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胶】《发胶》经典影评10篇


爱情文章 2020-07-05 12:06:58 爱情文章
[摘要]《发胶》是一部由亚当·山克曼执导,妮基·布朗斯凯 扎克·埃夫隆 约翰·特拉沃尔塔主演的一部喜剧 歌舞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胶 观后感

【www.anne5.com--爱情文章】

《发胶》经典影评10篇

  《发胶》是一部由亚当·山克曼执导,妮基·布朗斯凯 / 扎克·埃夫隆 / 约翰·特拉沃尔塔主演的一部喜剧 / 歌舞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胶》影评(一):反叛被反叛

  曾经黑人在美国是奴隶,如今种族问题依然存在,但早已今非昔比。60年代反对种族隔离的运动轰轰烈烈,在那个反叛的年代里,上演着无数的运动,影响至今。

  曾经同性恋被看做精神病和性障碍,有精神科医生“治疗”这种所谓的性向疾病,如今,不会再有医生“治疗”同性恋,在某些国家同性恋可以结婚。

  曾经,在古代,我国的唐朝,女人以胖为美。今天,胖被认为是难看的,女人们的话题总是离不开减肥,即使多数女人身体健康身材匀称。

  曾经,在1988年,约翰•沃特斯(John Waters)拍摄了关于种族斗争的影片《发胶》,2007年,也就是现在,《发胶》的新版本上映。

  曾经,里基•莱克(Ricki Lake)还是个胖女孩的时候主演了《发胶》,19年后,她再次参演了新版的《发胶》,但是我认不出她在新版的出演的角色,因为她变瘦了不少,现在的体态丰满匀称。她是电视节目“大家说”的主持人。

  曾经,杰里•斯蒂勒(Jerry Stiller)在1988年出演了《发胶》中父亲一角,19年后,他在新版《发胶》中出演平基先生,一家服装店的老板,只卖给“有品质的女孩有品质的衣服”。

  曾经,迪文(Divine)是约翰•沃特斯的电影“女”神, 19年后,约翰•特拉沃尔塔(John Travolta)在新版《发胶》中重新演绎了《发胶》中母亲一角。

  新版《发胶》和1988年的《发胶》相比少了锐气,综合了改编自约翰•沃特斯《发胶》的百老汇歌舞剧中的元素,票房成功,但在我眼中,是一出非常失败的喜剧。

  约翰•沃特斯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导演,他的锐气另人乍舌,被誉为垃圾电影大师。他的电影是非常自然的,愤世嫉俗,不遵循通常的电影语言,把他的所思所想自然呈现,尖锐的嘲讽现实中的一切。新版《发胶》导演亚当•山克曼 (Adam Shankman)擅长拍摄轻松喜剧,经他演绎的《发胶》是对旧版《发胶》的反叛,旧版《发胶》之所以用发胶来命名就是对60年代群体的嘲讽,60年代夸张的发型和60年代夸张的人们是一致的,虽然60年代群体反叛精神值得怀念和发扬,但是并不发自内心而是随潮流而动的反叛不过一出做作的戏,带来的只会是失败。约翰•沃特斯做为同性恋曾经受到群体歧视,但他的反抗并不是愤怒吼叫,而是把现实中的荒谬荒谬地呈现在胶片中幕布上。他把黑人运动的荒谬表现出来,因为这一切本身是非常荒谬的,人类这种生物内部会因为肤色的不同相互歧视,还要为了平等而奋斗,这简直是太荒谬了,外星人一定早把地球上人类的故事当做最好笑的事情拍成了喜剧,还要做些关于地球生物群体内排斥性的研究。而亚当•山克曼翻拍的《发胶》却把这一切变成另一番意味:逆时代潮流而动是必定失败的。力度没了,独特视角没了,卷进了群体浪潮,赶时髦而做。说是时髦,早已是旧事,赶时髦这种事一般都是落后于先锋,流俗,缺乏独立见解,却讨好,体现在票房上。把两部电影比较一下,有些细节是非常有趣的,约翰•沃特斯电影中的颜色是饱和鲜艳的,现在,很多电影中色彩都是这样的。新版色彩柔和,没赶这个时髦。约翰•沃特斯电影中出现过几次爱吃糖的可爱姑娘,爱吃糖到病态。新版《发胶》中爱吃糖的姑娘也很可爱,长相甜美,总是吮着棒棒糖,这个角色再次重复了电影中将棒棒糖搞成性联想的陈词滥调,姑娘和黑人少年跳舞那段黑人飞吻后拿掉了她口中的棒棒糖手指贴在姑娘唇上。

