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孔子》经典影评集


爱情语录 2018-11-09 03:10:48 爱情语录
[摘要]《孔子》是一部由胡玫执导,周润发 周迅 陈建斌主演的一部传记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影评(一):语录  齐国的老百姓不犯法,是 观后感

【www.anne5.com--爱情语录】

《孔子》经典影评集

  《孔子》是一部由胡玫执导,周润发 / 周迅 / 陈建斌主演的一部传记 / 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影评(一):语录

  齐国的老百姓不犯法,是因为他们害怕刑罚。如果人们不犯法,是因为他们讲礼义、知廉耻、有品格,那不是更好吗?

  见义不为,无勇也。

  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

  凡文事者,必以武事备之。

  心正,则箭正。

  小人好学,并无常师,全在自己。

  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仁。

  世上只有成败,仁与不仁,那只是说辞。

  无为,方能无不为。

  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

  如果人不能改变世界,那么就应当去改变自己的内心。

  “男人的本性,就是贪财好色,为此争得头破血流。这也是天性,要克服,难啊。”

  “正因为难,才能考验出君子。”

  朝闻道,夕死可矣。

  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

  国危思将,国难思相。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和而不同。

  《孔子》影评(二):萧甘:孔老二罪恶的一生

  春秋时代,我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如火如荼的奴隶起义和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猛烈冲击着奴隶制统治的基础;失败的奴隶主阶级,千方百计企图恢复自己失去的“天堂”。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十分尖锐复杂。

  就在这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兴起的社会大变革时代,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孔丘,于公元前551年出生在鲁国(今山东)。孔丘排行老二,所以又名仲尼,祖先本是宋国贵族,父亲孔纥是个破落的奴隶主。 孔老二念念不忘自己是奴隶主贵族的后代,他从小迷恋贵族老爷的生活,喜欢用小碗小盘做祭

  从十五岁起,孔老二就下死劲学习周朝奴隶制的典章制度,学习奴隶主贵族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梦想将来出人头地,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孔丘切望结交有权势的人,一步步爬上政治舞台。有一次,鲁国新兴地主阶级分子季孙氏设宴招待宾客。刚死了娘的孔老二,认为自己是贵族后代,不顾身上披麻戴孝,也赶去参加宴会。

  还没踏进季孙氏家门,季氏的家臣阳虎迎头给他一顿臭骂,把他赶下台阶。孔老二意识到,新兴封建社会势力抬头,奴隶贵族就要倒霉。他咬牙切齿要为复辟奴隶制卖命。孔丘十九岁成婚,第二年生了个儿子。鲁国国君昭公特地送来一条鲤鱼作贺礼,孔老二受宠若惊,给儿子起名叫孔鲤,巴望他有朝一日重振家业,光宗耀祖。孔丘一心要复辟,一心想当官。到了二十六、七岁,总算来了机会,当了个“乘田”,职务是管牛羊;后来又当“委吏”,就是仓库会计。孔老二不嫌官小,干得很卖劲。他要为今后向上爬,打下个基础。

  孔丘三十岁左右开办私塾,广收门徒。他严格规定招生的阶级界限,当时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根本无权入学;他向学生勒索学费,谁要来报名,他就伸手说:“你能交纳十条腊肉做见面礼,我才肯教。” 能在杏坛听孔老二讲学的,都是贵族、当官人家的子弟。孔老二利用讲学,聚徒结党,培植复辟奴隶制的吹鼓手。他压根儿不是什么“全民教育家”。春秋末期,各地经常爆发奴隶起义。有一次,郑国奴隶大暴动,夺占禁地萑苻,统治阶级万分惊慌。孔老二对奴隶造反怕得要死,恨得要命,竭力主张镇压。郑国的奴隶主贵族残酷镇压这次暴动,杀害了所有起义的奴隶。孔老二大声喊好,叫嚷什么:“对奴隶太宽大,他们就要造反;只有严厉镇压,才能斩草除根!”杀气腾腾,充分暴露了他反对革命的狰狞嘴脸。

  鲁国当时有孟孙、叔孙、季孙三家新兴地主,势力很大。家臣出身的季孙氏,按照周天子的排场,用六十四人在家庙里作乐起舞;祭泰山原也是周天子的事,可季孙氏照样去祭了泰山,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孔老二认为这都是“不守本分、犯上作乱”的行为,火冒三丈地骂道:“是可忍,孰不可忍!”鲁国国君失权,孔老二也忧心忡忡,说:“这样发展下去,真是太危险啦!” 孟孙、叔孙、季孙三家的势力越来越大,逼得鲁昭公在国内站不住脚,只得逃亡到齐国去。孔老二尾随主子来到齐国,一路盘算着如何托人情、拉关系,从国君齐景公那儿捞个一官半职。齐景公果真接见了孔丘,并向他请教政事。孔老二便大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说:君王要象君王的样子,臣子要象臣子的样子,这样才能维持奴隶主统治的旧秩序。他把这一套道理叫作“正名”。景公听了连声称赞:“对对对!如果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那我即使有满仓大米,也吃不成太平饭啊!”一语道破了“正名”维护奴隶制的反动实质。孔老二还提出要“兴灭国,断绝世,举逸民”,就是要复兴灭亡了的奴隶制国家,接续断绝了世袭地位的贵族世家,起用被赶下台的旧贵族。这套全面复辟奴隶制的反动主张,颇得齐景公的赏识。景公一高兴,就要把尼溪地方的田地赏给孔丘。执政大臣晏婴反对道:“孔老二这帮儒生专门招摇撞骗。周王朝早已衰落,老一套的制度早就不中用了,他还要开倒车。重用这种人必定坏事!” 景公不敢重用孔丘了,下次见面时就不再请教什么,只是找个借口说:“我老啦,没有精力任用你来做一番事业啦!”孔老二一听,顿时凉了半截,只好作收拾行李滚蛋的打算。

  三十七岁的孔丘,灰溜溜地回到鲁国。他对当时在鲁国掌权的季氏新兴封建势力十分敌视,认为是“乱臣贼子当道”,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便打定主意躲在家里授徒讲学,扩大自己的反动影响。孔老二教学生,离不开一个“仁”字。他提出“克己复礼”这个复辟奴隶制的反对纲领,说什么“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就是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周礼,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你的统治。 “仁”是孔老二反动思想的核心。鼓吹“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就是妄图复辟殷周奴隶制,把历史车轮拉向后退。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再三叮嘱学生:仁者必有勇,只有凶狠对待奴隶和革新派,才能维护奴隶主的统治。有个名叫樊迟的学生,要求把“仁”的涵义讲讲清楚。孔老二换上一副正经面孔说:“仁就是爱一切人。”他一忽儿对血腥屠杀奴隶大声叫好,一忽儿又鼓吹爱一切人,这分明是骗人的鬼话。樊迟他们都闹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在讲坛上,孔老二总是满口“仁义道德”。一次,有人跑来问孔丘:“我有个老乡,为人正直,他父亲偷了羊,他就去揭发,这算不算讲道德?”孔老二冲着他说:“我认为,老子偷羊儿子隐瞒,这才称得上为人正直!” 原来在孔老二心目中,互相包庇就是“仁义道德”。学生们听不下去,旷课的越来越多,有时跑得只剩颜渊一个人。颜渊是孔丘的得意门生,他告诉孔丘:有个叫少正卯的也在办学堂,讲的是革新道理,把同学都吸引去了。

