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戈_《探戈,加德尔的放逐》影评10篇


热门资讯 2020-09-29 22:05:11 热门资讯
[摘要]《探戈,加德尔的放逐》是一部由费尔南多·索拉纳斯执导,玛丽·拉福莱 Philippe Léotard 米格尔·安吉尔·索拉主演的一部剧情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 观后感

【www.anne5.com--热门资讯】

《探戈,加德尔的放逐》影评10篇

  《探戈,加德尔的放逐》是一部由费尔南多·索拉纳斯执导,玛丽·拉福莱 / Philippe Léotard / 米格尔·安吉尔·索拉主演的一部剧情 / 歌舞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探戈,加德尔的放逐》影评(一):乱侃

  上映于1985年,现在看20多年前的隐喻或实验,也就不必纠结其“形式VS内容”了;

  政治色彩颇强——艺术家、小人物、国家、政府这样的元素构成主题。

  遇此类题材总有些尴尬。

  画面十分美!

  另外,我看的这个版本,感觉字幕翻译不是太好,影响理解。

  最郁闷的是,丫盗版碟忒劣质!后四十分钟卡碟!压根看不了!

  擦擦的!!!!/////-________-

  《探戈,加德尔的放逐》影评(二):探戈,加德尔的流亡

  电影以舞剧的排练为线索,以诗性的逻辑来

  组织,舞蹈优秀,对白幽默,奢华的光影运用忧郁唯美,怪异的构图和荒诞的细节使平常生活也释放出梦幻迷离的魅力,剧中人三次化身人偶分解支

  离的创意更是妙不可言.剧情看似松散但内核联系紧密,众多角色和象征符号堆积成一副庞大繁杂的立体画.无论结构还是画面都渗入了深入骨髓

  的探戈风情,镜头的移动和场景的剪辑服从音乐的韵律,回旋婉转中透出阵阵悲凉.索南纳斯对魔幻现实的把握已得南美文学传统的真传,推荐他

  的所有电影.

  电影结尾出现了两位阿根廷精神象征的鬼魂幻像,身为南美解放者却漂泊法国半生贫困无依的圣马丁,和最伟大的探戈歌王,行走欧美英年早逝的

  卡洛斯,加德尔,后者不但是本片题目和剧中人所排舞剧的灵感来源,更是最早挖掘为本片创作了完美配乐,号称"阿根廷探戈之父"的阿斯托.皮亚

  佐拉才华的人.索南纳斯和皮亚佐拉在七十年代阿根廷军政时期均旅居法国,82年英阿马岛冲突之后,军政府迅速崩溃,二人在回国前以亲身体验

  结合历史元素创作了本片.

  插曲歌词:

  独处一处,忍受亲人的分离,像孤独的狗在远处彷徨,遗忘抗争,亡者般一文不名,只剩下流亡的探戈伴我身边。远离社会,失去停靠的港湾

  ,我如死人般漂泊,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被追杀,像抛出的炸弹无助行走,冷漠的人群,多么虚伪狂妄,过去的秘密已深埋心里,胸中无尽悲伤

  。

  《探戈,加德尔的放逐》影评(三):谁能完成这样的探戈剧呀?

