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女宝宝取名大全|《刘氏女》读后感10篇


文摘大全 2021-07-09 22:04:08 文摘大全
[摘要]《刘氏女》是一本由章诒和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 00元,页数:1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氏女》读后感(一):刘氏女的悲情 读书笔记

【www.anne5.com--文摘大全】

《刘氏女》读后感10篇

  《刘氏女》是一本由章诒和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4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刘氏女》读后感(一):刘氏女的悲情

  有形的围墙禁锢不住无尽的情殇,有限的岁月却能化成永恒的悲伤。一本书不是一个故事,是无数个人生的片段,亦是一个人生的缩影。让人揪心的不是别人的现实,而是那些在现实中触动着我们内心善与恶中间的那部分灰色的人性。

  《刘氏女》读后感(二):故事不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装帧遭罪

  因为读了章诒和先生的《伶人往事》,所以对她的小说也就很期待。但直到今年才有机会买到了这本书。

  接到书时,感觉第一眼倒还厚重,再翻开内容看,实在有点小单薄,近乎五分之二的部分都是空白,在页前看了下,全书总共文字才4.6万。稍有诧异,之后花费约三个小时一气读完。感觉故事倒还精彩,故事铺陈略嫌单调。感觉相对价格而言,略微有点不值。想想看,4.6万字,充其量就只是中篇小说一部,竟能出版成20元的小说,厚达150页,实在在中国现代纯文学出版史上,找不到第二个。想当年,余华先生为了《活着》单独出版,硬生生凑了好几万字,全文将近十万才结集成册的。而活着也不过定价15左右而已。

  转念一想,这或许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的权宜之计,而且章先生特殊之身份,既然有出版社愿意出书,管他如何出版呢?!到如今,书出版了,两方皆大欢喜,何乐又不为。

  只苦了我辈读书人,一把把的掏出了银子。

  若能稍微改个版,价钱降个十块八块的,何乐而不为?

  《刘氏女》读后感(三):不仅仅是病,还要有药

  昨晚看了《刘氏女》,戾气太重,汗毛直竖,心里发凉。犯罪都是伤口,但是创作者给读者撕开了一条伤口,也要令伤口愈合。给读者看见了人性最深的黑暗,也要给一道光,照亮黑暗。章诒和的伤口没有愈合,所以她的书,只是伤口。

  展示残忍,我总觉得不是文学创作的目的。就像我以前看过环保主义的片儿,屠场内得了乳腺炎的猪,翅膀残缺的鸡,各种病痛下的动物,还有杀猪宰羊的场面,我有一种“被挟持”了的感觉。被某种暴力给挟持了。在这种挟持下,所发的善念,我觉得也有一种不善的成分。

  我又想了想,为何我不喜欢《刘氏女》,对犯罪行为的描写,很有热情,很有阅读快感,我不喜欢这种狂热。我很欣赏章诒和“活下去,并且要记住”的姿态,也一直很喜欢她的书。但是记住的目的是什么?是告诉世人,曾经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事这样的暴虐?我总觉得对痛苦的态度应该有节制,应该走进人性的更深处,去问问为什么。

  文学作品追求的是悲剧美,而不是悲剧。

  文学作品展示的不仅仅是病,还要有药。

  《刘氏女》读后感(四):浅兰色鞋垫上的红色双鱼

  《刘氏女》薄薄的一册,不到五万字。

  上周五下午16:00左右送到,不到18:00读完了。

  在读的过程中,完全忘却了身在何方。穿越到建国后中国某高原上的某个劳改中队,该中队关押的是各色政治犯。

  章诒和女士的文笔我一直很喜欢,淡淡的雅致和忧伤,很克制很克制,偶尔的激烈也一闪即过,宛若彩色丝绸面料上折射的某种光,不刺目却透过眼睛刺了心一下。

  从煽情和戏剧性而言,杀夫一节不如李碧华的《潮州巷》,或许是先入为主:“他雄健的鲜血,她阴柔的鲜血,混在一起,再用慢火煎熬,冒起一个又一个的泡沫与黑汁融为一体。随着岁月过去,越来越陈,越来越香。 也因为这样,我家的卤水鹅,比任何一家都好吃,都无法抗拒,都一试上瘾……”