  有一点,新版的点子挺好,就是最后在选秀中获胜的是黑人小姑娘,而不是为黑人运动代言的白人姑娘获胜。

  新版中约翰•特拉沃尔塔饰演的母亲一角是一位因为肥胖而自卑的女人,善良胆小。他在一些细微之处捕捉了迪文的神态和气质,我想他捕捉的是真实的现实中的迪文的影子,迪文曾经创造的角色都是非常自信夸张邪谑的角色,夸张的表情背后难以捕捉的属于他本人的善良脆弱在新版中由母亲一角体现出来。约翰•特拉沃尔塔也怪不容易的,要贴上一套肥胖胶皮还要舞步轻盈在结尾歌舞一场。他和克里斯托弗•沃肯 (Christopher Walken)的戏让我想到年老的约翰•沃特斯,可惜迪文88年去世了,要不他俩是多好的一对。

  复出的米歇尔•菲弗 (Michelle Pfeiffer)的冷傲美艳和88年版本中演同一角色的Deborah Harry模样有点像,神态气质也很相似。约翰•沃特斯又在自己的影片中过了一把跑龙套的瘾,88年的版本他演的是一位精神病医生,2007年版本中他客串了一个暴露狂。

  约翰•沃特斯是在巴尔的摩的两种文化的交叉下长大的,他那时候和很多白人少年一样,背着父母收听电台里的黑人音乐节目,喜欢看电视节目“巴迪•迪恩秀”。 在约翰•沃特斯看来,他1988年创作的《发胶》实际上是在通过一个白人的视角去看待取消种族隔离运动的:“我相信这会是一部引起共鸣的影片,有趣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一些社会问题,绝不会唠唠叨叨地讲大道理。这里我要说明的是,从来没有过胖女孩参加现实生活中的‘巴迪•迪恩秀’,这也是为什么我会创造特蕾西这个角色的原因。对于我来说,像特蕾西这样的女孩,是一个注定会失败的人,她的梦想是在‘柯尼•科林斯电视秀’跳舞--代表着每一个受到歧视的人的愿望。”

  如今,无论黑人还是胖姑娘,都可以成为明星,虽然比率还是小些。

  TOM专稿 请勿转载

  《发胶》影评(二):Big big girl in da big big world 快乐就好

  Little Miss Sunshine 真是黑马故事啊,一下激发了好莱坞平民路线的创作激情,好莱坞的超级英雄,巨大怪兽,警匪对抗,可能已经让老百姓们产生免疫力了。

  Hairspray (发胶)是部60年代背景的歌舞喜剧,片名由来是一个类似"Miss Sunshine"的奖项"Miss Teenage Hairspray"(青少年发胶小姐奖)有点Prom Queen毕业舞会评选的意思,获得这个青少年发胶小姐的酷痹殊荣是胖女孩Tracy Turnblad的梦想,为此作为胖女孩的她,要不停的唱啊跳啊,还有每天坚持关注当时巴尔迪摩最潮的派队电视剧集 "The Corny Collins Show"。

