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一角读后感]失落的优雅的读后感10篇


文摘大全 2019-11-06 18:06:46 文摘大全
[摘要]《失落的优雅》是一本由阮义忠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180图书,本书定价:39 80元,页数:201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一): 读后感

【www.anne5.com--文摘大全】

失落的优雅的读后感10篇

  《失落的优雅》是一本由阮义忠著作,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180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3-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一):用文字照见自己,用图片记录时代

  这是一本摄影集,作者阮义忠,台湾人。

  他本是大学教师,后来又做了媒体人,走南闯北的时候,拍摄了许多照片。

  照片里人都很普通,浑迹在人群里,谁都认不出的。

  照片里的影像,使人想起小时候村里的那些人。那个拄着双拐的年青人,不正是村里遭遇了车祸的三哥吗?背着牵轮仔的农夫,和赶着牛拖着犁耙的村里人一样啊!春来除草,夏来割秧,秋冬时节背上行囊走远方。搂着爸爸的腿,不舍得他离开的娃娃,对爸爸的依恋,和每一个小孩子没有区别。而那个用双手托起小孩向路人展示的爸爸,和每一个爸爸的幸福一样。

  收在这本书里的许多照片,背景不是大海就是群山。这些背景,不止做了照片里人物活动的舞台,在另一层意义上,还是处在台湾乡野的民众,他们与之共存的空间。照片里,那个背着双手看海的小女孩,她的脸前翻滚的大海似愁肠百结。她的动作,难道不是在模仿大人吗?这看似童真的一幕,让我们看到背山面海的人群。

  阮义忠照片里的人物,处在农耕社会的中心,商业社会的大潮已经在远方隐隐地咆哮着,他们的眼神和姿态与土地紧密地捆绑在一起。黑白的影像里,拘谨的动作、内敛的神情,使得他们看起来像是上帝遗落的子民。村庄的兴衰,凝固在了孩子的眼神里。生死嫁娶,在他们的落寞身影里弥漫。

  这些是优雅的,这是一个局外人的优雅。匆匆过客,拍一张照片,力图从中找到优雅的佐证,并把自己的文字成为称为优雅的补白。阮义忠知道图片里的人物,有些如同社会的弃儿,生不逢时,繁华与自己无缘,只得和荒芜作伴,与大地共存。

  阮义忠的文字述说了每一张照片背后的故事,有的补录了和照片里的人物相关的背景,有的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从这些文字里,我们能看到他明白这一切,可是他还是把他们称为优雅。这难道不是精英群体的意淫?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二):我相信它们还在

  的确,人人对优雅的解读不同,我崇尚作者给予的视点。在台湾,那里的乡村,那里的风俗人情,那里沧桑变幻的历史给予人的一种修养便是优雅,朴素沉着的让人对世间百态心生敬畏和感怀。

  吸引我的是封面的女孩,大眼睛,短发,却像成人一般的抱着弟弟。让我想到我自己。我弟弟比我小10岁,年龄差比他们还要大。但我却从未抱过他,因为我奶奶也当面说不让我抱就因为怕我把他摔了。我到现在对于这个小问题抱还是不抱还有疑虑,说不清哪个更好一点。但是我看到这幅照片却觉得她很美。

  书中讲述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各处,很多生活的细节,让人心中一颤的瞬间。81张照片都是黑白照,挑不出最喜欢的,也就意味着张张精彩。喜欢作者独特的视角,关注人文、历史、亲情的情怀。

  不过书中的语言可能由于是回忆整理才写,少了那种有感而发,文字与图片的高度融合。显得文字与人比图片与人更有距离感。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三):独生沉静 —— 读阮义忠先生的4本摄影书

  从今年元旦到仲秋,断断续续把手头买的几本阮义忠先生的摄影书读完了。分别是《一日一世界》、《失落的优雅》、《都市速写簿》、和《人与土地》。

  阮义忠先生的生平就不赘述了,但凡对摄影有点追求和真爱的,必然是知道此人的。我对阮先生最初了解的线索,来源于土地。我并不是农家的小孩,而是地地道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家伙,但总喜欢往山里跑,乐于在乡下晃悠。一般女孩儿周末逛街,我就逛山去了。特别是有位同事老家在乡下,借此便利,一有机会就去蹭住两天,竹林里茶园间农地中小溪边各种乱窜,房前屋后水井边猪圈外厨房里晒台上各种出没,玩的不亦乐乎。那时有萌生以土地为主题,拍一个系列照片的想法,后来就去搜索跟土地相关的摄影作品,于是知道了阮义忠先生最为著名的摄影集《人与土地》。

  回头说说这四本书,除开《一日一世界》是数码时代的出品,其他三本都是胶片时代的作品,这三本里有相当一部分照片比我还年长,尽管如此,却并不妨碍我对它们的阅读,这些照片读起来其实毫无隔阂之感,反而令我心里安宁,生出沉静和欢喜来,常常独自捧着在公车上读的不亦乐乎,通勤时间满是拥挤和烦嚣,我却可借此独守一方宁静,别有自立优越之感。

