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有人 百度影音]《我们所有人》读后感10篇


文摘大全 2020-07-06 12:04:13 文摘大全
[摘要]《我们所有人》是一本由(美)雷蒙德·卡佛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 00,页数:6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所有人》读后感(一):焰 读后感

【www.anne5.com--文摘大全】

《我们所有人》读后感10篇

  《我们所有人》是一本由(美)雷蒙德·卡佛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6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们所有人》读后感(一):焰不假碧

  年轻的时候,相信爱情的时候,我们大概都是一样的,

  “有一段时间/我愿为爱而死”。

  你有一张青春明媚的脸,我有一颗坚定执着的心。我们坚信拉起的手一定相携过一生,我们自以为做好充足的准备,自以为凭着勇气和爱恋,前方所有路障都不足为惧。

  起初,当风雨冲过来时,我们无畏的水淹土豚,那时,家里等着我们的有甜蜜的蛋糕和飘香的美酒。我们认真地,努力地坚持过。闲暇时,我们“观望星星的列队”,看“从月亮前面匆匆跳过的动物们”。

  后来,蛋糕上会爬过虫子,“到处都有艰难的船程和同样的星星”,动物们开始迁徙,我们也加入漂泊的队列中,“日奔夜走”“没有停息”。

  再往后,一些东西加入我们,将我们的日子挤得局促而艰辛,我们开始一点一滴地退让,面包,烟草,争吵,出走。这样的日子占据着我们的今天,明天,再明天。我们终于向生活投降。

  “再接下来,大家都离开了”你哭着或微笑向我告别。

  我们的爱情被生活打败了。相信我“我爱过你/好好地爱过你一场/在不爱你之前”

  “工作,贫穷和短暂的改变/下决心绝不屈服,但是/好景不长”

  那些日子我们靠意志生活,什么意志,无非是我们相爱,我们相信明天会更好,在恋爱期和婚姻的最初,所有夫妇的坚持。只是坚持需要物质的支援,无援的坚持又能多久呢,不是不爱,爱只是向现实认输,一寸一寸耗光而已。“生活/就像一块石头/沉重而锋利”。我们曾经憧憬的东西变成苦涩的回忆。生活没有偏袒过我们,连侥幸都故意与我们擦身。路的尽头只是一堵堵死的墙。

  我终于明白“背叛不过是失败和饥饿的/另一个代名词”。多么痛的领悟,在被生活罚出场之后。

  这就是卡佛的诗歌,“于无望的生活绽放的一缕诗意”,这诗意那么冷,那么现实,没有一丝浪漫和幻想,有的只是幻灭。他的诗里,普通人的生活就是满眼的琐碎,爱情就那样一点点被面包,被尚未付清的账单,被冥想里的车,被烟草挤到落满尘灰的角落。“世界已从下午来到晚上”而“我们已经走到故事的结尾”。

  卡佛不用飘渺的幻觉,华丽的辞藻,晦涩的语句,他用我们都懂的平淡,把生活撕开给你看。不是谁都有这样的洞察力和勇气。这是我们熟知并正在经历的生活,他只是用最平常的语调说给你听,却也在不经意间,按下那些痛点开关。那些我们以为愈合过的伤口,一直没有被时间抚平。我们是普通人,没有坚强的装备和开挂的幸运,我们在钢筋水泥飞涨的丛林里立命安身,毫无诗意。

