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不可追]《往事入画:一个老人的记忆博物馆》读后感10篇


感动文章 2016-08-22 16:28:08 感动文章
[摘要]《往事入画:一个老人的记忆博物馆》是一本由张才柱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 80元,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往事入画:一 读后感

【www.anne5.com--感动文章】

《往事入画:一个老人的记忆博物馆》读后感10篇

  《往事入画:一个老人的记忆博物馆》是一本由张才柱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3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往事入画:一个老人的记忆博物馆》读后感(一):旧日生活如江河浩荡

  很久以前,我看过一段话,大意是说,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左右人类历史进程的,全世界都算上,最多也不过两千人。那时我就想,那些庸庸碌碌,跟随历史而活的人是如何可怜呢?

  后来我看《人类简史》,就想也许并非如此。我跟一个朋友辩论说,这本书有强烈的社会达尔文倾向,难道只有推动进步才是好的?难道真的进步了?难道只有那些青史留名的人,或者才有意义?

  我想起以前看过史景迁的书,在那些年曾有一股潮流,很多史家挖掘普通人的生活,从中寻找历史的大痕迹。但仍然是大的视角,一则证明个人的偶然性作用,另一个则可能说明其命运在历史时代的碾压之下,是如何的可悲可叹。

  我总觉这种看法并不正确。最近范雨素的新闻出来,更加深了我的想法。事实上,每一个人都不可替代。在上帝的计划中,哪有浪费的生命呢?每一个人,无论他有名无名,或卑微或灿烂,或罪恶或美好,他的一生都如江河浩荡。

  在重庆老人张才柱 著的这本书中,我再次找到了这种感觉。他清楚的记忆了自己的欢喜:

五十年代,每到赶场天,高家庙大操坝就特别热闹,有卖米的、照相的、卖吃食的各种小摊子。卖米的人用升子和斗来称量大米。老年人喜欢穿着长衫、拿着一根长烟杆在街上转来转去。小娃儿们都爱吃黄糕粑。卖黄糕的人把一块块黄糕贴在锅边上烙成两面黄,馋得人不停流口水。 我和春娃儿去赶场时,最想看的就是西洋镜。它有点儿像望远镜,里面有很多好看的图片,看完一张就用手转动一下,再看第二张。看西洋镜要两分钱,可是我身上没有钱,只能眼巴巴地站在旁边。经营西洋镜的女人可怜我,过一会儿就让我看一眼。那时的照相机也比现在的大很多,要用一块很大的红布把照相师和相机同时遮起来才能拍照。

  自己的悲苦:

荒年时,见不到一丁点儿油,人的肚子里总是空荡荡的,心老是发慌。为了给肚子多填些东西,只好吃白泥巴和野菜做成的粑粑。有的老人吃多了屙不出来,几天就死了。荒年里死的人,没有丧葬仪式,几个年轻一点儿的人把尸体抬出去,找几块木板钉个棺材,挖个坑就埋了。有的人更可怜,死了以后只有一块破席子卷一卷了事。

  自己的荒谬:

我的邻居李老头五十多岁,为人耿直,还会搞点儿农业技术。1959年冬天,伙食团撤销没多久,他饿得爬不起来,躺了几天就断了气。李老头走了不到一个月,他的堂客李二娘也饿得不行,躺在床上一声声地叫:“我要吃点儿稀饭,我要吃点儿稀饭……”没办法,大闺女李玉把自己吃的臭黄荆凉粉端了一碗给她妈,李二娘吃下去就咽了气。臭黄荆是清热的植物,把李二娘仅剩的一点儿火气都清没了。

  但他承担了这命运。让不公义,勇气,愤怒,卑微都流过了自己的生命。但从始至终,没有屈服二字。

  这一点,我在很多人身上见过,包括范雨素,都是如此。我一直以为,这才是人类之光。但当然,他们不会被人群记住。

  圣经上说,人类就如一出戏,演给天使看。我就想,我们扮演了哪一种?