  少正卯是新兴地主阶级政治思想上的代表,常和奴隶制代言人孔丘唱对台戏,他公开宣称:“有人死抱住西周奴隶制不放,想复古开倒车,一定要碰得头破血流!”孔老二对少正卯恨得直咬牙,可一时也没什么办法。公元前513年,晋国的革新派,把限制奴隶主权益的法律条文刻在铁鼎上,公布于众。这一来,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地位受到了限制和打击。“铸刑鼎”也震动了鲁国社会,孔老二的学生议论纷纷。孔老二对这事大加反对,气呼呼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晋国铸刑鼎,岂不要闹得贵贱不分、国家不象国家的样子了吗!”他忙着把三五成群的学生驱散。

  当个教师,孔老二觉得很不得志。他懂得,要搞复辟就得手中有权,因此动不动官迷心窍地问学生:“一个君子能一天没有官职吗?”学生回答:“不能。” 孔老二连连点头:“我三个月做不到官,心里便惶惶不安。” 转眼几年过去了,孔老二还是没捞到官儿做。一天刚下课,学生前来报告:“阳虎派人来,说什么要老师去拜会他。”“阳虎?”孔丘一听这名字,就想起年轻时在季孙氏家门口被他臭骂过,便说:“你告诉他,老师不在家。” 学生觉得很为难:“这……这阳虎近来很得势,连他那个主子季氏都操纵在他手里。再说,人家还送来一只火腿做礼品呢!”孔老二灵机一动,关照把火腿收下再讲。几天后,他打听到阳虎不在家,便装得一本正经地去拜访阳虎。事有凑巧,在回家的路上,正好和阳虎撞个正着,孔老二只得老着脸皮耍起两面派手法,同阳虎打招呼。阳虎要他找机会弄个官儿做,他连连点头称是。不久,季氏另一个有权势的家臣公山不狃,和阳虎联合起来反对季氏。公山不狃在季氏老家费都起事,他和阳虎知道孔丘一向反对季氏,就派人邀请孔丘去费都当参谋。孔老二动心了,很想到费都去。学生子路反对道:“老师天天讲君君臣臣,而今公山不狃犯上作乱,你为什么要上他那儿去当官呢?”孔老二扯下遮羞布,说:“周文王、周武王当初不也是从丰、镐两个小地方起家的吗?那我为什么不从费都起家!” 正当孔老二跃跃欲试的时候,传来了阳虎事败出奔齐国、公山不狃暂时按兵不动的消息。当官的迷梦破灭了,孔老二一声长叹:“唉——我五十岁了,事情办不成,是命中注定呵!”他动不动把“天命”挂在嘴上。孔老二要学生们记住:“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还胡说什么“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奴隶主是天生聪明的上等人,奴隶是下等的愚民,永远不能改变。他宣扬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天才论,把这些黑货作为奴役人民的精神枷锁。

  然而,五十岁以后,孔老二突然爬上了鲁国的政治舞台。以鲁定公为代表的奴隶主贵族,在鲁国重握大权,重用孔丘为鲁中都宰(主管首都的行政官),后来又把他升为掌管工程的司空、掌管司法的司寇,并代理宰相职务。孔老二上台后,立即为维护奴隶制干了两件事。首先,他向鲁定公献计:“照老规矩,当大夫的不得私自建筑都城。如今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在费都、成都、郈都各霸一方,乃是心腹大患,非把三都摧毁不可!” 毁三都就是镇压新兴地主阶级,鲁定公当然很赞成。孔老二便发兵攻毁了郈都,又攻毁了费都。成都比较坚固,孟孙氏和家臣们决心抵抗,鲁兵攻了几个月攻不下来,只得作罢。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被暂时削弱了,孔丘接着就把革新派人士少正卯逮捕,捏造了五大罪状:一、通古今之变,是个危险分子;二、不走正道,实行革新;三、花言巧语,鼓吹革新道理;四、丑化奴隶制;五、宣扬反对奴隶制的理由。孔老二专横地认为,少正卯每一条罪状都可以杀头。他凶相毕露,终于以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淆乱是非的罪名把少正卯处死,并将尸体示众三天,以此威吓革新派人士。这是垂死的奴隶主贵族对新兴封建势力的残酷镇压。新兴的封建社会势力,决不会容忍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专政。他们用离间计,使热衷吃喝玩乐的鲁定公整天沉醉在歌舞中,对孔丘十分冷淡。

  孔老二预感到前景不妙,试探着向鲁定公提出辞职。定公并无挽留的意思。五十五岁的孔老二只得带上一帮学生离开鲁国,梦想到其它国家去兜售复辟黑货。临行,他想起子路有个近亲是卫国国君的宠臣,可以拉拉关系,便决定先去卫国。孔老二百般钻营,见到了卫灵公,又把“君君臣臣”、“克己复礼”、“兴灭国,断绝世,举逸民”等一整套复辟主张推销一番。卫灵公答应按鲁国的标准给他吃用。卫国新兴地主势力对孔老二早有戒备,他们警告卫灵公:孔老二随身带着一帮人,万一他们搞阴谋,可不好办!灵公不得不防,派心腹监视孔丘。孔老二进进出出,这个人都跟着。 孔丘受不了这个罪,住不数月,就和学生们匆匆离开卫国。

  刚走到卫国边境匡城(今河南长垣),冷不防,路两边杀出几百个农民,把他们团团围住。这些农民是刚从奴隶制枷锁挣脱出来的,他们知道孔老二到处乱窜,目的就是要复辟奴隶制,让奴隶主贵族重新骑在他们头上,所以非要杀死孔老二不可。孔丘那班学生,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束手无策。匡城的农民把孔丘一伙包围了五天,不许他们走动。孔老二躲在车子里自吹自擂:“我是中国文化的继承人。如果老天要毁灭文化,我就完啦;如果老天不要毁灭文化,匡人能拿我怎么样!”他又搬出“天命”论给同伙打气。 最后,孔老二耍花招,让学生出面向农民苦苦哀求,这才解了围。

