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女王]《丹麦女孩》影评10篇


爱情文章 2019-08-29 22:09:59 爱情文章
[摘要]《丹麦女孩》是一部由汤姆·霍珀执导,埃迪·雷德梅恩 艾丽西亚·维坎德 本·卫肖主演的一部剧情 传记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丹麦女 观后感

【www.anne5.com--爱情文章】

《丹麦女孩》影评10篇

  《丹麦女孩》是一部由汤姆·霍珀执导,埃迪·雷德梅恩 / 艾丽西亚·维坎德 / 本·卫肖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丹麦女孩》影评(一):这就是生活(一些絮絮叨叨)

  看到评论说这个片子剧情不太好,还看到有人指出说莉莉的故事似乎一切都是徒劳——痛苦了一部电影,最终似乎如愿以偿了,却因为手术失败死去。

  What's the point的感觉很强烈,大概是这样。

  然而很多事情就是如此,有个开头,却没有你想象的结尾,乃至你回头看时发现开头也不是你以为的开头,过程就更不必说了。人生没有那么简简单单的教训可以总结。莉莉图什么?只是想作为自己而活着吧。她是不是该考虑其他的事情?这个你就自己想吧,没有人能得出答案。然而此时此刻电影里的莉莉就是一个无比真实的人类,这就是这电影的好,莉莉不是传统的戏剧化的人类,有着典型的character arc的、整整齐齐方便理解的那种,她在影片里的出现是一扇窗,你透过她看到的是一段不可思议的人生。

  一切都很自然。莉莉说她终于成为画里的人了,而这电影也终于把画变成了人,通过干净优美的画面,通过悠扬的音乐,通过演员卓越的表演……因此我对它没有任何的不满。

  (以及:我夸这电影看上去很真实并不是指电影还原了历史事件,真正莉莉的事情与电影有颇多出入。)

  《丹麦女孩》影评(二):撥亂反正

  4

  看之前聽說評價不怎麼樣,本來不帶什麼期望。結果成了2016年首部篤中淚點的電影啊。

  對這部有興趣,一是因為妮可曾經嘗試制成這部片;二是兩年前校內辦過一個變性人的講座。會上請來了一位約莫三十的變性者。她穿得比場內半數女子更女性化。她是從男易成女的,先從易服開始,到服用荷爾蒙,到手術。她提到她第一次看見自己有胸時,我從她的面上看出了少女最單純的雀躍。

  對於變性人,他們不是要變得不正常。他們想要的正正是正常,取回那個他們本來就該擁有的身體。

  一個人的身體錯置,交代了兩個人的故事。

  短短兩小時,包涵了transgender的自我發現及蛻變過程,他們的掙扎、勇氣,還有他們的家人和友人雖然痛苦仍然付出的無條件的愛。男女主都演得很精彩,小雀班愈發愈像Jessica Chastain。我甚至覺得他到後期聲線高了骨架也小了~ 情感變化那些都處理得相當細膩。只是比較不確定男主朋友想追女主那一段的用意。

  主線哭位略多,大半小時都是嘩啦嘩啦的看完。

  比起Lily所受的苦,更被Gerda的愛觸動了。畢竟對於一般人,Gerda的痛苦是更好理解的。當愛不能是情愛,她對Einar的愛轉化為家人的愛。我想起看過一篇變性人家人的報導,那位妻子繼續與她已變性的丈夫同住,說,都一起這些年了,早已經不重要了。其實和Gerda後期的不離不棄同一道理。

  這部影片還嘗試涉獵同性戀和變性者易被混淆的普遍認知;以及醫療化習慣把一切偏離主軌的現象病理化的弊端。蜻蜓點水,但能夠理解。所遭受的歧視其實是變性者很大的一道難題,但變性者最需要的還是來自家人的接納與愛。

  考慮年代,Lili是不得不死的。雖然她的生命相當短暫,但她終究是快樂而完整的離去。

  最大的扣分點,是未能理解興趣不連貫的問題。Lili彷彿不只換了個軀殼,而是換了個人,連繪畫的興趣也喪失了。或許這是出於一種符號象徵性的表達,但由始至終Lili和Einar還是同一個人啊,不過換一個新身體而已。我不確定曾存在於Einar和Gerda之間的是什麼愛,可是若Lili一直都在,那Einar不是應該一直不理解自己對Gerda,甚或所有女性,欠缺了某種情感嗎?還是,電影採取雙重人格的戲路更易煽動情感?我並沒有答案,卻禁不住心疼起Gerda以及世上千萬個變性人的另一半,這樣的過程要若是真,太太煎熬了。

  《丹麦女孩》影评(三):那些《丹麦女孩》教我的事:爱上一个人不会因为性别

  这几日,即使百无聊赖的走在路上,Lily的银幕形象总会无缘由浮现。红唇,卷发,好看的前额,依稀可见的雀斑以及笑起来时的娇羞状,抛去Einar(埃迪·雷德梅尼饰) 的男儿身,哪一点不能以假乱真?