  或许年轻时我会喜欢李碧华的文字,现在却欣赏章先生的节制。或许这个真实的案件更有内在的可怕的力量。“牛顿说: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人性的疯狂。”

  封面和封底是当年的女囚犯送给章诒和女士的鞋垫,封面是一对红色的鱼,封底的鞋垫浅兰色上面有四只摇头摆尾的金鱼,活灵活现。

  半年前读索尔仁尼琴的《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这部引起赫鲁晓夫关注的中篇小说掀起了苏联历史上沉重的黑幕。让全世界的人们,包括俄罗斯民众看到了斯大林政权下的荒谬和灭绝人性。

  这些都属于监狱文学吧?读《夹边沟记事》和《定西孤儿院》之后,无言和郁闷,读《刘氏女》同样。

  《刘氏女》读后感(五):尖叫的权力

  到师大出版社上班两个月了,喜欢这里的人文气氛。夏天“理想国”演讲,这书的作者章诒和也来了。我听了几个人的,太热闹的后来就没听了。今天在社里偶然看到这本书《刘氏女》,不厚的一本,拿回家,晚上两小时读完了。

  “日复一日的痛苦,有权力表达出来,就像一个遭受酷刑的人,有权利尖叫一样”这是作者引用西哲的话。其实我觉得,《刘氏女》的整个故事就是一种尖叫。

  人性,在不被鼓励,不被认可的条件下会变成怎样?刘月影杀夫,肢解,腌制,冷血残酷,但给儿子做的鞋子里却满满地装着爱。人性,在看不到希望的时候,会变得毫无理由的凶残。

  其实我更看重男犯人“钱袋”被“抖尿”的故事。“排队’抖尿‘开始了,小心翼翼,颤颤巍巍,"钱袋’跪着,仰着头,张着嘴。因为是‘抖尿’所以不准,溅到脸上,流到下巴,滴到前胸......穆干事站立于几步之外,就像看田里的庄稼一样,看着。” 人性,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种瓜得瓜。用邪恶决然培育不出善良。看看身边,哭着喊着要爱的,得到的几乎都是恨。而真正的爱,往往是因爱之付出与播种,自然生长出来的。“钱袋”先后刑满,老钱离开监狱的时候,还特地向穆干事告别,感谢他使自己找到了未来的方向”。什么是老钱”未来的方向?“后面作者交代了,就是放火烧死你们!”"钱袋’跪着,仰着头,张着嘴。“他们忍受着人性里最大的侮辱,最大的痛苦,但是他们没有权利尖叫。他们被如此的教育着和播种着,最后的结果只能是,”死伤无数“。

  爱,只能被爱唤醒,被培养,被召唤,绝不可能被要挟,被轻侮。

  《刘氏女》读后感(六):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

  这本书,我读得很快。但是相信大部分读这本书的人,都会读得很快。因为中篇很短,章诒和的文字直白朴实。但更重要的原因,或许是因为故事很吸引人。

  记得以前在学校时,听过一场格非的讲座。他传达了一个观点,认为写作要回到那种讲故事的状态,而不是在文章中畅谈人生哲理与大段地进行说教,或者是卖弄笔墨走向浮于表面的粉饰。章诒和的这本中篇,让我想起这个观点,她只是在尝试给大家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很精彩、很惊悚。文章中多次提到,人们在听完故事之后,都无法入眠。不管是文中虚构的狱友,还是现实中听完章讲述的友人。如果章诒和愿意办一场朗读会,说不定也能够达到恰克·帕拉尼可那种让人当场晕倒的效果。

  看这篇故事的时候,我不敢处于幽暗的台灯下。

  有评论说,章诒和只是讲述了人性,却没有挖掘人性背后。刘月影嫁给城市,又体会到那种无法生存的绝望,这中间是一个多么大的转变过程。然而,这一段却被白白地跳过了。

  刘月影说,杀心是因为一场电影而起。我们觉得这过于肤浅,文中的张雨荷觉得惊讶,然而刘月影就是这样觉得,如果不是五一节的那部电影,没有那种丢脸的事情,她还会因为如愿嫁给了城市而忍受这个男人。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

