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智慧读后感|遗失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0篇


爱情故事 2020-06-01 18:07:40 爱情故事
[摘要]《遗失的智慧》是一本由巴里•施瓦茨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49 90元,页数:201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失的智慧》读后感( 读后感

【www.anne5.com--爱情故事】

遗失的智慧读后感精选10篇

  《遗失的智慧》是一本由巴里•施瓦茨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201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遗失的智慧》读后感(一):实践智慧的价值分析和应用

  这本书的前半程带给我足够的震撼,尤其是副标题“除了抱怨制度,我们还能做什么”振聋发聩,作者的叙述风格,论述结构令人艳羡,从案例开始,巧妙的是个别案例竟然贯穿了始终,带来不同的感受,促进思维的更新,认知的成长。

  作者从挑战制度的清洁工和法官案例开始,描述在制度无情,情景两难背景下的主观判断的实践智慧价值。本质而言,制度的标准化、体系化、操作话,渗入到生活的每个细节,尤其是知识服务密集的教育、医疗、法律等民生关键领域,从业人员的能力水平、认知水平、主观意识、利益观念,具体场景等复杂的变量带来专业领域的量化和监管的复杂度。

  一定程度而言,上述元素低水平背景下,通过制度的细化和执行提升质量从概率的角度上而言是最佳实践。当然,社会问题只所以复杂往往在于制度和规则间的冲突,结合人对背景和情景的主观解读,存在的变数以及主观意识的好恶对结果的影响极大。

  作者在美国社会情境下的个别语境提出的实践智慧的观念,通过授予一线专业人员主观能动性,回归本源,不忘初心,突破限制和监管的界限取得各得其所的良好结果皆大欢喜。但是,确实也存在着恶意主观绑架标准的极端案例,这需要监控评审机制的实现与运营。同样,企业环境中的实践智慧,例如海底捞的实践确实例证了实践智慧的价值。

  作者第三部分的分析,历数了过分制度化的弊端,缺少弹性,泯灭共情,丧失灵活,扼杀抑制,僵化组织看的让人唏嘘不已,可惜的是,并未给出实践智慧的操作指南和应对方案。

  这本书关于服务的发展和演进,确实对政策和制度制定的目标、意义、行动,具有极大的参考意义。力荐!

  《遗失的智慧》读后感(二):高情商是现代生活的必备条件

  情商有短板的可以看看,其他的就不推荐了。

  我是属于情商特别低的那类人,读到书里面大量的例子,就感觉特别有意思,然后想一下自己在那种角色状态下,会把事情处理到什么程度。由于一个作者是心理学教授,另一个作者是外交教授,对于这些其中的案例都有比较独到的分解,整本书都体现了高情商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

  外交教授还是搞政治哲学的,所以观点侧重在人的主观能动性,哲学的味道很浓,展示了乌托邦似的社会氛围。利益与道德本就是不相融的东西,怎么可能在今天的社会来实现作者的愿景。

  书中对于现实社会的描述让我有点想笑,原来美帝跟咱大中国是一样的啊,是不是间接说明了一切不是制度的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形态? 原谅我的狭隘····

  《遗失的智慧》读后感(三):实践的智慧

  遗失的智慧,猛地听到这个书名,以为是一本传授高深秘籍的实操宝典,整体给人一种神秘的高大上感觉。其实核心的内容,从小的方面来说就是要求每个人要能有对具体事务分类汇总的能力,及对当事人共情的能力。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每个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如果能够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不仅能够提升我们处理日常事务的效率,也能给我们每个人带来真正的幸福感。

  每个人从小开始,父母老师就不厌其烦的教育我们要做一个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但从我的实际感受来看,说教式教育收效甚微,直到我看了这本书,并结合自己这些年的实际工作及阅读过的相关其他书籍的内容,真的让我有一种“脑洞大开”的感觉。美德或者说真正的高情商到底会有何实际的效果,直到看这本书之前,自己都没法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感受。但这也是这本书或者说这个作者的高明之处,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逻辑清晰,并结合一定的实际场景案例,逐渐让读者知道美德不仅是一种空虚的口号,其实是真的会让我们每个人变得更加睿智,具有积极的正能量,让我们超越世俗的“拜物教”,真正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及幸福感。