  《我们所有人》读后感(二):卡佛的诗

  读的现在心情很不好,因为很多人聊了小说,我们还是聊诗吧。 卡佛写小说会写的很冷,但是诗不会,准确来说,他的诗溢出了他的掌握。 一部分卡佛的诗作很有小说的卡佛范儿。灾难由一些细微的因素堆叠而成,譬如没钱,譬如吵架时摔的一个盘子。他的诗作很大一部分都由类似于小说那种那种质料构成,简单的细节勾勒,不掺杂过多的个人情绪在内,把一幕场景摆放在那里,让你自己感受。对待这样类型的诗作,什么意象解读啊,文学理论啊,都特么是扯淡。卡佛在进行这些文学创作的时候,本来就是在做减法,把多余的感叹,情绪渲染,衍义砍掉,只剩一个孤零零的场景,简洁为美。然后我看到有些评价非要挖掘具体意象的含义,我觉得反而背离了这种诗作的内在原则,用句俗话,叫画蛇添足。卡佛写作受威廉卡洛斯的影响很大,努力丢弃芜杂的东西回归到生活的本真,这种速写式的写作过度解读有碍观瞻。如果看都感觉不出来,只能说对于生活的感受不强。 卡佛有首诗叫《我的乌鸦》,大意是说我的乌鸦就是一只乌鸦,不是其他的东西,不是出现在荷马/泰德 休斯/加尔威的诗人里面的乌鸦。他不代表任何多余的意思,他只是恰好飞过我的窗前。整首诗的意思就是:乌鸦是乌鸦。 不过让我感觉心情不好的倒不是这部分诗作,而是那部分看起来一点儿也不酷的。这个叫卡佛的男人居然会悲伤,居然会脆弱得不堪一击,居然会渴望被爱。我觉得那几首真的不怎么出色,但是能感受到生而为人的无奈。 卡佛有一首诗叫《给我的女儿》,和诗中出现过的叶芝的《为我的女儿祈祷》对比,会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叶芝的底色那么沉着,有着父亲的力量感;而卡佛的口吻那么憔悴,父亲衰老而忧伤,反差很明显: 叶芝《为我的女儿祈祷》节选: 风暴又开始怒号,半掩于 摇篮罩下、小被子里, 我的孩子在安睡。仅凭一片 顾家树林、一座秃山, 怎能将起于大洋、仿佛能 掀翻草垛和屋顶的风阻止。 我边走边祷已一个小时 因为我心中藏着巨大的忧闷。 我为幼女一个小时边走边祷, 听着海风在那塔顶咆哮, 咆哮在桥洞下、以及暴涨 小溪边的榆树林上; 我盘算,如在激动的梦夜, 仿佛未来岁月已来到, 合着狂躁的鼓点舞蹈, 出自大海凶悍的无邪。 愿她能获赐美貌,却千万 别美貌到令路人眼神迷乱, 甚至自己也迷乱在镜前, 当美得这样超过了界限, 会把美当成自足的终点, 会失去天然的良善、 推心置腹的亲近感, 不能正确选择,从而永无友伴。 海伦中选,生活无聊寡淡, 后来与一个笨蛋多纠缠, 伟大的女王,泡沫中升出, 无父无母本可自主, 却找了瘸腿的铁匠为夫。 可以断言,精致女人 吃着沙拉就肉古怪绝伦, 生生将这丰饶之角玷辱。 我要让她重点精通礼仪: 对于不是那么美丽的女子, 本无人倾心全靠去赢取; 但许多人,曾经一度扮愚, 专求美丽,已获魅力而变明智。 有许多可怜汉曾经徘徊、 爱过别人、也自认被爱, 眼光已经无法离开欣悦的善意。 愿她成为隐秘大树枝繁叶茂 愿她的思绪都如脆鸣的雀鸟, 心无旁骛只是向四方传扬 她们那饱满而洪亮的声响, 总是欢快地相互追逐, 总是欢快地争吵不让。 啊,原她活得像绿色的月桂一样 在一个珍爱的地方扎根永驻。 卡佛《给我的女儿》 给我的女儿 我看见的一切将比我活得长 ——安娜 阿赫玛托娃 现在施咒于你已为时太晚——比如 愿你平凡,像叶芝对他的女儿。当我们 在斯莱戈遇见她,她卖着画儿,咒语应验了———— 她的确是爱尔兰最平凡最老的女人。 但是她安全。 在很长时间里,她的理智 被我忽视。不管怎样,对你来说已为时太晚 我已说过。现在你已经长大,而且可爱。 你是一个美丽的酒鬼,女儿。 但你是一个酒鬼。我不能说让你的心 都碎了。说起酒这事儿,我哪里 还有心。悲伤,是的,只有上帝知道。 你的老男人。他们叫他希诺的那个,回到 镇上了,酒水又开始泛滥。 你已经醉了三天了,你告诉我, 当你终于明白,对我们家来说 酒就像毒药。你妈妈和我难道还没给你 足够的警戒吗? 两个相爱的人互相折磨, 曾经感受过的爱都碎了,空酒杯对着空酒杯, 诅咒,殴打和背叛? 你一定是疯了!这一切还不够? 你不想活了吗?也许真是这样,也许 我以为我懂你,其实并不。 我不是开玩笑,孩子。你和谁在开玩笑? 女儿,你不能喝酒。 最后几次见你,你醉的不省人事。 你锁骨上的伤痕,或是 手指上的夹板,墨镜遮掩着 你美丽的青肿的眼睛。 那张本应该被男人亲吻而不是撕裂的嘴唇。 噢,上帝,上帝,上帝啊! 现在你该收手了。 听见我的话,吗?醒醒!别再胡闹了, 走上正道。摆脱恶习。我要你这样。 好吧,我求你。的确,我们的家族 生来挥霍,不懂积聚。但现在将它扭转。 你必须这样————就是这样! 女儿,你不能喝酒。 它会毁了你。就像它毁了你妈妈,毁了我。 就像它曾经毁了我们。 这些细节读起来让人觉得悲伤。 你能相信一个醉鬼诅咒自己赖以为生的酒吗?他用了命令,请求,乞求多种口气,希望阻止这些灾难的发生。 这些才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属于卡佛的东西。 所以卡佛的东西是堆什么东西呢,我觉得不应该是矫情逼挂在口头的孤独/空虚/无意义他描绘人的孤独、困顿。孤独是一种状态,就像卡佛这首诗讲的: 悲伤 今天早晨醒来很早,从床上 远远望过海峡,看见 一艘小船在波涛翻涌中前进, 亮一盏孤独的灯。想起了 我的朋友过去常常大声呼喊 他死去的妻子的名字,从佩鲁贾 周围的山顶。在他孤单的桌子上, 他仍为她摆上一个盘子,在她 去世很久以后。并且打开所有的窗户 这样她就能呼吸到新鲜空气。这样的显露 让我觉得难为情。他其他的朋友 也都这么觉得。我无法体会 直到今天早晨。 你在某个早晨,看到大海上一艘孤零零的小船和风浪搏斗。你忽然意识到了你朋友那些怪异行径的缘由,但是你能做什么呢? 他的妻子可以死而复生吗? 他可以从这种悲伤当中走出来活蹦乱跳吗? 即便你了解他的固执,还是无可奈何。 这是卡佛的文学创作里经常出现的一个母题:你有时候会忽然醒悟一些事情,恍然大悟但却无可奈何,因为事情已经发生。你想找个人说说,但最后欲言又止。 像《你们为什么不跳支舞?》里,女孩理解了一些沉默背后的东西,但是爱莫能助,也不能和别人分享这种无言的悲哀。 就是这样吧。 我们生于平凡,我们死于孤独。 2015-10-10

  《我们所有人》读后感(三):ALL OF US

  《我们所有人》,收录雷蒙德·卡佛的所有诗,300多首,读了三周,完了。看过他的大部分小说,一开始很没懂,如此无厘头的结尾,他的“极简主义”被我起初认为是很少的形容词,就几个动词在支撑。看了梁文道的评论后也只是稍微有点懂,但模糊。不知道他的名号“继海明威后美国20世纪下半叶最伟大的小说家”怎么来的,如果只是出版社硬加的,那村上春树翻译了他所有的作品就让人觉得奇怪了。