  他们一伙七零八落地来到黄河边,正想渡河到晋国去,忽听得晋国当权的赵简子杀了两个旧贵族,孔老二吓慌了,不敢入晋。他怅然望着滚滚东流的浊浪,长叹一:“天哪!我不能过黄河,大概也是命中注定吧!” 没有别的出路,孔老二只得厚着脸皮折回卫国。卫灵公讨厌他又来吃闲饭,有一次故意问他:“你说说,该怎么打仗?”孔老二说:“我不会打仗,我只会行礼。” 灵公不睬孔丘,顾自抬头看着天上飞过的大雁,弄得孔老二非常尴尬。在卫国再也立不住脚,孔老二不愉快地来到宋国境内。这天,他正和学生们歇在一棵大树底下,叫大伙演习“周礼”。突然,有一群人蜂拥而上,为首那个正是宋国的司马(掌管军政兵赋),名叫桓魋。桓魋是宋国的新兴地主,十分痛恨孔老二这个奴隶主的忠实奴才。他叫人砍掉大树,还扬言要杀掉孔丘。孔老二嘴硬腿软,一面嘟嘟囔囔:“我是有天才的,不怕他杀我。”一面拔脚溜之大吉。

  这以后,孔老二又去了陈国、蔡国、楚国……,但到处“天下大乱”,他那套“克己复礼”、倒行逆施的复辟主张,根本没有市场。孔老二声嘶力竭地吹嘘: “谁重用我,一年内给他成绩看!”可谁也不相信他的牛皮。在陈、蔡交界处,孔老二被当地新兴地主包围在郊外,几天吃不上饭,有些学生还病倒了。孔老二问学生:“我不是老虎,也不是野牛,如今流落荒野,是什么理由?”子贡说:“老师的主张,世上行不通。”孔老二听了大发脾气。毕竟是得意门生颜渊说得好听:“我们有好主张,各国当权者不实行,这是他们的耻辱。他们不睬我们,更显得我们伟大!”孔丘连声称赞:“说得好,颜家小子!如果你有钱,我一定给你当帐房先生!”

  劳动人民对孔老二这个顽固派十分鄙视、憎恶。在郑国,孔丘和门徒失散了,独自孤零零蹲在城东门怅望。郑国百姓骂他是“丧家之狗”,子贡把这话告诉孔老二,孔老二不得不承认自己“象一条没人过问的丧家狗”。孔老二和学生们前往蔡国,中途迷了路。孔老二打发子路,向两个正在并排耕田的农民询问渡口在哪里?其中一个浑身汗津津的高个子农民反问子路:“坐在车上的老头是谁?”子路答道:“是孔丘。” 高个子又问:“就是鲁国的那个孔老二吗?”子路点头称是。哼!”高个子冷冷一笑:“他是有‘天才’的,应该知道渡口在哪里,何必来问我!” 子路碰了一鼻子灰,只得向另一个身材魁梧、两腿沾满泥巴的农民问路。满腿是泥的大汉没好气地说:“嘿!与其跟那个反对社会变革的老顽固上窜下跳,还不如跟我们一起种田好!”说罢自管自继续耕作,不再开口。子路懊丧地回到路口,却不见了孔老二,便拉住一位过路的老农问道:“见没见到我的老师?”老农明知他是找孔老二的,啐了一口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这算什么老师!”在劳动人民看来,孔老二只是个蠢家伙、寄生虫。子路把这些话一一告诉孔丘,孔老二楞楞地说不出话来。

  周游列国多年,到头来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一切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反动派,势必落个可耻下场!转眼又是几个寒暑。到处碰壁的孔老二,突然打听到在鲁国执政的季康子很重用他的学生冉求,便得意地手舞足蹈起来:“有回国希望啦!有回国希望啦!我的学生有的是本领呵,还怕抓不到权?”他决定马上回鲁国。公元前484年,顽固地为复辟奴隶制东奔西窜的孔老二,已经六十八岁了。他终于在一个夕阳西下的黄昏,坐着破马车,狼狈不堪地回到家乡鲁国都城(今山东曲阜)。

  顽固不化的孔老二,人老心不死。他对鲁国的新兴地主阶级实权派一百个看不顺眼。季康子要改革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实行田赋制度。孔老二把这些新生事物一概污蔑为“天下无道”,死命反对。本来,孔老二满想通过冉求实现复辟奴隶制的美梦。谁知冉求不听他的话,尽帮着季康子搞革新,打击旧贵族。孔老二大发雷霆,煽动学生说:“冉求这小子不是我的门徒,大家给我敲着鼓狠狠地去揍他一顿!” 孔老二整天跟旧贵族鬼混在一起。

  不久,从秦国传来消息:奴隶起义的领袖柳下跖,率领一支九千人的造反队伍,攻打城池,活捉奴隶主杀头示众,声势浩大。孔老二向闻风丧胆的旧贵族献策,由他前去诱降柳下跖。跖正和战友们在山边休整,听说孔老二来了,不由勃然大怒:“这老家伙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是个阴险奸诈的假圣人。他官迷心窍,专搞复辟倒退,罪大恶极,快叫他滚开!”

  孔老二死皮赖脸不肯走,跖吩咐把他带上来。孔老二见了跖就打躬作揖,耍出他吹拍的手段:“将军生得眉清目秀,天资聪明,又善于带兵作战,实在是世上少有。不过……”他话锋一转:“你……被人家叫作盗跖,我很替你可惜。如果你从此不再造反,我可以替你向国君说情,担保能弄个大官做……”跖怒目按剑,厉声喝道:“呸!当面说好话、背后下毒手的坏蛋!想诱我落圈套,这办不到!” 孔老二又搬出看家法宝,什么“克己复礼”啦,“修文武之道”啦……跖鄙弃地哈哈大笑:“你自吹这套破烂是通行天下之理,那你为什么在齐鲁无立足之地,在陈蔡受围攻,在卫国几乎送命,弄得四处奔波,到处碰壁?” 柳下跖指着鼻子痛骂孔老二:“你盗名窃誉,迷惑天下,是货真价实的盗丘!你来耍诱降的把戏,无非想到主子那里邀功领赏。告诉你那些主子,我们就是要推翻你们这伙自命为‘君子大人’的天堂!” 说完,跖喝令左右,把孔老二轰走。

  孔老二晕头转向,不知东西南北。他面无人色,慌乱得一连三次掉了马缰,抱着脑瓜连呼“快走!快走!”随着伴他前来的颜渊、子贡,一溜烟滚了。丢了这次丑,孔老二只得继续办他的孔家学店。不学无术的孔丘,一不懂革命理论二不会生产劳动,是个满肚子秕糠的大草包。他向学生灌输的所谓礼乐仁义,也完全是奴隶主贵族僵死的旧文化。有些学生,对孔老二带着花岗岩脑袋进棺材的死硬态度表示不满。樊迟公开要求教些种田的知识,孔老二爱理不理,说:“我不如老农!”樊迟又要求讲讲怎样种菜,孔老二脸一沉,说:“我不如菜农!” 樊迟连碰两个钉子,只好走了。

  孔老二在背后破口大骂:“樊迟真是个小人!君子怎么用得着自己去种田呢?种田活该挨饿,读书才能升官发财!” 除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奴隶制教育外,孔老二还借编写历史典籍为名,大肆篡改历史,为复辟奴隶制记下一笔笔黑帐。这本历史变天帐取名《春秋》,内容百般美化奴隶主,斥骂新兴地主,宣扬开倒车的反动历史观。孔老二支撑着老朽不堪的身体修订完《春秋》,已经七十岁了。他那些学生,死的死,散的散,身边剩下没几个人。老头儿反复地唠叨:“我的理想完啦!我的理想完啦!没人了解我呀,真是天知道!”

