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批判中国人的劣根性|《鲁迅批判》读后感精选10篇


爱情语录 2020-10-05 08:04:54 爱情语录
[摘要]《鲁迅批判》是一本由李长之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 80元,页数:2017-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批判》读后感(一):寻找 读后感

【www.anne5.com--爱情语录】

《鲁迅批判》读后感精选10篇

  《鲁迅批判》是一本由李长之著作,北京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17-1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鲁迅批判》读后感(一):寻找鲁迅及其作品的卓尔不群之处——评李长之《鲁迅批判》

  对鲁迅的批判不能代替批判的鲁迅,反过来也一样。与鲁迅几乎同时期的李长之写的《鲁迅批判》,名为批判,但并不是批斗,不是攻击,而是一种纯文学性的学术性的评价。

  鲁迅之所以需要“批判”,有一点是为什么鲁迅作品写得就那么卓尔不群,与别人的作品就是不一样呢?是什么造就了他作品的这种独特之处?批判一个人的作品,首先要建立了在这个人及其作品的熟悉程度上。

  如果对一个人并不了解,没有细读过他的大部分作品,而妄称批判,那则是不令人信服的。作者李长之对于鲁迅作品进行了正反两方面的论述,显然是褒义大于贬义的。

  正因为如此,此书在民国期间出版后,反而是两面不讨好。狂热的鲁迅粉丝不接受对于鲁迅的批评,而鲁迅的敌人显然又对于他对鲁迅的肯定不满。

  而文学艺术就是这样,会随着作者个人的经历发生某种程度地变化,即使是名作家,也不是从一写文就开始名满天下的,也不可能所有作品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名作。一个作家,会有成名作,会有经典作,也会有不满足、不完美的作品。

  李长之认为,鲁迅有八部作品是水平较高的,比如孔乙己、风波、故乡、阿Q正传、社戏、祝福、伤逝、离婚。这八部作品集中描述了对于愚、执拗、冷酷、奴性的农民之极大的憎恶和同情。

  在鲁迅的作品里,“哄笑和奚落,咀嚼着弱者的骨髓”,是永远要表现的内容。翻看鲁迅小说的主人公,大多如此。“悲哀同愤恨,寂寞同倔强,冷观和热情,织就了鲁迅所有艺术品的特色。”

  这些内容,都是与作者的经历有关的。李长之也对于鲁迅的创作生涯进行了分析,哪些时候出现哪些作品,并不是偶然的。“一个人的环境限制一个人的事业,但一个人的性格却选择一个人的环境”。

  在寻找鲁迅作品卓尔不群之时,李长之并不局限于唱赞歌,还是要从文学角度找出一些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也提出了些他认为写得有瑕疵的一些作品。当然,这些都是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作品,也可能被说不足的这些作品别人会认为是好的作品。

  比如,李长之认为简直堕入恶趣的一句话是,“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文学大神也在水字数吗?当然,这句话也可能被认为是别有氛围的一句话。

  大家之所以成为大家,自有其道理,但不迷信于大家,也有其道理。

  《鲁迅批判》读后感(二):李长之精神分析视角下的鲁迅

  被称为“清华四剑客”之一的李长之,在25岁的时候写出了《鲁迅批判》,当时他尚在清华读书,一个意气风发的莘莘学子。这部《鲁迅批判》不足十万字,却是鲁迅研究史上不可跨越的传世之作,也是迄今为止鲁迅研究中引用率最高的专著。一个年轻人的年轻的作品为什么受到如此推崇。我认为,究其根本是源于李长之立足于作品却超越了作品,在“人”的层面上完成了对鲁迅的打量。

  遗传、家庭、环境的视角融合,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基础,李长之从家庭、社会环境的角度追踪鲁迅的成长。从这一角度来看,李长之恰恰与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契合,也难怪于天池、李书两位在再版题记中指出,李长之是以精神分析的方法来研究鲁迅的,对于这个结论,深以为然。

  《鲁迅批判》中提到的鲁迅最为擅长的“执拗的农民性”正是鲁迅最为熟稔的生于兹长于兹的环境,基于对这一方水土上的人们深入骨髓的了解,自然“知之最深、攻击最烈、同情最大”,在完整地梳理鲁迅人生的各个阶段之后,李长之在这里有一个相当精彩的总结:“一个人的环境限制一个人的视野。但一个人的性格却选择一个人的环境。”于是,产生了这样的鲁迅,不做官不行医不耐于厦门不容于广州不安于北平的鲁迅。

