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读后感10篇


爱情故事 2020-06-01 08:07:32 爱情故事
[摘要]《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是一本由[英] 戴雨果 海伦•布里格斯 约翰尼•阿克顿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 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 读后感

【www.anne5.com--爱情故事】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读后感10篇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是一本由[英] 戴雨果 海伦•布里格斯 约翰尼•阿克顿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读后感(一):西方不高兴,中国就开心?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是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学教授戴雨果“重返西方”,对“现代文明”的微距观察。若要一句话证明看过此书,大概最直观的表述就是:西方不高兴。

  作者在自述中说,他“从一个会因为中国重蹈西方覆辙而感到遗憾的人的角度来写这本书。”再翻检戴雨果的履历,长期在华任教、担任媒体顾问,称中国通当无疑问,以西方困境点中国穴位,或也精准。

  但从全书的问题意识就能发现,所论西方社会的每一项隐患,无不关涉国人最在意的问题。因暴饮暴食而引发的健康危机、教育中暴露的疑难、在经济危机的阴影中生活、医疗系统不堪重负、媒体权利过度放大,官僚的民主与低效的社会运转,这些素来令国人艳羡并常作对比的“西方先进经验”,无不身处危局。

  肥胖形如瘟疫侵蚀着西方人的身体健康,高热量的食物让生命日趋脆弱。高企的学费提高了西方人接受教育的门槛。人口红利丧失、低成本原材料及劳动力的涌入,撼动了西方制造业的根基。意欲维持医疗保障体系良性运转,经济支出的负担日益加剧。新闻出版自由发展到今日,无责任少担当的丑闻频现,默多克“窃听门”,BBC性侵案,都是抽在西方新闻自由脸上的清脆耳光。西方引以为傲的民主制度,在不少国家的日常运转中,也流于低效。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是一本论述详尽、细节扎实的好书,但对多数中国读者,读罢掩卷,第一反应或是:西方不过如此。

  真的不过如此吗?穷人病和富贵病固然都是健康隐患,致病机理却迥然不同。对西方而言,现世种种,不外是遭遇瓶颈后冲破阻滞的努力,其间必然大道多歧。而从国中情形观之,很多事业甚至尚未起步。

  西方医疗成本高企,是因为惠民福利需要大量开支。经济遭遇沉重打击,通过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又从产业高地渐次崛起。至于民主制度和福利社会的优劣存废,国内的讨论早已不胜枚举。至少,“不高兴”的西方,暂时还喝得上放心奶,吃不到地沟油,城市没有“沙逼”,江河不见“猪投”。

  近年国中颇有一股思潮,如刘瑜、周濂、熊培云之类,著书立说,多借西方理论,言诠中国现实。从言论观之,对中国实情确有缺乏解释力之处,但人心所向,多少能说明些什么。退一步说,中国如今是不是走着全盘西化的道路,也不乏争论。只不过意识形态的话题,讨论一旦深入,就成了敏感词集会。对了,钳制如斯,在西方倒是罕见的。

  这么说绝不是为西方社会张目。国人长期念着西方的好,在经济起势的当下,生出与西方掰手腕的雄心,是可喜之事。但西方如今的难题,未尝不是我们将来的困境。早日洞烛幽微,或许来日能避免触礁。

  中西之间,艳羡不必,二元对立也早该抛弃。他山之石,借来打磨一下自身的棱角,也好折损一下暴发户般的沾沾自喜。

  真的强者,不会从消解他人的意义中,寻到自我的满足。现代性的隐患是全球化的,西方不高兴,中国就开心吗?认清这一点,就会明白,《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不是逗国人一乐的民族主义著述,而是一本人类文明忧思录。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读后感(二):'the more I came to China, the more I know my country'

  在春节期间,在央视频道看了连续六天的专题片。在偶尔冒出的英文背景音下,被Hugo de Burgh的声音深深吸引。今天不经意间发现书已经上架,于是毫不犹豫的买了两个送自己和即将出国的朋友。

  书中30个小故事,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的讲述了西方这个我们一直朝圣的地域。长久以来我们一直想要达到他们的文明程度,经济程度,医疗水平。我们以为那面没有官僚,只有人人自由的平等。我们以为那面没有教育的压力,只有成长的快乐。我们以为不用花钱的医疗,让人们无畏生活中的变故。可是,一个会说中文的中国通,用自己的视角为你解析一个真正的你所不了解的西方。

  故事没有哗众取宠的噱头,没有无下限的炒作,只有一句句实实在在的话用最真实语言刻画一幅幅西方的真实写照。

  我爱这本书,因为他朴实无华的语言让我可以用一个客观的眼睛去看西方,看世界。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读后感(三):西方一定很好么?

