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13读后感]选择的悖论读后感精选10篇


文摘大全 2020-06-01 18:07:40 文摘大全
[摘要]《选择的悖论》是一本由巴里•施瓦茨 (Barry Schwartz)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 90元,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后感

【www.anne5.com--文摘大全】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精选10篇

  《选择的悖论》是一本由巴里•施瓦茨 (Barry Schwartz)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90元,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一):书后的11条忠告

  1.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

  2.成为选择这,而不是捡拾者

  3.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4.别太在意机会成本

  5.做不可逆的选择

  6.培养感恩之心

  7.告诉自己不后悔

  8.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

  9.控制过高的期望

  10.学会避免社会比较

  11.把选择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缚

  再过一会儿就要上火车了,详细的书评以后再补起来吧。

  终于有时间来回忆下这本书了。

  此书在前几两章是非常乏味的,让人感觉像个老太婆在喋喋不休。想要说的就是“选择过多未必是好事”这一个观点,反反复复、用了很多例子,来证明它。

  之后的几章给我的感觉就变好了。大量经济学名词的出现,让人受益匪浅。“习得性无助”、“峰终效应”这些词,令我印象深刻。懂了这几个词,我就觉得此书读的有意义了。

  通读全书,在书的最后一章发现了这11条忠告,它点明了全书的重点所在。“满足者”、“最大化者”是本书的两个关键词,而如何解决大量的选项降低了人对选择结果的满意度这一问题,关键就在于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经济学跟心理学是紧密相关的。考究的说,经济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那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任何营销手段、经济陷阱都不会影响到你?我想,是的。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二):积极心理学的代表作

  终于看了几年前汪丁丁老师在行为主义经济学课堂上提到的这本书,正如它的副标题“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这本书是尝试解构人们—尤其是大都市里人们—在生活中作出各种决策行为的不错尝试。这本书重要的意义在于揭示了选择本身的悲剧性或者说悖论之所在,如同黑格尔曾说过的“悲剧即是善的冲突”;另外这本书基本的意思是:有选择是好事,但不代表选择越多越好;学会做一个满足者,而非最大化者。

  本书中不乏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和想法,例如:

  1.过多的选择会占据原本可以用于其他事情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反而会侵犯我们的自由; 2.只有学会对真正重要的事情做出恰当的选择,同时卸下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做选择的担子,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3.选择对什么事情做出选择,也许才是我哦们最重要的选择;(次级选择) 4.和我们的直觉相反,真正让我们快乐的东西会束缚自己,而不是解放自己; 5.时间就是终极的稀缺资源; 6.遵守规则可以让你远离选择的烦恼; 7.人们抓住自己所说的,把它当成自己的偏好和选择的基础。但话一出口,话语就比说话人所表达的意思更多; ......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三):选择的悖论

  我只能说还行,可能是最近关于选择的书籍看得比较多,又或者自己本身是个满足者,不容易被选择所左右。

  多选择是个魔鬼,让人不知不觉失去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读完这个,能够理解为什么有人有选择恐惧症,然后有更多的抑郁症患者。

  说到底,选择对一个人的控制程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这个人对欲望的追求程度。无止境的欲望,决定了在选择面前更多的纠结与无措。当然,无欲无求也不是个正常状态,人生在世要的就是对欲求的享受,所以,人绝对是个矛盾体,一辈子都在追求欲望和修行的平衡。

  突然觉得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的中庸之道有可能是个很好的出路,追求有了,满足有了,欲望有了,适可而止也有了,不是么?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四):为什么选择越来越多,你却越来越不快乐?

  二十年前我读小学,家附近有一间十平方的小书屋,里面的藏书非常少。

  但我每天放学都要到那里泡一个小时,从选择并不多的书里挑出自己喜欢的,读到心满意足才回家,读不完的第二天再接着读,就连回家睡觉也带着期待。

  二十年前的我怎么也想不到,今天我家里的书柜和手机各种阅读APP里的藏书足以媲美那个小书屋,却再也找不回那种沉浸在阅读中的深度快乐。

  如今,只要打开手机,我就可以从七八个书籍电商中货比三家挑出最便宜最好的书,我拥有了前所未有多的书,可是却从来都没读完过,只剩“读不完的罪恶感”越积越深,“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就是我们这类人的真实写照。

  我们的日常生活,好像越来越常遇到这样的场景:逛大型超市站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前不知所措,对想买的东西无从下手,买一件东西能花一小时;在网上花了几个小时时间对比商品,打开的网页越来越多,最后却一件也没买成,只感觉到精疲力尽;微信公众号关注了上百个,收藏了几百条认为将来可能会用到的信息和资料,资料越积越多,却从来再没有打开过,分类条目被称为“mark了也不会看系列”......

