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视频]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的读后感10篇


文摘大全 2019-08-05 22:11:28 文摘大全
[摘要]《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 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 读后感

【www.anne5.com--文摘大全】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的读后感10篇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是一本由易中天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读后感(一):专家和外行都可以看看。

  我看这本书是当入门书籍看的。我一想到要了解诸子百家,有那么多书要看,而且是文言文,我就头大。于是,想选个简本的读,有易中天讲,我就很放心。我倾向于易中天,愿意信他话。

  本来应该是本干巴巴的知识普及读物。但我读出人味来了。尤其在最开始的一段。如下:

  “轴心时代的思想家,是犹太,印度,希腊和华夏民族的精神领袖,也是世界各民族的精神导师。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不但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而且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因此,他们遥远,却不陌生。但同时,他们亲切,却不清晰。有多少人能一五一十如数家珍地说出其思想,观点和方法呢?恐怕不多”

  “这当然不行,必须梳理。”

  一下就让我想起易中天先生,在讲坛上的语调与眼神了。

  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轴心时代之所以叫做轴心时代,并不仅仅是因为在这个时代里产生了非常多伟大的思想,还在于,这些思想,此时此刻还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必须梳理。

  在阅读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我可能是孔子,庄子,韩非等人的综合体,每个人的思想,我都拥有过,并且在不同的时间段,我推崇不一样的思想。

  读的时候,我大概丧失了孤独感。因为,在很久以前大家都是这么想问题的了。我只是沧海一粟,渺小固然渺小,但我不孤独了。我大概有点追究源头的意思,思想的源头。

  至于里面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发言了。因为,我是从无到有的,无法评判,甚至不知道自己现在的有是不是对的。

  但不管专家和外行都可以看看这本书。外行看,相当于是跟老祖宗聊聊。内行看,相当于思辨,看看别人是怎么理解的。

  最后,本书最好的地方,是易中天经常写着写着给你丢出一个:为什么。一方面是,逻辑到这,该有疑问了。二是,易中天不想简单的罗列知识,而是想让我们知道为什么以及百家的不同。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读后感(二):诸子的时代

  春秋战国,也是诸子的时代。

  这一时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迸发期,东方的孔子及争鸣的诸子,西方由泰勒斯以及其后来者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开始的希腊先哲,以及中间的犹太先知、释迦摩尼。世界的中轴线上涌现出人类的精神文明,从而形成不同的文明圈,时至今日,人们也未曾完全成功的超越前人。

  诸子的世界,讨论着救世之法、人性善恶、生存之道、社会制度、权力之别以及生命的意思,对于我们后来者,有深远的意义,借鉴前人,思考自身、未来。

  易老师的这本书所讲的只是诸子思想中的一部分。诸子的思想如同北海之水,浩瀚无边,不见际涯。而我们只能望洋兴叹。然后,去汲取营养,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取一瓢有一瓢的感悟!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读后感(三):小贺读书时间--百家争鸣

  光春秋战国老易就写了三本,可见这个时期有多“丰富”。《青春志》讲文化,《从春秋到战国》叙述史实,《百家争鸣》论东方哲学。至此先秦历史的盲就扫完了。而我东方哲学最具影响力的逃不出儒、墨、道、法,跑不掉孔、墨、老、孟、庄、荀、韩非各子们。几乎同时代,希腊也开始了“我思故我在”的“空前盛世”。儒家讲仁爱,亲亲尊尊,小康生活。墨家讲兼爱,要平等,要每个人劳动的权利,墨家的社会主义却走向了专制。道家讲自由,无政府主义,弱者生存,谁也别管谁。法家讲人性本恶,要威胁利诱,严刑峻法。各家争论不休,孔子各种不得志,而韩非貌似胜出。不过后世皆是或儒法并用或外儒内法,关于德治和法治的博弈也从未停止过。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读后感(四):大牛为如何管理国家操碎了心

  那时,所有大牛为如何管理国家操碎了心,真是群星璀璨,精彩纷呈!