  Einar摒弃艺术家的光环,尝试应聘百货商店的导购员,成功骗过面试人,和一群全是香气的女人厮混,一颦一笑,毫无违和感。即使是白日,单独一个人,行走在街上,也会被吹口哨搭讪。

  现实生活中,这种情形少有发生。国人普遍含蓄内敛,插科打诨不宜作为情感表达的方式。然而,电影作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对现世有很好的映射作用,其一就是关于性别,关于角色定位。

  Einar和Lily一男一女,同时存在一个人的身体里。很长一段时间内,Einar 是Greta Wegener(艾丽西卡·维坎德饰)的丈夫。初次相遇,Greta胸有成竹出动搭讪的桥段依然是友人见面时津津乐道的谈资。

  Greta作画时缺女模,为了好玩便让Einar穿起丝袜凹造型。这一穿不要紧,却将沉睡已久的Lily唤醒。Lily是入世的高手,躲在暗处,潜伏在灵魂深处。

  影片中,为掩饰内心真实的渴望,Einar总穿领子硬挺的衬衫,扣子总系到最顶端,西装笔挺,犹如身披隐形铠甲的战士,外表无懈可击,但透过坚硬的铠甲是一颗想要成为少女的心:化最美的妆容,挑最仙的丝巾,搭最美的衣裳,戴最有风情的帽子,期待不期而遇的爱情。

  “假如伴侣换了性别,我们还要不要在一起?”是《奇葩说》第三季海选时的辩题,一位来自广州的选手加飞果断选择正方。坦言无论伴侣是主动变性还是被动变性;无论伴侣一秒钟成狐妖,变外星人,只要我爱她,就爱她的一切;无论她变老、变胖、变形、变性,只要她不变心,我将始终不离不弃,因为爱上一个人无关性别。

  《丹麦女孩》是对这段话的最佳诠释,但电影本身依然存在先锋意味。作为世界上首例变性人,当Einar意识到再也无法欺骗自我,便支身前往图书馆查阅古籍,曾几次被强制送往医院接受治疗。

  据记载,当人类发现了同类中存在同性恋,就一直孜孜不倦在探索治愈同性恋的奇术。在20世纪30年代的时代背景下,同性恋常被诊断为“精神错乱”、“异装癖”、“性变态”。治疗的方法也千奇百怪,充满魔幻色彩,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电休克疗法,将一定量电流通过患者头部,导致全身抽搐,Einar也是此种方法的受害者。

  幸好,时代在进步,我们有康永哥,有金星,有苹果现任CEO蒂姆·库克,有《生活大爆炸》中Sheldon Cooper的扮演者吉姆·帕森斯……

  但实际上,在我们看来很正常的事,对仍占据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人来说依然不可理解。哪怕是那些你认为是好的、对的、善意的、正能量的、符合传统文化的。这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一种精英的傲慢。在这种社会规范的统治之下,异性恋者憎恨同性恋者,同性恋者也因为自己的不“正常”而长期自我憎恨。现实生活中,迫于家庭和生活的压力,很多人选择形婚。即使是康永哥也曾含泪说过,“我们不是妖怪”来描述出柜后的煎熬心情。

  好在彩虹在一个地点形成,却可以使另一个地点的人抬头看见而感觉美好;彩虹形成之前终会下一阵子的雨,等雨停,也许就会出现彩虹了……如果这次没有出现,那就期待下一次的雨停。

  后记:

  影片开头的特写,有一个镜头给了一种鱼。这种抛开内脏洒上盐便可腌制储备上一个冬天的鱼叫鲱鱼,第一次知晓是由于《大国崛起》的纪录片,讲述的是荷兰在17世纪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得益于鲱鱼的捕捞以及海上贸易的发展。依稀还记得当地渔夫发明只需一刀便可除去鱼肠子方法时的亢奋与惊喜。

  欧洲历来就有吃鲱鱼的传统,特别是北欧、德国和荷兰,德国、荷兰曾与英国、丹麦等多个国家发生过争夺鲱鱼渔场的战争。阿姆斯特丹被称为站在鲱鱼鱼骨之上的国家,但故事背景发生在丹麦。比起鲱鱼,美人鱼更能代表丹麦,但影片为什么反复出现鲱鱼?与朋友争论时,她说,美人鱼位于哥本哈根的远郊,电影场景多为市中心的繁华之地,逻辑上不太适宜。

  这里不再深究。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敢于直面自我的弄潮儿,这个世界因为你们的存在而更加美好。

