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曙光|《黎明的炮声》的读后感10篇


感动文章 2017-12-05 13:06:08 感动文章
[摘要]《黎明的炮声》是一本由〔美〕里克·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 80元,页数:8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后感

【www.anne5.com--感动文章】

《黎明的炮声》的读后感10篇

  《黎明的炮声》是一本由〔美〕里克·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著作,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8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黎明的炮声》读后感(一):往事并不如烟

  《凡尔赛条约》的墨迹尚未干透,索姆河的枪声尚有余响,德军已经挺进了莱茵兰。这场浩劫就像福煦说的那样,一语成谶。

  往事并不如烟,可是楼房已经化为瓦砾,城镇已经被炮火夷为废墟。

  1944,战争中的英国和往常并没有什么两样,“毫无田园诗意可言”,且不说不时的警报声,但是“伦敦长达3000英里的下水道中,不计其数的老鼠蜂拥而过”想想都让人虎躯一震。

  不过,人们还有希望。不知名的野花开在了破砖烂瓦之中。苦菜、千里光、柳兰,种种都在诉说着劫后重生。

  战争,总是那样残酷。在战争机器面前,人如同草芥。战争的残酷性在阿特金森的笔下不经意的表露。不必说那些武器的种类,也不必说集中营的详情,仅仅简单的几句就能让人感受到阵阵寒意。“陆军征兵……只是数人头”。寥寥数笔,即显战争惨况。

  二战是漫长的,而作者阿特金森的写作也是漫长的。正如书的推荐页所说,“花费的时间是二战的两倍之多”。阿特金森的二战三部曲耗费了14年的光阴。但就这本《黎明的炮声》而言也是一部十足的大部头,足够的厚。

  如今二战已经迎来了70周年的胜利。在这样的一个时刻必然少不了的是各种回忆追思的作品。而这一部有它所特有的味道。

  阿特金森的战地记者的经历给这本书增色不少。确切的说是,只有真正上过战场,经历过炮火洗礼的人才能写出硝烟的味道,才能传达出袍泽之谊。也才能对基层战士的心理拿捏得当,刻画的细致入微。士兵中间所用的俚语,对战争的心态,这些往往都是正史所不愿登载的。盟军之间龃龉,对艾森豪威尔、老丘、戴高乐的个人的描述,能够再次审视盟军内部的利益纠葛。而那句“青蛙佬档案”,无疑更为传神的表达出老丘对戴高乐的态度。

  从全书来讲,这是一本类小说的历史,或者说是一本关于二战的散文诗。引人入胜,这不是问题。但如果仅仅定位在小说或者散文诗上,那恐怕不是作者的本意。

  作为一本研究二战的著作,书中有大量的地图。这些地图使得从诺曼底到第三帝国覆灭的关键战役能够有个具体的印象。对于盟军及纳粹德国的兵力配置以及关键城市的位置有个明确的概念。而首页的图例其实很能体现作者在这方面的素养。

  1945年4月,罗斯福总统去世。希特勒所期待的勃兰登堡奇迹并没有出现,胜利女神已不在垂青于他。盟军在德国本土推进。

  黎明的炮声之下并不是一曲盟军的赞歌。人性恶的一面也有展示乃至鞭挞。从D day前的妓女到胜利日的强奸、烧杀、掳掠,这荣誉其实是“带着血水与污点”。阿特金森以其笔触勾勒出战争对于人性的伤害,还有他对人性的关怀。就像书中所说,作者是在为“逝去地一代人虔诚的祷告”。

  二战的硝烟已经散尽70年了,历史、生命、利益,孰轻孰重实难分别。如今是持久的和平么,还是只是单纯的威尔逊总统的和平?