  丹尼斯·约翰逊的《耶稣之子》帮我打开了卡佛的世界,同被称为“极简主义“及“肮脏现实主义”的约翰逊在他那本听说耗时八年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耶稣之子》里运用了卡佛的写作手法写了那些卑微的人,绝望的人,边缘的人,比卡佛写的简单点,所以我看懂了。卡佛的文学世界的锁自此被打开了,我触到了内里。那门被我打碎,再也关不上。

  酒,酗酒的男人,钓鱼贯穿了那些诗,形成卡佛诗界的反复出现的主题。这也是卡佛的生活。戒了大半辈子的酒,最后成功了,接着死于肺癌。他最后的时光成了他所写的文学的反转,由盛及灭。他所写的人物不经意地死去,周围的人随即慢慢地遗忘,然后各自过着各自的生活,生命的交集在于他们曾经认识。的确,曾经认识。

  有人评论卡佛的诗如蓝调,很贴切的比喻,没说是爵士。起源于黑人怨曲的蓝调,带着忧伤,带着慵懒,感觉是淡淡的,像卡佛诗和小说中的人物,一切都是淡淡的。他们的苦难,他们人生的不幸,他们的无奈和绝望,在卡佛的笔下都是淡淡的。总在挣扎,总在逃避,不会结束,因为“太阳明天照常升起”。这就是每天平凡人的生活,那样地往前看,在雾里往前看。

  “我们所有人,所有人,所有人

  都想要拯救

  我们不朽的灵魂,有些方式

  显然比别的

  更加迂回,更加

  神秘。”

  《我们所有人》读后感(四):害怕

  前两个月闲逛卓越的时候

  发现卡佛的这本诗集 开心得立刻下单

  放假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拆开这本书

  读这本诗集花了很久时间 每次读了十几首后

  总有乌云盖顶的阴郁感

  不得不合上书本 调整心情

  半个月过去了 关上最后一面的时候

  脑海里还是浮现《害怕》这首诗

  我害怕看见警车驶进车道

  害怕在夜里沉睡

  害怕不能入睡

  害怕过去浮现

  害怕现在飞逝

  害怕电话在深夜响起

  害怕雷暴雨

  害怕清洁女工脸颊上的污渍

  害怕告诉我不咬人的狗

  害怕焦虑

  害怕不得不辨认朋友的尸体

  害怕钱花光了

  害怕拥有太多,尽管人们不会相信这个

  害怕心理评估

  害怕迟到,害怕比其他人到得早

  害怕我的孩子们信封上的字迹

  害怕他们先我而死,我会感到有罪

  害怕不得不与母亲一起度过她的晚年,在我自己的晚年

  害怕混乱

  害怕今天将以一张不愉快的纸条结束

  害怕醒来时发现你已不在

  害怕不能爱,害怕爱得不够

  害怕我爱的事物对我爱的人来说将是致命的

  害怕死亡

  害怕活得太久

  害怕死亡

  我已经说过

  看似简单的一堆排比句

  和他一贯的极简 和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小说不同

  我似乎在这首诗里难得一见地看到了他的真性情

  重读的时候

  看到中间害怕继续读下去

  读到鼻子开始发酸

  《我们所有人》读后感(五):所有的诗都是情诗( 张执浩)

  所有的诗都是情诗

  张执浩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老冰的青年旅馆玩。坐在户外的树荫下,或室内的藤椅里,呆望着头顶上覆满去岁残渣的亮瓦,一面面涂满花花绿绿釉彩的砖墙,一个个形色散漫松弛的背包客……心想,所谓安逸,其实只是找到了一种饲养肉身的方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老冰是一个随和温润的人,你说他是诗人也罢,画家亦可,总之,他脑海里整天思考着的都是些形而上的问题,而他的肉身总能恰如其分地置放在庸常的生活现场,不飘渺,也没有松垮。他自诩为“社会建筑师”,尽管我不太理解,但我深以为然。那天,我俩在高大的枫杨树下沏了一壶绿茶,话题由远及近,聊到了诗歌,他忽然说了一句:“最好的诗歌都是情诗。”我愣了一下,没有反驳他,却记住了这句话。

  不久前,收到译林出版社寄来的雷蒙德•卡佛诗全集《我们所有人》,译者是我的学妹舒丹丹女士。卡佛的小说我很早就读过,当年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那本《你在圣•弗兰西斯科干什么》,薄薄的一本册子,收录了他的13个短篇,每一篇都精致可人,每一篇小说的题目都让人印象深刻,譬如,“他们不是你丈夫”,“我们谈论爱情时都说什么”,“离家这么近有这么多的水泊”……等等,无一不是诗蕴隽永。那时候我还不知道他是一个优秀的诗人,及至三年前在网上读到他的诗,还在疑虑此卡佛是不是彼卡佛。幸好有舒丹丹出来作证,她以翻译家的身份重新向我们指认出了作为诗人的雷蒙德•卡佛,他的诗应该与他的小说享有同等的声誉。卡佛究竟写了些什么?在我看来,这个终生挣扎在生活底层的倒霉鬼,仅仅向我们描绘出了一个人为了生活而挣扎不已的情貌,那么无望,却是那么真切,活力四射。后世评论他为“简约主义大师”,称颂他文风的克制,冷峻,其实是因为他只有通过这样一种隐忍的文笔才能传递出他对这个世界对生活的态度来。不值得一过的人生该怎么度过?这是摆在每一位有文学良知的写作者面前的问题,如果你选择绕过它,回避它,你就丧失了与伟大心灵对视的机会,伟大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种光芒四射的力量,伟大其实是一种卑微的能力,那种为我们卑微的生命找到活下去的理由的能力。我在卡佛的文学作品中找到了它,找到了一个弱者也要生活的全部的动力,简而言之,这动力就是爱,是弥散在日常生活里的宽阔的善意。