  孔:克己复礼为仁,统治者仁政,百姓注重礼乐,互相给面子。

  孟:做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主张民权,君权天授,实为民授,你不仁别怪我不义。

  老子:主张无为,弱者生存,以无为求有为,无为才能救世。

  庄子:主张无为,根本无需救世,以无为求无为,上如标枝民如野鹿。

  墨子:兼爱,非攻,爱人们爱社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统治上主张尚同,即推选人民代表,像民主集中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其实就是专制。

  杨朱:提倡真正的民主,倡导“贵己”,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

  荀子:人性有恶,化性起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韩非子:人性本恶,仁义道德不管用,夫妻父母子女不可靠,靠法治。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读后感(五):诸子百家,相爱相杀。

  易老师提出了6个问题

  1.这世界有救吗?

  2.那个社会好?

  3.君权、民权、人权哪一个重要?

  4.活着为了什么?

  5.怎样生存?

  6.什么制度好?人性是怎样的?

  第一个问题:这世界有救吗?

  答案有

  孔子 仁爱礼乐来治(克己复礼) 亲亲(亲爱亲人)尊尊(尊敬尊者)

  墨子 仁爱有亲疏爱恨之分,一视同仁,兼爱而治。

  庄子 无为而治 夏禹“使民心变”;帝舜“使民心竞”;帝尧“使民心亲”,因为统治者的统治,有亲就有疏,有爱就有恨。尧使人民爱护自己的亲人;到了舜,人民相互竞争;再到禹,相互斗争。所以庄子主张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地不需要受到统治。庄子主张先救自己,后救他人,最后救国家,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倘若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问题处理好了,别人也不用操心你了,国家也不用操心了。

  韩非 法治

  第二个问题:哪个社会好?

  墨子: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自食其力,按劳分配,各尽所能,机会均等。可是人民虽然平等,但生活太苦。而且这种社会导致了专制,墨子的“尚同”(公正与否老百姓不能判断领导逐级判断)导致了专制。这是一种义务而不是权利。

  庄子、老子:“无政府”政府和领导没有或者虚设最好。

  韩非:君主无为但集权,君主的事物大臣处理,闲杂人等统统消灭,留下展示战士农民和管理战士农民的官员,各司其职。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儒家:小康社会。家的概念,天下为家。财产家有,职位世袭。

  第三个问题:君权、民权、人权哪一个重要?

  孟子:民权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韩非:君权至上 两面(奖惩赏罚)三刀(威势、权术、法制,建立威势震慑天下,权术对付臣下,法制约束人民)

  墨子: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主张民权,但他设计的蜂蚁社会需要一个理想化的圣明和懂得兼爱的圣人,这难以实现,最终会因为其“尚同思想”导致专制。

  杨朱(道家):人权 局部利益构成整体利益,不能因为整体轻易随便地去牺牲局部利益。况且当时社会牺牲往往只是去满足统治者的贪欲,这是一种剥削和掠夺思想。所以干脆一毛不拔,不为国家做任何牺牲。

  第四个问题:活着为了什么?

  庄子:活着是为了自己。我行我素。

  孟子:做大丈夫。万物皆备于我;不怨天,不尤人;富贵不能移,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无傲气,但要有傲骨。

  墨子:行侠仗义。默默救宋国于水火之中,最后宋国都不知道。但义难行,天下没几个人行义,墨子只能靠鬼神来狐假虎威,约束人们的道德规范。

  孔子:天命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做一件事看重过程,不看重结果,成败天决定,尽力而为。

  庄子: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的价值在于自由。

  第五个问题:怎样生存?

  老子:为之下,弱者生存,上善若水。 水,总是往低处流,把高处让给别人。它也总是待在人们不想去和看不起的地方,叫 “处众人之所恶”;同时,又把大家都想要的送给大家,叫“善利万物而不争”。孙子(兵道): 兵道也一样,兵无常态,水无常形。避实而击虚。寻找敌人的空隙。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失不失败在于自己有没有出现漏洞,能否取决于敌人是否出现漏洞。

  天道无情。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庄子:逍遥游。潇洒自由地活下去。

  孔子:中庸地活。中,不走极端,任何矛盾对立面取其适中,文与武,刚与柔。庸,不唱高调。

  荀子:自为与自强。 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君子有常体矣。 天地万物有一定的自然规律,君子做事也有他的法则与标准。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韩非:因为利,要防范身边的人。

  第六个问题:什么制度好?人性是怎样的?