  《黎明的炮声》读后感(二):战争永远是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

  战争永远是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

  ——读里克·阿特金森《黎明的枪声》

  “所有的人都死了,只剩下塔尼亚。”一如德籍犹太人安妮·弗兰克所言, “战争,死亡,真的很残酷!所以,我们要捍卫和平!”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美国著名战地记者里克·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的《黎明的炮声》(The Gunsat Last Ligh),再现了1944~1945年西欧战场上的大型战役和戏剧化的故事,还原盟军以巨大代价解放欧洲,消灭希特勒的惊险历程。

  这是一部最重真实、最重记述、最重人性的史诗巨著,全面记录了“二战”中欧洲及北非战场大型战役。在《黎明的炮声》中,里克以精湛的写作技巧与优美的文字,将各重大历史事件娓娓道来,比如,大胆而冒险的巴黎的解放、市场花园行动、可怕的坦克大战、插入第三帝国的心脏等军事行动,一一跃然纸上。

  对于当天的幸存者来说,他们的记忆就像奥马哈海滩一样千疮百孔。他们只记得,海浪不停地拍打着钢铁的舰身,晕船的士兵对着雨披呕吐不止,发出异常可怕的声音,甚至堵塞了船底的水泵。……他们记得,炮弹坠入浅滩后溅起猩红的浪花,机枪子弹仿佛狂风吹落的冰雹般穿透海面,撕裂了已经上岸的登陆艇。……铲刀大小的迫击炮弹片掠过岸边,切断无数四肢和脖颈……他们记得,在一片喧闹声中,负伤战友的凄厉嗥叫与战场上的哀号交织在一起。一如里克在《黎明的炮声》中所言,猛烈的炮火“就像一堵熊熊燃烧的火墙”,“就算罗斯福的眼睛再怎么不好,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身陷困境即便如此,那些英勇无畏的士兵仍然一边引吭高歌,一边集合起来继续前行。种种磨难过后,杀红了眼的小伙子们兽性大发。尤其是“一名德国兵佯装举手投降,突然掷出一枚手榴弹,将一名游骑兵中尉炸得内脏开花……他的部下个个怒火中烧,立即举枪击毙了这个德国兵”,“每个人都向尸体开了七八枪”。1945年3月30日,美国第7军第3装甲师长罗斯将军不幸中了埋伏。在夜色及混战之中,率先头部队举手投降的罗斯少将,却被德军虎王坦克部队乱枪扫射,身中14弹被打成筛子。

  当然,盟军虐杀俘虏并非个别现象。比如,在美军第3装甲师师长罗斯少将牺牲之地——帕德博恩南部,当地各村庄被夷为平地,后在伊特恩公墓和多伦哈根处分别发现有近20名德军战俘因本次事故被杀。1944年12月底,巴顿将军率3个师杀出卢森堡,下令将党卫军战俘全部枪毙,一个不留。4天后,第101空降师查看700名战俘的脚,发现若有谁穿着美军靴子就一枪托砸过去!但是,需要强调,里克并非混淆盟军和法西斯分子的道德底线,所谓“达豪集中营大屠杀”,只是美军处决了集中营的几十个党卫军狱卒,与110万平民在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希特勒有计划地施行种族灭绝大屠杀相比,两者存在明显的本质区别。

  总之,透过《黎明的炮声》,里克·阿特金森从不同层次参与者的角度展现这段历史,傲慢自负的将军与政客,饱受战争摧残的中级士官与十几岁士兵,惨遭暴力蹂躏的普通百姓……当德国最终投降时,这场全球性冲突造成的毁灭性后果和盟军为赢得胜利而付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带给我们新的启示——“和平共处,互邻友好,共同发展”才是时代的永恒的主题。战争永远是人类自相残杀的悲剧。和平是是人类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胜利与智慧。透过《黎明的炮声》,使我们“身临其境”的感受上一次大战的惨烈与残酷,呵护与坚守“和平共处,互邻友好,共同发展”才能民富国强。

  (欢迎约稿,转载请商洽!)

  《黎明的炮声》读后感(三):再现盟军和德军惨烈交战的史诗

  这套上下册的《黎明的炮声》是作者里克•阿特金森“二战”解放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据说,为了写作这三部曲,作者整整花费了十四年的时光。按照西方史学界通常对二战的起止时间德界定:1939年9月至1945年9月。这套三部曲的写作时间超过了战争本身的两倍。这套《黎明的炮声》用七十多万字全景式地展示了二战欧洲战场后期从诺曼底登陆到第三帝国覆灭的这十一个月的历史进程。