  在一首《给尚武的姗拉》的诗中,雷蒙德•卡佛向我们描述这样一幕有趣的日常场景:从来没有遇到过作家的姗拉让“我”为她写一首情诗,“所有的诗都是情诗我说”,“一块餐巾/一支铅笔”——“我”这样写着,慢慢试探着与她调起情来;然后姗拉敞开心扉诉说曾经恋情,直到一把茶壶飞了过来……在《我们所有人》这部全集中,充满了类似的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困窘与茫然,但卡佛的写作并不止于此,他将腼腆的笔触延伸到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那里寻找着希望。这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勇气,也暗合了他给自己确定的文学母题,即,要在最不起眼最没有诗意的日常生活现场,找到支撑起我们生活的信念和帐篷,惟有如此,写作才有可能获得自我拯救的力量。所以,我们看到的诗歌中的卡佛,总是能够在寻常意义上的“诗意停止的地方”开始他独特的诗意,一次郊游,一次散步,一场垂钓,一次狩猎,一个平淡无奇天天这般的早晨,哪怕有一回忘了钥匙把自己关在了户外……他都能够从脚下把足迹荡得很开很远,把目光从睫毛下挑向天际。我总觉得,卡佛找到了一种适合他自身关照世界的方法,而这方法就是一种进入诗歌的角度,他与诗歌之间保持着平视的关系,以便于他们相互进入,互相慰藉。

  现在的问题是:是不是“所有的诗歌都是情诗”?

  让我们回到老冰的青年旅馆,那棵高大的枫杨树半截枝干伸到了屋顶之上,我们坐在亮瓦下的藤椅里喝茶,瞅着粗壮虬曲的树干,想象着亮瓦之上的那朵乌云一般盘踞在空中的树冠,鸟在那上面生活,我们在下面,更多的青年围坐在形状各异的茶座前,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带着不同的心境向往着共同的生活。没有人能够说清楚那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既然“最好的诗歌都是情诗”,那么,最好的人是不是应该是情人?我想把这个问题抛给老冰,虽然我知道他仍旧会笑而不语。

  早在N年前,一个叫亚瑟•威利的英国汉学家不无钦羡地发现并指出,当西方诗人还在全神贯注地沉溺于爱情之际时,爱情作为主题的重要性在中国诗歌中已经逊位于友谊了。但他忽视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即便是在友情诗大行其道,诗人之间唱和成风的年岁里,爱情诗依然在不断地刷新着中国人的情感记录,那是一种生死相契魂灵蝶变的极致情感。雷蒙德•卡佛没有在诗歌中这样处理他的“情诗”,他把生命稀释在了对生活的理解之中,在琐碎庸常的时光现场展现出了平易、简洁的语音质地。他用这种并不歇斯底里的语调表达着他对爱情的看法:“当我闭眼躺在那儿/正是我想象假如我真的再不能起身/那将会怎样之后,我想起了你……”(《给苔丝》)真的,这样的爱只在瞬间发生,并以假设的方式冲击着我们并非安全无误的日常生活,召唤着我们渐次苏醒的内心世界。

  (载于《中华读书报)

  http://epaper.gmw.cn/zhdsb/html/2013-07/03/nw.D110000zhdsb_20130703_4-11.htm

  《我们所有人》读后感(六):在阴雨天里读卡佛的《我们所有人》

  早上,在沙沙的雨声中醒来

  已经快九点了。我闭上眼

  想继续睡去,却碰了一鼻子

  灰。那迅速冷却掉的梦,拒绝我

  再次进入。我躺着,想着

  时光浪费。一支烟抽完后

  我终于起身,洗脸刷牙,烧水冲咖啡

  冒着细雨出去买油条。

  然后播放音乐,为了稀释窗外

  那折磨人的雨水声。我重新回到床上

  拿起枕边的卡佛。这个有时也会稍显

  絮叨的美国胖子,如他所愿,让我喜爱

  从第一次偶然读到“独自垂钓,在那倦秋的黄昏。”

  远离自我,整个上午悄然过去了,不知何时

  雨已停歇。我合上书本,与黑色封面上

  那双正盯着我的眼睛对视,直到感觉

  他就要大笑起来。是的,在重回源头的长途中

  只要心怀爱意,一切苦难都是可以并值得忍受的。

  2013-6-22

  另,粗读时发现两处疑问。

  145:“一小步一小步地,日脚向前。”这个“日脚”是否有误?

  222:注释的最后一句,“米沃什”印刷成了“来沃什”。

  《我们所有人》读后感(七):读卡佛的诗 (王家新)

  几天前,当我和几位诗人在酒吧里谈到一篇关于卡佛诗歌的约稿时,在场的几位几乎一致劝我不要写,一位正在北大读博士的青年诗人甚至说“写了会掉你的份”。在他们看来,我只应写策兰,或斯蒂文斯,至于那位小说家的诗,让大众们去读吧。

  但是为什么不呢——在我读到了那一首首令我欣悦、并从中受到深深触动的诗后?

  他拓展了诗的表现范围

  只要随便翻开卡佛诗集的任何一首,你都会感到这正是你想接受的一件礼物。

  我知道,在美国现代诗歌史上,卡佛不可能有斯蒂文斯那样令人仰慕的位置,但是如果让我在旅行前带上几本书读,我自己肯定会选择卡佛而不是斯蒂文斯。

  的确,比如你在海边的一个什么地方度假,当你若有所思想出去散步的时候,或是在高速公路服务区等待给你的车加油的那一刻,只要随便翻开卡佛诗集的任何一首,你都会感到这正是你想接受的一件礼物。你会像诗人那样想到你的前妻,或是你已故的父亲。当然,如果你是一位诗人,我相信,它们还会一次次唤起你写诗的冲动。

  我想这就是人们为什么会喜欢卡佛:作为一个诗人,他别开生面地拓展了诗的表现范围(在他那里有什么不可以入诗?包括“你与我”之间的那个烟灰缸)。他把我们带向对具体经验的触及,带向对“活着”本身的关注和发现。他写的不是什么高超玄妙的“元诗”,而是“我们所有人”似乎都曾经历过但却未能写出来的诗。他的诗能和现实经验发生“摩擦”,并触及——常常是出其不意地——我们人性中最柔弱、最致命的那一部分:

  “生命正陷入黑暗的犁沟。

  野鹅也爱这种碎麦粒。

  它们愿为它而死。”

  ——《普罗塞》

  就冲这几句,我们也应向这位诗人致礼了,虽然这还不是“典型”的卡佛式的诗句。“典型”的卡佛式的诗,比如:“只是这床/看着奇怪,难以解决”,这是诗人收拾出走的妻子留下的遗物后最后说出的两句。多么独特的视角、细节和语调,真要令人叫绝!虽然你也可以说这是美国文化的产物。

  撕开外表,展现生命赤裸的质地

  威廉斯那句著名的诗学箴言“无需观念,只是在事物中”,肯定也是他的原则。但他写的不是什么“意象诗”,而是他的纠结不休的生活本身。

  显然,与斯蒂文斯不同,卡佛的诗不是玄学的、隐喻的(虽然他的诗中不乏一些精彩独到的隐喻),而是叙事的、经验的。他心目中的大师应首推俄国作家契诃夫,无论在他写小说和写诗时都是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他会把契诃夫的一些小说片断排列成了诗)。在他的美国诗人前辈中,显然他比较亲近弗罗斯特和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威廉斯那句著名的诗学箴言“无需观念,只是在事物中”(“No ideas but in things”),肯定也是他的原则。但他写的不是什么“意象诗”,而是他的纠结不休的生活本身:他的作为一个失败者(“loser”)、酒鬼、离异者(失败的婚姻)、赌徒般的垂钓者,美国金钱社会、汽车社会的一员(他开了一辆什么破车?)的生活本身。这可能是他本来的生活,他也有意以此来向我们提醒生活的真实。他一点也不在意他是不是一个所谓诗人。他要做的,是撕开外表,尽力展现生命赤裸的质地:“我伸手摸到我的钱包,随即明白:/我并不能帮助任何人。”(《忍痛大甩卖》)

  但是他的诗绝不那么直白和简单。他的日文译者村上春树曾这样说:“卡佛的作品中我认为最了不起的地方,是小说的视点绝不离开‘大地’的层面,绝不居高临下地俯瞰。不论看什么想什么,首先下到最底层,用双手直接确认大地的牢靠程度,视线再从那里一点点上移……同时,他的作品中洋溢着质朴的谐趣、令人惊异的超现实的奇妙,时时令人难掩惊愕。故事接下去将流向何处、如何展开,几乎在所有情况下都无从预见。”(《仅此一回的相逢留下的东西》,施小伟译)

  这样的话,用来描述卡佛的诗同样合适。《邮件》一诗分别写到儿子、女儿和老母亲的索要寄钱帮助的来信,诗人被催逼到屋外,甚至想在墓地寻求安慰,“但是天空一片骚乱,/云朵,硕大而膨胀,充满了黑暗,/仿佛就要爆裂”,然后紧接着,是这样一个“无从预见”的结尾:

  就在那时,邮递员拐进了

  这条车道,他的脸

  是卑微者的脸,操劳而发亮。

  他的手伸向身后——好像要袭击!

  那是邮件。

  这不仅出乎我们意料,也以充满反讽的、更为戏剧化的方式,强化了诗中的某种东西。而诗人着意描绘的黑暗云朵的意象和天空下“操劳而发亮”的脸,也为这一切增添了更为丰富、强烈的色调。

  在生活的河流之中

  回到“流水账”这个说法,我运用它,还在于它所隐含的“欠债”、“还债”这一主题:似乎这位诗人一生的奋斗,就是要做一个绝不欠债的人。

  如果我也打个比喻,可以说卡佛的很多诗就是他生活的一笔笔“流水账”。在叙述父亲葬礼的那首诗中,甚至连“遗体运输费,/一英里二十二美分”这样的细节也写上了,但这是怎样的一种“旅程”——“我的爸爸,即使死了/他也不得安生。即使死了/他也还有最后的旅程要走”,即越过五百一十二英里,葬在他生前所思念的他的父母身边(《爸爸的皮夹》)。这样的叙事,我们只能说是“诗性的”。我还想说,也只有诗歌才能担当起这样的叙事。

  流水账的比喻,还在于卡佛诗的节奏和贯穿其间的主要意象之一——“河流”。它有时是神秘的自然,有时是时间本身,有时出自语言自身的运作;在那涌动的暗流和时间的漩涡中,诗人是否捕捉到那神话般的“硬头鳟”是另一回事,但我们却不时读到“垂死的身体是笨拙的伙伴”(《花园》)、“但灵魂也是个狡猾的家伙”(《无线电波》)这样精彩的句子,或者说,我们被不时带向愉悦的时刻、安慰的时刻、领悟的时刻(在那样的一瞬,“连苍蝇都静下来了”,《早晨,遥想帝国》),当然,我们也会被带向那“令人崩溃”的时刻——当他展现绝望、沮丧之时(正因为这种“疯狂”,满头白发飞舞的李斯特冲了上来,“挥动着拳头。音乐。音乐!”《音乐》)。

  回到“流水账”这个说法,我运用它,还在于它所隐含的“欠债”、“还债”这一主题:似乎这位诗人一生的奋斗,就是要做一个绝不欠债的人:生活的债、亲友的债、文学的债、死亡的债。在很多意义上,他写诗,就是为了付账。据说在他的墓碑上刻有《赚了》一诗:十一年前他被告知只有六个月活了,写这首诗是因为他至少“赚了”十年,“每一分钟都是”!但赚了,也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欠了——卡佛所有的诗,仍指向了这终极的一点。