  多少年来我们都有认为西方经济发展更好,最近更是移民潮凸显。西方一定好么?

  来自英国的戴雨果教授说不,西方也有西方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在西方的经济和社会形态下发生的。医疗是全民免费,但是生了疾病却一样要预约排队,可能预约上了人都死了。除非去看私立医院,同样价格高昂。政府的工作一样很官僚,养一对小乌龟,却因为小乌龟不在宠物的范围内,需要办理野生动物证,但是办理野生动物证,就需要拥有动物园执照。你看,西方人民也整天游行,剑桥大学毕业就失业,骂骂咧咧的向政府抗议。

  但是,即使戴雨果教授从批判的角度来说西方,他山之石,也不能攻玉。西方的问题,是在经济发达的背景下的问题,与中国的问题不在一个讨论层面上。这就好像一个每天讨论怎么吃营养均衡的人,跟一个刚能吃饱饭的人说你看,我也很纠结吃饭的问题。

  但是,我仍然很喜欢这本书,因为他开辟了另外一个视角,让我们从其他的角度去了解别人,了解自己。西方人对自己社会的这种理性的态度,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我们不能理性的思考,而只有铺天盖地的谩骂?我们希望自己更好,要知道有问题,更要知道如何去评价和判断问题。

  更何况,这本书并不是苦大仇深、架构宏大的写法,反而深入浅出的将每个深刻宏大的话题,隐藏在一个个风趣轻松的小故事中,看时轻松,掩卷却收获良多。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读后感(四):西方与世界

  回溯17世纪,大清皇帝统治之下的中国社会国泰民安、一片盛世,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先进的社会。然而,就在一百年间,新兴思想开始在西方萌芽,为西方国家得以赶超强大中国埋下了伏笔。

  发展到18世纪,西方国家改进了自己的思想、制度和技术,经济上财富剧增、政治上民主启蒙、技术上锐意创新,并由此成功地超越了世界上的其他地区。

  走进19世纪,西方国家的实力开始凌驾于非西方国家之上。除日本以外的非西方国家,甚至包括庞大的清帝国,开始发现自身根本无法与西方相抗衡。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一边忍受着自身的缺陷,一边开始挣扎着试图弥补。

  20世纪的变化是惊人的。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东西方从对峙到融合,世界在这一百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美国成为全世界的超级大国,西方诸国从战争的破坏与阴影中走出,俄罗斯经历了根本性的政治变革,中国从战争的苦难中慢慢崛起。

  21世纪的今天,我们能很清晰地感知到国家之间的力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呈现出的上升趋势让西方国家及其领导层备感压力,与此同时,他们还必须面对印度、巴西、土耳其等国的巨大挑战。

  相比17世纪的上升状态,西方国家目前的处境已经完全不同,它们一边忍受着自身的缺陷,一边亟需应对非西方国家突飞猛进的发展,和日趋严峻的国际形势。对西方国家而言,这些自身的缺陷,很可能使其难以适应世界发展的新局势。

  我们这本书要探讨的内容正是基于西方国家的这些自身缺陷。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以及之后系列图书的探讨,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西方社会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世界其他国家可以从中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在众多的社会问题中,我们选取了极具代表性的六个问题来探讨,每个问题各成一章。

  在引子部分,我们将首先界定和厘清“西方”这个概念,然后将本书同名电视系列片所关心的六个问题放入当前西方国家正在发生着的具体环境中去讨论。每个问题中的故事都体现了西方社会的现代行为,折射出经济与文化生活中西方社会的心态与变化。在本书的最后,我们将讨论西方的这些问题与中国的未来会产生什么样的联系。

  ● 何谓“西方”?

  事实上,所谓西方国家之间的差异有时要大于西方国家与东方国家的差异。例如,南地中海地区的人们很重视人情(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关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这一点和中国人的处世观念非常相似。除此之外,那里的人们对老年人的尊敬方式,以及对子女的教养期望,也与中国极为相似。然而,与南欧只有些许之隔的北欧地区,在这些方面则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

  其实,在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北欧人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人存在明显差异。相关原因可以追溯到人类学研究层面,例如孩子的教育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形式。这些因素其实有着极其古老的渊源,即使今天的民族或文化群体不再像过去那样严格区分,但是这些因素仍然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既然南欧人和北欧人的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他们以及从地理上远离欧洲的北美人、澳大利亚人和新西兰人都被称为“西方人”呢?

