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谎言】《爱情谎言》的读后感10篇


爱情文章 2020-05-27 12:04:53 爱情文章
[摘要]《爱情谎言》是一本由(瑞士)马丁·苏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 00,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谎言》读后感(一): 读后感

【www.anne5.com--爱情文章】

《爱情谎言》的读后感10篇

  《爱情谎言》是一本由(瑞士)马丁·苏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页数:3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谎言》读后感(一):#愿每一段爱情故事都不会伤心的结束

  2018.5.19

  《爱情谎言/莉拉,莉拉》马丁 苏特

  ”上帝啊,愿这个故事不要悲伤的结束。“

  大卫是一个酒吧服务生,他在酒吧一见钟情了一位叫玛丽的顾客,但他们俩相差得如此之远,以至于大卫根本没有勇气向玛丽吐露自己的真心。他们的故事真正的开始,或许连大卫自己也不曾想到,是他在旧物店买了一个连抽屉也打不开的床头柜的那天。床头柜给大卫带来了一本小说《索菲,索菲》,故事的开头这样写道“这是彼得和索菲两个人的故事。亲爱的上帝,别让这个故事伤心的结束“。鬼使神差,大卫竟用自己的名字代替了这部小说的作者,将小说拿给了玛丽,玛丽读后,却始终无法将眼前的大卫和小说的作者联系起来,这是自然,可玛丽幻想着是否作者都有着独特的癖好,而不显露于表面呢,她就这样爱上了”作者“大卫。

  玛丽将大卫的书寄给了出版社,阴差阳错,书出版了,大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作家,他收获了著名书评家的高度赞赏,获得了一大批读者,但他如此的惴惴不安,他战战兢兢的享受着自己获得的成功,但在他心中,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不重要,他只要有玛丽就够了,他和玛丽坠入了爱河,玛丽同时又被他对一切的不在意的态度而深深吸引着,她幻想着这就是“作者”大卫独特的地方。大卫每天都想着,总有一天,我一定要将事实的真相告诉玛丽,但不是今天,不是现在,大卫害怕着,一旦谎言戳破了,他们的爱情,也将不复存在。大卫同时害怕着的还有,有人会在他的朗诵会上突然站起来,并告诉大家“你不是这本小说真正的作家,我知道这本小说,这是另一个人写的!”大卫每天都处在这样的恐慌中,却还是无法停止自己将一切寄托于玛丽带给他的爱。

  但这一天还是到了,真正的作家出现了,杰克的出现,彻底扰乱了大卫的生活,杰克的肆无忌惮,让大卫无力招架,大卫纵容杰克,杰克消耗着大卫。杰克更是介入了大卫和玛丽的生活,和他们如影随形,玛丽当然不会理解,为什么大卫突然变了,他变得在意每一场朗诵会的钱了,在意销售的业绩了,为什么大卫如此纵容杰克,为什么大卫允许杰克肆意的干涉他的生活。玛丽对大卫的疑惑消磨着他们的感情,可大卫也是多么的痛苦啊,他一方面要努力的保护自己的谎言不被戳穿,另一方面又要用更多的谎言去留住玛丽,终于,上天听到了大卫的呼唤,杰克从窗台坠落,在医院,杰克向大卫坦白了,他并不是真正的作家,真正的作家已经死了,他认识他,他读过他的故事。大卫早已不在意这一切了,他的玛丽,已经走了。

  在酒吧,大卫看到了玛丽,和她身边的男子,玛丽也看到了大卫,她转身吻住了身边的男子,很讽刺的是,这一幕和《索菲,索菲》中的结局一样。

  大卫回到家,打开电脑,“这是大卫和玛丽的故事,亲爱的上帝,别让这个故事伤心的结束。”全书结束,莫名有些悲伤,但上帝真的听得到他们的呼唤吗,爱情建立在谎言上,又怎么能去期许上帝给予一个完美的结局呢。好似每一段感情的开始,大家都如此虔诚的许愿,希望这段爱情故事不要伤心的结束,可爱情故事,总是不那么让人称心如意罢。

  我也希望,每一段开始的时候就期许着不要悲伤结束的爱情故事,都能在最后如愿以偿。但不要像彼得和大卫一样,在故事的结束时,才写下了别让这个故事伤心的结束。

  以上。

  《爱情谎言》读后感(二):爱情里的玩偶们。

  我是在图书管里无意发现这本书的,本没报太多期待,结果两天时间翻完,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

  一个普通酒吧服务员大卫,为了赢取心爱的女人玛丽的芳心,声称自己是秘密发现的小说手稿的原作者。玛丽迷恋上“作家”大卫,然而谎言的雪球越滚越大。一个老人跳出来说自己才是作者,将他摆弄又利用,最终的结局如那本秘密小说一样,玛丽冷漠离去,大卫的生活也陷入狼藉。

  可读性很强的文字,看时一直在被揪心。心想着最糟糕的结果就要来临,心怀期待又有点惧怕。还好作者仁慈,笔下留情,没有把血淋淋的笔锋直击读者,所以我不愿意去求证心里最惨的结局。

  爱情果真是世界上最脆弱的情绪。受不得一点点瑕疵,什么谎言,什么背叛,什么冷漠,不仅受不得,还得许多土壤来滋养,需要陪伴,需要甜言蜜语,需要物质基础,任缺其一,爱情之花便会即刻凋零。运气好的,也只能再勉强维持一段罢了。

  但至少我还是不曾质疑,它的存在,真真切切的。

  《爱情谎言》读后感(三):(转载)爱情谎言,你说过吗?(来颖燕,天津《城市快报》2013年10月20日)

  《爱情谎言》是瑞士著名作家马丁·苏特的畅销代表作品。虽然他直至49岁才真正开始小说创作生涯,但此后的十余部作品,每一部都畅销不衰,在德语文坛乃至世界文坛轰动一时,甚至制造了一种独特的“马丁·苏特现象”。

  天才往往是不可遏制的。马丁从来就是一位多面手,在每一个涉足的领域总能游刃有余。他早年曾就职于广告界,所创作的广告词至今为人津津乐道;他也曾做过新闻记者、编写过歌词、为报纸撰写过专栏文章,当然也都是业绩骄人。

  当人不再需要为生存而奔波时,就会去做自己内心最向往的事情。所以,在马丁·苏特年过不惑、经济上已经完全没有压力时,他觉得自己自由自在地投身于文学创作的时机终于到来了。这种对于文学的真心向往,似乎奠定了马丁·苏特自在而优雅的文风,或许也正因为这样,当自己的多部作品大卖、被记者问到接下来的一部畅销书会否面临压力时,他回答:“我在写书,不是写畅销书。至于这书能否成为畅销书,那是由读者决定的。而且我也没有任何压力。”

  正是因为这种从容和自信,马丁·苏特虽然当之无愧地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但他的作品却绝非那种只拥有稍瞬即逝灿烂的快餐型作品。他此前的种种复杂经历,赋予了他的作品不同的底蕴。文学创作对马丁而言,是合乎其心性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将自己的人生际遇和感悟一一化入其中,阅读他的作品让人充满惊喜。

