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中的自己】镜子中的女人读后感10篇


热门资讯 2020-08-06 12:19:49 热门资讯
[摘要]《镜子中的女人》是一本由(法)埃里克-艾玛·纽埃尔·施密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 8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镜子中的 读后感

【www.anne5.com--热门资讯】

镜子中的女人读后感10篇

  《镜子中的女人》是一本由(法)埃里克-艾玛·纽埃尔·施密特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0元,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镜子中的女人》读后感(一):解放就是选择权与自由感

  这篇《镜子里的女人》书评是应邀而写。拖了很久,也写了好几个版本,总是不尽人意。因为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想表达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阳春白雪地想浅谈一下草根“女权主义”,下里巴也想谈谈现代女人的生活方式。最后决定,谈一谈纯粹的感觉。

  这本书的故事其实很简单,小说讲述了三个时代三个不同女人的命运:文艺复兴时期的女人安娜在婚礼当天被窗外的明媚春光吸引,不顾一切逃进了森林深处,过起与草木野兽为伴的生活。她摒弃了所谓的金龟婿,觉得嫁人生子无法使她达到心灵的平和,她骨子里是一个修女,能够倾听到上帝的声音。而二十世纪初的汉娜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简直可以在任何一个读者的身边找到活生生的例子,一个女人,拥有令人羡慕的一切——财富、美貌、完美的婚姻,但是她感觉自己就像一台生育机器,她在焦虑和欣喜中发现自己怀孕了,可是到临产时却发现其实是个弥天大谎。最后一个女人,二十一世纪初的好莱坞女明星安妮。她有才华,是好莱坞明星。但是,她酗酒、吸毒、滥交,缺少安全感,心灵总是不得安宁。这三个女人的结局,都无法用喜剧或者悲伤来决定。

  这本书其实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巨大的问题:女人究竟有没有命运?女人除了在婚姻模式之外,是否可以找到自我实现?

  我想先讲一个很通俗的故事。自从结婚后,我就自动被晋升为婚姻介绍人,似乎这就是已婚女人的宿命。你结婚了所以你就应该替身边单身的人张罗。这让我觉得是很悲哀的一件事情,让我感觉到我们的大环境依然如此狭隘,如果《傲慢与偏见》里的名言“再有钱的男人也需要一个妻子”,那么我们这个时代就是把所有单身人士都逼到结婚的群体里去,但是又没有提供教育机会,在年轻的时候给他们树立良好的婚恋择偶观。所以,当下只要不是前卫到内裤穿在外面的女人都在纠结形式上的嫁与不嫁。别跟我提国外,也别跟我别拿国籍说事,国籍怎不是问题,活得滋润开阔而且思想超前的老女人大部分坐标不在国内。如果养儿有人管大病全报销的发达国家,谁还需要在30岁之前嫁人还是别嫁人纠结。国内催一个人嫁人,只用说“以后你老死在家里没人知道”。保障的缺失,让传统中国婚姻永远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制度,婚姻变成了“我们都只有一半翅膀拥抱才能飞翔”,所以抵御这种社会制度太需要勇气与能力了——问题来了。女人是否可以抵御,或是如何抵御,抵御之后,谁保障你的未来。

  最近推荐一个帖子,那就是当一般家庭的你花光几百万留学回来之后,是否甘愿回到二三线城市?这对女人而言更是考验,经历了那么多教育,你是否甘愿依然走上结婚生子的道路?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的婴儿的母亲,像我们这个时代的母亲一样容易在半夜的喂奶瞬间,望着窗外的黑夜产生一种悲观和绝望的心境。知识越多,越敏感,越脆弱,越感伤,对那个“自我”越难以放弃难以割舍难以忘却。她们一边奶娃一边问自己,受过那么多教育,到头来依然是这样吗?我们真的不能永久地顶起半边天吗?读过书的全职太太,与没读过书的全职太太,区别不过是,同样的人生,同样的喂奶瞬间,有不同的敏感心境。

  小说里的安娜,勇敢地逃开了,是因为她真正倾听到了上帝的声音。她觉得她要做的事情,远远比嫁人生子来得有意义,这就像《傲骨贤妻》里的戴安,她找到了除开丈夫与家庭之外的朝奉对象。而汉娜在我看来是悲哀的。她虽然寻找到了自己的精神皈依所在,但是最后却不得善终,而且用的是一种很极端的手段——偷情。在偷情中找到自己的自由。而安妮,似乎也只能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这让我想到很多傲慢的,高举单身主义大旗的女性朋友,这其中分为两类。第一类,受过高等教育,有彻头彻尾地不分性别的人生追求,她们或是从事着文职或是像男人一样在工地上奔波,她们真正找到工作的乐趣,实现完全的经济独立,懂得珍重自我,并享受男女平等所带来的便利。她们不追问情人的去向,享受性不需要承诺,也无所谓自己的年龄,也不在乎自己爬得很高会吓跑男人,她们的人生是主宰的,是有责任承担的,是缴纳税金与创造价值的。她们也许也结婚,但是,她们不觉得这是人生的救命稻草。她们在人格上和男人完全平等,是彻头彻尾新女性,国际范儿纯娘们。