  公元前479年春天,在孔家店的阴暗角落里,七十三岁的孔老二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药。这天清晨,他挣扎着起床,昏昏沉沉地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大地阳光普照,他却觉得眼前一片漆黑。七天以后,孔老二终于咽下最后一口气,带着他的花岗岩脑袋进了棺材。他那复辟奴隶制的迷梦,被新兴封建社会制替代没落奴隶社会制的滚滚历史车轮,辗得粉碎。 孔老二留下的,除了历史变天帐《春秋》外,还有门徒编篡的孔丘反动言论集《论语》。

  后来,古今中外的反动统治阶级,就把这些黑货当作统治人民的思想武器,把孔丘吹捧为“圣人”。其实,孔老二是个十足的反革命老顽固。在我国历史上,劳动人民从来是站在反孔斗争的前列,是批孔的主力军。历史上历次农民革命斗争,从陈胜、吴广一直到太平天国,都猛烈冲击了这个被反动统治阶级尊为“圣人”的孔老二,以及他的反动思想体系。他们对孔老二的批判,一次比一次更勇敢、更深刻;他们这种反孔的革命精神,在我国劳动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上,永远放射出不朽的光芒。

  注:也就是巴爷,小二十年前就把戏说体写得如此好看了,到底是文学家。

  《孔子》影评(三):戏说也无妨

  先前有报道,周润发称看《孔子》不哭,还是人吗?很是疑惑。等到看罢,才明就里,感情胡玫导演是把《孔子》当史诗来拍的。史诗,总是要有些悲壮才够劲。而要表现悲壮,就要把人物的命运与历史、文化、国家、民族等崇高的境界拉上关系。通俗地说,就是拔拔高。而对于孔子这样的圣人,其实是不需要拔高的。不管是在尊崇他的人那里,还是指斥他的人那里,孔子都有着毋庸置疑的地位。描写孔子,是不需要描写董存雷、黄继光那样的手法的。胡玫拍摄《孔子》,明显有史诗情结,影片的前半部分还在绘声绘色地讲故事,后半部分为了拔高,开始大而化之地刻画人物,略显生硬。

  这么说并非要否定《孔子》,我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与对其的期待一样地高。对其期待高是因为我关注与孔子有关的话题,对其评价高是因为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孔子。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反孔的人不喜欢看《孔子》,而尊孔的人也不屑于看《孔子》,正反两方隔空扔石头,而真正的孔子和《孔子》则晾在一边。就象当年于丹讲论语心得,反对儒家的人指斥她复古流毒,尊崇儒家的人也指斥她亵渎经典,其实于丹本人也是在借题发挥,于是便造成了鸡同鸭讲、各说各话的怪象。这个现象不是当世独有,几千年来便是如此。孔子明着是被神化,实际上是被妖魔化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部《圣经》,这话也可以这样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孔子。认知的差异恰恰是圣贤的伟大之处和魅力所在,真正的悲哀不在于对孔子的争议,而在于对圣贤的无知。实际上,很多中国人对孔子的认知,仅限于历史课本的那一小节笼统介绍,再就是中学课本中的那一小段《论语》章句,即便是中文系毕业生,也未必通读过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再想恢复科举时代那样的垄断地位已不现实,其蕴含的价值观需要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普及与传承。其实不仅是孔子,所有的历史人物都处于同样的境地。宋朝的杨家将、包公被编入戏剧,而后妇孺皆知;梁山好汉、三国英雄被写入小说,而后世代传诵;纪晓岚、和珅被拍成电视剧,而一夜成名;凯撒、贞德、佐罗因为译制片,而被国人熟知……历史人物都有一个再发现、再塑造的过程。孔子两千多年来就是象泥塑一样被捏来捏去,五四以来被打翻在地,文革时期再踏上一只脚,虽然不至于永世不得翻身,但也渐渐淡出。五四时期的反孔斗士,大都熟知儒家经典;文革时期的批孔反面教材,起到了一定的普及教育作用;而如今,孔子的影响力明着是不断增强,实际上年轻一代对孔子的了解越来越少。孔子不应该只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他应该以鲜活的形象让年轻人记住。

  五四以后,林语堂写过一部话剧《子见南子》,引起强烈反响。子见南子,是千百年来被津津乐道的“糗事”之一。由于《论语》和《史记》都语焉不详,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孔子》对这个情节也没放过,搬出周迅这样的美女来饰演南子,成为影片吸引眼球的亮点之一。如果年轻人因为美女,因为绯闻而看《孔子》,并由此记住了孔子的只言片语,那也是功德无量。从这个角度讲,要感谢胡玫导演,感谢周润发和周迅,感谢那些主创人员,至少他们靠自身的影响力,宣传了孔子。那些真心尊孔的人,大可不必追毛求疵,不要追求完美,不要以学术唯上,要容忍艺术的表现形式,忽略一些本来也说不清楚的细节。在规规矩矩的教化已经走不通时,戏说的效果也不见得有多差。要让孩子们首先接触孔子、认识孔子,才能够发现孔子、认同孔子。

  《孔子》影评(四):漫谈读书人

  近来看到孔孟生平的一些事迹时,想到了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几位帝王,严格按照知名度来讲的话,秦皇汉武肯定是要列在前两位的,唐太宗也跑不了第三位,至于其余帝王的排名,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这里所说的是知名度,并非是他们当朝时的成就,若论成就,私以为唐太宗应该是仅次于秦始皇的。比较有趣的是,这两位帝王对读书人的态度可谓天壤之别,一个要焚书坑儒,一个却是以善于纳谏著称,究其原因,应该是秦始皇靠彪悍的《商君书》一统战国,加上当时在秦始皇看来读书人妄议国事,而自己的儿子扶苏都被所谓的儒学带坏了,李斯又在一旁推波助澜,所以焚书坑儒就直接实行了,当然,这里的书并非是大众意义上的所有书籍,而是当时流行的《诗》《书》等儒家典籍。虽然后来主张暴君政策的商鞅和主张焚书坑儒的李斯结局不好,但后来的历史学家大多对他们的结局以咎由自取来概述。虽然当时焚书焚的是民间流传的书,但可恨的是项羽进入阿房宫后把当时的阿房宫付之一炬,连仅剩的宫中书也未能幸免,史料记载萧何在进入秦朝宫殿时首先保护的是图书馆,也算是为后面的书籍流传做了不小的贡献。