  《爱情谎言》是马丁·苏特2005年完成并出版的作品。它一如既往地大受欢迎,一面世便荣登《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在德国狂销30万本,2009年又被改编成电影,十分卖座。

  抛开这些外在的光环,《爱情谎言》的故事有着一种内在的沉静和古典气息。虽然关乎“谎言”,但这依然是个纯洁凄美的爱情故事。女大学生玛丽热爱文学,暗恋她的酒吧服务生大卫,为了引起她的注意和爱慕,将自己从跳蚤市场买回的二手床头柜中发现的一部小说手稿给玛丽看,并谎称自己是这部小说的作者。玛丽一下子被这部小说吸引,并就此与大卫开始了热恋……

  人生常常就是这样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大卫的爱情谎言似乎是成全了他和玛丽,却也终于无法一直保全二人的感情。而大卫为了在这个谎言中自持,承受的折磨可想而知。人往往会陷于自己所设的樊笼里,不得自拔。让人着迷的是,这样一个情节并不复杂的故事,却在马丁的笔下显出离奇而千回百转的意味。

  当然,这部小说的出彩之处,还在于马丁的文风总是充满着一种张力。他的语言简洁干练,没有过多的修饰或是繁琐的长句,叙述风格淡定而沉着,即使在描述一些紧张的转折时,笔调也是不改从容,并不刻意过多渲染情绪。这样的处理让他的作品更具有耐读性,无形中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实际上,马丁在这些离奇的故事中所探究或是涉及的细节,正是发生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比如,大卫对玛丽一往情深、求之不得的痛苦;当大卫收获了名利时,对自己何去何从的困惑;当怪老头以小说原作者的身份要挟大卫时,大卫对“自己是谁”“究竟怎么走到了这一步”等问题的反思;当玛丽隐约感到与大卫间存在问题时,产生的“自己究竟是爱大卫的名还是爱他这个人”的疑惑……这些一下子让读者走进了这个“爱情谎言”中。似乎,谁也没有办法规避其中所涉及的问题,包括爱情、背叛、怀疑、死亡。

  命运常常将我们推向不可知的境地,但肇因,常常是简单而真诚的愿望。纯洁的爱情最终导致了这场谎言悲剧,但细想,这样的谎言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曾说过。

  《爱情谎言》读后感(四):(转载)馅饼如何成为陷阱(陈增爵文,北京青年报2013年10月11日)

  一只旧床头柜的买卖,竟然改变了数个人的命运。这是一个“天上掉下馅饼” 的故事——一个酒吧侍者,就这样转瞬间成为畅销书作家。瑞士著名作家马丁·苏特的小说《爱情谎言》,讲述了“馅饼如何转瞬就成为陷阱”,从而让人们领略了当代瑞士德语文学之一页。

  《爱情谎言》的开端,叙述男主人公大卫一厢情愿的情感迷恋:在酒吧打工的大卫,对希望去读大学文学专业的姑娘玛丽一见钟情。可是,玛丽对他不屑一顾,她沉迷于倾听来这里闲聊的文人的高谈阔论。为了吸引玛丽的注意,大卫必须寻找她感兴趣的 “文学”装扮自己。凑巧的是,大卫从刚淘来的一只旧床头柜锁死的抽屉里,发现了一部爱情小说《索菲,索菲》的手稿,他将其改署自己的名字,交给了玛丽。

  这份“别让这个故事伤心地结束”的小说手稿,以其歌颂爱情的真挚,吸引了玛丽。她果然对大卫青睐有加,并自行其是地将手稿寄到出版社。经历了出版业惯常炒作畅销书的操作流程后,大卫一举成名。眼看大卫要将名利和爱情尽收囊中时,出现了一个老头杰克,声称自己知道小说的真实作者,要求大卫与他共享版税,否则……

  对爱情的追求搀兑了谎言,可以说是白璧微瑕,当它遭到讹诈无法脱身时,那瑕疵就逐渐弥漫,犹如病毒的繁衍和扩散,开始吞噬白璧之肌体。马丁·苏特的手段由此开始施展。他的作品曾获德国最佳惊悚小说奖、德国格劳泽犯罪小说大奖,《爱情谎言》中对道德层面的谎言、讹诈,有可能上升为法律层面的犯罪之过程,铺叙得轻车熟路,得心应手。而且,一个惯常爱情小说的肉身,被他注入了德语文学的精魂。

  德语文学传统的思辨理念,在《爱情谎言》中表现为对人性欲望的分析。有的欲望是具有心灵内核的,即渴望爱情;有的欲望则赤裸裸地攫取物质享受,那是张狂、贪婪的心灵缺失,或许正可以将其归为荣格人格理论系统中的“阴影”。那个欲望“自我”,阴暗、不道德、令人生厌,类似动物属性。有心灵内核的欲望与心灵缺失的欲望,这两者的区分和转换,在小说中表现为对大卫和杰克的心理刻画。

  一般而言,谎言必然使人面临良心的拷问,犯罪的邪念也并非突兀地产生。《爱情谎言》描摹着大卫时时流露的焦虑,可能意在说明他良心未泯。可是,被利益驱使的商品社会之节奏,加速膨胀着维护谎言的成本,即便良心未泯的说谎者,也无法逃避犹如催命鬼的追索。作者以此为“馅饼如何转瞬就成为陷阱”的故事,建造了背景,使原本追求爱情的故事,与名利劈面相逢。

  作家完全有权利将一个起始追寻爱情的故事,赋予正剧或喜剧的结尾。马丁·苏特却饱蘸悲剧色彩,涂抹着《爱情谎言》,人们或许会责备小说家的刻薄。可是在利益驱使一切的商品社会里,爱情,很可能必然邂逅谎言,这才是生活的真实。 (陈增爵 文)

  (2013年10月11日北京青年报)

  本文北京青年报网络版地址

  http://edu.ynet.com/3.1/1310/11/8337546.html

  《爱情谎言》读后感(五):当谎言成为爱情的基础

  谎言成为爱情的基础?相信许多人都会对此摇头。我们受过的教育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都告诉我们:爱情的基础是信任和诚实。但仔细一想,恋爱中的人们,可能都会或多或少地撒谎,当然,它们往往是非恶意的,无伤大雅,目的只是为了取悦对方。正像阿兰•德波顿所说:有两种谎言,“为了逃避的谎言和为了获得爱情的谎言”。然而,当谎言本身是一个巨大的肥皂泡,那么,一旦破裂,爱情可能就会变成一列失控的火车,出轨冲向悲剧的远方。瑞士小说家马丁•苏特的长篇小说《爱情谎言》讲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酒吧服务生大卫暗恋着频繁光顾这里的女大学生玛丽,却因两人之间的差距而无法接近她。有一天,大卫从跳蚤市场买回一只二手床头柜,在抽屉里偶然发现一部小说的手稿,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大卫灵机一动,将这本小说打印了出来,然后署上自己的名字,找了一个机会交给玛丽,希望以此引起她的好感。果然,玛丽对小说爱不释手,开始欣赏眼前这位高大笨拙的男孩的文笔和才华,两人陷入了热恋中。玛丽瞒着他将手稿寄给了出版商,得到了资深的文学编辑卡琳•科勒的赏识,使小说得以出版,并成了畅销书。落魄的乌鸦变凤凰,大卫成了文学界炙手可热的新星,朗诵会、签售会人流入潮,盛况空前。眼看谎言的雪球越滚越大,大卫几次想对玛丽道明真相却没有勇气。一天,一个怪老头突然出现在签售会现场,说出了让大卫心惊肉跳的名字——阿尔弗雷德•杜斯特——当初他在小说原稿上抹掉的就是这个名字。老头宣称自己才是小说的作者!从此,大卫只得听任他摆布,自己获得的收入的相当部分落入了老头的腰包中。面对玛丽的疑惑和不满,面对老头以经纪人自居的步步紧逼,大卫该怎么办?事情的急转直下却又让他陷入了进退失据中……