  在这套书中,作者给我们描述了一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不少关于“二战”的书籍多是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入手,对历史的宏观把握是没有问题的,但总是缺少了一些什么东西。什么东西呢?细节,战斗的细节。而这部书在这方面无疑是做的非常出色。作者记者出身,是三届普利策奖的获得者,长期负责国防、外交、情报方面的新闻报道。正是由于长期的战地报道生涯和与将士的亲密接触,作者出版过诸如《与士兵同战》《漫长的灰线》和《十字军东征》等军事历史著作。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这套书中,作者继续运用他优美的文笔,同时展现了战斗的恢宏场面和细节,显示他的高超的历史学家的眼光。这样的历史著作一出版,自然是引起了读者们的兴趣和关注,被美国多家报刊评为年度最佳图书。

  这套《黎明的炮声》史诗般地再现盟军和德军的惨烈交战的历史进程。在这部书中,作者不但比较详尽地描述这个历史进程中的每一场比较重大的战役的过程,这一场战役,作者还配以地图,帮读者对整个战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这部书中引用了大量士兵和军官的言论,增加了这部历史著作的现场感,可读性也得以增加。在这部书中,作者用大量的段落描绘了人类的勇气和堕落,这样的处理让我们对战争中的人性有了更贴近的了解,也增添了这部著作的历史深度。

  作者是一位美国人,对美国在二战中做出的历史贡献,作者是充分肯定的。对于盟军的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作者也不是一味歌功颂德,而是根据历史事实,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诸如最高统帅部鼓动部队穿过孚日山脉发起的一场损失惨重的进攻,作者也认为是一个错误的决策。而1944年年底出版的《时代》杂志把艾森豪威尔评为“年度人物,作者也认为有点名不副实。书中散见的种种类似评论也显示了作者的公正。

  《黎明的炮声》读后感(四):普通士兵的求生渴望

  人类的天性,有强烈的求生本能。所以,每当人类预感到危险时,首先是想要逃避。如果无法逃避,在求生本能的激励下,人类就会奋起反抗,迸发出惊人的巨大能量。

  军事家们显然是对人类的求生本能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们才可以把怯懦胆小、热爱和平的平民百姓们组织起来,送上战场,让他们在难以想像的恐惧和愤怒的折磨下,彼此厮杀。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陷之死地而后存”,但是,大部分曾经走上战场的普通士兵们,无论他们多么不甘心、不情愿、多么地愤怒悲苦,他们都无法再返回家乡,与亲人们再相见了。

  在诺曼底战场上,一名盟军士兵瑟瑟发抖地躲避着德军的机枪扫射,时时有炮弹在他身边爆炸。他不住口地咒骂着说:“他妈的,我就是不明白,这些兔崽子的子弹怎么总也用不完。你要像胎儿一样蜷起身,同时用双手护住你的裆部,保护你的生殖器,以免绝种,这可是人类的本能。蒙哥马利不用保护他的私处,但老天爷,我可得看好我的裆部。”

  在这里,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普通士兵们对死亡的强烈恐惧,以及他们的愤怒,无论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无论是谁决定要发动这场战争,也无论是哪一方将会获胜。这一切都与普通士兵毫不相关,这样的局面也不是普通士兵造成的。但是,现在,却要无辜的士兵们为这场战争而断送自己的年轻生命。那么,他们的愤怒,难道不也是可以理解的吗?

  《蒙田随笔录》里面提到,古罗马人认为,学习哲学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教会人们面对死亡。在他的文章里,蒙田以其独特的睿智思考和悠雅风格,傍征博引、泛论古今,蒙田告诉我们说,每一个人,在任何时刻,都有可能猝然死去,最好的态度,就是意识到这一点,然后从容地享受当下的生活。蒙田说:有一位哲学家宣扬生死同一的哲理。听者质问:‘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去寻死?’哲学家回答说:‘因为这并无区别。’其实,这位哲学家在宣扬漠视生死的哲理时,并不是要泯灭人类的求生本能,而是要求能够正确地对待之。在死亡还没有降临时,因为知道生命的脆弱,所以珍视平淡的生活。最终的死亡无可避免之时,就要顺从地接受命运的安排,不至于因为放纵求生的本能而陷入人生的歧途。

  但是,在残酷恐怖的战场上,我们可以期望那些年轻的士兵们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吗?年轻的士兵们,大多是年纪刚刚二十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的生命刚刚开始,还来不及享受生命的美好,也还来不及体会世间的苦恼,就要求他们面对死亡的考验,这难道不是极大的不公平吗?

