是怎样激起我们的共鸣。也会发现我们置身其中的时代文化,周围的阶层和圈子怎样深刻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和行为选择。

  作者不但有把平淡故事写得生动活泼的本领,也旁征博引历代和当代解经家的论述。本书的脚注颇有学术书籍的风范,不单单列出引用的书名作者,更不惜篇幅引用原文并加上作者的评注。让读者在正文之外互有对照启发,也明白浅白易懂的行文背后,离不开作者深厚的学术底蕴。同时,为求甚解的读者提点了深入研究的方向。

  在揭开诸多的假神面具后,作者用了较小的篇幅讲了如何拆除偶像:“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用基督代替假神”,“喜乐与悔改必须同行”。当然,本书不是实践辅导类书籍,拆除心中的偶像是基督徒一生的功课。就显明问题的本质和警示作用而言,它是一本值得深读的好书。愿你的生命也被它触动。

  《诸神的面具》读后感(三):回家的路——《诸神的面具》书评

  在《现代世界之道》一书中,神学家纪克之说,在现今这个时代,人们最不可缺少的两个职业就是经理和治疗师。前者生产销售各种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后者则负责治疗人们的感觉,给人带来“康乐的体验”。

  对今天的很多基督徒来说,最不可缺少的也是这两者。甚至在我们的宗教生活当中也是如此。首先我们把教会和它的牧者当做生产各类福音产品的经理人,他们讲的信息需要切合我们的需要,让我们舒适,否则我们可以用脚投票;同时当我们的感觉不佳的时候,我们也希望有速效胶囊,让我们感觉平顺,有“喜乐和平安的”感觉。

  今天,大量用于医治灵性的图书应运而生,然而这一类图书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在构建一系列治疗的框架前,作者很少会去告诉读者一个真相:这个世界邪恶。也许对于基督徒来说,这件事情似乎是不言自明,毋庸多言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个世界的邪恶对于基督徒来说常常是隐藏的。正如纪克之所说,我们所处的世代是“实践中的无神论”:我们在理性中,知识中,宗教观念中相信有上帝,但是现代社会已经通过政治、技术、经济、文化的一系列制度和文化表明,人类在地上生活的时候,似乎已经诸事无忧,不需要上帝。是啊,连灵性这样的事情都有各种治疗法,人类还需上帝吗?

  提姆•凯乐的这本《诸神的面具》也是写给基督徒的,书一开始就提出:人心就是一个偶像工厂。这正是保罗在《罗马书》中对人类历史的总结:“他们......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提姆•凯乐定义说,当我们的心将某些事物“奉为神明,以它们为生活的中心,因为我们以为只要得到它们,它们就可以提供给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保障、安全和满足”,这类事物就成为了偶像。上帝造人,是要人来敬拜和尊崇祂的,但是人类却敬拜自己所造的偶像。这类偶像并不能提供人生的意义、盼望和快乐,可它们却占据了我们的心,于是带给我们的只有捆绑、虚空和绝望。这就是堕落以后人类可悲的景况,人类从来没有诸事无忧。更因着这个邪恶的世代带来的“自我实现”、“掌握自己命运”等等文化特征,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焦虑。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偶像并不只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不只是圣经里提到的金牛犊、巴力、大衮,还有各种不可见的类型、隐藏在我们生命当中。提姆•凯乐特别在书中列举了一个偶像的简明列表。我们的偶像包括性偶像,邪术和仪式偶像,政治和经济偶像,种族和国家偶像、关系偶像、宗教偶像,哲学偶像,文化偶像,深层偶像。提姆•凯乐说,我们的内心不去敬拜上帝,就会敬拜偶像,没有中间状态。

  对付偶像,实在是基督徒生命当中一件顶顶重要的事情。上帝在十诫中有这样的命令,曾经“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生命之道的使徒约翰也殷殷教导门徒,“小子们哪,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约壹5:21)”对付偶像,就是对付我们生命中隐秘的罪。提姆•凯乐引用荷兰裔的加拿大哲学家Al Wolters的观点说,“从圣经的观点来看,生命当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罪,而唯一的解决之道是上帝的救恩;但非圣经的观点则将罪以外的事物当作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问题,并且把上帝以外的东西作为主要的解决之道。然而这样便将那些不全然是坏的事物变得像魔鬼一样,并且也让那些终极来说不美好的事物变成了偶像。”

  这是很扎心的批评。今天很多医治类的信仰书籍,回避了罪这个关键话题的时候,常常贩卖的只是世俗心理学的内容。你会发现一些基督徒常常会把自己的生命问题完全归结于诸如“原生家庭”、“亲子关系”,仿佛这些关系要为自己生命的景况负全责,这实在让人难过。

