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依附|《情感依附》读后感10篇


情感口述 2019-11-01 12:08:35 情感口述
[摘要]《情感依附》是一本由[美]亨利•马西 [美]内森•塞恩伯格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 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后感

【www.anne5.com--情感口述】

《情感依附》读后感10篇

  《情感依附》是一本由[美]亨利•马西 / [美]内森•塞恩伯格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情感依附》读后感(一):鼓励“鼓励”再鼓励

  1. 也许我们都有这种体会,因为别人的一句赞赏(不管有意无意),我们就很努力地“迎合”别人的赞赏,真的花大力气在某方面,好像要“证明”别人没有看错一样。 2. 这一股“强大的虚荣力量”是可以利用的,在养育孩子方面。也许你的一句赞赏就培养了孩子一个兴趣。所以,面对孩子,要赞美之,鼓励之,照耀之,让孩子知道父母在背后支持ta。 3. 环顾四周,你就会发现——这世界太缺少鼓励了,一个简单的鼓励,小小的语言动作,会产生多么巨大的力量,你试试就知道了。 4. 孩子肯定会遇到挫折或遭遇不幸事件,作为父母,能够做的是——提前准备。在物质上和心理上努力,增加孩子渡过难关的概率。 5. 孩子喜欢什么故事?玩什么游戏?做什么梦?0到6岁这段时间有没有什么比较黑暗的意外?以上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孩子的内心世界。

  《情感依附》读后感(二):为何家会影响我们的一生

  在诸多探讨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的著作中,《情感依附》无疑是特立独行的一本。基于普遍性的精神分析师们对于人的身份的发展的关注,自然大多缘于“身份可以给予人内在的安全感、合理的自我认识,以及工作、爱和游戏的能力”。父母对孩子情感生活的重要性正如埃里克森所形容的那样,一代代人是交错的齿轮,父母带动孩子也会被孩子带动。而作为本书的作者——美国犹太精神分析师的内森•塞恩伯格更是通过研究发现——那些经历过两种以上创伤的儿童在30岁后的生活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影响。

  上文中所提到的研究是我要重点阐释的内容,也是我自认为这本书最精华的所在。这是一个对于76名婴儿,从出生起就跟踪到30岁的漫长的研究。尽管亨利•马西博士和内森•塞恩伯格博士希望将这本书当做一系列的生活实践故事进行写作,然而,这项长达30年的研究所呈现的科学严谨的精神和倾力投入的态度,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我们仅仅将之简单地视作一个个单纯的故事的。跨越30年的追踪研究,已经超乎了心理学的范畴,具有更广泛更宏观意义上的人类学、社会学意义了。

  “有一门学科叫父母”,的确如此。造物主为我们制造的作为独立个体之间的强大的链接,它的名字叫情感。尽管婴儿的身体和母亲永久分离,但是婴儿对母亲的情感依附依旧重要到跟空气和食物一样。当然,成长的过程,是在情感上远离母亲的过程。

  准备不足的母亲,以及对孩子能力错判的母亲,导致的结果是——孩子或是为了维持与母亲的情感链接,把自己的方方面面搞得一塌糊涂,能够继续跟母亲“在一起”;或是为了“讨好”母亲,将自己置于危难境地。

  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尤其是母子关系,制造了孩子的核心人格。这,就是本书以一个个真实的人的发展故事为我们呈现出的核心命题。而这个结论的得出,是作者历经30年的爱与坚韧,是76个孩子在无意识中用他们的一生为世人展现的关于亲子关系的无可回避的真相,是全息的真实的纪录片式的影像记录,更是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一次次在无意识中闪回的宛如《辛德勒的名单》般的触动。

  此项研究“旨在揭示儿童的性格发展是否与儿童在婴儿期与母亲建立的特定模式有关,这包括注视、声音、抚触、身体接触和情感模式”。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研究中所涉及的关键词基本都是外显的可供观察的行为方式,对于读者来说,这些也是便于执行和可控的行为,当然,也就是有利于读者自我改善和调控的做法。从这一点分析,本书对于育儿实践的指导意义就远胜于倾向于内部思想、情感的抽象的理论书籍,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可操作性。