  韩非:任何人都靠不住,哪怕亲人朋友。人性本恶,趋利避害人的天性,必须要靠“两面三刀”。

  孟子:人性向善,但不是人性本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荀子:人性分性和伪。性,天生的,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恶的一面,即人性有“恶”,只能通过后天的“伪”即环境改造变成善。

  韩非:人性本恶。人与人的关系皆因利起,没有人不谋利,没有人不算计。只能用制度来防范他人作恶。

  德治还是法制:以法治国,以德育人。

  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讲天道,就是要回到太古;讲帝道,就是要回到尧舜;讲王道,就是要回到商周。儒、墨、道、法各自构建的社会思想映照当今社会都是有影子存在的。分析一下各家的利弊。

  儒家:“家”的概念贯穿整个儒家思想,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所决定的。相比墨子的兼爱更合情合理。但以德治国并不现实,社会动荡,德并不具有震慑力量。

  墨家:兼爱的思想是好的,但个体之间是有区别的,实现不了。况且墨子构建的社会人民各尽其能,每天辛苦劳作,并不幸福。

  道家:想回到太古。人民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约束。但动荡的社会如果不加以治理,岂不人民更没有方向,就算社会安定,难免有人作恶,必定需要社会的治理。庄子的思想过于理想化。而杨朱的思想过于偏激,虽然个人利益大多为君王的骄奢淫逸做了贡献,但倘若没人奉献,人人都不出力,太过冷酷。老子的思想些许片面。老子用为之下来告诫君主放低姿态,不要霸道,但当时需要统一,需要武力斗争。而且任何事都不是为之下,有些事情必须据理力争。

  法家:势、术、法是最合适当时社会的。但韩非希望社会单纯化,变成完全的中央集权,并没有把民权放在眼里,百姓必定吃苦受罪,这样民不聊生,靠权威和刑法镇压,百姓必定会起义。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读后感(六):20170723 油滑与深刻的失衡