  但是“流水账”也会带来问题,就是有些诗显得很啰唆,让人有点读不下去(他的“极简主义”到哪里去了?),好在他的大部分诗,具体而又克制,为我们显示出一个成熟老练而又极具个性的艺术家。《解剖室》一开始展现的,是石头一样安静的死婴、黑人大个子打开的胸膛、一条单独摆在桌上的女人的腿,极尽冰冷和残酷,而在从打夜工的解剖室回到家里的沙发上,则是另一种场景,完全被死亡控制的叙述人任由女友“将我的手拖向她的胸间”,而“我的手指”也“不由自主地伸向她的腿……”(斯蒂文斯不会这样写吧),但赋予这首诗以巨大的锋锐力量的,仍是这样一个结尾:

  “但我的头混乱不安。什么事/也没发生,一切都正在发生。/生活就是一块石头,沉重而锋利。”

  短诗则不用说,它们往往是卡佛的“杀手锏”。《女儿和苹果饼》只有十来行,前面描述女儿的苹果饼之甜,最后却是这两句:“她说她爱他。再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是对女儿的婚姻感到失望?还是另有深意?这大概就是诗人自己所说的“灵魂也是个狡猾的家伙”吧。

  现在我要称赞一下舒丹丹的翻译了:她的翻译,不仅在意象、细节、用词上比较精确,也较为“传神”地传达了卡佛的语感、语调和语气。意象的精确如“在梦中向我游来的银色的鱼/撒播着鱼卵和鱼精/在我头脑的凹槽里”(《涌流》),而语调的揣摩和把握,如《干杯》一诗写到顺路来看自己的妻子(“带来一罐牛肉汤/和一盒子眼泪”),当她和一个从没见过的男人开一辆“奇怪的车子”一起离去时,诗中出现了这样一段:

  “他们不明白,我很好,/我在这儿好着呢,现在每一天/我都会很好,很好,很好……”

  这种语调和节奏是多么“怪”!但那种卡佛式的声音尽在其中——我们去体会吧。

  发于2013年08月10日星期六《新京报》第C07版:《书评周刊·文学》

  《我们所有人》读后感(八):待在里面,保持平静

  待在里面,保持平静

  顾文豪

  诚如爱尔兰大诗人谢默斯·希尼在论述俄国大诗人曼德尔·施塔姆时所说的那样,“诗歌也许真的是一项失落的事业——像雅各布宾主义,正如一位年轻的苏格兰诗人最近所注意到的那样——但是每个诗人都必须把他的声音像篡权者的旗帜一样高高举起。无论这个世界是否落到了安全机构和脑满肠肥的投机分子手中,他必须加入到他的词语方阵之中,开始抵抗。”在精准指出诗歌之于曼德尔·施塔姆仿若刺向极权律令的武器的同时,希尼暗示我们,几乎所有迥异众人独一无二的诗歌声音,都势必天生有一股“对抗”的力量。

  然而,未必所有对抗都仅仅关乎极权统治,有时对于平庸的对抗的剧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前者。如同我们在小说家卡佛的诗集《我们所有人》中所读到的那样,失业、酗酒、细微病痛的信号、对感情的迷惘、婚姻关系的破裂、挥之不去的孤独感、日益消逝的现实事物,这些几乎同样环绕在我们身边的日常事件,因为早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相比极权律令的伤害更深剧、更幽微——强烈外部势力的对抗者,往往最终沉沦在日常的伤害里。

  比曼德尔·施塔姆幸运的是,卡佛不必被强行迁徙出文学史,也未曾被勒令停止思考,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他将承受凡俗生活暧昧琐细的考验。我不是说,在前者的世界里,所有的日常生活都宣告消逝,确切点说,这些日常细节只是因为时代的特殊性而被遮蔽,以至于连诗人也无暇顾及敌人之外的一切凡庸,甚至可以说,正是这些琐碎日常反倒很可能成为替极权政治解咒除魅的一剂良方。但这剂良方,在卡佛这里,却并非可以令人坦然拥抱,反倒是必须保持警惕的事物。

  当这份警惕出现在诗里,我们读到的就是诗人对于日常生活的别有洞见和言辞中的紧张感。譬如诗歌《钱》,卡佛一开始就幽默地罗列关于“钱”的好处,“为朋友提供保释而不是咒骂”“买衣服付租金和水电费”“可以从菜单上随意点菜”“车子坏掉,就去修它,或者干脆再买一辆”甚至“买一艘船”,这些简单事项使得诗歌获致一种纾缓的亲切感,然而卡佛并未就此止步,事实上,这只是诗歌结尾的铺垫。末尾,卡佛写道,这会让他中意的女孩“乐意看见他乘着他自己的船,张着满帆,为她驶进港口”,千里迢迢来看她,“仅仅因为,他喜欢,她的笑声,和她甩动头发的样子”。一下子让诗歌也仿佛发出笑声并且甩动起头发。

  卡佛最擅长的就是完全浸入现实,从世界上摄入尽可能多的事物,而不是退入内心,与渺远的感觉作亲密接触。换言之,卡佛首先承认我们并不能逃离这个世界,但同时他深知我们更不能因此深陷其中。因此,诗歌可贵的功能,并非“隔离”,而是“净化”,从人人心知肚明的不快乐的现实生活中发现、营造乃至存续那可能的、微乎其微的美。

  如《蜘蛛网》一诗,“几分钟前,我走到屋外的/露台上。从那里我可以看见和听见海水,以及这些年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闷热而宁静。潮水退了。没有鸟歌唱。当我靠着栅栏/一只蜘蛛网触到了我的前额。它绊进我头发里了。没有人能责备我转身/走进屋子。没有风。大海/死一样沉寂。我把蜘蛛网挂在灯罩上。当我的呼吸碰到它,我望着它不时地/颤动。一条精美的线。错综复杂。不久之后,不等人们发现,我就会从这里消失。”在惹人厌乃至不必顾虑就很可能挥手掳去的蜘蛛网中,发现“一条精美的线”,观察着那因为我的呼吸而发生的不时“颤动”,联想到那“不久之后”的不为人察觉的“消失”,一种虚空的静谧和神奇悄然击中了我们。