  作为科学工作者的研究,书中即使是一个个的案例(故事)的表达,也进行了严谨的归类,分别为童年快乐的孩子的发展、童年不快乐的孩子的发展(其中分为外化方式的处理和内化方式的处理)、童年受到良好影响但后续发展不及预想的孩子的发展,对于专业人员来讲,附录中的研究方法和统计分析可能更满足他们的需要。对父母给孩子造成的影响,作者能够立足于客观中性的立场,没有夸大事实,没有感情用事。尤其对于早期发展受阻而后期发展良好的孩子,或是早期发展良好而后期不尽如人意的孩子,采用了实事求是的分析和阐述,这是我们很多心理学的书籍当中最为欠缺的科学精神。

  成功儿童父母的特质、三个层面的母婴互动、父母与孩子的依附问题、儿童各年龄阶段的情感发展、儿童的内在工作以及发展良好的人群的共通特点,这些精彩的篇章随着一个个被试的访谈和故事相应呈现,相信会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收获。

  “至少在最早的几年,父母应该密切关注并参与孩子的生活”,所谓家对我们一生的影响,当由此始。

  《情感依附》读后感(三):从成年到童年的精神追溯之旅

  《情感依附》这本书读起来并不轻松。一份对76个家庭长达30年的跟踪分组分析报告奠定了其在儿童心理学及教育学研究方面不可撼动的学术地位。正因其遵守社会科学研究的规范性和表达的术语化,使得这些儿童的成长故事读起来并不流畅,因为读者要时时停下来分析这个故事对当事人造成的心理影响以及哪些值得自我警醒、借鉴之处。

  让我直接点出全书的结论:家庭至关重要,儿童的焦虑、抑郁、行为异常、甚至成人后的精神障碍都突出地展示着他们的家庭经历;治愈之旅也是可能的。这个结论也赫然反映在我最近的观影体验中。从《八月:奥色治郡》中歇斯底里的梅里尔斯特里普到《奥丽芙.基特里奇》中的奥丽芙,我惊悚地发现一个有心理障碍的母亲是如何亲手毁掉自己的孩子和家庭。或许我们大多数人没有如此极端的性格,但是人性的缺点和弱点往往暴露在点滴细微的言行举止之间,甚至都不会被主动察觉。而这种微小的、滴水穿石的破坏力就如同有毒化学制剂年深日久地渗透进土壤,最终长出畸变之果。

  例如序言中有提到:“随时都觉得孩子会出安全问题、会人际关系应对不良或者会能力不够的母亲,其实也‘病了’……把自己内心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经过伪装后变成孩子现实层面的不安全和需要帮助。”我也有这种毛病。然而深究我的不安全感和无助感的来源,连我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学龄前的喂养经历我已无法从去世的母亲那里得到印证。又如当母亲告诫孩子“不能把创可贴贴在书柜上”(第18页)时,实际上也妨碍了孩子想象力的飞翔。看到这里,我实在有些汗颜。就在几天前,我把宝宝贴在绘本上的甜甜圈贴纸撕下来,并告诉她说贴太久的话封面上会留下擦不掉的痕迹。这些微不足道的痕迹,比之于宝宝的想象力而言,到底孰轻孰重呢?还有过度刺激孩子的智力也是不好的。父母的过度宠爱或过度投入会适得其反,有可能造成孩子喝同伴之间的疏离。

  总之,不幸家庭的经历交织在人的无意识和性格之中。这本书与其说是让父母们重视良好家庭环境的培养,不如说是让父母反省自己性格缺陷的来源。成人的精神痛苦大多来自于童年,当我们反思、剖析、正视这些根源,说不定就可以和内心的拧巴达成和解。

  《情感依附》读后感(四):摘抄

  经过30年的研究,从这些回溯性与预测性的方法中,我们发现如下因素能够促进孩子的心理健看。

  1.父母的镇定,善于反省、专注——把孩子当人看待;

  2.父母两情相悦,感情深厚甚于彼此爱慕;

  3.母亲温柔、慈爱、热情并富有同情心——或者说,她能够感受孩子的感受;

  4.父母为孩子积极的能力(自信/进取)感到骄傲。正如一个母亲在孩子哭时表现的那样:“她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情感”;

  5.父母为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感到愉悦;

  6.父母强调纪律而非惩罚。“纪律”和“学徒”的拉丁词根相同,这表明父母应该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们会追随父母的脚步;