  另一类就差很多了,她们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深觉这个婚姻制度束缚了女人的发展与前途,也不是觉得婚姻耽误她们找到最好的价值,她们不想结婚的原因就是逃避承担婚姻里那么多的责任与义务。而在义务之外,她们又没有寻找到自己真正想要为之奋斗的权利,又没有找到纯粹的单身的乐趣。就像小说里的《汉娜》,她之所以喜欢收集玻璃球,是因为玻璃球里的景象都是静止的。永远不会变化,也永远不会带给她因变化而出现的未知恐惧感。她需要掌控,所以,拒绝改变,拒绝成为一个母亲与妻子。在现实生活里,这种女人是伪单身主义者,她们的单身主义就是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不用操心永远做家里的公主就是她不愿意打破的玻璃球。而一旦到了年龄,出现紧迫感,或是出现所谓的完美男人提供给她不用承担太多辛苦的富太太生活,她们就会像狼一样扑上去。此时此刻,人格,修养,性格,价值观,都不会是她考虑的对象——能嫁出去就算,至于是否幸福,无下文。

  第一类女人很可爱,第二类女人很可怕。然而最可怕的不是第二类。而是年轻的时候谁都以为自己是第一类女人,后来年纪大了才发现自己是第二类!开始心慌,完了,这其中就出现了赚了钱开宝马的女人也开始到处愁嫁漫漫相亲路,因为她抵御不了孤独;三字出头的博士生要隐瞒自己的学历生怕嫁不出去,因为她扛不住巨大的舆论压力。所以说如果高等教育带给我们的就是无头苍蝇似的依然在相亲道路上扮矮,因为年龄问题以适应身边那个不够优秀的男人,那女人还是不要读书好了。问题最可气的是,造成这样的局面,还多半因为后一类的女人自己不争气。她们总是害怕,害怕剩下,害怕被甩。所以男人就肆无忌惮了。

  她们也只能害怕。因为自己没有去努力铸造命运的城墙。她们的内心,没有人格独立的护栏。

  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东,昔年班花一夜变豆腐渣。很多女人在最适合嫁人的年纪高傲孤僻举单身主义的牌照,却没有拼命追求事业;或是根本一门心思奔事业丝毫不考虑年龄这件事,又在青春逝去的时候一夜想明白了,用没有任何附加值的自身来与花季少女的脸竞争嫁人。还要埋怨男人以貌取人。你让她化妆,她跟你谈她有内涵;你跟她谈内涵,她埋怨男人以貌取人。脑电波不在一路,所以在嫁人这件事上,要求男人不在乎女人的脸,就像要求狮子不吃肉。文明社会的选择不过在于女人其实不需要用脸讨好狮子也能活下去,只是,她们想讨好了。觉得事到如今幸福只有狮子能给了。

  近三个月,我已经受够了我给介绍的身边无数的单身男女在择偶的期间,男人有套房或者有部车,就趾高气扬;而女人总是像隔这玻璃的KTV小姐一样等着被选。让我真正觉得我们的传统两性世界真是几十年了一点长进也没有,男人或是肤浅,看不上她的年龄或者容貌,女人或是势利,看不上他的房屋面积。然而他们还要继续寻找真爱!永远不认为是自己是哪里出了问题。他用一部不到三十万的车子就完胜她的人格,她却觉得自己的年龄大了被选不上是应该的,真是可惜了她的品格与才华。

  最后,他们谁也看不上谁。然后晚上回到家发微信:这是一个没有爱情的时代。彼此势利,还要彼此埋怨。他们趁着年轻或是资本选一个不合适的妻子/丈夫过日子,然后找一个情人谈共同语言,真他妈太奇怪了。

  婚姻真的是很奇怪的关系。你因什么而结合,就会因反面而伤。只追求真爱,就受经济所迫。只追求物质,就会没有共同语言。最后,就开始怀疑真爱,鄙视钱财。其实,只是你没有玩转而已。真正的聪明人,是有自知之明,并且知道自己的弱点以婚姻关系来抚慰的人。而纯粹的蠢人,是觉得婚姻关系就可以满足所有内心需求的人。

