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人生十论]人生十论读后感精选10篇


人生格言 2020-08-06 08:08:13 人生格言
[摘要]《人生十论》是一本由钱穆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 00元,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十论》读后感(一):成为 读后感

【www.anne5.com--人生格言】

人生十论读后感精选10篇

  《人生十论》是一本由钱穆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十论》读后感(一):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教育在儒家的学说中式占有很高的地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讲的就是学习。那么为何学习在儒家之中有那么高的地位,最近也是正好看了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就此来谈谈学习之于我们之于社会国家之间的关系。一门有用的学说往往是很贴近与生活实际的,是切身的,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没有基础的空中楼阁,在这一点上就算是极其强调出世 的老庄也是不能够免除的。而儒家的这一套理论体系,是极其重视个人的,从个人出发、从人性出发,最后实在人伦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一生,因而对我们人生很有帮助,而教育又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因而教育在整个儒家学说体系之中也是有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儒家从人开始,带着人向外走,之后在从人回到了人。这三个阶段就像是释家的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到最后的看山还是山。但是我之前的人和之后的人之间是有了一个很大的差距的,我是人但又不是原先的那个人。

  释家讲出离生死,道家讲长生久视。你如果想遵从佛家的那一套,那么就需要剃度出家来实现,你如果想要遵从道家的那一套,那么就要做到寻个清净场来做你的修炼,但是对于大多数人并不存在这样的条件,而儒家的则更加适合实际,关注现实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生活方式的抽象概括与具体表现结合在一起。

  古往今来不管是东方、西方都是对人的层次有了很相似的认识。大体上可以将人生分成自然我、社会我和精神我这三个层次。这也是一个时代发的结果。最早的时候人的生存条件是极其恶劣的,为了生存人必须非常努力地和周围的生活展开搏斗,防止受到猛兽的侵害,同时由要猎捕动物采集瓜果来求果腹,这一个阶段是人的最低的层次,也没有自由可言,人做的一切只是为了最低限度的求生。然后开始有初级的政治机构出现到后来发展出国家,有了一个成型的社会,这个时候人就会进入第二个阶段就是社会我的阶段,在这一个阶段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发现自我,寻找制度上的自由。再到最后一个精神我的阶段,在 这一个阶段实现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也是我们要追求的最高的自由。但是人世间有一种悲哀,那就是较高级的事物忠恕不得不依赖与较低级的事物而存在,并且为较低级的事物所限制。就像是搭房子我们要用的就是一块又一块不起眼的砖块,但是最后我们搭建出来的建筑确实那么美丽,我们看中的是那么美丽多样的建筑最后的样子,到那时这些有不得不依赖与不起眼的砖块而存在。同样的自然我作为一种低级的我而存在,是没有多少的意义,人如果只是满足与那样的存在那么无疑就是是把自己当做禽兽一样了,只是在乎于生死,我们在乎的是一个精神我,那才是真正的让我之为我的存在,但是这个精神我如果没有自然我那么一刻也保留不下去。

  在钱穆的观点中,一切善恶的标准只是自由的多少,善恶之间也是相对,恶的存在只是因为有具有更高的自由的存在而成为了恶。发展到最高的自由,那就是一个社会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的存在,能够供你自由的挑选。相比这个如果用政治来实现你的自由,那就是次一等的自由,相对于上一级的自由,这一种自由就是一种恶,再下一级中,国家制定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来限制犯罪避免你的暴死,保护你的生命,并给予有一定程度上的言论思想自由,这虽然也是保护了你的自由但是相对于上一级也是一种恶。在下面这是战争,但是就算是战争的话,那么也比人吃人的社会要好,因为回到自然状态的时候人只有最低限度的自由那就是求生还是死。所以佛家有一句话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字啊这里就可以解释了,放下屠刀不是说你砍了人之后,放下刀你的罪恶就一切都被赦免了,这句话其实在讲你放下屠刀听从佛家说,你就是接受了更高一个层次的价值观,相对于之前的价值观你这一个阶段有更多的自由,这就是善。一切宗教的最高精神都是如此,宗教不是替你免除罪恶,而是给了你一个更高的自由的选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世间除了宗教人还有很多的别的自由的选择。比如文学、哲学、科技等等,历年历代都有大量的这样的作品出来,同时为了维护自由我们又要允许这些都有存在的权力,因为只有保护这些创作的存在,我们才有更多的选择的余地,去真正实现我们的自由。那么有多么多的东西能够让我们选择,我们就需要一样东西来帮助我们在这繁弦急管的大千世界找到真正适合我们每一个个人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儒家非常重视的教育。由此,就可以看到教育在儒家的学说中为何有那么高的地位。