  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因人而异。在我看来,能够被人反复讲述,也能够被人反复倾听的故事,或许就能称得上一个好故事。

  电影《莎翁情史》中,当莎士比亚站在舞台中央,拿着稿纸,用三言两语向众人讲述《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时,没有对白,没有心理描写,没有场景烘托,只有简单的故事:世仇的家族,两个年轻人相爱,为了爱人私奔,死去又复活,最后共赴黄泉。众人静默,震惊,悲叹,感伤……

  小说《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来自一千零一夜,一个追寻梦想的故事被反复讲述,感动的是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故事,在小说里是情节,在人物身上是命运。小说的初衷是让我们在有限生命之外感受更多的可能性,这样超越自我局限的体验或许才是我们阅读小说的原始本能。

  《刘氏女》读后感(七):堕落的夏娃

  情欲的纠葛,物欲的引诱,肉体的狂欢,心灵的饥渴……当这一切无法满足时,欲望演化成罪恶。那种歇斯底里的暴发,是魔鬼的引诱还是人性的恶毒,都无法估息。女人犯罪,多多少少都比较单一,缘起缘灭,缘浓缘淡,缘和缘散,无非离不开一个“情”字。

  《X氏女》是章诒和以女囚为主题的书籍系列,虽然仅出了两本,但读后却又期盼下一本的出版。她的书,一本本被封杀,因为大多涉及那被所有中国写作者不敢涉及的领域——政治。

  女囚们的故事,不仅是某个人的半生缘,更是人性情爱与愁恨的剥离。故事像一部抽象的影片,她诉说,你聆听,从而转化成电影画面一一在脑海中呈现。

  《刘氏女》——杀夫,解肢并将尸块分坛装起,淹制成泡菜样式藏在床底。一岁的儿子看到了全部的血腥过程,并在两年后的姑姑拜访中道出了真相——妈妈将爸爸淹成泡菜。年幼的孩子,究竟是记忆力太好还是父亲的尸骨未寒,阴魂不散?

  《杨氏女》——与发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却在姐姐与姐夫的欺瞒及物欲的引诱下错嫁他人,一边是爱情,一边是生活,在那特殊年代,又如何抉择?女人,终究是被撒旦引诱人夏娃,自从偷食了禁果后就不再纯洁,在上面嘴唇和下面嘴唇中都要极其的温饱与满足,是情欲惹的豁,是饥饿埋下的种。

  监狱中的生活,是一个社会现状的真实映射。尤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句出口无心的话言便将成为别人揭发、陷害的把柄。事实证明,祸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这个道理也适用于当今的世道。《圣经》中记载,嘴是万恶之源。保守你的上嘴唇,多思、多想、多做,少说才是最聪明的处事之道。

  历史被时间的洪流所掩盖,可很多人始终无法将它遗忘,纵使有时间这剂良药,也终究无法达到治根的目的。那些深入骨髓无法忘怀的记忆,某一时刻暴发的样式像极了沉寂多年的死活山,外表安静祥和,内里汹涌澎湃。

  人老了,便喜欢回忆,回忆那些过往,编织成文字,这不仅仅是写作,更是灵魂的出路与岁月的纪念。有些事情,说出来了,心底的压抑便释放,总比隐在心底憋屈到死要快活的多。小说编撰的成份少于真实,与其说《刘氏女》、《杨氏女》是小说,不如说是作者牢狱生活的回忆录,她将心中那段生活的百味杂陈一一倒尽,说者有心,听者有意。

  喜欢听人讲故事,源于生活的故事,故事中的主角真实的存在,有血有肉,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朋友以及他们的人生。这些,让我们惋惜的同时更多的警醒,她人走过的路、酿下的错、吃过的苦、欠下的债,我们一定要不再去触及。

  《刘氏女》读后感(八):朝阳与暮色

  刘月影是一个农村女人,她渴求进城成为一名工人,在那个年代一个农村人想要进城成为一名工人并没那么简单,于她而言最快捷有效的办法便是与一个城市男人结婚,最终她等到了这个机会,男人姓魏、年纪比她大不少,个子比她矮不少,于刘月影而言,这些和进城相比都算不得什么,她轻率的嫁给了老魏,进入了城市,进入了工厂成为了一名工人,她得到了她最迫切想要的东西以后,她开始审视她的男人,原来那些不在意的东西,在此刻都成了介意,她对他的嫌弃由此开始,且日渐加深。

