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切尔的婚礼]《蕾切尔的婚礼》经典观后感10篇


爱情文章 2019-12-23 12:17:29 爱情文章
[摘要]《蕾切尔的婚礼》是一部由乔纳森·戴米执导,安妮·海瑟薇 罗丝玛丽·德薇特 塞巴斯蒂安·斯坦主演的一部剧情 爱情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观后感

【www.anne5.com--爱情文章】

《蕾切尔的婚礼》经典观后感10篇

  《蕾切尔的婚礼》是一部由乔纳森·戴米执导,安妮·海瑟薇 / 罗丝玛丽·德薇特 / 塞巴斯蒂安·斯坦主演的一部剧情 / 爱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一):证券投资、家庭、心理、一部电影

  上周末打球手指骨折了,敲打起键盘来前所未有的别扭,但却发现自己也有前所未有的一种体验,八个手指的体验,八个手指的渴望,自己依然保持着逆境中乐观、平常的过法,慢慢的体会其中给我带来的新意。

  今晚,ANNE HATHAWAY走出靓丽,走出清爽,带来的这部<RACHEL GETTING MARRIED>让我能在深夜拾起稍纵即逝的思绪,留在此处。

  前一个多星期甚至更长的时间,一直在考虑为什么人在某些情绪上明明知道会有不佳、暴躁、焦虑的后果,依旧会纠结其中,或者不经意的会被一种情绪所控制呢,比如投资股票的时候,本来用的小仓配现金等机会的策略是非常正确的,却不经意间被一种突然冒上来的念头所破坏,一发不可收拾,全仓了一只股票,而错过了随后的很好的买点,随之的生活总有点脾气,关键不是愤怒,而是无法理解,因为这样的经验已经不止一次,但每次依旧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所以说,心理才是投资道路的核心,可怕的是,知道这个道理未必能理解这个道理,或者可以说MOST of US都无法理解其真谛。好似电影中的每个人,在敞开自己之前谁都只能在自身的抓狂中无法接受和自己所想不同的感情。就像影片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岳父和女婿比塞盘子,周遭的笑声带给我们的不是轻松和愉快,更加能突出当事人的急促和不满,而愕然而止的比赛更是让我们心里抹上阴影,无法宣泄。。。

  类似的情绪会通过各种方式时不时的在生活中出现,和爱人之间,和小孩之间,和长辈之间,道理似乎都铭记于心,但记忆和品性的混合在一些小细节的怂恿下总会无法抑制,回头看看,和P之间很多吵架都是不必要的,哪怕是经历的重大挫折之后,有些东西可以委婉的度过,有些可以在高潮后疏导平息,自己却。。。这点上以后的日子如果再次遇到,想想今晚所思。------说实话,很困难,心里很清楚,一部电影可以带给我们宁静的思考,但是无法代替日复一日的生活。

  人之所以能前行,思维和情绪支配着行为的一切,虽然说周围的很多物质让我们有了意识,有了起点,但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火花以及相同外部经过感官和内心过滤后所展现出来的不同,这才有了我们每个人各自的特点。so。。。有时候内心就是有种压抑不住自己,要胡乱发泄的感觉,在家里一个人呆着,时不时会去考虑点东西,更多的是激励自己不要躺下,而要站着,甚至跑起来,但是那种偶尔无法自压的感觉依旧存在,会在某些日常生活中爆发,过后自己都会觉得一种对自己的莫名失望。

  渐渐的懂了为什么有人会去自杀,有人会去吸毒,实际上很难以社会道德的对与错去判定这些行为人的真实本身,一定程度下,社会所谓的规则合理却是肤浅的,有些东西就是渐渐将我们的情绪和内心蚕食着,有些东西又会渐渐的治疗着那些伤口,而当这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平衡打破了,表面的成功与失败、积极与堕落、快乐与

  悲伤、驾轻就熟与无法自拔就展现出来,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佐证,并不断完善,而这种表层完善是否进步,是没有答案的,平衡有对错么?