  从创作来看,李长之认为鲁迅不够一个思想家,只是一个战士,更是纯粹的诗人。鲁迅抒情的文字很少,尽管他的抒情有着丰盈洋溢的情感。因为他内在的“最热烈、最愤慨、最激昂,同情心到了极点的感情”,使得温雅的抒情在他的笔下成为了稀缺。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的作品可说都是抒情的”,浓重的感情和冷冷的焦灼,“和热泪的一涌而出,只不过隔一层纸”。

  失望中的倔强,情感与理智的不释然,一个绝境中冲突的战士跃然纸上。李长之认为鲁迅不够一个思想家,因为缺少思想家的清晰以及建设的能力。如果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这是基于作品分析的方法得出的结论。

  一个“彻头彻尾在情绪里的”鲁迅,“强烈的情感,粗暴的力”,“内倾的,孤独的,爱怕羞的”,“主观而抒情的诗人”,李长之的大胆也在于此,他得出的结论是鲁迅在某些方面是“病态的”,因为“容易把事情看得坏”,所以有着“忧郁和迫害的心情”,进一步推展开来,“这恐怕是他早年情感上受了损伤的结果”,读到此间,弗洛伊德克莱因温尼科特简直统统都要站在我们面前了。

  早年养育的创伤,成长坏境中的创伤,使得一个安全感匮乏的,对世界充满本能的怀疑的人常常沉湎于易感和脆弱之中,沮丧和不稳定,善怒的反抗,“却不过是与黑暗捣乱”。

  但是,在“病态”的人格底层的另一面,一个“良善的、心肠好的、为人极真的,诚实无伪的、及其负责的、勤奋的、有勇气的、不妥协的韧性的”现实层面的理智的鲁迅。由此,李长之得出的结论是“他在情感上病态是病态了,人格上全然无缺”。

  其实,最后想到的是李长之,能准确嗅到鲁迅气息的人,何尝不是因为惺惺相惜。命运多舛的何止是这一本书呢。

  《鲁迅批判》读后感(三):作为诗人和战士的鲁迅

  鲁迅可以说是中学语文课上最让人惧怕的作者了。每次学他的课文,总觉得难懂,有距离感。对鲁迅的印象,是他根根直立的头发和一脸严肃的表情。然而,在李长之的笔下,鲁迅却是一个有血有肉、全面鲜活的形象。

  在《鲁迅批判》这本书中,李长之针对鲁迅的精神成长过程、作品特点、个人特质做了全面的审视和深入的解读,让读者全面认识鲁迅其人其文。《鲁迅批判》全书不足十万字,却是鲁迅研究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专著,也是唯一一部经过鲁迅本人批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尤显珍贵。

  这本书初版于1936年,之后不到一年,鲁迅就逝世了。因为这本书的特殊性——针对鲁迅本人和他的文章的批判,导致其后的出版过程,历经艰辛,而且给作者带来了很多麻烦。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样一本出名的作品,竟然是李长之在二十多岁的时候写成的。因为作者年轻,所以李长之的批判带着青年人的冲劲儿,大胆、新颖。也因为作者年轻,作品难免留有遗憾,李长之一直有“愿意重写”的愿望,可惜未能达成,也是一大遗憾。

  我们都知道,鲁迅弃医从文,是因为他认识到,对于当时的中国国民来说,健全的体格没有健全的精神更重要。李长之更细致地分析了鲁迅的精神成长过程,分六个阶段,把鲁迅“用文艺改造国民性”的目标如何从笼统到具体,以及他的攻击目标的转变过程,剖析地一清二楚。这其中,外界环境对鲁迅成长的影响固然不可忽视,而鲁迅本人的性格因素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就只出了鲁迅这么一位独一无二的为民族呐喊的战士。

  在李长之看来,鲁迅是一位意志坚决的战士,但却不是一位思想家。因为他“没有深邃的哲学脑筋”,“缺少一种组织的能力”,不能构建成体系的理论,也不能写出要求结构完善的长篇小说,但却擅于写杂文,能凭借爱憎分明的个性,去攻击国民性和封建文化的要害之处。他是一个攻击者,拥有“强烈的感情”和“粗暴的力”,能够“与黑暗捣乱”,倒不是一个建设者。

  李长之说鲁迅在文艺上是一位诗人,这绝不是说鲁迅会去吟风弄月,而是说他在感情方面远胜过理智,较常人思想更敏锐,联想也很快。所以,他在文字中常常给普通人以警醒、鼓舞、推动和鞭策,这正是一般诗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同时,鲁迅也善于抒情。在他的文字中,弥漫着抒情的气息。对于那些受压迫、受迫害的弱者,他在辛辣讽刺的同时,也给予了笔下这些角色以深深的同情。