  原文载于公众号:Xiao主驾到(ID:LanguageExchangeClub),欢迎添加关注。

  《丹麦女孩》影评(四):上帝是个女孩

  早在去年一月份就对《丹麦女孩》有所耳闻。片场流出的小雀斑的女装照让我激动了好久。预告出来之后也是让我炸成一朵花。

  果然不出我所望,电影界对这部片的评价颇高。

  虽说是去年的电影了,我却一直拖到前不久才有空细嚼慢咽。

  再说点题外话,恭喜埃迪又被奥斯卡给提名了。作为奥斯卡历史上最年轻的连续两次被提名影帝的演员(前一次还获奖了),有些人可能要质疑了:他凭什么能配得上这样的荣誉?

  我的答案是:你去看完《丹麦女孩》就知道了。

  这个是发生在上世纪一对年轻夫妻之间,交织着爱情、性别、艺术、理解的故事。

  妻子Gerda是一名努力的画师,一直为自己的事业奔波,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

  身为画师,她可能无法达到大师一样的水平。但作为一名妻子,或者说作为当代女性,她有着超乎寻常的善良和伟大。或许这是出于对丈夫的爱,而正是这种爱,使得丈夫最终如愿以偿。但Gerda自己,不仅失去了爱人,连lily也一起失去了。

  我挺心疼Gerda的:当所有人都在为她的画欢呼雀跃的时候,Gerda却独自坐在路边痛苦。甜美的妆容与泪水交织融汇,泪痕布满了这个年轻女人细嫩的脸。

  “我需要我的丈夫,求你了,至少尝试一下行吗。”她哭的那么无助,对方却丝毫没有动摇:“抱歉。我做不到。”

  于是我知道了,Gerda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丈夫了。

  Gerda固然是伟大的,没有她的支持,“lily”的完整永远只能是一场春梦。

  从尊重、鼓励,带丈夫去看医生,再到最后做手术时,Gerda也始终在丈夫身边守护着。

  尽管两个人的婚姻是短暂而仓储的,但Gerda做到了大多数妻子都无法做到的事情——给予丈夫所以的宽容与尊重。

  Gerda是带动故事发展的主要角色,但核心还是们的男主角“Lily”。

  他?或者说她,可能是一个自私的丈夫,但他/她确实是一个勇敢的梦想家。

  性别认知障碍在现代社会并不少见。但要知道,在那个年代,所有人都会骂你是个怪胎(片中的男主角还因此挨了一顿打)。就像片中医生的诊断:精神分裂、荷尔蒙失调,再或是诸如此类的专业术语。他们认定这就是一种病,他们不愿意接受,或者害怕接受这就是一种正常。

  在这种社会压力的打击之下,Lily 依然勇敢、坚强。在这种非凡的毅力的引导之下,她冒着生命危险,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成为了自己想成为的,真正完美的自己。

  美好而又励志的故事,不是吗?

  不是。

  从来都不是,永远也不会是。

  片中有很多经验的镜头。

  令我动容的是:lily在衣帽间欣赏着自己赤裸着的胴体,想象自己是一位优雅迷人的女性。她抱着裙子,对着巨大的镜子,做出婀娜的姿势。

  不得不承认,小雀斑如果是个女演员,肯定会让一群男人拜倒在他的石榴裙之下。

  Lily是如此的美丽。

  但却也不得不面对镜子中自己的男性器官。

  极力想掩藏起来,可无济于事。只能侧着腿,让它不至于裸露出来。

  也许小雀斑的女装太过于惊艳了,又或许是本·威士肖与埃迪的吻戏吸引了大批观众。所以大多数人都没注意到,Lily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悲剧的人物,而这个故事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还带着一种无法言喻的,揪心的压抑。

  Lily接受手术之前,一旁的孕妇摸着自己的肚子,问她:你会有自己的孩子吗?

  Lily充满着期待,还有一丝迷惑。

  是的,经管我们不得而知lily是否真的能像个普通女性一样结婚,生儿育女。至少我们看到影片结尾,Lily如同Gerda脖子上的那条丝巾一样,飘向天空,自由了。

  最后,我想用影片中Lily的回答来结尾,以赞颂她的勇敢。

  “He made you a woman……?

  ”No. God made me a woman."