  不出意外的,基本上大部分书评都跟我想的不大一样。《易中天中华史》紫皮儿系列一共有5本,我对它的评价大概是逐级下降,一直到第五本是三星——意思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我的主要思考在于我为什么会把它评的那么低。 因为它不严肃。 当然了以上并不是模仿易大师(打成“易大师”不用上下翻输入法哈哈哈)在书中常用的设问句式、虽然我确实发现这对于引出下文不那么尴尬确实有点用处。继续说不严肃的事。打有史官以来,记录历史以传承就是一件严肃的事儿,史官也往往需要有秉笔直书的精神,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里有句话大概能说明这个问题,这句话原意是说明道家这个学派的来历的,但是侧面能反映出古人对于修史的严肃性的认识: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褔、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 重点就在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但是这本书并不是。从第一本书的正文第一段就可以看出易大师走的路线应该是文艺加深刻的,但是不小心走歪了。先说说这么一段吧。哦对了,我这个书评名字叫“油滑与深刻的失衡”,其实就是关于文学性和历史性的一个分析(这算是插叙吧)。 第一本书名叫《祖先》。第一篇的第一段是化用了鲁迅《故事新编》的段子,这在原书里面也写明了的。咱们高中写议论文的时候老师教过“龙头猪肚凤尾”,所以我们稍微分析一下开头并不算是过度解读——我们应当相信作为一个受过几十年科研训练的老教授在布局谋篇上的技巧应当是过硬的,尤其还是其最终目的是贯串几千年历史的一大套书,开头的选取理应也确实有定下文风主调的作用。好了,说回去《故事新编》。学过文学的都知道,鲁迅所在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里头,其考的作品无非几个,杂文就是《文化偏至论》或《摩罗诗力说》,小说集子就是《呐喊》《彷徨》,兴许再多加一个,就应该是《故事新编》。《故事新编》也是个小说集,里面的小说也确实都是“故”事“新”编,就像是王小波的《唐人故事》似的,《呐喊》和《彷徨》我们要背的主题词是“忧愤深广”和“表现的深切和形式的特别”,《故事新编》就是“油滑”(这词儿也是鲁迅自己承认的,写完《故事新编》以后,鲁迅就对这个风格后悔了)。“油滑”这词儿,亲身读过可能能感受到,但是表达出来确有难度,所以我查了一下资料,比较好听的说法就是叙述语言的喜剧化(来自王瑶《〈故事新编〉散论》),不说鲁迅,表现在易大师的行文风格上就是类似于三流的相声演员——包袱抖得不利索、拿捏得不好。这是我要说的第一点,油滑。 其实关于这个名字,还有一些名堂。《易中天中华史》,这是我打心里反感的最主要的来源。我想起了马伯庸。我觉得马伯庸和易中天在这点很像,他们文学性明显是不够的,但是一个凭借着想象一个凭借着学术训练,写出了这些书。马伯庸也是有历史著作的,叫《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这本书不好,不值得看。所以我又看了《古董局中局》,毛病跟易大师在一个地方,不讲文学性,马伯庸是一点文学性都没有,纯靠想象力硬撑着。但是《易中天中华史》和《马伯庸笑翻中国简史》在名字上还是有共同点的,都以名字为主要卖点——我相信省去作家名号之后,这两本书阅读量一定会大减,所以也有一个结论,大凡以作者名字命名或者以为卖点的,多半没有好书,已经逝去的作者除外,因为价值不高的已故作者早会被历史(或者政治)淘汰了,所以吕思勉和蔡东藩还是很好看的哈。 文学性说完了,我们说说深刻吧。前几本、除了照顾到具体历史的几本,我觉得写的都挺好的,我们不要求文学性之后,发现在深刻方面还是有性价比的。大概是我的历史确实学得不好,关于女娲的考证还有三皇五帝的考证都是从这本书里第一次看到的,第一次看到自然惊为天人,就冲这个科普性高分也是稳拿的。关于国家的形成和社会的不断进化,其实本不必费那么多口舌铺垫那么些个,也就是说你看完这本书,自己做读书笔记的话,其应该不会超过五页,所以就不知道这么俏皮是为了什么(这也算是紧扣我开头提的那么个问题以及我给出的回答了)。 到了写历史的时候,就完蛋了。我们看一些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尤其是反映好几代人生死存亡的,那一定是非常难写的,巴尔扎克说过“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话被陈忠实贴到了他的《白鹿原》第一页,是有道理的。篇幅越长,至少从容量上能够客观显示出一个人的笔力如何。还有一件小事儿,关于鲁迅的,1977以后(我们都知道之前发生了什么),文学史上出于对之前制度的不满,对于鲁迅的麻木崇拜逐渐遭到反扑,出现了很多质疑鲁迅的声音,其中一个就是说鲁迅从来没有过长篇小说,这说明他文学能力不足——当然仅从这一点是没法说明鲁迅啥事儿的,但是用在这里比较恰当。——刨去夏商周的糊涂事儿,春秋战国的历史很难写,时间线乱,主次不好分,所以容易爆炸。易大师没让人失望,他果然没写好。甚至于夏商周的历史,因为他铺垫太多,也没那么明白了,这里我推荐顾颉刚的《中国历史入门》,很好看,简单清晰。继续说春秋战国,战争史易大师就略过了,单讲几个著名故事就算结束了——还真凑巧了,这跟王力编选的《古代汉语》第一第二册里收录的古文基本一样,所以我轻松加愉快的看完了这些,想都不用怎么想。当然了,我印象中好像是《奠基者》那本里头的后记里,易大师确认了他就是写了其中的几个著名战争,对于其他的并没有过多的着墨。——本来这倒是没有什么,但是想想怎么说这套书顶着的是“中华史”的称号啊。这里还要插播一个文学性的问题,易大师引出下章真的太粗糙了,说句实在话,看着让人烦。 文化史也没写好。文化史应该就是《从春秋到战国》一本吧。这里是介绍的几个学派。关于这本书,其实最尴尬。专门开辟一本书来说文化史或者说是哲学史,其意义本应是深刻的,但是你看完最后,仅仅是觉得好像是一次“巡礼”(我印象中好像其中有一本书里有过这个词),我以为是一章说一个学派,好像到后面又变成了找一个集中点下面分列几个学派不同的观点——这个结构我是能确定的,但是它的“集中点”我是不确定的。我实在没有心思捋顺这些观点,因为我有更好更深刻的书可以看,推荐张岱年的《中国哲学简史》,现在买不着了,必须到孔夫子上买了,这本书不是按学派一个一个说的,是把整个中国哲学分为几个模块,一个模块下面罗列好每个学派的观点,虽然有点难读。 最后,说说参考文献这个事儿。最开始的《祖先》的参考文献看着最渗人,毕竟都是外国人的书——你想想,书名是中华史,里面罗列的参考文献都是外国书,甚至咱们中国人的祖宗变成了亚当夏娃,难道不惊讶吗。其实最开始我是觉得真心佩服,后来我看到了一本书叫《叫魂——1768年妖术大恐慌》,我才知道我佩服早了。《叫魂》是本美国人写的书,研究的是清朝1768年的事儿,套路跟《万历十五年》有点像,从一个年数写起,逐渐辐射到文化史社会史等等。问题在于,《叫魂》那么篇幅短小的书引用的文献竟然比这本书还多,让人好生难过(《万历十五年》很早之前看的,已经忘了多少参考文献了……)。然后到了战争史的时候,多半都是引用的《战国策》一本书,无法可想。我个人反倒认为,想看战争史和文化史的,倒不如去买本《战国策》看,还有杨伯峻注的《论语》《孟子》,看这个反倒没什么用。之前高中好好背过历史的,看了这本书基本没什么提高,想看更有深度的不如自己看原书,要是高中没好好学历史的、那你估计现在对历史也不咋感兴趣,就更不用看这本书了…… 总之,在咱们中国,一个知识分子总会有些“傻念头”,比方说修齐治平啊什么的,这是好的。自古以来咱们知识分子想名留青史的如过江之鲤啊,但是真的去做这件事儿的、真的有能力做这件事儿的,在咱们这个年代,易大师是第一个,这就算是“为往圣继绝学”了吧,我们应当理解作为老式知识分子心里的一番抱负。很显然,这家出版社也是用心的,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甚至包括插画都十分精美——虽然我是拿kindle看的。所以的所以,对于这个抱负,我是佩服的,但是,这套书,我不会为之买单。最多,我只会买前两本。 我是一个非常普通的读者,对于历史还尚且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的体系,也就是说,目前我的状态就是,看见顾颉刚说的、我就觉得他是对的,转而看吕思勉,我又觉得他是对的,目前我还没有一个辨别甄选信息的能力,这算是还没有跨到这本学科的门里面吧,还属于门外汉。我读以往的历史书,都会心生崇敬、以至于不敢稍加言辞,唯恐亵渎了先贤们的思想。但是,看历史书能看到写出一个3000多字儿评论的,易大师是第一次。我对易大师没有什么偏见,不是为了黑而黑,怎么说也是听他的《讲三国》长大的,小时候还看过什么《读城记》什么的呢,虽然也没啥印象了。 就此。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读后感(七):如果没有孔子