  美国士兵理查德•考恩,在他22岁生日的那天,在家书里面写道:“每个人心中都怀着某些共同的情感——希望、爱、乐观、信念。”然而,仅仅两个星期之后,在一场战斗中,考恩为了掩护战友,英勇奋战,战死沙场。驱使着考恩拚死战斗的,恰恰是他对这个世界的无限留恋。不计其数的阵亡将士们都怀有着与考恩同样的求生的渴望。

  二等兵埃迪•斯洛维克,他是一个逃兵,被捕获后,执行军法处死。作者在分析这个案例时,认为,斯洛维克就是一个小痞子,唯一可取之处,就是他对妻子的热烈爱情。他从军的372天之中,给妻子写了376封信。斯洛维克被捕后,其实只要他答应返回部队,也不会被处死的。但是,他却拒绝了,说:“要是送我上前线,我还会再逃跑的。”又不幸适逢阿登战役的失利,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为了严明军纪,签署了斯洛维克的死刑。死刑立即执行。为他举行临终仪式的神父在埋葬了斯洛维克之后,说:“这里异常苦寒,我心里很难受。”科塔将军也说:“那是我人生中最难熬的15分钟。”在这位将军看来,自从登陆诺曼底以来的八个月,经历了那么多的激战和伤亡,而斯洛维克之死,对这位将军的心理震撼最大。

  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同样是不免一死,考恩的英勇捐躯,无比荣耀。而斯洛维克是逃兵,很可耻。但是,实际上,正是因为斯洛维克之死,才能够使我们意识到,对于每一位战死沙场的年轻士兵来说,强迫他们投入战场,经历难以言状的苦难、恐惧和惊吓,并且最终悲惨地死去。那么,如果是从个人的角度来看,这样把他们送上死路,是非常不公平的。也许,这就是科塔将军和那位军中神父对斯洛维克之死充满了无限同情的真正原因吧。

  《黎明的炮声》读后感(五):非战之罪

  每个男孩从小都有一个将军梦:驰骋在战场上威风凛凛,从枪林弹雨中身先士卒,率领千军万马夺取胜利的彼岸。一将功成万骨枯,我们都只遐想自己是那功成名就的将军,却忘了也有可能是尸横遍野的白骨。年纪越大,看的书越多,尤其是历史和战争书籍,越难简单的把战争仅仅看作是几张进攻路线图和一堆辉煌的数字。而这其中,要数美国军事历史学家里克•阿特金森的“二战”解放三部曲让我印象最为深刻。

  不得不说,正是里克•阿特金森长期的战地报道生涯和与将士的亲密接触,使全书如同纪录片一般还原了波澜壮阔的二战战场。详细的军事史料,包括照片、地图、军备说明等,真实的再现了战斗的画面;生动的细节捕捉,包括将士们的言谈举止、日记信件、以及亲人们的访谈,真实的重构了战士的日常生活;流畅的文字叙述,将军事历史如散文诗般娓娓道来;细腻的人物描写,将将领的性格特征呈现的淋漓尽致;精心编排的素材,将复杂的军事场景分析的鞭辟入里;扣人心弦的历史事件,将诺曼底登陆、阿登战役等一次性酣畅淋漓的看个够。就是这样一本著作,让人读来大快朵颐,堪称超过任何二战电影的视觉享受。

  然而,由于作品充满了莎士比亚式戏剧的张力,在热血沸腾之余,因为文字的真实和细腻反而读来让我感到无比沉痛。我的眼前已不再是用数字堆积起来的死亡,而是一个个年轻小伙子的血肉身躯搭成的人墙。更重要的是,那些士兵们人生目标迷茫,大批美国少年带着热情远赴战场,犹如当年东征的十字军,军官们明知大量新兵会送死,仍不得不制定出粗糙的人海战术,无人能解释战争的意义,哪怕是最高指挥官。闭目遐想,死亡,全都是死亡,而且是那样轻易的死亡,没有杀敌的壮举,没有壮志与豪情,如蝼蚁般尚未登场则灰飞烟灭。在一个个抢滩登陆的海岸线上,在一阵阵密集轰炸的炮火面前,生命犹如沙砾般卑微,血肉之躯与枪林弹雨的搏斗,这究竟是光荣还是渺小?