  《一日一世界》是微博体,是阮先生对自己近几年生活片段的一个图配文的记录汇总集。新年伊始的元旦假期中,来读这样一本充满了咖啡、美食、唱片、雅居、风景等惯常的所谓小资题材的书,当是特别惬意,但我特别不愿意用小资来形容里面的一切,因为这里面没有一丝一毫作秀炫耀的痕迹。读完这本的时候,我不是草草赞一句好高大上啊就了事了,而是打心底里生出了对阮先生彻彻底底的崇敬来。这一条条限于140字的分寸之间所浮现出来的一个人,惜物惜景,珍爱自省,怀有敬畏,游刃有余。有时候,说不清是那些刻画日常光影却瞬息美妙的照片迷了人,还是那些平凡安闲却富有哲理气质的文字勾了魂,你明知他叙述的基本情志无外如是,却希望书页不要结束,就这样日复一日的读下去,似乎永远都不会厌倦。

  《失落的优雅》,书名我就够爱了,没想到内容竟然也是四本里我最钟爱的,甚于《人与土地》。这本书是在五月初读的,春夏交替的季节,万物生发转换入蓬勃生长的时期。照片并不是先拟定好主题框架之后再为了一一填入的功利性目的去拍的,而是日常工作生活间顺带所得的零星汇总。这种游荡性拍照的状态,我自己也实践了相当久的一段时间,去一个地方,随身带着相机,并不设定什么特别的主题,只是在有感而发的时机按下快门,这样得到的东西,往往特别真,也特别动人。而且,这本辑录中照片的主题性和目的性相较于《人与土地》,很明显要更弱化一些,于是发散性更大,信马由缰的气息更为浓烈一点(请原谅我用这个词,作者原本在序里提到“优雅”的定义是“克己复礼”, 意指做事做人应讲究分寸,遵守自然传统的优秀法则,有敬畏心,不应肆意妄为。)。出版时间由于晚于《人与土地》大概有一年半之久,也使得成书的编辑版式和印刷效果更加合理和高质,大开本和对跨页照片的摊平展现,瞬间提升了阅读舒适感。照片所呈现出来的内容,也基本在乡下和村镇,远离城市躁动气息。这些,大约是我更喜欢这本的原因。

  来说说单张的照片吧。其实照片有照片自己独有的视觉语言方式,本是不应以文字来说的。照片里所蕴含的机缘、关联、姿态、情感,对于懂得的人,其实是一眼即明的。阮先生的照片,绝大多数与人的日常活动有关,照片的形式表现其实也基本上相当平实,没有特殊的超广畸变视角,也没有闪灯摆拍,基本使用的是自然光和日常视角,注重人物在其所处环境中的展现。但是,这种看似普通的展现,却能有一入眼就攫住心的能力和气质,在看似平实的背后,却能马上咂出滋味来,这种功力,就是其不凡之处了。所以阮先生照片里流动的气韵氛围和情感指向,在快门凝固的那一刻,便永恒地氤氲在其中了。

  《都市速写簿》,在今夏花了相当冗长的时间来阅读,可见我对城市题材的推进速度,确实颇为吃力。都市本身的纷乱冗杂和浮躁气息,我平素唯恐避之不及,现在把这些命题沉重的意义又通过摄影集重温一遍,更像是一种折磨了。城市固然带来生活便利,但其负面效应个人觉得就目前而言是甚于其带来的优点了。选择的自由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就好,无限膨胀的更多选择带来的往往不是自由,而是困扰了。介于此,这本我就草草带过了,对于喜爱扫街的朋友来说,这本倒是建议可以仔细阅读参考学习。

  《人与土地》,秋季的中段,用了三四天时间,很速度的就把这本书读完了。倒不是我刻意快速,只是读来太过顺畅,自然而为。里面有一张P84-P85的跨页照片《南投县鱼池乡,1979》, 我想提出来单独说一说。其实在阮先生的摄影作品里,是绝少有纯空景照片的,基本都会有人出没其中,但是这张,就是纯风景,还是全幅跨页的。我第一眼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就是震撼,纯震撼,总忍不住翻回来反反复复看。纯黑白的风景照,竟然这么美!在五色令人目盲今天,各种精美绝伦的彩色风光照充斥眼球,令人审美疲劳,我就一度因为西藏的风景片看太多到有点反感,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打消了去西藏的念头。这张照片里,没有绝壁雪峰,没有高山湖泊,没有独秀佳木,只是普通的乡下一景,但因为遇到了特别明晰透彻的好天气,以及一片阡陌水田的镜面作用,拥有了其清透的美感,爽爽朗朗,干干净净,如同十四五岁的小姑娘,纯真不做作,天性自然开怀。