  最终她的努力向评委和观众证明她的才艺与外表无关,并且感动了评委使其进入大赛,在比赛中她交到了饰演迪士尼原创剧 High School Musical的小帅哥Zac Efron aka Link Larkin 这个舞伴和好朋友,当然也引起了小帅哥女友 Von Tussel 和其邪恶母亲 Velma 的嫉妒。冲突在所难免,不仅如此,心底善良的Tracy还为同班的黑人学生Seaweed J. Stubbs和他妈Queen Latifah扮演的Maybelle受到的种族歧视进行抗辩。。。

  值得一提的是 John Travolta 竟然扮演一个女人婆Edna,她丈夫是 Christopher Walken扮演,SNL范儿的搞笑情节在所难免,另外还有 what i like about you 和 she"s the man 的小笑星 Amanda 也有加盟哦。

  全力推荐

  《发胶》影评(三):娱乐性佳,却不够深刻

  Hairspray表面上看起来主要是在说一个胖女孩认真做自己,不顾他人眼光、登上舞台圆梦的故事,然而,只要再仔细想想,你就会发现,实际上这个舞台代表著一种「谁有权力/利发声」的意涵,在片中你不难发觉占有主流位置的,是那些握有资本、权力的白人,他们掌控媒体,并间接主导了该时代的审美观:瘦、装饰的、精致的;而被雇用的劳方似乎只能照著资方所给出的游戏规则活动,无论是无意识的跟随、或者是有自觉意识却又不得不屈从。

  举例来说,这可从二个部分来看:审美观、以及节目是否要有「黑人日」的争论。就审美观来说,最明显的例子在於女主角的母亲:因过度肥胖而不敢出门、以及一开始对於同样肥胖的女儿想上电视的嗤之以鼻,由於她意识到社会所认定的「美的身体」与自己的身形格格不入,同时也接受了这种强大、以苗条作为主流的价值观,所以对自我感到羞愧。而「黑人日」背后則涉及种族偏见、甚至是歧视的议题,从每周一次黑人日到杜绝黑人日--白人(资方)拒绝让黑人(劳方)登上舞台!这种种族歧视与经济權力混杂在一起所产生的社会议题,被Hairspray以一种极度简单的二元对立论述给化解掉了:从肥胖的女主角被白人同学排挤至劣等班(都是黑人同学),到她主动为黑人发起「黑人应与白人同样拥有舞台」的社会运动,最后成功、并因此掳获男主角青睐,以完美大结局收场--一切都是那么地理所当然!

  片中的黑人,都被自然而然地赋予了「个性友善、乐观、具有才华」的特性,而女主角从「发现」到接纳,无疑地是一种黑白种族大和解的价值意象,不仅让人想问,事情真有你想做就一定会成功、而不用考虑到拥有多少发展的资本、权力、社会观感;另外,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差异真有那么壁垒分明、而内部单一且同质化吗?

  你可以发现,那些边缘价值(肥胖、黑皮肤)逐渐搭上同一阵线,发出多元并存的呼声,力抗极有可能消灭他者的主流价值(瘦、白皮肤、白种人优先),然而这种努力在Hairspray里看起来却如呼吸一般简单、甚至不证自明,如果说,六○年代的美国社会仍普遍存在种族歧视的观点,那么,为什么Hairspray所呈现出的,始终是一种再和谐不过的社会气氛呢?就连价值观也是,好像那些社会公义是不理自明的、拥有排除异己心态的人才是少数,而且最终必定没有好下场!这个社会,真的有如Hairspray所呈现的那样简单吗?