  7.至少在最早的几年,父母应该密切关注并且参与孩子的生活。

  亨利•马西还认为,早期生活的那几年有多么重要,但是在将来的生活中也有机会去修复、改正和完善关系,比如可以在第二次发展“危机”(青春期)的时候进行一系列的工作。

  《情感依附》读后感(五):孩子的成长不是教的,是从父母身上“捕捉”的

  你记忆中没有的部分,却影响着你的一生。

  人一般不会记得3岁前的事。因为“常规性失忆”——婴童无法用明确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感觉,所以缺乏记忆的编码。

  但是这三年却是人生的底色,像是帆船上看不见的大龙骨架。搭建它们的,就是父母。

  1963年,美国心理学家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选了76个婴儿和家庭,大多是中产阶层白种人,通过录像和访谈,跟踪30年。

  实验成果收录在《情感依附》这本书里,非常值得一读。我把印象最深的部分拎出来,记在下面。

  1. 父母的财富、学历、孩子的智商,对孩子都不起关键作用,起作用的是,父母的养育方式、父母的人格、和对孩子的期望。

  2. 父母与孩子,特别是母子关系,制造了孩子最核心的人格,决定了以后的成绩和敢于享受的幸福。然而,调查发现,仅有三分之一的婴儿获得了良好的母婴关系。

  3. 凭借母亲的关注、爱抚和回应,婴儿形成了最初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4. 琪薇的妈妈经常对她不耐烦,在喂奶时会强扭过她的头、硬生生把奶匙塞进嘴里。婴儿从妈妈眼里看到的温暖和慈爱,内射回自己,成为婴儿的自我感觉。但琪薇从妈妈眼里只看到了愤怒和空虚,这也成为了她的内射,成长过程是焦虑和愤怒的。

  5. 乌拉也是如此。六周大时,有一次她饿了,妈妈把奶瓶放在温奶器里,就开始坐下喝咖啡,她哭了20分钟,妈妈才喝完,此时奶已经煮沸了。在生命的第一年,妈妈始终是如此机械地养着她,她显得易怒而紧张。

  6. 也有孩子逃出了这种伤害。瑞巴的妈妈是自我中心的,认为新生儿可以自己待着、响应婴儿的哭声等于被她控制。但成年后的瑞巴心理是健康的,因为她花了很久终于明白这不是自己的错。

  “我花了很长时间来消化她的自私,并让自己能够平静的面对它。我在长大的过程中也许本来会对母亲生气,但是人们帮我了解到她对我所做的不是因为我做的有什么不好,我学会在她心情不好的时候远离她。”

  7. 容易忽略的是“分离创伤”。母婴分离会给孩子带来创伤性体验,虽然她不会说、甚至不记得。

  比如蒂娜,八个月大时,父母离开她六周,再见时,她认父亲、却不认母亲。心理学家说,分离痛苦使她调用了心里的防御机制,为了减轻丧失的痛苦,她在意识层面阻断了母亲的意象,通过拒绝认出母亲给予报复。

  8. 被调查的76个孩子里,7个人被最终归为“成功者”。他们获得了构成良好生活的基本要素:风度翩翩、令人愉快、没有经历过多痛苦、工作成功、关心他人,婚姻幸福。

  9. 这七对父母也有共性,都会快速回应孩子的需求、都不会凶孩子、不会咒骂孩子,从没有威胁离开孩子。

  10. 这七个母亲,至少在孩子一岁前,都是全职妈妈。

  11. 总的来说,“完美家庭”有七要素:

  父母镇定,善于反省,不控制孩子;

  父母两情相悦,感情深厚;

  母亲温柔、慈爱、热情,能感孩子所感;

  父母为孩子积极的能力感到骄傲;

  为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感到愉悦;

  强调纪律而非惩罚,并首先以身作则;

  最早的几年,密切关注并参与孩子的生活。

  12. 孩子的成长不是教的,而是自己从父母身上“捕捉”的。

  《情感依附》读后感(六):家庭至关重要,但疗愈是可能的

  《情感依附》这本书读到最后,尤其是书的结论部分,真的好感动。这是一本心理学专业的研究报告,也是一本故事集,记录了76个研究样本从0-30岁的发展轨迹,对其中的人的成长充满关切与理解。

  这本书也许是目前一种普遍认知观念的重要数据和结论来源,即:0-3岁的成长体验对儿童的一生至关重要。书中对0-1岁间的母婴互动对后续发展的影响也有详细记录。

  本书并没有告诉父母应该怎么做,但总结了一些有启发意义的数据,如:

  * 发展良好的儿童其父母具备的品质

  * 7岁时儿童压力外显的信号和特征

  * 面对有问题的父母照顾时的保护性影响

  * 成人个人魅力在童年期第一次出现时的年龄

  仅摘录其中几句特别触动我的话:

  * 儿童不是由父母培养大的,不是父母教给他们如何成长,而是儿童自己从父母那里“捕捉”了成长所需的东西。

  * 儿童3岁前的记忆更多储存在身体内而不是语言中。

  * 成长是一个获得对过去的情感和事件进行现实评估的能力的过程,而不是超然地审视过去。

  * 家庭至关重要,疗愈之旅是可能的。

  《情感依附》读后感(七):人本是孤岛,情感是桥梁

  冬日的夜晚,烤火炉的旁边坐着父母女儿三个人

  “你们两个明年出去做事吧,多去赚点钱”女儿说

  “我又没用你钱,又没要你养,我老了国家还每年给我钱,国家比你孝顺多了,你看看你一年拿多少钱给我”妈妈这样子说回来

  女儿又说:“那你们总可以把家里地扫干净,窗户抹干净吧”

  “你看看你扫把倒地都不扶起来,衣服也不洗,没资格说我......”妈妈说

  女儿继续说:“奶奶七十岁了,都在种菜,你们在农村菜不种,还要吃好的......”

  爸妈一起来了;我不种菜,种菜还丢了多的,我把那看病的钱买菜够我吃了。

  女儿说:人的身体就像一个机器,要运动要做事,才能运转起来,不做事人身体会越来越不好的。身体机能会退化像机器一样生锈的。

  妈说:我又没用你钱,只晓得喊我们出去做事,不出去反正又没用你的钱,你不要回来过年了,反正养这么大没一点用,只晓得钱钱。读书这么多年还花了我十几万,你把那十几万还给我们啦……

  女儿回到自己的房间,眼泪水默默的流出来了,看着窗外的星空,真美啊!星空的一闪一闪亮亮的星闪耀的自己的光芒,点破这黑暗世界,像一盏明灯,也许某个时刻你指引着迷途的人回家,也许是你千万年前闪耀的光芒,让我现在看到,现在你有可能不在这个世界了。头顶星空很容易联想到康德的世界不灭的只有两样东西:人心中的道德律和头顶的星空。

  我知道星空你一直存在着的,是爱是美。

  作为当事人女儿,我知道我没有权利要求他们做这做那,今年还是给了她们几万的,父母帮我是情分不帮也不是义务。

  吵了一架和爸妈,过了几天又吵了一架,原因呢就是我没有给我妈妈买裤子,给我爸爸买了衣,生气是不理人的那种,仍东西,在某一瞬间我没有看见我妈妈,我脑洞特别大,马上想到了我妈妈提着东西回外婆家不要我了。我想起又很想哭了,结果妈妈是跑到邻居说:她女儿太不孝顺,裤子都不给买。怎么好说歹说我妈妈都哄不开心,吃饭自己单独吃,去睡觉,就是不理我。

  那时候我就像做错了事,像个无助的孩子没有人理我,怎么去找我妈妈,我妈妈就是不管我。我只能默默去我房间看我的书,找一方净土,寻求心灵的安宁……

  回来不到十天吵了两架的,虽然吵但知道我爸妈还是爱我的吧,但一跟她们相处就会焦虑不安,心神不安,总会吵架的那种。

  我知道我有各种不好,各种丧,各种焦虑不安,遇到事就无限放大,很想什么事都能云淡风轻,可是脑洞太大。每次已经把事情最坏的结果想好了,当出现各种结果时我已经预料到了,我知道这就是我。比如说:我也害怕我关注的友邻拉黑我了因为我说错了一句话。我知道自己容易焦虑,容易把事想的太大,这都与我成长经历有关。

  一直想自己心身健康成长,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解药,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知道我还可能读两遍三遍的书,她让我直面自己的成长过程,看76个孩子不同成长历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好的哺育方式孩子成长好;刚开始不好的养育成年后好,刚开始好但成年后孩子生活不好。

  对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有其相似性,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有了不同的阐述和研究证明。