  《爱情谎言》一出版便荣登德国《明镜》周刊畅销书排行榜首位,仅在德国就销了30多万册。它与马丁•苏特其他多部脍炙人口的小说《与魔鬼的约定》、《厨子》、《月亮的阴面》等,总销量超过500万册,马丁•苏特因此被誉为“瑞士当代最成功的作家”。的确,《爱情谎言》具备了畅销书的许多元素,比如,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明快干净的语言,细腻准确的心理刻画,等等。小说采用了戏中戏的结构形式,即一部小说包含了另一部小说,前者的故事发生在21世纪初的大卫和玛丽之间,后者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的彼得和索菲之间,由前者带出后者的故事,两条线索平行发展,首尾呼应。彼得和索菲的悲剧命运则预示了大卫和玛丽的结局。然而,假如你把《爱情谎言》当成纯粹的畅销书来读,则未免低估了它的价值。从不同的角度,其实可以读出本书不同的意涵。你可以把它当成爱情小说来看,也可以将其当成一部扣人心弦的骗子小说,甚至它还具备了悬疑小说的元素,比如,那位打乱大卫生活的阿尔弗雷德•杜斯特(他自称杰克,说阿尔弗雷德•杜斯特是他的笔名)出现之后,狡诈而神秘,读者不禁会随着故事的进展追问:杰克究竟是谁?他真的是小说《莉拉,莉拉》的作者吗?直到杰克从阳台坠地、重伤住院,临终之前他才向大卫合盘托出谜底。《爱情谎言》还描写了诸如出版界争夺畅销小说、出版社老板克扣作者版税、文学界评论大佬重磅书评的威力、作家为了新书营销奔走于各种读书会签售会,乃至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等场景,犀利而到位,可以说勾勒了一幅生动传神的出版界浮世绘。尤其是一手将大卫打造成畅销书作家的“伯乐”卡琳,为了自己的利益和作者的权益,寸土必争,毫不留情,作者将她刻画得冷静、冷酷而又非常敬业,哪怕大卫背叛了她,让杰克当自己的经济人,卡琳尽管愤怒,但依然克制而有分寸,不卑不亢,给人印象深刻。

  自然,这部小说最吸引人的,恐怕还是“爱的撒谎”会导向何方?大卫为了将心上人玛丽追到手,编制了一个爱的弥天大谎,然而当他变身新锐作家、沉浸在成功的光环与爱的甜蜜之中,他的心里依然忐忑不安,“当她认识到,美丽的小谎言演变成大骗局,她不情愿的份额究竟有多大的时候——难道她还能原谅他吗?”可是,在杰克意外身亡、局面变得对大卫有利之后,他还是心存侥幸,没有对玛丽袒露真相,导致玛丽对他的一系列反常行为越来越无法理解,渐行渐远,就像他当初无法控制杰克的为所欲为,谎言一旦破灭,他也只能无奈地看着玛丽离他而去,留下苦涩的回忆……

  大卫无疑是“为爱撒谎”的受益者和受害者,但玛丽又何尝不是这场爱情骗局的助推者?成为大卫“小说”的第一个读者,以及小说问世以后,玛丽其实发现了他的许多反常行为,比如,不愿让小说出版(他只是为了取悦玛丽,怕出版以后真相暴露);不像许多作家珍视自己的文字,他任卡琳修改这部作品,根本不过问;在多场小说朗诵会上,大卫都读得结结巴巴,错别字连连,等等。然而,陶醉在热恋中的玛丽一厢情愿地将这些解释为男友的超脱与大度。只是,正如她对大卫说过,“我是一个相当诚实的人”,当她终于无法忍受笼罩在大卫和她之间的重重迷雾,她最后选择了离开,这是由她诚实的秉性所决定的。

  爱情的谎言,由于折磨、伤害和痛苦,未必无伤大雅地导向皆大欢喜;不诚实的人生极有可能导致悲剧。

  《爱情谎言》读后感(六):《爱情谎言》译本序(易文网首发)

  若问当今德语文坛最热门、最受欢迎的作家是谁,恐怕非瑞士德语作家马丁·苏特(Martin Suter)莫属。

  马丁·苏特,1948年2月29日出生于瑞士苏黎世。2月29日,这个日子四年才来一次,而且那天还是星期日。也许,正是这个特别的日子成就了特别的苏特。1962年,苏特随家人搬往瑞士弗里堡,就读于圣米歇尔中学。1966年前往巴塞尔,并一直断断续续地居住至1991年。马丁·苏特现今和其家人居住在西班牙的伊维萨岛、危地马拉的帕那哈榭和瑞士的苏黎世三地。

  作为多面手的马丁·苏特

  作为多面手,苏特集广告作者、新闻记者、编剧、歌词作者、专栏作者和小说家于一身。苏特早年投身广告界,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广告词,被誉为“广告神童”。先是加盟巴塞尔GGK广告公司,26岁即担任创意总监一职,后和人合伙成立广告公司,并担任瑞士创意总监俱乐部主席多年。作为新闻记者,他为大众科学杂志《GEO》撰写通讯报道,在世界各地漫游。苏特为电影、电视和舞台剧创作剧本,获得了多种重要奖项。他还是著名的专栏作家,拥有固定的读者群,其专栏文章结集出版后成为畅销书。苏特深知赚钱才是硬道理,无论是创作广告词和剧本,还是撰写歌词和专栏文章,他都是在为自己的作家梦打下坚实的经济基础。他16岁立下的成为作家的远大志向,始终没有忘记。后来他受邀为《世界周报》的每周专栏“公务舱”撰写专栏文章,一篇专栏文章价值2000瑞士法郎,那只是一开始的稿费,后面的还要更多,如此丰厚的酬金让他再也没有了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他发现自己终于拥有了难能可贵的自由之身,知道从此可以开始自由自在地创作小说了。

  当被问及自己为何很晚才开始写作时,他回答道:“我16岁的时候,希望靠写作生活。我只是始终想着赚钱。我不希望自己作为作家,要像我的同行那样靠国家津贴和文化基金会生活。虽然我一直很敬佩这些同行,但我始终也喜欢过着有钱人的生活。”当发觉自己不再需要为了生存而撰写广告词时,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广告人的职业。从1991年开始,他专事写作,并且在1997年49岁那年,按中国人的说法,快要到知天命之年,出版了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小世界》,让读者见识了小说家马丁·苏特。德国文坛不缺乏天才作家,20多岁或者30多岁成名成家的大有人在,但大器晚成者也自然不在少数。德国当代犯罪小说女作家中的翘楚英格丽特·诺尔,55岁那年出版长篇小说处女作《公鸡已死》,使她一夜成名,此后每隔两年出版一部新著,驰骋德语文坛迄今已有20多年。而马丁·苏特同样可谓大器晚成者中的佼佼者。