  之前也是提到了儒家带着人在世间向外走,最后仍旧走回到原点,那么为何能够这样,就在于儒家重视德性,我认为的儒家所谓的德性是指人的天性,而儒家所谓的修身所谓的教育也都是为了能够让人成为人而努力。能够让人的人性真正得到体现。同时修身是为了齐家是为了治国平天下。所以教育又和我们的人生相关系在一起。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解决了吃穿用度之后我们就会开始考虑一些更高层次的问题,而之所考虑这些问题也正是我们高于动物的地方。我们不能够只像动物那样只有自然人生而没有文化人生。钱穆先生提到的几个关于人生的问题我也是思考了很久的。那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的自由以及如何安放我们的内心。

  人生的目的,人活一辈子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讲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人的两大限制。一个是人我之限,一个是死生之限,如果没有这两者就来谈论人的目的是没有意义的。同时这两者也是我们人生最痛苦的事。同时也就是因为人的能力有限,生命长度有限所以我们会去想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在看待人的问题上,西方人是把每一个人都当做平等的个人来看,那么人与人之间都是一样平等的关系,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那么你之于他人要不就是服务,要么就是争利,但是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做不到这些。西方人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设置的太过于简单,反而导致的是问题的复杂化,我们难以处理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是中国人,却在这一个问题上讲人伦。我不用去服务其他人,也不用去与其他人争利,我首先要做的就是知道我在那里,我和别人是什么关系,儒家讲这个叫做安身立命。儒家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区分为君臣、夫妻、父子、兄弟。那么在明确了这些问题之后我要做的就是按照我与其他那个人之间的关系做我该做的事。那么就不存在人我之限了,因为我要做的只是我应该做的和能够做的。

  人的另一个痛苦则是生死之限。人终有一死,人都会怕死,我所以为怕死的原因就在人从有走向无。关于这一点释家、耶稣、老庄都给出了自己的解决之道。释家和道家的方法大体相似,就是希望人能够在活着的时候就是已经达到一种无的状态,那么从无到无也就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了。而耶稣的办法应该是保持人一直是一种有的状态,从有到有,百年之后我能够进天堂那么我还是一种有,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但是儒家却另辟蹊径,还是区分了身我与自然我。在事实上身我是死了,那是很可怜的,但是心我却是能够流传的。人的一死是一种圆满,没有时间的期限那么就不会有完成,什么叫盖棺定论那就是得有一死。人活一辈子,求的是名。真是这个名,才让我们一生一死不像是禽兽一般。那么怎么来成就名呢?我们成就的名不是事业,事业是属于人类的,是需要一代一代人薪火相传不断努力才能够实现的。我们要成就的是职责。这是我们每个人所能够做的,所能够实现的名。实现事业需要靠命,实现职责,则是需要志愿。那么我们的职责是什么呢?那就是人伦,我处在我的位置做我该做的事,君君父父臣臣子子各安其位。我做君主我就要为天下苍生考虑,我做臣子就要尽心竭力的为君主出谋划策赴汤蹈火而不辞,尽忠;我做父亲就要慈,我做儿子就要孝。那么人人可以为尧舜。人人可为尧舜的意思不是说每个人都能够面南为王,而是说都有尧舜的德性。我们每个人的能力不同境遇不同,但是假如我做到我该做的,即使尧舜在我这个位置上所能够做的也不过就是如此的话,那么我就是成就了自己的名。而成了名我觉得就是达到了人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其实就是成为人,不同于猫不同于狗,也不同于薰衣草而是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真我。而每个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也就是实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

  讲到人伦,避不开的就是人伦与自由的关系。西方人只看个人不看人伦,因为人伦是会阻碍他们的自由的。但是他们的自由并不是真正的自由。自由依旧可以从人生的三个等级来讲,在自然我那个层次我们是不会有自由,生来病死没有一个是能够有我们决定的。到第二个阶层也就是社会我这个阶段,也不是我们能够决定,我们生在哪个国家那个家庭我们改变不了,所以我们真正能够追求的应当是最高等级的自由就是精神我的自由,不管外界怎么样,只要我还有思考的能力,那么这份自由是谁都不能剥夺的。西人帕斯卡所讲人是可以思考的苇草。讲的也是同一样东西。而且为何说精神我是一种最高的自由,因为当有人达到过这一层次后甚至是会抛弃之前的两种自由的。所以有人会舍生取义,为了最高层次的精神,他们不惜放弃身也要争取。那么我们如何能够做到这种自由呢?我们抛弃第一种自由就是不是为了吃而吃,为了穿而穿。牛顿说第一句很好,有些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我吃饭是为了活着。没有超过这一个境界,你就是如同禽兽一般。第二个阶段则是社会的自由,这是西方人一直在苦苦追求的,但是其实还是没有达到自由的真正本质。真正的自由是自己精神的自由,而不是外界加于你的自由,不是因为你有言论自由权了你就真正的自由了,相反有时候甚至是别人的思想淹没你了那才是一种不自由。你真正要做的就是体悟自己的本心,最后做到我追随己心,那才是真正的自由。也就是儒家所说的由仁义行,而不是行仁义。我做这些是是我自己认为这是仁义的,而不是因为社会告诉我是仁义的,所以我去做这些事。那样的人生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才能够泳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最后一个则是安放我们内心的问题。如何安放内心。现在很明显的就是有两种向外探索的方向,一个是宗教,这是心得以发泄,一个是科学,这是心得以展现其理性。但是如果把心放在宗教上,在这条路上走的太远就离开城市太多了,所以就出现了西欧黑暗的中世纪。而在科技上技术上走太远也是对人有害的,几千年前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的之货,令人行妨。这样的现象在当今社会是很明显的,人们被裹挟在物欲之中难以自拔。儒家很有创造性的提出把心放在心里面,怎么放,就需要人伦。在人伦之中我们把心与心相互交融,父慈子孝,那么父亲的心就在儿子心中了,儿子的心也能够放在父亲的心,那么把心在同类之中人就不会迷失。而且这也不是鄙狭的,心放在儿子上就是一家,放在君主上就是一国,那么心就可以推之己而之家之国之天下。所以儒家心有天下而不迷失,不忽视个人而有推至可及世间万物,这样的安心观点是那么自由而富有人文精神。