  作者对76个家庭30年的追踪研究,在其中你会看到你成长环境的影子,去槽开大理石中的天使,是让其更自由。我的焦虑是源于父母的教养方式,在我未有记忆时,应该爸妈都爱去打牌,不管我哭叫饿了,都没有人理我关注我的需要。还有个可能是在出生时妈妈的遗弃,小时候我爸妈经常闹离婚,她们自己的事都扯不清哪里还来的急照顾我,我是被弃者,在成长中就害怕被人伤害遗弃,也把最好的结果想到,是自己的防御机制。小时候没有言语去诉说,但有身体在记忆,突触与突触之间的传递信息,当再一次遇到马上摆出自己的防御,我一直不是攻击者,是防御者,给自己造了个蜗牛房子,但我知道我也不需要走出去,这就是我,我也可以选择更好的方式去面对生活,为自己负责。每一个选择都是我作出的,即使我爸妈影响到我成长我面对的人际关系、挫折,但我依然可以乐观过好每一天,愈合好自己,过好每一个当下。

  我的乐观态度可能来自于我爷爷奶奶养育者,勤劳的她们给了我爱,在爱与美中我成长,知道我爸妈有各种不好,对婚姻依然害怕,但我依然相信这个世界还是会有一个人等着我,没有尝试的我愿意去尝试。

  看这些书也是让自己发展活得更好更坦然,以后万一成为了父母,希望养育给自己的子女健康快乐成长。疗愈之旅是可能的,精神和物质领域的探索内在不会抵达太平洋,这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绝望的时候,真正失去了就又开启了新的东西,正所谓否极泰来。

  最后的布罗迪博士总结的:“儿童不是由父母培养大的,不是父母交给他们如何成长,而是儿童自己从父母那里“捕捉”了成长所需的东西。”

  她30年研究总结父母养育方式,这些因素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

  1.父母的镇定,善于反省、专注——把孩子当人看待;

  2.父母两情相悦,感情深厚甚至彼此爱慕;

  3.母亲温柔、慈爱、热情并富有同情心——或者说,她能够感受孩子的感受;

  4.父母为孩子积极的能力(自信/进取)感到骄傲。正如一个母亲在孩子哭时表现的那样:“她清楚地表达了她的感情”(也就是说能积极地去解读孩子的绝大部分行为和表现。)

  5.父母为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感到愉悦;

  6.父母强调纪律而非惩罚。“纪律”与“学徒”的拉丁词根相同,这表明父母应该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们会追随父母生活的脚步;

  7.至少在最早几年,父母应该密切关注并且参与孩子的生活。

  对孩子抚育是个漫长的过程,有时是尝试性的过程。当然最重要的是为人正派、良好的判断力、心地善良——有能力去克制某些冲动,有能力让儿女了解他们直接并因为可理解的原因而运用的约束,以及与之相伴的满足感。这些本质就是儿童需要从父母那里“捕捉”到的。

  合上书,一方面学习到了家庭关系是如何深刻影响着塑造着我们。另一方面它又表明情感发展过程还是有很多惊讶的事情,创伤和早期亲子互动深埋于我们人格之中。创伤像个焖烧,就像即将熄灭的火一样,当再次遇相似情境死灰复燃,演变成无法预料的形状。

  生活本就是不按逻辑顺序展开的,当我们拥有更多的信息来考察生活时,生活本身往往显示出更深的逻辑。

  生活是生活,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经济之后,我们去追求爱和美。爱和美是更重要的,那我们要去学习怎样去爱,怎样的爱是美好的。

  且行且追寻,把每一个当下过好,心存感激和敬畏之心~

  《情感依附》读后感(八):童年最需要什么

  读了前言,我就知道,这本书所涵盖的内容是适合所有做家长的人认真阅读的,但同时我也能感到,阅读这本书也是并不轻松的,虽然目录简洁明朗,只有六大部分的内容。几部分的内容也是逐步深入的挖掘到童年对于人生的重大影响。但这是研究者对待一个研究课题的描述,这是个持续,观察记录,回访得出的结论。作者并没有急于把结论做官方呈现,而是通过实际案例逐一记述。当然不会像我们读一般亲子书那样轻松。

  读的过程中,我能感到,作者在研究童年对人生影响的这个过程中,所持的态度,持续的探索,尊重态度的访谈,让我们更轻易的发现一些现象背后的影响。因为书中所记录的个案,成长对象是在不同年龄段时都进行了具体的回访。案例中对于成长变化的一些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在章末的总结里,也能看的到条理清晰的表格,对于儿童时期和成年后的压力,痛苦、破坏性影响等方面的对比。结合生命发展特征,渗入从案例分析中得出结论,严谨而客观。