  一天,老魏的羊角疯发作,场面惨烈,没有人样,在治病的过程中,她得知此病不损寿命,且无药可医,她的城市生活逐渐稳定,男人的犯病次数逐渐增多,她的忍耐也终于到达了一个临界点,她不能一辈子陪他过这样的生活,于是她向组织申请离婚,但组织出于对男人的“人道主义” 考虑,便一拖再拖,不让离,对他的人道,反过来便是对她的不人道,就像她后来说的一样,她不能守着绝望找希望,也不能守着男人找野男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离婚或许不是一件好事,但拥有离婚的自由在很多时候却是值得庆幸的事情,这会给人一个喘息的机会。

  婚暂时离不成,她也就继续将就着和他过日子,再后来她怀孕生子,她以为日子会一直这样过下去,但有一次厂里放电影时,老魏又犯病了,这让她感觉像脱了衣服被展览一样羞耻,这一刻,她对他的嫌弃演变成了恨意,他在,她没法活,也不想活,除非他死,她才能活。

  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战争中,自私战胜了善意,一念恶起,她开始无障碍地、无懊悔地、丧尽一切道德情感地进行一场最镇静的谋杀,周密安排、沉着等待,最终她把他像腌菜一样泡在了坛子里,一切都是那样的完美,谁也没有怀疑老魏的去向,只是这一切被她不到两岁的儿子看见了,也在她的心里植根了。

  或许她不后悔杀他,但她杀了他,同时也杀了她自己的余生。

  经年累月,她活的战战兢兢、恍恍惚惚,不过这样的生活在一个喧嚣热闹的春节,被她的儿子一语终止了,她接受了法律的裁决,身体被送进了监狱,心灵却仿佛更加安定了,不像那两年,虽然看似自由,实则心神早已堕入了阿鼻地狱,寝食难安。

  监狱生活无疑是晦涩难捱的,但所幸,她还有一个希望,那就是她的儿子,在监狱里,她每天都在盼着出狱后与她的儿子团聚,但真挨到了出于的那天,她的希望却变成了绝望,无论做了多少心理建设,她的儿子还是无法面对她,只要看见她,他就能想起那一场血腥。她对他最大的好,不是靠近他,而是远离他。他是不同的,从看到她亲手肢解他父亲的身体起,他便已经与普通人的生活做了诀别。

  人既有自我毁灭的能力,也有自我拯救的能力。她已经直面了残忍的现实,就无法再欺骗自己将希望继续寄托在儿子身上,但人没有希望,就没办法继续活下去,她只有重新将希望寄托在自己身上,她开始重新关注自己、装扮自己,她又开始为自己而活了。

  命运牵引着她遇到了一个男人,男人告诉她:“我已经失去了朝阳,不能再失去暮色”。多浪漫的男人呀,可男方的家人恐惧她的“历史”。男人出于愧疚,迁就了亲情,舍弃了爱情。

  她又变成了一个人,法律惩罚了她,可世界却没法原谅她,纵使她心向光明,余生也难以走出晦暗。

  抛开时代的局限性,人的悲剧,往往都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刘月影便是,婚姻在她眼里是功利的交换,她在婚姻当中所得到幸福回馈的可能性又有多少呢。

  人是复杂的动物,无法以偏概全,简单论之,有时善恶之别不过一念之差。就像刘月影一样,她步步为营的杀了她疾病缠身的男人,却又心无杂念的救了她火灾中的狱友,她说她是杀人有意,救人无心。