  如果阿根廷的“肮脏战争”是索拉纳斯关于这部《探戈,加德尔的放逐》直接诱因的话,那么关于阿根廷文化,关于阿根廷探戈,关于加德尔则绝对是导演长久以来萦绕不去的故乡的梦。正是多故事中心的命题,正是形式与内容拉开的空间,我们似乎窥见到了不一样的雄心壮志。探戈由非洲放逐到阿根廷,在这里生根成长,又由阿根廷经加德尔等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流浪到了欧洲。这一切又如何神奇地经由导演之手共同旋转而舞蹈起来,谁能完成这样的探戈剧呀?难(断臂)!难(爆胸)!难(身瘫)!整个影片前半段是难以起头,演出、工作、情感、真相,整个影片后半段是不好结束,探戈、金钱、亲情、苦难。正是开始与结束如此紧张与悬念,过程才能如探戈舞曲一般自然而然翩翩起舞。为了这场阿根廷胜利的探戈舞会索拉纳斯安排了三场如此不同的舞曲,一曲比一曲递入深处又曲折复杂。未来之舞,起于桥颠,平等的阿根廷,充满自信与美感;现实之舞,徜徉街巷,民主的阿根廷,抚摸麻木与创伤;过去之舞,酒馆剧场,自由的阿根廷,呼唤挣扎与斗争。1935年,加德尔因飞机失事而丧生。人们传说加德尔的灵魂经常出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上空,他在默默地注视着他热爱的城市和国家。如何在探戈的形式中注入阿根廷的灵魂,正如舞者与木偶一眼看穿的区别。应该说索拉纳斯的尝试并未失败,他给我们成功的演绎内容丰富情绪多变的带着浓重阿根廷文化的探戈舞曲。但是我似乎又觉得索拉纳斯也并未成功,他的梦想太大了,处处都流露出灵魂与身体的不适应,电影中与其说阿根廷灌注了探戈,不如说阿根廷的索拉纳斯展示了探戈。他像每一个生活在被诅咒的阿根廷土地上的人一样,永远被放逐,永远离家只一步之遥。

  《探戈,加德尔的放逐》影评(四):索拉纳斯:踩在现实的泥桨里放着幻想的风筝

  初燃阿根廷情怀是在5年前,并在那个让人伤感的盛夏世界杯前,独立策划了一个阿根廷电影周、制作了一本30页的小册子。足球、探戈、南方的尽头是它诱惑我的元素,而这个情怀也来自更早前某些地方电视台播出的一部叫《旅行》的电影,我找到正版VCD,一遍遍看着这个穿越美洲大陆地理、历史以及心灵的电影,绘下主人公马丁.卢卡独自上路的线路图,并深信纬度上的纵向旅行比经度上的跨越要灿烂得多,自然风貌变化的剧烈会让人在浮想联翩中进入一种魔幻现实。同时,旅行的导演索拉纳斯的名字,也因他那对现实不满诉求的魔幻表达,而铭刻在我心上。从此,从《旅行》到《云》再到《社会性屠杀》,我跟随着DVD,跟着这个总是对他的祖国充满忧心和不满的愤老开始了影像之旅,今天,他的另两部力作《南方》和《加德尔的逃亡》也出现了。

  运用幻想做现实电影

  人们常一刀切,沿着卢米埃尔和梅里埃两个始祖的康庄大道,从功能性上把电影分为写实和表现两类。于是,我们从已知拉美文学具有“魔幻现实主义”传统的这个概念出发,先入为主的把索拉纳斯的《旅行》和《云》对应上去,倾斜的最南端城市乌斯怀亚、拍卖巴塔哥尼亚土地给英国、布宜诺斯艾利斯成了威尼斯、街上的行人永远倒着走、大雨不停乌云不散、以吨计的外债、屈膝的蛤蟆总统为美国主子跪打网球,这些景象不都像极了《百年孤独》里飞起来的阿玛塔以及那火车掠过后突然消失了的整村人口,它们是魔幻的。但等等,为什么在《社会性屠杀》里,首都近郊真的是座水城、做秀明星总统梅内姆真的必恭必敬地与老布什对搓网球、“阿根廷石化”真的卖给了私人、包括导演在内的“人民”真的不能从银行提钱出来了,国家破产了,这好像不是魔幻了。通过看《社会性屠杀》,差不多能明白了《旅行》和《云》的灵感来源,那根本不需要什么魔幻现实主义的想象力,只需基于现实,让人物再戏剧化一点,让外债数以公斤度量,让洪水来得再猛烈些,那么,这一切就可以称作“幻想现实主义”了。