  是的,比起那些动辄要动用全部精力和理解力来阅读的现代诗,卡佛的诗一如其小说,简洁、精准、直接、有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卡佛的诗清浅无味。相反他以小说家的敏锐观察力为我们重现了一瞬之间的荒诞剧情,现实情节的幽微曲折,包括我们总是羞于承认的内心。扎加耶夫斯基所谓,尼采的追随者总会想起安提亚斯的神话,他在接触大地的时候更新了自己的力量。我想,这也许就是卡佛和其他人的不同,在他人被生活吞噬的时候,他却找到了“更新自己”的方法,一如他《笔》里的句子,“黑暗汇聚在枝丫间。待在里面。保持平静。”

  《我们所有人》读后感(九):二律背反 或 毁灭的艺术

  我自己不喝酒,但是我对酒鬼尤其抱有极大的兴趣与好感。例如布考斯基,例如劳伦斯布洛克,例如海明威,例如雷蒙德卡佛。在这种强硬硬汉式的文学中,不难体会到一种自我毁灭的倾向,与悲伤的触感,绝望的诗意。

  我常说,没有海明威的胃口就写不出海明威的文字。我想,这是真的。某种程度而言,作家其作品与其为人的风格是极为一致统一的。很少会有极大的反差。反差的另说。就说海明威,这位美国大文豪据说是站立着写作。以保证行文的流畅,简短,干练,利落。

  不难发现,类似文风的作家皆生产于美国。不会在意识流盛行,鼓吹存在主义的法国产生。也没可能诞生于古典雅致,讲求格局的别致的英国。

  在《我们所有人》这两部诗集里,收录了雷蒙德卡佛出版过的几乎全部的绝大部分的诗。何以见得其二律背反原理或如我所说,自我毁灭的倾向呢?请看《水流交汇的地方》这部卡佛于1985年首次出版的诗集,也就是卡佛于47岁前完成的诗。

  在《1954年,在伍尔沃思零售店》一诗的结尾处,卡佛说一一

  “所有那些女孩子

  现在都长大了 或者更糟

  这么说吧 死了”

  一一这符合卡佛性格当中悲观因素的体现,对于其敏锐的洞察力与一颗其实温柔敏感的心对此我不想多谈。

  在《无线电波》,这是一首卡佛写给他所喜爱的西班牙语诗人,安东尼奥马查多的诗。

  “这个早上我很想念你,马查多

  我希望,即使我对死亡了解不多

  你也能了解我想说的”

  《路》,让人猜想,是一首写给热情退却的爱人的诗歌,或者,更决绝一点,根本就是写给柔情散去,枯萎以后的婚姻的歌。里面写道情人一一“抚弄着头发的你/姿势像一个已离去多年的人。”不免感觉情感消散过后的惆怅。以及诗歌的最后一小节一一

  “求求你这个早上,拉下窗帘,回到床上

  别管咖啡。假装

  我们身在异国,在爱中。”

  卡佛不忍爱的消散,不忍目睹被日常所洗礼过的浪漫变淡。满心满口的无奈。而“‘假装’我们身在异国,在爱中。”这里,‘假装’一词格外刺眼。仿佛是对爱的挽留与怀念,也可以是对爱的挑剔与警觉。

  《害怕》一诗中,看似格局极其简单。但言语有力。并且的确证实了这位简洁主义大师的二律背反一一

  “害怕在夜里沉睡/害怕不能入睡

  害怕过去浮现/害怕现在飞逝

  害怕迟到/害怕比其他人到得早......”

  以上,这些琐碎的细节,无一不体现那种悲观矛盾的心态。

  诗中最致命的一句,简直穿透心灵一一

  “害怕不能爱,害怕爱的不够

  害怕我爱的事物对我爱的人来说将是致命的”

  一一如果你对此能够深有体会,卡佛便接着说道一一

  “害怕死亡

  害怕活得太久

  害怕死亡

  一一我已经说过”

  在《烟灰缸》里,他引用契诃夫的概念,描绘出一幅恋爱冷却的画像,一幅色调鲜明,线条流畅的利落素描,好似一把锋刀。依旧还是,诗歌的最后一章一一

  “她伸手去摸他的手,他就让她

  握着。为什么不呢?有什么关系?

  随她去。他心意已决。”

  “......她的吻

  覆在他的手指上,眼泪落在他的手腕上。

  他吸一口烟,望着她,

  就像一个男人冷漠地望着

  一朵云,一棵树,或夕阳下的一块燕麦田。

  他眯眼朝着烟雾。不时

  在烟灰缸里掸一掸,等着

  她哭完。”

  一幅,如此冷漠的,爱之消散,之褪去的,伤感画像。

  对我来讲,《依旧守候头号人物》一诗并非是他写得多么好。而在我看来却是无比的可爱。

  一个像卡佛一样的老男人,说着‘你’已离开,在你不在的时候,我会做任何我自己想做的事一一

  “把想抽的烟全部抽完/在我想抽的地方”“在沙滩上散步/如果我愿意”

  “我还要独自一人

  想想我年轻的时候 那些

  毫无理由爱过我的人

  我是怎样爱她们胜过所有其他人”

  最后说“我会在这儿做任何我想要做的事,当你不在的时候。

  但有一件事我不会做,我不会睡在没有你的我们的床上。我会睡在我真正想要的地方一一

  你不在时我睡得最好并且/不能以我的方式拥抱你的地方一一我书房里的破沙发上。”

  一种,执拗的,古怪的,怀念一个人的方式。一种在情感里执拗古怪的真挚与坚守着的专一。

  《水流交汇的地方》里面有一句极其好玩一一

  “今天我四十五岁了

  如果我说我曾经三十五岁

  会有人相信吗?”

