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路在何方》歌曲]《敢问路在何方》读后感精选10篇


文摘大全 2020-07-06 12:04:13 文摘大全
[摘要]《敢问路在何方》是一本由杨洁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 00元,页数:3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敢问路在何方》读后感(一):关于《 读后感

【www.anne5.com--文摘大全】

《敢问路在何方》读后感精选10篇

  《敢问路在何方》是一本由杨洁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3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敢问路在何方》读后感(一):关于《敢问路在何方》

  我记得我在偌大的上海书城请管理员查询此书的摆放地,对方回答“售罄”了,于是我感谢大众书局让我终究还是得到了它。

  对《西游记》的热爱是我无法不对此书充满期待,我用了两天的时间将它全部读完,几乎一个字不漏,同时我也明白为什么杨导当初说这本书简直是排除万难好不容易出版,当年拍摄《西游记》是多么让人不可思议和力不从心的事,得不到台里的支持,领导冷眼相待,经费几经“破产”,个别演员三番四次为难剧组,这二十五集也相当于九九八十一难了,杨洁导演着实令人敬佩,这种压力在当时那个年代换做其他导演也许早就半途而废了,杨导的坚决不服和坚持才使得这部影响了几代人的《西游记《得以媲美世界电视剧播放次数的吉尼斯纪录,感谢杨导;

  读完才知道原来佛教界是不认同《西游记》小说本的,认为大大赞扬了孙悟空而将德高望重的玄奘法师贬为无能傻忠之人;读完才晓得当年徐少华是有多么给剧组带来麻烦与不便,读完才发现六小龄童是怎么被”举贤不避亲“的六龄童父亲硬塞给了杨导;读完才恍然大悟,《西游记》是多么地令人叹为观止,仅一部摄像机,还是台里最破旧的,谁人能信;逼真的天宫,用了多少干冰瓶,冻了多少演员和剧组工作人员;栩栩如生的妖精神仙佛祖菩萨的面具又是如何在化妆师王希钟先生的造化下得以见观众,我只能说,那个时代令人无奈却更激发了人类的激情和奋进,不顾一切向前冲的劲头在如今看来只是傻子罢了,而1981年到1986年,那个我还没出生的岁月里,却见证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第一个奇迹。

  .S.我看得出来,很多话,杨导还是没能说透,一些地方的文字显得有些牵强,总有欲知下文,倾听下回分解的感觉,也许,说透了这本书就没法出版了吧,对此,我深表遗憾呐~

  《敢问路在何方》读后感(二):虽浅述辄止,但也算值得一读

  这本书是一个八卦86版《西游记》的帖子推荐的,本来对《西游记》并不十分热衷,可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可能还是挺想知道更多拍摄过程中发生的事儿的原因吧~ 杨导的文笔非常通俗和口语化,而且叙事简洁、干脆不拖沓、有一说一的风格很久没有遇到了,可见作者的性格也是很直率的。读起来非常痛快,只花了两晚上就看完了全书。因为还在同步看《神经漫游者》,其晦涩的叙述、低能的翻译和糟糕的电子排版让我举步维艰。而捧起《敢》,那种一泻千里的阅读快感,真如从地狱一下到了天堂般。 而能够快速阅读,也意味着这本书看的时候不用过脑,需要思考的东西不多。书中所述大都是拍摄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但只是泛泛的没有说细,具体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大都没有深入交代清楚。因此说者简单不罗嗦,读者也就走马观花看过就算。合上书后,竟一瞬间不知道到底看了些什么。这也是我认为这本书虽打着“我的30年西游路”的副标题,却文不符实、含金量不高的最主要原因。 回忆了一下,全书给我留下印象的主要是三件事: 【六小龄童不光彩的进组】

