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公天下》读后感10篇


文摘大全 2020-07-06 12:04:13 文摘大全
[摘要]《公天下》是一本由吴稼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3 00元,页数:3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天下》读后感(一):巫史文化的世 读后感

【www.anne5.com--文摘大全】

《公天下》读后感10篇

  《公天下》是一本由吴稼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3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公天下》读后感(一):巫史文化的世界体系

  《公天下》在今天的读书界近乎异类,后生晚辈进入其思维体系颇有困难;因为从精神系谱学的角度讲,此书属于孙隆基、顾准和金观涛的世界。这些当年的风云人物似乎已经淡出历史,比王国维和陈寅恪更为陌生。文化特质支配历史解释,这是典型的八十年代问题意识。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知识界迅速转为内向。问题意识与宏大叙事一起消失了,青年一代已经开始相信:学术和技术没有任何区别,绝不抛头露面的贞操比什么都重要。这种风气转变并不新鲜,北宋到南宋、明代到清代都是这样,原因不在学术发展的内部逻辑,而在于政治世界的横向摧折。人们害怕空疏的大体系,从价值层面逃回事实层面。士大夫(也就是巫师-史官)是危险的,手艺人则是安全的;如果丧失“义理”的世界四分五裂,没有人应该负责。

  明此,我们就要立刻放弃用史学或法学标准衡量此书的一切企图。用日耳曼-撒克逊传统的语言解释,作者的意图是要厘清华夏世界的宪法性秩序。然而,宪制是权利边界分割的体系化,巫史文化的特征就是缺乏明晰的边界概念。“经义”大概就是宪法性秩序在华夏的最接近对应物:合乎天意、传统和民心裁断的正当性。正当性不能量化和分割,只能解释和描述。天下秩序是正当性的具体体现,抹去了自然规律和实证法律的区别。周易作为天下秩序的思想实验,在巫史文化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巫史文化是天下秩序的创造者,因此可以逃避正当性最终来源的问题。这种文化是纯粹现世的,只有政治这一个维度。于是,权威的创造必须依靠巫术操作。封禅在司马迁父子的精神世界中占据了如此重要的位置,原因就在于此。作者在第十三章提到的龙袍权威体系,就是这样的创造。巫史文化缺乏超验性,因此对政治哲学的关注不如统治技术。君权神授在基督教欧洲的政治哲学中非常重要,但在儒生心目中只是“先王以神道设教”的虚应故事。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仍然是实用政治学:王道与霸道。这对矛盾可以在不同条件下转化为:周政与秦政、封建与郡县、内重与外重。作者用了四分之三的篇幅叙述两种模式在历史上的不同排列组合。这里我们必须注意:他不是从历史研究的角度,而是从建构模型的角度谈论历史。因此,考据是多余的。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周政有瓦解之忧,秦政有土崩之祸。内重则奸臣指鹿,外重则强藩问鼎。这是汉儒宋儒耳熟能详的政论。超越于两难之上,办法并不是没有:三代上古之道。公天下是三代上古之道的价值核心,禅让制是三代上古之道的制度核心。作者英明地将“权威”(正当性)和“权力”(操作性)分开,这在中国人当中是非常难得的。日本人在这方面一向没有什么困难,他们早已习惯天皇-幕府二元性。天皇是美和善的最终源泉,凝聚国民的爱心与忠心;但乱世必须允许武夫临时秉政,正如瘟疫需要医生临时掌权。一切弊政的责任归于可以推翻的幕府,天皇的仁慈和神圣不会受到影响。国本坚固,皆因于此。西方人习惯于政教二元论,更不会因为政客的邪恶和残暴而怀疑上帝的公义和仁慈。权威与权力的重合与混淆给中国带来了重大的灾难,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描绘这些现象。

  不言而喻,操作困难的禅让制不能让作者满意。他的意图大致是:保留和转化公天下的价值,建立可行的操作系统。这就是他所谓的“双主体法权”,双主体就是权力与权威的二元性。权力与权威都应出于公民授权,但不是僵硬的一次性授权、而是灵活的多层次授权。尽管所有的授权都来自人民,由于授权的方式不同,各权力主体仍然存在相互节制和竞争的关系。如果这段话看上去有点晦涩,读者只消联想美国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关系就行了。近代以前的西方政治学传统强调混合政体的优越性,认为贵族和人民的分权是维护混合政体平衡的必要前提。模范国家罗马和英国都是这样(元老院-公民会议、贵族院-平民院)组织的,但美国人证明:人民可以通过分层次授权达到同样的效果,而无需承受阶级分割的代价。作者肯定了解混合政体理论,因为他引用了托克维尔:“既像小国一样自由而幸福,又像大国一样光荣和强大。”