  这是因为西方人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具有共同的文化属性。近代以前,所有受过教育的欧洲人和美国人都以古希腊作为西方世界观的渊源,正如黄河流域和儒家思想将中国和东亚大部分地区联系起来一样。虽然基督教呈现为几种不同形式(包括天主教、英国国教、东正教、路德教等),但是它被普遍认为是西方的道德基础,也是推动技术、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动力源泉。即使当今西方国家的大众文化表现各异,比如爱沙尼亚、西西里、罗马尼亚和苏格兰相比如此不同,但它们大都秉承基督教的文化传统。若要追溯南北爱尔兰仇恨的根源,则可归咎到这一文化的差异,意大利讲德语的蒂罗尔地区与意大利其他地区之间的仇恨也是如此。

  长期以来,欧洲统一一直是部分精英阶层的梦想,但是普通民众对此并不关心。欧洲普通民众之所以对欧盟强烈敌视,原因之一就是:尽管欧盟对他们的生活非常重要,但是他们认为自己与其他国家的人差别过大,甚至比“四川人”与“辽宁人”的差别还要大。欧盟的创建者认为,由于欧洲国家思想相通,加之经济利益的推动,欧洲人完全可以团结起来。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欧洲人不可能创建一个欧罗巴合众国,因为他们缺少缔造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关键性因素——共同的流行文化。

  可以说,美国是英国文化的产物。这并不奇怪,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主要领袖几乎都是来自不列颠的英格兰人,最初的居民绝大多数也是英国人,其他国家的移民只能被英国人同化。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尽管还有大量法裔少数民族)和新西兰,这一现象更加明显。为了便于描述英裔人口的散居现象,我们可以使用“盎格鲁-美利坚”(Anglo-America)或者“英语文化圈”(Anglosphere)这样的专有名词,这与“大中华区”是一个意思。关于英国人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我们将详细讨论。现在我们要先讨论与“西方”有关的另外一个问题。

  今天,当我们审视那些差异极大的西方国家,如果我们希望寻找某种将它们联系起来的东西,最强有力的共同因素是,它们都希望执行“盎格鲁-美利坚”标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人在国家重建期间,很乐意接受“盎格鲁-美利坚”人的建议。与其他欧洲人一样,今天的德国人也愿意接受“盎格鲁-美利坚”大众文化和政治文化的统治地位。尽管意大利、波兰和塞尔维亚的社会现实迥异,但是它们都希望实施“盎格鲁-美利坚”标准。

  我们这样说的目的,并不意味着“盎格鲁-美利坚”标准是最优秀的,而是说它们占据着统治地位,非常“时髦”,甚至具有“支配”力量。从18世纪开始,欧洲大陆的人们便试图效仿英国文化,但是从20世纪中期开始,他们又开始效仿美国。

  然而今天,英美两国正在为各自的社会问题和失误深为忧虑。他们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过去和未来,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正在被中国赶超。

  ● 英语世界的危机

  人类发展到今天,当今世界存在着两大突出的文明:一个是中华文明,它比任何其他人类文明持续的时间都更长远。经过两百多年的苦难历史后,中华文明正在振兴。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表明,它的大众文化具备着强大的生命力。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是指中国的传统习俗、态度和价值观。中国的艺术、文学和社会制度也有很多值得世界学习的地方。在人类科技史上,它也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两千年以前,中国便建立了现代政治体系,而18世纪才意识到这一点的欧洲人,对此十分仰慕。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文明并非局限于它的发祥地——中华人民共和国,而是遍及所有华人居住区或学习中文的地方。可以说,中国今天的发展速度是一项世界奇迹。

  另一个文明是英语文明。虽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一些较小国家在政治上是分离的,但是它们的思想和制度都源自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文化。

  英国是英语文化圈的“黄河流域”。英语文化圈的语言和核心思想均源自公元9世纪面积很小而又人口稀少的英国。从公元9世纪到英国分离派清教徒建立美利坚合众国,这一时期属于英语文化圈一段共同的历史。在此期间,我们可以找到英语国家政府形态、大英帝国及后来的美利坚帝国工业革命、(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和数字革命的起源。

  英语文化圈国家之间的人口流动极为普遍与迅速。从国家意图和目的出发,英语文化圈的众多国家在“吸收新的人员和思想、创办新的企业、创立新的项目”等问题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虽然在体制和心态上有所差别,但是人们内在的行为模式是相同的,现代美国出现的众多问题同样也出现在英语文化圈的其他国家。由于效仿效应,其他西方国家或多或少也存在着类似问题。

  今天,很多人认为,中国可能超越英语文化圈文明,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并最终成为世界的领导者和榜样。然而,即使对于一直坚信自己命中注定是已知世界中心的中国人来说,这也不是一项轻而易举的任务。世界现有的标准相当高,即使英美国家的人们也经常望尘莫及。