  作为小说家的马丁·苏特

  由于马丁·苏特的父亲死于早老性痴呆症,所以他对这种疾病有切身的体会。但对早老性痴呆症的全部知识,他是在父亲去世四年后才获得的,并且对此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而在其长篇处女作《小世界》中,苏特对主人公康拉德·朗格早老性痴呆症病情进行了栩栩如生的描述,其驾轻就熟的专业功底令人叹为观止,让人误以为他是神经病科专家出身。小说的出版为他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并且在次年,也即1998年荣获法国最佳外国文学奖。其后,分别于2000~2002年出版的《月亮的阴面》和《完美朋友》,同样以身份危机为主题,《完美朋友》还在2003年荣获了“德国犯罪小说奖”第二名。这三部作品组成了他的“神经三部曲”,他也因此跻身于一流的德语作家行列。其中第二部作品《月亮的阴面》,尤为德国主流媒体和德语文学评论家看重。

  此后几年,马丁·苏特始终笔耕不辍。2004年出版了他的首部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小说《爱情谎言》(原书名为《莉拉,莉拉》,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原著版权时,恰逢由德国著名新生代导演阿兰·葛斯彭纳根据本书改编拍摄,并由丹尼尔·布鲁赫、汉娜·赫斯普朗、亨利·哈布臣、克斯腾·布劳克主演的《爱情谎言》上映热播,为与影片匹配起见,我们也将其易名为《爱情谎言》,本人以为这和小说的实际内容也更为贴切)。2006年,《米兰的魔鬼》出版,并于次年获得德国犯罪小说的另一个重要奖项——“格劳茨犯罪小说奖”。2008年,《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出版后同样好评如潮。2010年,《厨子》出版两周后,荣登德国《明镜》畅销书榜单头名交椅。2011年,他以“阿尔门”为系列的头两部侦探小说《阿尔门和蜻蜓》和《阿尔门和钻石》先后出版,依然登上畅销书排行榜。

  2012年8月底,马丁·苏特的第十部长篇小说《时间,时间》闪亮登场。这里不妨也可谈一下他的这部最新小说。有天晚上,彼得·塔勒夫妇因吵嘴而失和,妻子没带大门钥匙,于是回家时按门铃,丈夫却迟迟不去开门,让她在大门口等。这时,悲剧发生了,有人开枪打死了他的妻子。从此以后,42岁的彼得·塔勒日复一日地过着同样的夜晚,难以从痛苦中解脱。无独有偶,他遇到了有着类似遭遇的人,后者是他的邻居,一个82岁的老人。他和彼得一样,感觉自己对妻子的死亡负有责任,想让去世20年的妻子复活,希望尽可能精确地复制出1991年某一个具体的夜晚的场景,塔勒决定成全他的美梦。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让时间凝固”。这既是一部爱情小说,也是一部惊险小说。倘若了解到马丁·苏特的家庭变故,想必读者就会明白他的良苦用心。六年前,苏特一家收养了一对龙凤胎,可遗憾的是,他的养子在三年前死于非命。苏特在一次访谈时也承认,他之所以再次写下时空旅行的话题,很可能和养子的去世有关。时空旅行是他充满兴趣的话题。他于1986年创作的第一部电影剧本《耶纳契》,就是一部时空旅行冒险记,影片次年由瑞士电影与戏剧导演丹尼尔·施密特执导,苏特因此在西班牙锡切斯奇幻电影节上荣获“最佳电影剧本奖”;而在其首部长篇小说《小世界》中,他也对这个话题作过尝试,一个患有早老性痴呆症的病人忘记现在,从而对过去看得愈加清晰。《时间,时间》的语言一如苏特的其他作品:没有过多的形容词,没有含糊不清的描写,没有太冗长的句子。

  “马丁·苏特现象”

  《小世界》一炮打响,自1997年出版至今已累计发行80万册。其他作品加起来,恐怕也已被售出好几百万册。不仅是马丁’苏特的所有小说成为了畅销书,他的专栏文章结集成册后也同样畅销不衰,以至于德语媒体纷纷热议所谓的“马丁·苏特现象”。当记者询问苏特接下来的一部畅销书是否面临压力时,他如此回答道:“我在写书,不是写畅销书。至于这书能否成为畅销书,那是由读者决定的。而且我也没有任何压力。”

  他的五部小说《完美朋友》、《爱情谎言》、《最后一个威英费尔特》、《小世界》和《米兰的魔鬼》先后被拍成影视剧。

  马丁·苏特是一位多产作家,也是一个勤奋的写作者,他每天有一个固定而严格的作息时间,就像一名上班族一样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

  作为苏黎世人的马丁·苏特,堪称苏黎世的一张名片。而那家以古希腊哲学家名字命名的第欧根尼出版社——欧洲最大的文学出版社,就坐落在这座典雅精致的城市里,苏特的所有小说均在这家出版社出版,该社麾下拥有无数如雷贯耳的大牌作家,如以小说《香水》享誉全球的德国小说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等。

  《爱情谎言》成功的奥秘

  《爱情谎言》的情节可谓简单明了:大卫是一家酒吧的服务员,他在那里认识了玛丽,可玛丽对他不感兴趣。这种状况直至大卫在从旧货市场上淘来的床头柜的抽屉里发现了一部小说稿子之后才得以改变。阿尔弗雷德·杜斯特创作了一部未曾为公众所知的《索菲,索菲》的小说。大卫经亲自调查后确认杜斯特已不在人世。他将稿子改为《莉拉,莉拉》交给了玛丽,声称这部小说是他自己写的。玛丽看完小说很兴奋,在大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稿子寄给了一家出版社。稿子被出版社采用了,大卫就此突然陷入了两难境地。为了不失去玛丽,他同意出版社出版该小说。

  从小说出版一开始的波澜不惊到后来的风起云涌,大卫自然无法预料,更无力掌控。

  “《莉拉,莉拉》是一部我们期盼已久的小说:男童尿布小说的终结。”当令人敬畏的大批评家约阿希姆·朗德曼在《共和国星期日报》上撰写这样一篇赞美诗之后,他不是仅仅简单地赞扬该书,还发起了一场辩论会,并且宣称现在是结束后现代文学,回归古老价值和伟大主题的时候了。

  于是,迄今为止几乎尚未被人关注的大卫·柯恩的小说处女作《莉拉,莉拉》一跃成为畅销书。大卫到各地参加朗诵会,接受媒体采访,成为炙手可热的德语文学新星。然而有一天,一个老人出现了,自称是小说作者。自此以后,大卫被老人玩弄于股掌之间,难以摆脱他的纠缠,直至老人出现意外……