  从18世纪开始,西方的工业革命迅速的发展,人类世界的物质财富,获得了极大的扩充,人类在科技的帮助下,真正意义上第一次摆脱了之前所有时代发展的枷锁,迈进了现代化的工业时代。在新的时代中,人类不断扩充着自己知识上的边界,并积极的将新的成果用于提升生产工具的效能,不断改变着自己及周围的环境。在效率提升的同时,标准化、规范化的劳动分工协作程度不断加深,为了维护一个庞大的精密体系能够高效的运转,人们不断地激发着自己的潜能,设计出一套套精密的制度,以维持社会的高效发展。但事物总是有两面性,在制度越来越精密越来越准确的同时,人性的弱点也开始暴露出来,我们越来越依赖这套精密的制度,越来越丧失了在以前社会中,那种不断思考,勇于改变的能力。随着这种趋势的加剧,即使严格的按照规则和制度来办事,人们也越来越捉襟见肘,很难出色的完成任务。由于人们逐渐丧失了创新发展的核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人们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功利,以完成规定动作为己任,面对突发事件,不会进行分类汇总,没有共情的能力。让人们在生活和工作的同时,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这也正是作者希望唤起这种遗失智慧的原因。

  标准化、统一、规范、可复制,所有这些在今天互联网时代,精英追捧的概念。其实无形中让人们变得更加脆弱,不知所措。再完美的制度,执行人的能力不强,效果其实很难完全发挥,有时甚至是会产生反向作用,这也是为什么现代社会会有那么多看似好的初衷,但结果却是办了坏事。任何的规则,都只是一个判断事物的出发点,实际的决策是要靠最核心的人来做调整,以得出最终的结果。没有共情能力,缺乏有效的沟通,不懂得社会成本的内涵,不能从更高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只是片面追求看得见的好处,最终只会让自己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如何提升自己的情商,让自己具备更多的实践智慧,作者认为提升自己的高尚道德品质,才是核心。没有更高的道德情操,是很难让人摆脱短视的困惑,站在更高的角度以更加完美的标准去处理事务。这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君子的原因。 《华严经》中有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人类越来越追求效率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才能让自己不陷入集体的无意识陷阱,避免路西法效应的出现。这同时也是哈耶克在他经典的著作,通向奴役之路中所强调的核心内容。好的作品值得分享,遗失的智慧值得每个人都来读一读,去除蒙昧,让真正的高情商人才标准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图腾,让精心修饰的所谓高情商人才——利己主义者颜面扫地,我想这可能是这本书更大的意义。

  《遗失的智慧》读后感(四):堆砌词汇及例子不代表指导前进的方向及行动的办法

  看了前言及一点点推荐语,我想这一定是一本五星之书,期待与之的相会

  我仔细思考这本书,我发现这本不是一个行动模式介绍而一堆问题反映,没有提出行之有效甚至是建议的解决方案来呀,只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都稍显薄弱,更没有提出解决问题之道呀。

  作者利用了人们对于美好的期望,但没有给这些期望找到一个可靠的可行性的持久的实现方案,亚里士多德的世界里面,提出了智慧的概念,但对如何实践是个很重要的过程,作者故意把这种智慧与实践合并成一个奇怪的词汇,而让读者以为知道这种智慧就能不去实践摸索进而在内在达到一种了知的境界。

  本来我想为这本书画张图的,但是我发现这本书名不符实,算了。

  《遗失的智慧》读后感(五):幸福生活需要智慧实践——《遗失的智慧》读后感

  被绩点与细则裹挟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制度的服从者;而与此同时,我们也乐于为每一项活动制定评分细则,力求做到公平和严谨,掌握对于一件事情的绝对权威。对于规则的制定我们充满热情,然而,这是不是也表明:我们趋向于逃避面对突发状况时发挥自身实践智慧的可能性?这正是《遗失的智慧》一书所引发的思考。巴里·施瓦茨先生通过一系列详实的案例与深入浅出的分析向我们展现当下制度之殇,并具体探讨如何运用良好的意愿及巧妙的技能从实践中汲取智慧,以弥补制度所引起的道德滑坡与其他弊端?