  穆旦晚年写诗说,“我全部的努力,不过完成了普通的生活”。而其实,那果实盛大。

  《往事入画:一个老人的记忆博物馆》读后感(二):内心的记忆与社会的注脚

  内心的记忆与社会的注脚

  往事如烟,因为往事成为了故事。往事如烟,因为经历变成了回忆。“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短暂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应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用画“复刻”“讲述”时代的变迁,这是七十高龄张才柱一生的梦想。他的《往事入画》所画的都是那些消失的生活,不仅有苦涩的童年、甜蜜的爱情,还有“张家的历史”。正如著名出版人、《往事入画》的策划者苏元所言,“作为小人物,张大爷把自己记忆中的一幅幅场景描画下来,而所有的场景都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息息相关。”我以为,庶民生活点滴,鲜活家国记忆。这些“回忆画”,既是张才柱个人及同龄人共同的生活镜像,亦是社会发展史的鲜活注脚。

  一个国家的记忆对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谁将会在历史的传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呢?人,我们每一个人应该是责无旁贷,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正如张才柱所言,用艺术之美照亮往昔岁月,用“回忆画”记录过往人生,还原时代风貌,他“每一幅画都是真实的回忆,都是50年代到80年代的农村生活记忆”。他的《往事入画》,不但有童年时代的记忆,还有人们真实生活的记录。在他“回忆画”里,有老式杀年猪从猪脚吹气的“写实”,亦有人们排队交公粮场景的“描述”。通过简洁的线条、浓重的色彩和大胆的构图,张才柱以极富感染力的画作勾勒出乡村劳动、乡土人情的变迁。

  往事并不如烟,每个中国人都应铭记社会发展中的每一段历史。张才柱的《往事入画》不但展示出了记忆中的历史,还以独特的画笔把“小”的个人和“大”的历史是交融在一起。他的“回忆画”不但画得优美而细致,还有深邃的思想内涵。看着那些画很容易就能使人感受到他作画时的状态——深深地沉浸在记忆中,一笔一划地勾勒出过去的物事。那时候的童年时光,那时候的乡村民俗,那时候的农活生产,都在张才柱的画笔下流淌出来,好似进入了一个个美丽的梦境,平凡的日常生活化为饱含深情的片片落英,闪耀着温润的光泽。这位“具有绘画的天赋”的老人,不但“擅长构图,善于刻画栩栩如生的人物”(贝蒂·艾德华语),还精于把他的所有故事深深地镌刻在那些画作中。

  “五天画出你的心。”正如贝蒂·爱德华(Betty Edwards)在《在黑暗中绘画》中说的那样,《往事入画》既反映了那个年代生活的艰难困苦,亦用发现真善美的眼睛发掘社会与人的闪亮点。比如,他家因为“成分”问题,全家八口人被重新分配到只有四十平方米左右的集体充电。然而,就在那个逼仄的空间里,年幼的张才柱却从充电师傅吴金山的善良中感受到了诸多的温暖:吴师傅不仅对张才柱全家从不歧视,还特别和善,“平时除了充电,也帮我们搞农业生产”。对读者来说,读懂《往事入画》所要表达的深意,不但会有更多意外的收获,还会更加珍惜当下幸福的生活。他认为,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命运多舛都将在历史的洪流中涌现。

  往事是岁月的浓缩,往事是历史的回顾。“小时候,最喜欢和小伙伴们玩六子棋。”正如张才柱所言,在回忆的光晕之下,毫无美术基础的张才柱创造了一个斑斓又清新的童话世界。在《往事入画》中,他不但用画“表达”了当年的快乐,还用画笔“复刻”当年的记忆。“大田薅秧啰喂,排队排哟二两咯,一对秧鸡呀嚯嘿飞出来哟喂!”一曲地方小调,几位农妇拿着薅把正在秧田除草的《薅秧》图,不但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还勾起了人们对快乐的回忆,“那时候干活(之余),大家……还爱编一些歌谣来助兴”。

  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所以,苦难不是《往事入画》的主题,烙在人们记忆最深处的依然是寥寥可数而又难忘的愉悦。透过张才柱的《往事入画》,不但使人更了解当年的生活,还使人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我以为,“画”(《往事入画》)的背后,潜藏着着无穷的力量。从这100多幅“回忆画”,不但使人看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重庆乡下的生活与生产景象之“美”,还间接地透析了促使社会与时代变迁的内在动力。

  载于2017年5月18日《西部开发报》8版,5月19日《阿坝日报》第07版:文化·阅读,6月6日《萧山日报》8版“湘里坊”

  http://demo.53bk.com/content/2017-05/19/002269.html

  http://www.abadaily.com/abrbs/abrb/201705/19/c3382.html

  http://xsrb.xsnet.cn/epaper/html/2017-06/06/content_8_3.htm

  