  《丹麦女孩》影评(五):两个尴尬的视角

  本来是要写短评的,可是短短字数限制又实在囊括不了我的感慨,于是就有接下来这篇不尴不尬的影评。

  人类对于打破自己常识的东西,第一感觉一定是反感。试想一下,如果你睡眼惺忪的发现你的猫在床边对你笑,又或者,你的爸爸疯狂地喜欢收集粉红色的Hello Kitty。你的第一感觉一定是噁心甚至是恐惧。而男主在那个年代,一个意气风发的画家却眉目娇羞,不自觉地翘起兰花指,臆想自己是一个女人。对当时的人而言,他无疑精神分裂无可救药,是个性变态,是那个年代的洪水猛兽。甚至连我自己,当看到男主穿着女式睡裙和女主在床上亲热的时候,明显感到有点不舒服。(但也有可能我是个古板的直女癌......)

  毫无疑问这样的结果,虽然男主自己的少女心根深蒂固,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女主花样作死。因为模特放鸽子,作死的女主让自己的老公穿上丝袜和蓬蓬裙。为了让老公换一个身份参加成人聚会,作死的女主给老公画了一个美美的妆,取了一个美美的名。万万没有想到,作死的女主还嫌不够funny,带着老公买了一堆裙子,还让老公学一些女人的姿势。简直是follow me,and follow everything。

  当我觉得女主简直是自掘坟墓的小淘气的时候,开始要哭爹喊娘想回到过去的时候,万万没有想到,女主扛下来了。以下我的口气要变的正经了。她有过崩溃的时候,最开始发现男主的衣服里穿着自己的睡裙还不以为意,直到发现自己的丈夫和另一个男人在接吻。她渐渐开始害怕,抵触,想要停止游戏。央求男主暂时从莉莉变回自己的老公,她只需要一个拥抱。甚至,她只是想暂时的逃避一下现实,骗自己一切都还没变。但这些统统没有回应,她的丈夫可怜却也残忍。而她做的只是去理解他,包容他,甚至配合他。试问哪一个女人能看着自己的丈夫每天像女人一样围绕在自己的身边,而她做到了。像亲人,像闺蜜,只有难受的时候,她才允许自己是他的爱人。

  男主是幸运的。没有你,我无法成为我自己。

  本片第二个让我感慨的是当所有医生甚至自己的爱人说男主生病的时候,他从来没有怀疑过自己。人类很多时候的意识基于概率,就是我们说的三人成虎。假如有一天你吃了一个青苹果,有人告诉你,你记错了,那是个红苹果。你一定会反驳;若再来一个人说,你昨天吃的红苹果好吃吗?你还是会说他记错了,但你一定会有点疑惑。如果隔天又来一个人告诉你,我昨天和那个谁明明看见你吃的红苹果,你还擦了之后再吃的,奇了怪你怎么不记得了?

  这个时候,你还会百分百相信自己吗?

  所以人的执着到一定地步,这个信念也就无坚不摧了。即便你的想法再微不足道,但若无视整个世界,它也有蜉蝣撼大树之力。

  感觉我越讲越偏了......

  本片男主是演过《万物理论》的最佳男主角,连男配都曾是《香水》的男主。就这个阵容都要无条件赠送一星。饰演男主的埃迪.雷德梅尼,选的戏路还真是非常有野心。喜欢挑战非正常人,敢裸敢演。当男主对着镜子脱光抚摸自己,然后把penis夹在屁股后面的时候,我心都漏跳了一拍。而且他非常善于一边用无助的眼神望着,一边微笑的说,please,求你。

  演技中一部分和扮演霍金的时候雷同,再来一部,我怕会审美疲劳。

  难过地揣测《丹麦女孩》无法冲奥,固然演技和画面美轮美奂,但似乎重心稍偏,故事的表达力度还稍欠火候。

  但仍然瑕不掩瑜,希望来日这样的作品多多益善。

  以上。

  《丹麦女孩》影评(六):留下观众更多的空间和继续追求真相的机会

  昨晚上看完的这部影片,在微博上看到的推荐。首先是因为变性这个话题着实吸引人的眼球,再者就是我的另一个私心——英国男演员本·威士肖Ben Whishaw.

  开篇的景色很美,我稍微留意了一下配乐。如果看过本尼的《模仿游戏》的朋友不知有没有这样的感受,背景配乐风格还挺像的,没学过音乐但是两者用的配乐还挺相似,似乎也在昭示着结局。

  关于变性这个话题,我们谈得不多,但也不是不提。电影就是给我们机会去看这个过程的心理,但是电影里吧没有让演员直接表现出我们以为要有的彷徨不安,多数时候是我们的心理带着我们去看这个演员的表现吧。

  印象最深刻是男主最初穿上丝袜视线意识开始模糊的那一刻,弹幕上有这一句说得好,是他的妻子释放了他内心的野兽。换言之,是妻子让他找到真的自己。可能你会问之前他那样正常地做个画家不也很好?但是基于童年的经历,再加上两人都是画家,迟早的吧。