  我只好说:贱男人的傲,有时候是被傻女人的贱给惯出来的。连用一种最通俗的生活方式婚姻都无法彼此认同,我对他们所追求的第一类人格,以及高远的人生理想,表示担忧。最后,这些男人依然继续挑选二十岁的女人。而三十岁的女人,捧着一颗受伤的心混进伪女权主义的队伍里去,走火入魔,变成形式上既没有活出自我,内心也没有抵抗住传统的奇怪的人。

  所以我的观点是,女人当然可以不结婚。问题是,要抵御婚姻,请深深抵御,从骨子里抵御;要坚持单身,要永久坚持,要彻底地坚持。如果这是一场全民女性对婚姻制度的革命,能够为未来的女性争取到结婚有保障不结婚没人催的大氛围,当然必将牺牲几代女性的幸福,那就取决于你有没有伟大到为了全民的革命,甘做一块试验的砖头了。

  耳边永远是女人在问,男权强势怎么破。年龄紧迫怎么破。敌不过全民婚姻怎么破。答案就是:所谓的人与人的平等,不过是因为无求于他,无期待于他,他给的任何东西女人都可以自己赚到。最重要的,国家和社会能提供赚到的机会,不压抑机会,这就是我理解的女性解放的内涵。

  我认为的一个真正文明开放和包容的社会,是让女性有选择的权利,而且她们的选择能够得到尊重保障。让选择做完美而纯粹的新女性有自己的视野与自由,不再在她们奋力追求自我的时候,有人把橡皮筋套在她们脖子上拉回家庭。就让她们去闯,让她们活出自我,她们顶得住压力,赚得到钱,耐得住寂寞,找得到追求,从不为男人所困。而那些热爱传统生活的家庭主妇,让她们值得起腰板,说得起硬话,有退路有谋略。这个社会,既不鄙视“剩下来的老女人”,也不鄙视“拖家带口的老女人”,我们老女人就赢了。

  如此这般,女人就不需要用上坟的心情去相亲,那只是你选择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坚守自己的价值观,面对着依然不完善的社会现实。更不需要用上坟的心情去劝别人不要结婚,女人结婚不结婚,从来不是她生活得好与不好的标准。安娜完全可以一生侍奉她的上帝不用被迫相亲;汉娜不必在偷情里找到自由;安妮不用活在虚幻与浮夸的世界里也能找到平和感和自我。这就是文明新社会的女性。

  如果罗素所说:支持生活的三大动力就是指对知识的渴求,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对人类痛苦痛彻肺腑的怜悯。那么接下来几十年支撑女人争取权利的三大动力就是:一、让年龄择偶观滚蛋,二十七岁的男人还看不上二十七岁的女人绝对是惯出来的;二、你嫁你的人,我侍奉我的上帝三、上课前给我一个小时时间化妆接受,但是是化给自己看的,不是为讨好你。可这些话,不是所有女人都能懂,也不是所有女人都敢接受的。这就叫:悟性。

  若有命运,悟性决定命运。

  《镜子中的女人》读后感(二):法国女人进化史

  女人进化史

  不知道法国女人是不是世界上最自由的女人?自我意识足够觉醒,也被异性充分尊重,甚至有点到宠溺的程度,最可贵处就在于,法国男人是出于真心,而不是男权式的优越感作祟。这从他们的文学、影视作品中屡见不鲜。女人或骄傲或神经质的奔来跑去,男人则带着怯怯的笑,尾随其后,或者,至少打个平手。

  《镜子中的女人》即是法国最著名的女性主题小说之一。有着大跨度的史诗感,仿佛是在慢慢讲述着法国女人之所以成为今天法国女人的样子要走过多少坎坷路程。

  文艺复兴时期,安娜在婚礼当天被窗外的“明媚春光”吸引,不顾一切逃进了森林深处,过起与草木野兽为伴的生活。在那个时代,对一个爱自然万物胜过爱男人的女人来说,还是过于超前了。借由宗教、哲学与诗歌,她不过得到片刻安宁,最终依然被当成女巫处死。

  二十世纪初,汉娜拥有令人羡慕的一切——美貌、财富、完美的婚姻——可她只有在疯狂收集玻璃球时才感到幸福。借由心理学,汉娜终于勇敢的离开了别人艳慕的环境,走向清贫独立的生活,她的境遇似乎比安娜好些,至少得到朋友们的理解。

  二十一世纪,好莱坞明星安妮酗酒、飙车、吸毒、滥交,这个看似最自由的女人,却被利益巨大的链条紧锁,只能用最堕落的方式阻止自己思考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因为似乎她已经拥有了一切……

  二十世纪的汉娜偶然获悉了文艺复兴时期安娜的故事,仿佛找到了精神姐妹,她撰写了安娜的传记。这传记最终变成剧本,摆在了二十一世纪安妮的面前。安妮同样被感染,决定出演汉娜笔下的安娜,因为她觉得她们仿佛是同一个人!