  尽管英语文化圈文明发展史中存在许多应受谴责的时期,然而它为人类提供了迄今为止最好的发展环境,提供了人类福利的范式和广受敬仰的行为标准,开创了全球管控和维持和平的制度,创造了某种程度上有助于限制冲突和实现和平政治过渡的社会模式。不可忽视的是,一千五百多年以来,英国形成了自己的法制社会、议会制度和民权理念。我们相信,只要有一个英语国家,这些理念就会存在。在世界的许多地方,尤其是英国的前殖民地地区,人们都向往这些理念。

  18世纪,英国首先提出了人权理念和反对奴隶制的思想,并率先开展了社会福利、公共健康和大众教育运动,并为世界各国效仿。与其他欧洲国家相比,英语文化圈的社会流动性更大,对企业更加开放,能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在人类历史上,权势群体和普通民众之间通常存在巨大差异,而一些人将暴力和剥削视为宿命淡然接受,所以上述提到的任何一方面的成就在我看来都是难能可贵的。今天,世界各国人民都希望自己所在国家实现“现代化”,因为英国人创造了现代化思想,所以人们有时会将实现现代化与实施英美制度混为一谈。这种现象一直存在,直到不久之前,出现了另外一种现代化模式——中国模式。

  我们认为,英语文化圈具有很强的韧性。几个世纪以来,它曾击败过来自西班牙、法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的挑战。然而,今天发生的三个事件削弱了世人对英语文化圈的敬仰:第一,血腥的伊拉克战争和对穆斯林国家的干涉行为,这些行动常以推动民主和人权为借口,实则被视为侵略和虚伪;第二,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使人们开始质疑英语文化圈模式的有效性,此前人们一直将英语文化圈模式视作实现发展的唯一途径;第三,席卷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动摇了人们对西方制度的信心。

  英语文化圈的一些评论家认为,西方出现的问题并非只是经济危机,不能仅仅通过经济政策予以解决,而是一场社会危机综合征。问题的根本是英语文化圈国家未能适应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正逐步成为世界重要经济体这一新现实。英语文化圈国家必须学会与更加犀利、快速和富有创造力的国家进行竞争,我们再也不能盲目享受舒适生活,否则必将付出高昂的代价。

  我曾与许多思想深刻的评论家进行过讨论,他们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方案,试图理解并解决目前的危机。很大程度上,大家相信与其说这是一场经济与社会危机,不如说是一场政治危机。那么,这场危机的要素都有哪些呢?

  首先是英国的政治制度——即使在过去的几百年它一直能够不断适应新环境,而面对被全球化及新媒体主宰的21世纪,这一制度似乎无法实现必要的变革,无法继续有效地运转。我们的政治家们似乎无法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

  然而,有一点特别值得人们关注:新媒体虽然大大提高了人们融入社会活动和履行社会责任的参与度,但事实上,英国的政治制度以前所表现的参与度和责任性要更高。全球化增强了企业间的竞争,提升了企业的价值;英语文化圈国家认为,它们的制度首先确保了商业竞争与企业的发展。那么,到底什么地方错了呢?

  第二个因素是,从务实、流动性和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英国呈现出更强的意识形态、社会僵化和被规则束缚。这是商务人士的普遍观点。一些想延续以往生活方式或者希望不受干涉和束缚地为各自社区或群体提供服务的人,也持有相同的看法。

  英国人的工作方式并没有错,错误的是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是第三个因素。2011年夏天发生的暴乱表明,英国的社会道德已严重堕落。很多人把事件的发生归咎于家庭元素的衰弱,以及家庭成员一起吃饭、互相陪伴等传统的丧失。人们似乎只为自己存在着,不愿分享与合作。

  中国是一个地域与人口都极其庞大的国家,相比较而言,许多欧洲国家的版图较小,人口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国家其实更容易出现中央集权管理。在过去,从学校教育到社会福利,所有工作均由地方政府管理,创业者可以自由创办企业或慈善机构。到如今,政策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英国的中央政府一方面拥有着集中管理权,一方面又增加了税收,极大地损害了地方企业的利益,打击了人们进行创新的愿望。众所周知,世界将迎来第四次工业革命,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新的变革,制造业和其他重要产业需要被新型工作方式和财富创造形式取代,而政府对创新计划的压制将产生灾难性后果。这是第四个因素。

  第五个因素,接受适当教育的人才不够充足。教育出现了许多有趣问题。我们在本书中将会着重关注技术教育、职业教育的匮乏和教育研究化、学术化的危险。

  回顾工业革命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工业革命是由一些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具有出色技术才能的人率先推动的。但是,今天的许多年轻人,虽然接受了大学教育,却缺乏实际技能,所以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毕业即失业”的现象非常严重,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创办了大量综合类学校,而优秀的技术学校、职业学校却相当匮乏。我们将技术类学院转变为大学,开办学术类专业并把实际操作类课程挤出了课堂。更糟糕的是,许多教师大力鼓吹反对竞争和降低标准的教育理念。