  颤抖着走到了女装试衣间的她,卸下身上所有男性服饰,镜子前渴望女人身躯的他,去模仿脱衣女郎最后失落的他,到后来在女装商场工作笑容满满,连女人都不住地夸赞他。在那之前,换上女装外出的他甚至被殴打,嗯,意料之中的难过。

  看到最后,甚至以为电影的重心偏到了女主身上,毕竟世人都会关心女方的感受,而导演在塑造女主的形象我认为是成功的。只是我不确定这也是事实吗?嗯,需要查证。

  没有什么启发吧,男主女主的饰演者都很用力地完成了表演,我也有耐心地跟着男主的心理走了两个小时。没那么多阴暗或者负能量,要想的只是这个世界还有很多心理、生理问题需要不懈的研究,这个世界才会更好。

  《丹麦女孩》影评(七):比还行还差点点,

  毒鸡汤的说,有时候不顾一切去做自己,可能是伤人又伤己~~~

  或许是导演不愿加观点去评判的传记类型片,只能说比还行还差一点吧,应该可以更好看的~~~~~

  亮点在全在演员火力全开的演技上了~~~~~

  主演配角都超常发挥,可惜电影对于故事本身的处理,人物内心与情感的转换显得过于粗糙,角色纠结得要死,情感上却很难产生共鸣,

  始终都只看到流于表面的华丽,过于考究风格与细节,大局看着越来越弱,可见导演未必真的真的爱这个角色,或者自己都有怀疑;

  所以,想不表达观点的来拍成带艺术感的传记片?所以剧本弱了弱了?

  这么高的分,大多数应该是给小雀斑跟一票演员的表演还有这个故事原型的事件本身~~

  最后,小雀斑男装的时候才是真正雌雄同体又美又帅又妖娆,微笑,大笑,全秒杀啊~~

  换到女装的时候,到处飘飞的眼神,总觉矫情,或许情感方面是对的,可看着就是尴尬了~~~~

  最最后,

  毒鸡汤的说,有时候不顾一切去做自己,可能是伤人又伤己~~~

  而要真的活成自己,恐怕真的是要豁出命去~~~有些妥协到底需不需要?

  恩,只能给还行了!可惜了~~~~

  《丹麦女孩》影评(八):每人心中都住着一个Lili

  The Danish Girl讲的固然是一个离经叛道、俗世不容变性人故事,或者说至少在它发生的年代和环境下是前所未闻的——毕竟Lili Elbe是全球最早接受变性手术的案例之一;但它讲的,不过是我们每个人都面对的这两个问题:Can we really do what we want? Can we truly be who we are?

  正片情节并没有比预告片丰富多少,丹麦风景画家Einer Wegener偶然为妻子、人像画家Gerda Wegener做女装模特后,逐渐正视自己内心的性别倾向,异装化名Lili出入于社交场合,最终接受变性手术;结局很好猜,就不再过度剧透了。

  我想导演也意识到,很多人会把整个过程误读为一个男人跟老婆玩变装游戏玩过头才导致性别认同发生了转变的“玩火自焚”式走向,所以在细节和台词上都做出了很多暗示,比如在两人夫妻生活还很“正常”的时候,当时还完全作为“Einer”出现的主角就已经动作颇为柔美,甚至造型师在这时就已经用上了假睫毛和睫毛膏,暗示主角的女性化倾向一直存在;而当剧情发展到后来,妻子Gerda失控哭求It"s time we stopped this stupid game的时候,Lili告诉她这对于自己从来就不是一个游戏;Einer的儿时好友初见Gerda被询问曾经亲吻Einer的时候也承认,当时看到Einer穿着围裙的样子实在太诱人了,I had to kiss him。一切的一切,即使因为不知道什么原因略显生硬,都在告诉观众:这不是一个寻找自我的故事,而是一个承认自己的故事。Lili——或者说,内心深处那个真正的自己,真正的欲望,对生活最为深刻的希冀——一直都在那里,她只是在苦苦等待一个破茧成蝶的机会而已。