  在指出偶像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提姆•凯乐分别论述了金钱、性爱(爱情)、权力(成功、荣耀)这些事物如果成为偶像,给人带来的捆绑和奴役。作为一名牧师,提姆•凯乐用圣经人物的经历来诠释这些主题,他使用了亚伯拉罕、雅各、乃缦、尼布甲尼撒、约拿的故事,立足圣经,讲述了每一个人从被偶像捆绑,到经历上帝恩典胜过,生命被更新的过程,你会感受到古旧的圣经在对每个世代的人说话:耶稣基督才是我们生命唯一的中保,除此之外,都是假神,只能带给我们“虚假的承诺”。就像灵修大师傅士德说过,每一个时代,当人们对金钱、性爱和权力的看法被真理更新,就会带来生命的复兴。《诸神的面具》是对这一观点极好的注解。

  在这些故事中,最打动我的是乃缦的大麻风得医治的故事。在圣经中,他并不像其他几个人的经历那样引人瞩目。但是提姆•凯乐却让这段故事焕发出了恩典的光泽。乃缦曾经位极人臣、不可一世,却患上遭人厌弃的麻风病,上帝借着先知的仆人告诉他只需要在约旦河里沐浴七次就得医治,需要得医治的乃缦却被激怒了。乃缦曾经是一个成功人士,虽然是靠着上帝赐给他的才干、能力、机会,他却认为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权力和成功是他心中的偶像。他被上帝的恩典激怒了,因为恩典不需要任何功德,也不受人的控制,完全在于上帝的心意。乃缦认为,自己的医治一定需要花费重金,或是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但是上帝却让他做一件连傻子,小孩都会做的事情:跳进约旦河洗一下。这就是上帝赐给人的恩典,给好人,也给坏人,给弱者,也给刚强的人。提姆•凯乐说,“你若要得到上帝的恩典,你只需要有‘需要’本身,而不需要别的任何东西,但是我们很难有这种灵里的谦卑。”

  恩典如此宝贵,然后我们却首先会被上帝的恩典激怒,因为我们已经被各类偶像遮蔽了心眼。这个故事是人类生命的隐喻。上帝和我们之间本是以祂的恩典相连,甚至为此差派祂的独生爱子救赎我们,但是重重偶像横亘在祂和我们当中,无论我们的感觉是平顺还是痛苦,这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本景况。提姆•凯乐说:“偶像崇拜是我们一切做错事的根源” 。我们实在需要立刻分辨心中的偶像。提姆•凯乐同时又提醒我们,要对人的本性有充分认识,偶像无法完全根除,只有用上帝来取代它们在我们心中的位置。

  我们的希望在于,靠着耶稣基督的宝血,我们的眼目可以再次转向上帝,重新走在回家的路上,同时也注定是一条充满征战的路。这也许就是行走天路的含义吧,征战的艰难也才能使我们对天家生出真切的盼望,在那里神必擦去我们一切的眼泪,才能有完全的医治。不仅艰难,也许我们还会走错路,但这是一条有光明终点的荆棘路。

  我们依然盼望得医治,但正如纪克之所说,“基督信仰的确与治愈和康复(实际上是复活)有关,但它不能从治疗,也就是说,不能从工具的角度来理解。藉着耶稣基督,通过圣灵的力量信仰神,不是一种手段,它是和希望、爱一起,是人类存在的目的或努力以赴的目标。” 提姆•凯乐在讲述完雅各与神摔跤的故事后说,“许许多多最蒙上帝祝福的人,在他们因喜乐而起舞时,总是一拐一拐的。”

  《诸神的面具》读后感(四):唯有耶稣

  我只被一句话震撼到,就下定决心要看这本书,那就是“人心是一个偶像制造工厂。

  这个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无法真正填补我们的心,我非常认同作者所言的关于人生无止境的幻灭及失望。于是人心为自己雕刻一些偶像,期许从这些偶像身上得到满足或者保障,但是却没有一把钥匙可以真正的打开我们的心,因为我们并不是为了这个短暂的世界所造,我们是为着那个永恒的超然的世界所造。

  两年前,我还是一个周末基督徒,对耶稣认识寥寥。随着更加认识耶稣,我才慢慢得着那个至宝。非常坦白的讲,无论是雅各的故事,约拿的故事,我只读过一遍,而且基本上没看懂,作者在剖析那些偶像的时候,像是一篇篇简短的讲道,但是都完完全全的抓着了我的心。

  无论是任何的偶像,我们都很容易被其辖制,甚至是成为这些偶像的奴隶,没有自由,不得释放。充满偶像的人生,实实在在是扭曲的人生。我们相信了耶稣,他以仁爱慈悲待我们,并没有让我们一下子完全破碎掉那些偶像,因为耶稣知道我们一下子承受不了这些,他用他的手量好一切,非常耐心的指教我们学习当学的功课,让我们慢慢在信仰里面成圣。

  非常感恩,在读这本书的时候,神让我想到了过去的自己,仿佛我是在看另外一个人,他给了我智慧,让我剖析过去自己的偶像崇拜,包括现在的。我找到了自己曾经不良情绪,不安全感以及不快乐的来源,那个骄傲的自己在永生上帝神的面前真的就像一个小孩子需要得到原谅,得到接纳,得到爱。