  最后说说文配图的编排。虽然很多摄影集只是照片的单独呈现,一般只加个拍摄地点和年份,但我对于文配图的方式其实并不抵触。阮先生的这几本摄影集正是这样的呈现,于是我就先读了照片,了解自己单独就图所形成的初步感悟,然后再读读阮先生就这张照片发散出来的一些拍摄背景、感想等文字,了解到一个更丰富的台湾,以及一颗更深入的内心,倒也不无裨益。不要怕会被拍摄者牵着鼻子走,在我们的体验和感知还不足够丰富和深入的时候,作者的解读其实也提供了一种可能,世界本没有绝对的客观,假使这种解读更妙,读图的人若借此被引入了一个桃花源,何乐不为呢?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四):那个时代那些人

  20世纪未,阮义忠将所有未发表过的作品整理成四个主题:“有我人物无名氏”、“手的秘密”、“正方形的乡愁”、“失落的优雅”,并冠以“告别20世纪”的总题,用来对创作生涯做一阶段性的集成。在本辑“失落的优雅”里,阮义忠又将这些反映贫凡人生活的黑白照片分为四个单元:望乡的背影、岁月之矢、必然与偶然、那个时代那些人。

  这些朴素的黑白照片如同农牧时代的恋歌散发着眷眷怀旧的味道。有一张照片,一只老牛拉着板车在乡间小径上慢吞吞地移动,牛很老,板车上的人也差不多,才耐得住那样的速度和闲情。作者回忆,“即便是回忆,惆怅的情绪依旧令我悸动。在拍照的当年,这种场景在台湾乡下已不容易碰到,因为一种装了小马达,叫作铁牛的拖拉机已开始在农村风行。还用牛车的农民,不是手头较紧,就是格外念旧。”被工业文明计算机时代颠覆的农业时代已慢慢远去,如今的我们走到哪里,都有工业侵入的痕迹,匆忙的人生脚步,却常常忘记在追寻些什么。拖拉机取代了慢吞吞的老牛,就像是桂林漓江水上动力马达的轰鸣吵翻了“小小竹筏江上漂”的意境。

  在这本旧照集里,阮义忠呈现的是旧时代即将消亡前的宁静一刻,也是看不见的洪流即将席卷而来前最后的沉静、从容。在这些照片里,可以读出曾经的农业社会根深蒂固的人与土亲,长幼有序,敦亲睦邻,惜物爱物,以及知命惜福的安然和自食其力的尊严。是的,尊严,如同梭罗所说“尽管失败和挫折等待着人们,一次次地夺走青春的容颜,但却给人生的前景增添了一份尊严”中的尊严。

  这些远去的并非完全美好的片断,都被阮义忠冠以一个美丽的词“优雅”。在被记者问及优雅的定义是什么时,阮义忠的回答是“克已复礼“,并补述”将这些人人都懂的道理落实于生活之中。”又说,“这一帧帧照片虽‘错过了最好的瞬间’,但我希望它们仍能为越来越难看到的优雅行止稍作补白”。

  为了更进一步了解“优雅”,不妨再说说优雅的反面“粗鄙”。学者徐贲在《中国为何普遍粗鄙化》一文中说,“现今社会中有不少人似乎得了一种精神上的流行病,那就是变得越来越要面子,但却又越来越粗鄙。这是由于“荣誉”与“不荣誉”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甚至荡然无存”,“有人把这种粗鄙称为“不要脸”,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寡廉鲜耻、不知羞耻”,“一个社会整体越缺乏是非价值,越不正派,不知耻之人就会越发大胆地发无耻之言、行无耻之事。”。而学者邵燕祥在《普遍粗鄙化:当代的社会病》中再次印证,“中国的粗鄙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病和一种社会病。在粗鄙化的社会里,人必须习惯粗鄙才能生存,因此会变得很皮实,这就像在污染的环境中,人都会变得特别能“抗毒”一样。这种对环境的适应虽然显示了非凡的生存调适能力,但未必是一件好事。”很显然,在《失去的优雅》里阮义忠以对优雅的追忆缅怀那个时代那些人的精神状态------这,才是件好事。

  另,这本书被深圳书城选为28期(2013年10月)十大好书之一。

  又另,我手上的这本,P121页---P130页装订错误,下次请仔细啊。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五):欣赏大师的摄影作品

  很高兴能拥有阮义忠的图书。

  看到序言中解释说:这是部阮义忠先生未发表过的作品合集。自己不由的暗想,这些摄影作品,在阮义忠先生眼里,第一时间内并未达到当初拍摄时的艺术境界而被暂时搁置。或者说是摄影大师的失败之作,所以书名挺有意思的,隐含着某种的意味。

  然而,对于读者,翻看着这些摄影作品,一幅幅黑白照片,配合着作品边上的文字解释,却也能体会出当时拍摄时摄影大师的艺术构思。

  这一帧帧的照片,记录了当时的风土民情,不就和自己现在手中的手机相仿,随手拍下美丽的瞬间。这些纪实性的照片,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拍拍,然而也成为像阮义忠先生同意的摄影大师呢!