  文中选孙悟空扮演者一段,杨导找到“南猴王”六龄童,本是希望由他引导去绍兴戏学校挑选演猴戏的演员的。但六龄童百般阻挠其去学校,只是推荐身前自己的这个儿子六小龄童,最后弄的杨导去不成学校,没有办法,只好答应将这个年轻人作为试角对象。这还不算,六龄童还想把自己的亲侄子小七龄童也弄进剧组演猪八戒……当然最后因为不合格而作罢。虽然杨导书中只用一句“举贤不避亲”的评价将这段往事一带而过,而且事实也证明六小龄童经受住了考验,称职的完成了任务,但也丝毫不能掩盖其最初的获选是极为不光彩的。谁又知道,杨导如果去了绍兴戏学校,不会选出一个更为出色的孙悟空呢? 【“声名显赫”的剧务李成儒】

  如果问:这本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名字是哪个?大家可能会猜章金莱、马德华、闫怀礼或迟重瑞什么的。但其实杨导提到最多的人,却是当时在组里担任剧务的李成儒。那么这个李成儒当时又如何了得,能够让导演都对其印象深刻、念念不忘呢?书中却也没有多说,只是多次说其能干、能够利用手头资源为剧组创造便利条件。作为一个剧务来说,其无疑是称职和有能力的。但在这样一个许多人都为之作出贡献的剧组,忽略其他工作人员而反复拿一个剧务来说事儿,未免让读者觉得突兀和莫名其妙。也许杨导和李成儒的私交非常好(书后段提起过李成儒当时的妻子曾经帮杨导照顾女儿),但在书中还人情,未免有点不太合适。 【不招人待见的《西游记》】

  86版《西游记》与如今被奉为经典,享誉海内外的风光相比,当年在拍摄过程中其在中央台不受重视的程度是我所没想到甚至有点吃惊的。不但在投入上区别对待(《红楼梦》剧组经费没有上限,而《西游记》却有预算限制并屡屡空降制片主任在各环节缩减开支。后来拍了一半没钱了,竟要剧组人员想尽办法自己找钱!),甚至器材(电视剧制作中心最旧的一台摄像机)、行政上(责备、要求停拍甚至派调查组)百般刁难。为什么会如此?这与当时文化界的保守、中央台的决策、台领导的个人好恶当然有关,但杨洁导演自己却也脱不了干系。从本书的叙事风格上就可以感受到,杨导是个是非分明、性情直率的人,其本人也评价自己“吃软不吃硬、任劳不任怨”。因此,在与上级的交流中,好事则罢,若遇到质疑与批评,杨导更多的是心直口快的选择与领导正面交锋。就事论事、据理力争固然是值得肯定的,可从拍好《西游记》的大局出发,得罪了领导会有什么好果子吃呢?剧组得到的种种刁难或不公平对待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这个导演的个人魅力。而其中的来龙去脉、孰是孰非,作者却也是浅述辄止,并不愿提及了。不禁让人感叹:捉襟见肘都可以把一部《西游记》拍得如此经典,如果当初能够得到中央台的全力支持,那岂不是要更为精彩?!也绝不会出现因为没钱忍痛只拍了25集,十几年后续拍的画蛇添足了。怕是杨导自己对续集的拍摄也不持正面态度,书中完全没有细说此事。 本书的彩图、插图价值不是很大,也许当年拍摄过程中也确实没有留下太多珍贵的图像资料。很多时候是写的第一次拍摄的注释,却用的续集的照片;有时人物注释连我这个不明所以者也能看出错误,可见校对的不认真。 另外这本书的印刷厂也忒不讲究,在JD换了两次,都可以看到封底上沾染的装订设备上的油墨迹,换到烦最后只能作罢。 最后,抱着看热闹的心态读这本书,会比较满足或有惊喜也不一定。如果指望着靠它弄清楚一些事情,怕是什么也得不到。

  《敢问路在何方》读后感(三):苦乐年华 路在脚下——读《敢问路在何方》

  作为一个标准的电视迷,当初买下这本杨洁导演所著的《敢问路在何方——我的三十年西游路》,更多的是想要一探当年的台前幕后,了解种种花絮故事。然而当我真正读完这本书的时候,却也像跟随着作者的笔墨,沿书中的路线西天万里遥得取了一回真经。掩上书卷,一颗充满了感叹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剧中师徒四人长途跋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而在它背后,坐在电视机前的观众看不到的是,拍摄者也同样克服了重重困难,道道险阻才为观众奉献出一部广受欢迎的好剧。作者以回忆录的形式,用实在的语言,直言不讳的语风为读者记述了《西游记》剧组从筹备到完成的过程,这其中有不少令人动容的人与事。