  说回知名度第二的汉武帝,这位帝王按事实来讲,其实是相当不错的,虽然他在位时大举兴兵,把他上一辈的文景二帝好不容易积攒下的国库花了个底儿掉,但他本人的确是有雄才大略的,单单说司马迁的《史记》,书中是明显对项羽推崇备至,对刘邦不够尊敬的,据闻汉武帝看完《史记》后勃然大怒,把当时的竹简重重地甩在了地上,好在他毕竟是一代明君,认识到这本典籍对于历史和人类的重要程度,最后依然把这本“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留了下来,让后世的我们有幸能够拜读到这一大作。

  至于唐太宗的文韬武略,就更不必说了,单从后世的《西游记》中的记载,就能知道当时的唐朝强大到了何种程度,而唐太宗本人的知人善任虚心纳谏的为人,也历来为史学家们所推崇,虽然现在的观众关心的多是他的儿子和武媚娘的风流韵事,但唐太宗本人的文治武功,在历代帝王中的确是少有的。

  扯得有点远了,貌似跟开篇提到的孔孟没啥关系,事实上,孔孟作为读书人的文圣亚圣,在历代帝王中为了巩固民心的举措上,是永远绕不开他们二位的,不过由孔孟二人所代表的读书人在历史上的地位,有两位帝王是把他们看得最贱的,一个是元朝,当时读书人的地位仅仅高于乞丐,而比读书人再高一位的,是娼,也就是妓女,另一个就是当朝太祖时期了,臭老九,自不必多言。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对知识分子是看得很重的,在这点上跟汉高祖刘邦比较像,对读书人是秉持拉拢政策的,只可惜后面等到朱元璋坐稳王位后,就对读书人大加鄙夷了,用他本人的话说就是读书人只可为君子,不能做小人,但是天下就得让像他和刘邦一样的人才能打下来,而清朝时期流行的文字狱,也可说是从他朱元璋那里开始的。至于他的儿子朱棣,则是在对方孝孺拉拢不成的恼怒情况下直接夷了这位读书人的十族,而方孝孺本人也是受碟刑而死,死的不可谓不惨烈。

  在这里要说一句,孔孟之学其实是没有要人严格按照君子一说来要求读书人的,那句一直被别人拿来推崇的孔子的“以德报怨”的原意则是“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至于孟子他老人,则显得更为厉害,直接提出来如果帝王不给力,民众就得理所应当地把帝王诸侯给换掉。朱元璋后面读到孟子这些话后大为震怒,直接把孟子移出了孔庙,而孟子本人的言论,也被朱元璋直接删掉了三分之一,真可谓简单粗暴令人发指。

  事实上,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孔孟之道就在被人曲解的路上越走越远,及至宋明之际的程朱理学,则把孔孟之说更是毁得惨无人道,居然提出来“灭人欲存天理”这样变态的主张,若不是后世的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一说加以匡正,真不知现在的我们看到的三纲五常会是什么样子。

  夜已深,还是洗洗睡吧。

  丙申年三月初十

  《孔子》影评(五):向主旋律向煽情靠拢

  10年自己写的影评

  我放弃阿凡达去看孔子,真的是冲着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敬重去的。

  我安慰自己,虽然我知道这个题材太神圣了太大了,一般人拍不好。可是发爷的演技我是信任的。胡玫导演在古装电视剧上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很多在豆瓣上面给孔子恶评,纯属是因为因为挤压了阿凡达宣泄愤恨。我多么希望孔子争争气啊,结果。。。

  首先,被孔子的弟子给震惊了。全是一群缺牙黄齿的大叔,当然颜回除外。可是颜回在史书上面也是一位性格内向到让人觉得愚钝,不慕名利的隐士,绝不是孔子的小跟班兼很会煽情的小白脸任泉,一点气质都没有。子路是弟子中唯一可以跟孔子直言相对跟孔子对着干,甚至把孔子有时候逼的气急的重量级的人物。子贡好歹也是一富甲一方的名士,据说孔子周游列国的钱也是他资助的。结果在电影里面全部沦为了山野草夫。

  总体来说,发哥还是把孔子演的很有气质,形象塑造很到位的。孔子的弟子,看起来全像一群莽夫酒肉之徒,一点气韵都没有。非常之煞风景。

  台词很让人无语,基本上论语上面出现过的名言,都被编剧在各个地方凭自己的想象插进去了让孔子亲口说出来,联缀的就像串烧歌一样。

  电影前半段孔子在鲁国从政的事迹还是拍的可以的,至从孔子被排挤出鲁国,走上颠沛流离的路上后,胡玫拍电视剧的煽情工夫就开始泛滥,把电影当电视剧拍了。

  捧着最后一碗马肉汤,孔子对子路曰:“你喝吧。”

  子路曰:“不,我不饿,你喝。”

  子曰:“好吧,我喝一口,你也喝一口吧。”

  子又曰:“来,大家一人喝一口。”

  颜回同学看到整车掉到冰窟里面的竹简,勇猛的跳进去,一次又一次,最后终于体力不支倒在冰水中,背景音乐奏起了电视剧里面好人要牺牲时候的固定旋律。孔子把冻僵了的颜回抱在怀了整整三个时辰,眼神凄楚。(我专门查过,颜回是回到鲁国后病死在鲁国的,这一段完全是编剧意淫出来的)

  拜托,你体现的不是圣人思想,是小学生思想道德教科书中的事迹。

  求您给我们讲讲孔子在春秋各国是怎么样传播学问教书育人的,是怎么主动 面见诸侯,追求从政安民理想的好吧。结果我们在电影后半段,只看见孔子在冰天雪地,兵荒马乱里面瞎晃荡,四处游窜,无所事事。

  借用别人影评一句:我本以为,孔子周游列国的十四年,是为实现政治理想而艰苦奔波的十四年。看了这部电影我才知道:原来这是碌碌无为,无聊透顶的十四年。

  还有 其他琐碎的评论一下。鄙人不才。专门去百度了一下史记孔子世家。

  “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这一段记载在电影里面表现成一段莫名其妙的剧情。一大群人在旁边砍树,孔子很淡然坐在那里,弟子四处逃窜,叫他走他也不走。最后树也很淡然的倒了在前面,孔子淡然坐在后面。

  个人猜想其实导演是想变现 孔子泰山崩于前 面不改色的高尚品行。

  可是我看到这一幕的时候为什么那么想笑呢实在是太搞笑了。。。我我我。。我对不起导演编剧的苦心啊。。

  关于孔子见南子的情节。

  首先,“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在史记里面是孔子看到卫灵公宠幸南子,说没有看见他好德如好色一样痴迷。是一句讽刺的话,然后孔子愤恨的离开了卫国。

  到电影里面变成孔子赞美南子的话了,对南子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意思就是说还是你懂我啊,别人都好色,就你好德。真够YY的。

  还有,看到周迅调戏周润发一幕时候,我就觉得周迅的气场好强大。

  再就是,当时就被电影里面的古代民风开放给震惊了,原来身为君妃,是可以在宫殿抛头露面直面相会男子兼面对面调戏的。

  总得来说,女人拍电影,还是过于细致缺乏大气,拍不出气韵来,又喜欢煽情。

  《孔子》影评(六):《孔子观后感》

  或者是预设观众知道了,所以没有在电影中展现。至少在观众看后不知道儒家精神是什么?