  小说结构新颖,一部小说里包含另一部小说,前者发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索菲和彼得身上,后者发生在二十一世纪初的大卫和玛丽之间,均以殊途同归的悲剧告终。两部小说平行发展,首尾相连。而小说的妙处在于,你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阅读,或者作为扣人心弦的骗子小说,或者作为缺乏浪漫色彩的爱情小说,或者作为对文学圈和“何谓好书”的问题的演绎?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则是,小说的结局是开放性的。读者不禁要问:大卫重新赢得玛丽的芳心了吗?玛丽爱的是他本人,还是仅仅爱上了作家这个名头?大卫冒充自己是作者的那部作品真的有那么好吗?究竟谁是更大的流氓:是那个令人讨厌的雅可布,还是我们一直对之寄予同情的大卫?因为结局的不确定性,读者便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而在阅读时一起参与体验乃是一种真正的享受。

  这部原名为《索菲,索菲》的小说究竟如何呢?读者不妨先欣赏一下其中的一段文字,那是小说主人公彼得写给索菲的信:

  我的摩托车放在车间里已有一个星期,我必须乘坐11路公交车去上班。你知道最糟糕的是什么吗?并非每天早上车上人满为患,害得我有时到贝格广场之前不得不站在车辆上下车的踏板上;也并非车内散发出一股潮湿的大衣和雪茄烟的味道:坐车要比我骑摩托车多花上五倍的时间。不,最糟糕的是每天两次和如此众多的不认识你的人挤作一团。我无法知道,你微笑的时候,你右边的脸颊上会有一个酒窝,而左边的没有。我无法知道,你脖颈子那里蓬松的头发下有着胡椒蜂蜜饼的芳香。我再也无法感觉到你的手放在我的手里有多么轻盈。我无法忍受和他人身体贴着身体地度过半小时,而他们却对我爱你的事一无所知。我觉得他们从来没有如此陌生过.我从来没有从如此之近的地方不得不忍受他们。

  和马丁·苏特的“神经三部曲”一样,《爱情谎言》的重头戏同样是身份问题:我是谁?我还可能是谁?而那部《索菲,索菲》的小说改名《莉拉,莉拉》出版后成为畅销书,和马丁·苏特的这部同样成为畅销书的《爱情谎言》,究竟有何关联呢?译者不在此饶舌,相信读者自会找到答案。

  《爱情谎言》具备畅销书作品的基本元素。一方面,其语言简洁,没有繁琐冗长的从句或者超级复杂的词汇;另一方面,读者很清晰地发觉,这是一部发生在我们所处的时代的故事。与此同时,小说也讽刺了当今文学圈内制造畅销书过程中的种种怪现象,曝光了出版商、出版社和经纪人之间的惊人黑幕……

  或许以上这些就是《爱情谎言》成功的奥秘所在吧。

  《爱情谎言》出版后依然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热捧。德国《世界报》称赞他的小说是一座文学迷宫。《新苏黎世报》评论道:“马丁·苏特凭借《爱情谎言》的故事情节,成功地创作了一部技巧娴熟的作品。”德国电视二台赞誉马丁·苏特是当下最好的德语作家之一。《明镜》周刊夸奖他说:“马丁·苏特以其故事性强且构思精妙的小说,征服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他善于保持心理惊悚小说和侦探小说之间的平衡——极具文学水准。”北德意志广播电台也不失时机地为马丁·苏特叫好:“马丁·苏特做到了德国文学舞台上少有的事:他以优雅而又看似轻松叙述的故事,很有把握地淡化了娱乐和文学之间的界限。”

  也有评论家将马丁·苏特的语言和德国的帕特里克·聚斯金德、尤雷克·贝克尔和美国的帕特里夏·海史密斯的语言媲美。聚斯金德以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香水》和《鸽子》等中篇小说享誉世界,贝克尔以《说谎者雅各布》一书名扬天下,该书两次被改编成电影,1974年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提名,而海史密斯则是美国心理犯罪小说的头号作家、一代宗师,以《瑞普利》系列作品最为著名。听到有人作如此比较,苏特感到很荣幸。

  马丁·苏特被誉为“瑞士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作家”,他精力充沛,对创作充满着热情和激情,读者对他寄予厚望当在情理之中。我们衷心期待他能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小说精品来。

  除了上面介绍的众多头衔之外,马丁·苏特还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销售自己生产的橄榄油、葡萄酒和咖啡。这个自然不属于本文的范畴了。

  沈锡良

  2012年深秋于上海虹口现代公寓

  《爱情谎言》读后感(七):(转载)回忆起了往昔(张怡微文)

  「他的爱情生活是由一连串和自己不喜欢的女人的短暂艳遇及由少量自己爱慕的无法实现的爱情故事组成的……玛丽看起来属于第三类情况,这是一个他尚未遇见过的女人。」马丁.苏特在他的长篇《爱情谎言》《Lila, Lila》中写道。令人不禁想到同以「玛丽」为初恋女神的纳博科夫。在处女作《玛丽》的扉页上,纳博科夫援引普希金的诗句──「回忆起了往昔,令人神魂颠倒的爱」。

  不知马丁.苏特是不是看过那部发生在柏林一家小小的膳食公寓中的爱情小说,但这位目前瑞士最炙手可热的德语作家,早已数次获得电影导演的垂青,将他的小说改编成电影。甚至,就连《爱情谎言》的故事本身,早在二零零九年就已有同名电影上映,去年被《妙笔生花》(The Words)搬演重叙,莫名其妙又红一遍。一部意外发现的小说旧稿,一位热爱写作的落魄侍应生,凭借冒名顶替,获得了声名与爱情。自称是小说原作者的老人出现,将这一切看似意外的美好都笼罩疑云,他开始安排作家的生活,像带着上帝面具的魔鬼。而后,猜疑、不安,甚至各种人性之恶如约而至,仿佛是那部小说旧稿故意设下的圈套。

  好的爱情故事,不知为什么,总是多少带有一点教化作用。就像我们熟悉的童话《海的女儿》,以巨大的疼痛与隐忍,包容着他人的木然与欺骗,克服自我牺牲的伤害。用它来象征爱情,人们可以说出很多真善美的道理来,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化作泡沫,什么都得不到。一点教化,换来一点凄美,美其名曰命中注定的遗憾,事实上只有失败者才会这样说。这本身的叙述姿仪就牵动了读者的同情,像听衰败的老人一再讲述一生中失去。

  马丁.苏特是通过简化的纹心结构来叙述这个简单的爱情阴谋,书中书里的另一个故事,同样是毁灭式的爱,石破天惊的成为了畅销作品。而带有讽刺意味的是,马丁.苏特设计评论家们的盛赞辞却只是「男童尿布小说的终结」。朗诵会办过一年多,仍有欧巴桑揪着一些字句要听「作者」朗读,哭哭啼啼。这种腻烦本身就宛若镜像中爱情的进程,由极致的偶然落入厌倦的泰然。马丁.苏特写道:「这便是充满重重障碍的爱情的开始……他们永远无法安安静静地生活在一起。」一个靠爱情小说获得爱情的作家的爱情,最终毁于爱情小说的过度畅销,而这种毁灭却促使一个撒谎精终于坐到打字机前开始写作自己的失去。像纪德在《梵蒂冈地窖》中写,一个人反抗屈辱的命运,往往不会发现自己初期的骚动。只有依靠爱情,内心的反抗才会揭示出来。