  在做到这些之后,我们也就能够成我,也就是达到儒家的最终的目的。从人而出,最后再回到一个人。这也就是达到了儒家的思想。

  《人生十论》读后感(二):做个摘要

  一、《人生三路向》

  这一章,钱穆先生所指三路向乃是,一向精神界内求,偏向于心;二向物质界外求,偏向于物;三乃是儒家的中立,既不偏内求,又不偏外求,既不偏向心,又不偏向物。

  向精神界求发展最高为宗教,向物质界求发展最高为科学。

  向外求乃无边界,只能不停地追逐,满足转眼化为虚空。愉快与欢乐,眨眼间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

  向内求亦无穷,结果仍然是不停的扑空。向外的人生,是一种涂饰的人生;向内的人生,是一种洗刷的人生。向外是建立,向内是拆卸。向内走进,自然不免要遗弃与摆脱外在。

  向内的人生是洒脱的人生,最后的境界则成为一个脱空,佛家称之为涅槃,乃无。

  向内与向外都不可分割,二者相依相存。因此禅宗说迷既是悟,烦恼既是涅槃,众生既是佛,无明既是真知。

  儒家的人生,依着中间线路前行,前面无限,但随时随地便是他的终极宁止点。

  儒家不偏向外,他们肯定物质追求。《孟子》中“食色性也”,孔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亦不反对偏向内,他们不反对科学。但他们不说战胜自然,克服自然,知识即权利。他们只说尽己之性,然后可以尽物之性,而赞天地之化育。他们说天人合一。

  二、《适与神》

  这一章,钱穆先生在西方传统真善美的价值观念上,引用了德人巴文克Bermhard Bavink的现代科学分析提出的另外两项:适合于神圣,作为真善美的补充,并对新增两项进行叙述。

  真善美并非超越人类的客观存在,任其是绝对的,终极的。既称为客观,便有含有主观的成分。有所观,必有其能观者。能所一体,同时并立。观必有至,宇宙间便不应有一种纯粹的客观。

  道,绝对为无,泯绝相对,既无绝对。人类所能达到的真理之最大极限,是一种会合古往今来的一切人类的种种立场而融成的一种真理。

  强调“适”,则令主观即成客观,相对即成为绝对,当下便是终极,矛盾即成为和合。

  “适”的价值领域,侧重于人生现实。这一价值领域,绝非是绝对,依然属于相对,是有限的,依然限制在其自己的价值范围之内。

  “神”乃是一沙一世界,在须臾中得无终极,在无宁止中得宁止。

  “适”是引而近之,使人当下即是。

  “神”是推而远之,使人鸢飞鱼跃。

  三、《人生目的和自由》

  在人类历史演进的过程中,最先是满足其生物性需求,先求生命保存,再求生命延续,这一层属性乃是自然赋予。在此之外,人类还另有生存的目的,这也是人类区别于草木禽兽之处。有目的有意义的人生称为:人文人生,或叫有文化的人生。

  文化的人生,便是人类从自然人生中解放出来的一个自由。有目的的人生,且有选择此等目的的自由,此为人类生活的两大本质。只有这种自由的获得,才能指示出人类文化前程一线的光明。

  人生目的,既由人自由选择,则并无高下之分。自由追求有目的的自由,不免受到外界的阻抑和限制。人生种种目的之是非高下,取决于自由量。自由乃评判一切人生目的的价值标准。人类的善恶评判取决于自由量。

  若没有文化的人生,则自然人生也不算恶。若没有更高文化的人生,浅显的文化人生,也不好算恶。正是因为文化人生的演进,恶的观念,恶的评价则变得越加鲜明。并非文化人生中产生了更多的恶,实则是文化人生中产生了更多的善。