  恰值反法西斯战争70周年,我们应该反思,反思那些看似和我们关系不大的战争,因为战争背后是人性中的权力欲望在作祟。如今的社会,对于权力的吹捧愈演愈烈,一旦此欲望建立在军事手段上,则新的炮声又将拉响。“二战”在近亿条生命的代价下得到解放,人类的欲望又何时能够得到解脱呢?

  文/卢育涛 2015.06.25

  《黎明的炮声》读后感(六):70年前的记忆

  二战结束已经70年,而长在红旗下的我们这一代远没有体会过战争给我们带来的痛苦,只有从父辈的讲述中了解一些片段,父亲曾经参加过越南自卫反击战,每年的纪念日他都会写一篇文章作为纪念,文中已经没有当年战争的惨烈,而是对如今日子的珍惜和往日战友情谊的温暖回忆。然而真正的战争是残酷的,而关于战争的历史,我们透过《黎明的炮声》能够看到更多的细节,这部写了两个二战时间长的巨作耗费了作者大量的心血,我们从精心挑选的照片可以看出,我们从作者笔下的一段段描述可以看出……亲历过战争,了解战争,又耗费大量心血写成的《黎明的炮声》让我们得以了解那段70年之前的历史。

  和平,我们一直倡导的一个世界主题,然而新闻中还有一些国家的人们一直生活在战火中,给孩子读《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我的家长》那么优美的景色和善良的人们,在被战火吞噬。还好看到希特勒要毁灭巴黎的计划,被他属下违抗军命,才得以保留,所以有时候战争也充满了很大的偶然性。

  获奖无数的作者阿特斯金写就的这部《黎明的炮声》堪称研究二战的巨著,作为一部军事作品,我们可以从中详细的了解每场战役的情况,乃至有可能发生过的每个细节,详实的史料、图片资料,让二战几乎“重现”。即使我这个对历史和军事没有多少概念的女生看了,也似乎像看了一场鲜活的电影。军队的装备、规模、行军的路线、战场的情况甚至人物之间的对话都惟妙惟肖,这似乎是70年前的场景,又似乎是电影剧本。

  作者的文笔也是值得称赞的,他笔下的描写有散文诗的优美、剧本的情节设置,史书的详实……让残酷的战争也变得血肉丰满起来,我们从他细致的描述中看到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别是希特勒这个被万人痛恨的角色,我们更看到了万千参与战争的士兵们的苦与痛,大量的人物对话和场景描写更增加了这部书的可读性,曾经在二战历史上的人与事,都被记录在这部宏编巨制中。

  70年前发生的事儿离我们越来越远,然而战争带给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还有可能发生类似的场景,还有一些国家自始至终就不承认历史,历史是抹杀不掉的,而生活着的人们将带着这段历史勇往直前。

  《黎明的炮声》读后感(七):遥远的记忆

  无论是历史还是纪实类的书,如果真的想要追求深度和真实性,大多需要独自皓首穷经个十几年或者一个不小的团队协力的才能写成。最近我读的这两部书,恰好一个是前者,一个是后者。前者自然是揭露了美国收拢前纳粹犯罪科学家搞军事研究的绝密计划“回形针行动”内幕的安妮·雅各布森女士,而后者即是这位“二战”解放三部曲的作者里克·阿特金森,凑巧的是,两位作者不仅都是美国人,两书的内容从时间线方面也正好一脉相承。

  人们都说现在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时代,今天在金融圈里呼风唤雨的大鳄,转头就可能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而倾家荡产,一个街头擦鞋的小贩,为幸运女神眷顾就能一夜暴富……我们活得从未有如今天这样好,似乎也从未有如今天这样的迷茫。与此相对的,书中所述及的则是一个充满了准确性的时代,令人感觉活得那么的真切,那时候的人往往有着一种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的良好感觉。

  在此书中,作者以其真挚动人的笔触,全景式再现了这场血腥战局中形形色色的参与者,从勾心斗角的政客与傲慢自负的将军,到饱受战争摧残的中级军官与底层士兵,还有在离乱与动荡中苟延残喘的平民百姓。战争结束了,时光会带走那些亲历者,但是伤害是永远的,不会真正为时光所抹平。再大的荣耀也无法填补那些心灵和肉体留下的创伤,失去了的,就是失去了。