  偶像无法根除,只能被代替,唯有耶稣坐在了我们心里的宝座上,完全成为我们快乐和满足的来源,才有除掉这些偶像的可能性。【来1:3】他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是神本体的真像,常用他权能的命令托住万有。他洗净了人的罪,就坐在高天至大者的右边。唯有耶稣,因为他是神本体的真像。

  《诸神的面具》读后感(五):那些藏在光鲜下的毒瘤

  【2016年第59本书】《诸神的面具》的作者Tim Keller牧师,近期被熟知的书有《婚姻的意义》、《工作的意义》。推荐指数:4颗星。

  有一些话,被我们说得味同嚼蜡,比如“荣耀神”、“把神放在第一位”。有时候,说得跟真的似的,连自己都相信了。所以,读圣经看到旧约里的以色列人拜偶像,总能找到道德制高点,怒其不憎,各种鄙视。拍着胸脯说,“我没有偶像!”

  可是,当Tim用一些问题,剥洋葱地提问。我不知道你是否还敢这么大声,反正我是无语了。(插句话啊,梦是特别显示潜意识的工具。昨天晚上看到前公司获奖以后,再加上最近的自我疑问,变成梦里前同事对我的质疑。我只能更加举手投降。)

  拜偶像不一定见了寺庙才是。现今社会的偶像大多数是从心里出来的。就像书里说的,“人心实在是一个大量生产偶像的工厂。” 到底是什么是偶像呢?

  偶像就是“任何在你生命中最中心,最重要的事物,你若失去了它就会感到生命没有价值。”不是说你不可以渴望它们,可是当它们反过来控制你的时候,你会不假思索地热情、情绪和金钱所花在上面。(图2)

  这些偶像除了常见的金钱、色情、权力等,还有其它(如下)偶像分类(可对照图5-6):神学、性、邪术和仪式、政治和经济、种族和国家、关系、哲学、文化还有深层偶像(权力、赞赏、安舒和控制)。

  你。。。中枪了么?

  Tim的“找偶像”方法如下:(见图5-9)

  方法1:检视你所幻想的事物 - 就是当没有什么事需要你的关注时,你的思想意念会自然流向的事物。

  方法2:检视你怎么花钱 - 你的金钱会自然地流向你心所最爱的事物。

  方法3: 检视你如何面对不蒙应允的祷告和挫败的希望 - 那些事物让你未被应允时最愤怒。

  方法4:检视你最无法控制的情绪 - 在感情最痛苦的谷底你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偶像,对你的感觉刨根问底时,你常会发现自己的偶像就依附于其上。

  偶像还有时间性(图3),存在的时间不同,产生的情绪也不一样:

  未来 – 恐惧和焦虑

  过去 – 罪疚感

  现在 – 怒气和绝望

  知道了自己的偶像是什么,存在在哪里,可是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以前错误的觉得,应该不停地“忘了它,忘了它”从而拔掉它,但正确的作法却是“排挤它,排挤它”。排挤的方法,就是让天父,他的喜悦、恩典和祝福充满我们的心。

  佩吉啊,在这段时间,发现了里面的所有境况,没事,不可怕。咱们定意更靠近天父,像当初的雅各,从最早从自己的父那里渴求祝福,到后来,这种渴求唯独向天上的他。

  《诸神的面具》读后感(六):回家的路

  在《现代世界之道》一书中,作者纪克之说,在现今这个时代,人们最不可缺少的两个职业就是经理和治疗师。前者生产销售各种产品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后者则负责治疗人们的感觉,给人带来“康乐的体验”。

  对今天的很多基督徒来说,最不可缺少的也是这两者。甚至在我们的宗教生活当中也是如此。首先我们把教会和它的牧者当做生产各类福音产品的经理人,他们讲的信息需要切合我们的需要,让我们舒适,否则我们可以用脚投票;同时当我们的感觉不佳的时候,我们也希望有速效胶囊,让我们感觉平顺,有“喜乐和平安的”感觉。

  今天,大量用于医治灵性的图书应运而生,然而这一类图书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在构建一系列治疗的框架前,作者很少会去告诉读者一个真相;这个世界邪恶。也许对于基督徒来说,这件事情似乎是不言自明,毋庸多言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个世界的邪恶对于基督徒来说常常是隐藏的。正如纪克之所说,我们所处的世代是“实践中的无神论”:我们在理性中,知识中,宗教观念中相信有上帝,但是现代社会已经通过政治、技术、经济、文化的一系列制度和文化表明,人类在地上生活的时候,似乎已经诸事无忧,不需要上帝。是啊,连灵性这样的事情都有各种治疗法,人类还需上帝吗?