  排除掉本剧过於简单的叙事逻辑(或许这亦是作为舞台剧之不可避免,但在Hairspray却显得太过简单而不够深刻,所有人物性格都可被化约为一种善/恶对立,有些人物毫无性格,例如Zac Efron所饰演的男角,根本就是个不折不扣的花瓶!),本片让我较为欣赏的,是音乐、舞蹈与服装设计视觉上的表现,扣除掉对於思考深度的要求,Hairspray仍不失为一部唱舞俱佳的娱乐性电影,它沾到了社会议题,可惜的是却反省性不足,就将它作为我对本片的小小期许吧。

  《发胶》影评(四):转载:困困《“垃圾片教皇”变成了“百老汇之王”》

  62岁的约翰·沃特斯依然会怪怪地说:“真想不明白,为什么大人一到夏天就要去海滩。”这个拍了30多年电影的老头导演虽然精瘦、半秃,留撮一字胡,可他一瞪起圆眼睛就像个一生下来就变老的婴儿。他的电影总是以家乡巴的摩尔(又叫“世界发型之都”)的小青年为主角:好孩子庄重虚伪,坏孩子怪诞反叛,最后坏孩子取得了胜利。以他的年纪,怎么说也该熬成个伯格曼,可他吸引的都是些离经叛道的人、怪胎、颠三倒四的边缘分子、很酷的家伙和对一切感到内疚的失败者,他只能在地下电影届领受“最高尚的劣品制造商”美誉。可是这一年多忽然涌起了约翰·沃特斯怀旧浪潮,他1988年的《发胶》被重拍,1990年的《哭泣阿飞》要被搬上百老汇舞台,他那坏透了的反讽和同性恋特有的深刻的敏感得到前所未有的赞美。好象在那个正在变长的名单上又列取了一条:切·格瓦拉被印上了T恤衫,乔伊·雷蒙有了条以他名字命名的街道,“垃圾片教皇”变成了“百老汇之王”。

  看2007年新版《发胶》时,老觉得这是部不合时宜的电影:一个胖姑娘整天不想上学,只想参加巴的摩尔的“超级女生”——柯尼•科林斯电视秀,之间隐含了平等对待黑人兄弟,鼓励胖子走出家门等等。这些对抗都是老生常谈,又淹没在太甜美的歌舞和太明媚的色彩中。唯一的兴奋是,我看到了约翰·沃特斯。开场“早安,巴的摩尔”的歌声里,突然冒出一鬼祟老头,哆哆嗦嗦当街解开了大衣扣,那是他,客串了个暴露狂。这部得了授权的重拍片,尖锐哪儿去了?荒诞哪儿去了?也许1988年的那部是有语境的,是约翰·沃特斯的少年回忆:1960年代初期,杰克和杰姬还在白宫里,学生组织还在酝酿愤怒,民权运动正在小火慢炖,巴的摩尔云集了像他那样被黑人灵魂占据身体的白人少年。当时约翰·沃特斯已经公开同性恋身份,被猛烈歧视,自卑酿成了才华,反抗用荒诞取代,不是仅仅小露一脸,而是个人气质贯穿始终,出炉的就是冷酷、粗鲁却又艳丽的老版《发胶》。

  也许怨不得重拍版,谁又学得来约翰·沃特斯的邪行劲儿呢。他的成名作《粉红火烈鸟》有“世界上最污秽的电影”之称,一帮怪胎竞争“世界上最污秽的人”称号,他们把鲜肉藏在阴道里,像嚼口香糖一样吃狗屎,压在公鸡身上做爱……还有《女人的烦恼》,一个想当名模的胖女人,她杀了一串人,吃了好些眉毛刷,在蹦床上狂舞,被电椅电死了。即使最受主流关注的《哭泣阿飞》,也是把小青年强尼·戴普打扮成蹩脚猫王,在监狱里又唱又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约翰·沃特斯抽象化了,那些一提他就要呕吐的正派人突然转变了口风:《粉红火烈鸟》被当成“美国喜剧电影经典”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女人的烦恼》是在权威面前昂首阔步的自由主义战士。《哭泣阿飞》,那是强尼·戴普的福音,他顶着怪诞的背头和阴邪的表情一路跑过《剪刀手爱德华》和《理发师陶德》,所有强尼·戴普的粉丝都该面朝西方,向约翰·沃特斯磕头。