  物质生活和信息空前丰盛,我们的生活突然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被一大堆便捷设备包围,选择越来越多,体验却越来越浅。甚至不能在大脑中留下痕迹,我们在一定的自由度中实现了选择的自由,却突然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要什么........

  为什么好像我们的选择越来越多,我们却越来越不容易感到快乐?

1

选择多≠幸福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他的著作《选择的悖论》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当人们无从选择的时候,生活似乎是无法忍受的;不过当选择数量持续增加时,海量选择的消极作用就会显现,要是可供选择的数目继续疯长,可能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不再是自由,而是自虐。

  我们都知道,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是永恒不变的。假设我们把“选择多”和“幸福”划上等号时,就会出现一种悖论:

  首先,因为时间有限,所以我们也只能做出有限的选择。但在海量的选择里面挑出适合自己选择,就成了一个耗费精力的巨大工程,选择减少了我们做出选择的时间,从而导致时间焦虑;

  其次,当时间的总量不变,更多的选择意味着我们在每个已做出的选择上耗费的时间减少了,导致选择的体验变浅。在我们还没好好享受一个选择带来的好结果时,我们就又要开始纠结另一个新的选择,出现“多即是少”的状况。

  巴里·施瓦茨通过研究发现,出现这种悖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选择越多,机会成本越大

  机会成本是指做选择的其中一项成本就是放弃其他机会,当选择越多,也意味着放弃的机会成本越多。也越容易造成人在取舍上患得患失,还会造成推迟、拖延或逃避决策的负面心态。

  2、选择越多,期望越高,落差越大

  选择机会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预期的上升,但现实往往会与你的高期望形成落差。

  3、信息过量,形成选择屏障

  一旦缺乏做出某种选择的专业知识,就意味着我们没法做出正确选择。但我们并没有这么多时间把每个领域的专业知识都掌握了,每种选择背后涵盖的其实是海量的信息,最后会导致选择焦虑。

  4、选择越多,预期越高,越容易后悔

  选择机会的增加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预期的上升,但现实往往会与你的高期望形成落差。而且随着选项数量的增加,彻底了解所有选项变得越来越不可能。考虑到可能存在一个最佳选项但又没办法选出来的时候,选择就意味着伴随着后悔。

  5、选择越多,越容易陷入比较诅咒

  选择越多,越依赖于他人的决定,所以越容易陷入社会比较,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就越低。

  6、选择与幸福和社会关系的悖论

  与快乐和幸福最有关的因素就是亲密的社会关系,但社会关系在很多方面实际上减少了自由、选择和自主权。所以在自由和亲密关系中,我们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作出一些取舍。

  上面这些因素都能对人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所以选择多并不意味着就是幸福,当选择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开始和幸福感呈反比了。

2

什么样的人会深受多选择的困扰?

  以前陪一个朋友去逛街买衣服,她可以在一个货架前整整站上俩小时,就为了对比每件衣服的衣料、款式、颜色、打折幅度。然后挨个全部试一遍,再加上选择作为配饰的围巾腰带,她可以为了买下一套行头整整纠结上一整天。更可怕的是,即使已经买好了,她还会钻进同类商店看同类商品,然后后悔自己已经买下来的东西,感叹她就知道还有更好的在后面,“早知道就不要那么早做决定”。如果不是我拉着,她可能还可以再逛上大半天。她的完美主义对于我这种“随便怎么穿都可以”的人,简直叹为观止。

  面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衣服,我似乎毫无感觉,只要基本上符合我的需求我就直接拿下,甚至连试都不用试。因为我基本知道自己能穿什么不能穿什么,买了就走,也不会再多看其他同类产品一眼。

  在选择越来越多的时代,似乎有的人天生就不会被选择困扰,他们似乎清楚地知道自己要什么,过多的选项不会对他们造成干扰。但有的人在海量的选择面前会焦虑会抑郁甚至出现拖延、选择障碍和逃避选择等症状。

  那人们在面对选择时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当你要做出一个选择时:你会一定要选择最好的那个?还是说足够好了就行了?

  1、最大化者:如果你只能接受选择里最好的那个,那么你就是一个最大化者;最大化者因为完美主义而力求穷尽所有选项,却因为时间有限而陷入怀疑、焦虑、恐惧和后悔。

  2、满足者:与最大化者对应的是满足者,他们满足于足够好的东西,而不去想还有更好的东西在后面。一旦找到了符合自己标准的东西,满足者就会立刻收手,而不再去想其他更好的选项。

  巴里·施瓦茨在对最大化者和满足者所做的问卷调查中,发现了最大化与不快乐的相关关系:

  最大化倾向高的人生活满意度更低、更不快乐、更不乐观而且更有抑郁倾向。那些最大化倾向分数很高的人的抑郁量表得分甚至已经达到患抑郁症的临界水平。但有一个好消息是:最大化和满足的倾向都有“专属领域”。也就是说,没有一个人在每个方面都是最大化者,但每个人都在做某方面的选择时都会有这样的特质。

  拿我自己来举个例子,在生活层面我是一个满足者:无论是食物、衣物还是护肤品上,只要满足我的一两个标准我就不再纠结其他选项。在超市购物我基本都是列好清单直奔主题,不会在货架上耗费过多的时间,非常讲求效率;

  但在工作上我就是一个最大化者:

  在写作的搜集资料环节会出现选择障碍甚至拖延的情况,总觉得有读不完的好书,搜集不完的好信息好资料。但因为时间有限不可能穷尽所有可能,所以工作使我快乐的同时也是我焦虑的来源。

  借用我们自己作为满足者在某一个领域的经验,扩展运用到那些我们企图做出最大化选择的领域上,可以在一定程度改善我们做选择的效率。

3

这3个方法,更加明智地做选择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曾提出过两个最重要的理论:“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和“满意准则”(satisficing):

  “有限理性”:我们身处在一个复杂的信息社会中,而我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是受到限制的。既不能拟订出所有方案,也不能将它们排出一个绝对的优先顺序。

  西蒙认为人们在决定过程中,应该寻找的并非是“最大”或“最优”的标准,而只是“满意”的标准。只有承认这一点,我们做选择时才能走出海量信息带来的困扰和焦虑,在合理的期望中避免选择带来的消极面。

  而巴里·施瓦茨在《选择的悖论》中总结道,做出明智的选择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确定你的目标;

  评估目标的可能性;

  列出可能的选择;

  评估哪个选项最能达到你的目标;

  选出最佳选项;

  根据选择的效果调整你的目标以及各个因素的重要性,以便下一次作出更明智的选择。

  而要达到这个目标,通过11个方法可以实现,它们的核心都涵盖在下面这3个步骤中:

1、选择之前,确定最重要目标

  每个人的时间总量是固定的,每天早上睁开眼你就要开始做各种各样的选择。从穿什么衣服到饭点吃什么,再到工作方面的各种决策,一个人每天需要做出的选择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事无巨细,想让每一个选择都毫无缺陷地尽善尽美,那么我们时间就一定会不够用,对已经做出的选择也不能好好享受,结果就什么都得不到。

  所以做选择的第一步:选择对什么事情做出选择,也许才是我们最重要的选择。先明确哪些选择对你才是更重要的和你最在乎的,主动把时间和精力放在更重要的决策上,而这一点要建立在对自己最大程度的了解之上。其他的选择则尽量本着适可而止的标准,就不会被各种各样的选择耗尽精力。

2、选择时,降低期待

  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跟幸福有关的公式:幸福=效用/期待。所以选择时适当地降低我们过高的期待可以提高幸福感,并告诉自己并不是每一个选择都会决定你的命运。学会放过自己,做一个满意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巴里·施瓦茨还告诉我们别太在意机会成本,比如在购物领域,他给出的建议是:除非真的很不满意,否则还是买常用那款;不要轻易被所谓的“新款”或者“改进版”所迷惑;不要担心选了这个,就没办法拥有其他新的东西......

  一定程度的理性,能让我们更好地做出选择。

3、选择后,不后悔不比较

  做出重大选择后,就应该尽可能把精力放在维护和改善已有的选择上,学会看到已有选择的积极面。对已选择的好处心存感激,少纠结于消极的方面,也少和他人作比较,不患得患失瞻前顾后。

选择的悖论在于:

  人们总是贪婪于最好的选择,恐惧于错误的选择。但因为人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他们并没有能力事事都做出最好的选择,所以他们也总是沉浸在错误选择的恐惧中,让他们忽略了已有的快乐。

  这种在选择的悖论中患得患失的情绪,其实才是幸福和快乐的最大杀手。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决定了人们在选择的过程和结果中能否体验到更多的快乐。在选择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只有学会选择,我们才能更靠近快乐与幸福。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五):晚上吃什么?纠结死了!这本书也许可以帮你克服选择困难症

  先说一头驴的故事:

  从前有头驴,主人给了它两堆草。两堆草看起来一样多,一样美味。这下驴就纠结了,到底要吃哪一堆啊。结果这头驴被饿死了。(布里丹之驴)

再说说一个选择困难症患者的日常:

  我是重度选择困难症体质。现在有点怀疑,第一个男朋友是不是因为害怕陪我逛街而分手的,哈哈。大学逛街买衣服,三条步行街都扫完了,裙子看了不下20条,还是决定不了买哪一条,陪逛的室友,本来没打算买衣服,结果人家收获满满。