  人们从事职业实践时需心怀良好的意愿,这意味着所有的职业行为,均需以坚持该行业最纯粹的目标作为自身的道德操守:医药行业的目的是救死扶伤,法律行业的目的是伸张正义,而停火组织的目标则是要缓解战事恢复和平。以上纯粹的目标和理想,无论受到何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如金钱、名誉),都不应发生根本的动摇。日常生活亦是如此,我们面对特定场合,需要选用正确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最终达成道德正确的结果。

  意愿之外,我们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若能掌握一些特定的方法,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者在本书中向我们推介了一系列找寻遗失智慧的技巧:自然类别、框架、叙事方式、道德网络的试错和反馈机制、道德共同体所提供的社会化功能……除了较为理论化的方法,我们也要学会如何共情,如何使得理智和情感相互裨益。毕竟,人“生而睿智”,实践智慧本来俱足,只需我们后天的培养和训练。

  道德意愿与达成意愿的技能共同构成了实践智慧。然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在多个意愿中进行选择,它们往往在我们眼中都是“良好的意愿”,例如医生的专业判断和给予患者的自主权之间的冲突,以及律师客户利益至上或遵循公平公正法则之间的冲突。在这种情形下,权衡便显得格外重要,不仅是表面的两个选择所能带来后果的权衡,更是“制度至上”与“智慧至上”、理智与情感及超然与共情这般价值观上的角逐。

  智慧就存在于如何调配看似对立的关系,终而化为统一。运用实践智慧虽然对于个体而言比单纯遵从规章制度更为麻烦,但是从中一个人的意志和灵性才得以体现:人的世界终究是由一个个自由的灵魂组成,而非一味充斥着规则和律令。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努力去找寻遗失的智慧,在可期的将来,美德终将带领人类脱离道德滑坡的风险,走上幸福之路。

  《遗失的智慧》读后感(六):遗失的智慧,“没有用”的心理学

  心理学最“没用”了,这是心理咨询师李松蔚“抱怨”的,他说,很多文章都在告诉你应该怎么样、人怎么样是对的、你这样想是有问题的,你怎样想才是对的。他的女儿九个月的时候,跟书中所讲的九个月长得不一样,就陷入了焦虑。一边是活生生的人,一边是没有生命的书,可是我们会怀疑自己长错了,而不是书上写错了? 生活里需要的并不是冷冰冰的道理,而是随机应变的智慧。生活纷繁复杂,我们寄希望于心理学、权威人士以及各种书籍与知识,大家都很努力,希望自己能够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可往往事与愿违,我们把生活搅得更复杂了,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遗失的智慧:除了抱怨制度,我们还能做什么?》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拥有生活的智慧,有能力将生活变得井井有条,可是我们忘记了,求助于混乱的知识,实际上是将生活推入一个更糟糕的地步,《遗失的智慧》让我们重拾生活的智慧,当遇到生活里的困惑、不合理制度的难题时,我们除了抱怨,还能做什么? 作者巴里施瓦茨,他的另一本著作《选择的悖论》,自出版以来,备受好评。作为美国心理学教授,他是学校积极心理学最受欢迎的导师,他在TED的演讲激励人心,赢得了大会有史以来时间最久、最衷心的起立鼓掌。聆听者有政府人员,也有商业人士,遍布众多领域,这说明他的研究有普世价值,不论是对于领导阶层,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也有很大的帮助。 书中用了很多真实可靠的经典案例,没有任何方法论,因为谁也不敢教人们如何生活的方法。