  于是,在我看来,电影应该是综合现实与幻想的艺术,索拉纳斯是位放风筝的导演,他脚踏着不甚舒服的现实土壤,放着那个叫幻想的风筝,时刻保证着这细线不会断开,不让幻想去恣意驰骋,稍稍一用力拉扯,幻想还是砸回到现实的泥桨里。索拉纳斯从不排斥,甚至偏爱使用老式好莱坞的梦幻置景,街道上、酒馆前、剧场里弥漫着烟雾,把观众一下子拉回好莱坞黄金时代,正襟危坐地等待一场华丽的歌舞,同时飘落下来的纸屑又让人恍入博卡糖果盒球场,白色点缀在夜色下,深蓝的追光灯尾随而至,随时都可以起舞了。

  电影《南方》里,我们可以发现描摹现实的客观镜头与引发幻想的主观镜头相互裹搅,1983年,因异见被囚禁5年之久的弗罗内尔在军政府独裁垮台后,于深夜里独自走在曾经熟悉而今清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大街上,往街道迷雾深处望去,他看到的只有来自过去的死人,被军队打死的埃尔内格罗带弗罗内尔回首缺席的这5年间,妻子、家庭、朋友都在怎样活着。伴随着另一个幻想:去往南方巴塔哥尼亚寻找生活希望的旅程,弗罗内尔的主观视觉放大着这些他所缺席的现实,类似文字监的资料馆里,军政府人员以歌剧般对答的唱腔,将思想简单归类为破坏分子、马克思主义、纳粹主义、社会主义,并予以控制。而正常无风格化幻想的过去式叙述,则通过一些旧照片、旧影像的黑白色调进行转场。

  更早之前,索拉纳斯在关于自己流亡者心态自述的《加德尔的逃亡》里,更选择了剧场、建筑走廊、桥底这些颇具舞台性的空间去营造迷雾萦绕的光影效果。《南方》里的回归者至少还有机会找到带他回首缺席五年的人,如若不为艺术的抒发政治伤痛,这位回忆导游大可不必是个死人,而在《加德尔的逃亡》里,流亡巴黎的阿根廷人却连在幻想里弥补五年的机会都没有,偶尔偷打国际长途听着从祖国传来的只言片语、讨论着回国、上街游行寻找失踪者,他们的幻想里不存在海那边的现实,而是在云里雾里看到突然断裂的身躯,在结尾处邂逅开国元勋圣马丁将军和探戈名家卡洛斯.加德尔。

  因为那舞台般的幻景,索拉纳斯干脆把剧情片都弄成序曲+4幕剧的歌剧样式。他对剧场也是一直饱怀深情,《南方》和《旅行》没有实在具象的舞台,却把图书馆、国会门前、校舍、走廊空间都打扮成可供歌唱的超现实舞台。而《加德尔的逃亡》则让这群在巴黎的异乡人维持一个诉求乡愁的剧场,虽然流浪者感慨国家不存在了、剧院观众都走了,但他们还得在现实里生存下去,到了《云》里,最后的剧院更以钉子户般的顽固对抗着社会的倒退,最终老观众们都“腾云驾雾”地来看最后一场演出。

  探戈,灰暗中夹杂进希望

  探戈名家皮亚佐拉一直与索拉纳斯合作,于是后者的每部电影都有了动听的OST(电影原声)和灿烂的探戈舞景。《加德尔的逃亡》还有个后缀就叫“探戈”,从第一个镜头塞纳河某大桥上翩翩起舞的男女到桥底爱欲纠缠的两人再到片中人物排演的戏中戏,这些颇具气质的场面都影响了后来的探戈电影:我们可以在萨利.波特的《探戈课》中,发现同样在巴黎桥底表达情欲的舞者;可以在卡洛斯.绍拉的《探戈》中,看到同样表现行刑逼供的舞蹈。当六角琴每每出现在《南方》的酒吧门前、《云》里浓雾弥漫后的雨巷,我们就能期待一场赏心悦目的探戈,就连孤独上路《旅行》的马丁.卢卡出发前也不忘和自己的自行车来段探戈。《南方》更从剧情上,让弗罗内尔同监狱外的妻子及让她红杏出墙的友人,展开一段从揣测到愤怒再到角力的完整探戈。《加德尔的逃亡》接近尾声时,来了个彻底舞台剧般的场景,摄影机追着环形走廊里的舞者进行仰拍,以这个特殊的视角强调悬于头上的军政恐怖。

