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相见 动如参与商|《人生不相见》读后感10篇


人生格言 2021-07-25 12:03:49 人生格言
[摘要]《人生不相见》是一本由何夕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 0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不相见》读后感(一):伤心者 读书笔记

【www.anne5.com--人生格言】

《人生不相见》读后感10篇

  《人生不相见》是一本由何夕著作,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不相见》读后感(一):伤心者

  人生太短,时间太长。望向过去、现在、未来都和望向星空一样,遥无尽头的黑暗和粒子效果模拟不出的璀璨。最美即最残酷。此刻上帝把数学计算成艺术,只有少数人的目光能够穿越曲折沿着善意和奇迹连接的路线,寻找到来自那一头的回应。但是谁人幸运?谁人伤心?谁规定了、谁又知道那个度?世界的终极大概就是这种无奈的平衡吧,因为和谐,所以和谐。只是苦了千古以来的伤心者。

  《人生不相见》读后感(二):伤心者

  我想何夕把这篇文章排在第一篇作为开篇之礼是有道理的,他本人也和我一样喜欢这篇文章。其实我一直觉得何夕的科幻小说都是伪装了一层科幻的外皮,"科幻”永远不是何夕的重点。伤心者,就是其中的代表。通篇中除了男女主人翁还有一个主角---夏群芳。这个40多岁中年妇女的形象,无论是让儿子多带一件衣服去学校,还是打翻了碗烫到手,拿出自己20多年工龄的存折。。。

  人生最大的痛,是无奈啊。

  《人生不相见》读后感(三):repo

  本想读完之后好好跟老绿同学讨论一下科幻小说的意义,结果……似乎已经没这个必要。因为人生不相见这本书,科幻只是个道具,说的确是人情。

  千辛万苦送到我手里,自然不好束之高阁,于是很快就把获奖的几篇看掉了——伤心者,爱别离,人生不相见。后来又在发呆的空隙把剩下的看完。一边看一遍微笑,心想,这风格还真是跟书的所有者相近呐~善良、实诚、带着点执拗。

  不过,无论从语言还是情节,实话说,也就只能是本“佳作”而已。别的都还好,伤心者那篇,细思恐极。嗯……既然恐极那就不要再说了……【为什么逛了一圈微博之后就续上了这最后的一句= =

  ………………………………

  某人说看不懂于是再来表述一下:

  就是,古来圣贤皆寂寞……这样

  如果全然没有社会的压力,我应该会顺理成章地学史,但我没有……精神与思维应该是具有改变世界的力量的,但它们不够实用;不仅是现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是古今中外……不被理解的哀伤啊有木有!!!

  刚刚老师在放一个非常燃的电影混剪只为提醒我们“你现在拼命努力只为买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这不是有意义的生活”。8分钟鸡汤咕噜噜灌下去,依然还是会觉得烫口。

  Fantasy have to be unrealistic.

  嗯 就是这样

  要追求理想,心存善良,享受当下。

  《人生不相见》读后感(四):瞎论浅谈何夕作品的不足

  当听说《科幻世界》要出何夕的文集,第一时间买到了《人生不相见》和《达尔文陷阱》,刚拿到手的时候被装帧的质量深深震撼了,甚至以为买到了盗版,还给了京东商城一个大大的差评,后来才知道……

  关于何夕,唯独记得一件丢人的经历,那时候下电子书看,看到了何宏伟的作品,接着又看到了何夕的作品,再看大刘的、老王的、飞氘等人的小说,还是格外喜欢何夕与何宏伟的作品,还对很多人推荐过这“两人”的小说。然后,就悲剧地知道,这两人其实是本名与笔名的关系……

  这一次小说结集出版,初看目录自言自语道:没有《伤心者》就把书扔了,想想也是不可能的。犹记当年初看《伤心者》时的震撼,再看一遍依旧是感慨万千。

  几篇早期的作品,里面的男主角的名字都换成了“何夕”,与后期的作品保持一致。很多人在网上对何夕的一个评价就是“自恋”,总把自己塑造成带“主角光环”的人物,还有数不清的漂亮妹子,这一点我不认可。我很羡慕何夕,能让自己在自己的幻想作品里自由翱翔的感觉肯定很棒。一个人有想象力是一件好事,能让自己沉浸与自己的想象里活跃在自己的故事里就是一件让我嫉妒的好事。

  叙事与感情方面,何夕的作品确实可圈可点,不做累述。可惜个人感觉在整个框架架构方面就略显不足了。读过阿西莫夫的“帝国系列”和“基地系列”,也接触过很多不错的国内外作品,感觉何夕在对未来世界的构建上与前辈们大师们有很大的差距。何夕能针对一项未来产物深入挖掘,但是却忽略了其他科技的同步发展——某类技术发展得登峰造极了,可是人们还在坐汽车,军人还在用枪支,通信终端也没有发展……这样就给我一种不协调的违和感。阿西莫夫在半个世纪以前构建伟大的银河帝国时,至少武器方面交通方面通信方面甚至女人们的装饰,都有了自己独到的想象与拓展。何夕的作品让我总觉得是在我的现实生活中忽然单独出现了某一种光速发展的事物,感觉甚是别扭,更偏向于比较软的科幻,这一点与大刘相比差距也是显而易见的。

  以上,都是本人的个人看法,没什么文笔,见解也许不合理,不过不写出来不舒服,国内科幻作者里我还最很喜欢何夕的小说,正所谓喜欢所以才有不满意,希望何夕能保持这个不错的产量以更高质量的作品继续冲击银河奖。