  建立这样宏大的思想体系,大概是八十年代人的特权。后来者的野心和勇气每况愈下,自然会用朱熹对待王安石、曾国藩对待王阳明的态度对待作者。他们一方面嘲笑:体系越大,细节错误越多;一方面心里明白:如果自己没有勇气,苦心经营的材料总是要为别人的体系服务。如果作者的体系不够好,将来总会有更称职的人取代他。公正地说:作者的考据能力未必比九十年代以后的新秀强--从财政税收史的角度看,他对《禹贡》的解读是有问题的;在交趾问题上,他对中国史官的文字材料相信得太多。不过,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要清楚:如果作者的体系果真有问题,原因不是在这些地方,因为诸如此类的章节可以重写,无需改变全书的框架和结论;他的体系能不能传诸久远,根本上是一个共同体塑造和政治决断的问题。

  原作者/刘仲敬

  来源/凤凰读书

  《公天下》读后感(二):聯邦制真的比較好?

  當初是被這本書的作者豪語:「此書既成,夕死可矣。」給吸引到,翻一翻覺得挺有意思就買了。

  它是一本中國政治思想史,不過,任何作者寫作背後通常都隱藏著自己的意見。吴稼祥,曾被戲稱“國師”,是一位曾經幫忙出謀獻策的學者,本書堪稱是他沉思中國兩三千年政治歷程後而成的“意見書”。

  “公天下”是中國政治思想中的最高境界,孫文也曾高舉著這樣的旗幟,但要做到,怎麼做到,是不容易的。吴稼祥剖析自夏到清的歷代王朝,分門別類,創造了不少術語,著實讓我好生頭大,不過總算還是看的懂他想表示的,也就是書的副標:「多中心治理與雙主體法權」,我的簡單理解就是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多元配上以法律為聯結的治權與民權....咦?這不是在說美國的聯邦制嗎?

  跟這本書閱讀的同時我也在看Finer的那巨作《統治史》,當然,這兩本是不能並論之,畢竟一個是偏制度結構在討論,另外一個更偏思想。不過,我的共通感覺是,任何事物的生成,都離不開其本身的整個大環境因素之左右。什麼樣的條件下,才會有怎樣的結果,如果說要照搬別人“比較好”的過來硬套用上去,通常就是悲劇一場。這是政治學界老生常談的命題了吧,我想。至少,如果說要把別人那套學過來,自身的條件也該處理到相同才可能談實驗結果成功。今天不論是中國也好,台灣也罷,距離西方要求的“法治社會”恐怕還是不太及格。不過我也不是想說什麼:“某某國家(民族)就是天生適合專制之類”的屁話。學者跟知識分子的作用就是在於鼓吹跟建立社會的共識,這就是本書的價值之所在。

  至於聯邦制,我腦袋中所浮現的是羅馬帝國。事實上它是個“聯邦制帝國”的雛形,以羅馬城為核心跟皇帝為主體配上羅馬法的秩序,輔以各個自治市協助統治鄉間,最後用“羅馬公民”做為精神思想來串起這個共同體。事實上它的崩解也是上述的條件一步一步的摧毀或轉型失敗而導致。這基本上也是跟吴稼祥所想構思的“公天下”或許有異曲同工之妙,可能,今天華人更需要跟羅馬取經也說不定(笑)。

  《公天下》读后感(三):在公天下与大一统之间

  在公天下与大一统之间

  文/梁小民

  葛剑雄把中国历史概括为“统一与分裂”,吴稼祥在《公天下》一书中用“公天下”——分权与“大一统”,即集权来解释中国历史的政治制度的核心。应该说,他们的观点对理解中国历史极有意义。不过葛剑雄的书是在1994年出版,吴稼祥的书是在快二十年后的2013年出版的。