  有人问约翰·沃特斯,你是不特怀念那个邪恶大爆发的青年时代。他说:“我从不认为那是更好的时代,或是更坏的时代。我最不想回忆的就是性解放。你不能想象每天人们回到家都和不同的人做爱,可他们就是这么干的!在城里有家叫‘小猪崽’的酒吧,那里乱得要命,同性恋,直男,异装癖,酒吧在郊外,人们都得走回家,就在途中的墓地上就地野合。当我去纽约的某间酒吧,总在想,幸好那些日子再也不会重现,它毁掉了我们,毁掉了一切,难道你怀念那些日子?”他出生在一个天主教家庭,深爱自己的父母,也忘不了带给他们的羞辱:他们的小儿子,身体一定被一个女巫占据,因为跳下流舞被“天主教青年会”开除,磕███和大声朗读弗罗伊德的变态心理学理论而在高中被当成个怪胎,刚考上纽约大学就以吸毒被勒令退学。他们哪能想到,这个讨人嫌会拍出惊世骇俗的电影,那个整天厮混在儿子卧室里的邻家男孩哈里斯·格伦-米尔斯丹,会成为1970-1980年代最怪诞的电影明星。这个从约翰·沃特斯卧房里爬出来的小子,后来取艺名“迪文”,电影导演的“缪斯”,大部分电影的“女主角”。当迪文演个男人时,他很平庸,找到儿时玩伴后他焕发了诡异的光彩,或者说,他们互相映照。因此约翰·沃特斯还被和乔治·卢卡斯相提并论,因为他们拍的都是银河系以外的物种,前者是尤达大师,后者是迪文。1988年迪文死在睡梦里,约翰·沃特斯也不再是个四处借钱拍电影的穷小子,他能拉来大投资,他也渐渐老了,他后期的电影里再也没有手淫、狗屎或者毒品,没有5、60年代的矫揉造作,只剩艳丽和甜美,他还如人所愿地瞧不上了现如今:“你如果因为主流接受了我的幽默而感到震惊,那就该多看看电视,那上面的一切都比我干的事情粗俗得多。”

  百老汇版《哭泣阿飞》还没上演,已经引发了一连串没人能回答的疑问:被主流招安的约翰·沃特斯,是否还算是“反叛年代不怀好意的老爸”?为什么这个号称“不寻求任何社会补偿价值”导演会被拔高成个图腾?那些猛烈抨击偶像制度的家伙怎么总在这个年头被奉为偶像?约翰·沃特斯一言不发,这个比鬼还机灵的老头迅速领悟了名流之道:就象汤姆·伍尔夫永远穿白色,安娜·温特总戴着大墨镜,约翰·沃特斯敞开了那个像电影一样刻意、俗丽的私生活大门。他家里到处是假的玩意儿,假花,假食物,假药片,假猫,躺在卧室里瞪着惊恐眼睛的假婴儿。他还有一个假的妻子,一个叫苏珊的中年妇女,拍电影时她就客串个小角色,没事儿时接接电话打扫房间,一有记者前来采访,他就用惨白的双手抱住苏珊的肩膀,用怪声怪气的腔调向那些早就知道他是个同性恋的记者说:“介绍一下,这是我的妻子。” 他最近一次杂志硬照是躺在自家大床上,怀里揽着那个吓人的婴儿,穿亮粉色套装,与宝蓝色的名字拼写“JOHN”形成比《发胶》还艳丽的色彩,据说他就保持着这种姿态说:“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拍出了什么电影,而是哈哈一笑。”