  最后,还是希望出版商的所作所为能对得起书的定价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读者们的支持,书页太黄了吧……

  《人生不相见》读后感(五):科幻3.0

  和被视为行业标杆的大刘比起来,何夕的科幻很有特色:他从不执迷于勾画宏大的技术场景,或者用大段的人物对话来论证小说中的关键技术在物理学上的可行性。他的小说可以有很精彩的世界观(中篇《人生不相见》)、很哲学的基本概念(中篇《假设》),但最吸引人的永远是人物的命运和性情,尤其是《伤心者》中的人物刻画,可以秒杀中国几乎所有的长篇科幻小说。

  没错,论世界观架构,何夕不如大刘;论悬念设置,何夕又不如阿西莫夫,但正是因为在国内中篇科幻里可称第一的人物描写,何夕拥有了被读者阅读的意义。

  磁铁们可能会说:扯淡,大刘的人物设定即使称不上第一,起码也能跟何夕打个平手。但诸君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事实:在中国的科幻小说里,刘慈欣同志人设的脸谱化倾向几乎是最明显的,他笔下的人物无比“纯粹”,不带一点儿杂质(如章北海、程心和托马斯·维德),甚至会因为一个必须出现的情节变化完全改变自己的人生观(罗辑)。如果不是因为大刘强大到变态的总体架构能力,这些失常的人物个性一定会引发读者的不适感。相比之下,何夕可以在略显单薄的情节里构架更“自然”的人物个性,他的《伤心者》完全可以给中国的科幻作家们当人物教材。

  何夕的另外一个优点是,他可以把未来科技带给人类灵魂的冲击嵌套到中国读者更熟悉的文字中:如《人生不相见》中把“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作为人物命运的关键暗示;如《六道众生》中,把由普朗克常数构建的6重平行世界冠以佛教“六道”的表述。合乎文化背景,亲和力自然更强。

  英国科幻学者布里安·阿什在将近40年前,提出了科幻小说的十九种分类:太空、大灾难、机器人、环境污染、外形文明、城市、超时空、超能力、未来战争和武器(我没有找到原文,以下只好省略)……40年过去了,科幻依然在前人划定的圈子里裹足不前。当然,这种事情没必要悲伤,科幻小说本来就是带着脚镣跳舞的高端艺术,在科学原理没有出现根本性突破的情况下,玩玩规定动作无伤大雅。但是,诸君好歹是21世纪人,总得写点跟20世纪的老家伙们不一样的东西吧?

  何夕和刘慈欣一样,给出了突破20世纪藩篱的对策:回归母题。

  顾名思义,母题是文学的根本题材,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发生变化。刘慈欣和何夕,各自拥有自己擅长的创作母题:大刘善于在小说里思索人性,在时间尺度上反思并批判人类文明的意义;何夕则善于描写人性,以宇宙尺度衬托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感内核。他们的作品之所以受到推崇,正是因为他们对母题的熟练驾驭。

  在儒勒·凡尔纳的年代,科幻是描述一台现在没有,但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大机器,我们可以把这种科幻成为“科幻1.0”;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幻是描述未来世界或宇宙文明对人类世界观的影响,这可以称作“科幻2.0”;当代科幻,受限于题材,更多地回归到人的本位,讲述“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规律”,这种小幅修正应该称作“科幻2.5”;其中的优秀者如何夕,可以在个人层面上达到“科幻2.9”的水准,而大刘对人类文明的整体反思和自我否定,更是让我们看到了“科幻3.0”的一线曙光

  他们的路没错,不信就等着看吧。

  《人生不相见》读后感(六):请记得这些伤心的名字

  “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

  数学家伽罗华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当时的科学大师们无人理解他的思想,以致论文得不到发表。伽罗华年仅二十一岁便英年早逝,一百余年后群论获得物理应用。

  凯莱在公元1855年左右创立的矩阵理论在六十年后应用于量子力学。

  数学家J.H莱姆伯脱,高斯,黎曼,罗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非欧几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欧几何的实际应用,但他抱憾而终。非欧几何诞生一百七十年后,这种在当时毫无用处并广受嘲笑的理论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张量分析理论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

  何夕独立提出并于公元1999年完成了微连续理论,一百五十年后这一成果最终导致了大统一场理论方程式的诞生。”

  还记得看了何夕的《伤心者》的那个中午,本想午睡的我此时睡意全无,只剩下这段话不断回荡在脑海中,这些名字不断地敲打着我的心。闭上眼睛,仿佛穿越了千百年寂寞的时光,感受到了这些名字的叹息与伤痛,遗憾与愤怒。同样的感受把我与这些本该熟悉却如此陌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让那这条伤心的时间长河久久地流过我的每一缕思绪不能释怀。

  这种真切的感受就叫做——伤心。

  《伤心者》真的是一篇平凡的小说。主人公何夕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大学生,数学系的他执迷于微连续原理的研究而不能自拔。可是在这样一个只重物质与实际的社会,他的研究确是没有价值的。老师告诉他“我们的研究终究要获得应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只能误入为数学而数学的歧途。”“它是正确的。”何夕只有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到死为止都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正确而美丽,是的,他为自己的研究而自豪,他就像一位仁慈的父亲一般将微连续视为掌上明珠一般地疼爱。为了它,他不得不动用了母亲退休的养老金,为了它,他不得不损失自己的尊严向自己的情敌借钱,为了它,他已经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可是,他最爱的数学却背叛了他的爱,带给他无尽的伤心与遗憾。