  提姆•凯乐的这本《诸神的面具》也是写给基督徒的,书一开始就提出:人心就是一个偶像工厂。这正是保罗在《罗马书》中对人类历史的总结:“他们......去敬拜事奉受造之物,不敬奉那造物的主。”提姆•凯乐定义说,当我们的心将某些事物“奉为神明,以它们为生活的中心,因为我们以为只要得到它们,它们就可以提供给我们人生的意义和保障、安全和满足”。上帝造人,是要人来敬拜和尊崇祂的,但是人类却敬拜自己所造的偶像。这类偶像并不能提供人生的意义、盼望和快乐,可它们却占据了我们的心,于是带给我们的只有捆绑、虚空和绝望。这就是堕落以后人类可悲的景况,人类从来没有诸事无忧。而因着这个邪恶的世代带来的“自我实现”、“掌握自己命运”等等文化特征,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焦虑。

  这本书让我们认识到,偶像并不只是一个遥远的话题,不只是圣经里提到的金牛犊、巴力、大衮,还有各种不可见的类型、隐藏在我们生命当中。提姆•凯乐特别在书中列举了一个偶像的简明列表。我们的偶像包括性偶像,邪术和仪式偶像,政治和经济偶像,种族和国家偶像、关系偶像、宗教偶像,哲学偶像,文化偶像,深层偶像。提姆•凯乐说,我们的内心不去敬拜上帝,就会敬拜偶像,没有中间状态。

  对付偶像,实在是基督徒生命当中一件顶顶重要的事情。上帝在十诫中有这样的命令,曾经“”亲眼看过,亲手摸过”的使徒约翰也殷殷教导门徒,“小子们哪,你们要自守,远避偶像。”(约壹5:21)对付偶像,就是对付我们生命中隐秘的罪。提姆•凯乐引用荷兰裔的加拿大哲学家Al Wolters的观点说,“从圣经的观点来看,生命当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罪,而唯一的解决之道是上帝的救恩;但非圣经的观点则将罪以外的事物当作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问题,并且把上帝以外的东西作为主要的解决之道。然而这样便将那些不全然是坏的事物变得像魔鬼一样,并且也让那些终极来说不美好的事物变成了偶像。”

  这是很扎心的批评。今天很多医治类的信仰书籍,回避了罪这个关键话题的时候,常常贩卖的只是世俗心理学的内容。你会发现一些基督徒常常会把自己的生命问题完全归结于诸如“原生家庭”、“亲子关系”,仿佛这些关系要为自己生命的景况负全责,这实在是让人难过的事情。

  在指出偶像问题的严重性之后,提姆•凯乐分别论述了金钱、性爱(爱情)、权力(成功、荣耀)这些事物如果成为偶像,给人带来的捆绑和奴役。作为一名牧师,提姆•凯乐是用圣经当中人物的经历来诠释这些主题,他使用了亚伯拉罕、雅各、乃缦、尼布甲尼撒、约拿的故事,立足圣经,讲述了每一个人从被偶像捆绑,到经历上帝恩典胜过,生命被更新的过程,你会感受到古旧的圣经是在对每个世代的人说话:耶稣基督才是我们生命唯一的中保,除此之外,都是假神,只能带给我们“虚假的承诺”。就像灵修大师傅士德说过,每一个时代,当人们对金钱、性爱和权力的看法被真理更新,就会带来生命的复兴。《诸神的面具》是对这一观点极好的注解。

  在这些故事中,最打动我的是乃缦的大麻风得医治的故事。在圣经中,他并不像其他几个人的经历那样引人瞩目。但是提姆•凯乐却让这段故事焕发出了恩典的光泽。乃缦曾经位极人臣不可一世,却患上遭人厌弃的麻风病,上帝借着先知的仆人告诉他只需要在约旦河里沐浴七次就得医治,需要得医治的乃缦却被激怒了。乃缦曾经是一个成功人士,虽然是靠着上帝赐给他的才干、能力、机会,他却认为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权力和成功是他心中的偶像。他被上帝的恩典激怒了,因为恩典不需要任何功德,也不受人的控制,完全在于上帝的心意。乃缦认为,自己的医治一定需要花费重金,或是要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但是上帝却让他做一件连傻子,小孩都会做的事情:跳进约旦河洗一下。这就是上帝赐给人的恩典,给好人,也给坏人,给弱者,也给刚强的人。提姆•凯乐说,“你若要得到上帝的恩典,你只需要有‘需要’本身,而不需要别的任何东西,但是我们很难有这种灵里的谦卑。”

  这个故事是我们生命的隐喻。上帝和我们之间本是以祂的恩典相连,甚至为此差派祂的独生爱子救赎我们,但是重重偶像横亘在祂和我们当中,这解释了我们生命的根本景况,无论我们的感觉是平顺还是痛苦。提姆•凯乐说:“偶像崇拜是我们一切做错事的根源” 。我们能做的首先是分辨心中的偶像,提姆•凯乐提醒我们,要对我们的本相有充分的认识,偶像是没有办法根除的,只有用上帝来取代它们在我们心中的位置。靠着耶稣基督的宝血,我们的眼目能再次转向上帝,重新走在一条回家的路,同时也注定是一条充满征战的路。这也许就是行走天路的含义吧,征战的艰难也才能使我们对天家生出真切的盼望,在那里神必擦去我们一切的眼泪,才能有完全的医治。