  一、我们为什么需要智慧。 僵化死板的制度应付不了灵活百变的生活事件。规则非黑即白,生活却处于灰色的边缘地带,规则是交给人来遵守的,而不是教给我们如何生活的。 在两难的情况下,需要运用智慧在这两者之间平衡。比如,一个因抚育子女犯罪的父亲遇到冰冷无情的法律时,依法处置,嗷嗷待哺的孩子会被饿死,放过他则会破坏法律的公正性。 心理学家统计,一个人在一天中要做两百多个决定,而我们能够意识到的只有仅仅几个,那其余的决定是怎么做出来的呢? 大脑有一个自动识别系统,它的作用是分类,对诚实、虚伪、自私……设定一个框架,让我们对一件事情进行快速地判断,以减少生活里需要做决定的精力,但它同时也为我们埋下了更加麻烦的种子。 蔡康永说,对方穿得很丑,我们也要“昧着良心”称赞漂亮吗?对方煮菜难吃,我们也要“昧着良心”称赞好吃吗?我大部分时候会建议:“是的。” 因为这事和良心实在没啥关系,却严重影响你的人际关系。别把良心消耗在这么表面的事上,良心没这么廉价,如果真的在乎,用得到良心的地方多的是啊。 而因为这么一件小事影响了之后的情绪,值得吗? 当然不值得,可是我们还是做了很多这样实在不值得的事,因为我们仅仅将它列为“说谎”的框架中,然后对生活发动了一场看不见的战争。 二、制度将智慧冰冻 我们呼吁教育“平等”,于是老师使用相同的讲稿,实现了教育的平等,也“生产”出了一批又一批能制造正确答案的孩子。 我们制定教育目标,提高教育的水平,结果是老师不得不侧重于“气泡学生”,即只需要付出一点精力就能通过考试的学生,处于“气泡”以下的就放弃掉,我们教育的普及率大幅提升的同时,也扼杀了一部分有创造力的孩子。 奖励也是教育的手段之一,不论在家庭还是学校,都受到广泛认可和使用。 可是奖励真的会让一件事情更顺利地进行吗? 有一位独居喜静的老人,突然他家院子来了一群孩子,每天吵吵闹闹。有一天,他对孩子们说,我喜欢你们在这儿玩,要是你们每天都来的话,我就给你们一些零花钱。 后来,钱变得越来越少,老人对他们说,我没有钱给你们了。孩子们抱怨说,我们再也不来了,玩一下午那么累,还得不到一分钱。 奖励会慢慢将我们原本喜爱的东西变得难以忍受,这些孩子就是我们,是医生,是律师,是社会机器运作上的每一颗螺丝钉。当我们为钱工作的时候,可能会失去最重要的东西,比如工作的意义和乐趣。 三、希望之光 第一个例子的法官判决如下:这位父亲白天出去工作,晚上回到监狱,既能养活孩子,也能维持法律的公正。 面对教育的困境:一些老师选择当“狡黠的法外之徒”,教给他们快速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考试的技巧。一位历史老师说,你只需要想一想什么是最不愚蠢的答案。这些重视教育的老师在课堂上挤出时间,回归真正的教育。 我们的工作越有智慧,我们就越幸福。 卢克是医院的清洁工,他有一次为长期昏迷的年轻患者连着打扫了两遍房间。第一次,他按照工作要求打扫了一遍,但患者的父亲却没看到,一把抓住他,让他清扫。于是他又打扫了一边,并且一直和颜悦色。 他解释说,我理解他因为儿子瘫痪的焦虑急躁,这不怪他,如果再打扫一遍能让他好受点,我原意这样做。 大家看出来了吧,卢克的工作目标并不是清洁打扫,而是将服务患者的医疗宗旨作为他的最终目标。 如果是这样,那么打扫只是一个手段、工具而已。 生活中,我们动不动就忘了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是家庭和睦,还是处理鸡毛蒜皮的琐事?对于孩子,是让他跌跌撞撞地成长,还是密不透风地保护。 初为父母,都会手忙脚乱。何时安慰婴儿?何时任由他哭?何时以及如何说不?何时严厉? 这会让大多数的家长感到焦头烂额,无法理清,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我们看到,遵守生活里的制度和规则实在太容易了,这样的人也有很多,只需要说服自己忍过那一点点不适,就可以放弃思考,过“轻松”的生活。可还是有人自愿承担“法外之徒”的风险,用令人沮丧的方式获取实践智慧,在生活里匍匐前行。 因为他们致力于获得工作的意义,生活里的满足感。学习中的打击、工作上的挫折、生活上的难题,这些过程都是痛苦的,我们试验并犯错,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失去斗志,运用智慧,才能让我们再次振作起来,才能在下一次的尝试中变得更加睿智,而不是向生活妥协。 幸福是什么?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他人的紧密联系,在我们寻找工作的意义时得到增强。而只有赋予生活以一个更高的意义,才能将受挫后的失败转化为成功前的经验,才能把漫长的黑夜当做黎明前的等待,才能在面对生活一次又一次的暴击时,一次又一次站起来,继续前进。