  中国的理想制度来自于孔子,不过他的理想是一个二律背反的矛盾。一方面,他主张“天下为公”,即天下不属于一个人终身占有,所有权力也不能在一个家族内分化,无论最高权力还是地方权力都不能世袭。在孔子的理想中,周朝的分封制就是“公天下”的典范,所以,他一生都在“克己复礼”。但春秋时代的战乱,人民生活涂炭,又使他向往大一统,即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权威,而且这种最高权力可以由一家无限期占有。这种矛盾的理想政治就形成中国历史上的集权的大一统为主,又不时出现分权与分裂。

  应该说分权时社会有活力,集权时社会稳定,但集权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专制,分权是由地方统治者进行专制,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差距而已。中国历史跳不出这个怪圈。

  在中国历史上,能称上“盛世”的时间也不过四百年,占中国历史的20%而已。这关键在于无论是实行集权的皇帝或实行分权的地方诸侯,其动力都是扩大自己的权力,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如果权力得不到监督,天下为公就是一句空话。

  在中国历史上,是以“大一统”的中央专制集权为主,这是因为中国作为一个河流国家,与古希腊的海洋国家不同,这类国家由于水利工程,安全和救灾的需要,规模必须扩大。用经济学术语讲,才能实现规模效益。但国家的统治者,其目的并不是利用规模经济为民造福,而是无限扩大自己的权力,巩固自己的权力,以便自己与家族千秋万代基业长青。甚至由后宫、宦官、外戚、方士、奸臣等共同掌权,剥削人民。这样的中央集权,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只是在统一的名义下,充满了斗争与矛盾,人民痛苦不堪,历史停滞不前。

  《公天下》读后感(四):维稳应为维系平衡而非维护现存局面

  吴稼祥先生是个善于总结的学者,在新近的《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一书中,吴先生便一边行文一边总结公式,甚至引入数学与几何学进行论证。对中国先秦时期详尽的政治模式分析让人感兴趣,对汉以后的大略分析也颇能说服人,虽然政治与历史是否真依照数学方式运行,我们可以讨论,但作者在其中发现的种种定律、公式让人颇为赞叹,所以作者自言“此书,朝成夕死可矣”。

  吴先生也许在借古讽今,但论到“今”时,却早早刹住了车,借古是允许的,讽今却有政治风险,这倒也让人理解。其中,吴先生对“稳定”的分析让人信服,这一部分,他侧重率述了“稳定悖论”,在此不妨引述一下:

  稳定悖论(一)-依附悖论(追求最大稳定,导致最大动乱):为了稳定,让所有人依附土地,但由于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快于粮食增长),又导致周期性流民浪潮,并诱发动乱。稳定悖论(二)-大居正悖论:为了稳定,确定嫡长预立皇储制,结果,不肖子上位,为权蠹所用,祸乱天下,更加不稳定。稳定悖论(三)-内外悖论:用外戚抑制宦官以安朝廷,外戚篡权,如西汉;用内侍宦官抑制外戚以安朝廷,宦官作乱,如东汉。稳定悖论(四)-癌变悖论:为了稳定,必须依靠庞大官僚机构,而官僚机构的加速膨胀和过度剥夺,则导致民不聊生、人心思乱。稳定悖论(五)-“世不过三”悖论:为了稳定,所有开国帝王都要集中并加强皇权,希望传之万世;但权力越集中越易于腐败,不过三世,便开始腐烂,等待被摧枯拉朽。稳定悖论(六)-外患悖论:冷兵器时代,要抗御蛮族入侵,自己必须野蛮化,如秦帝国;饱和统治和高压稳态导致罹患“肿瘤-痈疽-艾滋-瘫痪综合症”,被蛮族征服,被野蛮化,如元帝国。然后作者问“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一条路,可以走出下行螺旋?”作者的答案是:“大公”天下。但基于某些顾虑,作者在此说得很泛泛,语焉不详了。