  很喜欢封面的《山路的小姐弟》,人物形象生动自然。如果让我来拍摄,普通相机拍下的,无非就是人物和前后景都是实的,而在阮义忠的相机下面,突出的表现了小姐弟的形象。哇,拍好照片必须要有台好相机。再看看《几乎近遗忘的山城》,近处的小男孩和后面的背景清晰的显示着。好像又和一台好相机无关了,好矛盾呀。

  放下心情,还是该欣赏阮义忠先生相机下的艺术世界。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六):读《失落的优雅》:赏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的真实之美

  因为最近开始对摄影尤其是艺术摄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阮义忠的作品也便成为了我不能不读的启蒙文本, 不过,他的作品不是专门教授摄影的工具书类的专业读本,而是他用浑然天成的影像和略约的文字共同演绎的自然世界与人文世界的真实之美的文本集。

  与专业摄影工具书不同,阮义忠这本《失落的优雅》和我先前读过他的《二十位人性见证者》、《人与土地》和《一日一世界》等作品,带给我的启发是完全来自于心灵以及感知系统的,因为阅读的过程中,阮义忠朴拙的文字和他那些貌似平淡无奇的影像作品给我带来了空前的震撼,我甚至感觉心被一双手弹拨着,还有高山流水的音韵款款而来。

  《失落的优雅》集合了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阮义忠在台湾各处行脚,拍下了无数百姓日常生活动人瞬间的八十一幅照片,他还以简练的文字讲述了每一帧照片背后的故事,“真实呈现了从乡村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时,一个变动中的台湾”。

  我对阮义忠用文字以及影像共同诠释的“从乡村社会向工商社会转变时,一个变动中的台湾”非常好奇,不过一路读来才发现,原来变动中的台湾基本就是变动中的中国,或者说变动中的台湾即是变动中的中国的一个微小组成部分,作为七十年的出生的我来讲,我曾经亲身经历了那些变动,因而那些影像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陌生感,反倒是那些文字解读对于影像点睛作用和对于历史进程的保留作用实在令我赞叹,他葆有了那份早已不复存在的真实,也让我真切地感知到作者对于故园、过往的深深眷恋和对于百姓、百态的种种体味。

  阮义忠是完全遵循了“忠于对象,肯定其代表的价值,绝不利用对象彰显自己的意识形态……”的,于是在阅读和欣赏他的作品的时候,以往那些急于对摄影形式以及技巧有所发现和认识的观念,仿佛也都淡去了很多很多,想反对于自然的感知、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反甄更加强烈地占据了我的所思所想,而且我会将自己的感受同阮义忠的文字解读对比来看,发现那些不同与相同,甚至我还会为那些不同而讶异,也为那些相同而惊奇。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七):那些年龄比我大的照片

  收到拆开后望见通白通白的封面,标题用上有优雅气质的棕木色以及从指尖传来的那份触感都让我心生欢喜。如同是在翻阅一本经过历史打磨的照片。

  看完后重新翻看了所有的照片,真的是老老照片啊,每一张,年龄都比我大。这样的一种历史既视感带给我的触动让我的表达显得有些失力。

  当初阮义忠给老照片分成“有名人物无名氏”等四个主题时,归类给失落的优雅的照片想必是更多跟从了失落的心境。而优雅,是对失落最好的升华。我也很是喜欢作者在表述农妇的优雅时的一句表述:在我看来,本分真诚面对自己,坦然无碍面对他人,就是优雅。

  书中对每张照片的描述看完都略带失落之感,因为有对比,有期许,有无奈,更有祝愿之心。我特别特别地对书中其中一张睡在沙滩上手握线杆的照片有深刻地印象,这种把自己交给大地,同时也自留一条生命的系绳,更像是尽管我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在七点一刻左右自然醒来,也会设置一个八点整时的闹钟。

  因为未曾踏足那片土地,也尚未熟知其人文地理,里面很多的地名我只能通过电子地图的协助,才能略知一二其地势气候特点而拥有一份想象体验。整个过程走起来,很舒服。

  以上,完。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八):恋恋风尘 时光永恒

  在有关银行或其他建筑的新闻配图上,经常会看到一个或数个路人的身影飘忽经过。对此,我曾好奇地问一位搞摄影的朋友:光拍建筑物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需要出现人的身影?他回答:为了显出人气。没有人,这些建筑物就显示出一种死寂的状态了。只有把人拍进去,建筑物才能显出其存在感。

  摄影家阮义忠也说他喜欢拍人,较少拍景,绝少光拍物。然而,在《失落的优雅》中他有一幅罕见的光拍物、没有人的《农夫鞋与老竹凳》,构图为一张老竹凳,旁边是一双农夫鞋。这张相片中虽然没有人,但人其实已经呼之欲出,人的气息弥漫于这幅相片的里里外外,这一双农夫鞋不禁令人想起了海德格尔对凡高画作中的农鞋的描述:

  从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梆梆、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着那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垅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皮制农鞋上粘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而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的谷物的宁静的馈赠,表征着大地冬闲的荒芜田野里朦胧的冬眠。这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的稳靠性的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隐含着分娩阵痛时的哆嗦,死亡逼近时的战栗。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妇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正是由于这种保存的归属关系,器具本身才得以出现而自持,保持着原样。

  在海德格尔看来,农鞋在梵高的画中达到了它的存在的本真。也就是说,存在的真理在艺术作品中发生了,显现了。阮义忠对他的摄影也有类似的启悟,他说:拍摄乃捕捉事物之形,事物乃本真之形,摄影和事实的关联正是“如影随形”,影是空,形是真,真空之中得妙有。

  在我看来,阮义忠拍摄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现收入《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两书中那些已经载入摄影史册的相片,那些表现台湾民间日常生活、风习的黑白摄影,真实地为我们还原了生存的本真、时代的空气,是已然失落了的光阴的真实显影。翻看这些黑白相片,我们不但闻到了草香、土香,它们甚至将“地气、人气、空气都混在一起了。” 每一帧相片,无论是弯腰种田、海边踏浪、结网捕鱼、收获甘蔗、种植花生、收获洋葱,无论是庙会、迎神、娶亲、拜祭、做布袋戏玩偶,无论是沉睡于襁褓中的婴儿、愤怒的少年,还是艰辛的青年、忧愁的中年,乃至看遍世事的悠然老人……都是其时即将消逝的台湾农业社会的一点一滴、一情一景,集合起来看,就构成了极具冲击力的时代的面貌和形影。当我们隔着岁月的距离看这些相片,那个乡土社会,尽管已经不再存在,却透过他的影像,凝固成不变的永恒。用阮义忠自己的话来说,摄影最重要的就是要礼敬对象,不仅要拍出对象的好,也要拍出对象可能有的好,他确实是这样做的。这不禁使人想起小津安二郎的电影,摄影机一视同仁,对待片中的每一个人如同宾客,彬彬有礼。同样,阮义忠的摄影从来不只是对人间世事的冷漠记录,而着抱着一份期盼,怀着一份虔敬。在工业化的大潮即将逐走农业文明时,他怀着一腔浓浓的乡愁,一种不舍,一份敬意,为台湾最后的乡土社会留下了一点美、一片真、一种优雅的精气神。他说,在按快门的一瞬间,“一切人、事、物都达到了和谐与饱满”,这样的状态稍纵即逝,需要有上帝般的眼才能将它留住,因此,在很多时候他会谦逊地说是上帝替他按下了快门。

  阮义忠,这位以《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两本书和创办的《摄影家》杂志而对中国摄影有着卓越贡献的“中国摄影教父”,近年来通过大陆媒体的大量曝光,得以为摄影圈之外的人们所认识,他在大陆媒体开设的摄影专栏“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等结集成了书,使我们得以欣赏到他的摄影技艺,以及更重要的,感受到这位“台湾布烈松”的浓厚的人间情怀。

  阮义忠最初喜欢的是文学,写过小说,后来学过画画,最终才将摄影作为他毕生的志业。有意思的是,他痴迷的文学流派是存在主义,但他最后之所以转向摄影,除了受布烈松等摄影大家的影响之外,显然与当时台湾文坛的乡土文学潮流息息相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化大潮席卷台湾社会,农业文明式微,此时在文学界,陈映真等人发起了乡土文学写作,在音乐界,罗大佑唱出了《鹿港小镇》,在电影界,先有李行的“健康写实”电影,后有台湾新电影兴起,《儿子的大玩偶》、《恋恋风尘》等新电影出炉,不约而同地对台湾的工业化浪潮进行反思,对正在消逝的农业文明唱起深情的挽歌。也正是在这股大潮下,乡土出身的阮义忠抛弃了文学,“从沉溺于想象、越陷越深的困境中脱身而出”,落实于人间生活,正视他生存的根基,终于拍出了《人与土地》、《失落的优雅》中那批令他成名的黑白摄影。

  阮义忠的摄影,其实是从城市出发,对乡土文明所作的一次还乡式的寻根。因此,对于在城市中的读者来说,这些数量丰富的黑白影像,构成了一个心灵的原乡,诱发出我们浓烈的乡愁,尤其对于曾经在乡村度过童年少年的人们来说,阮义忠的黑白相片,有着一击即中触动泪腺的奇异魅力。