  以前我以为是选择困难症的根本原因是穷。后来发现根本不是。男朋友陪我去逛街,他买单,可是走成扁平足也难买到一条裙子。好不容易下手了,还不敢撕掉吊牌,在家试3、4遍,稍有不满意,赶紧拿去换。买条裙子折腾四五天,心力俱疲。好你好没比那头驴聪明多少。

  后来,男朋友学聪明了,逛了大概有几家店后,看着试衣镜子里的我说,这件好看,真好看,就这件了,满脸真诚、笃定。拯救了我,也拯救了他的腿哈哈。

  可惜毕业,我们还是分手了,我的选择恐惧症越来越严重了。

  前段时间,逛图书馆,无意中看到这样一本书——《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感觉还是挺有帮助的。这本书主要探讨选择和幸福之间的关系。作者抛出了一个论题:选择越多越好吗?作者用无数实验和生活场景证明,不是的。过多的选择让我们应接不暇、压力重重,所以越来越多人患上选择困难症。这本书分析了我们到底是如何作出选择的,我们为什么会被选择折磨?同时,给出了11个方法,帮我们快速作出明智选择,摆脱选择恐惧症。

  1、做一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在确定选择目标时,你是想要最好的,还是足够好的够了?前者就是最大化者,后者是满足者。最大化者就是要货三N家,穷尽所有的选项,选择最优的那个。而满足者则有自己的标准,符合的就拿下。比如我买裙子,其实第一条裙子就挺适合我的,但是我害怕错过后面更好的,所以不停地搜寻,我就是那个作死的最大化者。而室友在陪我试裙子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适合自己的裙子,就果断买下了。她就是满足者。最大化者不仅更难做出选择,而且更容易为选择后悔。所以我们应该懂得知足,当一个幸福的满足者。

  2、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

  生活就是选择。我们每天要做大大小小上百个选择,如果每一个选择都要费尽心思,那我们早就累死了。我们应该抓住重点,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比如慎重选择事业、爱情、投资等。生活中的一些小选择,其实无伤大雅。

  就拿每天穿什么这件事情来说,世界上最富有最聪明的那些人是怎么干的?每天穿同样的衣服!

  乔布斯每天都穿一样的衣服。乔布斯是出了名的完美主义者,偏执狂。但是他的打扮却感觉不那么“走心”。10年如一日,每天穿着老三样:三宅一生黑色高领衫、李维斯牛仔裤、New Balance 991运动鞋。三宅一生给他订制了100件圆领衫,乔布斯说他可以穿一辈子了。

  最年轻的富豪扎克伯格也是一样一样的。他是这样解释的:“我每天早上起来都有超过十亿的人在等着我服务,我不想把时间浪费在那些无意义的事情上,在生活中,我总是尽量简单一些,少做选择。”

  5秒选择法

  对于吃什么?买哪件衣服这种日常选择,训练自己只给5秒钟,不能再多了,快速选择,不纠结,放弃完美主义。既然是差不多的两个选项,那随便选一个也不会太差。

  3、别太在意机会成本

  刚毕业的小明拿到了2份offer。A,大公司,工资高,福利好,但是论资排辈,晋升机会有限;B,小公司,起薪低,扁平化管理,业绩说话,三级跳晋升总监稀松平常。他陷入了纠结。选A,意味着要放弃绝佳的晋升机会;选B,则要割舍高薪及大公司带来的光环和资源。这就产生了机会成本。机会成本简单来说就是被放弃的那个选择的价值。

  一旦我们作出选择,那个被放弃的选择变得格外有吸引力。如果选择增加,那么机会成本也随之增加。比如小明又得到了一个机会C:有一个亲戚在家乡的事业单位,可以把他安排进去。工资不算高,稳定福利好,最主要是离家近,周末还能吃到父母做的菜。这时小明如果选择A,那机会成本变成了B+C的优点。过多的考虑机会成本,使选择的满意度大大降低。选哪一个都注定有遗憾,还没开始选已经输了。

  好不容易作出了选择也容易后悔:当初如果我选的另一个会不会更好呢?想要快乐,就简单一点,鱼和熊掌不能兼得。未来是不断变化的,谁也说不好哪个选择会更好。生活处处是选择,一个选择能左右的结果是有限的。

  4、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

  当你第一次拥有车的时候,可以多睡半个小时,不用在寒风中等公交,挤在脚踩脚的地铁里。可是半年后你就渐渐习惯了车带来的便利。有车也不过如此,尤其碰到大堵车、车子经常送修的时候。这就是享乐适应,我们会渐渐地习惯甚至忽视身边的美好,满足感难以持续。如果这个带来短暂满足感的东西是你千辛万苦得到的,你就会大呼不值。这种适应心理也会加深对选择的不满足感。想起当初,你花了三个月,去各家4S店看车,试车、逛论坛、咨询朋友,好不容易买了一辆,想着以后每一天做梦都是笑醒的。然而快乐总是短暂的,车带来的快感是有限的。而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就算中了500万,快乐也不过持续1、2年。所以我们在作选择时,就应该有这种心理准备,降低期望,这个选择带来的美好我们终究会习惯,这不是选择本身有问题,没必要太苛责、后悔。