  第六个因素,现如今,健康与福利已经演变成了社会的一种权利文化。人们对社区的责任感越来越低,要求却不断提高。以公共医疗服务为例,目前的状态不可能确保可持续发展。

  媒体,曾经守卫公正公平及社会责任与义务,今天同样成为社会道德的破坏者及强大的政治操纵者。

  众多的实例可以证明英语文化圈抛弃了自己的核心价值——个人创造力、社会责任、地方主义、精简政府,从而失去了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无法成功过渡到21世纪的现代化环境。在准备写作本书时,接受我访谈的很多人都认为,我们应该回顾过去,分析哪些价值与行为导致了英国文明的形成,判断它们是否可以复活和恢复。其实,西方所有国家或多或少地都被上述问题所影响。

  从局外人的角度看今天的中国,它以其特有的对待权威、家庭和教育的态度为基础,推动着创造、创业和创新,为实现国家复兴而百倍努力。鉴于中国的现状,许多英国人认为,我们应该重新探索英国文明赖以成功的优秀品质,重新建立行之有效的制度。

  在人类财富创造过程中,世界发生了两次伟大的革命。一个是17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另外一个是从1992年开始中国出现的经济腾飞。二十余年来,中国充分吸收了工业革命的经验与教训,而且规模远远超过了今天的英国。然而,英国并不是微不足道的:据高盛集团预测,到21世纪中叶,英国将成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世界上人均最富足的国家之一。当然,前提是英国必须打扫好自己的房屋,避免重蹈希腊、西班牙和某些西方国家的覆辙,出现极为严重的社会危机。

  在我们观察中国民众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他们拥有克服困难和超越昔日成就的乐观精神,但是英美民众却对自己非常失望。当年促使英语文化圈从欧洲大陆以外一个不起眼的小岛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政治强国和最终的文化强国的英国精神已经了无踪影。

  ● 英语文化圈为何崛起?

  多少个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国王和知识分子都轻视商业活动,认为它丑陋、充满剥削,因此国家必须对商业欲望进行抑制和控制,才能实现社会和谐。通常,国王只是希望坐享商业成果;知识分子声称,最优秀的社会应该人人平等,享受同样的待遇;其他人则认为,只有国王和贵族才有权拥有非凡的资源……国王为了控制普通民众的饮食和财富,因此下令控制能够进行买卖的东西。

  当然,我们现在很清晰地认识到:贸易是人类的本能,是进步的关键。里德利说:“没有贸易,就不可能出现创新。贸易对技术的意义犹如性爱对进化的作用。贸易能够刺激创新。”他接着说,“专业人士知识的持续积累使我们每个人消耗的东西越来越多,产出却越来越少……这是人类故事的核心本质。”

  中国明朝时期,英国开始成为一个商业社会。英国商人和商贩毫无畏惧地开展各种贸易活动。但是大洋彼岸的明王朝却垄断了从生铁到食盐等各种生活必需品,并对商业和贸易进行严格控制。明朝的当政者允许官员阻挠创新和创业,这一点,英国的做法正好相反。英国各个城镇中的商人和工匠试图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之人,甚至在财富和权势方面与地主一争高下。企业家或者普通商人充满信心地将自己辛辛苦苦赚取的财富再投资,因为他们相信只需缴纳法律规定的税赋,法律就会保护他们的个人财产。与欧洲大陆国家和亚洲国家相比,英国商人相对更为自由,也更安全。

  在英国,财产的法定权利古已有之,对企业文化发展具有根本意义。此外,个人主义也是英国与其他欧洲国家不同的一个重要特征。这种个人主义并非当代英语文化圈的极端个人主义,它不排斥个人对他人的责任感,不会奉行个人满足至上的原则。相反,这种个人主义使年轻人早早离家创业;农民能够根据权利平等的思想与当地权贵斗争,尽管他们没有什么财富,也没有什么文化;妇女也渴望并尝试着追求财富和地位的平等,尽管大多数情况下她们都以失败告终;人们经常展开辩论,激辩个人主义与法治哪个更重要……这些共同构成了人类学所谓“英国例外现象”的基石,使英国从当时所有的其他国家中脱颖而出。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读后感(五):新“拿来主义”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值得起五颗星。

  国人早就没有了“月亮还是外国圆”的简单崇洋,随着与西方交流逐渐加强,我们开始理性看待西方,然而越是理性,仿佛越能看到本国与其的差距,好似总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赶脚。