  突然出现的荒诞造型以及漫画也是索拉纳斯所钟爱的表达元素,人扮演的大狗在巴黎大街上横行、穿着脚蹼的阿根廷总统号召国民努力学游泳,《加德尔的逃亡》戏中戏的创作者对着戏剧名家的漫画肖像冥想,期待灵感降临,《旅行》里的马丁翻看着父亲留下的拉美漫画,寻找着这个被哥伦布发现满500年的拉丁美洲。圣马丁等人的巨大肖像更随时出现在奇特的空间里,索拉纳斯曾让角色质疑“闹革命是谁的主意?”、“他只做了一半的解放工作”,但也以圣马丁同样流亡25年的身份去弥漫开对故土放不下的乡愁。

  或许真因为有着这种对国家现实恨铁不成钢的矛盾心理,索拉纳斯才会在灰暗的影片情绪色调下加那么一点点希望。军人政权垮台后的1980年代中,他在返乡前拍摄了《加德尔的逃亡》,片中,角色反复强调“以前的国家不存在了,但日子还得继续下去,我们得回去”。乡愁的最末,他让最年轻的流亡女孩玛丽亚表达心愿“不幸肯定是要结束的”;是时候回顾过去伤痛的1988年,《南方》主角弗罗内尔在逃避他陌生的现实,逃往“还有希望”的南方路上,也折头了,天亮前,发现去南方的路不过又是一段幻觉,而带他渡过回忆之夜的鬼魂朋友让他回到生的世界、回到妻子身边,虽然街道已不再是曾经的面貌了;1992年,索拉纳斯发现这个恢复民主的国家甚至整个拉美大陆还是很荒诞,于是他让马丁上路寻找父亲,找拉美的根,并在对偶遇的红衣女子(其实也就是自我)追问多次“从哪里来,到哪去?”后,放弃了寻找,重要的依然是存在着、过下去;1998年,他对这个经济上和政府职能上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家绝望了,于是高高在上的挖苦着,让它在永无止尽的雨季里倒退行走,但毕竟双脚踩在泥泞的现实里,飞不起来,于是他拉扯下绝望梦想的风筝,寄托于挣扎顽抗的剧院,并在最后的谢幕里还让领不到退休金的老歌者愉快高唱:“坚持说不、多说不、就不会有什么损失”,身后,迷雾笼罩。

  索拉纳斯毕竟不是那种飘在天上的刻薄梦想家,他回到泥浆里,以对抗的姿态记录着现实,甚至为此遭梅内姆支持者一枪。他甚至放弃钟爱的探戈,而选择真实的焦虑,这把愤怒的老骨头还干劲充足,从此,他又以纪录片导演的身份,回归那最早的《燃火时刻》,关心当下的国家和社会底层,《社会性屠杀》、《穷人的尊严》、《阿根廷近况》,他老当益壮地发出着积蓄一个世纪的怒吼,看看《社会性屠杀》海报里那孩子,是的,老索返老还童了,对着他痛恨的权力机构竖起了中指!