  扮演太上老君的老艺术家戏份不多,但每次总是第一个到现场。放了干冰的“天宫”里气温非常低,地面湿滑,而他却一场戏没有拍完前绝不离开现场。扮演金池长老的老先生每天化妆需要四个小时,为了不让大家等,他便自觉每晚直接带妆休息,节省大家的时间。剧组的一位场工,为了不耽误剧组拍摄,在释放干冰的现场坚持到因缺氧而昏倒,所幸被及时抢救,再晚一些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书中,类似这样的事儿还有很多。健康与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可投入到工作当中,他们都把自己排在了最后一位,这些老前辈的敬业精神和崇高品格,不能不令人心生敬畏!

  因为在外拍戏的关系,杨导无法照顾自己的小女儿,有一点更不得不提的是,剧组唯一的摄像师正是杨导的丈夫。 孩子小还不会做饭,父母亲人都不在身边,孩子甚至只能凑合着吃几口同学的饭。作为一个母亲,她在书中写道:“孩子太惨了,成了个小要饭的!太可怜了!太无助了!”此处,她一连用了几个感叹号来表达当时的感受。这几句话,虽是无声的文字,却是一个母亲来自心底的情感迸发,其中饱含的力量依然能使人深切的体会到她的锥心刺骨之痛。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西游记》的拍摄工作,她仍然没有放弃。无奈之下,杨导将女儿带到剧组,成为了一名化妆师。有理由相信,这只是一个家庭的缩影。在长达几年的拍摄过程,不断的辗转中,每一位剧组成员都远离家乡与亲人。《西游记》成功的背后,绝不仅是一个个人的付出,还有许许多多个家庭的默默支持、理解与奉献。

  杨洁导演在《西游记》开拍时说的一句话给我震撼极大:“你们不要希望用别人的光来照亮自己,要发出自己的光芒去照亮别人。”这句话放在今天,仍不过时。思想上的依赖,行动上的依赖,缺少的是一份自身的付出。不禁反思,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竭力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并用余力帮助他人,带动他人,而不是一味依靠别人、寻求庇护、借他人之光,我想,我们的生活也定会为之增色。

  目光追随着一页页作者的亲身经历,一位女先生,带领一个庞大的团队,伸手不见五指的风雪夜,被不负责任的司机拉着满山跑,只为了能选到满意的景;空旷荒废的吓人房屋,也成为了路途中的临时借住地;当时的技术条件简陋,为了呈现变化多端的镜头角度,大家想法设法把日常可见的高梯、板子、自行车统统变成了摄像师的辅助工具;为了一个在电视上看起来更漂亮的画面,演员和摄影师不惜冒着掉下瀑布悬崖的危险……遭受过种种质疑和指责,因为资金问题还曾被要求停拍,但导演杨洁顶住了各方的压力,花费六年时间拍摄一部电视剧,单不论成果如何,已叫人佩服不已,更不用说之后的成功有目共睹。

  联想今天,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人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我们可以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或厂房,一张键盘、一个按钮,许多内容都简化为动动手指,可有时人们反而失去了工作的动力和激情,对比书中提到的许多班底演员、无名英雄,每人每集只有三四十块钱,多的也不过五六十元,可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增加报酬的要求, 有时饭桌上增加两瓶啤酒,就足够大家欢呼雀跃,透着无限的乐观与豁达。当今时代缺少的,也许正是一份全心全意的奉献。