  读这部书的时候,真的是会令人忍不住一次又一次的质疑——战争,真的有所谓“正义”的吗?不知何时起,似乎战胜方从战败方搜刮走一切财富似乎已然是一条不言而喻的公理了,成王败寇,就算是自诩正义的胜利者也莫能例外。于焉,犹太人、法国人、荷兰人钱袋里的钱转手给了德国人,还未捂热又转手落进了美国大兵的手里。而这些钱,大概再也没有能够重回最初的主人手上的那天。

  应该说,该书最为人所诟病的一点就是,有些人物的内心独白作者处理得比较粗糙,实在让人看得太别扭了。许多纪实文学给人感觉缺少真实性就在于此。首先,因为作者们很难亲身接触到真正有价值的档案资料,好比说当事者的私密日记、书信之类的。而且,在涉及到关于时政战局的深度剖析的时候,有一定的政治层次的还好说,像有些从求学到就业经历根本与政治、社会都扯不上关系的作者,就缺少足够的分析能力了。所以,感觉某些作者写的会更真实许多,差别即在于此。

  采访当事人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有其他资料佐证。历史毕竟不是一面之词。因此,写史应该有佐证,没有佐证的历史宁可空缺。否则,基本上写出来就是都是想象式的,事实上这类的到后来就都成了伪纪实了。总之,凡是借纪实手法之名,依靠合理想象去虚构情节细节,去再现过去发生或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从而以假乱真的,都属于伪纪实手法。

  纪实的手法,是通过细腻的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举止的生动刻画达到真切的塑造效果,伪纪实的手法,就是用以非客观的形式去表现已经发生的情节,假借某个时间段某个角色某个逼近真实的片段,通过作者合理的推测去想象一个类似现实的情境,以达到近乎真切的艺术效果。好比说某些处理到位令人真假难辨的人物内心独白,就算作者是对照了资料写成的,可又不是历史小说,纪实类的作品,反映人物心理活动的内心独白太多的话,未免会给人一种在看架构小说的感觉。就不真了。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gandongwenzhang/264532/

相关阅读
  • 1~3分钟感动的党史小故事(合集3篇) 1~3分钟感动的党史小故事(合集3篇)
  •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集合6篇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集合6篇
  • 让兄弟感动到哭的毕业留言集合4篇 让兄弟感动到哭的毕业留言集合4篇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范文(精选三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范文(精选三篇)
  •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感悟【四篇】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感悟【四篇】
  •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词锦集四篇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词锦集四篇
  •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词范文(精选四篇)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词范文(精选四篇)
  •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2022年范文(通用5篇)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2022年范文(通用5篇)
为您推荐
  • 让媳妇感动到哭的留言范文五篇
    让媳妇感动到哭的留言范文五篇
    留言,拼音liúyán,意思是在本人不在的情况下,通过纸条或录音留下要交待的事情。还有就是在对方不在线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对其留言。无线通讯和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普遍的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留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让媳妇感动到哭的留言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廉洁人物事迹(合集五篇)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廉洁人物事迹(合集五篇)
    廉洁,汉语词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今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廉洁人物事迹(合集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廉洁人物事迹精选三篇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廉洁人物事迹精选三篇
    廉洁,汉语词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今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廉洁人物事迹精选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抗击疫情期间感动人心的家书家信【3篇】
    抗击疫情期间感动人心的家书家信【3篇】
    疫情,汉语词语,指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较大范围内出现的较大型疫情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等。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抗击疫情期间感动人心的家书家信【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感动校园人物颁奖词80条学生【5篇】
    感动校园人物颁奖词80条学生【5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动校园人物颁奖词80条学生【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和颁奖词范文(精选4篇)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和颁奖词范文(精选4篇)
    颁奖词应写成“颁奖辞”,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和颁奖词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感动中国观后感600精选三篇
    感动中国观后感600精选三篇
    榜样的力量让人奋发向上,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观后感600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感动中国读后感结尾精选三篇
    感动中国读后感结尾精选三篇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把纸和笔上的文字写成了真实的文字,就好像它们即将跳出,就好像我们亲身经历过一样。这是一个我们在看到他们之后必须再次看到的领域。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动中国读后感结尾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汇编6篇
    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汇编6篇
    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公文。先进事迹材料写作属于应用写作范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汇编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5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5篇】
    事迹,读音是shìjì,汉语词语,释义:过去做过的较重要的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