  鲁迅先生早就有“拿来主义”,而现在来说,这应该也并不过时,擅于学习才是国家进步的保证。总要护着伤口不肯晾晒在阳光之下,或者拿药处理,那么只有溃烂一个结果。

  要想“拿来”,必须知道自己要拿的是什么。西方比我们发达,却也不见得事事都好,即使是让我们国人艳羡的“医疗系统”、“高等教育”等方面,也有不必“拿来”之处。这样的分析鉴别就需要我们对西方有一个切近而理性的观察与思考。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就是承担起这样一个重任的书籍。作者将我们中国对西方非常感兴趣但又有着误解的“食物”、“教育”、“经济”、“医疗”、“媒体”、“民主”六个几乎可以涵盖西方社会所有问题的方面进行360度全方位说明和解析,以让我们能够了解一个真正的“西方”。

  读过这本书的人或许都可以承认作者的态度是温和的,观点是中立的,意见是中肯的。他们并没有高高在上也没有卑躬屈膝,他们所作的就是将一个真实的西方展现在对西方感兴趣的读者面前。他们没有对于西方的弊病讳莫如深,而是鲜明地揭露出来,触目惊心——而这一点,就是我们需要“拿来”之一。

  虽然说《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是一部可以说是反思的作品,但由于西方新兴思想比我们要早得多,所以我们现在出现的一些问题是人家很多年前所经历过并似乎已经的得到解决的,而我们即将出现的问题正是他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防患于未然,一直是我们东方所崇尚的,那么这个时候何去何从,是否也应该遵循“拿来主义”呢?

  “拿来”当然要拿来好的,摒弃坏的,然而这些“坏的”,很多时候更可以给我们警醒!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读后感(六):不抱怨的世界会更好吗?

  初时在央视看到《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这系列纪录片时,并未料想它所涉及的内容是如此庞大且严肃。现在看来,还是“故事”这两字格局太小的缘故,“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让人联想到的是一些逸闻趣事,还以为片子里讲的是华盛顿的假牙或是拿破仑的疝气之类的无稽之谈,而实际上,无论是纪录片,还是本书,都没有讲述过一个完整的故事,读者将会看到的是一些普通人的生活横切面,以及知识分子们的思想火花。作者和他的团队试图通过对饮食、教育、经济、医疗、媒体以及官僚机构这六大社会层面的深度观察,来挖掘当代西方社会的痼疾所在。所以,也许《你所不了解的西方世界》这个名字会更匹配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

  超出你预想的是,片中几乎完全没有展现当今西方社会的繁荣与发达,知识分子们忧心忡忡,他们在光鲜亮丽高速运转的城市表面下看到的几乎全是阴暗面,如果光看他们的描述你几乎以为西方发达国家已界崩溃边缘。以至于很多观众开玩笑说:“不知道还以为是五毛搞出来故意抹黑国外的呢,就像以前总说台湾的小朋友吃不饱饭,只能吃香蕉皮之类的。”没想到这居然是英国顶级的媒体研究机构威斯敏斯特大学的传播与媒体研究院(CAMRI)所贡献出来的一部力作,这让很多中国观众都无法理解。

  对大多数观众和读者来说,毫无疑问,这是最好的时代,而且肯定不会是最坏的时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处于几千年来最稳定的环境,享受着科技高速发展带来的便利,温饱基本得到解决,受教育的权利也基本普及,普通人的烦恼不过是如何在这个极端物质化的社会取得更多的收入和更好的社会地位。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尤其是那些处于社会中上层的高级知识分子们,屌丝们还在默默生存着,你们有什么可抱怨的?

  对于这样的观点,著名的新闻人熊培云是这么解释的:“有人说你的微博和书不一样啊,怎么总在‘抱怨’啊。其实我对自己的生活从无抱怨,我只是在以批评关心社会。我在过一种心智健全的生活而已。也许我本可以不理会这个国家,但我既然在此生活就该批评它,既为自救,也为交良心税。”这也是大多数“抱怨”社会的知识分子所持的观点,和抱怨生活把责任推给他人的普通人不一样,他们不仅“抱怨”,更试图去解决问题。用团队负责人,本书的主要作者戴雨果教授的话来说:“赞美的话我们已经说的和听的够多了,而赞美并不能帮助我们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只有质疑和反思才可以。”

  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天下并不太平。由雷曼兄弟破产引发的全球性金融风暴开始,似乎是在一夜之间,掀开了这些原本掩映在和谐表象之下的丑陋伤疤,从2011年的英国街头暴乱再到美国青年的占领华尔街,我们看到了整整一代青年人的失落。陈文茜曾经在《只剩一个角落的繁华》中将问题的症结简单归为经济衰退,同时肯定了“中国崛起论”,认为中国是那仅剩的繁华角落,我认为未免有些天真了。