  略让人遗憾的是,汤姆·琥珀作为一个近年专攻奥斯卡的导演,对人物深度探索的乏力再次暴露,《丹麦女孩》作为一个在人物关系和内心挣扎上很有深挖潜力的题材,最终同导演前作《国王的演讲》以及《悲惨世界》一样,中规中矩而不得不流于表面。Gerda和Einer的爱情,如同剧情和台词所示,本应是羁绊深厚的,六年和谐的夫妻生活Einer说抛弃就抛弃,无论是在Gerda请求Einer不要再穿女装还是在变性手术两个阶段之间此时已经成为Lili的“她”迫切地去追求新生活的时候,全片从头到尾我都看不到Einer对Gerda的眷恋,通篇都是Lili对Gerda作为自己唯一支持者的救命稻草般的依赖。从Lili对追逐内心性别认同的角度,她的态度和行为是成立的;这一点也是琥珀着墨最多的地方,Einer在成为Lili的过程中,令人震惊的对镜全裸、在大银幕上极力掩藏男性器官的情节,也许是每一个有过性别认同疑惑的男性都能self identify的行为。但对作为Einer的“他”,多年的人生就可以这么简单的抛弃?就那么坚决的不回头吗?我不相信现实中的Lili就是这么一个片面的鸡汤式符号,只看到一个不顾一切追求“真我”的她,一个追求未来的她,但看不到那个饱受过去羁绊的她——但对于任何一个人而言,特别是在那个年代饱受争议的Lili,过去的羁绊、现实的枷锁,怎么可能这么简单就放弃掉呢?最后的最后,直到在进行第二阶段手术前的Lili笑着目送Gerda走出病房,此时痛哭失声的她,才让我终于看到了那个有未来也有过去、有追求也有依恋、有血有肉的Lili。这也是我对Eddie这次表演略有诟病的地方,他演的更像是一个单独存在的Lili,而不是从Einer到Lili的这个复杂整体。

  在这一点上我很感谢出演Gerda的女演员Alicia Vikander,几度在事业野心(Lili作为她的缪斯,是她步入欧洲主流艺术界的门票)和对婚姻生活能回到正轨的渴求上徘徊不定,最终也不得不眼睁睁看着丈夫同自己渐行渐远,她的无力让人感同身受。她对Einer的爱连自己都看不清,同好友聊天的时候回忆起同Einer的曾经,她说搭讪、主动初吻的都是她,她说亲吻Einer的时候像是在亲吻另一个自己;但这份爱又那么盲目,即使在Einer成为Lili、直白地告诉她两人没有以后,而Einer的儿时好友Hans又对她百般示好的情况下,她仍旧抱着Lili能够继续陪伴在她身边的幻想。我看不清Gerda的心路究竟如何蜿蜒,因为也许她自己都从来没有看清过。真心希望Alicia可以凭借这个提名一个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她的表演真的很值得;至于Eddie……他如果提名究竟该提男主还是女主?这是个很棘手的问题——提男主的话,我押五毛赌评委会会接到LGBTQ组织特别是transgender组织的抗议。

  当然,琥珀的坏话我说了这么多,他终究是一个及格线以上的导演,《丹麦女孩》也是一部及格线以上的作品。全片我最爱的片段是结尾Gerda戴着Lili留给她的围巾回到Lili幼年故乡,片头冷峻的北欧乡间山水再度出现在眼前,但心境早已过尽千帆。Lili追求性别认同、终于如愿完成了变性手术,她的追求是一个不顾一切的符号,仿佛身体的改变就让她彻底掌控的自己,即使如蜉蝣一般日出即逝也在所不惜;但Gerda的追求,到这一刻为止仍未停顿,她的无力,她的纠结,她的渴望,在围巾飞向雾气氤氲的悬崖边的时候又跟着再次启航了;一个有血有肉的Gerda,对于同样有血有肉、身处现实禁锢的观众而言,不一定是最打鸡血的那个人,但一定是最能够触摸的。毕竟,现实终究不是一个有付出即有所得、可以想怎样就怎样的单线程童话乐园。

  我曾经以为片名The Danish Girl所指是Lili,但写至此,我突然觉得,她的所指也可以是Gerda,是希冀与真实之间的桥梁,是屏幕前的你我——如果有朝一日愿意放弃一些既得人生去追求心之所系的话——最需要的那个知己。

  这里插播一个小trivia:尽管《丹麦女孩》基于并改编自Lili Elbe的自传《Man Into Woman》,片中Lili的生平还是做了不少改动,她在真实人生中一共经历了四次变性手术,而非片中的两次,术后也非常坚强地生活了几个月,最终死于心脏瘫痪,而非片中的大量失血和术后感染。

  Lili的故事,说到这里并不是一个变性人的个例,也不仅仅是LBGTQ群体才会遭遇的认同难题;每个人都会有种种求而不得的欲望,或是无法成为的另一个自己,Lili去追求了,Gerda总是在追求所想和维持现状间徘徊,而更多的我们,无论你承认与否,都在时间和阅历的打磨下太多次选择了妥协。所以,回到一开始我搁着的那两个问题:Can we really do what we want? Can we truly be who we are?