  通过这篇故事,何夕将视角投向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而主人公何夕的故事只是这一伤心群体的缩影。我们记得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却不记得他们身下的巨人,而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或许连名字都不会留下来,他们不仅没有千古流芳,在生前也饱受挫折。我不断地想着他们的故事,被嘲笑的梦想,被熄灭的希望,或许还会有诸如文中夏群芳这样忧心的母亲,江雪这样流泪的恋人,还会有无数的伤心欲绝的故事。

  我第一次觉得科学也是这样残忍。

  我第一次这样讨厌那些造福于我们的定律。

  我知道没有牺牲就不会有飞跃,没有失落就不会有喜悦,没有绝望就不会有希望。科学必然会有这样的牺牲,可是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啊,都是执着于科学的人,凭什么有的人的人生就可以飞黄腾达,有的人就注定在落寞中惨淡收场。这注定的伤口让我不敢直视。

  那些巨人的肩膀,被踩的很痛吧。他们的心,也很痛吧。

  默默地轻轻地念着他们的名字,愿时光帮我传递去这微弱的声音,温暖那些寂寞而坚强的心灵,让他们知道在千百年后,有人记得他们的努力,有人懂得他们的伤心。

  《人生不相见》读后感(七):今夕何夕

  最后一篇压轴之作不仅解释了“何夕”笔名的由来,还解释了《人生不相见》书名的由来,最后一篇必读!

  《伤心者》这篇文章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来,因为它们是根。这篇文章其实并不涉及新奇的想法,准确来说只是一种提醒:谦虚面对世界,因为你完全不知道看似无用的东西会如何影响未来;对别人保持尊重,虽然他们的工作看上去毫无意义但谁都不知道这些工作是何种未来奇观的基石。如果可以附加一点,那么就是作者表达的针对世界的抗争。这篇文章在想法上并不独特,但仍是很不错的思想,文字表达上非常不错(请不要纠结于青春文学无病呻吟式的文学性),总体来说是佳作。

  《小雨》这篇文章提到了“分时”这个想法,简单来说就是分割时间,这样事物就不是连续存在,而改为断续存在,理论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事物一分为二。打个比喻就是摩斯电码里面的点和线,正常的人是点线共存,但分时状态的人就是点线分开,分出两个个体。当然这个想法很粗糙,作者也没有详细说明,只是简单介绍分出的个体和原个体在生理特征上没有区别,分割前的记忆共同保留,分割后互不干涉,但死亡时间必定一致。这篇文章在想法上很独特,但是很粗糙,很多东西不能合理解释,文字表达上也不是很好。

  《爱别离》这篇文章提到了一种作者想象出的医学现象,即有人可以携带AIDS病毒但不会被其感染。也就是有一种特别的人他可以是AIDS的携带者但其本身不会得病,于是通过研究这种人的血液就可以研究出AIDS疫苗。进而作者提出了一个类似电车问题的难题:一边是你的爱人,一边是整个世界,你救谁?这篇文章在想法上不出彩,但文字表达上不错。

  《审判日》说的是一种机器可以阅读人类的记忆,类似于“读心机”。文中作者的主要论点就是:假如某个人可能危害别人,我们可不可以强制读取他的思想。说白了就是个人隐私的问题。这篇文章想法上并无独特之处,但表达上尚属不错。

  《我是谁》说的是一种人类身份识别系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编号,而通过编号本身可以完成所有需要身份识别的动作。本文主要讨论的思想就是科技是否让我们变得不再人类。全文最大的亮点在结尾处主人翁对科技的妥协。这篇文章思想上并不独特但文字表达上不错。

  《假设》中出现了大量的新奇思想,这些思想都被归纳到一个幻想出的“虚证主义”的理论下。具体来说有:纵光波,绿基溶液等。其实这个“虚证主义”的问题可能不少人也想过,很小的时候我就想知道为什么“过直线外一点能且只能做一条直线与当前直线平行”。后来才知道这是不能被证明的“公理”。而这个理论体系就是为了证明这种建立在不能被证明的“公理”上的任何结论都是错误的或是有局限性的。这篇文章的想法非常大胆,在文字表达上颇具特色,是绝对的佳作。

  《天生我材》中提出了一个“脑域”的概念,具体来说类似于“云计算”、“云存储”,不过这里的“云”并不是硅而是人的脑细胞。这里作者提出了经久不衰的问题:社会的进步是不是进一步消弭了普通人之间的差异性;社会的进步是不是进一步加剧了精英阶层和底层民众的分化。这篇文章的思想社会学、哲学上的意义更大于科学上的。

  《田园》里主要是说一种粮食作物,该作物实际上是一种木本植物。作者在这篇文章里意图展示自己对现实的理性思考,为了达到此目的大量描写了人群的狂热。在这里作者隐隐体现出的思想是:在吃喝都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发展科技有何作用。从这个点出发就可以发现其实作者和韩松一样,并不是真正的科幻作家,而只是文科出身希望另辟蹊径寻找一个独特的文学角度罢了。

  《祸害万年在》说的是“千年虫”问题。主要思想是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并不想着怎么从源头上去疏,而只是想着怎么从下游去堵。文章上下两篇内容几乎一样,但仔细看会发现有细微不同,这种行为艺术式的表达方式是一种不错的噱头。