  四、《物与心》

  在物和心这方面,钱穆先生认可现代科学得出的结论,现有物,后有生命,再有心。然后并非纯粹的唯物观点,他认为心不必束与物所制。人类文明得以不断延续恰好是因为生命与心灵努力的结果。心能脱于俗梏,独立存在。

  心与心的交汇,共同的努力,彼此的成全,成就一个大我。

  五、《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这一章,钱穆现实比对的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东方文化乃是内倾性;西方文化乃是外倾性。中国人追求真理重向内,而西方人追求真理则重向外。

  西方人的真理观,超越人生而外在,必为一种客观的,由此而产生宗教、科学与哲学。向外寻乃是无限。

  中国人追求真理乃是向内求索,求得所得再转而向外去观照,可谓是主观。

  《尚书》言,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孟子言,尽心知性,尽性知天。《中庸》言,尽已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尽物之性,而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得大道,天人合一。

  中国的哲学以人生哲学为主,授以日常人生的一种深切经验与忠实教训。主张人以修身为本,继而向外求齐家、治国、平天下。教人做一好人,即做天地间一完人。

  如何做一好人,依靠内心的明觉,由各人自己之内体验,而不在其外寻。

  六、《如何完成一个我》

  “古我之所贵,贵能于人在世界中完成其为我。贵在于群性中见个性,贵在于共相中见别相。故我之为我,必既为一己之所独,而又为群众之所同。”

  中庸有言,极高明而道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遵德行而道问学。此三语,为中国人教人完成一我之最高教训。人既才性不同,则分途异趣,断难一致。然而论道义,各有一恰好处。人有所殊,若能尽其性,则近道。

  人,仁也。皆是相互成全。完成我的内在方面需要仁,完成我的外在方面需要礼。

  七、《如何解脱人生苦痛》

  人生两大限。一为人我之限,一为生死之限。

  佛曰,无我涅槃;耶教曰,上帝天国;道曰,无为而自然;儒曰,求安适。

  身量有限,心量无限,人从自然生命转入心灵生命,既是超出有限,便是接触苦痛,也便解除了人我之限。

  为道义而死,便是死得其所,可以达永恒,即破除生死之限。

  八、《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人心不能尽向神,亦不能尽向物。人心又不能封闭在身,专制它,使只为身生活作工具,作奴役,这将使人类重回禽兽。”

  孔子教人把心安放在道义之内,安放在仁之内。“忠恕违道不远,孝第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孟子说:“仁,人心之安宅也。”

  九、《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

  人生不获自由是痛苦,而尽要自由,又成为罪恶。

  威廉·詹姆士把人所认识我分为三类:1.肉体我、2.社会我(假我,客我)、3.精神我(主我)。肉体我受生理支配,社会我受礼法约束,唯有精神我可以获得无限自由。

  教育家佩斯泰洛奇,列出人生三情状:1.自然情状、2.社会情状(政治情状)、3生活情状(道德情状)。人类生活由此逐级演进,不可越位。

  儒家提倡的既是从道德出发,这种道德是明觉,不受外界所迫,在这一层能获取极大的自由。

  十、《道与命》

  《人生十论》读后感(三):而立未立——《人生十论》读后有感

  最近读完了钱穆先生的《人生十论》。人生都过了快一半了,还不太明白要怎么过。

  钱穆先生生于1895年,1990年于台北去世。钱老一生,经历了国家、民族的巨大变迁,历史的巨轮滚滚而过,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世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变革。身为一位儒者,钱老在治学之外,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儒家的理念与现实的巨变相结合,找到一条中国传统文化的未来之路。

  人生十论,娓娓道来的是作者对自己人生长时间的思考和总结。先讲什么是人生追求(人生三路向、适与神、人生目的和自由,物与心),然后讲怎么实现人生追求(如何探究人生真理、完成一个我、解脱人生之苦痛、安放我们的心、获得我们的自由),最后总结了身为一位儒者,最终的归宿是道与命的天人合一。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十论》,当然能看到非常多的历史局限性,毕竟成文于20世纪50年代,距今已经70年了。但是以此来批评钱老,说他迂腐,跟不上时代,这个恕在下不能苟同。看人看事,需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的成长经历,需要看到的是钱老对待剧变时代的态度。文中引用了非常多的西方哲学、宗教和科技的观点和理念,并与儒家观念进行对比,希望能通过儒家的世界观来解释世界,能让中国传统的文化在新时代,继续开花结果。