  稳定的原意应该是平衡,跷跷板式的平衡。几乎不存在绝对的平衡,因为绝对的平衡只是一条线,线是没有宽度的,只能是大致的平衡,或者此高一些,或者彼高一些,但必须保持在几乎水平的倾斜度以内,否则其中一头就会压到地上而另一头跷起来。政治也是一块跷跷板,政府是A,民众是B,各在跷跷板的一头,当两头处于稳定状态时,也就是平衡之时,就会出现吴稼祥先生所言的“黄金时代”,诸如文景之治、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康乾盛世。按吴稼祥先生所言,这是因为有多中心治理或者说凹面分权,对规模压力有所缓解,压抑了中央政府集权的最大化冲动和“四大偏好”(个人崇拜、资源动员、稳定、一元化也凝聚)。但目前中国对稳定的理解在政策上也许有误,不是将稳定理解为“平衡”,而是“现存局面”。所有国家都有将过渡性暂时策略变为既定政策,以维护某些阶层利益的爱好与冲动。应该说,中国政治社会尚未趋于党政与民众的平衡状态,在众多领域固定临时策略的偏好与实施,使得政治社会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党政掌握着跷跷板的角度权力,使得“现存局面”是民众被高高跷起悬在半空的危险状态。要保持这种状态,就是体现于社会中的“维稳”。“维稳”原意应为维系平衡状态,但实现意义却变成了维护现存局面。于是,因为“稳定悖论”在起作用,你越是维稳,社会越是不稳定,施与一个力量,必然也就承受着相等的反作用力,最大力量地维稳,结果一定是最大可能性地不稳定。

  对稳定的偏好是建立一种历史乐观主义的假设上,这个假设是:历史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停止下来而不变化,如果变化,也一定是如执政者所愿地往想要的方向变化。基于这种可笑的历史认识以及荒诞的乐观主义,维稳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从未停止过,从夏桀到商纣王到元朝到清文字狱,都是在维稳,但都因为维稳而导致亡国或者严重削弱了国力,可以说,所有维稳都得到了相反的历史效果。那么,历史上是不是可以在维稳的外力下不变化呢?有正常智力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抵挡住变化本身,变化是不是可以在外力的作用下如人所愿呢?答案是,要看这个外力是恢复平衡还是继续恶化非平衡,如果是平衡,可能会如人所愿,如果继续是非平衡,后果往往是被反弹的跷跷板弹出局。

  当中国在维稳的开支预算上,超过国防之时,也许我们可以对照吴稼祥先生所论述的“稳定悖论”,大居正悖论与内外悖论,因为信息的不对称,我们无法判断,但众多悖论是存在的,但这些悖论如今并不被视为悖论,而是被视为可以用政策与武力解决的“问题”。悖论是不可解决的,但可以通过体制来消除,而问题是可以被搞定的,将悖论视为问题,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去解决悖论,这就构成了某种“元悖论”,让悖论更加坚固。按照吴稼祥先生的分析,在以人治为主的中国历史长河中,稳定悖论是难以消除的,除非要做到“大公”天下,而不是家天下,并且实行选票制,才有可能消除这些悖论。但《公天下》一书就在此戛然结束,留下无尽的阅读遗憾与无尽的对现状与未来的想象。

  再回视历朝历代,多少依靠造反或篡位得来的皇权,最终都死于对稳定的焦虑上——稳定悖论真是历史隐秘的常识啊!

  原载于/财经网

  原作者/梦亦非

  《公天下》读后感(五):有关皇帝外衣和内衣的分类学

  最早知道吴稼祥这个人,是在1980年代,那时候,他是海里的文胆,偏不安分,提出新权威主义,吹皱一池春水。我经常在台下,看他在台上高谈阔论,辩得意气风发,令我仰视不及。真正认识他的时候,此公已经变成一个企业家了,手里有若干厂子。只是,这个企业家最喜欢做的事,却是舞文弄墨,报端和网上,经常能看到他畅快淋漓的文字,嬉笑怒骂,让某些人随时受不了。

  案头上放着的这本精装的本本,不是吴稼祥平时在报上发的文字,而是他十年磨一剑磨出来的——多年前就听说他在写这东西,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真的下来了,吓人一跳。在封底上,他自己说,此书,朝成夕死可矣。当然,作为朋友,还是希望他别死,下出如此美味鸡蛋的鸡,怎么可以死呢?