  《西游记》中先后更换了三位唐僧的扮演者,导演在书中也详细披露了个中缘由。前两位演员一位更重视电影,一位更重视学历,他们都为此放弃了拍摄,直到第三位演员才坚持到底将“真经取了回来”。本是剧中最坚定最虔诚的角色遭遇三次人员变动,三位“唐僧”,三种不同的道路选择,是不是也不禁让人反思呢? 我想,无论做什么,信用应当是放在第一位的,言出则必行。也许面前有名的诱惑,有利的诱惑,但在内心应始终有自己的一份坚守和责任 ,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出的承诺就应当

  翻开书,在序言里有这样一段话:“我无法忘记那个时代,那以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荣的时代,也是个开创的时代!是值得称道、令人怀念的。” 80年代过去了,可是,即便是在21世纪的今天,如果具备了这样的精神,又有什么是办不到的呢?苦乐年华,有待体味,人生高峰,更待攀爬,路,就在我们脚下……

  《敢问路在何方》读后感(四):杨导西游,德泽千秋

  去年读《敢问路在何方》,记出小段文字,不是书评,聊作备忘。今日惊悉杨导仙游,悲不自胜。梵唱已成绝响,天龙早证金刚。心怀朗月,德泽苍生。杨导千古!

  ————————————

  82年开拍,86年放映11集,88年全部完工,此后近三十年风靡中国,其影响无远弗届,其赞誉不可胜数。 与《西游记》同岁的我们,如今对电视剧的挑剔达到了国际水平,我们关注卡司、剧情、视效、配乐,无暇关心一部剧集幕后的人和事,偶尔涉猎,也不过是聊充谈资。然而,唯有对《西游记》,我想知道它的光荣和梦想,它的苦痛和艰辛。直至今天,再看见大圣压在五指山下受尽冰刀雪剑,看见他一身化四拜别师父,看见圣僧月夜扫塔,还会鼻酸眼热,这是经典的力量。 书中写到,《西游记》主创天南地北走遍了大好河山,南到云南瑞丽,北到长白山天池,东到福建泉州,西到新疆火焰山。拍摄中的筚路蓝缕令人动容,导演在张家界山顶差点失足殉职;唐僧的演员半途而废,不得不更换三次;章金莱原本是个娇生惯养的幼子;场工差点在干冰里憋死;拍摄中途央视断供,靠着铁路局的三百万接济才得以拍完;全剧组只有一台老旧摄像机,机位转换靠上树骑墙;没有成熟的特效技术,全凭摸索,自制的威亚险些出人命;几十块的工资,几毛钱的补贴;跋山涉水,剧组的车辆多次遭遇险情,甚至在云南乘坐的军用飞机几乎在暴雨中迫降;白龙马是向锡林郭勒的骑兵部队买来的,跟随剧组奔波不定,几次三番摔到沟里,晚景却很凄凉;杨洁的女儿无人照顾,得了癫痫中断学业…… 读完这本书,也许未来我还会重温《西游记》,那时的感触会很不一样。向第一代无私奉献的中国电视剧制作者致敬!

  《敢问路在何方》读后感(五):难忘经典,30年前的真相

  说起西游记让我想起小的时候的一件事,那次为了看《西游记》悄悄跑到有电视的同学家里看,结果爸妈一时找不到我,吓得以为人被拐走弄丢了,急得不得了,后来找到了,狠狠揍了我一顿。《西游记》这部伴随成长的经典电视剧曾让人那么着迷,那么喜爱。《敢问路在何方》是《西游记》总导演杨洁女士30年后回顾当年拍摄的点滴幕后故事,让我们这些喜爱《西游记》的粉丝们了解到那些斗志昂扬而不能不说的故事,更让人为这些前辈们为这部电视剧辛苦的付出和执着的坚持。向他们致敬!