  限于个人知识体系比较浅薄,无法总览全局,仅结合书中的一些观点,说说自己的看法。

  真善美之外

  钱老说真善美不足以包括一切人生,需要引入“适”与“神”。这里的适,是指所有的真善美,都有其适应的范围,没有绝对的真善美;这里的神,是指人需要有信仰、有寄托,而这信仰和寄托,必须是建立在真善美之上的。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追求真善美,科学真、道德善、艺术美,可是,当我们有了真善美之后呢?这就需要自行摸索了。当你不断追求真善美的时候,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是为了家人幸福美满,还是为了自己的人生能多姿多彩?这里没有偏好,只有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才能更加安心的去追寻世界上的一切美好。并且,所有人都说美,你不一定觉得美;别国认为的善,我们可能认为不善;科学界公认的真,也可能有一天被推翻。那么,个人苦苦追求以上这些东西的时候,是需要建立更高层面的寄托的,有了明确的目的,才不会跑偏。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人追求真理,主张先内而外,尽己之性,可以尽人之性;尽人之性,可以尽物之性。所以,万事万物,先做人。在古代,不管你有什么特长,是否天生聪慧,智商超群,只要你不会做人,那么你就无法获得社会地位,无法调动社会资源,那么也无法做出令人瞩目的一些事情。这可能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滞后的一个原因,所有聪明才智都用于身、家、国、天下了,毕竟,要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国度,需要非常高的集体政治智慧。

  而欧洲,即使有罗马教廷长达一千多年的教权统治,也从来没有真正融合成一个统一文化的国家;经过近千年,各城邦才以民族为纽带进行融合, 形成了现代欧洲的诸多国家。自文艺复兴以来,由于君权和教权矛盾,话语权慢慢转向财富和生产力,这也是西方能在科技方面日新月异的重要原因。

  不过,身家国天下的观念,是深深刻在中国人心中的。最近知乎掀起了一场论战,认为国内媒体大肆诬蔑杨振宁先生,跪舔霍金教授。当然,从学术领域来说,杨振宁先生成就无与伦比,确实是活着的传奇。

  我这里有一些针对媒体行为的个人分析:恰恰因为杨是中国人,所以国内很多人会以中国的道德观来评判,所以会先看杨是不是一个完人,是不是在修身齐家上做好了(笑。。。这么评判科学家,确实有点本末倒置)。只有修身齐家做好了,我们再继续说他的学术贡献。而霍金教授,抱歉,不是中国人,那我们不能用中国传统观念来批评他,他私生活怎么样,那是他们社会的事情,我们无法评价。

  其实这种事情再国内非常常见,我觉得当名人是真的很烦恼,为什么?因为你要修身齐家,只要你德行有亏,那么有的是人用显微镜来看你;你看,你修身有问题!你连小家都顾不好!这个时候,是没有人来关心你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也没有人来关心你的学术成就和历史贡献。

  当然,从个人来说,受影响颇重,还是会不自觉的将修身齐家作为人生中很重要的事情来对待。

  活在彼此心中

  钱老很形象的解释了,儒家如何对待死亡,如何成为一个我,如何安放自己的心。中国人,都是活在彼此心中的。我们孝,因为父母慈;我们悌,因为兄弟恭;我们忠,因为朋友恕。所有行为,都是我真心对你,你也真心对我,让我们一起来面对这个险恶的世界吧!

  所以,在面对道德的博弈时,中国人都会是先迈出一步的那一位,第一次会选择相信别人的真心。但是一旦有一次假心假意,那么应对也会很决绝,以牙还牙可不是说着玩的。

  人生三步骤和自由

  钱老关于人生三步骤和自由的观点,收益良多。人生分三个阶段:生活,事业和德性。第一阶段是活着,解决自己的生理需求。第二层是行为和事业,就是说人生在世,需要通过奋斗努力,来达成自己的事业,这个事业是带有社会属性的,例如成立一家公司,参与完成一项工程,参与举办一项赛事,写一系列书等等。第三层是德性,就是人内心真正追求的东西,例如前面说的真善美,例如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例如充满善意地对待这个时间,传播温暖。

  所谓地自由,也就是体现这三个阶段上。最简单地自由,就是说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睡觉(盆友圈是人类睡觉的最大敌人)。其次,行为和事业的自由,就是说能在这个社会上,游刃有余的扮演好自己承担的角色,能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能自由地选择自己的信息来源。而最重要的,就是德性的自由,就是能找到自己内心深处最想要的,最坚持的东西,并身体力行地去超之努力,去捍卫。如果第三层自由与第二层相违背,那么也能勇敢地坚持第三层自由,即使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钱老举了岳飞十二道金牌地例子,很贴切。从当时的社会和政治来说,岳飞抗拒皇命,还是十二次,大逆不道,会招致杀身之祸。但是岳飞忠于国家民族,耿直不屈服,个人精神意志超脱了个人生死和社会政治,置个人前途性命于不顾,所以被千古传颂。

  其实我想说的是,在这个物质而浮躁的社会,最重要的莫过于找到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并为之努力,不畏人言,不以社会通俗观点为约束,才是真正找到了自由。