  《往事入画:一个老人的记忆博物馆》读后感(三):以色彩浇灌历史的温度

  相比于历史,我更爱故事。历史是冰冷的数字,是公元前某某年,而故事却可以是浪漫的“很久很久以前”;历史是南唐后主李煜被俘,故事却可由“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说开;历史是不带情感色彩的叙述,故事却富于人间的烟火;历史是白脸的曹操、红脸的关云长,是脸谱化的帝王将相,而故事中却充满着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显然《平如美棠》和后来的《往事入画》的出现,改变了我对历史的刻板印象,不同于那些被官方认可了的正史,当私人历史以画面呈现时,也可以不仅真实,更有色彩、有情感、有温度。正如著名作家曹文轩所说:书写个人记忆的作品恰恰能把历史准确地、鲜活地表达出来。

  不同于《平如美棠》的作者平如爷爷受过较完整的教育,属于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往事入画》的作者张才柱老人只是一个平凡普通,并且先天高度近视的农村老爷爷,书也因家贫只读到了小学四年级。他是在偶然去书店,看到美国作家贝蒂·艾德华的《在黑暗中绘画》才突然收到启发,从此自学美术。就像他之前自学组装收音机、自学中医一样,张爷爷自学美术也学得有模有样,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张爷爷的笔下,我们不仅能看到他童年时代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看到几十年前人们的生活,也能看到在动荡的时代下,普通人所受的波及。最令我惊异的,莫过于四五十至七十年代的农村的生产方式,不过短短几十年,而今这些生产工具就已经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统统消失了。以至于很多物件如果不是张爷爷画下来,恐怕是任谁怎么描述,都不是生长在城市里的我能够明白的。可以说,张爷爷的画就是一部近代中国的农人历史。在那个时代,除了有限的水力磨面等,几乎一切活动都是依赖手工,除了种地之外,他们还要搞副业赚钱,农民的辛苦是不言而喻的。然而这些劳动在张爷爷的画笔下却从不见晦暗,从张爷爷的画面中,读者能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在当年的劳动与现今的回忆中得到的快乐----那种通过劳作带来的成就感与宁静的安详。

  即便是最为晦涩的年代,在那些不多见的灰暗画稿中,张爷爷的笔下仍充满了感恩。张爷爷多次提到生产队的邓队长,这位队长曾为了让农民有多些的收入和粮食,不仅允许大家在农闲时出去做劳力赚钱,还曾经偷偷把山梁上的土地分给各家各户。在最为饥馑的三年困难时期,也是这位邓队长,他半夜三更给大家分种子,通知大家种胡豆,又在两个小时后通知收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大家帮剩余的种子拿回家。

  总有人会质疑私人史的可靠性。是的,在封建时代,君王迁怒史官的事件所有发生,毕竟谁都希望留下个好名声,为此不惜文过饰非。而张爷爷是诚实的,他不仅画下了在荒年他和邻居偷生产队红苕的情景,也记录了他曾在集市上流连,只为了趁乱哄抢被人故意踢翻的蕨苔粑粑----他从未给自己辩解,读者却能明白,毕竟,那个年代谁都饿啊。

  台湾金马奖获得者、著名编剧导演吴念真曾说,具有画面感的通俗功力便可让人快乐。而张才柱老人正是直接通过画面把快乐传递给读者,不仅让读者得到快乐与平静,更让读者了解到了一部西南农村的耕作史与农人史。

  《往事入画:一个老人的记忆博物馆》读后感(四):半个世纪前的重庆乡下长啥样

  文、闫晗

  你是否经历过一些难忘的场景和体验,却找不到任何一本书、一幅画能够表达同样的经历和感受?

  中国这么大,地域特征和经济文化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成长也都有独特之处,那些心灵上的印记,如果能描绘下来就好了……

  重庆大爷张才柱做到了,他用一本书《往事入画》,画出了属于自己的记忆博物馆。

  《往事入画》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它用几百幅画展现了重庆乡下20世纪50~80年代的生产与生活景象。作者张才柱今年71岁,只上过4年小学。

  作画的念头萌生于2012年的一天,当时66岁的张大爷在逛书店时,偶然看到了美国人贝蒂·艾德华写的《在黑暗中绘画》,封面上有一句话:“五天画出你的心。”

  张才柱一下就被击中,回忆喷涌而出,就想画点什么。他去图书馆查阅,发现自己想画的此前并没有人画过,而几年前自己就身患癌症,他决定不再等待,开始动手。

  虽然上学时间短,但张才柱是个聪明人,学习能力很强,木工、泥瓦匠的活儿一学就会,还靠自学学会了组装矿石收音机,甚至自配零件为家里组装了一台电视机——在那个年代,这可是十分了不起的手艺。