  《发胶》影评(五):众乐乐,不如独乐乐

  自从上周看了最喜欢的男演员john travolta反串主演的新戏Hair spray(也是我最爱看的歌舞剧,其实是最爱看john演得歌舞剧),脑海中就一直盘旋着电影里的歌曲,无论是电影开篇振奋人心的good morning baltimore,还是michelle pfeiffer怪腔怪调的miss baltimore crabs,都是旋律琅琅上口且歌词不乏趣味。其实整个电影的主题很suck,无非是一个fat girl的追梦历程,外加一些种族大融合之类的上升题材,让整部电影显得很俗气;而且john在里面扮演一个超级大肥婆,扮相简直恶心到不行。但是,我就是爱死这部电影了!因为整部戏充满了欢快的情景,很多演员虽然都是新人,但是无论是这些新演员,还是老戏骨,都特别投入在戏里。在电影花絮里面,看到这些孩子,老头老太太努力练歌练舞的时候,我真的很佩服American这种自我陶醉,自我投入的精神。也许就是因为这种free与随性,使得美国文化被大众所接受。我敢保证,一定有很多影迷,像喜爱GREASE一样喜欢这部电影。还有dream girls,chicago这样的电影。都是完全的美国本土化的电影,但他们就是能吸引全球没有美国文化背景的影迷。我想是因为这些电影在制作的时候,就是本着自娱自乐的心理,导演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个dream,希望能取得自己周围人的共鸣(否则应该不会有人想到要去拍那么俗烂的电影),本着独乐乐的心思,却达到了众乐乐的目的。

  《发胶》影评(六):这电影作为歌舞片请问还有什么可挑剔的

  首先演员就不说了

  屈伏塔 潜力无限的老帅哥 70年代成名 《低速小说》后焕发第二春 此片里以雷人造型的出场 作为反串 表演没骨头可挑

  沃肯 低调的实力派 对比当年《猎鹿人》丧失神智的小青年里奇 演技有增无减 作为同老帕、老罗同时代的演员 也许由于更懂享受生活 电影里看起来比那两位年轻多了

  米歇尔 从《疤面煞星》美到现在的资深美女 另外也绝对不是花瓶

  作为女主角的新秀演员也很不错的

  第二音乐是绝对达标的

  不知道大家听的时候有没注意歌词 我看的是中英双字幕的 词真的很棒 又不失趣味

  第三场面也够热闹 看看貌似真能就快乐起来了

  歌舞片的典范 如果是要开开心心看歌舞片 那就选这部了吧

  《发胶》影评(七):Hairspray V.S. Sweeney Todd

  真令人费解,健康向上的Hairspray为什么就这么输给了少儿不宜的Sweeney Todd?——金球奖的评委长得都是什么脑袋?

  仿佛百老汇的音乐剧从《猫》在剧场的大获全胜以来就再难翻身了一样

  是Todd的音乐好吗?——也没看出伎俩比“猫”进步了多少啊=.=

  比起Todd的那些咏叹来咏叹去让人听着十分纠结的音乐,难道Hairspray对60年代的追溯不是更经典么?

  是Todd的化妆和服装好吗?——不就是往脸上扑了点面粉,把眼影画大了一圈儿么?

  是立意好吗?——整个故事都充满了臭气熏天的英伦式的颓废和阴郁,人们凭什么要为这么一个杀人的疯子喝彩?

  啊,当然,自从我骂了“色|戒”这部“纯粹艺术”的大师作品以后,已经很多人说过我不懂艺术了……

  无奈我中了四年社会学的毒,难免会从社会整体意识这个层面去判断思考问题——无怪乎我一人如此激昂,那些跳起来鞭笞的人如果不是有明显仇日倾向,那么恐怕多半有点社科背景吧……

  跑题了……=.=

  说回Hairspray,之所以喜欢这部片子,是因为它用最浪漫的手法写出了最现实的问题,表达了最纯洁的期许

  就像Tracy说的:It"s time for the people who are different!

  这句话虽然很简单,但是表达了一种渴望自由和平等的最朴素的愿望

  各位可以试图想象一下:

  如果一个女孩超过150斤你会说她漂亮吗?

  如果一个男孩选择当幼儿园叔叔,你能保证没有偷偷的觉得他很娘娘腔甚至怀疑他同性恋吗?