  很庆幸自己能把自己所想的这些表达出来,也许就是这样一部看似平淡如水,如家庭小电影一样的镜头风格的电影所赋予我的

  就每个家庭也许都有属于自己的悲伤和不幸,埋藏它们等待时间的磨灭有时却是无效的,就像电影中琴16岁时就是吸毒的瘾君子了,云里雾里间将车开下大桥,掉进湖里,弟弟不慎溺死,而她随后的路就不断的处于家人的所谓“校正”中延续,而对于这件事情,不管是姐姐,抑或已经离异的父母的假装不再提起,而姐姐婚礼的来到,从康复院请假归来的琴终于重新激发了很多暗藏的矛盾,而经过虚伪、冲突、宣泄、挑明、离别后,夹杂在温馨的婚礼基调下最后随风飘去,最后姐姐rachel送走妹妹后,静静的坐在椅子上看着草地上的奏乐者,舒缓的小提琴声渐渐将画面定格,一切似乎平静,也许只是一个循环的了解。

  影片用跟踪的镜头,晃动着追随着西方人婚礼中的细节、沟通的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信仰(这个很重要),特别在对主要人物面部表情的变化上真实流畅,让一部应该充满久别重逢喜悦的片子时不时都带着张力,带着无法停止的无奈,特别当琴在和姐姐闹翻后去找妈妈,随之来的确是妈妈压抑很久的大爆发,互相打了耳光,那种弥漫出的悲伤和无助让人心碎,说实话,HATHWAY真的带给了我难以想象的变化。

  所以,终究想说的就是,如果有矛盾,有隔阂,不如酝酿个机会来次大爆发,哪怕夹杂着少许暴力和谩骂,也许去掉那些看不清楚的误会和偏见后,留下的就是平和和真挚了,寻求自我平衡,构架平衡的处理方式,也许有失偏颇,但请问问你的内心:难道你不需要么?

  因为有marry,所以浓浓的西方婚礼习俗让电影从另外一个角度变成了西式婚礼推荐篇,搭配了很多超棒的音乐,有空看看吧!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二):温馨,而又沉重

  家庭伦理片

  安妮的演技成功地塑造了kym,并表现出了这个人物的复杂心理,实在让人难忘,虽然她的脸甜美得可能永远颠覆不了“公主”的印象了。

  首先,家庭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这也是大家感受最明显的一点。不仅很像DV,而且还真用了一些DV镜头上去,让你能够想象得到如果你是那个永远手持DV傻乐着的退伍军人Gonzales的话你是什么感受。对,看来这个人物很渺小也很微妙。导演老乔说他甚至都不让演员知道镜头在哪里,他想让观众很平和客观地审视这一家人的这些故事,很明显乔导做到了。

  剧情上,故事看似平淡琐碎,给人感觉却是那么地厚实。婚礼前的Kym的疏远、自卑和矫情与浸淫在幸福中的所有人都那么格格不入,看上去只有她是从地狱来的,尤其与Emma的直接和间接对话,是在煞风景到让人切齿。和蔼的老父亲慈祥地真想让人想宠着,如果我们当中谁家里出现类似情况,家长中十有八九都不会这样。最难忘就的是父亲夹在两个花一样的女儿中间忍受完他们的争吵后掩面失声的悲伤、凄凉和无助。那个揪心啊。

  一个普通美国家庭的亲情与矛盾,通过演员尤其是安妮的细致刻画,几乎完全在抖动不安的镜头里讲述给了我们,有时候越是这种朴素的故事才越能让人深思。影片里也不乏耐人寻味的经典台词,即便一些是引用其他地方,同样值得铭记。

  总之,温馨,而又沉重。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三):隐隐作痛

  越生活化的东西越让人觉得熟悉,也越容易触动人的敏感神经。围绕婚礼牵涉出的复杂家庭关系看得心里疼疼的,隐隐作痛那种。

  妹妹因为曾经的错误,一直陷自己于自责,不安,纠结之中,吸毒,说谎,隔离,渴望爱,又害怕爱,于是痛苦了自己,也难过和无奈了她身边的亲人。

  Rachel是值得深深同情和理解的,换作我,也不希望婚礼被搅局,不希望争吵的时候父亲总是偏袒一错再错的妹妹,可是,不管发生过什么,不管争吵过多少次,妹妹毕竟是妹妹,血缘是无论如何也割舍不了的。妹妹的疼痛,rachel同样能够感同深受。