  正如纪克之所说,“基督信仰的确与治愈和康复(实际上是复活)有关,但它不能从治疗,也就是说,不能从工具的角度来理解。藉着耶稣基督,通过圣灵的力量信仰神,不是一种手段,它是和希望、爱一起,是人类存在的目的或努力以赴的目标。”

  《诸神的面具》读后感(七):我们都知道,我们是活在一个着魔的世界里。

  3个月前怀着极为诚挚的敬意买下此书,时至今日总算有闲情小结一番。任何书籍只要是认真看进去,懂得如何从中吸取精华摒弃糟粕,也算是因人而异的自我修炼了。由于此书涉及到基督宗教和圣经故事,对此有过了解但终不透彻,所以结合一些引起思索和共鸣的文本片段,权当是读书笔记也可。

  在书本背侧是这样一段话:正如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所说,“在这世界上的偶像比真实的事物还多”,因为人心本是制造偶像的工厂。许多人把信心寄托在成功、金钱、爱情以及由这些组成的所谓美好人生之上,相信它们就是通往终极快乐的钥匙。这些无形却闪耀的偶像在人民寻求意义、保障、安全和满足的路上,占据了人心中极重要的位置,人们依赖和信靠它们。

  于是我深深爱上了这个词:偶像。

  它绝非是时下人们所崇拜的娱乐明星或名流,而是一种根植于人内心的一种渴望和执念。任何一件事情都有可能成为偶像,只要当你看到它时心中最深体会感到:“如果我拥有了它,我的人生就有了意义,我就知道自己是有价值的,也会感到自己的重要性和有保障。”所有人们创造出性欲之神、工作之神、战争之神、财富之神、国家守护神……

  而圣经用了三个基本的隐喻——婚姻、宗教、政治——来描述人心与偶像的关系:贪爱偶像、信靠偶像与顺服偶像。人们错把这些美好事物当作上帝,然而事实上它们根本不能解决真正的需要,反而操控了人的生命。所以我们曾经想要的美好之物都有可能成为偶像,最后变为手中的尘土,因为它们原本就是尘土。

  人类渴望真爱,这一直是许多歌曲和故事所歌颂的,但是在我们当代的文化中,爱情却被放大到令人震惊的地步。我们社会中的流行音乐和艺术呼吁我们要一直这样做下去——把我们心中对生命意义和超凡性的最深需要,寄托在爱情上。流行歌曲告诉我们:“你什么也不是,直到有一天有人爱你”,而我们整个的文化对此都信以为真。

  我们不断幻想着,只要能找到一个真正的心灵伴侣,我们生命值所有的伤痕就都会得到医治。但是当我们的期盼和希望真的达到那个成都时,击入贝克所说的“所爱的对象就是上帝”时,我们就会发现没有任何一个情人、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承担起这个角色,或有那种资格和生命,因此最后不可避免的结局,就是苦涩的幻灭。

  那些因为痛苦经验或害怕受伤而逃避爱情的人,实际上仍是被它的力量所控制。如果你那么害怕爱情,以至于不能拥有它,那么其实你的情况和一定要拥有它是相同的,都是爱情的奴隶。因为太害怕或太迷恋爱情,都让爱情变成有上帝般的能力,让它扭曲了你的观念和你的人生。

  我们的恐惧和内在的枯竭,使得爱情变成了一种麻醉剂,一种我们为自己下肚的方法。但上瘾的人总是会做出愚蠢和毁灭性的选择。我们的一生都有一个基调,那就是无止境的失望。除非你能了解这一点,否则你永远无法活出一个有智慧的人生。

  大多数的人都会知道,如果他们曾经省察过自己的内心的话,他们所希望得到、所急切盼望得到的东西,是这个世间所没有的。时间用各式各样的事物要把它提供给你,但是那些承诺从未兑现过。那些在我们最初渴望的时刻所抓住的东西,却在现实中逐渐褪色消失。没有一个人——即使是最棒的人——能满足你灵魂中所有的需要。

  而唯一能解除心中过去之爱恋的方法,就是借助爱恋一个新对象所产生的驱赶力量。但由此又产生出新的问题,即由不断地寻找新伴侣,不断失望进而愈发混乱的爱情观。20世纪60年代西方曾有过一场性解放革命——是在松脱过去的束缚,带出新的放纵,是性关系上的放纵,只要感觉不错就去做。我们通常说:“男人用爱来得到性,而女人用性来得到爱。” 但所有的偶像崇拜都会使人变成奴隶。

  在所有的假神中,金钱是最普遍的一个;当它抓住你的心时,你就会盲目而看不见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借着你的焦虑和情欲控制你,并且使你把它放在所有事情之上。贪心并不只是贪爱钱财而已,更是为钱财过度焦虑。你的“家道”有多丰富,就看你所拥有的和你所消费的有多少。