  作者列举了11种作出明智选择的方法,这里我只选了四种。其他方法比如:作不可逆的选择、避免比较,培养感恩之心等等。

  这个世界越来越丰富好玩,选择越来越多,而我们却越来越抑郁、无助。选择过多不是蜜糖而是砒霜。在这个复杂的世界里,活得简单点,不贪、不比、不强求,始终保持初心,幸福才会靠近。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六):不做布里丹的驴子——读《选择的悖论》

  对于无从选择的人来说选择意味着自由,而自由这意味着幸福。但是有这样一个布里丹的驴子的预言:

  布里丹有头毛驴,在它左右相等距离上各放了一堆数量相等、品质相同的草料。毛驴因此左顾右盼,迟迟不能决定吃哪一堆,最后活活饿死。

  当今社会人们和驴子一样,普遍因为选择变得焦虑起来。也就是说,其实有选择的机会,也并不代表就幸福,反倒是造成了焦虑。现在社会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知识越来越丰富,思想越来越丰富,信息也越来越丰富,我们生活在一个孤独的环境中,面对成千上万的信息,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大数据时代,反映的是信息丰富,这种简单的西方经济学问题看起来是好现象,因为选择的越多,就越有自由度。因此会变得更快乐。

  这本书说了什么?

  简单的说这本书就是一本关于选择的书,围绕着当今社会为什么面临的选择越多我们越焦虑。我们可以自主选择的时候就一定幸福吗?我们应该以什么为参考点进行选择?自己是最大化者还是满足者?最明智的选择方法和原则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当今社会的经济生活,并对选择的困境提出了科学的心理分析,提出让自己选择不后悔的最佳原则,这些重要的结论非常有趣,有些地方甚至颠覆了人们通常的认知:

  想过得更好,应该在选择自由的基础上自愿接受一些限制。

  想过得更好,就应该追求足够好,而不是最好。

  想过得更好,就应该降低对选择结果的期望。

  想过得更好,做决定时就不应该给自己留后路。

  想过得更好,就应该少关注旁边的人做什么。

  什么是明智的选择

  那些让人不堪重负的选择,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无限的选择会让我们无限焦虑。很多人会因此拒绝选择,至少迟迟得不出结论。本书的第三个章节提出了明智选择的标准步骤,这些步骤告诉人们,想要做出一个明智的选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行动,至少不像大多数人想象的那样,只要我愿意,我就可以立刻做出“明智的”选择。

  确定你的目标

  评估目标的重要性

  列出可能的选择

  评估哪个选项最能达到你的目标

  选出最佳选项

  根据选择的效果调整你的目标,以及各个因素的重要性,以便下一次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从步骤中可以看出,想要做出明智选择,并非轻而易举,如果备选项很多的话,那么这个流程的第四步将会耗费极大的精力和时间,有的时候,各个备选项的排列组合会导致评估成为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因此选择由自由变成了负担,明智也就无从谈起。

  做出明智选择,还必须要足够理性,屏蔽“可获得性启发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最常见的就是被报纸媒体报道的“个案”影响。有研究数据表明:

  你开车送朋友去机场,朋友在飞机上遭遇坠机事故的几率要比你开车从机场高速回家路上遇车祸身亡的几率低一个数量级。

  但是后者我们习以为常,而因为新闻报到的原因,我们往往对乘坐飞机的亲友担忧不已。这也就解释了很多小规模的营销甚至传销企业为什么找那么多人“现身说法”,因为这种气氛和场合下,我们不经意间忽略了“可获得性启发式”对自己造成的影响,不去寻求数据和比率的支持判断,因此做出错误的选择。

  不做最大化者,做满足者

  本书中定义了两种不同的选择类型——最大化者和满足者。

  最大化者执着追求每个决定都是最佳选择,为了确保自己的选择是最佳,因此往往要穷尽所有选项,这是一种完美主义的体现。

  满足者与之相反,他们在做出选择之前,先制定自己的标准,一旦满足自己的条件,就满足于足够好的东西,而不去追求完美无缺。

  有人可能会因此而反驳——柯林斯《从优秀到卓越》中曾经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优秀是卓越的敌人”。如果仅仅满足于当下,做一个“满足者”,就难以精益求精,最终会被市场淘汰。因此,当一个满足者是不可取的。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优秀是卓越的敌人这句话,它的主体是一家企业,这句话的寓意是在说