  如今高龄的杨洁导演文字浑然一如当年的真性情,敢爱敢恨。西游记的拍摄,条件非常艰苦,六年经费只有600W,只有一台老式摄影机,全部实景拍摄,86版的西游,物质条件不发达的社会现状,但各种神话场景,无论瑶池仙境还是妖怪洞府,皆用心雕琢,无一相似。在当年电视剧拍摄手法不成熟,特技不知为何物之时,仍尝试各种方法手段学习努力从各个角度各个方位表现,时隔这么多年,结构布局面面无一不经久耐看。剧情角色精雕细琢,大胆用人,演员精挑细选,不管出身,一切以适合角色气质为先。记得当年看《西游记》时,还为西游记里唐僧是不是换人,在哪里换了与人争论并仔细观察对比。书中,杨洁详细说明三个唐僧来去的情况。原来如此。

  也没想到这部经典电视剧当年也曾面临流产的局面。拍摄中,经费短少,又因为是第一次拍神话剧,没经验,也没有任何可借鉴的前例,没经费,领导没信心担心没市场,要暂停拍摄,杨洁导演挑担和领导吵架争取;坚持起用敢问路在何方的主题曲;被质疑西游风格,据理力争。。。杨洁导演如同护犊的母亲,只要是自己认为对的,拍板承担责任,坚持到底。相信也正是这种坚持与争取,才让这部片最终有了完美的呈现。虽然如同唐僧取经最后仍差几页经文一样,遗憾的还是有几集被取消拍摄。

  相比今天,不能相信当年6年才花了600W。也因为资金,所有的钱全都花在刀刃上,从不乱花一分钱。在走遍全国的场景时,和各地景点打着商量,能借用借的,能用联欢会的形式拉上交情的就用联欢会,实在不行,只能付租场费。至于道具场景搬运等等这些事,全都是剧组大伙一起上,任你是主角还是龙套,谁有空有事没事就要客串一下群众演员。书中说起许多辛酸事,比如,好不容易借到一次航拍的机会,大妖小怪在山头一齐跑,可惜拍照条件差,什么都没有拍到。。。。。相信也正是这些兢兢业业精益求精严格要求与无私奉献的老一辈艺术家的追求,才让我们有了这部太多说不完故事的经典电视剧。回首往事,感受酸甜苦辣,感受激情与创造,而这些前辈们走过的路,正以一种卓绝的姿态启发着我们后人。敢问路在何方?路就在脚下。此外,书中收录了许多当年的剧照,看着那些“明星”当年模样,也特别的亲切。难得的好书。

  《敢问路在何方》读后感(六):80后的“西游”情节

  能够勾起我这样80后童年回忆的事物应该有很多,但惟独《西游记》这部电视剧一直在伴随我们成长——每年的寒、暑假期都必定会重播。也许我们不会再像小时候那么痴迷,但每次看到时总会有种一下回到童年似的“穿越”感。

  这本《敢为路在何方》是《西游记》电视剧的导演杨洁,讲述拍摄前后的幕后故事。读罢此书我才得知这部中国影视史上里程碑似的短短25集的作品,拍摄起来竟然花费了6年时间!并且全剧只用了一台摄像机!类似这样的震惊,书中还有许多的记述。

  86版的《西游记》带给全国观众,特别是那时尚处童年的80后们太多的新奇,以致久久难以忘怀。如今已过而立之年的我在翻看这本书的同时也在想:为何这部即便从现代看起也不算“主旋律”的电视剧为何受到如此好评?读罢此书就能找到答案,那就是“敬业”!

  现在影视传媒的商业化运作很难想象再用6年的时间拍摄一部25集的电视剧。当然,即便是当初86版《西游记》的拍摄也是由于种种内外原因的掣肘才导致进度如此之慢。但如今不论从技术、经验还是资金上都远远优于以往的情况下,难以在出现与之相媲美的影视作品确实值得思考。

  现在再看这部电视剧,无疑很多地方都受到了时代的限制,难以媲美现代的影视制作技术,但是人们却能够采用一种少有的宽容心态来面对,我想着更多的是满足不同年龄人们的一种“情结”,毕竟这部在改革开放不久的中国拍摄的大型神话电视剧,带给人们思想上以太多的“革新”,而这种思想上的革新却是那么美妙!