  这本书是努力把相对客观抽象的规律以事实的形式摆出来,让大家有所认知。当今世界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视程度应该是空前绝后的,然而在物质越来越多丰沛的同时,精神链接能否跟得上儿童成长的心理需求,这其实是忙碌的现代家长,有所感知,却无暇解决的现实。成年人生活压力增大,导致对孩子甚至老人的双重忽略,其实已经是越来越明显事实不断地呈现。对于孩子,物质给予成了家长补偿孩子或老人的惯用方式,当然孩子总会获得更多补偿。然而钱能解决的问题,那都不能称之为问题。

  究竟该怎么面对孩子的成长,是每一个家长值得深思的问题,没有谁天生就会做父母,每一份对父母,都会和孩子一起成长,并在这个过程里不断修正自己的态度。不管是对孩子或是对待人生,都是必要的成长。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修正自身一些认识的机会。

  虽然书中也列举了成功儿童的父母特质,但作者的真正意图并不单单是告知大家怎样成为成功儿童的家长,因为也有例外存在,即使童年成长过程里,父母并没有起到最佳作用,反而这些孩子成年后,非常成功里避免了家庭在童年时期的残缺。没有绝对标准的正确家长,只有真正爱孩子的家长,毕竟每个孩子各不相同。

  作者真正要告知读者的,还有孩子成长中最容易被忽略、被伤害到的那些方方面面,因为,有时候家长确实没有搞懂自己的孩子,孩子真的就会被忽略,而给孩子的影响确实一生的。孩子在童年的可塑性很强,家庭和谐,沟通去障碍,能得到来自父母的心灵上的疼爱,和良好品质的培养,会奠定她的生命基础。这是最值的付出的阶段。

  要把一项学术研究,做到另一般家长能接受的程度,的确,还是有难度的,就像我开始读这本书时,常常感到并不容易,如果不能拿出相对的时间和心境,是无法体味其中的内容将会怎样积极地影响到我们自身,究竟要做出怎样的修正,其实读的过程,也是思考修正的过程,为何家会影星我们一生——这项研究值得我们花费一些实践和精力,来搞明白孩子究竟需要我们做什么。

  《情感依附》读后感(九):在这个世界,和父母“遭遇”之后是什么

  在写这篇书评之前,我去看了看豆瓣上有名的“父母皆祸害”小组,也意外地发现还有一个“反父母皆祸害”的小组。前者在控诉父母的行为给自己造成的伤害,在积极探讨着反抗,后者在声明“怨恨只会伤害自己,我们有权利拥抱阳光。”到底跟父母是一种什么样态度,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境遇的不同,大概都会有不同的模式。

  毋庸置疑的是,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原生家庭就像容貌一样,在一开始就植入了我们的基因。甚至我们一生都需要与其斗智斗勇。抛去这些感性的想法,《情感依附》就一本关于家是怎样影响我们一生的一本科学,严谨的例证。

  经过两批研究者,对76个孩子的全程追踪,从婴儿时期的母婴关系,到儿童时期的人格初成,到18岁初成年的精神面貌,再到而立之年的生活状态,总体从四个阶段上预测、观察并总结了家庭对于孩子的影响,甚至还分析了影响这些孩子变化发展的要素。

  一个家庭气氛的融洽,母婴关系是否和谐,对一个孩子情感依附模式的影响是不尽相同的。全书分了五个章节来讲家庭对孩子的影响,第一个章节是关于在良好的家庭关系下成长,情感模式安全,发展也比较成功的案例;第二、三个章节是关于在母亲的有失偏颇的照料下,部分孩子把童年的痛苦被外化(主要表现为多动症、强迫症)、一些孩子的痛苦则被内化(主要表现为抑郁或者是自卑)。

  这本书与我之前经常读到的关于母婴关系的文章不同,虽然它也强调了在早起的母婴互动中,母亲的共情和照料对孩子后期形成的依附模式(安全型、回避型、焦虑型)至关重要,但是也强调了一个和母亲一样有着良好的共情能力的父亲的重要性。不仅如此,通过这本书,我们能看到,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影响性格,影响一个人现下生活的状态的因素是极其复杂的。

  在这本书的第五、六章,作者讲诉了一些在童年被认为是妥善照料的孩子在后来的发展中,并不如如人意;有一个案例奥利弗,在成年恋爱后,在男友身上重复着和父亲之间的情感模式。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重要的,一个人如果不能将自己和原来的家庭分离,重新诞生自己,也会终生受着它的桎梏。