  孔子是一个传记电影,他应该的是塑造人,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但是电影沦为对史实的简单堆砌与改造。所选史实没有体现人物的风采。本质上是对儒家精神没有准确的把握。

  孔子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

  作为教育家出现的,循循善诱,有教无类。

  作为儒家的主张,也应该是一种表现。

  对古代典籍作全面的订正,《四书》。

  如果只是表现百折不挠坚持信念,然后仁者爱人。

  让人看了觉得换一个人也可以,孔子沦为一个忠臣,一个爱国者。

  一旦不能表现人物独特的风貌,电影的档次也就降低了。

  不如看看司马迁的《史记》是怎么展示的。

  《孔子》影评(七):孔子的愤青岁月

  在中国文化和政治数千年的历史演变中,孔子从一个民办教师和政府智囊变成了圣人。这个孔子被大家七手八脚地摆上神龛、祭上高台。孔子变成了一面旗帜、一个神像、一种信仰,远离了他出身的民间与世俗,尊孔、祭天变成历代皇帝登基前的必修课。

  可是,孔子又何尝不是一个普通人呢?小时候也曾经跟小伙伴们为了一些小事(例如太阳早上离地球近,还是中午离地球近)斗嘴抬杠;成年后开始关注家国大事、时事政治,常常愤青般地发表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政见;青年时也曾坚信相信理想,热血地发誓要Change the world;失意时,也曾与三五好友喝酒“饭醉”至天亮;周游列国时,才发现这个操蛋的世界已经去“礼”甚远;游学收徒、撰写《春秋》,将自己注定无法实现的理想和自身经历传授下去;甚至跟卫灵公夫人南子也有过一段道不清话不明的秘密情愫。

  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儒学老者们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目的,绑架了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将他变成了一个身后闪烁着万丈光芒的圣贤先知、一个满口伦理纲常不懂情理的枯朽老头儿。但是,事实呢?

  在他成为华夏圣人、民族圣贤之前,在他变成一个无趣老头之前,曾记否,孔丘也是一个不谙世事的热血愤青。

  说实话,电影刚开场5分钟,看到孔子在“礼乐崩坏”的时代依旧践行“周礼”,向早已失势的鲁君一拜再拜、遭下人耻笑,不禁落泪——这他妈不就是一个固执地坚持着自己理想的老愤青吗?!

  直到从平民成为鲁国大司寇,再从大司寇沦为丧家犬,再到流利失所、被人围追堵截、断草绝粮,那么多年,这不还是当年那个“不谙世事”的热血愤青吗?!

  孔子或许不曾料到,自己略显“失败”的人生,百年后会被疯狂的“造神运动”尊上神坛,被后人顶礼膜拜,受后人供奉。若是孔丘看到这番情景,是不是也只好苦笑?一个懦弱的民族竟要靠供奉和迷信来支撑起自家的精神祠堂,这或许根本就不是孔丘追求的理想国。春秋以来两千多年的跑马灯上,倒映出的是一个个打着“至圣先师”名号进行招摇撞骗、洗脑教育的政治专制体制和文化独裁者,以及一群群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和不愿承担责任的国民。

  作为一个个体,孔子承载了太多他本不该承载的东西。他不是上帝,他没有责任聆听我们祷告,他也没有担负起推动两千多年后中国进步的义务。两千年前活着的孔丘和他的三千弟子拯救不了鲁国,在两千多年后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让死掉的孔子对我们的文化负责,或者来拯救我们的国家?真正应该对国家和文化的不是死掉了两千多年的孔丘,而是活在当下却不愿承担责任的我们。

  春秋时期,平民孔丘代表的“礼义”和“德政”多少跟今天奥巴马高喊的“Change”有所相似,他们都希望通过继承、创造和变革在一潭死水中搅出精彩。孔丘这个老愤青试图让人们相信,通过坚持自己的理想、正直地生存是可能的,通过教书育人、著书立传改变一个民族的精神是可能的,即使是在一个礼乐崩坏的黑暗社会、即使是在一个人性堕落的混乱年代。

  庆幸的是,在我们这个犬儒盛行的年代,依旧存在着一群相信理想的人,一如当年的愤青孔丘。他们也试图让人们相信:“通过干干净净地赚钱让人相信干干净净地挣钱是可能的,通过实现理想让人相信实现理想是可能的,通过改变世界让人相信改变世界是可能的,即使是在中国。”

  《孔子》影评(八):《孔子》中的有感之处

  暂且不论这部电影是否优秀,《孔子》中有些地方还是很有意义,至少能够指导我们如何生活。下面写下一些我自己的感触吧。

  第一个有感之处:季氏家臣子公山狃因为子路救下季氏陪葬的小子,闯入孔子教学地准备进行搜捕,后来看孔子态度强硬,没有对三桓一丝的妥协之意,便转变态度,希望联合孔子共同对付三桓。面对这样一个诱人的妥协,孔子没有犹豫,也没有要求多一些思考,只说了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

  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都会犹豫,会左右徘徊、动摇,大多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明确我们自己的“道”吧。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所以面对重重利益和诱惑,都难以抗拒,都想据为己有,但又因为害怕因此错过更好的,所以就像墙头的草,没有自己的立场,只能摇摆不定。如果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价值观的问题,换言之,就是明确自己想要什么。如果能够明确这一点,我们就少很多纠结,也会少浪费更多时间,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生活得更幸福。

  第二个有感之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人是需要有责任感的,需要将自己当“士”,而不是一个自由人,可以任意而为。很多时候,我会觉得我是自由的,可以去选择我想过的生活,去选择我自己乐意做的事情,比如闲适的生活、闲散的心情之类,会觉得那些抱负、政治离我很遥远,不需要我去操心自有人去承担。但孔子“士”的标准却对自己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将天下大事视为己任。多一份责任心,更加入世,更加积极,当然也会更加辛苦。但做人总要信,信念指引道路。