  企业的优秀是卓越的敌人,因为优秀企业的经营有一定利润,管理达到比较规范的水平,人力资源有较好的队伍,生存有较稳固的基础,这样的企业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看不到自己组织功能方面的弱点、企业经营能力的弱点,看不到企业发展能力的劣势,导致制定不出有前瞻性的竞争战略。

  满足者,不是满足于现状,而是同样制定标准,在达到标准之前,不会轻易妥协,这是一种心态和对待选择的方法。尤其是时时刻刻都面对各种选择的时候,做一个满足者,对绝大多数事务都抱有达到我标准就ok的心态去待人接物、生活消费,要比对任何东西都要最好的,因反复比较而不断消耗精力和时间的最大化者要幸福的多。所谓“幸福超越完美”就是指的这种心态的方式。对于个人事业或职场要求,做“最好的一个”,同样是标准之一,不过这个标准不如参照当下业界第一,结合自己实际条件,制定各种具体的指标,力求实现各项指标的满足者更具有可操作性,也更加不容易陷入盲目的焦虑心态。

  满足者还有个优点,就是在制定高标准的同时,也会设置一个“次级决定”,也就是不做清单,或者底线设置,作为自己的准则或习惯养成。这样把习惯和标准结合起来,可以给自己设置一个比较宽松却不妥协的区间,在这个区间里面选择的范围足够多,却不至于焦虑,会让自己的工作生活更加条理,更容易实现幸福。而最大化者可能因为追求的是完美,所以缺乏“次级决定”的设置,容易陷入“要么最好,要么不要”的极端。

  图片

  实现明智选择的11个方法

  在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作者终于给出了如何做好明智选择的11个方法:

  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

  成为选择者,而不是捡拾者

  做个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

  别太在意机会成本

  做不可逆选择

  培养感恩之心

  告诉自己不后悔

  为适应做好心理准备

  控制过高的期望

  学会避免社会比较

  把选择的限制看成解放而非束缚

  全书的精华尽在这一章节,因为每个方法作者都提供了非常具体的建议。让人们意识到选择本身也是需要成本,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厘清自己的真正需要,真正做好落子无悔,追求人生的自由境界而不强迫症似的要求事事自主。这样你才会发现:

  人生是如此的美好!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七):记录一次选择

  最近在读《选择的悖论》,正好尝试按照里面的理论记录一下。

  这几天在云南出差,晚上回来坐在酒店椅子上就开始打开大众点评点外卖,足足看了三十分钟,又是看评论,又是看菜单,最终定了1份鲜芋仙和水果。

  在云南这种好吃的很多的旅游城市,美食的选择已经大大超出了筛选的范围,对我一个陌生人来讲,想只靠手机软件来找出最好的那款基本是不可能的。饭量就那么大,点了这个就不能点另外一个。上百种美食,都是我损失的【机会成本】。【心理预期】也比较高,希望能吃到自己惊喜的食物。

  在手机上选择点餐的时候,因为时间太长,所以后面选的时候已经有点烦了,这样的体验其实也不是很好,如果能吃到让自己惊喜的食物,估计后续回想起来,也觉得这样在酒店点外卖是一个美好的回忆。因为【记忆效应】关注的是高峰体验和最后的结果体验,所以如果最后吃到好东西,就会忘记选择时候的无聊。然而实际情况是:豆花鲜芋仙没有其他的好吃。所以回想起来,这次选择是一个有点得不偿失的行为。

  -----------------------------------------------------

  如果按照以上的分析,点外卖的时候,最多看20分钟,看烦了就不要在看了,随便选一个。

  尝试没有吃过的东西就会有风险,心理预期过高风险很大。所以不要想太多,而且不好吃的话也很正常。

  如果没吃到好吃的东西,损失的也不是上百种美食,应该是第二最佳选择,所以如果在选一次的话,可能点的东西也不好吃,所以不要太在意。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八):关于选择的幸福课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哈姆雷特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无论是商品,课程,公共服务,个人机会。。。可供选择的选项都越来越多,但是这个对我们而言真的是件好事么?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的《选择的悖论》(The Paradox of Choice )提出了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真的可以轻松的给予一个肯定的答复么?恐怕每个人细细想下都不会这样。谁没有在超市看着一货架各种不同的牙膏无所下手的时候呢?谁没有在淘宝,京东等各种购物网站费心计算最经济购买方式的时候呢?有的时候我们都害怕选择。

  这个好像是人类自古以来的通病了,第一个被选择困扰的知名人士恐怕就是哈姆雷特了。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两个选项,竟也如此辗转反侧,上下求索而不可得。而时至今日,选项多到成百上千之后,我们内心的惶恐又岂是哈姆雷特可以体会得到的。

  就以挑选商品而言吧,选择的痛苦之处在于,我们无法穷尽遍览所有可供挑选的商品,同时我们也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去从中甄别出我们真的需要的,然后还要在细致的衡量性价比。经过这种种,就算万一真的可以挑出最合适的商品,所耗费的时间精力成本,也往往超过了商品之间的差异价值。选,感觉很痛苦,不选,理性不允许,我们往往就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之中徘徊而不可解脱。

  事事都得追求卓越?