  吴稼祥这本书,名字叫做《公天下》,从传说出自大禹之手的《禹贡》说起,满纸都是历史,扯罢中国史,就扯世界史,连可怜的玛雅人都没放过。但读者诸君,千万别误会,以为他是在说历史,其实他说的是哲学,政治哲学。也可以叫政体学,统治学。历史,包括里面好玩的历史故事,只是他说事的材料,或者说佐料。大禹、周文王、秦始皇、汉高祖刘邦,以及所有的帝王将相,都不过是他这一锅高汤里的花椒大料和胡椒面。六经注我,谁说不行?这锅汤,有没有营养我是不知道,但绝对有荤有素,有滋有味,喝了不后悔。

  不过,在我这个半吊子学者加小半吊子文人看来,吴稼祥这本书,是一本分类学的专著,有关皇帝外衣和内衣的分类学。他的书里,事说得挺玄,有好些列表,好些类型,还有数学公式,甲乙丙丁,ABCD,罗马数字,甚至还有颜色,红的绿的。但归根结底,就是讨论皇帝穿的衣服,当然,还包括裸体。安徒生写过《皇帝的新衣》,这故事家喻户晓。但吴稼祥比安徒生连同安徒生制造的小男孩都高明,他的高论,里面有好些高深的社会科学理论,包括我们常人都不明白的经济学原理。没办法,人家是学经济学出身的嘛。好在,同时也做过文学青年的他,把艰深的经济学,搁在嘴里嚼了嚼,吐出来,就雅俗共赏了。

  大概自打有了文明以来,人都要穿衣服。当然,据说也有例外的例外,欧洲中世纪的教士和我们东汉时的儒生,做爱也不脱衣服,真不知道他们怎么办事的。皇帝当然要穿衣服,大禹时候,详情如何,缙绅先生难言之,在鲁迅的笔下,好像穿的不多,但也不至于赤身裸体。假如他老人家也算皇帝的话,吴稼祥说,他穿的是襁褓,襁褓是不好穿的,能穿的,一条肚兜而已,勉强能把命根子遮住就不错了。而多少年后,第一个做皇帝的嬴政,按吴稼祥的说法,居然是裸奔,什么都没穿。真正穿上龙袍的,是那个四水亭长(公路警亭的哨长)刘邦。吴稼祥史记读的好,居然读出了太史公的用心,尽管自家被皇帝割了,但对刘家还是心怀敬意。刻意将刘邦这个小无赖,说成是神人交合的产物。那神,就是一条青蛇。稍微修饰一下,也就变成龙了。当然,真正给皇帝披上龙袍的,还是刘邦的嘀拉嗒拉孙子刘彻。秦始皇坑儒,没有坑完,后来都归了刘家王朝,龙袍,是儒家弟子编织的。有天人合一,有道德依附,也有仁义。

  其实,被吴稼祥说是裸奔的秦始皇嬴政,也不是没想找衣服穿。皇帝这名号,就来自三皇五帝,分明是法先王不是法后王的产物。但是,唯舞独尊的霸主,即使不穿衣服出来了,谁又敢说他老人家没穿呢?抑制不住的暴力,抑制不住的裸奔,他老人家自己没法管住自己。一口气把460个儒生推到坑里给埋了,别的人,尤其是读书人也就不敢来了。岂止不敢来,有的还心怀怨恨,雇凶行刺,博浪一椎。让皇帝大索十日,也没索到。剩下几个半吊子策士和一群又一群的方士,缝制龙袍这点事儿,也就告吹了。秦朝一直到灭亡,治理国家,还是商鞅那点招数,严刑峻法,而且一丝不苟。“戍卒一叫,可怜焦土”,戍卒为何能叫?还不是因为法律过于严苛,连戍卒们因不可抗拒力迟到,都得斩首,才给了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坏人以可乘之机,煽动起不明真相的群众闹事,居然把王朝推翻了。但是,话又说回来,没有严刑峻法,不讲道理的严刑峻法,皇帝怎么裸奔呢?

  不过,秦始皇固然可以说裸奔,但严格地说,人家还是穿了内裤的。这内裤,就是法家那点玩意。只是过于肉色,看上去穿了就像没穿,所以,像是裸奔。后世的皇帝,无论龙袍穿得像样还是不像样,或者像元朝的蒙古人一样,照旧裸奔,但法家的内裤,都还在。至于能不能遮住羞,就不一定了。

  清朝覆灭,皇帝成了历史,坐在高位的人,既不能穿襁褓,也不能穿龙袍了。人们突然明白,即使身居高位,一身布衣也就可以了。孙中山模仿日本的学生装,设计出了中山装,虽然依旧有礼义廉耻的旧痕迹,但毕竟人人都可以穿了。布衣一出,即使孙中山自己想做教主,也没有人搭理他。君权神授,龙授,甚至像太平天国那样,外国的上帝授,都见了鬼。即使革命造出来再牛的神,下一代也后继乏人。掌权的合法性,只能来自选票。没有选票,累死,也讨不了好。吴稼祥最后告诉人们,那是因为时代变了。市场和产权改变了一切,即使当年的革命者的后代,也难以抵挡。