  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样的经历,每每播放《西游记》时,总有人将现今的影视剧与之比较,而结果往往是原来的好过现在的,不可否认确实有种“情结”在先入为主,但客观地看那时几乎是一色儿的演技派,那种不留痕迹的演绎着实是当今那些所谓“天王即”的“名旦”“小生”所难以企及的——六小龄童的“孙悟空”、马德华的“猪八戒”、迟重瑞的“唐僧”、左大玢的“观音菩萨”等等,甚至那些小妖小怪们都仿佛成了“标准像”,用以衡量后来的影视剧的妆容。

  从《西游记》剧本的修改到演员的筛选,从几乎踏遍全国的的选景到拍摄时的种种困难阻挠等等等等,仿佛都在验证一句俗语——好事多磨!读罢此书才知道这一部陪伴我这样一辈的80后成长的伟大作品,背后却有这么多的故事,整个拍摄过程竟然真似“九九八十一难”般艰难,但最终靠全体工作人员的真诚和努力 “取得真经”,没有枉费一片心血,正如此剧的主题歌和此书书名一样“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敢问路在何方》读后感(七):86版西游记——三十年光阴荏苒,半个甲子轮回

  幼年时的我曾幻想过自己就是孙悟空,能同他一样拥有那神通广大的72般变化,叱诧风云,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讨厌过唐僧的懦弱和不知好歹;鄙视过猪八戒的好吃懒做和贪小便宜……曾经西游记在我眼中或许只不过是一部每到寒暑假必看的电视剧之外,再无其他。经典和酒一样,在人的心中是需要时间的酝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的成长,86版西游记无疑已深深烙进我们这一代人的骨血之中。再回首,它的每个场每个景,每什每物,甚至每个演员都是何等的真切。

  当看到书名《敢问路在何方》时,耳边会不由自主的回荡起蒋大为老师那饱满、洪亮歌声。你挑着担,我牵着马;迎来日出,送走晚霞;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又出发;啦啦…………

  86版西游记中的86,我和多数人一样只知道86指其播出的年份,殊不知其创作时间始于何时。但这仅限于未读杨导此书之前。拿到书后首先印入眼帘的“《西游记》开拍30周年之际”这无疑又给了我内心一个沉重的感慨,三十年光阴荏苒,半个甲子轮回,此情此景我不由心潮起伏,思绪万千。翻开书封一张张珍贵的剧照和工作照浮现在我的眼前,小时候我们知道或是幻想过我们自己就是他们中的一位的谁。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犹如走马灯般闪现在我的脑海中。

  从杨导的文字叙述中我们了解到了86版西游记诞生的全过程,古言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时代,这个契机之下,天降大任于杨导,从1982年到1988年整整6年的时间,最终她用她的毅力和精神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成就了一部我们几代人心中永恒的经典,相信这种经典还会向后延续。80年代,改革初起的中国,电视水平技术和资金都相当匮乏的年代,86版西游记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磨砺出来的,在荧屏之上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荧屏背后杨导及整个剧组团队也同样经历着九九八十一难。就为选外景,杨导及其工作人员以一“游”字游遍祖国大好河山,他们用自己双脚丈量了祖国31个省市自治区,同时还要克服大自然给他们的重重威胁,只为求真求切,整个创作中有自然的、有人为的种种因素……30年后的我们难以想象这份荣耀背后到底有几多艰辛几多愁,时至今日,我们只能通过杨导的星点记忆文字中,了解星点的幕后故事,仅此星点中就满满的装着艰辛、委屈、信念,相信更多是坚持的信念。

  就像书的内容推荐中写道的一样,一部西游记从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乃至整个中国的时态变迁。80年代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代,我们更应该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杨导以及所有台前幕后为这部电视剧奋斗过的工作人员,谢谢他们用他们有限的青春与无限的梦想燃烧着整部西游记,乃至我们80后、90后整代人的童年记忆。