  《万能时代》说的还是人工智能的问题。整篇文章给人感觉很仓促,如果能加长篇幅、细化描写也许可以成为一篇不错的文章。里面关于二进制的缺陷设计的悖论不错,结尾那句:“上帝死了——因为信仰上帝的人都死了。”说的不错。

  《人生不相见》我终于在快要对这本书失望的时候让我看到了这篇压轴之作,用她来命名整本书是最完美的结局。这是一个关于外星殖民的故事,但说到底还是“爱”,这恐怕也是所有事物的最终答案,爱。这篇文章说到了生殖隔离,这也是我一直好奇的地方:为什么何夕用了这么多点子却一直没有正面提及“生殖隔离”。除此以外还用到了“量子通信”和“虫洞跳跃”的理念。本书的高潮。

  《人生不相见》读后感(八):写给自己看的,方便回忆

  其实大一下学期在图书馆周转架上看到过这本书,当时没有借出来,大概是觉得事情有点多,没有时间去看这种评价人数没有过几千的书……

  军训回来暑假又去图书馆,又是很偶然的发现了这本书。自己原本想借的书差不多已经被借光了,暑假看点小说也没什么,就借了出来。还有一个原因是之前听说过何夕作品里很多人物名字都是“何夕”,就像看看是不是真的,囧。看完了真的是,就算没有“何夕”,也有什么“何宏伟”、“何麦”、“何百夕”、“何万夕”,受不了……

  这本书只有《人生不相见》之前在《科幻世界》上看过,但是隔了很多年情节差不多都已经忘记了。

  -------------------

  《伤心者》

  看评论,貌似很多人都很喜欢这篇……可能是自己更喜欢硬科幻多一点吧,通篇除了“微连续”和能让人觉得这勉强和科幻有一些关联之外,其他都是在刻画人性了。

  但是不得不承认夏群芳的这个人物设定还是挺让人觉得心酸的。

  ←“对有些东西来是不应该过多讲求回报的,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来,因为它们是根。”

  《小雨》

  还是一片软科幻,通篇就一个“分时系统”吧。

  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

  《爱别离》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想到也是刊载《科幻世界》上的《你好外星人陪聊》,能清楚记得情节的之后最后的“求不得”,但是人生七苦还有点大致的印象,“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这篇感觉“科幻”成分多了一些,顺便复习了一下高中生物。HIV、细胞培养、免疫系统、逆转录,等等等等……

  ←“直到现在,他才发觉像裴运山这样的人有多么可怕,因为他们根本不相信有神,也不相信有报应,他们只相信自己,所以世界上没有他们不敢做的事情。”

  ←“我们只是人海中微不足道的两个人,我们的故事无论对自己而言多么重要。那也只是我们两个人的事。但是,你的生命现在已经关系打破无数人的幸福,你可以为我牺牲,就如同我也可以为你牺牲自己一样,但我们无权将无数人的希望拿来殉葬。”“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活着进地狱。”

  对人性的思考也更深入了。

  《审判日》

  其实自己挺喜欢这篇文章的。不晓得是不是因为和《圣经》多多少少扯上了一点关系,同样是涉及到对人性的思考。而且,在这片文章里初次体会到何夕营造出来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审判者”系统。

  ←“我开始相信,在我们的智慧以外的某个地方存在着我们永远也无法了解的力量,这种力量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智慧着和审判者。或者说应该存在这样一种力量,因为丧失了最终审判的世界不是一个公平的世界。”

  ←“我不同意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经得住审判的说法。对真正虔诚的宗教徒而言,审判本来就是他们盼望已久的事情。无神论者用各种手段甚至动用国家机器打碎了人们心中曾有的天堂和地狱,自以为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但无数事例已经证明,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正是那些心中没有信仰、从不相信报应的人干出来的。宗教里的天堂和地狱也许是荒诞不经的,但是,如果承认它们的存在能够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寄托、行为受到向善的约束,那又有什么不好呢?”

  《我是谁》

  到这里,何夕已经营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覆盖全球的“谛听”系统。

  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成了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代码,代码丢失了,就算是最亲密的人都不敢相认……最后男主忘记了自己的名字。挺悲哀的。

  《假设》

  这篇也很喜欢,虽然感觉是全书最难懂的一篇,看的最吃力了,粒子加速器还算学过一些;将宇宙的比作一个迷宫,并由此引出“超时点”、“宇宙泡泡泡”、“时间之缝”的概念……最后蹦出来的那个终极假设——“我们实际上就一直生活在一个早已被吞噬的世界里”,实在是被震撼到了,这样天马行空的思维啊……

  另外不知道安琪这个角色有什么意义,太龙套了……

  皮埃尔之前是一个疯疯癫癫而有为人天真的呆子形象,后来变成一个镇定精明、分析起来头头是道的科学家形象,这样的人物设定也很喜欢。

  《天生我材》

  挺喜欢“脑域”这个概念的。:)

  星冉那种类型的姑娘也喜欢。何夕寻找星冉那段很感动……

  何夕作品《异域》http://www.douban.com/note/93872555/

  《田园》

  ←“所谓的技术就好比一把锋利的刀,但很多手里有刀的人却未必能雕刻出完美的作品,他们缺乏的是创造性的想象。”

  ←“那些金牌只是证明我们更看重面子,更乐意在运动员身上花钱而已。”