  如果一个成人(尤其是男人)因为保持着传统的爱情观在25岁之前没有过性生活,其他男生会保证不在背地里bs他吗?(某大学男生在“一虎一席谈”声称25岁没有过性体验就会被同寝男生瞧不起——当时还着实让我shock了一把)

  如果一个女人有不育症,其他女人可以坦言没有在她身后嘀咕过她吗?

  如果一个来自农村的小伙子到上海来打工,你能停止不再叫他“乡下人”吗?

  ……

  在我浏览过的关于Hairspray的观后感中,评论的人无不感慨说是带着微笑离开剧场/影院的——它让我们包容,不仅仅是不同种族……

  你可以说Hairspray是陈词滥调,但是只要这种对弱势群体的歧视还存在一天,它永远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你可以用一大套并不见得有多合理的美学来赞颂Sweeney Todd,它依然无法让人感动

  艺术家们大可以把所有社会正义的责任推给任何其他社会组织——用几条内裤来掩人耳目

  但是大众和时间会验证,什么才是真的,什么才叫作美……

  《发胶》影评(八):John Travolta这个男人

  一直以来对John Travolta这个男人都没什么感觉,只是认为他的长相演坏蛋胜过演硬汉。看Hairspray之前什么评论也没看,甚至连演员表也没研究,听说是口碑不错的歌舞片就下了,女主的妈妈一出现我就觉得长得很像某人,一查发现果然是John Travolta,然后眼光就不能从他身上移开了。

  试想想,一个坏蛋型硬汉穿上75磅的肥婆戏服载歌载舞兼具吃醋发嗲是一种怎么样的感觉。最过分的是居然一点冲突感都没有。。。这个男人的演技在这一部电影中达到了如火纯清。。。太强悍了。。。

  最后问一个问题,如果要颁奖的话,John Travolta算是女配还是男配。。。

  《发胶》影评(九):美丽的希望

  一开场就是一把天籁般的声音,一个夸张的发型,一具体型夸张的身体~但是,那都源自一个心灵美丽,有一张甜美脸庞的女孩儿~

  故事于是开始了~一切在现实中不可能的事情展开着~电视宣传着让少年不要上学去参加舞蹈选拔赛;胖胖的女孩儿是主角,她可以毫不顾忌那个时代的taboo与黑人混在一起跳舞;两个程度不太一样的女孩居然一样地善良,友谊好到那种程度;那位帅得发彪的帅哥居然因为舞姿而爱上了这样一位胖女孩儿;那个白人女孩子居然第一眼就和黑人男孩子对上了;因潜规则而起来的有地位的女人居然会愚蠢地输了;丈夫居然还爱着差不多十年不出门的、看起来有十分之一吨重的妻子,甚至于在艳妇面前毫不动心;黑人居然这么简单地就赢了……

  一切一切在现实中是不是应该都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电影就是这么神奇。有时候,我们需要电影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也需要它告诉我们一些事情~但电影还可以给我们塑造一个空间,给我们一种希望~

  尽管我们知道那是假的,我们不一定做到,但我们至少还有希望,还在努力~文化就是这样,我们宣扬好的,尽管我们知道人性中也有不好的东西,但我们并不为它大声吆喝~因为,我们对美好总有期望~

  《发胶》影评(十):This is America

  20首歌贯穿出一部电影,四个大牌游刃有余的表演像是在拍MTV,复出的米歇尔-索菲隐约的皱纹都在阐释着什么叫性感,布景更是搭了近几年复古的顺风车,花衬衫,猫王头,镶满亮片的晚装,没大脑的公主裙,60年代的美国,所谓时尚家取之不尽的宝藏。歌舞片因为重视观赏性,所以不免要淡化情节的真实性,本片涉及到的一些敏感话题比如“肥胖”和“种族”的真实性也就得到了缓解。本来嘛,看的是热闹,揪出老百姓一肚子酸水,何必呢。比如游行的那一场,相比之下,更像是一本回忆录,一大队人举着牌子穿过小镇的街道,讲述着"there"s a road,we must travel.there"s a promise,we must make.but the riches will be plenty,but it"s worth the risk ,and chances we take."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影片这在里一度运用的叠加的手法,增强了时间与空间的交错感,每个观众都会感慨,但不会觉得沉痛。加上音乐本身就很好听,所以放下耳朵,where I"ve been