  《敢问路在何方》读后感(八):人生不可尽全

  杨洁,86版《西游记》导演,这部30年间重播了2000多次,每个寒暑假必上屏幕,陪伴着一代代人成长的神剧。得知他的导演杨洁老师离逝,恰好友人推送该书。虽不是西游迷,但还是很想看看拍出如此戏剧是怎样的过程,电视剧也是一个产品。在那个年代,资金缺少、女导演、领导不待见、技术资源缺少等下,用生命和执着精神完成了这部戏。当年那个年代也有好的,比如竞争少、剧目稀缺、大人娱乐刚起步、文化总局的重视、各方人才多等,这也是这部戏的机会。也看出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导演如书中所说的精神与对艺术的追求,换现在的话说匠人之心,这部戏就能成。换今天做产品,关有精神和奉献精神也不行。市场太激烈了,大家都是匠心,用户太多选择了,实在是难搞呀。

  话说回该书,好几处还是很有感的,特别是讲的白龙马那一章,“龙驹悲歌”,杨老先生这样说到“人对其他生灵和资源都是用过即弃,从不怀抱感激,无论衰老孱弱,都要冷酷地榨干最后一滴价值,当实在榨无可榨,便残忍地丢弃,不管不问”,最后还写到“人对人尚且如此,何况其它生灵”。从书中也可以感受到杨老先生这一生可能也不知道被待见得怎么样,可能他在写白马时也是在写自己。 这可能就是人性。 但凡有才华能做出优秀的产品的人,当他在这一侧圆满时很可能在人生的其它方面却不如意,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吧,不可尽全。

  杨老先生已走,望她走好!

  《敢问路在何方》读后感(九):我也免不了是那个俗气的人

  西游记在我的少年生活中如果非要理解为代表了什么的话,我觉得应该是请回答里面的阿泽的房间,这部剧对我来说已经不单单只是电视剧回忆青春这么简单,是我开启想成为导演的梦,理解到成年后工作的自己中来说,是想成为一个被人记得的牛逼的人。小时候单纯的不明白,长大后这些骨子里破碎的小情绪又一个个拼接在了一起,形成了今天这样的性格。说起回忆,说起西游记不光光是看剧的心情,还有场景和身边的人。侄子侄女一个个长大,过年过节也很少发信息寒暄,外婆和外公也相继去世,那还是在我读书的年纪,家里破旧的老屋,老屋里黢黑的灶台,这些都是跟西游记在一起的记忆。对导演来说是30年的回忆,对我来说,怎么也有20年。20年,我从无知到少年到青年,我无数次在异乡想把过去抓住细细品尝,无奈回忆都在脑海中,一不留神就飞走了,幸好可以打开电脑重温西游记,过去又活了回来。今天再看杨导的西游记回忆录,仿佛又把过去在走了一遍,这本书我可能5年才看一次,但是我知道,这是我记忆中的固体,看到他我又会热泪盈眶的,日子也从未老去。

  《敢问路在何方》读后感(十):八零后的共同记忆

  大概有许许多多和我一样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大大小小的城市或乡村长大的孩子,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些经历:

  一,每年一到暑假,总有那么几个下午,端坐在电视机前面,等着看一部叫做《西游记》的电视连续剧,尽管这部剧已经重播了无数遍,但仍然看得乐此不疲;;

  二,看到三打白骨精那集,唐僧逼走孙悟空的时候,忍不住流了眼泪;

  三,给电视台写过信,希望能把这部剧放完;

  四、直到今天,还能叫得出这部剧里若干主演的名字。

  《西游记》或许就是这样的一部属于八零后共同记忆的剧,它伴随了一代人的整个童年时光。30年后,当许多人的孩子都已经长到当年我们的年纪的时候,导演杨洁出版了自己的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

  尽管对这部剧本身已经熟得不能再熟,然而书里写到的许多故事和细节,今天读来依然觉得十分新鲜。

  有些早就听说、但始终未经证实的八卦,在这部书里得到了确认。例如,主角是怎么选出来的?为什么唐僧的扮演者有三个?那些拍戏的场景都在哪儿?