  成就是我们今天这个时代的酒精,因为有些人的自我价值是靠外物建立起来的。“成就”最终不能真正回答这些大问题:我是谁?我真正的价值何在?我要怎样面对死亡?虽然“成就”最初给我们一种错觉,以为自己有了答案,因为开始时它能产生出快乐,使我们相信自己已经得到想要的,而且也已经证明自己了。但是这样的满足感,很快就消逝了。

  个人的成功和成就,比任何其他的偶像更能让我们感到自己就是上帝——就是我们把所需要的保障和价值放在我们自己的智慧、力量和表现之上。在传统的文化中,人的价值是以“荣誉”来衡量,但现代社会强调个人主义,人的价值在于“尊严”。

  人们不择手段地想要得到金钱、权利和荣耀,然后再自我毁灭。一件好事却被赋予绝对的价值,而其结果就带来道德和社会的崩溃。可能他们起初就不想要这些,也可能是当他们终于拥有这些时,并不喜欢他们所见到的。人的心对某件特定事物的欲望,或许可以被克服;但它总是想要得到一件或几件事物,而这种欲望则是不能被克服的。

  如果我们的偶像崇拜是关乎未来的情况,那么当它的存在受到威胁时,它就会带给我们令人瘫痪的恐惧和忧虑;如果我们的偶像崇拜是发生在过去,那么当我们对不起它时,它就会带给我们无法修补的罪疚感。

  其实人类对于自己的生命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权利,生活中有百分之九十无的事件都不是人所能控制的,包括自己出生的时间和地点,父母和家人,童年的环境,身材的高矮胖瘦,遗传而得的才干,以及绝大多数的环境遭遇。简而言之,我们这个人和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上帝所赐予的,我们不是无限的创造主,而是有限而必须依赖的受造者。

  在书中还有一些零碎的观点,但在我看来它们对时下流行的道德帝可以做出一番解释:

  人类的思想经常会高举某件有限的价值观或事物,并将它当作最终极的答案,这样我们便自觉能解决所有的事,而且认为那些反对我们的人都是笨蛋或坏蛋。而人心的自然本能就是想用道德的表现来控制上帝和控制别人:因为我们过的是善良和有道德的生活,所以上帝和我们所遇见的人就欠我们一个尊重和支持。

  马丁•路德认为偶像崇拜是我们做一切错事的原因。如何认清自己的偶像?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检视你所幻想的事物。英国坎特伯雷大主教威廉•汤朴曾说:“你的宗教就是你独处时所做的事。”换句话说,你心中真正的信仰,就是当没有什么事需要你的关注时,你的思想意念会自然流向的事物。偶尔一两次的幻想或白日梦还算不上是偶像崇拜,不过你应该问自己:你在独处时会习惯性地想什么,让你一想起来心中就感到快乐和舒畅?

  检视你怎么花钱。你的金钱会自然地流向你心所最爱的事物,我们花钱的模式显露出我们的偶像在哪里。

  检视你如何面对不蒙应允的祷告和挫败的希望。

  检视你最无法控制的情绪。如果你工作过度,或是疯狂地从事某个活动,以致过劳或回了自己的健康,请你问自己:“我一定需要有这个东西才能感到满足和感到自己是最重要的吗?”当你问自己这些问题,对你的感觉刨根究底时,你常会发现自己的偶像就依附于其上。

  而破处偶像和假神的方法——用基督代替假神。爱基督,爱耶稣,爱上帝,懂得上帝因牺牲而使我们得享乐,敬拜,忍耐。但在我这个无神论者和无宗教信仰的人看来,基督也是一种偶像崇拜。

  戴尔班科在《真正的美国梦:对盼望的沉思》一书中写道:“我将用‘文化’这个名词来代表一些故事和象征——我们想借之克制或隐藏那种悲哀的怀疑,就是怀疑我们实际上是活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里。”

  我们都知道,我们是活在一个着魔的世界里。

  《诸神的面具》读后感(八):诸神的面具

  首先这是一本神道学研究者的一本书,主要面向基督徒的一本实用性的社会科学书籍。其主题在于揭示:人们总是错把美好的事物(爱情、权力、金钱、成功、儿女等)当成偶像,以为获得了这些就会得到最终的快乐。但实际上他们根本不能解决根本所需(让你保持快乐、找到存在感、找到生命的意义),反而会操控人生命(失望、绝望、犯罪)。

  序:在这实际上的偶像比真实的事物还多。——尼采《偶像的黄昏》

  1 我们当今的社会和古代社会根本上并为不同,每一种文化都有各自的一套偶像,而且有其“神坛”(4)。偶像崇拜是普遍存在内心的——我们将他们奉若神明,以它们为生活重心,以为只要得到他们,就可以提供给我们人生意义、保障、安全和满足(8)。东西越好,我们就越希望它能够满足我们深处的需要和愿望,因此所有的东西都能成为偶像,尤其是美好的东西(13)。但是这种将好事绝对化的心态,很可能会导致主体颠覆其他所有方面的忠贞,驱使你违反一切美好和适宜的界限(10)。而其结果是无止境的失望、恐惧以及行为的越轨(45)。