  当然面对选择人跟人的反应是不同的,施瓦茨就把人大体分成这两种,最大化者与满足者,这两者面对众多的选项时的目标是不同的,前者是非得选择最好的,后者是只要选出足够好合适的就可以了。最大化者可能有点像我们传统商业书中描绘的精英,没有借口,把信送给加西亚,从优秀到卓越,只有偏执狂才能成功。。。

  但颇多事实反而说明,反而是满足者更能够在选择中体会到乐趣,最大化者会一直追求最佳选择而试图穷尽所有可能,事实上,也根本不可能找到最佳选择,所以他们就很难从选择中得到乐趣而更多的是不满与不甘。这也说明,我们对于选择的评价更多的是主观感受,而不是理性客观分析,更理性的选择不一定会带来更满意的评价。

  所以,在大事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同时,小事上就感性主观一把吧,犯不着买个几十块钱的东西,都在各种购物网站上翻来覆去折腾几个小时来对比计算衡量挑选。

  控制权悖论

  本书更多的是讨论讨论如何从选择中寻找幸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也算的上是一本积极心理学著作。谈到积极心理学,不得不提到这本学科的开山鼻祖马丁·塞利格曼那个著名的“习得性无助”实验,先电击动物,然后再试图让它们学着躲避电击,发现无论怎样它们都学不会,只能被动接受电击,因为从上一次无法躲避电击的情境中,习得了“做任何事都无法改变现实”的想法。这个实验对于心理研究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奠定了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我们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于外界环境的控制能力。

  但是施瓦茨所说的选择的痛苦,好像是控制带来幸福的悖论吧?选择越多,不是代表我们的控制越多,应该越幸福啊?这个悖论书中有作详尽的解释,我就不赘述了。

  选择背后的心理密码

  施瓦茨详尽解读了几个影响选择及其满足感的心理问题。

  比如说机会成本,事实上是选项越多,需要考虑的机会成本就越复杂,就越容易降低选择带来的幸福感,更何况人还有种幻想能力,会假象没有选择的那一项,可能性是最好的。如此反复用上百种机会成本的现实与假想分析折磨自己,如何可以幸福?

  再比如说适应性,我们天生就有适应外界刺激的能力,一次次的适应,造成我们对于物质所带来的快感越来越难以满足,从而也就对选到的东西越来越失望。

  说了这么多,究竟以后还选不选了?还得选啊,生活还得继续。施瓦茨提出了有针对性提升选择满足度的11个方法,其中包括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做满足者而不是最大化者,不要过份在意机会成本,自行减少选项等等,不妨可以一试。其实哪怕这些都不去做,也可以精神胜利一把,在上百个选项前,潇洒的取一瓢饮,对自己说,这个选择可能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从中体会的满足感与幸福感,是精挑细选后的失落感,所无法比拟的。

  心理学,还是经济学

  等等,在结束文章前,还是再做道选择题吧。我想的是,这本书可能对于商业从业者来说,同样会有一些启示吧。从关爱消费者,提升他们的购买满意度的角度来看,也需要自行减少一些商品品类,更不用说还减少了生产物流库存营销等诸多成本。其实上也一直有人这么做的。苹果一年也就出一款手机,小米甚至两年才出一款,人家销量与利润照样超过有上百款机型的手机品牌。我们自己把眼前的纷乱减到最简之后,反而能更好的看到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九):“选择”心理学的矛盾分析

  一、关于“选择”问题的背景

  1、问题:选择过多不仅使人们做决定的过程更加艰难,因而感到沮丧,并且让被选中的“幸运儿”魅力大减,导致满足感更低。

  2、矛盾点:很多人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更多自主权,但又想生活能被简化。

  (1)在任何一个领域,我们会要求不断增加新的选项,但是又不会把所有选项都浏览一遍。

  (2)尽管65%的受访者称,假如他们患癌症将希望自己把握治疗方法,但实际只有12%自己做了主。

  二、关于“选择”背后的心理

  1、峰终定律:事后的评价取决于其“峰”、“终”两个关键时刻;

  2、可获得性倾向:人们推理过程往往认为更容易想起的事情发生概率更高;

  3、心理账户选择:人们会把客观等价的收益或支出划分到不同账户中以作不同决策;

  4、边际效用递减律:连续消费同一款物品或服务,效果与付出不能完全成正比;