  其实,鲁迅本人是非常“真”的。他的作品真挚,他本人也“真”。景宋(许广平)也说鲁迅“爱怕羞”。鲁迅的性格是内倾的,宁愿孤独,也不喜欢“群”,不愿意刻意去讨好和融入群。鲁迅也一点都不世故,四十多岁的时候,跟人谈天,还能到了让别人“笑容尽敛”甚至两三个月不再跟他讲话的地步,实在是非常单纯直言的人。

  从李长之的文字中,我们了解了一个鲜活真诚的、诗人与战士合二为一的鲁迅。

“撇开功利不谈,诗人的鲁迅,是有他的永久价值的,战士的鲁迅,也有他的时代的价值!”

  2018.08.17雾凇

  《鲁迅批判》读后感(四):仿佛和鲁迅“面对面”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感觉到有什么特别,只是认定一定是一本有价值的书——毕竟,能够列入“大家小书”丛书系列,其价值已经不言而喻;当时只是对于作者不很熟悉。在仔细阅读了本书的《再版题记》之后,这些疑问才迎刃而解。而在旧有的问题得到“回答”的同时,对于本书新的好奇则油然而生。文学批评家写一本与文学批评有关的书并不奇怪,但本书的传奇之处有二:其一,这是作者25岁还在清华大学读书时的作品,敢于对当时如日中天的鲁迅提出自己的意见,勇气和自信心确实不一般;其二,本书不但“是鲁迅研究史上第一部成体系的书,是唯一经过鲁迅批阅的批评鲁迅的专著,也是迄今在研究鲁迅的学术领域中引文率最高的专著”,这就是本书最大的价值。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好像已经有了一定的印象: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周树人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多个领域都有突出贡献。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然而对于李长之来说,他所“看到”的鲁迅却一定不仅仅是这样。对于自己所敬仰的人,李长之显然是站在一个更大的范围内来看待鲁迅的,“批判”就是为了更准确、更理智、更客观地认知,也才能够更冷静地认识和觉察到鲁迅精神的真谛——而不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对于今天的青年人来说,接受信息以及各种知识的渠道已经前所未有宽广,但最终能够有多少收获,却有必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从《鲁迅批判》这本书里,从当时同样年轻的李长之身上,可以为消除这个很大的问号学到一些非常有用的方法。

  对一个人的“批判”要想说到点上,就必须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然后得以步步深入。而对于鲁迅,李长之采用了精神分析方法,从鲁迅的精神分析入手,来对一个“诗人和战士的鲁迅”作一个本质及其批评。这一不同于整个20世纪鲁迅学研究的主流方法的批评法,意义、价值到底有多少,当时就有争议,估计至今依然。但不能不否认,在这一方法剖析下的鲁迅,呈现出的是一个或许更接近于本质的鲁迅,是一个活生生的鲁迅。一本至今已经著成超过八十多年的小书,依然能够成为“迄今在研究鲁迅的学术领域中引文率最高的专著”,不能不说,虽然发时的李长之很年轻,但他对鲁迅的研究却一定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要知道,这本书是得到了鲁迅本人批阅的,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作为鲁迅的背书。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本书,李长之写了一个长长的“后记”,其价值丝毫不比前面诸篇差之几何。而从一个更具有意义和价值的层面上来说,对于《鲁迅批判》这本书,除了能够与鲁迅先生及其作品“面对面”之外,更重要的是要从李长之的身上学到一些东西,比如不迷信、不盲从,比如有勇气、有见地等。而这一切的背后,就是关于如何才是作学问的切实道理。说得再多都没有什么更大的用处,把这些道理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或许才是真的“更大的用处”。

  如果有机会“重读”鲁迅的话,李长之的《鲁迅批判》首先应该作为第一本必须要读的书。有了好的方法,才可能读出一个与以往不一样、更具决定性意义的“鲁迅”。

  《鲁迅批判》读后感(五):鲁迅批判与五四青年

  鲁迅,这是一个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如雷贯耳的名字,先生的文字,陪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去战斗,去寻求理想,先生的文章同样陪伴了我的生活,在课本上读到的三味书屋,常读的鲁迅杂文,而且随着年龄渐长,近些年来,时常惦记起先生的文字,其中不仅可以读出战斗的精神,有慈悲,也有热爱,有对于人生的感悟。鲁迅先生的书是可以陪伴一生的书籍。我敬佩鲁迅先生的为人为文,也同样敬佩李长之先生能够写出这样一本批评评判鲁迅的书——《鲁迅批判》。