  《人生十论》读后感(四):随着节奏品人生

  继续保持一天一篇的节奏。

  1、人生三路向

  人生三个路向:向生命自身之外求发展、向生命自身之内求进展(悟)、向生命自身之当下求幸福。作者将这三种路向对应于西方人、宗教、儒家。也许这三种路向的出处确实可做如些解释。但在现代生活中,已不能做如此对应了。西方人会享受当下生活者多矣。究竟走哪一条人生之路是幸福的?难有定论。再说人也不都是奔着幸福去的。对一个俗人来说,也许三条路向彼此解毒、彼此宽慰着吧。人生求得点什么不易,想求得点有意义的什么更难。但毕竟,要有理解、容忍、超越这不易人生的心态。

  2、适与神

  这回钱老的儒家、道家和德人巴氏均没能说服我同意在“真、善、美”后面再上“适、神”。在我看来,人类“真、善、美”之追求,恰如登天之努力,不断飞向高远。这种追求是人性向往万能、不朽之神性的努力,或者说是情不自禁。“适”是老老实实在地上行走,虽然也前进,但那不是高远,不曾离开过地面。“适”所体现的“神”不是万能、不朽之神,是保一方平安的土地公公。这两者的精神取向不在同一个维度,怎么可以打通融合呢?!

  3、人生的目的和自由

  读:文化的人生,是在人类达成其自然人生之目的以外,或正在其达成自然人生之目的之中,偷着些余剩的精力来干别一些勾当,来玩另一套把戏。这些勾当、把戏(人生的目的)全由人自由选择,更不该有是非高下善恶之分。但目的与目的之间、人与人之间会有冲突,于是就有了分别。世间本无善恶,只是有更好的选择,原来的选择便成了恶。宗教、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现有文化为人生提供的目的还不够多,而且还有逆转倒退的路。

  品:还是那句“人生而自由,却不往不在枷锁之中”,你的人生目的哪个不是你自己选择的,可哪个又是你自由选择的呢?自然人生、社会人生、文化人生、情感人生......人生就像汪洋中的一叶小舟,你是否有定力一直朝着某个目的而行呢?那个目的又是否如初般地熠熠生辉?

  4、物与心

  手能使人的心灵离开自己的躯体融入到外物中存在,再跑到别人的心灵中;语言、文字则能使人的心灵离开自己的躯体跑到别人的心灵中。这世界的一切事物后面都隐藏着人的心灵和人生命之努力和意义啊!

  5、如何探究人生真理

  西方文化为外倾型文化,其探究真理从有限人生的无限之外围开始,有所得后再回到有限人生;东方文化为内倾型文化,其探究真理从有限人生开始逐渐至外围。所以西方人一直是不确定的知识,东方人则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西方人从科学、宗教、哲学回到人生时就不贴切了。可东方人从人生走到自然、宇宙,又怎么能取得西方人的成就?东方的人生哲学即使在人文世界,其真如作者所描述般的优越?如何探究人生真理至今是个谜。

  6、如何完成一个我

  有首歌曾唱:“活出真我的风采”。至于什么是“真我”,还真没好好想过。有“真我”,便有“假我”。如果“假我”是社会赋予我的,那“真我”便是经过我自己的思考、磨砺、选择,并赋予其人生意义的那些内容吧。作者认为,所谓真我者,必使此我可一而不可再。换言之,是我之与众不同处。然人之为人,必受社会影响,而且光光与众不同又有什么意思呢?作者指出,完成“真我”,就应该博览众人,在人世界中完成 其为我。如此说来,完成“真我”,还真如写论文,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新。(哈,大概寻找“真我”也该有问题导向吧。)

  说到这里,如何完成一个我的解决标准似乎已经提出来了。但作者在后文中论述的儒家“内修德、外复礼”的方案与先前的说法不符合呢?!内修德以达到圣人标准;外复礼则只求做一个四面八方和我有关系的人所希望于我的那个人。这内、外两个标准哪有“真我”可言。

  7、如何解脱人生之苦痛

  人生之苦痛,来自于两大限。一为人我之限,一为生死之限。孔孟儒家在有限人生中寻出路。

  如何解决人我之限问题?身量有限,心量则无限。由我心与我之伦类之心之相感相知而完成我(因五伦乃是人之天性),打破人我之限。五伦人生观从个体中体现全体,个体和全体相通合(因儒家之个体不是个体的行为,而是个体之的关系,关系之总和即体现在全体,所以说个体和全体相通合)。

  如何解决生死之限问题?中国人不想涅槃,不想天堂,也不想在生前尽量发展个人自由与现世快乐,却想死后还在别人心里留下痕迹。这一痕迹便是名。于是有尽职,职已尽,则我已完成,死亦无妨;倘若职未尽而死,则要取义。取义已完成我之德性,因此我也已完成了,但死无妨。

  (怪不得称儒家为儒教,真现世之教也。)