  父亲和母亲,婚姻关系肯定不是因为弟弟的失去而失去的。只是,父母对子女的感情永远都不会变,永远都会那么好吧。只是,有些东西,有些伤痛,如果太深,即使亲如父母子女,也无法真正释怀吧。所以,人世间,总有一种感受叫做痛,划过的时候,凄厉,结成巴的时候,隐隐作痛。

  黑人姐夫的选择成全了非洲的部族音乐。习惯了西方式的狂热和优雅,另类的这一切也让人眼前一亮。

  很庆幸电影名字没有翻译成"瑞秋的婚礼“!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四):不太喜欢Anne的新造型以及颓废的角色

  看着电影封套上酷酷的Anne Hathaway,以为又会是一部带点小幽默的闹剧,没想到话题却来的那么严肃,都说Anne这次扮演的吸毒少女是她演艺路上的一大突破,但作为fans的我却实在有点不敢恭维,不喜欢Anne的新发型以及那种颓废的神情,充斥着整部电影的吸烟镜头也让人郁闷,故事情节不怎么好看,让人觉得很压抑,唯一留下点印象的是当Kym和姐姐争吵时,姐姐以自己怀孕转开了话题,当时Kym很生气,认为这是对她的不尊重,那种被人遗忘的心情能体会,下雨的阴天,和母亲大吵后又大打出手,最终却换来后悔和再一次的自我伤害。

  不知道为什么,Anne在我心中就是《公主日记》里那个可爱的公主,当她变成一个颓废的吸毒少女,总觉得不能接受,尽管是演艺上的突破,也觉得很不符她的风格,太不健康,太破坏她的纯情形象了。。。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五):我们笑着哭着,彼此相爱

  不知道是否这部电影让我看到了曾经叛逆的自己,影片中的几个镜头让我几度眼眶湿润。

  姐姐的婚礼,接受治疗的妹妹从戒毒所取得假期回家出席。原本已淡忘伤痛的家庭因为这个曾经浪子的回归在婚礼前起轩然大波。所有人都敏感地小心翼翼着,却不得不经历这段痛苦却甜蜜的假期。

  最终姐姐幸福的出嫁,妹妹带着略略平复的心回去继续接受治疗。新婚的清晨,一切都是那么平静温馨,似乎之前的争吵冲突,眼泪仇恨都不曾有过。婚礼前那场连绵的雨水洗净了伤害的天空。

  曾经有一个牧师问我:“你了解家庭的含义么?”我无语,以为他会用圣经里的话教导我。可是他说:“家庭就是一个人所有过犯被饶恕的地方。”

  爱能掩盖一切过犯。彼此仇恨却是一场没有胜者的战争。

  姐姐认为家人都偏向这个曾经是瘾君子的妹妹,甚至在她的婚礼上也要因为妹妹的出现而被忽视;自己不得不做出妥协。

  妹妹觉得家人不能够重新认识已经戒掉毒瘾的她,也不能原谅她曾经失手将车开到河里使弟弟溺水而亡。她背负着太多的责难,太多的爱,和太多的目光。

  爸爸努力维护两个女儿间的敏感关系,却最终逃不掉重新席卷而来的丧子之痛。

  妈妈另嫁他人,已重新建立生活,却在女儿的指责面前重新崩溃。

  每个人都是受害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不能碰的伤口。

  只有爱能埋葬所有的伤痛,让生活继续,人们继续吃喝嫁娶,继续莺歌燕舞,继续努力的向前生活,用力的相爱。

  当妹妹望着妈妈离去的车子,她心里一定在呐喊:”对不起,对不起,我爱你!“

  多少次,我也这样在家庭中伤害和被伤害着;每次我们什么都没说,可是我知道,每个人心里都在说:”对不起,我爱你。“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六):聊聊这部电影的音乐吧!