  小说似乎在说对待爱情要诚实,但玛丽爱上「写那本书的人」,却也带有虚无色彩,她似乎并不是爱作家本人,她连自己爱什么都分不清楚。而作家历经「内心的反抗」,究竟会不会重获爱情,似乎也不一定。但爱情教人反省、教人深思熟虑,这并非易事,是一种凄美的学习。

  《爱情谎言》读后感(八):爱情花园里的一朵莲花——读马丁·苏特《爱情谎言》

  爱情花园里有不同花朵。清纯、浓烈、昙花一现、永久不衰,这些与灵魂有关。爱默生说:灵魂的每一项许诺都有无数的履行“手段”。“手段”之说,有言过之嫌,特别对少男少女。

  初恋隐秘而柔性,是永远不会减弱的美好回忆,是人性的魅力。一代又一代,多少人追寻、回首。爱可以改变一个人,也可以重塑一个人。青春的遐想,不是“手段”两字能抵达,更容不下一点老气横秋的迹象。

  《爱情谎言》里渗透着淡淡忧伤的基调,那是单恋者的苦恼与痴情。 如一朵莲在荷塘中央,看似若有若无,缺少根基,始终压着心,压着每个有过初恋、单恋者的心。有多少初恋有结果?有多少初恋会忘记?更有多少恋情没有掺有一丝谎言呢?人天生是脆弱的,在感情的世界里难免会喝下一点毒酒,渴望生出美丽之花。谎言有时就是爱情花园里的养料,一旦捅破,爱已成果,爱已成往事。自人类懂得爱情后,每天在上演着爱情故事,各种各样。每种过程显示爱在心里有“轻”有“重”。“轻”不一定是轻浮,它可以是严肃,但是很少有人会拿出来晾晒、炫耀;“重”不一定压抑自己的人生,它也可以突破现状或一成不变。

  23岁的服务生大卫单恋上喜欢文学的女孩玛丽。为了吸引对方,大卫拿出“自己”的手稿给玛丽看,从此玛丽对大卫重新定位。他得到读者的崇拜、得到小说界的地位、得到玛丽的芳心,但不快乐。靠救济金生活的爷爷级人物——杰克出现了,对大卫声称那手稿是他的。一直有预感的大卫在杰克、出版商、书友、女友之间疲于奔命。大卫扔的不是谎言,是定时炸弹,随时随地爆炸。

  大卫发现的小说手稿,带着缱绻柔情,把作者心胸深处的余灰重新点燃,与纯洁的恋情形成鲜明对比,为小说的悲剧色彩添上浓浓的一笔。

  马丁•苏特在《爱情谎言》里描述作家写作、成名的过程。貌似自传体,而非自传体。用这种结构来表明作家喜欢耕种自留地,把自己扔进体裁,解剖自己、经营自己,用深情、用真挚渲染。整部小说结构新颖,文字细腻、委婉。

  小说的另一种结构可谓戏中戏,谜中谜。故事里包含着另一个故事,相隔五十年上演着同一故事,结局摆在那里。当处在两难地步时,真正的作家诞生了。玛丽会如何重新认识大卫?大卫能否接受玛丽?又一个两难出现了。结构里出现另一个结构,两难中出现另一个两难。如包袱,扔了一个又一个,一环紧扣一环。

  设想杰克在舆论界捅破谎言,另一个谎言呈现。美丽的恋情由邋遢老人之笔生出,读者愤怒,文学界一片哗然。大卫从高处坠入深渊,成为孤独者,再开始写作。如此两难的因数上升,悲剧色彩加重。惋惜声、叹气声卷土而来,浪尖感、谷底感加深。马丁•苏特守着恋情的纯洁与惆怅,不愿轰轰烈烈,也许真有如此的故事;也许要守着初恋的青涩、羞怯。

  在每个人心里,爱情美好的扉页是情窦初开。至始至终,是偶然又是必然,好似花园里的花朵,期待每年花开,坦然面对花落,给琐碎的日子一种魅力。魅力因岁月加上光晕,超过爱情本身带来的吸引力。惆怅、绵长,在记忆的琥珀里定格、风干。那是琥珀里的一支永不凋谢的爱之花。

  斯蒂芬•金在《写作这回事》借用《风格的要素》里的原则:略掉不必要的词句。我认为此译本做到了。叶芝的《当你老了》有七个译本,我就朗诵一个版本。村上春树的小说,我就爱看林少华的译本。译者翻译诗歌首先自己是诗人;翻译小说,要懂得小说的语言。

  一本书可了解作者;一本书也可认识译者;一本书能打开读者心灵;一本书能让你我走进一座五彩缤纷的爱情花园。

  (《爱情谎言》,(瑞士)马丁·苏特,沈锡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此文已刊媒体

  《爱情谎言》读后感(九):绝非仅仅是一本爱情小说

  一个如马丁·苏特这样拥有阅历和才华的作家在写下一部长篇小说的时候,往往并不仅仅想表述一个简单的故事,或者一个简单的主题,她或者他往往在描述一个整体时空。有着《爱情谎言》这样旗帜宣明名字的这本德语文坛畅销小说,在我眼中亦是如此。它绝非仅仅是一本爱情小说。

  当然,从标记为“1”的那章开始,这本中文名字与电影接轨而改名《爱情谎言》的小说就一直在描写爱情,一开篇,本书男主角赖以获得一段感情的契机——一本爱情小说《索菲,索菲》的原作者或名彼得的痴情人儿将自己的死亡写入了小说,接下来,打耳钉的高大男孩子,本书的男主角,服务生大卫出现了,他仅仅想要爱情,得到玛丽的爱。虽然他简朴贫寒,但很擅长生活,很会照顾自己,会经营自己的生活,年轻的他于是有了契机从旧家具中得到一叠旧手稿,而这叠名唤《索菲,索菲》的旧手稿为他实现目标提供了最完美的机会,他爱的玛丽喜爱文学。大卫,这个年轻的人,从本书的开始到本书的结局他的目的一直都很简单——他爱玛丽,然而,人生,往往因为“然而”而改变。为了爱情,他剽窃了他人的作品,用以讨好热爱文学的玛丽。作家在这里做了一个很精彩的铺垫——那稿子是他女朋友帮他寄出的,从头到尾,大卫就没在乎过钱,瞧瞧,多好的男孩子,多单纯的作家,这样就摆脱了原来可能产生的虚荣、贪婪等等恶念,而只是从爱情这个美好的意念出发了,然而,读者是否可以忽略掉大卫剽窃之初呢?不会的,本书名唤——《爱情谎言》,所有的读者都知道“狼来了”的故事,最终的结局,聪明的读者能猜到。