  《探戈,加德尔的放逐》影评(五):补充点资料

  补充点相关资料,希望能对大家理解电影有点帮助:

  1、女明星弗洛伦斯.米莉特提到的名人:

  (1)博尔赫斯Borges: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西班牙文:Jorges Luis 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诗人、小说家兼翻译家。 他的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1950年获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获西班牙的福门托奖,1979年获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奖。 虽然博尔赫斯后来也写过类似于“难以相信布宜诺斯艾利斯竟有开端,我感到它如同空气和水一般永恒”的诗作,但他私下却谈论那是他的败笔。他少年时期的热爱是蒙得维的亚。与布市隔着宽广迟缓的拉普拉塔河,乌拉圭的首都。在晚年,博尔赫斯仍说“像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得不可思议,谁也无法了解它”。1955 年,庇隆政府下台后,他被新政府任命为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不幸的是,他当时因严重的眼疾双目已近乎失明。他自嘲他说:“命运赐予我 80 万册书,由我掌管,同时却又给了我黑暗。”但失明并没有夺去博尔赫斯的艺术生命,在母亲和友人的帮助下,他以无穷的毅力继续创作,并修订和整理出版了一些早期作品。与此同时,他还 多次应邀前往欧美大学讲学。这个时期主要作品有: 《迷宫》 (1964)、 《布罗迪埃的报告》 (1971)、 《沙子集》 (1975), 《老虎的金子》 (1977)。 

  (2)科塔萨尔Cortazar:胡利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ázar,1914年8月26日,布鲁塞尔-1984年2月12日,巴黎),阿根廷作家、学者,拉丁美洲文学爆炸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拉丁美洲后先锋派(相当于欧美的后现代)作家,是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精神之子、得意门生。“我不区别现实与幻想,”他说,“对我来说,幻想总是源于日常生活。”他很早就离开了阿根廷,长年在法国居住,最后还死在了巴黎。不过,他用来写作的语言却是西班牙语,他的小说的题材也大都是关于拉丁美洲、特别是他的祖国阿根廷的。

  胡利奥·科塔萨尔的文学创作主要是短篇故事和小说。他的短篇故事语言优美,构思精巧,想象力丰富,人们称他为“短篇故事大师”,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他的小说,特别是《跳房子》一书,更让人们将他与加西亚·马尔克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等作家齐名。该书的创新主要在于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常规,将连续的故事抽离,交由读者自己去组织素材,发展情节,不同的读者读到的都是一本不同的小说。

  也有评论认为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大多苦闷,或是找不着生活方向,或是与未知力量斗争未果(如《被侵占的房间》、《角斗士》。不过这样的人物大多集中在他的早期作品中。

  此外,他的作品常常穿插了大量的美术、音乐方面的讯息。

  (3)加西亚.马尔克斯:无需多说,《百年孤独》太有名气了。

  2、魂灵出现的几个名人:

  (1)加德尔:卡洛斯·加德尔出生于1890年12月11日的法国土鲁斯(Toulouse),父不详,他的母亲贝萨加尔德(Berthe Gardes, 1865-1943))在他27个月大时将他带到阿根廷。加德尔是这个法国女人的私生子,但卑微的出身并不影响他日后成为阿根廷探戈的化身。当加德尔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时,他唱的歌就受到了左邻右舍的喜欢。

  加德尔在阿根廷的地位如同猫王普莱斯利在美国一样。但不幸的是,他也同猫王一样英年早逝。1935年,加德尔因飞机失事而丧生。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他录制了770首歌曲,其中包含514首探戈。贾戴尔以忧郁探戈歌谣的演唱家身份出现于1920、30年代的夜总会和电影,确立了他如日中天的声望。这位阿根廷的杰出人物战胜了人们对于探戈起缘于低层的反感,而人们这种不设防的态度也是发生在这个人和他的音乐在法国和西班牙被广泛的接受之后。他在电台及电影的演出也加深了他对于群众的吸引力。  

  70年后的今天,阿根廷人民依然在怀念着他。人们传说加德尔的灵魂经常出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的上空,他在默默地注视着他热爱的城市。加德尔的像片今天仍大量地印在路牌和书刊的封面上,许多酒吧和舞厅的墙上还挂着他的肖像。人们说,如果你夜晚在这座城市里散步,也许就会产瞥见加德尔的幽灵闪现在某个僻静的角落,他身着剪裁得体的服装,风姿依旧。在布宜诺斯艾利斯,人们谈起加德尔来就好像他还活着。