  《遗失的智慧》读后感(七):员工要学会自律

  ——提升责任意识 具备实践智慧

  作为企业组织个体,但凡不想虚度时光,想要干出工作成绩、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懂得并学会自律;作为企业组织本身,想要以高绩效团队不断助推组织发展,也必须提升员工的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企业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设置、项目考核节点、上级指令等他制他律手段只是为员工工作提供了基本依循框架和底线,完全依靠企业他制他律规则指令来行动,除了会显得缺乏工作主动性之外,可能还会使工作绩效保持在较低水平;只有那些在遵从组织规则、上级指令等他制他律条件基础上,同时内心又具备自制自律素养、不甘平庸懈怠、勇于激情奋斗的员工,才能以自动自发的工作态度、创新创效的工作成果持续助推组织发展。要在工作上自制自律,必须具备价值理念、责任意识和平衡心态。

  以价值理念奠定自律根基

  个人内在价值观是指导个体具体工作行为的根本指针。内在价值观认为随心所欲、偷懒懈怠比自制自律更容易、更舒服的个体,必然倾向于在工作中有意无意钻组织他制他律手段的空子,最大化满足自身私利。而那些内在价值观认为自制自律的人生才有价值、“缺乏自省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柏拉图语)的个体,在工作中除了严格遵循企业他制他律规则,更加注重充分发挥自身工作主动性和创造力,不断提升和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创新工作成果,贡献自身岗位价值和增值价值,在持续助推组织发展的同时,最大化实现自身人生价值。

  自律员工通过遵从、认同及内化组织核心价值观,不断寻求个体内在价值观与组织核心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在此基础上,自律员工一方面善于发现工作本身的价值和工作乐趣,一方面非常渴望通过岗位履职做出自身贡献、实现自身价值。即使工作内容繁琐枯燥、工作环境及外部条件不尽如人意,自律员工也多从自身出发专注工作而非过度强调外部客观因素;通过自身勤奋敬业、心血付出赋予枯燥工作本身以价值,同时逐渐发现工作内在乐趣;以工作乐趣激励自身不懈努力来取得工作成功、做出价值贡献。正如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所言,“无论什么工作,只要全力以赴把它做成,就会产生成就感和自信心,产生向新目标挑战的渴望。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更加喜欢自己的工作。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再努力也不觉得苦,就能做出了不起的成绩。”

  以责任意识提升自律内涵

  习惯以他制他律视角看待工作的员工,表面上遵从企业规章制度及上级指令等外部规则行事,实则缺乏内在责任意识和主动担当精神。当工作进展顺利时皆大欢喜,一旦工作进展不顺、甚至出现失误或遭遇挫败,这类员工往往自认为一点责任都没有,自己完全是按照企业规章及上级指令行事,即使出错那也是组织及上级领导的错,自己一个平头老百姓,何错之有?而那些具备基本自律素养的员工,在认可和遵从企业规章及上级指令等外部规则的同时,更加强调立足现实,不机械执行命令或照搬规则,而是根据各种预期及非预期的现实情况建设性开展工作、创造性利用规则。自律员工清醒认识到企业规章及上级指令只是对工作提供指引及框架,而不是禁锢和束缚,更不是我们逃避责任的借口。换句话说,自律员工具备高度责任意识下的实践智慧,懂得任何规则、指令都必须服务于工作实践本身,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追求实践成功才是工作之根本目的。

  而那些表面遵从企业他制他律规则实则缺乏内在责任心和实践智慧的员工,机械刻板照搬规则、像木偶人一样毫不思考就执行上级指令,工作一旦出现问题又堂而皇之逃避责任,甚至通过“反向授权”把问题和责任上交领导,一点意识不到员工的本职就是要时刻立足工作实际状况,负责担当,创造性利用自身实践智慧,结合企业规章及上级指令来解决问题、做出贡献。

  员工主动承担责任越大、成长就越快、个人能力及实践智慧也就越强,同时也会被组织及上级赋予更大的工作挑战和工作自由度,以便充分施展自身才华、做出价值贡献。正如存在主义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所言,“负责任乃人类存在之本质。”如果只机械刻板依凭企业他制他律指令行动,上级说一声你就动一下,领导不说即使发现问题你也无动于衷,缺乏起码的工作主动性和责任担当意识,那又与机器人有何区别?