  阮义忠的黑白摄影,特别容易让人联想起侯孝贤的电影,阮义忠镜头下的人、事、物,和侯孝贤的电影《风柜来的人》、《恋恋风尘》、《童年往事》中的人、事、物有着同样的脉络和内容,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以传统乡土中国价值观来观照人生与世界:人活在他周遭的现实环境中,与环境浑然一体。人的喜怒哀乐都与此息息相关。在《风柜来的人》中,脱离了乡土的几个少年,将面对不可知的未来;在《恋恋风尘》中,失意的男主角,最终还是要在大自然和乡土的怀抱中疗愈失落。在阮义忠的黑白摄影里,你永远无法将人和他身边的事物分开来看,你无法将一个人和他身边的山岭、蔗田、稻田、海滩、老屋、长街等分别开来,它们构成了他的背景,塑造了他的肉身和思想观念。更进一步,阮义忠将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化约为人与土地的关系,将人与土地的情感变成了一种类似信仰的关系。在整个社会呼啸着迈向工业社会时,阮义忠逆着时代的步伐向后退,回溯人与土地的这种最根源的关系。与其说阮义忠是在摄影,不如说他是在捕捉整个时代的乡愁和情感,因为事实上农业社会就是人类共同的乡愁。他认为,人没有土地不能生存,土地是人类之母。他难以忍受的是那种将土地弃如敝屣,毫无保留地拥抱工业社会的那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因此,他要用摄影的方式提醒人们尤其是离开土地太久的人们回过头来,了解一下自己跟大自然的关系。

  许多年前,当年轻的阮义忠放下文学带给他的迷惘,转向摄影时,他绝对想不到,从凌空虚蹈的想象世界下降到脚踏实地的日常生活会让他找到归宿:“摄影让我找到根,使我在这片土地上产生实在的认同感;观看之道让我成长,使我体会所有人类息息相关,理当互助互爱,共荣共存的道理,这是我一辈子在走的路,而我所有的摄影作品正是回家路上的一步步的脚印。”

  对阮义忠来说,摄影,让他找到回家的最短路程。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九):克己复礼的优雅

  这是一本我连续读了两遍的摄影随记,首先是文字并不多,而且每张照片都附有作者的心得和感受。这也是我在看其他摄影作品的苦恼之一,很想知道作者在拍摄前后是怎么想的,当然你也可以说相由心生,每个人都会有,也应该有自己对于作品的理解。但是我还是更想知道拍摄者的构思以及拍摄的经过。(也可能是自己太肤浅了,没有解读无法完全理解作者意图)。

  首先这本书的黑白照片印刷质量非常不错,层次分明。唯一的问题是所有横幅照片,全部是跨页的,这样对照片的展现和欣赏大打折扣。特别是 [ 农妇的优雅 ], 本来是一张极为精彩的人物肖像,但是由于跨页,造成的脚部变形和凳子不在一条水平线上。还有 [ 唯有业随身 ] 也造成了被摄主体的头部严重形变... 就不一一列举了。所以十分喜爱所有不受装订排版干扰的竖幅作品,干净,层次清爽。

  阮先生在摄影之前,也曾自己动笔写作,可以从其平实淡雅的文笔中感受的作者的淡定和儒雅!文字+图片,时而让你莞尔,时而让你潸然。极好的一部摄影书籍!张张精品中精品,真心佩服阮先生的视角和作品后的心思。看完之后,不禁极想看大师的彩色作品。

  /S, 那个在文中提及两次的小杜摄影师,呵呵 ^-^

  《失落的优雅》读后感(十):天赋异禀的人,都有使命在身

  天赋异禀的人,都有使命在身

  《杭州日报》10月20日专访

  记者 潘宁 周华诚

  就在暗房快要被人们忘掉的时候, 就在好多摄影家都不去碰它的时候

  ·我们知道,最近您在杭州开办了祖国大陆第一个阮义忠摄影工作坊,杭州是首站,接下来还会去北京、广州、成都等地举办并进行讲座。您有“摄影界教父”的美誉,在祖国大陆设立工作坊、办讲座的动因是什么?

  阮义忠:最主要的一个动因,就是我想把摄影的暗房技术留下来,让更多的人不至于遗忘这门珍贵的手艺。

  通常我们认为,照片是艺术的表现,但照片同样是“物”,我们对待摄影,对待照片,更要保有“待物”的态度。

  当前铺天盖地的数码影像技术之下,作为摄影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暗房技术,快要被我们忘掉了。大家一直在啪啪啪地按快门,然后从相机屏幕马上能看到成品,迅捷是迅捷多了,但一种意味深长的东西却丢掉了。

  我们已经不会去这样思考问题——就是一张影像,当它要诞生的时候,跟拍照的人会有一种生命的共鸣。

  以前,在红色的暗房灯光下,看到一张白的相纸在显影液下飘动,影像慢慢浮现上来,这样的感觉,就好像一个生命的诞生,非常美妙。

  所以我开设工作坊,办讲座,给大家上课,把学员带到暗房里,让他们体会这个美妙的过程。

  哎,我发现,学员们开始慢慢有所改变,第二三天,都纷纷开始上网,要去淘那个暗房设备。他们会把这些设备和他们学到的暗房技术带回宁波,带回温州,回去后,他们可能每一个人都会建一个暗房。