  (2)迪谢波洛:在1930年时,阿根廷发生政变,居民们被剥夺了投票权,探戈也消声匿迹了。在这段时间,出现了一位非常悲观的哲学家兼歌手恩里克·桑托斯·迪谢波洛。他有一句名言:“20世纪是一个垃圾堆,可是每个人都必须生活在上面。”

  (3)圣马丁:何塞·德·圣马丁(José de San Martín,全名何塞·弗朗西斯科·德·圣马丁·马托拉斯 José Francisco de San Martín Matorras、1778年2月25日-1850年8月17日),阿根廷将军、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的领袖之一。他将南美洲南部从西班牙统治中解放,与西蒙·玻利瓦尔一道被誉为美洲的解放者,被视为国家英雄。1822年 9月22日他辞去秘鲁护国公之职,悄然引退。1824年 4月20日到达法国隐居。1850年8月17日逝世,终年72岁。

  3、对话中提到的名人:

  (1)巴列霍Cesar Vallejo:秘鲁现代诗人,1923年前往法国,后流亡欧洲,1938年,一个下雨天,秘鲁人塞萨尔·巴列霍在巴黎悄然辞世,应了他自己18年前写下的预言:“我将死在巴黎,在一个雨天”。

  诺贝尔奖得主聂鲁达曾说过,“我爱巴列霍,我们是兄弟”。而在多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巴列霍是比聂鲁达更伟大的西班牙语诗人。

  http://book.qq.com/a/20071127/000034.htm

  (2)彼德.布魯克Peter Brook:彼德.布魯克,导演,英國人,生於一九二五年,身兼舞台劇和電影導演,是五十和六十年代新派舞台劇的表表者,其力求創新和反傳統的作風,對二十世紀的戲劇發展影響深遠。被誉为现代戏剧实验之父,同时,布鲁克也是后现代主义戏剧导演的先驱

  布魯克於一九二五年三月二十一日在倫敦出生,曾入讀牛津大學。四七至五○年期間,他在皇家歌劇院出任製作總監;六二年則擔任英國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聯合編導。他曾執導多齣莎士比亞和當代受英國與海外的劇作,成績斐然,備受推崇。

  布魯克成功把法國演員兼作家安東尼.亞陶所創的殘酷劇場概念發揚光大。此外,他亦把戲劇界激進改革派(例如德國劇作家貝爾多德.布萊希特、俄國演員烏斯沃洛.梅耶侯德和波蘭導演傑西.葛羅托夫斯基等)的實驗劇場理論,套入《屏幕》(一九六一年)、《馬拉 / 薩德》(一九六二年上演,一九六七年拍成電影)、《仲夏夜之夢》(一九七○年)和電影《蒼蠅王》(一九六三年)等作品中。此外,美國生活劇團鼓吹的新派信念對他的作品亦產生影響。

  一九七○年,布魯克以巴黎北方布夫劇團為基地,創立國際戲劇研究中心,研究歷史上世界各地戲劇的基本理念。他的跨國劇團分別在不同時期製作了多齣實驗作品,例如七十年代的《于布王》、《易克》和《飛鳥大會》(波斯寓言),在八三年推出由歌劇改編而成的《卡門悲歌》,以及在八五年製作大受讚賞、長達九小時的印度史詩式戲劇《摩訶波羅多》。至於他的劇團在九八年上演的獨幕劇《我就是奇蹟》,則是改編自具有驚人記憶力的蘇聯記者的真人真事。

  布魯克出版了一本有關戲劇理論的著作,名為《空的空間》(一九六八年)。另外他亦撰寫了一部回憶錄《穿梭人生》(一九九八年),講述他上一代的家鄉拉脫維亞、自己的藝術生涯,以及曾共事的傑出演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14a3701008n0u.html