  面对偶像的力量和带来的不幸,你可以有以下反应:责怪那些让你失望的事物,然后去寻找更好的事物——陷入循环;责怪和惩罚自己——自暴自弃;责怪和鄙弃全世界——使自己空虚冷漠;皈依(我更愿意理解为洞悉)。

  2 圣经中对偶像的定义式精细而复杂的,包括理性、心理、社会及灵性等方面,个人层面如爱情、家庭、权力、成就、健康、身材、美貌、情感上被人需要等。还有一些是文化上的偶像,传统社会中的家庭、勤奋、责任、道德;西方文化中的个人自由、个人实现、个人富足以及功成名就(15)。这里让我一再思考的是这一句“我们若‘把一切孤注一掷在人性的良善’上,就是把其放在上帝的位置”。我们被推崇的道德不能成为“标准”和“依靠”,其原因何在?道(反面例子:中国封建礼教、道德本身的定义主观性VS 正面例子:哲学王)

  婚姻:天启性的爱情、爱情的盲目(可惜我看到雅各不喜欢利亚的时候,我还慨叹利亚不能得到雅各的欢心——我这种性别不平等意识还是太强。

  金钱:人总是希望证明自己是对的或者合理地,是比较最有效的方式。所以人们喜欢上比较。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或许会让人考量经济的真正效力(经济并不能是一切)

  成就:不能回答真正的大问题。一味追求成功,而成功的快感很快就会消失。其潜在是相信成功可以带来保障,将你对自己看法扭曲(膨胀对自己的能力的看法),最优秀才是信心的来源。——无论如何我们都必须怀着谦卑的态度(95),相信那些公共策略和先进科技(即你在做的事情)在解决人类困境方面作用是有限的(95),而自己本身也是有限的。

  3 婚姻、宗教、政治的隐喻——人心与偶像的关系:爱偶像、信靠偶像、顺服偶像(政治的对立视为绝对的对立,但是其实影响并没有那么大)。

  读本书的第一个感慨自然和主题相关。即:所有你赋予终极意义的事物其实并不能给你带来终极的快了,随着时光流逝无论什么的效力都会变淡。而其自身存在的最大的缺陷是“会导致主体颠覆其他所有方面的忠贞,驱使你违反一切美好和适宜的界限”,最终引发自己的、他人的不幸(正如“过犹不及”)。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本书提出一个实践性的方法:在行为和心性上,我们应当相信并遵守“美好和适宜的界限”,明白没有绝对的保障和幸福(他们不是一个目标,而是心态,不能被物化),明白自己以及自己所为效果是有限的,怀着自信与谦卑行事,考虑家人和社会。这样的“标准”也并非绝对,只是针对引发问题的原因,而做出的解答——至于终极的解脱,作者给出的答案是“上帝”。那么没有上帝的人呢?须知这些道理其实是常见的,只是不同的宗教流派(佛/大小乘、道、儒、基督、伊斯兰……)等用不同的逻辑道明,佛教的因果善恶论、道教的无为、儒家的君子之道(礼教过于强制,但是不太了解,所以不好评论)大抵说的也是这些。正因我们没有终极的解脱方法,如果不愿意局限于上述实用性的回答(虽然其中内涵已经很深),那么我们需要考量“上帝”究竟是什么?——这是非宗教信徒者的优势,我们不被神灵局限,而试图追寻真理。

  读这本书的第二个感慨是作者对《圣经》进行的整体性、语境还原的解释,让我不得不感慨平日里缺乏心性中缺乏隐忍,思考上不能投入和深入。我在读《圣经》的时候,对上帝是十分不满的——强权(让亚伯拉罕的长子献祭,后来又让一只羊替代——这不是生杀予夺的典型代表吗?),无理(利亚一直得不到雅各的喜欢,而美丽的拉辛却能得到雅各的爱恋——这不是宣传出身决定一切吗?),无意义(患大麻风病的将军,听从婢女、仆人、先知的仆人去约旦河洗浴七次得到治疗——这有什么意义?)。而作者对以上的文本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他将文本还原至原生环境,揭示长子对于家族的意义(对亚伯拉罕的历练,使之成为基督、犹太之父),儿子对于妇女的意义(拉结无子),上帝的意义(拉亚皈依上帝,被上帝选择),仆人对于主人的意义(仆人地位低微,但是将军听取了其建议,摆脱自命不凡)。我们似乎容易变得愤怒和厌弃,而忽视这样一种可能——是因为文化和时间的双重隔膜,而非亿万人信奉的宗教经典出了错——让你看不到其中隐藏的深意,所以我们需要学会深思和隐忍。不过必须提出的是,诸位宗教人士对圣经的解读,一方面让我感慨撰写这一宗教经典的先贤的智慧,另一方面又让我感叹和质疑解读中附会和曲解的可能性?