  07年的这部《发胶》热热闹闹的给低迷了好几年的歌舞片市场定了个卖座的发型,同样是“以歌舞演故事”的中国戏曲却还在不尴不尬的探索自己的唱腔。之前在三联看到过说西方思想是减法,中国思想是加法的话。西方的歌舞剧把复杂的话题简单化,中国现在有些新出的戏,还是讲求一个“圆”字,想要包罗的东西太多,又争取面面俱到,到头来弄成了不痛不痒的四不像,还美名其约是创新,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戏曲应该改进一下故事情节中进度上的弊端,北京京剧院的小剧场新作《马前泼水》叙事上就采用的倒叙,插叙的手法给人感觉耳目一新.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qingganwenzhang/335560/

相关阅读
  •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文本(通用5篇)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文本(通用5篇)
  • 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情感【汇编五篇】 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情感【汇编五篇】
  • 情感电台故事文本精选三篇 情感电台故事文本精选三篇
  • 情感催泪电台小故事集合4篇 情感催泪电台小故事集合4篇
  • 情感电台文本范文四篇 情感电台文本范文四篇
  • 疫情感悟200字精选四篇 疫情感悟200字精选四篇
  • 情感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汇编7篇 情感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汇编7篇
  •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稿子(锦集4篇)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稿子(锦集4篇)
为您推荐
  • 电台情感读文文本范文(精选7篇)
    电台情感读文文本范文(精选7篇)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台情感读文文本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情感电台文本稿子催泪范文(精选4篇)
    情感电台文本稿子催泪范文(精选4篇)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情感电台文本稿子催泪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疫情感人的事迹真人真事汇编3篇
    疫情感人的事迹真人真事汇编3篇
    疫情,汉语词语,指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较大范围内出现的较大型疫情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疫情感人的事迹真人真事汇编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关于情感电台广播稿【六篇】
    关于情感电台广播稿【六篇】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情感电台广播稿【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适合夜读情感的文章(合集三篇)
    适合夜读情感的文章(合集三篇)
    文章包括各种文体的著作、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科学论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适合夜读情感的文章(合集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疫情感想简短精选三篇
    疫情感想简短精选三篇
    烈士就是指那些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以及为争取大多数人的合法正当利益而壮烈牺牲的人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疫情感想简短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能把人读哭的情感电台文本500字(合集3篇)
    能把人读哭的情感电台文本500字(合集3篇)
    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Message)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能把人读哭的情感电台文本500字(合集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治愈系哄睡电台电台情感精选三篇
    治愈系哄睡电台电台情感精选三篇
    治愈,汉语词汇,读音为zhìyù。意思为使恢复健康。如在骨折完全治愈之前不要上班。在动漫中也可以指温暖人心,净化心灵,悲伤时看能得到安慰,治愈自己心灵中的创伤、修补自己心灵上缺陷的作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治愈系哄睡电台电台情感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情感治愈故事范文(精选3篇)
    情感治愈故事范文(精选3篇)
    无线电台简称“电台”,装有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设备的台站。从应用角度出发可分为话音传输的对讲电台(如:对讲机、车载台等)和数据传输的数传电台(如:MDS数传电台)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情感治愈故事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电台文本情感治愈范文三篇
    电台文本情感治愈范文三篇
    无线电台简称“电台”,装有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设备的台站。从应用角度出发可分为话音传输的对讲电台(如:对讲机、车载台等)和数据传输的数传电台(如:MDS数传电台)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台文本情感治愈范文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