  《公天下》来了,真正的公天下,在后面。

  原载于/《佛山日报》

  原作者/张鸣

  《公天下》读后感(六):推荐的一本“宏观历史”读物

  是这两年难得一见的好书,不论是不是赞同作者的结论和论证方式,我想翻开看看总是有益的。

  说说作者吧。09年左右是在凤凰博客上开始接触他的,感觉文风犀利,妙语频出,深得我心。后来了解了他一些经历:八十年代初的大学生,后在中央工作,曾参与起草十三大报告,是当时的改革派拥趸,后因八十年代末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离开中央,有过经商失败的经历,有过出国做访问学者的经历,可以说是经历丰富,观点也经得起推敲。去年的方周大战中属于倒韩不挺方一派,对韩语言尖酸刻薄,经常刷屏转发别人的倒韩言论,但没有参与挖掘资料和正面交锋上,遂觉文人酸气太重,就不关注了。但当时就知道作者在写这本书,他也经常贴一些片刻上微博,内容也是我感兴趣的,所以一直期待这本书。

  目前看了有四分之一,不过从作者的逻辑来看,是先摆论点,再一部分一部分论证。这种论证方法见仁见智:对于学术著作来说,有推销之嫌;不过对于一本普及性读物,也不算缺点,反而可以在后面的论证中,时常检视作者论证是否有问题,有和作者辩论之感。

  先说说缺点吧。数学论证和物理上的类比不感冒。本人理科生,作者的这种类比是高中水平,而且一直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还是不一样的,不能直接类比,在不建立严格的数理假设和数学模型的情况下,类比结论肯定不可靠。因此觉得作者在这方面是浪费笔墨,我只是把这部分论证看成是“解释”,一读而过。

  说说优点吧。一是不晦涩,引用文言文都用翻译(大家别笑话我,文言文我读不太懂),参考文献放在每章后面,读起来一气呵成。二是条理清晰,不卖关子,很容易把作者的论述联系起来。说实话国内的书做到这一点的还不多。三是语言流畅,常有妙语,值得品读。

  政治体制学是我感兴趣的内容,虽然读的史书也有几部,但是多是细节上的,大而化之讲求规律的还不多,自己也体悟不出,读这类书有种拨云见雾之感。

  先写到这里,看完了再添点。

  《公天下》读后感(七):对华夏历史的叙事很好,但缺乏全局眼光

  《公天下》作为政治理论,对华夏历史的叙事很好,但理论架构单薄,缺乏说服力。从社会形态的纵向演变上看,许多事情无法解释;从与其它文明的横向对比看,也是不能完全对应。国家的规模在单一文明维度上决定了信息传播和物质输送的速度,与社会形态和治理的方式有联系,但不是决定性的。从立体和全局的角度看,社会形态和治理方式受文明形态的制约,单从政治治理的角度是说不通的。如果秦帝国没有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设立郡县制又有何用?而罗马帝国和基督教为何又不去做这些事情,使神权与君权并立,长期实行封建制?这些从此书看不到解答。另外,从“稳定”与“不稳定”的尺度来把握历史,真的没问题吗?

  《公天下》读后感(八):破解中国政治史的密码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数学使人精细,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如果能够站在以上角度去看4000年的中国政治史,会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什么启示呢?

  关于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专注于中国几千年政治史的书籍不多,其中大多是使用传统的文字描述和简单的史实堆砌,而能够言简意赅地透彻分析4000年来中国政治史并使用数理逻辑分析论证的方法来论述的书籍更少之又少,这也是本书最大的阅读点。

  不管是否具有完整的国家形态、不管国家的组织形式如何,政治都是围绕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而产生和发展的。研究政治史,目的是使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够采取一种更加稳定、长治久安的统治方法;也为了让被统治者能够生活得更有尊严、更自由。

  分久必和,合久必分。从历史上看,宽容的统治(负压政治)会给下面更大的自由度,社会更有活力,负面是容易诱发战乱,导致国家分裂;而更加严苛的统治(高压政治),会产生中央高度集权的局面,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失去活力,并且伴随着高压权力下的社会整体腐败和癌变。纵观4000年中国政治史, “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都在舍活力而取稳定。”那么,活力之“鱼”与稳定之“熊掌”我们能否兼得呢?本书正是给出该问题之答案及可行性。