  禾木比“样品119号”出现的早。结局挺好的。

  《祸害万年在》

  不好看,没感觉。

  《万能时代》

  营造了一个看似人类可以充分享受实则被“贝兹”统治着的世界。科幻成分不大,但是感觉还行。

  《人生不相见》

  完全的新世界,不管是科技发达的地球,还是异星。

  quot;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

  ----------------------

  最喜欢的三篇《人生不相见》、《审判者》、《假设》。

  一本书从19号借来,回家之前一直逼着自己赶快看完,7本书借满了,还想着赶快把这本看完还回去再把王小波《黄金时代》借出来呢,结果真的看得很慢。可能碰到一些硬科幻的就得来回一直翻着看吧……

  飞机上困得要死,几页都没有看下。

  23号终于看完,书评断断续续写了两天。说白了还是拖延症惹的祸。╮( ̄▽ ̄")╭

  《人生不相见》读后感(九):《伤心者》,我我阅读体验的变化

  想起何夕,就会想起《伤心者》。何夕这个中篇从第一次发表于《科幻世界》到如今(2015),期间断断续续我已经读过好几次,有时候在网上,有时候在实体书中。也许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记忆经验:一个引子,它可能是摇荡的秋千,或者是温氲的香气,就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一扇记忆的门,开门的时候以为已经遗忘的记忆就会汹涌而来,而那个作为引子的事物,当它出现的那一刻给你的并不是具体的回忆,而是伴随着回忆的那一份感觉。《伤心者》至于何夕的科幻,对我来说就是这样的一个引子。今天刚读的时候已经不太记得具体故事情节是如何的了,但关于当年读完的惆怅,扔让我印象深刻。只是今天已经经历过科研工作的我,对这个故事又有了其它的感受。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也可以说很俗套。主人公何夕是一名数学系的博士生,出身于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一名读书不多的工人,而且最近还下岗了。叙述者无意透露出来是一个处在“上帝视角”的观察者,默默看着事件的进行。随着故事的展开,几个主要的角色也慢慢出现:江雪,何夕的女朋友,如同她的名字一般纯粹和阳光漂亮,毫无怨言地喜欢着何夕;老麦,与何夕一个学校的工科博士生,同时也喜欢着江雪;刘青,何夕的博士生导师,经济上与何夕一样拮据,但仍不是作为一个好导师;老康,在何夕之前刘青的研究生,现在是一个大企业的老板,同样喜欢江雪。

  何夕一心醉心于他十年的成果“微连续”,何夕形容它为“充满美感的成果”。但这项研究并无可见的实用之处,苦于他和导师的经费,成果难以发表,何夕一度想用他母亲二十几年积攒下来的退休金完成发表工作。同时,也因为发表成果的烦恼,他在与江雪和老麦一同游玩的过程中发生了不快。后来老康的出现改变了一切:作为情敌的他,却从和何夕导师刘青的交谈中看到了“微连续”并肯定了其作为研究的价值,并资助他发表其成果。而何夕也因为这层关系,任由江雪接收老康的的帮助到美国进修,最后成为老康的女朋友。最后何夕虽然成功发表《微连续原本》,但也耗尽了家中积蓄。他的母亲尝试把《微连续原本》卖个任何可能的地方,包括小学图书馆,但都遭到了拒绝。在经济的压力下,他和他的母亲精神崩溃,再也没有回复正常。最后“上帝视角”的叙述人揭晓了谜团:何夕的研究在一百五十年后帮助何宏伟对大一统的工作完成了重要的数学贡献,也让何宏伟赢得了诺贝尔奖。而这一切,来自于他偶然在即将拆除的小学图书馆中找到的《微连续原本》,是但是何夕母亲偷偷将其塞到图书馆中的。

  作品的核心,我认为可以总结为来自对“疯狂科学家”的想象,这个想象是贯穿于许多科幻作品的内核。“疯狂科学家”在这里不是意味着思想偏激,行为怪异,并试图创造出毁灭世界的科学家。它并不是指像“佛兰克斯坦”那样用人类尸体造出诡异的巨人,并用雷电唤醒了他那种对生命无所敬畏的疯狂;也不是如“奇爱博士”那样不顾可能来临的核子危机,坚持要用原子弹攻击苏联那种对世界无所顾忌的疯狂。这里说的“疯狂”,是一种近乎于病态的坚持,一种坚信自己的执着。何夕的“疯狂”,体现在他对自己研究的意义的坚信,无论如何一定要发表他所创造这项成果。在很多的科幻作品中,因为科学家大大高于(或别与)平常人对世界的认识,导致他与生活的世界水火不容,要么被世界所抛弃(奇爱博士),要么亲手毁掉自己的成果(佛兰克斯坦),要么在自己的世界中度过余生(何夕)。正是这种由于认知不同形成的与常人巨大的疏离感让我们叹息这些“疯狂科学家”的命运。而且在这个故事中,何夕的成果还是正性的,超前的,直接帮助了大一统的建立,让我们对他更多了一层惋惜的意味。

  其实这样内心与现实世界脱离的核心不单单在科幻领域,而是广泛存在于不同的叙述场景中,无论是真实的历史事件还是虚构的作品。创作出《星夜》和《向日葵》的梵高,一生辗转,曾经因为精神病而割掉自己一只耳朵,最终也因为旧病复发而吞枪自杀。也许《星夜》中扭曲的星空,是梵高心中真实夜晚的映射。《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一生都在困惑于心中的自己的情感,男女末辩,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他也终于自刎于那个陪伴了《霸王别姬》多年的宝剑,斩断了这个让他困惑的世界。也许是因为对科学家不善言谈,整天地面对试剂、仪器、数字、公式的印象,让科幻作家经常借助于对“疯狂科学家”的刻画作为故事故事前进的推动,以及其营造出的悲剧感作为故事的基石。