  有些故事原本就可以想像,导演写出来,更觉当年剧组的不易,例如,在当时还少有人知道威亚的时候,剧中的人物是怎么飞起来的;为了拍一个夕阳下的剪影,剧组冒了多大的危险;一场干冰中的戏,差点把现场的工作人员憋死等等。

  还有些新的细节令人感慨:例如,当年中央台拍电视剧去外地看个景,都有省市领导迎来送往;唐僧的扮演者徐少华为了念大学,放弃了演完这部剧的机会;佛道二界都对《西游记》持否定态度……

  种种这些,真性情的导演都诉诸笔端,读完之后颇有五味杂陈的感慨。

  长大之后,有机会从事和导演近似的行当,成了一名电视民工。去年某天,在台里的机房剪片,正好有同事在旁边剪辑供重播的《西游记》的带子(真的还在重播!大概没有哪部剧的重播次数能超过这部了吧),忍不住开玩笑说,还在重播啊。同事答道,可不,你看看当年那画质,那特技……啧啧……

  撇了一眼监视器里即使经过修复仍然显得十分惨淡的画面,和今天看来是如此幼稚的特技画面,当时突然很想知道,我们的下一代看到这部电视剧的时候,能不能理解,他们的父辈当年为何会为这部剧而如痴如醉。

  看完《敢问路在何方》这本书之后,我想,当我们的孩子长大时,他们仍然是会理解的。一部影视剧,特技画面自然有它的吸引力,然而最重要的,还是透过所有的画面和声音所传递出的诚意:对原著作品的忠实、对选角和选景的严格、对创作意图表达的坚持、对在简陋的技术手段下想象力的充分发挥、对回报和酬劳的不计较……基于这些要素的合力,才构建了整部剧对时代的超越。

  读《敢问路在何方》这本书,既有共鸣,又有感叹,不过最多的还是对整个创作团队的钦佩。也许在今天的许多人看来,他们这些做法显得傻气十足,可是,或许今天的我们正是缺乏这样的傻劲,才很难创作出超越时代的经典。

  书里还提到一件事:《西游记》这部为广大观众追捧的电视剧,居然在拍过十一集后就险遭腰斩。原因……想也想得到,领导不认同。一个为理想而拼命的创作团队因此受到的刁难和承受的压力,30年后,也终于一一呈现在观众面前。

  几年前,有机会去采访动画片《黑猫警长》的导演戴铁郎先生。问及为什么这部当年同样脍炙人口的作品,仅仅拍了五集,得到的回答颇为令人感慨。像我这样的当年的小朋友大概从来不会想到,这部曾经让我百看不厌的动画片,当年在内部受到的批评有多么激烈,有些批评听起来简直令人无语。不过,如同经历过不同年代的众多老先生一样,戴老只是淡淡地说了句,都过去了。

  相形之下,《西游记》还算是幸运的。若干年后,仍有机会把未竟的故事续完,仍能请到多半的原班人马。只是看来看去,已是感觉不到当年的味道。就连蒋大为伯伯再度献声的一曲《敢问路在何方》,也不复当年的高亢与清脆;“一番番春秋冬夏,一场场酸甜苦辣”里,再也听不到曾经如此打动人心的豪迈与悲凉了。

  人生有时大概就是如此残酷吧。一旦错过某一个时刻,原有的路径就再也无法延续。

  今天的电视制作人有时会讨论,为什么再也无法创作出如当年“西游”、“红楼”般的经典,回答当然是朝着许多方向去了。读过《敢问路在何方》这部书,你会发现,其实保守、算计、嫉妒、谣言与莫名奇妙的长官意志,是每个时代的几乎每个人都会碰到的问题,难得的是,即便如此,当年的那班创作者们仍然保持着对作品本身的执着理想。我们固然无法复制当年的这些经典所产生的创作土壤,但今时今日的我们,大概更难复制的,是只属于那个八零年代的、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的许多人中间飞扬着的理想主义情怀。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wenzhaidaquan/335738/

相关阅读
  •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 600字美文摘抄【4篇】 600字美文摘抄【4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为您推荐
  •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简·爱(JaneEyre),是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孤儿,年幼时被送到舅母加抚养,过了十年被歧视、受虐待的生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美文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欢迎品鉴!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 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欢迎品鉴!
  •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English)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由26个字母组成,是欧盟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亦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