  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一个仁者见仁的问题。作为一个永远抱着不切实际幻想、但又可悲地越来越现实的人,我的答案是:永远不可能,完全、真正、不带任何条件地,去追求内心渴望,去“做自己”。Lili,如我多次所说,只是一个对“追求”和“认同”二词的符号化后的存在,而她飞蛾扑火式的结局,多少也让人唏嘘和警醒。当然,我一直是个优柔寡断的人,对过去从来无法斩断,对未来也思多做少如履薄冰;过去一年对自我的追求让我付出过多,也最终回到了现在这样畏手畏脚的状态。但Lili又不仅仅是飞蛾扑火的那只飞蛾,她也是那一朵火苗,你留她在心里,总还有再次鼓起勇气的能力。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Lili。你杀死她或是成为她,她就在那里。

  (哞叔原创,转载请注明么么哒)

  《丹麦女孩》影评(九):命定的缘分,不分男女。老公也可能变闺蜜啊!

  其实第一眼看这片子海报的时候,我是看成两个女人的。仔细一看我的天,原来是男神小雀斑啊!其实我认识小雀斑确实是因为他的“霍金”说实在的他真的有那么一瞬间让我完完全全感受到了霍金的不易。他的能力绝对撑的起“最年轻的奥斯卡影帝”的封号。基于对男神的好感,对电影海报的强烈好奇心我去看了所谓的《丹麦女孩》。《丹麦女孩》真的给我一种有如在欣赏一场绝美油画展的一种感受,几乎每次截屏都可以当作屏保,完全华丽,富有美感从服装到造型无疑是下足功夫,绝对凸显年代的美感的。

  片子本身讲述的是现下社会讨论火热的话题——变性。当神秘的面纱被揭开,当那层窗户纸被捅破的时候,变性人这个敏感的地带被赤裸裸的放上大荧幕,就该正视这个问题的存在。 但说实话,这片子我个人觉得演员的张力更大过剧本剧情的发展。小雀斑神一般的演技真让我挺佩服的。你说你一个八尺大汉去演一个女性的角色,更是演出了女性的阴柔美感。其实我说的再过一点,除了梅兰芳的杨贵妃,也就是小雀斑的莉莉让我看的最爽了。不过这仅仅只是个人的看法。虽然这部片子没获得多大的奖项,甚至还错失很多奖,但是我觉得片子里的莉莉甚至比霍金更加矛盾,难度也远远大于霍金。虽然我不太喜欢小雀斑饰演的角色的设定,来回摇摆,优柔寡断,到最后反倒让我同情作为妻子的女主,陪伴多年反倒陪出个闺蜜出来。身为女人也是蛮苦的。但却不能否认小雀斑精彩绝伦的表演。

  本身小雀斑埃迪饰演的男主因为妻子一次恶搞的房中情趣让他发现了自己内心潜在的灵魂。或者说本身男主潜意识里就有一个女性的存在,只是被妻子无意间发觉而已。这时候就不得不提一下小雀斑对于细节的把握。当他第一次在妻子的”苦求“下穿上丝袜,不自觉翘起的兰花指轻抚着搭在身上的舞衣,可以说,有那么一刹那我感受不到”娘“的气质反而给我一种浑然天成的高贵感,举手投足间的妩媚,好像身为男人的他就该这么翘着兰花指。之后妻子身着新的睡衣走到男主面前,男主反而是先发现的女性睡衣入了迷,之后才是妻子玲珑妙曼的胴体。很多小雀斑对于细节的把握让人不觉叫好。片子中其实还有很多时候埃迪需要在几秒内表现出多种的情绪并且能够迅速感染观众。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着小雀斑对于角色的理解的到位。从开始对女性的好奇到迷恋,每日偷偷身穿女性睡衣硬拉着妻子一起陪玩或者是自己偷偷到舞蹈房镜子前的女性尝试,更令人叫好的是当男主第一次作为女性莉莉是和本的亲吻更让男主尝到了有如鸦片一样的强烈的精神认同感,那场戏真的精彩到令我拍案叫绝。到害怕矛盾,四处求医虽然身着男装却心系女装,再到坚定自我认同,执着。当女主作为男主的老婆哭着求男主说"我求你,你能把我的老公还给我么"我还记得小雀斑饰演的男主笑的一脸的凄然”不,我已经变不回去了。“那是他对于女性灵魂的自我肯定了。再到最后坚持做风险极高的变性手术,即使丧命也在所不惜的一种为了灵魂的解放而最后一搏。所以影片最后的那一抹丝巾或许就是导演想表达的男主灵魂的释放吧。

  不过,令人还值得一提的是女主对于男主的包容理解,让人也不得不对这位伟大的女性印象深刻。从人妻到姐妹闺蜜,这种本质上的变换,换做他人可能会完全接受不来,可是正因为女主对于男主深沉的爱,让女主一方面感慨男主找到了自己真真真正的灵魂而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却也为当自己深爱的男人抛弃自己而伤心,正是这种爱让女主由不解到矛盾到宽心并且由衷的高兴,不管是男主还是莉莉。其实真的相爱,哪怕相互之间意见相左可又如何呢,或许爱的形式可能发生了改变可是不变的依然是我们彼此相爱。