  在《伤心者》中,它是科幻,但其实却是在科幻背景下对围绕着“疯狂科学家”的人物展现,给我们描写了一个个的“伤心者”。

  何夕的母亲夏群芳,是那样地疼爱他:

  quot;别忙,"夏群芳突然有大发现似地叫了声,"你喝口汤再走。喝了酒之后是该喝点热汤的。"她用手试了一下温度,"已经有点冷了,你等几分钟我去热一下。"说完她端起碗朝厨房走去。等她重新端着碗出来时却发现屋子里已经空了。

  quot;何夕。"她低声唤了声,然后目光便急速地搜寻着屋子,她没有见到那两件已经塞进包里的毛衣,这个发现令她略感放心。这里一阵突如其来的灼痛从手上传来,装着粉丝的碗掉落在地上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江雪对何夕的感情也是如此真挚:

  回想当日的一切就像是在做梦,我们有过那么多欢乐的时光。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究竟应该怎么做。我不是善变的人,直到今天我还这么想。我曾经深信真爱无敌,可我现在才知道这个世界真正无敌的东西只有一样,那就是时间。痛苦也好喜悦也好,爱也好恨也好,在时间面前它们都有是可以被战胜的,即使当初你以为它们将一生难忘。在时间面前没有什么敢称永恒。当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我的泪水止不住地往下流,但这并非因为对你的爱,而是我在恨自己为何改变了对你的爱-我要以为那是不可能的事。老康已经办妥了手续,他放弃了国内的事业。他要来陪着我。就让我相信这是时间的力量吧,这会让我平静。

  而何夕,终其一生追寻着他的梦想,但生命结束之前他最后挂念的是爱了他一生的母亲:

  似乎有几位医生在场。放弃吧。一个浑厚的声音说,他没救了,现在是十点零七分,你记下时间。好吧,一个年轻的声音说,我收拾一下。年轻的声音突然升高,听,病人在说话,他在说话。不可能,浑厚的声音说,他已经二十年没说过一句话了,再说话也不可能有力气说话。但是浑厚的声音突然打住,像是有什么发现。周围安静下来,这里可以听见一个带着潮气仿佛已经锈蚀多年来的声音在说着什么。

  quot;妈--妈--"那个声音有些含糊地喊到。

  quot;妈--妈--"他又喊了一声,无比的清晰。

  那个一生都在追寻梦想的科学家,那个远在异地想守护自己爱情却不得的,最重要的,那个把一生慈爱都给了自己儿子,最后和儿子一起拒绝了这个世界规则的妈妈,才是这篇真正的《伤心者》。

  -------------------------------------------------------------------------------------------

  作为一个博士生的阅读后记:

  这次读起来,已经于小时候有所不同,多年的科研经历让我对何夕的遭遇缺少了一丝代入感。《伤心者》中那些把何夕和生活隔离开来的情节,并不会实现。首先是何夕的生活。在经济这个方面,虽然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教职人员收入公认并不高,但也基本能达到社会平均水平。如果是在其它地区,例如香港、美国或者欧洲,跻身上流中产是没有问题的。即时是回到作品设定的年份,1999年,也是高校扩招最为高歌猛进的阶段,教职人才供不应求。那年的何夕是不会出现经济非常困难的情况的。其次是《微连续》的发表:一般重要成果的发表会出现在科学期刊而不是书本之上,“十年磨一剑”的成果并不少见,但其结果会与何夕大相径庭。默默无闻的华裔数学家张益唐成功把“孪生素数”猜想推进了重大一步,其研究发表在最权威的数学杂志上。成果发表后迎接他的是无数的掌声和荣誉:如今的科学已经不是孟德尔的豌豆时代了,任何大幅度超越如今水平研究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而得到科学共同体的认可—而不是出一本书,才是科学发表的途径。

  也许是深入了科学是如何运作的,小说传达的情感跟现实的出入产生一定距离感,而我对科幻的品味现在更倾向于科学本身的外延性能带给我的震撼。也许在这个意义上,也许“距离产生美”的诠释,能给我这次阅读下一个合适的注脚吧。

  《人生不相见》读后感(十):把宇宙想像成一串葡萄,每个葡萄和葡萄之间都连那个茎,只要打破这个茎就可以,到另一个宇宙。

  内容简介:

  1.《伤心者》

  主人公何夕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大学生,数学系的他执迷于微连续原理的研究而不能自拔。可是在这样一个只重物质与实际的社会,他的研究确是没有价值的。老师告诉他“我们的研究终究要获得应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只能误入为数学而数学的歧途”。“它是正确的。”何夕不断地重复着这句话。他到死为止都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他为自己的研究而自豪,他就像一位仁慈的父亲一般将微连续视为掌上明珠一般地疼爱。为了它,他不得不动用了母亲退休的养老金,为了它,他不得不损失自己的尊严向自己的情敌借钱。

  最后何夕虽然成功发表《微连续原本》,但也耗尽了家中积蓄。他的母亲尝试把《微连续原本》卖个任何可能的地方,包括小学图书馆,但都遭到了拒绝。在经济的压力下,他和他的母亲精神崩溃,再也没有回复正常。