  (3)贝嘉Bejart:莫里斯·贝嘉,这位舞蹈前辈也是歌剧暨电影导演,1927年1月1日生于法国马赛,其父贾斯东·贝尔热是著名的哲学家、作家。贝嘉曾学习文学,之后选择了戏剧和舞蹈。1986年他被日本天皇授予“升起的太阳”勋章。1993年日本艺术协会授予他广受尊重的“君皇奖”。1994年,莫里斯·贝嘉被选为法国艺术学院的一员。2007年11月22日,在瑞士医院过世,享年八十岁。

  http://classicism.blog.sohu.com/82600674.html

  悼念贝嘉: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5908385/

  (4)特洛伊罗Troilo:安妮巴·特洛伊罗Anibal Carmelo Troilo(1914年7月11日-1975年5月18日)著名的阿根廷探戈音乐家。他对于探戈舞蹈的描述轻灵生息,文字通感仿佛能让我们在脑中浮现出探戈舞池的画面,然后穿过那浓烈的红舞裙,看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起舞的少年们。也许,说到底,Anibal Troilo最向往的还是在那个城市街头拉手风琴的生活。舞蹈,本来就是人们性情的流露,热爱生活、热爱情感、热爱表达,那就大胆用探戈舞起来。在40年代,他深具影响力,并且创立了属于自已烛特的风格,称为”Troilo Sound”-- 鲜明干净,丰富而技巧多变。新浪潮的音乐家已经发展出个人风格的“现代派”音乐,主要有两大源流:Salgan与Piazzolla。Salgan用尽了一切来装点探戈音乐,包括拉威尔、爵士乐、森巴舞,以及巴西的米隆加舞。而此时Piazzolla就在Anibal Troilo的乐团中演奏。Troilo被视为是伟大的团长与作曲家,并且是杰出的手风琴手,支持并且启发后起许多白乐家与编曲家,包括 Astor Piazzolla。他曾与 Odeón, T.K., Victor 等厂牌合作录音。他最著名的作品“Quejas De Bandoneón”(手风琴的叹息),许多探戈表演的最爱,融合了如诗的优美,并在加快的速度中留下经典的结尾。他曾说:“你也许不能理解探戈:无论你是否能感觉到,我都无法确切地定义探戈。对我而言,探戈是心灵的悸动,是久居的街道,是似曾相识的眼眸,是真挚情感谱写的风尚乐曲,几乎令你难以言述。”

  (5)侯莫罗.曼兹Homero Manzi(1907年12月1日—1951年5月3日):阿根廷著名的探戈词作者,年轻时就对文学和探戈产生了兴趣,后来做了文学和西班牙语教授,因为政治原因,被剥夺了教授身份,他决定献身艺术。1935年开始创作探戈歌词,一生成绩显著,影响很大。

  (6)马雷夏尔:Maurice Marechal(1892~1964)出生于法国,大提琴演奏家。马雷夏尔的演奏以音色为契机,对作品的内心世界、外在表现等所有方面都极尽法国式的色彩,如同把蒂博的小提前改换成大提琴一般,几乎所有的音符都被他细心地捕捉,可以聆听出飘逸在其中的纤细婉美的极致。   而且,多数法国作品的独家演绎和解释权都由他那洗练的情绪释放出来。除拉威尔之外,德彪西、米约、普朗克、坦斯曼等等一流的作曲家都有题献给他的作品,但却是由于他的演奏才确立了这些曲目的价值。   1935年年初访日之时,马雷夏尔已有多张法国录音的唱片,所以听众对其抱有极高的期待,但他没有辜负那些期待并呈现了完美的演奏。他总是将面部朝向琴侧,呈现出沉醉在自己酿成的音乐美酒里一般的独特的姿势,上半身永远笔直,精确无比的左手技巧总能若无其事地将曲目完美地奏出而且几无差错,令人惊叹不已。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news/351108/

相关阅读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为您推荐
  •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汉语词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随笔(essay),即随手笔录,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仅供参
  •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廉洁教育进校园,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师进行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总结的良好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教育(jiàoyù),汉语词语,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笔记”是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为其特色,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