  既然《索菲,索菲》这本书要付梓,那么,接踵而来引出了卡琳·科勒这个高大的女子,她打拼在职场,奋斗在出版界,拥有的“起重机”(杰克语)这样的称号,她锐眼发现了大卫这个年轻的作家,将《索菲,索菲》改名《莉拉,莉拉》,随后推进了出版社,并接下来开展了一系列的销售推广活动,直至努力争取成为大卫的经纪人。从这一系列的活动中,读者可以看见出版界的一系列商业活动,这些商业活动甚至跟文学风马流不相及,所有的热爱文学的读者是否在读到这系列之后,都会发出与玛丽一样的疑问——“她为何要到大学里去学习文学呢?为了将来有一天能在这种群体行业里成为一名工作人员嘛?作为记者、编辑、书商、图书代表、出版社员工吗?就像所有其他人一样,带着胸牌忙忙碌碌地走过有穿堂风的过道,或者在一个喧哗的宾馆酒吧里冥思苦想:明天究竟谁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吗?”马丁·苏特在这里埋下了多么精彩的思考。好在我们陷入爱情之中的大卫,可怜的大卫,对这所有的一切,甚至对金钱一点也不感兴趣,他一直对这些商务行为敷衍了事,甚至著名的评论家给了他“后现代主义的终结”这样大的皇冠,他也不在乎,坦率地说,看到这里,我不禁对马丁·苏特的幽默表示敬畏,他在剖析这个圈子的时候是多么的犀利和狠辣。也就在这时候,一个自称原作者的人出现了。

  这个居然知道托马斯·曼朗诵奥秘的老人杰克,看上去异峰突起,实际上所有读者都知道——假的真不了——果然,知情人出现了。奇妙的是,声称是作者的杰克并不要讨回自己应有的一切,而是只要“分享”——金钱,从此大卫被杰克勒索了,不仅如此,杰克还近身紧贴地参与到大卫的小说推广事业中,参与他的所有活动,跟大卫成为“焦孟不离”的“经纪人”。这时候,各种侦探小说中出现的讹诈和诡计的假面舞会开演了,在一系列马丁·苏特擅长的惊悚和犯罪小说的描述中,读者完全可以肯定,杰克也不会是畅销小说的作者,他不但是依附着那部名唤《莉拉,莉拉》小说改善生活的讹诈者,大卫所有“商业安排”的幕后操纵者,他还是妄图胁迫大卫为自己写作挣钱的压迫者,但,读者心中依然有一个疑惑,小说的真正作者是谁,他会出现吗?由于杰克的出现,由于出版业的潜规则,大卫成为“在路上”的人,成为了真正的演员——扮演那个叫大卫·柯恩的作家,到处朗读这部署着他名字的非他所作的作品;同时,由于杰克的出现,大卫与玛丽相处的时间越来越短,终于,杰克瘫痪于失足落下五楼阳台,不久离开了人间。虽然大卫无数次想要推他落下,结果在大卫“顺其自然”的善念下,他还是自己摔下去了,与此同时,爱情,也败在了时空距离,或者说,玛丽从未爱过大卫,她爱的只是“作家大卫”而不是“服务生大卫”。

  小说套小说,依然是两个类似的爱情结局——失败。前一个男主角仿佛是自杀了,开着摩托车冲着隧道口而去,结果是杰克口中的车祸身亡,而后一个男主角开始了他真正的作家生涯,发出与前者一样的乞求——“别让这个故事悲伤地结束。”

  小说的前半部分是“我为爱犯了错”后半部分却是“活着的作者要比死去的作者对你更有威胁。”虽然爱情的谎言让人叹息,单纯追求爱情的大卫让人扼腕,但当读到“这位当代德国(德语?)文学的伟大希望”、“文学神童”这样的头衔的时候,我依然不禁大笑,我们的这位作者马丁·苏特曾有“广告神童”的美名呢,他这是在讽刺么?

  爱情小说么?是的。然而,不仅仅是爱情小说,这位极富天分的作家在爱情背后说了很多很多没说完的话,就像它的译者在评价这部小说时所言:“而小说的妙处在于,你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阅读,或者作为扣人心弦的骗子小说,或者作为缺乏浪漫色彩的爱情小说,或者作为对文学圈和‘所谓好书’的问题的演绎?另外一个值得称道的则是,小说的结构是开放性的。……因为结局的不确定性,读者便有了更多想象的空间,而在阅读时一起参与体验乃是一种真正的享受。”

  来,在这个空闲的时间,跟我一块读这本不是爱情小说的爱情小说。

  【原文地址】

  网易 http://iwenqing.blog.163.com/blog/static/14301442201382422520791/

  天涯 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read.asp?BlogID=150117&PostID=53196043

  最后,附言:我虽然觉得《爱情谎言》非常旗帜宣明,但《莉拉,莉拉》更有音韵和含蓄之美。

  《爱情谎言》读后感(十):恋爱中的骗子

  你是否曾经问过自己:为何爱情与谎言总是相生相伴,如影随形?譬如言不对心的誓约,譬如慎始无终的背叛,譬如一句将所有旧日缠绵化作虚妄的“我不再是你写信给他的那个人了”?

  你又是否曾经问过自己:为何爱情总想把我们变成另一个样子?让放纵不羁的人装出一副完美纯洁的笑脸,也让敏感害羞的人深深厌弃自己表现出的热情?

  我们都曾拨开人群追逐爱人的身影,直到发现站在他/她面前的自己是如此笨拙、懦弱、一无所长。为了留住爱人的目光,我们不得不假扮成另一个人,一个更风趣幽默也更才华洋溢的人。为了把自己冻结在最初令爱人怦然心动的那一秒,我们不断编造着现实,直到再也承受不起爱情和谎言的双重重量,逆着虚幻的波光陡然坠落。

  也许可以这样概括马丁•苏特这部小说的主旨——因爱而生的谎言的不安与为爱而死的激情的颤栗。

  小说由两个发生在不同年代的爱情故事组成,讲述酒吧服务生大卫意外得到一部未曾发表的手稿,为了吸引自己心仪的女孩玛丽,大卫萌生了自称作者的念头。玛丽为其中的悲剧爱情深深打动,不仅真的爱上了大卫,而且瞒着大卫把手稿寄给了一家出版社。小说出版后大获成功,被誉为“战后德国最重要的爱情小说”,但手稿真正的作者旋即循迹而至,并越来越多地介入和掌控大卫的生活,也挑起了大卫和玛丽之间日渐激烈的矛盾。最终,大卫以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摆脱了这场噩梦的纠缠,却终于还是失去了玛丽。

  一点温情,一点悬疑,一点令人啼笑皆非的阴差阳错,再加一点催人心碎的无奈,就构成了大卫和玛丽的爱情的全部——至少是表面上的全部。尽管这条线索看似简单得有点过分,却也因此更适合普罗大众的胃口。我们很容易就能把自己代入进大卫这个角色,与他一起打开潘多拉的床头柜,陪伴他手足无措地站在玛丽面前,和他一样满心酸楚地看着玛丽投入拉尔夫的怀抱,也很容易预见到大卫将要为爱迈出的铤而走险的一步。不知不觉间,我们就成了这场骗局里的同谋,和大卫一样苦苦挣扎在崩溃的边缘。虽然我们早就知道,就算作者再怎么假装好心地反复恳求上帝别让这个故事悲伤地结束,彼得和玛丽都还是注定只能迎来一个破碎的结局。