  本书纵贯古今,详细分析了4000年来中国政治已经出现的各种形态,依治理形态将其分为平天下(大禹创制,夏商两朝实行)、兼天下(周文王创制,两周和春秋实行)、霸天下(嬴政及秦国创制,秦帝国实行)、分天下(刘邦创制,汉初、唐初和清初实行)、龙天下(刘邦和刘彻创制,汉武帝后的两汉、隋、中唐、宋、元、明以及清朝中晚期实行),并详细分析了各种治理模式的治理理念、治理结构和压力模型以及优缺点,很多分析透彻并一针见血,让我们能够清楚的看懂几千年来各种政治模型的利弊。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五个“黄金时代”,也可以称为“太平盛世”:春秋时代、文景之治、贞开之治、康乾盛世和民国十年。经过作者的分析,可以发现这些“黄金”或者“盛世”都产生于“负压或者负压与高压的混合政治。”因此 “负压”政治对于中国社会带来的益处是要远远大于“高压”政治的。但是为什么4000年的中国社会,一直对于“高压”政治情有独钟呢?因为“整个冷兵器时代,只有统一和强大,华夏国家才能免于被边缘蛮族所入侵。这就是因国家安全需要而产生的对国家大规模统一的依赖。”而统一的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如果是单一的治理中心的话,必然产生强有力的高压政治,这也就是为什么4000年来,“高压政治”所占的时间远远大于“负压政治”所占用的时间的原因。

  本书另外一大亮点是作者运用丰富的逻辑推理能力,并且使用了数学方法,推论出了 “权威—自由曲线”,让我们看到了在单一治理中心条件下随着国家治理半径的增大,统治压力(专制程度)随之增大,而民众的活力(自由度)随之减小的数学模型,得出了“若要国家稳定就要丧失部分活力”的结论。

  解决这一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多中心治理”。笔者曾经于21世纪初与国内某IT公司管理者聊天,谈到了公司治理的问题。当时该企业在国内率先采用了发达国家IT企业普遍采用的的“大区—事业部制”。所谓“大区—事业部制”就是除了总部的少数管理者以外,每个人都“活动于”双重领导并且具有双重身份:横向上他隶属于某区域,比如东北、华北等,而纵向上他又直接受总部的行业事业部制约,这样一个人就在行政上由地方管理,比如出勤、奖金等,而在业务指导上又受到行业事业部(比如电力、电信、金融等)的直接指导。当时我与该负责人聊天的时候,他说这种模式在企业小的时候,看不到太多优势,甚至因为一个人要受到双重领导并且有两套领导班子会给企业的管理造成一定的困扰,而随着企业规模扩大这种双重管理的架构——也可以称为“矩阵式架构”——的优势就会显现出来。与我聊天是该企业还只有几百人,而目前该企业已经发展到员工数万人,年营业额数十亿的规模,也的确显现出“矩阵式架构”的巨大优势。

  法权,指的是依法享有的权利,或者法定享有的权利。所谓“双主体法权”就是指“公民法权”和“地方法权”,具体形式就是选票和议会里的固定席位。

  “专制需要神话与鬼话,而自治需要理性和反思。”对于国家治理来讲,多中心治理“有为规模减压的功能。”让压力由多个主体分担,避免单中心压力过大,这样既保证了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又能够给基层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使整个社会充满活力。而如何实现“多中心治理”和“双主体法权”则需要管理者更多地了解历史,并且面向未来,拥有极其伟大的眼光和胸怀,相信民众并且自愿放弃一些既得利益,能够认同民众的自我学习与成长性,那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指日可待!