  卡佛在《旧时光》里真挚地,带点隔阂地怀念一位旧日的朋友。

  “我爱你,兄弟,你说。

  然后一阵伤感在我们之间

  传递......”

  “我也爱你,兄弟。

  说着,我们都挂上了电话。”

  一种点到为止的柔情,或者说,是一种被刻意回避了的,荒谬的日常光景。

  更大的荒谬感存在于诗歌《诅咒》当中。

  里面说“我的妻子被他的情人抛弃

  那个独臂音乐教师

  是她与外面世界唯一的联系”一一似乎在对自己被背叛这件事视而不见,绝口不提。只是目睹妻子的凄惨,并对此深感不平。下面一句一一

  “我的女友说再也不能/忍受了,回到她丈夫身边。”

  可以说是一种极其低俗的黑暗趣味。要我说,是对于日常生活,情感,与真实世界的伤感与无奈。

  最后举一个例子《把自己锁在门外,然后设法进去》,里面的第一段说

  “你只是出去一下 想也没想

  就关上了门 当你回首

  你做过的事

  已经晚了 如果这听起来

  像一个人生故事 没错”

  睿智,风趣,黑色幽默的雷蒙德卡佛,用伤痛的记忆与缓释这种伤痛的能力,创造了一种语言风格简约,硬朗外壳的柔情风格的诗歌。

  《我们所有人》读后感(十):我活着 更要快乐

  《我们所有人》(All of Us)

  雷蒙德·卡佛(美国)

  1996年

  诗集 舒丹丹/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3年5月一版一印 ISBN 9787544734653

  雷蒙德·卡佛的诗,啧啧啧,一听这个名头都很有诱惑力,一位把短篇小说写得那么锋利传神的伟大作家,写诗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读完以后,我私心里究竟会更偏向他的“小说家”属性呢?还是“诗人”呢?是这样的好奇心拨撩着我翻开这本诗集。

  卡佛将自己短篇的气质和主题带进了诗,刚开始,我在读某一些诗篇时,觉得他就是把一件事用更精简的方式、用短句来把情节交织起来,当作一个很有卡佛味道的短篇来读也未尝不可。但是总感觉不完全一样:小说更丰满,而诗有一种更凌厉的力量。他不是每首诗、每句诗都很有诗性诗意,极其浓郁的写实风格,一如既往,意象基本上很普通,和小说一样列举排布,可是这些东西综合起来,成了和小说截然不同的,诗。

  判断一首诗——乃至所有文学作品、诗是其中最为敏感最为杰出的代表——是否好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是美,这个美并非和“真善美”并排的那个美,而是一种纯粹、一种本源、一种力量、一种魅力、一种不可传说的意,惠特曼的激情是美,波德莱尔的恶也是美,苏轼的豪逸是美,李清照的哀婉也是美,但丁喃喃的吟唱和屈原仰天的叩问都有一种精神上的美感。那么,卡佛的写实,有没有美呢?

  那天他走过的每个地方都是走在

  自己的过去里。在记忆堆里

  踢踏。从不再属于他的窗子

  往外望。

  工作,贫穷,和短暂的改变。

  那些日子他们靠意志生活,

  下定决心绝不屈服。

  没有什么能阻挡他们。但是

  好景不长。

  那个晚上在汽车旅馆的房间里,

  在清早的那些时光

  他打开窗帘。看见云朵堆积

  遮住了月亮。他靠在玻璃上,

  靠得更近一点,冰冷的空气窜进来,

  将它的手放在他的心上。

  我爱过你,他想。

  好好地爱过你一场。

  在不爱你之前。

  这是我摘录的一首诗,《他们曾住过的地方》,自认为在卡佛的诗作中属于上品。首先能够看出,卡佛的诗歌延续他一贯的主题,普通人(“蓝领阶级”,具有贫穷、平凡、没有名字、大众化的特点)是他的主角,说不定正是他自己,失落、迷茫、某种外在崩溃引起的内在崩溃,聚焦于爱情——迷茫失落崩溃的爱情,聚焦于心理。他的诗句一点都不佶屈聱牙,没有故作神秘,就算是用艺术修辞来加以诗化的句子往往也很直白,最终却形成了诗律。和小说还有一点一样的是,结尾很棒,往往到这时最后一句才把故事真正核心的情节交代出来,在所有的情绪铺垫渲染都到位以后,这句话的点出具有升华和引向高潮的力量——虽然是失落的高潮、黯淡的高潮。在我看来,他的小说和诗歌虽然讲得都是同样的故事,虽然都是截取生活短暂的片段进行描述;但是前者更专注于“状态”,具有叹谓性,让人感觉有人给你讲一个故事,是他的故事,你是个被感染的听众;而后者,则更偏向“情感”,具有共同性,讲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之间的隔阂消失了,融为一体,你成为他,他成为你,他的失落和崩溃和忧伤在朗诵过程中完全与你的融为一体。

  这些和小说气味相同、风格迥异的诗占据了卡佛诗作的大部分,不过也有相当的数目是关于其他的主题,甚至有一些显得阳光、希望、轻松,并不是激烈的狂喜,犹如冬日黄昏的阳光,能在万籁寂静的忍冬中,带来些许的缱绻,这让我觉得,卡佛那颗在小说中疑惑痛苦的心,在诗歌中即使没有找到答案,也找到了舒缓的方式。

  他的诗是美的。

  2017年1月13日

  嘿,我活着,更要快乐, 无论我怎么决定。

  每天都要读好书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wenzhaidaquan/335723/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 600字美文摘抄【4篇】 600字美文摘抄【4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为您推荐
  •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简·爱(JaneEyre),是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孤儿,年幼时被送到舅母加抚养,过了十年被歧视、受虐待的生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美文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欢迎品鉴!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 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欢迎品鉴!
  •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English)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由26个字母组成,是欧盟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亦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