  第三个有感之处:鲁公因为害怕齐国借机入侵而否定了由孔子提出的“剁三都”的国策。孔子说“志士仁人,宁杀身,以成仁,不可以求生而害人。”鲁公说“战败了,谁还在乎你有没有仁义。世上只有成败,仁与不仁,那只是说辞。”一个人和另一个人,不可能拥有相同的目的和追求。人和人之间,如果说得残忍些,便是因利益一致在一起,因利益不同而分开。孔子想推行礼义,而鲁公只想治理好国家,虽然他们的目的有着很多共通之处,但他们对二者的优先级不同,造成了他们在面临终极选择时不同的决定。

  完美的联合,是需要一致化最高追求的,否则遭遇的只能是临阵的倒戈,那时怪也怪自己先前的不识物。

  第四个有感之处:南子对孔子说:“世人也许都能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够了解夫子在痛苦中所体会到的境界。”这样一个红颜知己真的很贴心,我们看待别人的痛苦时,往往只能看到表面的事情,并生发出怜悯之情,但我们可能无法体察、感知到痛苦背后的所得,因痛苦而得到的那些东西也许比因快乐而得到的要多。其实,是我们怜悯对方,还是对方怜悯我们呢。

  每个人的志向不同,如果每个人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我们为什么要用普遍的价值观去评论他呢?这也是一种对自由的束缚,我们需要多元化,而多元化需要宽容。谁又能说,孔子当了代国相却不能施行自己的政治抱负要比他所拥有的生活更快乐,更有意义呢?

  《孔子》影评(九):深邃的思想,坚定的追梦

  孔子是个伟人,名人。他在我们心目中光环无数。我们最了解他的便是他作为教育家的身份,有72名出色的学生。

  看这部电影之前,对他政治家的身份知之甚少。。。甚至也有误解,他只是一介有着深邃思想却始终不得志儒士,更不懂射箭之类的武术。毕竟我不是专门研究历史或者电影的人。孔子这个人难拍,原因是放在短短两个小时内如何能展示他的一生。这个地方就得有详有略,有轻有重。

  电影的脉络很清晰:出任大司寇—齐鲁会盟—隳三都—周游列国—返回故土。同时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从政,展示了孔子的政治与军事手腕与抱负;第二个是遭佞臣排挤周游列国,传道授业的辛酸流亡生涯。如果从梦想的角度来看,就是由造梦—挫折—顿悟的人生经历,表现了政治家思想家对理想的执着。

  从政的那一段很精彩,让我看到一个很有才辩与谋略的孔子。在年祭大会上公然挑战三桓之首的季桓子,巧辩公孙氏,要求废除奴隶殉葬的恶俗;齐鲁夹谷会面时面对齐大军的威势,公然上演类似的“空城计”。正当孔子下猛药“隳三都”,不料计谋却被孔子的车夫给听了去,使得季氏早有防备,其后齐国鲁公害怕三桓与齐国的强大势力,放弃了削减三桓的好机会。我看到孔子政治蓝图失败后的痛,是君王放弃了与他一起坚持筑梦的痛。

  他有点理解“上善若水”了。虽然鲁国容不下他,但他的政治理想还在,为此,他是不惜和家人分离,与弟子们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游说生涯。一走就是十几年。那可是个战乱的年代,兵戈相对,哪个君王会重用他所说的礼?卫王骂他书呆子,宋王驱逐他,连传道授业的位置也不给。而生活又是如此的艰辛,一碗汤都要分一群人喝。最让我心酸的就是颜回与子路的死,一个为了捡掉进冰窟窿里的竹简活活冻死,一个在乱枪刺穿至死时都记得师傅所言的礼。而孔子不言不发,内心却悲痛万分,难以言喻。

  当季桓子的儿子找到他,恳请他回归故土,他郑重的说出专心教书授人的话。他确实领悟了,当今的世界知音难觅,他的理想抱负很难在这辈子施展。白发苍苍的老人在立书授业中安祥晚年,内心却又形单影只。

  这部戏所反映的是孔子一生在追求以礼平天下的大梦,虽败犹荣。而我们追求的,不过是个人的小梦。我想,不管是大梦还是小梦,有梦想,敢坚持的人就是勇敢的人,就是令人钦佩的人。像甜蜜蜜里那对来香港寻觅赚钱机遇的内地男女,女的对男的说过:你的理想呢就是娶小婷结婚,而我的就是挣钱买房子,在香港闯出自己的一片天。无论理想多么渺小,他们总归努力过实现过。在战争年代,人连家都没有了,还谈什么理想?孔子这样的先知,真的很难能可贵;在这个和平年代,人最怕的,恐怕还是没有方向的活着。

  我无所谓戏的可信度与拍摄的艺术性,因为电影所反映的人物与真实的史实总会有差别的。但我觉得这个剧情不错,一个镜头颇令我感动:孔子面对公孙氏的反叛,命将士用火攻从城墙上推下无数燃烧的汽油桶,他不停的打鼓,打鼓,直到筋疲力竭。望着城下一片火海中,无数士兵在地上痛得翻滚,死去活来,他的眼神是复杂的,坚定而又怜悯。战斗总是残酷的,无辜士兵的牺牲让他于心不忍,这更加坚定了他以礼治国的决心。

  所以,我相信,以平常心对待这部电影,必然会看出点点滴滴的感悟。坚持梦想。。。最让我感动了。。。还有,庆幸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

  《孔子》影评(十):电影《孔子》之孔子凡人说

  电影《孔子》从开拍至上映,一直备受关注。对于孔子这样一位国人熟知的人物,很多人既有期待又有担忧。上映后,一度引起热议,好评和骂声不绝于耳。当然,争论最多的自然是《孔子》的某些故事情节与历史的相悖,容易引起观众对历史的误解。

  然而,鄙人觉得,观众不是历史学家,不需要去考证真实的历史是否与影片中的情节相符,只需坐在影院中静静地欣赏导演所塑造的人物,领会片中人的情感,精神,以及片中带给人们的感动。毕竟,电影不是历史,它只是一门艺术,它的目的不是进行历史教育,只需带给观众一种视听享受。

  看完《孔子》之后,感觉这是一部比较感人的电影。导演塑造的不是圣人,而是一位有血有肉,同样有着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充满人性的智者。他空有满腔抱负,文韬武略,却无处施展,处处受制。最后被迫带着不舍和哀怨,离开了自己深深眷念的故乡,踏上了周游列国之旅。十多年的颠沛流离之后,终于回到故土。片中多处情节感人肺腑,而细腻的细节刻画对此功不可没。

  影片一开始便向观众展示了一些古色古香的生活器具,包括计时用的装置,还伴有几声罄音,首先便感觉到一种礼仪祥和之感。接着孔子的出场,观众了解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针,这个过程是随着画面的颜色,背景音乐,孔子的言行,几个方面同时表现的。让观众也随之对孔子的理想社会充满向往和憧憬。这个细节为影片情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也为全片定下了一个基调,推行礼义仁乐,孔子任重而道远。

  接下来,孔子家中妻女间的三言两语,为观众展现了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孔子回家,妻子微笑地为孔子系上腰带,等一系列细节刻画都表现出孔子与其妻相敬如宾,互敬互爱。与之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季氏却正在进行残酷的活人殉葬,晕倒的小女孩醒后发现身边躺着一具具死尸,大喊“放我出去”无果,只能绝望地看着最后一点光明被黑暗吞没。从和谐美好,到黑暗绝望,观众在片刻之间经历了如此巨大的心理落差,如此鲜明的细节对比,怎能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呢?反正我看了之后,这个细节是历历在目。此情此景,怎能不让孔子仁爱思想深入人心呢?