  只是在马丁看来,光拆散一对恋人显然还不足以挑动读者的神经,于是他又引入了另一对生活在五十年代的情侣,彼得和索菲。尽管在书中仅以片段的形式存在,但只要读过几本传统的爱情小说,就不难拼凑出这段恋情的走向——两人遭到索菲家人的反对,索菲被送往寄宿学校,索菲对彼得的爱随着时间一同流逝了,彼得伤心欲绝地写下这部手稿(其中大部分都是倾诉相思之苦的情书)后,骑着摩托车撞向悬崖……

  这段旧日恋曲本身并无特别之处,却是书中不可或缺的点睛之笔,以某种难以言说的微妙形式影响着大卫和玛丽的结局。当大卫为玛丽买下一枚戒指,他第一次在朗诵会上念出一封情书,以莉拉而非索菲的名义——那是玛丽为这本小说取的名字。从那一刻起,谎言渗入了他的灵魂,仿佛他真的已经变成了彼得。而他们的命运也开始悄悄靠拢,只是这次,阻隔在他们之间的并非玛丽的父母,而是大卫那“像祖父一般”的杰克。大卫的抗争与彼得的守候一样只落得徒劳,最终,玛丽不得不以索菲的方式向大卫宣告爱情的结束。留给大卫的,只有电脑屏幕散发的微弱的光源,以及文字处理器上等待被书写的直线。

  在爱情消散之后,我们总是试图要为一段关系的终结寻找某种解释,某种借口,某个能够被怪罪的人。在大多数读者眼中,把谎言当作爱情前提的大卫确实最容易被当成替罪羊。去看一看阿兰•葛斯彭纳以小说为基础翻拍的电影吧,它问出了一个谁都不曾在书中提及的问题:玛丽到底是爱上了作家大卫,还是服务员大卫?如果大卫一直是个服务员,玛丽还会爱他吗?即使导演在影片结尾颇为仁慈地给出了一个肯定的答案,让两人破镜重圆,但那显然不是会让马丁•苏特满意的答案。事实是,玛丽没能等到大卫摆脱杰克的纠缠就投入了别人的怀抱;就连大卫自己都知道,“她爱上的是一个作家”。

  是的,爱情是一场病,一场容易染上却无药可治的病。为了避免被责难,我们只好转向书写,以一种更为私人的方式写下一封漫长的告别信。但我们又终将被记忆欺骗,那些浸满了尼古丁的回忆总在这个或那个节点上惹人嚎啕,难以继续。我们一边书写,一边痛惜那些至为幸福的时刻在经历的当时便已注定失去。也许,为了偷偷安慰自己,我们不自觉地改变了故事的开始、经历,或是结局?也许,我们本就已经被彼得故事所欺骗,根本没有那样的誓约,根本不曾出现过如此美好的经验?否则为什么在杰克(尽管他不是小说的真正作者,却是这段爱情的见证者)眼中,彼得是个可怜的傻瓜而索菲却成了婊子?

  也许不是。也许爱是真的,不爱也是真的,只是他们刚好错漏了一拍,一切就变得不对劲了。但我们已经不敢相信,毕竟,谁不曾是恋爱中的骗子呢?

  如果你也曾是小说结尾时的大卫,试图为悼念去写作一个爱情故事,怀着失爱之人的切肤之痛,一字一句地记录下爱人的昔日笑颜,在打字机的嗒嗒声中一再确认自己的心脏仍然因为爱情的酸楚而不断跳动,那么你一定会佩服马丁在文中展现的对爱情免疫的能力。和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一样(马丁•苏特在写作这部小说时已年近六十),比起歇斯底里的激情和刻骨铭心的绝望,他更愿意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爱情。他的叙述简洁、流畅,不急不缓,带着淡淡的忧伤调子,纯粹得如同一场初恋。唯一的煽情只在彼得写给索菲的情书里,而它们又是那么真切、动人,仿佛可以看到安德烈•高兹的影子:

  我坐在我的阁楼间里,不管朝哪儿望,总能看到你。看到你关灯。看到你拉上窗帘。看到你打开床头灯。看到你在搜索无线电台。看到你把头发散开来。看到你坐在床上。看到你在看着我。看到你把头朝后一仰。看到你闭上眼睛。看到你张开嘴唇。看到你。看到你。看到你。

  这是彼得和索菲的故事,也是大卫和玛丽的故事,亲爱的上帝,作为读者,我恳求你,别让这故事一再悲伤地结束。

  (此文已刊媒体)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qingganwenzhang/328409/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文本(通用5篇)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文本(通用5篇)
  • 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情感【汇编五篇】 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情感【汇编五篇】
  • 情感电台故事文本精选三篇 情感电台故事文本精选三篇
  • 情感催泪电台小故事集合4篇 情感催泪电台小故事集合4篇
  • 情感电台文本范文四篇 情感电台文本范文四篇
  • 疫情感悟200字精选四篇 疫情感悟200字精选四篇
  • 情感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汇编7篇 情感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汇编7篇
  •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稿子(锦集4篇)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稿子(锦集4篇)
为您推荐
  • 电台情感读文文本范文(精选7篇)
    电台情感读文文本范文(精选7篇)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台情感读文文本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情感电台文本稿子催泪范文(精选4篇)
    情感电台文本稿子催泪范文(精选4篇)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情感电台文本稿子催泪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疫情感人的事迹真人真事汇编3篇
    疫情感人的事迹真人真事汇编3篇
    疫情,汉语词语,指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较大范围内出现的较大型疫情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疫情感人的事迹真人真事汇编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关于情感电台广播稿【六篇】
    关于情感电台广播稿【六篇】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情感电台广播稿【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适合夜读情感的文章(合集三篇)
    适合夜读情感的文章(合集三篇)
    文章包括各种文体的著作、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科学论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适合夜读情感的文章(合集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疫情感想简短精选三篇
    疫情感想简短精选三篇
    烈士就是指那些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以及为争取大多数人的合法正当利益而壮烈牺牲的人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疫情感想简短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能把人读哭的情感电台文本500字(合集3篇)
    能把人读哭的情感电台文本500字(合集3篇)
    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Message)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能把人读哭的情感电台文本500字(合集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治愈系哄睡电台电台情感精选三篇
    治愈系哄睡电台电台情感精选三篇
    治愈,汉语词汇,读音为zhìyù。意思为使恢复健康。如在骨折完全治愈之前不要上班。在动漫中也可以指温暖人心,净化心灵,悲伤时看能得到安慰,治愈自己心灵中的创伤、修补自己心灵上缺陷的作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治愈系哄睡电台电台情感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情感治愈故事范文(精选3篇)
    情感治愈故事范文(精选3篇)
    无线电台简称“电台”,装有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设备的台站。从应用角度出发可分为话音传输的对讲电台(如:对讲机、车载台等)和数据传输的数传电台(如:MDS数传电台)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情感治愈故事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电台文本情感治愈范文三篇
    电台文本情感治愈范文三篇
    无线电台简称“电台”,装有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设备的台站。从应用角度出发可分为话音传输的对讲电台(如:对讲机、车载台等)和数据传输的数传电台(如:MDS数传电台)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台文本情感治愈范文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