  事情没那么简单,如果把问题简单归为经济,又怎么解释金融风暴之前这个世界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呢?只是当时表现的不是那么明显罢了。

  这是一个崭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时代文化是一种强调个人的文化,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文化,是将个人欲望置于一切之上的文化。许多人说着一个又一个借口:“是因为种族歧视,是因为制度,是因为缺少机会……”但事实是,参与暴乱的年轻人穿着500英镑一双的运动鞋,每个人大约有三部智能手机。作家林赛•约翰斯为本书撰文称,“2011年夏天伦敦暴乱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未能给年轻人方向感,也未能为他们提供工作技能,使得他们无法成为让自己骄傲的人。”这一代年轻人失去的不仅仅是工作的机会,更失去了信仰,以及前进的方向。政府的福利制度和医保政策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存权利,却使得他们连最后一丝挣扎求存的力气都失去了。

  说到底,还是这个时代的价值观出现了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人身上,有害的时代文化像病毒一样入侵到了人的四肢百骸,入侵到了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戴雨果教授所进行的努力,就是试图研发出抗毒的血清注射到人的肌体中,唤醒人自身的抵抗能力。所以有时候我们看来过于危言耸听的表述,不过是讳疾忌医心理的又一种体现。

  戴雨果教授在书中充分赞扬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每一个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依然会暗暗心惊,在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如果不以当前的西方社会经验为戒,很有可能会重蹈覆撤。尤其是我们看到,那些让戴雨果教授痛心疾首的教训,是已经发生或者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这让我们不得不更加重视来自西方高知阶层的“抱怨”和“吐槽”。

  不抱怨的世界会更好吗?对于个人生活来说,减少抱怨是充满正能量的态度,而对于社会来说,充满建设性的“抱怨”则体现了这个社会的活力。当身体里所有细胞都努力工作的时候,才能把癌细胞杀死,当社会成员都知道症结所在的时候,这个社会才有可能变得更好。

  刊于3.15 《深圳特区报》

  《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读后感(七):别笑,我不是政府工作报告

  就像315晚会曝光麦当劳反而引起消费者用脚投票来对麦当劳进行支持一样,时至今日在书籍的封面上印上“CCTV2013强档纪录片”的字样并不能帮忙增加销量。封底上印的宣传语“西方经历了二战后最深刻的危机”更像是我天朝文工队对伟光正的西方世界的高级黑——全世界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绝对不是我自个儿开反了方向。

  抱着看笑话的心态,我翻开了这本书。在这里我得为自己的恶意揣测而道歉,事实上我猜这书的水平也就是跟乾隆皇帝差不多——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其实就是夜郎自大侮食自矜的大傻冒。至于三个洋作家,一准是找的无气节的流氓文人挂的名儿。

  读完《引子:西方与世界》这一部分更加令我相信自己的正确。事实上,引子的第一句话就把我雷到了。“回溯17世纪,大清皇帝统治之下的中国社会国泰民安、一片盛世,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先进的社会。”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8年与大明开战,1644年满清入关,直到1661年南明政权才告终。随后三藩之乱打了八年,然后又攻台湾,战俄罗斯,征准噶尔,平新疆。康熙堪称雄才大略,但这大大小小的战争绵延了一个世纪,倒不知这国泰民安,富有先进从何而来?越往后读,我越坚信这是一篇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功使人们开始质疑英语文化圈模式的有效性”、“今天的中国,它以其特有的对待权威、家庭和教育的态度为基础,推动着创造、创业和创新,为实现国家复兴而百倍努力”、“在人类财富创造过程中,世界发生了两次伟大的革命。一个是17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另外一个是从1992年开始中国出现的经济腾飞”、“第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实施了高度自由的经济制度和本地决策机制;第二,中国善于利用自己的传统文化,例如重视责任、尊重教育、求真务实、乐观自信、家庭和睦、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看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语句,即便是用最善意的揣测,它也不过是“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西方学者版。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在被峨眉武术学院院长周芷若用最卑劣的手段陷害后,蒙元帝国尊贵而深情的绍敏郡主敏敏特穆尔选择了白居易的这首诗来向张无忌——明尊在世间的代言人——表明心迹。她以此来痛陈识人之难,而在我读完这本《你所不了解的西方故事》之后,这首诗同样涌上我的心头。事实证明,不但仅凭封面和封底来评价一本书是不适当的,甚至读完前言和后记——后记仍然是一篇轻量级的政府工作报告——你仍然不能说你了解了它。