  《诸神的面具》读后感(九):与偶像有约

  昨天有一位姊妹拿了我手上的《诸神的面具》样书随便翻了一下,然后,很郑重地表示她很喜欢这本书,并且正确地引用引言中的一句话来指出,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偶像,而且所有东西都已经成为偶像了。我们是在教会的一位长老结婚周年庆的烧烤聚餐中谈论这本书,当时,我们也在兴高采烈地讨论那块超大的、成本就要一百多的进口银鳕鱼,同一块鱼在高级餐厅中定价要五六百块钱。

  回家后,我一直在思考那句有如敲响警钟的话:所有东西都已经成为偶像了。

  但被凡客诚品干扰得厉害。早上打开电脑,吸引我的是那件249大元的超厚羽绒衣,看到广告以前,这两天异常寒冷的天气只是感受,看到广告后,它迅速地提醒我的需要。的确,那件暗啡色的轻便厚衣比我穿了几年的那件时髦多了。我正在整理思绪打算写点东西时,手机的短信传来凡客诚品至诚的广告,全文如下:寒流来袭,24小时限时抢!抗寒保暖羽绒服249元,直降100,澳州皮毛一体雪地靴269元,直降200,仅一天。天啊! 它是怎样追踪到我放在购物车里但未结算的那件羽绒衣的呢?

  在平日,那只是广告,但今天,那是偶像宣言。

  提姆•凯乐在书中引用了一本犹太学者的著作说:“圣经的中心原则,就是要人拒绝拜偶像。”旧约时代如此,今天亦如此。减少了有形有体雕刻的偶像与个人崇拜,眼底下却全是爱情、金钱、成功、权力偶像,而且,全与消费主义挂勾。真正推动偶像机器的是市场部与财务部。

  我们不是站在高点空谈偶像,我们正置身其中,甚至我们也参与在生产偶像的过程中。短短一个早上,我已收到六个广告邮件,家具的、相片制作的、图书的,每个都在促销,每个都强调个人品味,每个都与过去某些消费经验有关。一旦厂家抓住一个潜在用户,就死咬不放。我们不需也不能逃离,但起码我们要认清。我是三十岁之后才首次知道需要和想要是不同的。这个时代最大的偶像就是不断地把我们的想要置于高位,最终把真实的需要置于道外。

  如果旧约时代,与神立约的子民仍深陷在诸神的敬拜中。今天的外邦人,在强大的经济偶像工厂推动下,根本没有人可免疫。信主是主权回归,就是拒绝任何有形无形的东西代替永生神的位置,且把生命主权交还给他。牧养也就是去除偶像的过程,把诸神的影响力一天一点地治死。灵命更新也就必须从认清偶像开始了。

  光信主却不把偶像治死,那跟不信其实没差几步!

  《诸神的面具》读后感(十):《诸神的面具》有感

  每个人都有偶像,表面点的可能是金钱、性爱和权利,深一点可能是想要得到一股掌控力,也是很可怕的,很多时候人不会觉得自己有偶像,尤其是一些“特别爱主”的人,他们为了上帝付出了很多,以为上帝就是自己终极的那一位,却不想上帝只是一个工具,为了帮助自己实现自己目的的一个手段。很多时候我以为自己理解了福音,其实我也并不理解,我得救了,就高人一等的感觉,效仿基督的心肠。我得救了,就觉得别人的沉沦就是活该,有一种自以为义的感觉。但是福音就是白白的恩典,对一切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我也曾经认为自己应该没啥偶像了吧,但是其实偶像也蛮多的吧,金钱就是很明显的,书中有一句“贪心并不只是贪爱钱财而已,更是为钱财而过度焦虑”给我很大的震撼,原来这也算是偶像了,我也是确实很担心金钱这一块,这也算是一种提醒。书中还有一个观点,偶像是除不掉的,除掉了一个还有下一个会出现,偶像只能是替代,用最好的上帝来替代偶像。这个观点我也是蛮认可的,就好像我自己,一开始为金钱忧虑,后来为自己的荣誉担忧,以至于后来由于某些原因拿不到荣誉时,我内心的怨恨,苦毒还是很大的,我已经陷在自己的偶像中难以出来了,后来再一次的定睛在上帝的身上使我走向平安。唯有上帝,唯独上帝可以带我们进去真正的平安。我们要更加的小心的应对我们心中的偶像。

  附录:

  认清偶像 1.检视你所幻想的事物 在独处时会习惯性地想什么,让你想起来心中就感到快乐和舒畅? 2.检视你怎么花钱 花钱模式显露出我们的偶像在哪里 3.检视你如何面对不蒙应允的祷告和挫败的希望 4.检视你最无法控制的情绪 对感觉刨根问底时,你常会发现自己的偶像依附在其上 拆除偶像 1.思念上面的事 你要感激、喜悦和安息在基督已经为你做成的事 2.用基督代替假神 喜乐与悔改同行并进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news/342102/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为您推荐
  •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汉语词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随笔(essay),即随手笔录,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仅供参
  •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廉洁教育进校园,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师进行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总结的良好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教育(jiàoyù),汉语词语,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笔记”是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为其特色,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