  8、如何安放我们的心

  读:心安放在神之国--宗教,心安放在物之邦--科学,儒家之心安放在别人的心中。在儒家伦理人文境界里,人心和别人心、历史心、文化心乃至人文宇宙心融合。

  品:儒家文化或儒教确实对人生、社会提出了不同于西方文化的路径。但它就像给人设定一个框,你要做的就是去充盈、符合这个框。现代人的心大多安放在自己的脑袋里。尽管这个脑袋是如此有限,但终究是自己的。自己受了自己的愚弄,也总比受别人的愚弄要心甘些吧。

  9、如何获得我们的自由

  詹姆士曾言:我有肉体我、社会我和精神我;裴斯泰洛齐认为,人生有三种情状:自然情状、社会情状和道德情状。人类的肉体我和自然情状难有自由;社会我和社会情状,只是争取盛装自由的容器;精神我和道德情状才能产生自由的内容。宗教离开社会我甚至肉体我,来寻找自己;科学只能拓展自由的容器,并不产生自由的内容。在现世中存自由,拓展自由的容器是一步,更重要的是修炼精神我来寻找自由的内容。人类道德情状的改变会带动社会情状和自然情状。

  儒教之高明在于直指人之道德情状。它指出,我自性中本具有仁义,故我由自性行,即成为由仁义行。此乃我行为之最高自由。(我自性中是否本具有仁义,这是难以证实或证伪。只能信之能有,不信则无啊。)

  自由容器和自由内容之比喻是比较恰当的。然而人类理性介入之后,在精神我层面是个大问题啊。信仰和爱情一样是勉强不得的。

  10、道与命

  孔子所意想中之道,乃包举古往今来全人类历史长程所当通行之大首。即包举全人类,亦即是一大自然。这一道来自天命。道行是天命,道阻亦是天命。道与命之合之,即是天人之合一。

  然而,道已悬,天命则更悬。这悬之又悬的意想,与“上帝”无异啊。

  《人生十论》读后感(五):初读

  随着今冬的初雪,空气似乎被过滤了一般透彻清凉,三四级的北风在窗外吹着,料想明天必然是个好天气。 从书柜里抽出一本《人生十论》的小册子,依靠在墙边打开,倦怠的看看自序。只四五行,钱穆先生的文字就让我兴奋起来。简短的几个小故事,不但将自己受到肯定时“不可名状的喜悦和光荣”,受到师友点拨时的“眼前一亮”和“豁然开朗”描述的十分鲜活,而且每个故事都是先生自己受益的教训,值得借鉴。篇幅不短的自序很快读完,于是兴致勃勃地读到第一篇《人生三路向》。 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篇哲学文章,还以读故事的态度继续倚靠着墙慢悠悠地看着,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思维,坚持着看完后,依旧一头雾水。于是坐下仔细再看一遍,慢慢缓过神来。 以下部分,仅作备注。 孟子说“食色性也”,《诗》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司马迁说“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因此情感和财富大约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对于它们态度的不同,《人生三路向》指出了三种人生。 一曰向外的人生。这是一种追求逐步向前,权力逐步扩张的人生。钱穆先生说这样的人生“满足转瞬成空虚,欢乐眨眼变苦痛”,原因在于这种满足,并不能停止向前,否则“即是生命空虚”。这是一种涂饰的人生。 二曰向内的人生。这是一种否定七情六欲,否定众生生活的人生。钱穆先生说这样的人生“若摆脱外面一切物,遗弃外面一切事,你便将觅不到你的心”。这是一种洗刷的人生。 三曰现前享福的人生。这是一种既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却随时随地调和的人生。钱穆先生说“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脚踏实地,安稳向前。” 懵懵懂懂记下这些,留待以后仔细体会。

  《人生十论》读后感(六):深刻的传统人生哲学

  说实话,起开始读这本书时数度中断,又捡起,硬着头皮往下读的感觉。前几篇,都是读了放下几周,继而又拾起重读,反反复复。起初真的是觉得自己不行,好晦涩的语言文字,好绕口的人生哲学辩证论述,以至于读完后完全不记得前面的内容,一篇读下来也总结不出其主旨所在。

  但幸而自己硬着头皮读了下来,慢慢就理顺了关系,也能够继续的往下走了。我不是一个对传统文化了解很深的,所以也无从用传统文化的观点对人生做总结与梳理。钱老先生也不愧为国学大师,对传统的人文思想、人生观点看的都相当透彻,当然这些也许只是他一家之言,但于我,则无疑已经不斥于沐浴熏陶了一场传统文化之雨。

  总体上说,书内利用传统文化精髓思想对人生中一些重要的问题作了辩述。读完基本上可以了解到传统孔孟老庄只思想精髓、也可以通过这些精髓内容对中国传统人生哲学做出系统领悟、继而有中国传统人生哲学思想与现代西方人生哲学之比论、从而引人对自我人生完成的深思。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对中国人生哲学的简洁而又深刻到入骨的概括。人生的三个阶段:生命之我,社会之我,内心之我。如何完成一个我,读了之后一定会有所思...