  《刘氏女》读后感(九):刘氏女的反抗

  想起五六年前阅读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的经历,当即勾起了一种解密的快感,民国风流人物在49年中共建政之后的香消玉殒,章“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般深表惋惜与痛心的现实,确乎是应了毛泽东“土豪劣绅的小姐少奶奶的牙床上,也可以踏上去滚一滚。”(《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报告》,“所谓‘过分’的问题”部分)的政治号召。翻看当前的这本《刘氏女》,其实我也是带着上次阅读章诒和的阅读体验来先入为主的,粗粗看来,正如章在书籍勒口上写的“……不写政治、不说制度,没有直接可以描写那个年代的丑陋……”,但拨开杀夫肢解的情节外衣、穿过女囚小圈子生活和个体经验的描写,内里分明还是在写政治,还是在说制度,但所写所说,却都像一个引子,撩拨着人更旺盛的阅读欲望。

  监狱是个特殊符号,四处飘荡着“饥饿、死亡、性、欲望、善与恶”此类元命题,而书中的监狱则是文革大背景下的中国和一段充满极端意识形态和人性扭曲历史的切片。于是这些在监狱女囚的生活中展开元命题,就可以提炼出一些关键词“精神和肉体疾病、劳动、友谊、亲情/爱情。”在监狱这样一种可以被认为是现存人类生活当中单调乏味登峰造极之环境中,劳动吃饭学习休息,都是集体化的军事管理,完全没有个人自由;当然乏味生活本身当然不足以提供多样的情节展现人性、窥探内心——因此“反抗乏味生活本身”这件事,就成了挖掘人性、窥探内心的原料。《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挖地道出逃、《飞越疯人院》里麦克墨菲种种对抗精神病院的行为、包括《越狱》,本身就是一部讲反抗的片子。此书也在讲反抗,万流归海,小说中的核心意象都在表达反抗的诉求。

  饥饿。小说一开头就说,张雨荷在M劳改农场最大的体验就是饥饿。饥饿本是一种心理体验,是一种基于生物本能的生理反应,免于饥饿本应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目标,但饥饿更是一种文明建构的产物,能够成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意识形态、一种人为用来惩戒和规训异见分子的手段,此皆因人能主动制造饥饿、让别人挨饿。女囚汪杨氏病亡后骆安秀告诉张雨荷“一肉两吃”的监狱习惯和骆直接将肉塞进口的情节(以及月经一般每月一次吃肉等情节),虽是轻描淡写,但也勾勒出了M劳改农场生活条件之差。在当年全国普遍饥饿的大环境下,劳改农场的女囚们境遇想必更差,但作者没有集中渲染这一点,因为重心在刘氏女的作案过程上。但值得玩味的一点,就是刘氏女后来请二十天假去看望儿子魏根栓的情节,魏根栓作为一个国家重点工程成昆铁路的建设者,居然要写信要女囚母亲的钱改善生活,当时饥馑之普遍可见一斑,这一情节让饥饿的“能指”溢出了实际在制造饥饿的劳改营,直接弥散到更加广阔的社会氛围当中,直接指向一个普遍匮乏、普遍不人道、普遍贫穷落后的“所指”,这一所指,其实就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意识形态,是对那个造成举国饥饿遍地饿殍的时代和制度的绝好反讽。

  死亡和亲情。M劳改农场里的女囚,她们的人生或多或少都指向死亡。被判了无期在此等死的易凤竹,犯错误直接被毙的“钱袋”二人组,条件差而病亡的汪杨氏,火灾中被干部们弃之不顾的劳改犯们……劳改农场女囚的生死,取决于党朝令夕改的政策,更取决于飞扬跋扈的干部个人好恶,死亡是每个人都有的选项。关于死亡,高潮则是刘月影丈夫老魏被杀的情节:要和癫痫的丈夫离婚,组织不允,在照顾操劳和老魏当众犯病的羞辱面前,刘氏女遂起杀心,设想组织如果允许她们离婚,则不会有此惨案发生;刘氏女从农村人成为工厂工人,勤劳能干善腌泡菜博得大家喜爱,而最终她选择腌人肉处理丈夫,则更多是一种“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般的隐喻:城乡二元结构高度分隔体制下的农家女,为了城里人的身份嫁给一个自己并无感情且经常犯病的人,善腌泡菜腊肉无疑是她能力的隐喻,是她得以委身体制的手段,最终为了自己的幸福,用这种手段(而非抛尸或者毒杀)做了最后对抗体制的绝望反抗。至于亲情,小说中则更是制度的牺牲品,老魏和刘月影本来应该亲密无间的夫妻情,被制度毒化而反身成为杀机,魏根栓和刘月影经过长期分离和思念本来应该抱头痛哭流涕的骨肉亲情,被成昆铁路的探亲规矩,践踏的毫无人性;而刘月影在探儿失望之际,竟也先想到的是必须快回到劳改营和女囚中间,这样才能消解痛苦,亲情在这种丧失人性的制度面前,也被踩碎后又盖上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的图章。