  以下引子我和一个豆友的豆邮:

  我等着看Rachel Getting Married好久了,不知道怎的,一直以为是Anne Hathaway一贯的浪漫喜剧,就算是有一些twist,也不至于到一部纪录片手法的家庭伦理正剧的地步。但是我错了,但是,看完了,我发现我喜欢。

  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它的音乐。如果说有一个元素最突出最生动的刻画了这个美国中产知识分子家庭的文化开放和多元化,就是那美丽多姿的音乐。从弦乐四重奏,到Ragge,到R&B,到朋克摇滚,到巴西狂欢式的华彩,到说唱,再到爵士,我彻底被这作为故事背景的声音深深迷住了。那些属于这个家,属于这个房子的乐章,真实不加掩饰,它们似乎了解这个家族的喜怒爱怨。我爱的很多片子都是以视觉丰富出挑的,被背景音乐如此的吸引,还是第一次。

  Anne Hathaway的表现也让我惊讶。我第一次觉得她公主一样的面容居然有些恐怖,呵呵。说到她的来与去,我想应该是rehabitation也就是康复中心计划的一部分,是在片头就交代了的,她只是暂时回家参加姐姐的婚礼。中途跑去尿检和12-step group meeting也是离开中心期间必须执行的吧。

  总之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和音乐编辑是我认为最成功的地方。故事情节和叙事手段虽有些赚取观众感情的嫌疑,呵呵,但是总体来说真的是一部触动人新的好电影。

  呵。说的好像太多了。再次谢谢你的分享呢。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七):something u can not get over

  不想说电影,不知道别人为什么还要说个不停,如果真的看进去了,怎么还有语言去评价,分析,描述这部电影本身。有一些电影,不是让你取乐的,让你指指点点的,它甚至不是让你看的,也不需要用脑,而是让你去感觉。

  流了不少眼泪。在热闹的人群里无所适从的感觉,谁没有过。伤害你爱的人,谁没有过。拥抱的时候忍着眼泪,大概也有过吧。

  都犯过错,但是如果犯了无法弥补,无法原谅自己的错,要怎么带着罪恶感活下去呢。如果经受过无法痊愈的伤痛,要怎么带着这伤痛活下去呢?还是得活下去,死不是那么容易的,只不过很多时候,众人欢聚,你坐在他们中间,好像是从另外一个星球远远的看着,无法聚焦,或者只想一个人走到没人的黑暗里去待会儿。

  惩罚自己,流放自己,不需要故意去做,对有的人来说,就是无法随便让它过去,这么简单。只有极度软弱和极度刚强的人,才能做到没心没肺若无其事。虽然不用那么痛苦,还是觉得,让痛苦按照本来的样子留下来,是精神高贵的人会做的事。还没准备好和众人欢聚的时候,一个人呆着也无妨。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八):多么遗憾的生活

  从未看过类似的纪录片电影,本是想着因安妮海瑟薇的颜值凑个热闹,却哭的无法入眠。

  电影无非也就是讲述一个瘾君子戒瘾后出来频频碰壁的故事。安妮海瑟薇扮演的金莱仿佛是一个入侵者,打破了所有人原本对这次婚礼美好的想象。她没做错什么,只是离开了一年半忘记这世上也有沧海桑田罢了。

  对于大部分瘾君子来说,他们在戒毒后会逃避过去的生活,远离自己生活了十几,几十年的家,开始一段新的旅程,到没人认识他们的地方,重新来过。可金莱并没有,因为她深爱的家人,她亲爱的姐姐Rachel将在这个周末举行婚礼,即使金莱曾罪孽深重。

  在金莱的想象中,亲人会给她热情的拥抱,给她亲情的温暖。她会成为姐姐的伴娘,因为她们是彼此的唯一。亲戚朋友会关心她这一年多,在那如同监狱的地方过得好不好,而她会安慰她们说,看我都胖了。

  然而一切都不同,亲人时刻提防着她,生怕她出任何事故。姐姐没有让她成为伴娘,甚至没有告诉她,金莱满心欢喜,真心的祝福她的姐姐,却连一个伴娘的位置都要靠哭闹争抢。

  总是会出现一些细枝末节的小事提醒着金莱,她杀了弟弟,家人表面上的不在意都是硬撑出来的。父亲的空洞,姐姐的谩骂,母亲的殴打,都刺激着金莱。

  从金莱身上似乎真的折射出了,现实的影子。你离开你的城市,或是去追寻理想,或是去为了家庭打拼,离开了一年,几年,其他人的日子依然是一样过的。当你回到家中,他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没有你的时光。