  接在禅宗兴起那本书之后看这本书,真的感触很深。历史有那么多种可能性,有那么多的平行宇宙,孔子却成了我们这个宇宙我们这个民族的圣人教主。

  孔子及其门生肯定是没有家庭的单身汉,或者是有着极大地位不安全感的男子们。父母也不过是孩子,曾曾曾祖父也不过是个九品芝麻官,但是正是因为孔教里的孝道和家道,让中国一点点演变成有着守孝三年贞洁牌坊等等不人道规矩的社会,让贾宝玉看到贾政就想逃,让陆游没有和唐婉在一起,让范进疯了。

  当然论语里面还是有很多讲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篇章,孔子曰的寥寥数字也极有可能被有心人利用了两千年以巩固其统治,对此我们只能说:都是命啊。

  当然别的民族也有他们自己的苦难,比起欧洲中世纪的异教徒,印度的首陀罗,还有苦难代表犹太人。

  当然以家族为本的社会也很可能是保持中国两千年文明的原因之一,不像罗马或者埃及仅剩些建筑和制度供后人景仰。

  所以让我们尽情想象吧,如果百家没有争鸣,如果孔子没有放弃家庭到处跑,如果汉武帝没有独尊儒术,一定有一个平行宇宙是激动人心的。在这一点上,毛主席甚至先我们一步,他认为不需要孔教来巩固他的统治,甚至把他的对孔教的愤怒流露出来造成了一场社会动乱,名曰文化大革命。孔子终于下台了,让位给雷锋焦裕禄了。

  算起来焦裕禄之后中国已经很久没有文化偶像了,也几乎没有人写诗了,越来越多的人移民了,统治阶级是否需要让孔子回来呢?