  何夕的研究在一百五十年后帮助何宏伟对大一统理论的完成,做出了重要的数学贡献,也让何宏伟赢得了诺贝尔奖。而这一切,来自于他偶然在即将拆除的小学图书馆中找到的《微连续原本》,那是何夕母亲偷偷将其塞到图书馆中的。

  书中段落摘抄1:

  对那个时代来说《微连续原本》的确没有什么意义,但我只想说的是,对有一些东西是不应该过多地讲求回报的,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来,因为它们是根。这是一位母亲教给我的。母亲对自己的孩子永远都不会要求回报,但是请相信我们可爱的孩子自会回报他的母亲。"

  quot;还有一点,"我稍稍顿了一下,"记得当初在长达几个世纪的时光里有无数人为了永动机耗尽了他们的一生。也许我们可以说这只是一些愚蠢的人,可是正是这些人的探索才最终让我们认识了热力学定律。他们虽然没能告诉后人应当走哪能条路,但却指明了其中的某些路是死路。所以我要说,即使微连续理论在今天仍然被证明是无用的,我们依然应当对何夕表示敬意。因为他曾经尽力求索过,这就够了"。

  我看着手里的半页纸,上面的每一个名字都是那样的伤心。"也许我们应该永远记住这样一些人。"我照着纸往下念,声音在静悄悄的大厅里回响。"古希腊几何学家阿波洛尼乌斯总结了圆锥曲线理论,一千八百年后由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将其应用于行星轨道理论。数学家伽罗华公元1831年创立群论,一百余年后获得物理应用。公元1860年创立的矩阵理论在六十年后应用量子力学。数学J.H莱姆伯脱,高斯,黎曼,罗马切夫斯基等人提出并发展了非欧几何。高斯一生都在探索非欧几何的实际应用,但他抱憾而终。非欧几何诞生一百七十年后,这种在当时毫无用处的理论以及由之发展而来的张量分析理论成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核心基础。何夕提出并于公元1999年完成的微连续理论,一百五十年后这一成果最终导致了大统一场理论方程式的诞生。"

  世界沉默着,为了这些伤心的名字,为了这些伤心的名字后面那千百年的寂寞时光。

  感想:文章中的一句话“你不应该要求它们长出漂亮的叶子和花来,因为它们是根”。有些人、有些事,他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其他人的伟大,为了全人类的进步。

  作者将视角投向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而主人公何夕的故事只是这一伤心群体的缩影。我们记得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却不记得他们身下的巨人,而更多的时候,更多的人或许连名字都不会留下来,他们不仅没有千古流芳,在生前也饱受挫折。他们被嘲笑的梦想,被熄灭的希望,或许还会有诸如文中夏群芳这样忧心的母亲,江雪这样流泪的恋人,还会有无数的伤心欲绝的故事。

  书中段落摘抄2:

  何夕的母亲夏群芳,是那样地疼爱他:

  quot;别忙,"夏群芳突然有大发现似地叫了声,"你喝口汤再走。喝了酒之后是该喝点热汤的。"她用手试了一下温度,"已经有点冷了,你等几分钟我去热一下。"说完她端起碗朝厨房走去。等她重新端着碗出来时却发现屋子里已经空了。

  quot;何夕。"她低声唤了声,然后目光便急速地搜寻着屋子,她没有见到那两件已经塞进包里的毛衣,这个发现令她略感放心。这里一阵突如其来的灼痛从手上传来,装着粉丝的碗掉落在地上发出了清脆的响声。 感想:母爱是无私、深沉的。

  2.《爱离别》

  一篇充满爱意的文章,男人偶然***,将艾滋病传染给妻子,他的自己却没有发病,原来他特殊变异的血液可以携带病毒,却不会发病。当他得知这个消息后,他今生活着的目的,就变为最大限度的抽血,去研究,制造艾滋病的疫苗,去救自己的妻子(他没有想到,疫苗只能救没有感染的人)。最终他的妻子在他面前痛苦的死去。当疫苗取得成功的时候,他选择抽干自己的血死去。他解脱了。

  3.《小雨》

  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故事,不想伤害同时喜欢自己的2个人,她把自己“分时” 了。简单来说就是分割时间,利用量子态的不确定性这个原理。这样事物不是连续存在,而是断续存在,理论上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事物一分为二。

  正常的人是点线共存,但分时状态的人就是点线分开,分出两个个体。当然这个想法很粗糙,作者也没有详细说明,只是简单介绍分出的个体和原个体在生理特征上没有区别,分割前的记忆共同保留,分割后互不干涉,但死亡时间必定一致。这篇文章在想法上很独特,但是很粗糙,很多东西不能合理解释,文字表达上也不是很好。

  4.《 审判日》

  主人公何夕,有研制出一个审判系统,可以将人的所有的记忆,做过所有的事,都忠实展现给大家,这是一个好事儿,可以让坏人无处遁形。但是剧情突变,让马议员,改了这个系统阈限值之后,利用这个系统当上了总统,并杀害知情者。但是正义不会缺失,只会迟到,最终经过何夕的奋斗,将审判者系统又改了一下,让马总统在他说话的时候,把心里话也同时说出来。他的内心暴露无遗,全国民轰动。最终他疯掉了,失去了一切。 这个故事给我的感触是:一个人做事要有底线,不择手段的去达到目的,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但失去了得到的一切,还会丢掉你现有的一切。

  书中段落摘抄:

  “我不同意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经得住审判的说法。对真正虔诚的宗教徒而言,审判本来就是他们盼望已久的事情。无神论者用各种手段甚至动用国家机器打碎了人们心中曾有的天堂和地狱,自以为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但无数事例已经证明,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正是那些心中没有信仰、从不相信报应的人干出来的。宗教里的天堂和地狱也许是荒诞不经的,但是,如果承认它们的存在能够让人们的心灵得到寄托、行为受到向善的约束,那又有什么不好呢?” 感想:是呀,没有信仰的人是可怕的,我要远离他们。

  5.《我是谁》

  何夕已经营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覆盖全球的“谛听”系统。说的是一种人类身份识别系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编号,而通过编号本身可以完成所有需要身份识别的动作。人与人交往的基础成了一个没有任何意义的代码,代码丢失了,就算是最亲密的人都不敢相认。

  也许有一天,我们的科技升级到真的需要一个唯一的代码才能识别彼此,这是不是科技发达后带来的副作用。

  6.《假设》

  何麦选修了一门皮埃尔的课——需证主义。大量的新奇思想,具体来说有:纵光波等。这些思想都被归纳到一个幻想出的“虚证主义”的理论下。

  何麦他本来只是想混学分,没想到歪打正着,让皮埃尔教授认为,找到了可以继承他衣钵的学生,然后他们就一块儿研究。然而教授有一个弟弟叫做比尔。是一个亿万富豪,他想永生。皮埃尔为了能够骗得科研经费,就答应了弟弟的要求,并给他弟弟提了很多很多的条件,想着他弟弟达不成这些条件,可以蒙混过关。

  没想到这些东西弟弟比尔都搞成了,然后他们就被迫开始研究,没想到最后把宇宙穿了个洞。

  作者也提出了新的宇宙观,把宇宙想像成一串葡萄,每个葡萄和葡萄之间都连那个茎,只要打破这个茎就可以,到另一个宇宙。

  7.《天生我材》

  作者指出了人类智力发展方向,提出“脑域”这个概念的。大多数人只能去靠出卖脑细胞去挣钱,一个白痴都可以通过脑域,超越任何一个天才。脑域的出现,是普通人的噩梦,富人的天堂。

  这里作者提出了经久不衰的问题:社会的进步是不是进一步消弭了普通人之间的差异性;社会的进步是不是进一步加剧了精英阶层和底层民众的分化。这篇文章的思想社会学、哲学上的意义更大于科学上的。

  8.《田园》

  很不错的一篇科幻小说吧,何夕又是主人公,他出来解决了一个人类困扰多年的问题,那就是食物问题。粮食作物变成木本植物,多年生长跟森林一样,不用再播种,直接收获就可以了。

  希望可以实现,那将是人类飞跃的一个起点。

  9.《祸害万年在》

  说的是“千年虫”问题。解决后有出现“万年虫”,主要想说明人类解决问题多半是短视的。感觉这个故事很一般。

  10. 《人生不相见》

  这是一个关于外星殖民的故事,人类开始到处殖民,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人类也进行一些改造以便更好的生存。提出了“生殖隔离”这个概念。

  作者是想让读者思考,人类难到就是最高贵的生命,只要与人类基因无法融合的就都要消灭,生命怎么有贵贱等级之分呢?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renshengganwu/395981/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自我成长的励志格言范文三篇 自我成长的励志格言范文三篇
  • 刻苦读书的励志格言精选三篇 刻苦读书的励志格言精选三篇
  • 热爱生活的励志格言【汇编三篇】 热爱生活的励志格言【汇编三篇】
  • 勇敢生活的励志格言范文汇总三篇 勇敢生活的励志格言范文汇总三篇
  • 不断成长的励志格言范文(通用3篇) 不断成长的励志格言范文(通用3篇)
  • 热爱生活的励志格言(锦集3篇) 热爱生活的励志格言(锦集3篇)
  • 不怕挫折的励志格言精选三篇 不怕挫折的励志格言精选三篇
  • 自我激励的励志格言汇编3篇 自我激励的励志格言汇编3篇
为您推荐
  • 忠贞爱情的励志格言范文(精选3篇)
    忠贞爱情的励志格言范文(精选3篇)
    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ngyán,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欧阳修《归田录》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忠贞爱情的励志格言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追求卓越的励志格言范文(通用3篇)
    追求卓越的励志格言范文(通用3篇)
    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ngyán,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欧阳修《归田录》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追求卓越的励志格言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勇敢面对失败的励志格言汇编3篇
    勇敢面对失败的励志格言汇编3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勇敢面对失败的励志格言汇编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男人追求成功的励志格言三篇
    男人追求成功的励志格言三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男人追求成功的励志格言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不怕失败的励志格言范文汇总三篇
    不怕失败的励志格言范文汇总三篇
    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怕失败的励志格言范文汇总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自我行动的励志格言三篇
    自我行动的励志格言三篇
    励志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lìzhì,意思是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我行动的励志格言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不屈服命运的励志格言【三篇】
    不屈服命运的励志格言【三篇】
    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ngyán,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欧阳修《归田录》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不屈服命运的励志格言【三篇】,欢迎品鉴!
  • 男人追求成功的励志格言(锦集3篇)
    男人追求成功的励志格言(锦集3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男人追求成功的励志格言(锦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快乐的励志格言【三篇】
    快乐的励志格言【三篇】
    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ngyán,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欧阳修《归田录》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快乐的励志格言【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努力去爱的励志格言【三篇】
    努力去爱的励志格言【三篇】
    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努力去爱的励志格言【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