  全书从六个方面来阐释西方世界所遇到的难题,分别是肥胖与健康问题、教育问题、经济危机和就业问题、医疗系统不堪重负、媒体权力过大以及过度立法和社会效率问题。对问题描述简洁而生动,既有理论概括,又有事实例证,所持观点客观公允,论证简短而有力。最为难得地是作者始终抱着一种理性探讨的态度,致力于分析问题的源起,以及好的初衷为何造就了不尽如人意的结果,既不以高高在上的真理在握者自居,又不采取怀疑否定的态度。书中的许多观点是一针见血振聋发聩的。比如:家庭解体是引发西方社会许多问题的根源,解体是因为新出现的政客鼓励人们沉迷于福利社会。福利国家的另一个后果实变相促使人们成为了孤独无助的人,而这也给了政府理由来进一步控制他们的生活。书中引用马修艾略特的观点说明立法对弱势群体进行保护反而会客观上将其置于不利的境地——如果记性稍好一些的朋友也许还会记得中国前些年经济学家对于新劳动法有类似的讨论。针对经济危机,书中指出开动印钞机只会导致通货膨胀失去控制,为疾病开处方也存在风险,甚至比疾病本身更危险。

  在进行理论研讨的同时,书中的鲜活例证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完全尊重个人自由,鼓励个性发展的夏山学校令人向往。穿越回中世纪大玩角色扮演的英国人令我们忍俊不禁。用尺子测量鲽鱼长度的渔民教我们懂得了生态保护政策的另一面——脱离实际和不近人情。

  在翻完整本书之后,我终于得到了正确的结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虽然西方世界这些问题,与我们的困难比起来,就如同一个手头资金周转不灵的千万富翁的窘迫与一个在建筑工地辛勤劳动又被拖欠工资的农民工的困难。就拿书中介绍的医疗问题举例,法国人因为医疗保障是否要取消水疗而纠结让我们怎么看怎么觉得矫情,然而这也真是他们的大问题。相形之下,我们实在是生活得太过卑微。

  一本难得的好书。虽然前言实在有点不靠谱,但完全不影响正文的价值。

  五星推荐。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qingganwenzhang/329349/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小学教师师德小故事精选四篇 小学教师师德小故事精选四篇
  • 我与公司的故事征文范文汇总五篇 我与公司的故事征文范文汇总五篇
  • 小学教师教育故事【五篇】 小学教师教育故事【五篇】
  • 师德的小故事【汇编三篇】 师德的小故事【汇编三篇】
  • 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稿:抗日小英雄王二小集合5篇 小学生红色故事演讲稿:抗日小英雄王二小集合5篇
  • 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故事范文四篇 小学体育教师教育故事范文四篇
  • 部队强军故事会红色故事演讲稿范文汇总四篇 部队强军故事会红色故事演讲稿范文汇总四篇
  • 幼儿园讲红色故事简短小故事五篇 幼儿园讲红色故事简短小故事五篇
为您推荐
  • 微党课小故事讲稿【三篇】
    微党课小故事讲稿【三篇】
    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微党课小故事讲稿【三篇】,欢迎品鉴!
  • 优秀一分钟党史故事精选四篇
    优秀一分钟党史故事精选四篇
    优秀是汉语词汇,读音yōuxiù,一种客观差异,泛指人某一特质突出、好的意思。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一分钟党史故事精选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教师师德故事范文(精选六篇)
    教师师德故事范文(精选六篇)
    老师很多时候不仅仅是教育我们知识,更多的时候还充当父母一样的角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师师德故事范文(精选六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幼儿园游戏故事观察记录范文(通用5篇)
    幼儿园游戏故事观察记录范文(通用5篇)
    幼儿园(英文 德文:kindergarten),原称勘儿园,是几百年前从普鲁士引进的体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游戏故事观察记录范文(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关于小学德育故事案例【五篇】
    关于小学德育故事案例【五篇】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德育故事案例【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关于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育人故事【三篇】
    关于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育人故事【三篇】
    班主任是指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各方面事务的专聘教师。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班主任基本功大赛育人故事【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老党员的入党初心故事(合集三篇)
    老党员的入党初心故事(合集三篇)
     故事是人类对自身历史的一种记忆行为,人们通过多种故事形式。记忆和传播着一定社会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引导着社会性格的形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党员的入党初心故事(合集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比较经典的党史故事范文五篇
    比较经典的党史故事范文五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比较经典的党史故事范文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红色故事微党课讲稿(合集四篇)
    红色故事微党课讲稿(合集四篇)
    演讲稿也叫演讲词,它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和某些公众场合发表的讲话文稿。演讲稿是进行演讲的依据,是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手段。演讲稿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色故事微党课讲稿(合集四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关于高中班主任育人故事【五篇】
    关于高中班主任育人故事【五篇】
    班主任,是指一个班的主任,也叫做班级主任。他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工作的教师,他是一个班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也是一个班中全体任课教师教学、教育工作的协调者。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高中班主任育人故事【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