  《易中天中华史:百家争鸣》读后感(八):没有结论的争鸣

  从孔子到韩非,先秦诸子的竞相争鸣,奏响了我们民族思想文化史上的华彩乐章,也留下了一大堆至今仍然让人困惑不解和争论不休的问题。

  但议题虽多,总的来说却只有两个。

  哪两个?

  一是如何治国,二是如何做人。

  做人的哲学即生存之道。生存之道的争论,源于两个方面的不同,一是人性论,二是方法论。道家是不谈人性的,因为用不着。在他们看来,人性就是人的天性,否则怎么能叫性(本质)?墨子、孟子和荀子则认为,人性就在人与动物的区别,否则怎么能叫人性?

  那么,人与动物的区别何在?

  墨子认为在劳动,孟子和荀子认为在伦理。墨子说,不劳动,人就不能生存;孟子和荀子则说,无礼义,人就禽兽不如。荀子甚至说,人之为人,难道仅仅就在“二足而无毛”?在父子之亲和男女之别呀!

  所以墨子贵义,荀子尊礼。墨子主张自食其力,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机会均等。荀子主张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轻重有别,贫富有称(合理性)。其价值观,墨子的是公平与正义,荀子的是秩序与文明。

  至于孟子的主张,则是仁民爱物,向善疾恶,尊贤敬长,明辨是非。这些主张,分论则仁义礼智,合论则统称为义。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这是孔孟的区别。他们共同的价值观,则是仁爱与道义。

  只有韩非,认为人性本恶。

  这就牵涉到方法论。

  韩非的方法论是“斗争哲学”。他的名言,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也就是说,矛盾对立的双方势不两立,你死我活,非黑即白。因此,人性中既然有恶,那就不可能再有善。也因此,德治和礼治都不管用,只能威胁利诱,严刑峻法,两面三刀。

  孔子的方法论是“中庸之道”。中就是不走极端,庸就是不唱高调。不走极端,就既不能讲人性恶,也不能讲人性善,不提最好。不唱高调,则不能当真主张回到尧舜或商周。如有可能,吾其为东周乎!

  老子的方法论是“正言若反”。他也有句名言,叫“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就是说,矛盾对立的双方,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按照这个逻辑,则善就是恶,恶就是善;善能变成恶,恶也能变成善。所以老子不谈人性的善恶。

  但,老子不谈人性,却谈治国。这是诸家的共同话题,区别仅仅在于:道家自治,墨家人治,儒家德治,法家法治。结果,韩非与老子惺惺相惜,因为都讲无为;墨家与法家殊途同归,因为都讲君权。反倒是既没讲过自由又没讲过平等的孟子,主张民权。

  历史要开玩笑,真是谁都挡不住。

  道路的选择却很清楚。大体上说,道家讲天道,墨家讲帝道,儒家讲王道,法家讲霸道。讲天道,就是要回到太古;讲帝道,就是要回到尧舜;讲王道,就是要回到商周。这些都是倒退。只有讲霸道,才能走向秦汉。

  于是法家胜出。

  然而法家的独占鳌头只是昙花一现。汉初贵黄老,武帝尊儒学。此后历朝历代的治术,其实都是兼取儒法,杂用王霸。学界和士林,则儒道互补,三教合流。

  也就是说,在意识形态领域,儒法两家共同成为“执政党”,只不过一个台前一个幕后,一个红脸一个白脸。道家成为“在野党”,某些时候也参政议政但多半与佛家思想轮流坐庄。只有墨家成了“地下党”,在社会底层暗地里流行,由梁山好汉和江湖帮会部分地实现其主张。

  那么,百家争鸣就这样画上句号了吗?