  影片最后男主做完第二次变性手术后依然死去了,可是男主作为真正女性的一天,哪怕是一分钟,我想在男主的心中也算是值得了吧,虽然时间短暂可是依然向死而生不是么。看到男主作为莉莉死去的那一刻,虽然莉莉笑了,笑的那么凄然,突然间很心疼,心疼莉莉也心疼女主。所以啊,说到底一切都是命啊!一切都是上天开了一个玩笑却把人折磨的死去活来,不论是演的人还是看得人。只能说,这么美好的一段经历上天要把它变为经历,却正好被搬上了银幕,让人铭记这一段传奇吧。

  《丹麦女孩》影评(十):爱

  男主人公很细致的演出了穿上女性衣服的心里的微妙变化,而且时常照着镜子幻想自己是女的,最终突破自我变成了想成为的女人,纵使因为排异而死也感觉幸福, 女主角她在知道丈夫不正常之后,内心是很痛苦的但是对丈夫的深爱,也为了成全他而同意他做手术甚至一直陪伴他,我认为女主才是更伟大更值得尊敬的女人!!! 男女主角演技爆发,我感受到了他们中间的痛苦和挣扎,也是第一次看这种变性题材的电影,我本来是不太能理解的,但是看了男主人公那种冒死的危险,身不由己特别渴望成为女性的愿望,我会试着去理解那些变性的人,总之电影不错,看完结局很难受,但是我相信莉莉是开心的死去的。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qingganwenzhang/304880/

相关阅读
  •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文本(通用5篇)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文本(通用5篇)
  • 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情感【汇编五篇】 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情感【汇编五篇】
  • 情感电台故事文本精选三篇 情感电台故事文本精选三篇
  • 情感催泪电台小故事集合4篇 情感催泪电台小故事集合4篇
  • 情感电台文本范文四篇 情感电台文本范文四篇
  • 疫情感悟200字精选四篇 疫情感悟200字精选四篇
  • 情感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汇编7篇 情感读文哄睡电台文本汇编7篇
  •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稿子(锦集4篇) 深夜电台情感独白稿子(锦集4篇)
为您推荐
  • 电台情感读文文本范文(精选7篇)
    电台情感读文文本范文(精选7篇)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台情感读文文本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情感电台文本稿子催泪范文(精选4篇)
    情感电台文本稿子催泪范文(精选4篇)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情感电台文本稿子催泪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疫情感人的事迹真人真事汇编3篇
    疫情感人的事迹真人真事汇编3篇
    疫情,汉语词语,指疫病的发生和发展情况。较大范围内出现的较大型疫情有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甲型H1N1流感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2019,COVID-19)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疫情感人的事迹真人真事汇编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关于情感电台广播稿【六篇】
    关于情感电台广播稿【六篇】
    情感是态度这一整体中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情感包括道德感和价值感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爱情、幸福、仇恨、厌恶、美感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情感电台广播稿【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适合夜读情感的文章(合集三篇)
    适合夜读情感的文章(合集三篇)
    文章包括各种文体的著作、作品,如诗歌、戏剧、小说、科学论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等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适合夜读情感的文章(合集三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疫情感想简短精选三篇
    疫情感想简短精选三篇
    烈士就是指那些在革命斗争、保卫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以及为争取大多数人的合法正当利益而壮烈牺牲的人员。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疫情感想简短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能把人读哭的情感电台文本500字(合集3篇)
    能把人读哭的情感电台文本500字(合集3篇)
    文本,是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说,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Message)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能把人读哭的情感电台文本500字(合集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治愈系哄睡电台电台情感精选三篇
    治愈系哄睡电台电台情感精选三篇
    治愈,汉语词汇,读音为zhìyù。意思为使恢复健康。如在骨折完全治愈之前不要上班。在动漫中也可以指温暖人心,净化心灵,悲伤时看能得到安慰,治愈自己心灵中的创伤、修补自己心灵上缺陷的作品。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治愈系哄睡电台电台情感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情感治愈故事范文(精选3篇)
    情感治愈故事范文(精选3篇)
    无线电台简称“电台”,装有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设备的台站。从应用角度出发可分为话音传输的对讲电台(如:对讲机、车载台等)和数据传输的数传电台(如:MDS数传电台)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情感治愈故事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电台文本情感治愈范文三篇
    电台文本情感治愈范文三篇
    无线电台简称“电台”,装有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号设备的台站。从应用角度出发可分为话音传输的对讲电台(如:对讲机、车载台等)和数据传输的数传电台(如:MDS数传电台)等。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电台文本情感治愈范文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