  而对一些想要成为父母的人来讲,书中的案例未免不是一个警示。如果真正地想给孩子一个幸福未来,最直接的办法是打理好自己的。第六章讲了之前被认为在童年并没有得到妥善照顾的孩子,在后来的际遇中得到了力量,反而能够理想地生活。在这章中的案例瑞巴,小时候母亲跟她的互动的贫乏也缺少感情,她也曾一度困在对母亲的愤怒以及对着愤怒产生的愧疚中,后来因为哥哥姐姐一句“母亲不是最好的母亲的,她很自私”而从中解脱,更能客观处理对母亲的情感。后来她成了一个能和自己的孩子建立起满意和模范关系的母亲,当年她对自己的母亲的和解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记得前两年有一句励志鸡汤,大意是二十岁前不好看可以怪父母生的不好看,二十岁后再不好看就要怪自己了。这句话虽然绝对了一些,但也体现出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们是能从后来的人生中汲取能量,掌握自己的生命节奏的,也愿所有的人都能在受困厄的生命中找到让生活幸福的出路。

  在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们也应向研究者们致敬。

  《情感依附》读后感(十):亲密关系如何影响人

  家庭对你的影响有多大?

  你的性格在多大程度上来自家庭的塑造?

  虽然自己没有小孩,而且身边的同学朋友也大多未生小孩,但我发现,大家对“养小孩”这一话题的关注度可谓越来越高。找机会看了《情感依附》一书,开始更细致和深入的体会养小孩过程中的“科学”二字。不管社会发展的速度有多快,对大多数人来说,养育孩子依旧是整个生命中重要且基本的一部分。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近几年,女性开始投身到家庭以外获得成就,男性更佳积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关于科学的抚养孩子,怎样与孩子沟通,怎样的关系才是适合一个孩子长久发展的,成为社会所关注的问题。而这和30年前美国的父母们所关心的问题如出一辙。

  所以,透过《情感依附》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从他人或成功或失败的中得到经验与教训。

  该书以案例和阐述相结合的方式详细描绘了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作者亨利•马西对76个孩子进行了横跨30年的全程追踪,每一个孩子的亲子关系,都被作者记录下来,一段时间后,再进行访谈,看看出现在孩子们身上的结果对应了哪些原因,而被观察到的问题,又带来了哪些后果。

  我们看到,父母的乐观、信心、镇静,以及母亲的爱、父亲的共情,都为不同的成功儿童奠定了良好性格基础。行为上看似是自发性、无缘由的活动,事实却有着心理上的根据,而这些问题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早期家庭关系的影响。正如作者说到的,“人们的生活也可能以貌似违反逻辑的顺序展开,但当我们拥有充足的信息来密切考察生活时,生活本身往往呈现出更加深刻的逻辑”。如此,探寻成长的问题以及内生逻辑,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抑郁症到底和早期母婴互动有什么关系?对婚姻的乐观态度仰赖怎样的父母关系?独立思考的人格与父母的培养方式有何联系?……虽然这些问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在亨利•马西的研究下,依旧有迹可循。

  另外,亨利•马西还认为,早期生活的那几年有多么重要,但是在将来的生活中也有机会去修复、改正和完善关系,比如可以在第二次发展“危机”(青春期)的时候进行一系列的工作。

  其实,家庭对人的影响一言难尽,本身最亲密的关系,且也可能成为伤害人最深的地方。美国作家约翰·布雷萧《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机》一书,还有国内的武志红老师《为何爱会伤人》,都揭示了上述令人匪夷所思的关系。

  对于中国的家长而言,还应该考虑的是,受传统国民性影响,父母对孩子表达爱的方式,以及孩子通常不被认可,或多或少成为他们未来成人之后自信心不足等问题的源头。

  也许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但开始去关注科学的教育孩子,去关注他们的成长,已经是一大进步。当然,意识到我们所缺失的,所不足的,不仅仅是社会进步的问题,在我看来,这种探究的价值让每一个生命都找到最适合他生存的方式。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让你的孩子成为他喜欢成为的人,而不是成为你想的那样。

  .s.分享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经过30年的研究,从这些回溯性与预测性的方法中,我们发现如下因素能够促进孩子的心理健看。

  1.父母的镇定,善于反省、专注——把孩子当人看待;