  《公天下》读后感(九):吴稼祥:民本与天命

  [5月25日]洪范学术研讨会

  题 目:民本与天命——对一种古典政治哲学的当代解读

  主讲人:吴稼祥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部研究员

  评议人:干春松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唐文明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主持人:梁治平 洪范法律与经济研究所所长

  时 间:2013年5月25日(周六)下午14:00--17:00

  地 点:寰太大厦5层第二会议室(中关村南大街,地铁4号线魏公村东北出口20米即是,寰太大厦顶层有“浙商银行”标志。)

  报 名:[email protected]

  主讲人推荐书目:《新民说*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

  《公天下》读后感(十):【坐评】历史的总结,肆意的猜想

  这是一本声势大过内容的书。

  这本书买来以后放了很久,因为从书名看,公天下——多中心治理与双主体法权,这本书的分量应该不错,所以一直觉得应该抽时间认真研读。前些时候选看的书,觉得该看一下了。这本书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系列的一本,装帧质量很好,手感也很不错,看起来舒服。但这仅在于阅读过程,不在内容。可以这么说,书名看起来用了很高深的名词,而本书坚持了这个优良传统,作者发明了许多名词来总结一些历史现象,但这也是本书唯一的、还不知能不能算的优点。

  本书主要内容就是用作者自己想出的一些公式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模式做了总结。这些主要内容,也是作者最大的问题所在,即先自己定好模式,然后用中国的历史去套。在这个过程中,故意忽略历史事件的偶然性和其他可能,把自己的解读当成唯一确定的情况。举个简单的例子,作者提出一个名词叫做“一统需求”,然后说大禹就是在这个需求的压力下,才结束禅让制,实行家天下。我认为这里有一个偏颇的思维模式,即认为历史中做出大事的人一定是认清了历史趋势,然后顺应或利用历史趋势建立了自己的先进制度。但实际上,历史上真有如此自觉或认识的人物有几个?趋近于零。只能说有些人的举动客观上顺应了历史发展,而这些举动可能只是应急或偶然的。对于大禹的家天下,我觉得更有可能的情况是,随着物质资源的丰富,作为领导者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私欲,希望可以将财富传递给自己的下一代,而不是拱手让人。本书另外一个硬伤就是逻辑。有很多论证,逻辑上比较混乱。举个例子,在讲商专制加深的表现时作者列举了很多,和初中高中教科书似的,如横征暴敛、穷奢极欲、滥施酷刑等。这些很明显是专制加深的后果,而不是表现。专制加深的表现,应当专注于专制本身,而不能外求。在讲到治理规模时,作者提出治理规模扩大,会带来两个需求,一个是需要有一个政治中心,一个是要有所有人都服从的权威。治理规模扩大需要一个中心还可以理解,但如果事先不存在所有人都服从的权威,那么治理规模就不可能扩大。因此,采用神话手段的权威,与其说是规模扩大产生的需求,不如说是为了规模的继续稳定而对已有权威的装扮。有些论证在逻辑上不充分。例如,作者认为一个农业社会会对水利有很深的依赖,而河流越长,对社会规模依赖也越强。因为需要一个足够大的规模来协调上下游对水源的争夺。从水利角度研究历史问题,不是什么新奇的角度,很久之前就见过,而且水利问题一直只是一个考量因素,在这里忽然变为了坚定的论证基础,未免草率。因为考察一下中国历史,一条河流不同部分分属不同统治者的情况比比皆是。还有些逻辑几近荒诞。还是说到商纣王的暴虐,要有政治变革,作者的逻辑是如果天不亡这方百姓,政治变革必定到来。这是诉诸所谓天意了?如果是散文还能接受,但作为学术文章,这样的说辞就不合适了吧?书中以上问题常常会出现,让人看的不太舒服。

  看别人写的东西,尤其是老先生写的,我都怀着敬意,总觉得要关注优点,忽略不足。但这本书实在是差很多。尤其作者还在书的封底上说了一句话,此书,朝成夕死可矣。本书的大部分分析,除了作者编了一些自己的名词,和我在高中学到的历史知识几无差别。而我的期望,希望看到本书得出对现实,对我的思考有意义的结论,也没有实现。因为本书的结论,是个老掉牙的结论,很早之前我就听过,那就是中国最适合的政治体制可以说是联邦制,要保证公民的民主。所以,在我看来,作者的话说大了。我认为因为一本总结高中历史知识加自己特殊名词的书就去死,真的不值。还是好好活着吧。

  如果一定要找一个优点,那就是作者的写作习惯非常好,注释详尽。这一点,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wenzhaidaquan/335703/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 600字美文摘抄【4篇】 600字美文摘抄【4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为您推荐
  •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简·爱(JaneEyre),是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孤儿,年幼时被送到舅母加抚养,过了十年被歧视、受虐待的生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美文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欢迎品鉴!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 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欢迎品鉴!
  •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English)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由26个字母组成,是欧盟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亦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