  林语堂说过:要了解一个死去已经一千年的人,并不困难。但是这本小书却写于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敢于直面真实地批评鲁迅的优缺点,对于同时代青年的影响,且其中不乏对于其精神人格的分析,直如解剖一般冷酷无情,既可见出作者对于鲁迅是真的崇拜与热爱以及勇敢,同时也可见出鲁迅的真性情,因为鲁迅先生并未见怪,不仅帮忙订正过其中的著作时日,还赠送过一张自己的近照做为封面,足见胸怀。应该说这本书和这段过往本身就成就了一段佳话吧。

  想要批评乃至于批判,应该首先建立在通读的基础上,作者自己的序言中,说道:“先要再要写,却极其偶然,只是我借来的许多鲁迅的以及关于鲁迅的书,朋友要索回了。”。这似乎可以当做是戏言吧,在作者的后记中,看得出作者对于鲁迅作品的热爱与揣摩,创作本书的脉络,阅读鲁迅作品的一个长期的过程,应该说,作者对于鲁迅在文学上的批评是很精到的,他敏锐地注意到鲁迅的诗人本质,他的感性内心,他的为人极真,他的和平与人道主义,以及他的脆弱、多疑、善怒以及内心的孤独,他的擅长于写乡村,而不精于城市生活,他文字中情感的浓烈与真挚,疏落雍容,这些确是鲁迅先生的特点啊,就连鲁迅先生常用的转折词语以及行文特点,作者也都有所总结。应该说作者对于鲁迅的观察判断是比较全面而又细致的。这本《鲁迅批判》做为一本经典成为鲁迅研究史上经典的传世之作就是最好的证明,或许就是因为处于同一个时代,一个共同经历了五四运动风雨变幻的青年,才能以更加客观、感同身受去体会鲁迅的所思所想。老舍先生认为批评家自身需要具备诸多要素,对于文学有深入的领悟,一份天才,对于所批评的文字具备一种热爱,我想这些在李长之身上都能找得到踪影。

  老舍先生说过:因为文学批评是解释文学的,所以它也可以由解释文艺到解释生命上去。这并不是说以道德的标准去批评文艺,而是以文艺和文艺时代的生活相印证。作者不仅是对于鲁迅作品的批判,也有对于鲁迅生平、创作阶段、精神进展、情感、性格的缺陷等的分析,但是这些对于鲁迅本人性格与精神的分析,则是见仁见智,如在《伤逝》中判断,涓生即为作者本人的判断未免有失偏颇,作家创作之时,难免会在人物身上投注自己的情感与经历,但是这个人物却绝对无法完全代表作者本人,乃至于复杂的人性。及至说到鲁迅的生存信念是生物学的人生观,个人倒觉得,鲁迅先生对世人有一种普遍的热爱,对于生命有一种普遍的热爱,所以他虽然常以死亡结束,但是他却是热爱生命歌颂生命的。所以这种有别于社会学批评的精神分析方法,就如作者在25岁的年龄即敢于批判鲁迅一样,算得上各有利弊,有其局限性不够完善之处,却也为之后的鲁迅研究开一先河。

  这本关于批评的作品,绝不枯燥,就像李长之在鲁迅作品中看到鲁迅一样,我们在这本《鲁迅批判》中也可以感知到李长之的文采与思想,在这部25岁即写就的传世之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春的激扬闯荡,对于文学深刻的领悟,以及对于鲁迅先生的热爱。藉由这本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先生,也更能领会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下一代青年的风采。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qingganwenzhang/352175/

相关阅读
  • 谈恋爱被抓检讨书【汇编三篇】 谈恋爱被抓检讨书【汇编三篇】
  • 谈恋爱被发现的检讨书(合集三篇) 谈恋爱被发现的检讨书(合集三篇)
  • 谈恋爱被抓检讨(锦集5篇) 谈恋爱被抓检讨(锦集5篇)
  • 谈恋爱被抓检讨600字精选4篇 谈恋爱被抓检讨600字精选4篇
  • 谈恋爱被学校抓检讨书范文(精选五篇) 谈恋爱被学校抓检讨书范文(精选五篇)
  • 谈恋爱被抓检讨书800字精选五篇 谈恋爱被抓检讨书800字精选五篇
  • 谈恋爱被抓检讨书500字(锦集5篇) 谈恋爱被抓检讨书500字(锦集5篇)
  • 谈恋爱被学校抓检讨书三篇 谈恋爱被学校抓检讨书三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