  2.父母两情相悦,感情深厚甚于彼此爱慕;

  3.母亲温柔、慈爱、热情并富有同情心——或者说,她能够感受孩子的感受;

  4.父母为孩子积极的能力(自信/进取)感到骄傲。正如一个母亲在孩子哭时表现的那样:“她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情感”;

  5.父母为孩子的创造性和独立性感到愉悦;

  6.父母强调纪律而非惩罚。“纪律”和“学徒”的拉丁词根相同,这表明父母应该为孩子做出榜样,孩子们会追随父母的脚步;

  7.至少在最早的几年,父母应该密切关注并且参与孩子的生活。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qingganwenzhang/311547/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口述入党动机字范文(精选三篇) 口述入党动机字范文(精选三篇)
  • 部队义务兵述职报告口述(合集3篇) 部队义务兵述职报告口述(合集3篇)
  • 改革开放口述史心得体会1000字(合集三篇) 改革开放口述史心得体会1000字(合集三篇)
  • 2023年班级集体荣誉感班会发言稿集体荣誉口述【5篇】 2023年班级集体荣誉感班会发言稿集体荣誉口述【5篇】
  • 口述作文描写冬至的一天范文(通用3篇) 口述作文描写冬至的一天范文(通用3篇)
  • 清明活动一年级口述作文三篇 清明活动一年级口述作文三篇
  • 自考过来人口述成功需要十“商”【精选】 自考过来人口述成功需要十“商”【精选】
  • 自考过来人口述一年通过23门的十条秘诀【荐】 自考过来人口述一年通过23门的十条秘诀【荐】
为您推荐
  • 自考同路人口述如何用自由的方式学习
    自考同路人口述如何用自由的方式学习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考同路人口述如何用自由的方式学习,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自考过来人口述一年通过23门的十条秘诀
    自考过来人口述一年通过23门的十条秘诀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考过来人口述一年通过23门的十条秘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自考同路人口述中专生成长为本科生的艰辛路
    自考同路人口述中专生成长为本科生的艰辛路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自考同路人口述中专生成长为本科生的艰辛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自考过来人口述成功需要十“商”
    自考过来人口述成功需要十“商”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自考过来人口述成功需要十“商”,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面试口述自我介绍一分钟集合4篇
    面试口述自我介绍一分钟集合4篇
    面试口述自我介绍一分钟(简短版) 面试口述自我介绍一分钟有哪些的呢。自我介绍有什么要求呢。朋友们找工作的时候,知道如何向面试官介绍自己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面试口述自我介绍一分钟集合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口述入党动机50个字集合5篇
    口述入党动机50个字集合5篇
    入党是指经过一定手续,得到某政党组织批准而成为该党之成员。亦特指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积极分子,主要是指那些已经向党组织正式提出入党申请,经党小组(共青团员经团组织)推荐、支部委员会或支部大会研究确定作为发展对象进行有计划培养的人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口述入党动机50个字集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
  • 小学生口述自我介绍一分钟范文(精选5篇)
    小学生口述自我介绍一分钟范文(精选5篇)
    广播是指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传送声音的新闻传播工具。通过无线电波传送节目的称无线广播,通过导线传送节目的称有线广播。广播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 我们抛弃无知迎来了我们的青春。青春,让我们肆无忌惮,放松,体味风那样的自由,感受云那样的自由,青春给我们的是生命的顶点,我们不需要成熟,我们不再无知,我们
  • 口述入党动机10个字(合集三篇)
    口述入党动机10个字(合集三篇)
    “入党”指加入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口述入党动机10个字(合集三篇),欢迎大家借鉴与
  • 被拒绝后怎么挽回_拒绝卑微挽回!高姿态照样能成功复合
    被拒绝后怎么挽回_拒绝卑微挽回!高姿态照样能成功复合
    「美爱」情感树洞,为你解决爱情难题  化解矛盾,分手挽回,提高脱单,婚姻问题  在被伴侣提出分手后,大部分女性都会表现出慌乱,在内心慌乱之余,下意识的不舍情绪之下,会用一种错误的方式挽留对方。  当然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那年8岁|14岁那年,我“杀”了人
    那年8岁|14岁那年,我“杀”了人
    不像14岁那年,如今的我有一个温婉的女朋友,有着一份稳定的工作,每周会和三两好友小聚,闲暇时分还能去游山玩水一番……但“命”就是“命&r 情感口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