  后来的朝堂辩论,及齐鲁会盟,均是是孔子文韬武略的具体体现,也是孔子极力推行自己礼义仁乐主张的过程。其中,有一个细节不得不提。朝堂之辩好过后,孔子收漆思弓为弟子,孔子略略一笑,对着子路说:“今日日子难得,子路,喝点吧!”几句简简单单的话就让孔子从神坛上走下,有血有肉,令观众不由得感慨:孔子也是性情中人啊!

  孔子因“隳三都”得罪三桓,三桓报复,将孔子赶出鲁国。孔子的政治生涯至此结束,开始了颠沛流离之旅。一个仰望苍天德尔细节,却包含了无数不解,疑惑,“我到底错在哪?”“今后该何去何从?”呵!原来孔子的在人生路上也有犯迷糊的时候。最后,颜回的回答才让其恍然大悟,道出一句:“求仁得仁,又何求。”面对众弟子的追随,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这一刻的孔子更添人性化了,孔子的此刻是心怀感激的,正是因此,才会以古人这种特有的方式来表达。圣人只会高高在上,而孔子是凡人,他和弟子的地位是平等的,故而才会有相互跪拜的场景。此处也是孔子与其弟子师生之情在本片中体现的开始,后来会有更多的情节来体现这一点。

  “子见南子”这一段,又是孔子人性化的另一个体现。孔子说自己的信念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因此最重要的是做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而南子也深深为之折服,感慨道:“世人也许很容易领会到夫子的痛苦,但也许不会了解夫子在痛苦中所领会到的境界”,可见南子可以说是孔子的“红颜知己”,由此也点明了孔子此时的心理状态。而从孔子的神情来看,他对南子有这一种难以言喻的不舍,毕竟,他是有感情的一个人而已,他需要有人来理解自己。

  孔子林中讲学,突然冲出一批人横加干涉,将树砍到,而孔子正襟危坐,依然如故,真可谓达到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境界。然而,这只不过是孔子的信念。孔子还是凡人,子路问路,却得来一句似讽非讽的反问:“夫子不是圣人吗?什么都知道,干嘛还问我?”呜呼,圣人对此只能无语?这就是孔子的悲哀。孔子不是圣人,而世人对他的误解偏又如此之深!孔子与众弟子被流民冲散,众人急寻,遇一人,说:“东边有一外乡人,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奇像大人物,却狼狈得丧家之犬。”的确,这正是孔子的真正形象(至少在那一段时期),当他处境窘迫时,也和丧家之犬没什么两样。孔子听后,哈哈大笑,自嘲:“其实我什么也不像,就像丧家之犬,给他们说准了!”孔子这样说,表面上很豁达,其实心中是很凄苦的,因为这时,鲁国正来人请求冉求回鲁国指挥战斗,抵御齐国的进攻。孔子,确实是想家了,因而才会说自己如丧家之犬。孔子,凡人也,思念故乡,亦人之常情,凡人皆如此。子路离去,孔子带着不舍,教导道:“外正衣冠礼仪,内正心灵品性”。这是老师对弟子的期待,殊不知,子路竟一去不复返,临死的也要将衣冠理正。可以说,这从侧面体现了孔子人格魅力。这一幕,也是影片中较为感人的一幕。“颜回之死”,一直备受争议,还有人从价值观的角度谈论“颜回因捞书而死到底值不值”的问题。其实从电影的角度上来看,不管其值不值,导演其实都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而这样安排情节的。颜回之死,令孔子十分悲痛,失声痛哭,而颜回的音容笑貌一一浮现在眼前,最后竟至于面无表情地在颜回的尸体前呆了许久。之后又得知子路战死,一时的悲痛难以言表,唯有悲呼:“壮哉,子路。”孔子的形象已完全是个人的形象了,一般的老人在突逢巨变时,也唯有如此了。此处正是师生之情的最高体现,感人至深。季氏临死之时,悔当初以玉珏为“诀”之意赶走孔子,希望临死前能看到孔子回到鲁国,遂以玉环为“还”之意请回孔子,孔子最后回到了阔别多年,日日思念的故乡,从车上下来的时候竟落下了些许泥土,然后缓步朝前,最后跪下,长拜于城墙之下,哭着感慨道:“鲁国,我的父母之邦,我终于回来了!”声泪俱下,同时也打动着观众的心。日日思念故乡,如今就在眼前,百感交集。这就是一个平凡的老人。此时,夕阳西下,而孔子也到了垂暮之年。一个历尽沧桑和坎坷的老者,充满智慧,又无奈岁月的流逝,唯有对着夕阳嗟叹。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有这样,观众怎能不引起共鸣?毕竟观众也是凡人嘛!

  银屏上的孔子,正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欲,喜怒哀乐皆俱的人,他,就是凡人,平凡的那么有魅力,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导演,他是成功的,片中的孔子并不是硬帮帮,冷冰冰的圣人形象,而是十分丰满,十分人性的凡人。一系列的细节刻画,成功地将孔子请下了圣坛,再以凡人的形象,搬上银幕,打动人心。电影中的人物不是历史人物,而是一个贴近生活,贴近人民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只有人民的,大众的,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也是电影观众想看的。艺术,就该是人民的。

  或许,凡人,才是最伟大的。没有凡人,哪来的圣人呢?

  2010.06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qingganwenzhang/292130/

相关阅读
  • 谈恋爱被抓检讨书【汇编三篇】 谈恋爱被抓检讨书【汇编三篇】
  • 谈恋爱被发现的检讨书(合集三篇) 谈恋爱被发现的检讨书(合集三篇)
  • 谈恋爱被抓检讨(锦集5篇) 谈恋爱被抓检讨(锦集5篇)
  • 谈恋爱被抓检讨600字精选4篇 谈恋爱被抓检讨600字精选4篇
  • 谈恋爱被学校抓检讨书范文(精选五篇) 谈恋爱被学校抓检讨书范文(精选五篇)
  • 谈恋爱被抓检讨书800字精选五篇 谈恋爱被抓检讨书800字精选五篇
  • 谈恋爱被抓检讨书500字(锦集5篇) 谈恋爱被抓检讨书500字(锦集5篇)
  • 谈恋爱被学校抓检讨书三篇 谈恋爱被学校抓检讨书三篇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