  妻子当年正是看中他会修收音机,才不介意他“成分不好”,决定嫁给他。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决定画“回忆画”之后,张才柱买了几本教绘画的书回家琢磨,边学边画,想出一个画面,就把它画下来。

  他画住过的老房子,画童年时爱玩的游戏:“笋子虫推磨”、滚铁环、打碰钱、堆雪人;

  画记忆中印象深刻的农村生活场景:八月十五烧橙香、大雪天后赶场、看土电影;

  还有补锅、打席子、推磨、打铁、弹棉花等种种干活的场景——只有懂得技巧的匠人,才能精确细致地描绘出这些手工劳作——如今大部分已经很难见到了。

  还有村里一些人的命运:邻居家生了十几个孩子都夭折了,有个疯子满街乱跑……

  回忆中的温暖和美好、辛劳和心酸,经过岁月的磨洗,都在张才柱的笔下散发出沉静温润的光泽。

  专属个人的回忆,也是历史的佐证,为逝去的年代补充了诸多细节。

  有时候想,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都有自己的记忆博物馆。近年来,人们不断迁移,而曾经住过的房子、交往过的人,有时再也见不到。能留住一些记忆、重现一些场景,该多么美好。

  对个人而言,许多画面都是值得铭记的,可以在年老的时候拿来温习取暖,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留下痕迹。

  我爷爷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跟我讲过年轻时去东北挖山参的经历,讲过在沿海贩卖海鲜的故事,讲过祖上三代出秀才的历史。

  可惜,当年他讲这些的时候,我们都听得厌了,没有人记下来,等到他去世,那些故事也随之长眠于地下,再也无法求证。

  许多作家用文字建构了故乡和童年,张才柱用画笔勾勒出记忆中的场景,虽然不算精致,却是独一无二的,普通人的记录和表达也是有意义的。

  闫晗 来源:中国青年报 

  个人公众号:yanhanyahui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gandongwenzhang/226234/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1~3分钟感动的党史小故事(合集3篇) 1~3分钟感动的党史小故事(合集3篇)
  •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集合6篇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集合6篇
  • 让兄弟感动到哭的毕业留言集合4篇 让兄弟感动到哭的毕业留言集合4篇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范文(精选三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素材范文(精选三篇)
  •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感悟【四篇】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心得感悟【四篇】
  •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词锦集四篇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词锦集四篇
  •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词范文(精选四篇) 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颁奖词范文(精选四篇)
  •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2022年范文(通用5篇)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2022年范文(通用5篇)
为您推荐
  • 让媳妇感动到哭的留言范文五篇
    让媳妇感动到哭的留言范文五篇
    留言,拼音liúyán,意思是在本人不在的情况下,通过纸条或录音留下要交待的事情。还有就是在对方不在线的情况下,通过互联网对其留言。无线通讯和互联网的普及,已经普遍的通过手机短信和网络留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让媳妇感动到哭的留言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廉洁人物事迹(合集五篇)
    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廉洁人物事迹(合集五篇)
    廉洁,汉语词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今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3年感动中国十大廉洁人物事迹(合集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廉洁人物事迹精选三篇
    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廉洁人物事迹精选三篇
    廉洁,汉语词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今天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廉洁人物事迹精选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抗击疫情期间感动人心的家书家信【3篇】
    抗击疫情期间感动人心的家书家信【3篇】
    疫情,汉语词语,指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较大范围内出现的较大型疫情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等。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抗击疫情期间感动人心的家书家信【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感动校园人物颁奖词80条学生【5篇】
    感动校园人物颁奖词80条学生【5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动校园人物颁奖词80条学生【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和颁奖词范文(精选4篇)
    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和颁奖词范文(精选4篇)
    颁奖词应写成“颁奖辞”,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评价性的礼仪文稿。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事迹和颁奖词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感动中国观后感600精选三篇
    感动中国观后感600精选三篇
    榜样的力量让人奋发向上,榜样就在我们身边。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观后感600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感动中国读后感结尾精选三篇
    感动中国读后感结尾精选三篇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把纸和笔上的文字写成了真实的文字,就好像它们即将跳出,就好像我们亲身经历过一样。这是一个我们在看到他们之后必须再次看到的领域。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感动中国读后感结尾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汇编6篇
    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汇编6篇
    事迹材料是指党政军机关为了弘扬正气,表彰先进,推动工作,对本单位具有突出事迹的集体和个人整理出的文字宣传材料,属于事务公文。先进事迹材料写作属于应用写作范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人物事迹及颁奖词汇编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5篇】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5篇】
    事迹,读音是shìjì,汉语词语,释义:过去做过的较重要的事情。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