  性。正如文中所述性是女囚室里的一个永恒话题,但这里有的不是性的神圣和美好,性在当时极端压抑的时代风气和灭绝人性的劳改营中,成了骂人和批评的原材料,是思想作风问题,是对抗政府。易风竹是个随口就能组织一百多个关于生殖器词语来骂人的女疯子,而她实际上却是个处女,值得玩味的地方就在这里。以充满性意味的脏话咒骂,既没有直接攻击劳改干部和政府那样的露骨嫌疑,同时也让听者能够切实感觉到侮辱和语言的恶毒,抒发自己的不满,这是易风竹这样一个被制度踩在脚下、不受所有人待见的疯子女囚的反抗手段;同样,“钱袋二人”因不满劳改营的不人道待遇,私下戏谑穆干事没有性能力,同样也是这个借“性”反抗的策略,同理穆干事也用极其具有性羞辱意味的方式对付他们:让所有人往二人嘴里“抖尿”,穆干事为所欲为侮辱犯人的背后,是强大的无产阶级专政。在刘月影杀人自述中,也将夫妻二人的性关系定位成“晚上吃晚饭没事儿干,就干那事”、“只要喂好上头(吃好喝好)、喂饱下头(龟头,指满足男人的性欲),就能攥住男人”,刘对自己生病的丈夫并无多少感情,性成为她维系家庭、摆脱寂寞的工具,进一步讲,就是刘月影怕回到农村生活、摆脱和反抗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贫困农村的工具。

  疯。正如福柯的观点,“疯癫不是一种自然对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小说中多次描写道劳改营里很多女囚心理状态濒临崩溃的状态,而易风竹、李学珍则是M劳改营里的两个公认的疯女人。但她们是不是真的疯呢?小说中写道:“易风竹不是疯,是聪明。混熟了,我偷偷问他:‘你为什么老骂人?’……‘因为说话,你受过很多人的欺负吧?’”另一名女囚李学珍被捕前是归国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在科研机构工作,因为在政治运动中拒不认罪,家庭解散,于是“变疯”,文中写道“苏闰葭说,‘你要当心了,犯人疯了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是有文化的……她(巫丽雪)是高中文化,别看现在正常,开春就是疯子。’”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党和政府可以任意将“疯子/精神病”的帽子扣在任何人头上,有知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现状的人(小说中刘月影后来的相好覃天聪,因为质疑军队上级领导指示,被判有期徒刑十年),都会被整。所谓“疯”,成了无产阶级专政手里的棍子。这些人多半都不是真疯,例如邓干事体谅大家,就不让大家学习读报了,易疯子振臂高呼:“政府英明!感谢邓干事!”,可见其并不疯。同是监狱,革命文学《红岩》中的渣滓洞同样也是监狱和劳改营,装疯卖傻的地下党华子良不但不疯,而且是情报人员,可见,M劳改营里的“疯”并非真疯,它就像一枚硬币,正面是无产阶级专政强加给这些人的身份,另一面则是这些被剥夺了一切权利和能力的人力所能及的反抗和呐喊。