  没有。

  的确,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同样,武器的批判也不能代替批判的武器。比如治国的争论,虽然由秦皇汉武用他们的刀剑和权杖斩断,问题却并未真正解决。否则,怎么会有后来的辛亥革命?

  这样看,三百年的争鸣,又其实没有结论。

  没有结论也很正常。实际上,诸如人性是善是恶之类的问题,可能永远都不会有结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需要全人类来共同思考。问题是,在诸子的时代,我们有深入思考的空间,实现价值的可能吗?好像看不出。

  比如自由和平等。

  平等,是墨子和韩非都主张的。平等再加自由,则是庄子的价值观。逍遥游就是自由,齐物论就是平等。这非常了不起。可惜庄子的平等,是无法实现的;他对自由的理解,则有问题。事实上,自由从来就不是天赋,也从来就不属于自然界。以天然为平等,以率性为自由,最后只能是没有自由,没有平等。

  墨子和韩非更糟糕,从平等走向了专制。

  这就得问问为什么了。

  其实回顾一下诸子的争鸣,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质疑和争辩,都没有超出世俗生活的范围,这就跟同为轴心时代的其他民族思想家颇为不同。面对苦难,犹太先知和释迦牟尼超越了尘世;面对自然,古希腊哲学家走向了思辨。他们都在追问人的终极存在,追问世界的起源和本原。这是先秦诸子不关心的。即便老子的道,也不是古希腊的“物理性之后”,而是中国的“伦理学之后”。

  显然,我们的文明即便在她思想最活跃的时代,也缺失了宗教和科学这两个向度。也许,这就是原因所在,或原因之一。如果是,更深层的原因又是什么?

  这就关系到三千七百年以来,我们的命运和选择,只能从长计议慢慢道来。此刻能做的,是先来看看秦皇汉武们,如何缔造出中华史上的“第一帝国”。

  公元前586年-前538年,犹太先知,摩西五经。

  约公元前580年-约前500年,毕达哥拉斯。

  约公元前565年-约前485年,释迦牟尼。

  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孔子。

  春秋晚期,孙武,《孙子兵法》作者。

  公元前469年-前399年,苏格拉底。

  约公元前468年-约前379年,墨子。

  与墨子同时代,杨朱。

  公元前427年-前347年,柏拉图。

  战国初期,《老子》成书。

  约公元前390年-前338年,商鞅。

  公元前384年-前322年,亚里士多德。

  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孟子。

  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庄子。

  公元前341年-前270年,伊壁鸠鲁。

  约公元前340年-约前278年,屈原。

  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荀子。

  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韩非。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wenzhaidaquan/300645/

相关阅读
  •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初中生优秀短文摘抄集合4篇
  •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两百字美文摘抄汇编4篇
  •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英语美文摘抄50字范文(精选5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50字【三篇】
  • 600字美文摘抄【4篇】 600字美文摘抄【4篇】
  •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英语美文摘抄小短文精选三篇
  •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美文摘抄800字集合4篇
  •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小学作文摘杨梅【二十一篇】
为您推荐
  •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
    简·爱(JaneEyre),是夏洛蒂·勃朗特写的小说《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孤儿,年幼时被送到舅母加抚养,过了十年被歧视、受虐待的生活。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文摘抄加批注(锦集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
    作文(composition)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作文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作文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好作文摘抄精选十五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民日报美文摘抄800字【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
    美文牵引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这会使学生昂扬起率真灵动的生命激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英语美文摘抄范文(精选五篇),欢迎品鉴!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 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汇编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经典的文言文摘抄【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哲理散文摘抄(锦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
    摘抄是指从文刊、文件等资料里阅读的时候,把语言优美,值得品析,值得学习的词语,句子,段落记录到本子上,闲暇时拿出来翻阅。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初中800字美文摘抄锦集五篇,欢迎品鉴!
  •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难忘的一件事作文摘选(合集12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
    英语(English)是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下的语言,由26个字母组成,是欧盟以及许多国际组织以及英联邦国家的官方语言,亦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英语短文摘抄(通用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