  就在暗房技术快要被人们忘掉的时候,就在好多摄影家都不去碰它的时候,我来了。

  我毕竟还是有点影响力的人。

  来学习的人,每一个人都是一粒种子,回去之后,他们就会播种,会和身边的人分享这门技术。这就是我的初衷。

  数码摄影,你拍完也就拍完了,拍完后影像和你的关系好像也中断了

  ·非常欣赏您所提倡的对待影像、对待照片要像“待物”一样的态度,当今科技发展得如此高歌猛进,您还在如此坚守。

  阮义忠:我刚刚学习摄影的时候,使影像产生的第二种方式,还没有在世界上出现。我这个人是喜欢从一而终的,后来数码技术出现了,很多朋友纷纷改用数码摄影,他们跑来对我说,传统相机,暗房,这些都会消失的啦。底片!你还在用底片,终有一天你会连一张底片都买不到的。

  我回答他们,就是因为知道暗房技术也好,底片也好,总有一天它们会消失殆尽,所以能多拥有它们一天,多用一天,就是我的福气。这也是我的生命态度。

  数码摄影,你拍完也就拍完了,拍完后影像和他的关系好像也中断了。

  现在发微博我就用数码,发完后我就没有什么感觉。可是,在暗房中的体验对我来说是非常幸福的。刚拍完照片,第一次在暗房放洗,过了几十年后,你再一次放那张照片的时候,光阴荏苒,然而最初的那个影像却是永远定格的,只有那张照片是永远不会变的,你面对它的时候,哇,像照镜子一样,你自己变了多少?变得够不够好?因为这张照片是你拍的,你最清楚当初你面对它的时候是怎样的情况,完全能够照出自己。

  摄影的本意是捕捉生命的感动,可是,从某个角度来说,暗房技术,是让感动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跟你发生关系,你每次放照片的过程就是让你回到现场,回到那个当下。

  拍摄是乐谱 放大是演奏

  在业界,他们叫我“无影手”

  ·摄影界都知道,您的暗房放大技术是极其精湛的。

  阮义忠:我的放大技术是非常特别的,加光减光,完全不用任何工具,完全靠两只手,所以他们叫我“无影手”。图像上的任何细节,我要档哪里就挡哪里,真的是会把人看呆的。

  就像传统的手工艺,你做什么事情把它做到极致,那就是艺术。连我自己都很吃惊——怎么能把暗房做得那么好?怎么会想得出来?

  拍照拍完了之后,出来的只是乐谱而已,乐谱是没有声音的。按快门,只是把乐谱记录下来而已,而暗房和放大才是演奏。

  拍摄是乐谱,放大是演奏。

  摄影对我来说是重新回到童年,重新成长

  ·您一直说,向往城市,讨厌出生地,不喜欢农村。然而通过摄影,您最终在摄影中反躬自省,发现了您的安身立命所在。

  阮义忠:我是农村出来的,我讨厌农村,一心想成为一个知识分子,一直到拿起相机来的时候我才开始反省,啊,这就是我以前最不关心的那些人,可是就是这些人,毫无保留地接纳了我,看到我就相信我,愿意让我拍。

  摄影让我重新回过头来,重新认识我的父老乡亲,我想方设法把他们拍得美,甚至把他们拍得比本身更好。

  所谓艺术,就是把事物本来的意义再加强,把原有的好与美的地方再强调出来。

  摄影对我来说是重新回到童年,再成长。

  我的童年是在宜兰度过的,宜兰那个地方非常压抑,一年365天几乎天天都在下雨,小时候最深的记忆,就是成天看着雨淋在窗前,我的小书桌板就面对着窗户,屋檐外,成天下雨,天又灰灰的,下得好烦,童年少年都是这样。

  那种湿答答的雨,那种去哪里都不方便的压抑感,特别催生一个人的想象力,因为你不能行动,只有靠想象。

  有一次上厕所,很简陋的露天厕所,旁边就是猪舍,我抬头一看天空,整个人就像被电到一样,真的很震撼,啊,怎么天是这种颜色的?原来天空是蓝色的,我已经忘记掉了。

  雾蒙蒙雨深深。我想,这样的雨是会催生所有的宜兰人都想往外走的,宜兰人在台湾的文化界是很厉害的,小说家黄春明,雕刻家杨英风,西画家吴炫三,被遗忘掉的水彩画家蓝荫鼎,等等等等,他们都非常棒,后来都去了台北发展。只有黄春明又回到了宜兰,他在台北好像是一个不被需要的人,在宜兰,则是任何人都知道他,所以他在宜兰生活得好开心。

  ·您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文学家。倘若没有文字的功力,所有的摄影也仅仅只是摄影而已,而您让它变成了艺术。