  多遗憾,你是那么惦记着他们。

  多遗憾,他们以礼相待,却保持着距离。

  这就是,你选择的路。

  金莱努力的改变,让大家知道她不再是那个瘾君子了,然而每当她做出努力时,总会有人无情的提醒她,做过什么。

  金莱十几岁的时候叛逆,懵懂,因为吸食了大量的毒品,带着弟弟一起将车开下桥,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即使在冷静以后,她也无法面对发生了什么。她最疼,最喜欢的弟弟,被她杀了。正因如此,她在戒毒所初期逃避着一切,编瞎话,拒绝治疗。只是在她姐姐Rachel看来,连家人的故事都胡编乱造,金莱就是个无可救药的骗子。

  金莱无法解释,不到万不得已,他们都不愿再提及她的弟弟。

  就像我们的生活,有些事无法开口,在他人眼里,就已一锤定音。

  多么可笑的生活。

  多么

  遗憾。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九):爱与痛

  原谅我的无厘头,把两个片子一定要扯到一起。

  一前一后看了两部电影,《故园风雨后》(Brideshead Revisited)和《爱与痛的嫁期》(Rachel Getting Married)。虽然是完全没有关系的两部片子,却不经意地散发出一样的爱与痛。两个不同的时代,两个自私的母亲,两个充满爱与痛的家庭,一样不能释怀的哀伤,令人唏嘘。

  我查了一下,好像Brideshead Revisited没有出版过中文版小说,如果有我一定要买来看看,这是根据英国作家Evelyn Waugh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电影翻译成《故园风雨后》挺不错的,虽然有点琼瑶气,但是看到还有翻译成《欲望庄园》的,我简直要气死了。Rachel Getting Married翻译成《爱与痛的嫁期》则很精绝,那么一个直白的英文这样一翻,虽然有点解读过度,但是真的想不出能有更好的了。

  ART I

  最开始我以为BR是一部同志片,电影从镜头到牛津开始就充满了典型的英伦气息,很让人喜欢。但是故事从主人公Charles到了Brideshead庄园后就急转直下,变成了一部让人有点窒息的命运挣扎的电影。Emma Thompson扮演的母亲按照自己对天主教的虔诚理解来约束自己的儿子Sebastian和女儿Julia,孩子们透不过气来,Sebastian是个 gay,用自己的不羁来释放心中的压抑,Julia则是矜持下埋藏着热情,却最终被隐忍和认同浇灭。

  英国电影总是像英国小说一样,弥漫一股强大的英伦气息,无论从镜头还是人物的服装,都是如此。当然更重要的是人物的塑造,演员都有精致的脸孔,Charles身上的淡定和懵懂,Sebastian身上的阴柔和不羁,还有Emma Thompson带来的高高在上。一切很美却很绝望。

  我一直在揣摩这个第一人称Charles的视角,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到底对这个家庭的变化产生了什么关键性的影响。我倾向于没有。他是有虚荣的,而且他用自己的坚定和天真把虚荣隐藏得很好,归根结底,我觉得他不是一个让人喜欢的人,他做了一个无用的旁观者。Emma Thompson说了一句很刺中的话:You are so desperate to be loved(or maybe liked?)。如果用这句话来去认识Charles,他的行为就比较好理解了,比如为什么他明明不是gay,却很受用Sebastian对他的喜欢,比如他为什么坚定地认为Sebastian的爸爸不需要一个神父,比如他为什么他那么坚定地认为能够带走Julia的方法最后竟然是拿两幅自己的画做交换。

  我觉得,最可爱的人是Sebastian,他的结局很悲惨,但是他拒绝回去看垂危的母亲,他摆脱了来自母亲从小天主教教育的约束,生命得到了释放。最可悲的人,甚至不是Julia,虽然她最后回到Brideshead并且选择留下,而是他们的爸爸,那个为了离开这个罪恶的天主教家庭的野性男子,在意大利和情妇生活了那么多年以后,选择了回到庄园死去,而且在临死前让我瞠目结舌地划了十字,他终究没有逃走。

  Julia说,这个庄园的每一个房间,每一块砖头里,都渗透着她母亲的意念,所以她不能回去,而当她回去,她就再也走不了了。一个贵族家庭,最后如此支离破碎,其实这一切是Charles无法改变的,是Emma Thompson一点一点造成的。