  所谓欲求。章在小说中叙述刘月影杀人之时,加入了一段点题之论:“总之,刘月影已经在无障碍地、无懊悔地、丧尽一切道德情感地进行一场最镇静的谋杀。不管法律有多少条款,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内在标准的约束,会堕落到什么地步啊?!只要你到监狱打一个转儿,便会对人间之种种罪恶,震惊于歹毒和残忍。因贫穷而堕落,因黑暗而沉沦,因无知而愚昧。那么,刘月影又是因为了什么?也许就是处于不满,因离婚不成而形成的‘欲求不满’。有次,我不觉联想到自己:我坐牢不也同样是欲求不满吗?不满这个,不满那个,不满这个那个,到处宣泄,从日记到言论,结果被判了个‘现行反革命罪’。我不知道男性犯罪多为什么原因,但似乎女人的犯罪起着重要心理作用的,当是‘欲求不满’。”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一切都可归为“欲求”,而文明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以欲求不断实现为标尺的。欲求是本能、是生物性的,是其他一切美好概念的基础,相比之下诸如罗斯福说人民要享有的四大自由(言论自由、信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和免于恐惧的自由)和各种主义,则是比欲求更高一个层次的享受。“共产主义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相信这是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中国大陆民众所耳熟能详的论调,但欲求尚不能满足,何谈人的其他实现?没有一个满足大多数人欲求的制度,必然会造就出“失却内在标准的,因贫穷而堕落、因黑暗而沉沦、因无知而愚昧”的刘月影们,而她们的反抗,将以抛弃人的尊严、践踏人性泯灭良知为代价,丝毫不会顾及亲手砍下的亲夫老魏的头颅进入腌菜缸时,眼角流出的清泪。

  爱情也是欲求,但这也是那个年代不能满足的欲求;爱情是反抗么?肯定是。小说最后一章安排的刘月影和覃天聪的美好爱情,其实是整篇小说不多见的透出阳光和美好的情节,他们不顾劳改营的管理制度和其他人羡慕嫉妒恨的眼光,热切地约会,真诚地爱恋,既唤回了彼此内心包裹已久的真性情、温暖和熨平了在阶级斗争暴风骤雨中被严重伤害的心灵,同时也对践踏人性的残暴制度进行了反抗。但大时代在扼杀着个体,俩人短暂如夏天露珠般的爱情毁灭了;劳改营对刘月影,只是惩罚,却无拯救,和那个时代共同站在肢解亲夫的罪名前,她从共谋变成了主犯;而那个亲手摧毁了爱与理解的时代,会让刘月影一辈子也不能走向阳光。

  人生如朝露,性命如电光。人所挑战和承受的,是世界巨大的不可知,面对其中悲凉的情节,内心多少会生出一丝虚无主义的情绪,正如小说末尾所写:“给人哀愁的,就是这风了。骤然而来,悄然而去,不详其所起,已不知其所终。思之,令人断肠。风,就是人生。”风虽然无踪无常,但看地上摇曳的草,就知道风有力量改变、风能反抗。

  ——————————————————————————————————————

  小说很短,中篇的长度。读罢有感要驾驭这种文革意味的题材,至少需要两条线:一是众多狱中人物的关系(此一线索更适合揭示制度);二是狱中主要人物的前尘往事(而刘氏女此书中,只集中讲了刘月影),在这两条主线的交叉下,方能支撑起一个庞大的写作意图和叙事轮廓,因此特别希望《刘氏女》此书是个长篇小说,对于这样充满特定历史意象的主题,也只有长篇小说才能让情节更饱满、人物更立体。不过细究下来,章诒和老师还是比较谨慎,要么劳改时确实只详细了解了刘月影的事迹(这点看似不可能,因为她在劳改营代笔,想必晓得很多女囚的事情),要么就是写作时(加上出版方因素)有些东西实在不能写出,要犯忌讳,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这么薄薄的一册书,定价20元,深感定价不低但内容意犹未尽。如果真是选择了小说这种题材来说这件事,那么希望章老师能扩充此书。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刘氏女》这个“阶级斗争+凶杀”的故事本身是个极其撩人的话题,那个天马行空乌七八糟展现一切人性丑恶的年代,刘氏女以及“同改们”五花八门匪夷所思的经历,都是文学创作的极好题材。单就刘月影个人的事情,会是个极好的剧本。戏剧的容量,也比较适合讲述其个人的故事。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wenzhaidaquan/392893/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 600字美文摘抄【4篇】 600字美文摘抄【4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为您推荐
  •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简·爱(JaneEyre),是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孤儿,年幼时被送到舅母加抚养,过了十年被歧视、受虐待的生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美文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欢迎品鉴!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 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欢迎品鉴!
  •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English)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由26个字母组成,是欧盟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亦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