  阮义忠:会欣赏文字的人,肯定比会欣赏照片的人多太多了。我是先写文字的,只是后来在摄影方面的成就,让人忘记掉我在文字上的功力了。

  《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注:这两部著作在大陆出版,更名为《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如果你们看过这两本书,你们会说,哎,真会写,那么理论的东西能够用那么深入浅出的方式写出来。我写的时候也在表扬自己,我的文字不是写出来的,好像是从心里流出来的,那些文字起先都是在杂志上连载的,最后集结成书。记得那些文章都是在台北一个西餐厅的餐桌上写的。

  每天早上,我开着车子,带着太太和小孩出发,小孩虽然已经上幼儿园了,但他喜欢跟着我。我们在餐厅吃早餐,太太的公司就在附近,吃完了她就去上班,我就在桌子上开始写作,儿子坐在我对面,我给他几张纸,一支笔,他自己画画,画累了就到边上的小公园管自己玩。

  如果那天是截稿期,必须要交稿了,我就对自己说,交不出稿子,你今天就别想走出这间餐厅。

  早餐的时候,餐厅的人很少,到了午餐时间,人气就开始旺了起来,嗡嗡嗡,到处是声音。但我对一切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身边的一切好像跟我无关。

  我们点了午餐,吃完后继续写,如果还没写完,晚餐继续来一个,如果还没写完,就继续加班。直到写完,才冲出大门,去街上叫一辆计程车,编辑部都在那儿等我交稿。

  我的三本书就是这样在同一家餐厅的同一张餐桌上写出来的,那间餐厅的名字叫“芳龄”,连锁的,现在已经消失了。

  身心都聚焦在一点上的人才能够做到。

  现在回过头去再看看这几本书,很惊讶我那时怎么能够写得出来?那时候的状态太舒服了。

  只有身心都聚焦在一点上的人,最后才能够做到他想要的那种境界

  “你真心想做一件事的时候,天地万物都会帮你”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下面是我戒烟的故事

  我以前抽烟很凶,左手一支烟,右手一支笔。戒烟以后,突然完全就写不出来了。

  戒烟又是一个故事。

  有一天,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我去台北艺术大学上课。那个时候学校刚刚从临时校区搬到新建好的校区,家里到学校的距离很远,开车要从台北这一端开到另一端。

  一上车,我一摸口袋,哎,没带香烟,通常一上车我就先点烟,可是时间已经有点赶了,再回去拿烟,开门上楼的话会很耽误时间。那天很奇怪,一路绿灯,那个时候,台北的街头,只要有红绿灯的地方都有一个卖香烟的,不用停车,手伸出去把钱递过去就可以买了。可是那天居然一路绿灯,根本没机会停下来买烟。到了学校,烟瘾上来,赶紧冲到学校的贩卖部,那个时候学校的贩卖部还会卖香烟,现在已经禁止了。因为是新校区,好不幸,贩卖部根本还没有开张。这个时候,上课时间已经到了。

  我开始上课,哇,讲得天花乱坠,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当然讲得非常兴奋。突然间,脑子里一片空白,一瞬间忘记下一句要讲什么,上一句又讲过什么,一个人站在讲台上,发抖,冒冷汗。

  我的烟瘾非常厉害,以前这根烟还没有抽完,第二根已经点上了,烟不离手。当时的场面很尴尬,学生们前一刻还用景仰的眼光望着你,这一刻大家都瞪大眼睛不知所措地望着你。回过神来,我说,不好意思,各位同学,请原谅老师,我今天刚刚开始戒烟,还不习惯。

  回到家一算,这一天已经超过十个小时没有抽烟了,我决定睡觉,又怕晚上会梦醒,想抽烟,就把烟盒放在随手摸得到的地方。没想到,好久没那么香甜地睡到了天亮,好舒服,空气也特别新鲜。晚上睡前还是把烟摆在很容易摸到的地方,然后又是一晚上的安睡。

  那么就戒烟吧。我把所有的香烟一条条剪断,冲湿,扔掉。

  啊呀,痛苦啊难受啊,难受到每天都昏昏欲睡——烟是很痛苦的,跟戒毒差不多,我虽然没有吸过毒。整个人脾气非常暴躁,写文章,写几行就被我揉掉,整整搞了一个礼拜,都快吐血了,也没有写完。

  我知道,只要我冲出去,冲出去买一包烟,这个文章就会一气呵成。

  可我最后还是戒烟成功。

  我想要说的是,天赋异禀的人,都有使命在身。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wenzhaidaquan/312600/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 600字美文摘抄【4篇】 600字美文摘抄【4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为您推荐
  •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简·爱(JaneEyre),是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孤儿,年幼时被送到舅母加抚养,过了十年被歧视、受虐待的生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美文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欢迎品鉴!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 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欢迎品鉴!
  •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English)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由26个字母组成,是欧盟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亦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