  ART II

  相比发生在二战前期的《故国风雨后》,《爱与痛的嫁期》就发生在当下。如果不是因为导演Jonathan Demme曾执导过《沉默的羔羊》,这部由Anne Hathaway主演的电影不会提起我太大的兴趣,而事实是,电影出乎意料得不错。

  镜头像业余的纪录片,故事从Anne从戒毒所出来参加姐姐Rachel的婚礼开始,直到婚礼结束。慢慢地,我们看到一个伤痕累累的家庭,已经离异的自私的母亲,世俗的尚未泯灭良知但是缺少理解的姐姐,忍辱负重的父亲,戒毒的自责的需要走出阴影需要理解但是又十分自我的妹妹,还有那个在车祸中去世的弟弟。这一切发生在一场hilarious的婚礼期间,在歇斯底里和自控的交替之间,让一切变得飘忽和没有安全感。

  Anne自始至终都只想问她的妈妈,为什么当时明明知道自己在吸毒,还要让她照看弟弟,而妈妈却要离开她们。因为她的毒品是从妈妈那里得到的,她吸毒其实是她妈妈一手造成的,弟弟的死,间接地也是她妈妈的原因。Anne其实不是想要推卸责任,不是要兴师问罪,她只想知道答案,这一切是为了什么?一个母亲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毫无疑问,这个妈妈是个自私的人。她的回答是,当时你和弟弟就是玩在一起玩得很好。不知道她是否真的因为这个答案而在良心上过得去,至少我们在电影里看到她和自己现在的男人似乎过得很潇洒。她的自私我可以理解,她想要她自己的生活,而且她得到了。只是这个家庭的伤痕就永远在那里,有时候是当你从橱柜里拿出一个弟弟曾经用过的盆子就能裂开的。好几次,看到那个想尽力维系一切的父亲那几近无能为力的样子,我很想上去拥抱他一下,因为生活真的很不容易。

  Rachel和Anne争吵,她说了一句话,我想要这一天(婚礼当天)是MY DAY,言外之意,这一天她可以放下包袱,放下长久以来的隐忍,放下对妹妹的理解,她可以去任性。当然,这也意味着她可以去伤害。我很不喜欢,我觉得她是她妈妈的影子,自私。但是,她其实也是受害者。

  每个人都有孤独的灵魂,如果你有,你会像我一样,对Anne在姐姐婚礼上孤独的身影感同身受,那真是最凄凉的一刻,那一刻你和自己最亲爱的人,居然好像离得好远好远。

  ENDING

  曾经当我忤逆的时候,我很欣赏可以割骨还父割肉还母的哪吒。我现在对此保留意见。

  很多时候我会发愁,为什么父母总希望我过一个他们想让我过的生活,为什么他们不能放开让我拥有自己的人生。我想我们都不明白,这种角力,战争和妥协,都是我们彼此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也意味着,无论如何,他们的人生因为我的叛逆变得偏离他们的轨道,而我的人生也因为他们的介入,无论我自己有多么坚持,也不再纯粹自我。

  两部电影里,两个充满爱与痛的家庭,共同点是,两个相对逃避的男人之前,是两个试图掌握别人和自己人生的女人,她们的固执给家庭划上了伤痕,并且永远难以愈合。

  即使在不同的时代,伤痛也都是一样。

  http://hi.baidu.com/lesezeichen/blog

  《蕾切尔的婚礼》观后感(十):一部优秀的“大型文艺片”

  拥有Jonathan Demme导演,Anne Hathaway、Debra Winger参演,大导演Sidney Lumet的女儿编剧,这部影片注定将是一部“大型文艺片”,也注定将引起疯狂的评论两极化。

  我个人看后很受撼动,并不是因为这个有些俗套的故事本身,而是这种非常少见的拍摄手法。这近乎是一种纪录片+剧情片方法,很多时候摄影师Declan Quinn更像只是拿着手持摄影机在大房子里转悠。这会引起部分观众的反感,但这样的手法却神奇地产生了极强的代入感,强到每一个认真跟随镜头的观众都像亲身参与了这几天在这个房子里发生的一切,这是以往影片很少带给人们的感受。出色的编剧使人物性格饱满,这样独特的拍摄拍摄手法也能令Anne Hathaway,Rosemarie DeWitt,Debra Winger这些优秀演员能够不用一板一眼,在近乎不用NG的情况下自如发挥。