  5、锚点效应:同一个问题,设定不同的参照将产生不同的决策;

  6、禀赋效应:已经拥有的东西,心理会赋予它高出本身的价值;

  7、沉没成本效应:成本由过去决定的,未来不能轻易转向,影响了选择;

  8、不作为惯性效应:当人们错失具有吸引力的机会,将会对后续类似机会置之不理;

  三、关于最大化者和满足者

  不能凡事都做最大化者,否则会生活的很伤感。要有所取舍,在你不那么在意的地方,只做个满足者就够了,这样更容易有幸福感,也更容易成功。

  四、关于选择

  1、简化选择:我们必须自己决定哪些选择是真正重要的,然后把精力都集中在那儿,即使这样做意味着会错过许多别的机会。

  2、选择对什么事情作出选择,也许才是我们最重要的选择。

  3、那些热爱选择和行动自由的人就应该远离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些看重稳定和忠诚的人就应该努力追求它。我们常常想同时具有这两种关系,但是真的很难做到。

  4、通过规则、标准和惯性可以简化选择,省出更多时间做其他的事情。(例如,我只买黑色和白色无花纹的袜子...只交真实、不虚伪的朋友...)

  5、经过千思万虑,最终作出的决定,在当下显得十分正确,但长远看来,未必有什么大好处。

  五、自主权——主观幸福感的负担

  六、机会——选择一个意味着失去另一个

  七、后悔——向下拉扯的力量

  八、适应——原地踏步的快乐跑步机

  1、从长远来看,中彩票和意外伤残的主管感受差异没有预料中那么大。产生的原因有:

  (1)人们对好运或厄运都已经习以为常

  (2)评价积极体验的标准使得很多日常的快乐变得不值一提

  2、人们买东西时会体验到快感,但一旦适应这个东西,失去新鲜感后,快乐就会被舒适替代。

  3、丰富的选择加剧了适应的过程,同时让我们更希望尝到选择带来的甜头。

  4、自我提醒,对拥有的东西心存感激。

  九、比较——满意度的四重魔咒

  1、本章逻辑:选择越多——需收集的信息越多——越需评价和筛选选项——可能导致满意度越低

  2、生活中大多数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只能通过别的因素进行比较才能判断好坏。

  3、评价某种体验时常见的四种比较:(互联网方便了对比的渠道,如各种点评,如目睹富豪)

  (1)跟希望的体验相比

  (2)跟预期的体验相比

  (3)跟近期的体验相比

  (4)跟他人的体验相比

  4、享乐原点影响对体验的评价,单纯地与之前的相比不是最好的评价机制。成为最大化者意味有高标准和高期望。

  5、人们之所以受社会比较的驱使,很大程度是因为在乎自己的身份地位,而身份地位(成就、财产)又是社会比较的一部分。甚至部分不比较的人群会被看成异类。

  6、快乐的人擅长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而不快乐的人会不断反思那些不愉快经历,使自己更伤心。

  十、幸福——为最佳选择付出代价

  1、本章逻辑:选择过多——失败机会上升/对选择要求增加——导致抑郁/自杀等问题

  2、对选择拥有控制感和自主权能带来幸福。但缺乏控制感并不一定会导致无助和抑郁。

  3、当一个人用笼统的、长期的、个人的方式解释失败时,挫折或控制感缺失引发的无助才会导致抑郁。相反,乐观者会用长期的、笼统的和个人的方式解释成功,用短暂的、具体的、普遍的方式解释失败。

  3、统计表明,人们越是看重自由和选择,自杀率就越高。

  《选择的悖论》读后感(十):少就是多

  减少备选的项目,选项太多会降低选择后的幸福感。

  放慢启动选择的步伐,对现有的物品学会感恩。保罗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对已有的物品要满足,而不是陷入物品更新的周期。不过到了物品更新的周期时,也不要忘记对物品进行感恩。

  减少我们选项的方式有:社交、宗教,倾听自己朋友和团体的声音。 选择朋友圈也很重要,要跟有正能量的朋友交往,不要跟比自己更好的朋友去攀比。

  选择的标准不要求最好的,而是较好地。数字化,就是选择20%的好产品,而不是选择10%的顶尖产品。

  做好的才有兴趣,而不是有兴趣才做得好。选择一项学习的技能的时候,要通过不断更新核对清单来达到精进的效果。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wenzhaidaquan/329374/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 600字美文摘抄【4篇】 600字美文摘抄【4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为您推荐
  •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简·爱(JaneEyre),是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孤儿,年幼时被送到舅母加抚养,过了十年被歧视、受虐待的生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美文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欢迎品鉴!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 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欢迎品鉴!
  •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English)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由26个字母组成,是欧盟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亦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