  《人生十论》读后感(七):初读

  随着今冬的初雪,空气似乎被过滤了一般透彻清凉,三四级的北风在窗外吹着,料想明天必然是个好天气。 从书柜里抽出一本《人生十论》的小册子,依靠在墙边打开,倦怠的看看自序。只四五行,钱穆先生的文字就让我兴奋起来。简短的几个小故事,不但将自己受到肯定时“不可名状的喜悦和光荣”,受到师友点拨时的“眼前一亮”和“豁然开朗”描述的十分鲜活,而且每个故事都是先生自己受益的教训,值得借鉴。篇幅不短的自序很快读完,于是兴致勃勃地读到第一篇《人生三路向》。 我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篇哲学文章,还以读故事的态度继续倚靠着墙慢悠悠地看着,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完全跟不上思维,坚持着看完后,依旧一头雾水。于是坐下仔细再看一遍,慢慢缓过神来。 以下部分,仅作备注。 孟子说“食色性也”,《诗》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司马迁说“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因此情感和财富大约是所有人都向往的,对于它们态度的不同,《人生三路向》指出了三种人生。 一曰向外的人生。这是一种追求逐步向前,权力逐步扩张的人生。钱穆先生说这样的人生“满足转瞬成空虚,欢乐眨眼变苦痛”,原因在于这种满足,并不能停止向前,否则“即是生命空虚”。这是一种涂饰的人生。 二曰向内的人生。这是一种否定七情六欲,否定众生生活的人生。钱穆先生说这样的人生“若摆脱外面一切物,遗弃外面一切事,你便将觅不到你的心”。这是一种洗刷的人生。 三曰现前享福的人生。这是一种既不偏向外,也不偏向内,不偏向心,也不偏向物,却随时随地调和的人生。钱穆先生说“飞翔的远离现实,将不是一种福,沉溺的迷醉于现实,也同样不是一种福,有福的人生只要脚踏实地,安稳向前。” 懵懵懂懂记下这些,留待以后仔细体会。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renshengganwu/341249/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自我成长的励志格言范文三篇 自我成长的励志格言范文三篇
  • 刻苦读书的励志格言精选三篇 刻苦读书的励志格言精选三篇
  • 热爱生活的励志格言【汇编三篇】 热爱生活的励志格言【汇编三篇】
  • 勇敢生活的励志格言范文汇总三篇 勇敢生活的励志格言范文汇总三篇
  • 不断成长的励志格言范文(通用3篇) 不断成长的励志格言范文(通用3篇)
  • 热爱生活的励志格言(锦集3篇) 热爱生活的励志格言(锦集3篇)
  • 不怕挫折的励志格言精选三篇 不怕挫折的励志格言精选三篇
  • 自我激励的励志格言汇编3篇 自我激励的励志格言汇编3篇
为您推荐
  • 忠贞爱情的励志格言范文(精选3篇)
    忠贞爱情的励志格言范文(精选3篇)
    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ngyán,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欧阳修《归田录》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忠贞爱情的励志格言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追求卓越的励志格言范文(通用3篇)
    追求卓越的励志格言范文(通用3篇)
    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ngyán,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欧阳修《归田录》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追求卓越的励志格言范文(通用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勇敢面对失败的励志格言汇编3篇
    勇敢面对失败的励志格言汇编3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勇敢面对失败的励志格言汇编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男人追求成功的励志格言三篇
    男人追求成功的励志格言三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男人追求成功的励志格言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不怕失败的励志格言范文汇总三篇
    不怕失败的励志格言范文汇总三篇
    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不怕失败的励志格言范文汇总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自我行动的励志格言三篇
    自我行动的励志格言三篇
    励志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是lìzhì,意思是奋志,集中心思致力于某种事业。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我行动的励志格言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不屈服命运的励志格言【三篇】
    不屈服命运的励志格言【三篇】
    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ngyán,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欧阳修《归田录》等。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不屈服命运的励志格言【三篇】,欢迎品鉴!
  • 男人追求成功的励志格言(锦集3篇)
    男人追求成功的励志格言(锦集3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男人追求成功的励志格言(锦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快乐的励志格言【三篇】
    快乐的励志格言【三篇】
    名言是一个汉语词汇,拼音为míngyán,基本意思是很出名的说法,著名的话,一般指名人说的话。出自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欧阳修《归田录》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快乐的励志格言【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努力去爱的励志格言【三篇】
    努力去爱的励志格言【三篇】
    格言,是指可以作为人们行为规范的言简意赅的语句,是人们机智的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是指导人生走向成功之路的法宝,时刻激励人生取得进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努力去爱的励志格言【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