  已拿到奥斯卡提名的Anne Hathaway自然是人们讨论的焦点,而强大的群戏则是本片的另一大基石。在如此随意的镜头下,每一个人都需要保持高度的入戏状态,才能不被观众“抓住”。在我看来,除了Rachel的黑人丈夫有些太过“闷骚”外,其他人表现完全超出预期。

  很多人认为2个小时有些过长,片中与剧情无关的异域风情歌舞太多,但这些“多余”的段落正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也许是欣赏角度的差异,我倒是觉得本片有时显得过于沉重,那些欢快镜头应该再多一些。导演乔纳森戴米近年拍多了纪录片,使他自然地增加了一些写实的内容,多国元素在这里显得并不矫情,而是使影片更加轻快灵动,配合上特殊的拍摄技巧,使我们在关注家庭间情感纠葛的同时,也体验了一把热闹的特殊婚礼。

  这些段落的插入几乎和剧情发展没有太多联系,更多的是仅简单以时间发展为触发点,这令影片没有像普通“大型文艺片“一样无法控制地开始智商降低,而是使影片始终维持在一种隐忍的环境中,一种怪异但平稳的秩序中。

  总有一种感觉,就是戴米导演并不想让本片的重心完全落在表演、剧情和伦理讨论上,而是更想通过拉近的视角和更多的琐碎镜头,还原一种真实的空间,开创一种全新的家庭片风格。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qingganwenzhang/319670/

相关阅读
  •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文本(通用5篇)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文本(通用5篇)
  • 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情感【汇编五篇】 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情感【汇编五篇】
  • 情感电台故事文本精选三篇 情感电台故事文本精选三篇
  • 情感催泪电台小故事集合4篇 情感催泪电台小故事集合4篇
  • 情感电台文本范文四篇 情感电台文本范文四篇
  • 疫情感悟200字精选四篇 疫情感悟200字精选四篇
  • 情感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汇编7篇 情感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汇编7篇
  •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稿子(锦集4篇)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稿子(锦集4篇)
为您推荐
  • 电台情感读文文本范文(精选7篇)
    电台情感读文文本范文(精选7篇)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台情感读文文本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情感电台文本稿子催泪范文(精选4篇)
    情感电台文本稿子催泪范文(精选4篇)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情感电台文本稿子催泪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疫情感人的事迹真人真事汇编3篇
    疫情感人的事迹真人真事汇编3篇
    疫情,汉语词语,指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较大范围内出现的较大型疫情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疫情感人的事迹真人真事汇编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关于情感电台广播稿【六篇】
    关于情感电台广播稿【六篇】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情感电台广播稿【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适合夜读情感的文章(合集三篇)
    适合夜读情感的文章(合集三篇)
    文章包括各种文体的著作、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科学论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适合夜读情感的文章(合集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疫情感想简短精选三篇
    疫情感想简短精选三篇
    烈士就是指那些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以及为争取大多数人的合法正当利益而壮烈牺牲的人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疫情感想简短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能把人读哭的情感电台文本500字(合集3篇)
    能把人读哭的情感电台文本500字(合集3篇)
    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Message)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能把人读哭的情感电台文本500字(合集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治愈系哄睡电台电台情感精选三篇
    治愈系哄睡电台电台情感精选三篇
    治愈,汉语词汇,读音为zhìyù。意思为使恢复健康。如在骨折完全治愈之前不要上班。在动漫中也可以指温暖人心,净化心灵,悲伤时看能得到安慰,治愈自己心灵中的创伤、修补自己心灵上缺陷的作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治愈系哄睡电台电台情感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情感治愈故事范文(精选3篇)
    情感治愈故事范文(精选3篇)
    无线电台简称“电台”,装有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设备的台站。从应用角度出发可分为话音传输的对讲电台(如:对讲机、车载台等)和数据传输的数传电台(如:MDS数传电台)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情感治愈故事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电台文本情感治愈范文三篇
    电台文本情感治愈范文三篇
    无线电台简称“电台”,装有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设备的台站。从应用角度出发可分为话音传输的对讲电台(如:对讲机、车载台等)和数据传输的数传电台(如:MDS数传电台)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台文本情感治愈范文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