  以平衡心态维护自律正能量

  要在工作中具备自律素养,也必须掌握平衡。做到严格遵守企业他制他律规则与个人自制自律之间的平衡,做到严于律己与宽于待人之间的平衡,做到个人自律自助与同事之间和谐互助之间的平衡,做到客观评价自身工作和认可、学习同事工作特长之间的平衡等。

  自律员工一方面严格遵守企业规章、上级指令等开展工作,一方面又具备高度的自律意识和文化自觉,不钻企业他制他律的空子,在自身岗位职责范围内大胆发挥、主动积极,充分运用实践智慧和创造力解决问题、贡献价值。

  自律员工立足岗位严格要求自己,敬业务实、勤奋上进本无可厚非,但不宜以自身标准来要求甚至苛责他人;即使是团队领导者或管理者也应科学把握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管理团队和苛责下属之间的界限,过于苛责他人可能恶化团队工作氛围、甚至造成他人逆反心理,与干好工作初衷相悖。从心理学上来说,对他人(包括上下级及同级同事等)不宜有过高心理期待;而对自己则可以有较高的自我期许,并为之努力奋斗。唯有如此才可能发挥无形中的影响力,自身严于律己、敬业务实的精神对周围同事及团队产生积极影响,潜移默化也提升他人的自律素养。

  自律员工一方面自律自助,高效高质完成自身工作,不给团队和上级添麻烦,一方面遇到其他同事需要帮助时,也能及时有效提供工作资源、信息、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协助,和谐互助推动工作进展、助力团队成功。自律员工能够客观评价自身工作及取得成绩,认识到自身工作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主动学习其他同事、上级等的工作优势、特长,及时予以弥补提升;同时意识到个人工作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团队和谐互助、支持配合,对上级和团队由衷感恩,而对于其他同事取得的成绩也充分认可,而不是羡慕嫉妒恨,最大化营造和谐工作氛围、发挥自律正能量。

  “大多数企业仍旧认为,提供一套完善制度并密切监督以确保员工遵守制度,才能保证高效工作……实际上我们需要的是古代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做正确之事的意愿和弄清楚何为做正确之事所需要的技能。”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巴里·施瓦茨在《遗失的智慧》一书中如是说。在当前企业组织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外部市场竞争及内部精细化管理要求背景下,自律愈来愈成为组织对员工个体的一项基本要求。光靠企业规章制度、上级指令等他制他律手段来监督和管理员工,除了不断增加管理成本,可能还无法有效激发员工内在责任意识和主动创新精神;在完善企业制度规则、优化流程等精细化管理举措的同时,注重提升员工自制自律的文化素养,倡导员工自动自发的责任担当精神和务实创新的实践智慧(具备做正确之事的高度意愿和技能),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更加能够打造一支激情进取、敬业务实、智慧担当的员工队伍,助推企业组织科学可持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美)巴里·施瓦茨,肯尼思·夏普,遗失的智慧 除了抱怨制度,我们还能做什么[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日)稻盛和夫,活法[M].东方出版社,2010.

  《遗失的智慧》读后感(八):存善念,重人性,学而时习

  阅读本书的过程有点痛苦,感觉中间讲的很多问题有点冗余,或许是作者希望论据更加的丰满,而引述了很多的案例。但是我又急于想找到出了抱怨制度我们还能做什么的答案。对于制度的缺陷我们都已经经历了很多,所以阅读起来觉得有点冗余。

  我对本书的思想归结为:树立目标,注重人性的特征,练习、反思

  读了本书我最大的体会是:

  1、智慧可以习的,这个是练习而不是学习

  2、评价是智慧还是狡诈,全凭子新中的一个目标。目标是为了使他人和自己幸福,还是为了自己谋私立。我觉得中国人都很擅长与变通,但是变通如果没有了一个目标,而变成一种伎俩,那么就是邪恶的。孙子说“兵者,诡道也”,一位将军说过“如果吧兵法引入生活,就是吧生活引向地狱”。这久是目标不同,为了国家人名的利益是兵法,为了一己之私利就是狡诈。我们个人虽然说不上多么崇高的目的。但是变通的时候也要想象,是否是为了我们心中认可的目标而变通。还是为了图私利。

  3、制度经常让事情变坏,例如失去灵活性、让人失去同情心、催生出官僚注意。制度的这些弊端我认为在于制度的单一价值认可的方式。这是由于达到一定规模以后为了克量化而采取的措施。而我们的工作中很多重要的部分是不可量化的。甚至很多重要的东西是不可说、一说就错的。一旦制度规定了一个指标,人们就去争取那个指标不在管其他的东西。因此,复杂而繁多的指标,只会导致简单而愚蠢的行为。而简单明确的目标,范围导致灵活机制的手段。

  4、激励使人丧失自身的动力,在于我们平时所说的激励都是单一的激励,容易实现的激励。比如金钱、升职,于是这些激励的不断刺激,导致人们的价值观也变的单一。善良、亲近、为人师表、社会价值感这些更多的激励很难被运用所以导致了越激励越没动力。就像吸毒一样,因为需要不断的加大剂量,同时摧毁了其他的刺激渠道。

  5、要实现实践智慧的获得,不是不可能。需要我们在现有的条件下,创造出新的模式,这些模式要考虑到人的事业目标,人多层次激励的需要,以及一个人成长的客观规律。让人在实践、犯错、反思总学习,最终获得实践的智慧。

  6、实践智慧的获得,有利于我们获得幸福。能让我们的工作成为事业、成为一件幸福的事情。从而让我们也获得幸福的生活。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qingganwenzhang/329377/

相关阅读
  • 小学教师师德小故事精选四篇 小学教师师德小故事精选四篇
  • 我与公司的故事征文范文汇总五篇 我与公司的故事征文范文汇总五篇
  • 小学教师教育故事【五篇】 小学教师教育故事【五篇】
  • 师德的小故事【汇编三篇】 师德的小故事【汇编三篇】
  • 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稿:抗日小英雄王二小集合5篇 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稿:抗日小英雄王二小集合5篇
  • 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故事范文四篇 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故事范文四篇
  • 部队强军故事会红色故事演讲稿范文汇总四篇 部队强军故事会红色故事演讲稿范文汇总四篇
  • 幼儿园讲红色故事简短小故事五篇 幼儿园讲红色故事简短小故事五篇
为您推荐
  • 微党课小故事讲稿【三篇】
    微党课小故事讲稿【三篇】
    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微党课小故事讲稿【三篇】,欢迎品鉴!
  • 优秀一分钟党史故事精选四篇
    优秀一分钟党史故事精选四篇
    优秀是汉语词汇,读音yōuxiù,一种客观差异,泛指人某一特质突出、好的意思。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一分钟党史故事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教师师德故事范文(精选六篇)
    教师师德故事范文(精选六篇)
    老师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教育我们知识,更多的时候还充当父母一样的角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师德故事范文(精选六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幼儿园游戏故事观察记录范文(通用5篇)
    幼儿园游戏故事观察记录范文(通用5篇)
    幼儿园(英文 德文:kindergarten),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游戏故事观察记录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关于小学德育故事案例【五篇】
    关于小学德育故事案例【五篇】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德育故事案例【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关于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育人故事【三篇】
    关于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育人故事【三篇】
    班主任是指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各方面事务的专聘教师。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育人故事【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老党员的入党初心故事(合集三篇)
    老党员的入党初心故事(合集三篇)
     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党员的入党初心故事(合集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比较经典的党史故事范文五篇
    比较经典的党史故事范文五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较经典的党史故事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红色故事微党课讲稿(合集四篇)
    红色故事微党课讲稿(合集四篇)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色故事微党课讲稿(合集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关于高中班主任育人故事【五篇】
    关于高中班主任育人故事【五篇】
    班主任,是指一个班的主任,也叫做班级主任。他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他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高中班主任育人故事【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