  安娜、汉娜、安妮,不同时空之下,却有着一贯的精神内核,使她们的命运如此相似,却又截然不同。

  本书作者有个悠长的名字:埃里克-艾玛纽埃尔•施密特。法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1960 年出生于法国里昂,曾就读于音乐戏剧学院,拥有法国高等师范学院哲学博士学位。他深受哲学家狄德罗的影响,作品继承了法兰西文学与哲学融会的传统,充满了对生命、宗教、人性等的追问,在艺术与畅销之间达到了一种美妙的平衡。怪不得本书中的安娜在哲学加宗教的对话里能那么侃侃而谈、言简意赅。

  施密特的作品还有《访客》、《利己教派》、《纪念天使协奏曲》、《无法增重的相扑手》、《最后十二天的生命之旅》、《来自巴格达的尤利西斯》和《诺亚的孩子》等,被译成40多种语言,与《小王子》《圣经》一起入选法国《读书》杂志“改变一生的书籍”书单,戏剧也在50多个国家上演。他还荣获过龚古尔短篇小说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莫里哀戏剧奖。是当代法语作家中读者最广、作品被改编次数最多的作家之一。

  其实,施密特的《镜子中的女人》并不是一部女权小说,书里甚至没有什么抗争的痕迹。有的只是按照本心追求自由的想法,和一步步去实践的勇气。所以也可以说它是部人的进化史,只不过这一段碰巧是由女性来演绎罢了。

  《镜子中的女人》读后感(三):塞纳河浪花x 评论此书

  在《镜子中的女人》这部小说的中文版还没有出来时,我就在埃里克-艾玛努尔·施米特的个人网站上关注过它,法文的原版书太贵,在国内也不容易得到。所以当我收到这本崭新的中译本时非常高兴,花了二天时间,很认真地把这位重要的法国当代作家的长篇小说《镜子中的女人》中文版读完了。很诚实地说,如果我是一个初次接触施米特作品的人,我一定会觉得这是一本出色和颇具深度的小说。不过我可说是施米特多年的粉丝,相比起他以前的作品,我对这部小说有点小失望。

  小说讲述三个时代三个不同女人的命运:安娜生活在十六世纪的比利时小城布鲁日,新婚前夜却逃跑到森林里,因为她觉得结婚、生孩子不该是她要做的事。在森林里,她惊讶地发现她能感知大树的灵魂,能倾听大地的低语。甚至一头孤狼,也成了她隐秘的伙伴。对于上帝,她有一种来自直觉的见解而不是被教化。安娜最后的命运读者可以想见,这里先不剧透。第二个女人汉娜,生活在十九世纪初的维也纳贵族,拥有骄人美貌,继承了大笔遗产和完美婚姻。她拥有感受幸福的一切元素,但她却只在疯狂收集玻璃球的时候才能感到满足。丈夫和丈夫的家族热切渴望她生一个继承人,她在焦虑和欣喜中发现自己怀孕了,可是到临产时却发现原来这只不过是一场误会...(好吧,不能剧透)。这时弗洛伊德的弟子上场了。最后一个女人,二十一世纪初的好莱坞女明星安妮。她有着出色的表演天赋,聚光灯下神采飞扬,在电影界灼手可热。但她真的享受这一切荣耀吗?光环之外的她酗酒、吸毒、滥交,缺少安全感,这又是为了什么?

  这三个女人的命运,在小说最后会聚到一起,彼此映照,这一个就像另一个的镜子。也许书名就来自于此?其实她们的名字都具有象征意义:安娜、汉娜、安妮,原文里的拼写是相当接近的。因此时空相隔的三个女人,最终是同一个人?她们都有一种深刻的感受,感受到自己的与众不同,都渴望逃离外界强加给她们的社会角色。内心真实的自我和外界赋予她们的表像,就如同镜子内外的两个影像。

  现在来说几句埃里克-艾玛努尔·施米特这个法国作家。因为翻译过他的书,也阅读过很多他的原文作品,对他有一点了解。他毕业于法兰西哲学家摇篮之称的巴黎高师,获哲学博士学位。以写剧本成名,酷爱音乐。在沙漠旅行时有一个夜晚迷路被困沙漠,频临死亡之际遇见神迹,死里逃生。他的教育背景和个人经验使他的戏剧或小说充满了对生命、对宗教、对人性的追问,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正如《鼠疫》的作者加缪认为的那样,一个文学家必须同时是哲学家。这种将文学和哲学融会起来的传统,正是法兰西哲学和文学的独特魅力,施米特显然秉承了这种传统。评论家称他是人道主义者,他的作品经常涉及爱情、友谊、疾病、死亡等宏大而深刻的主题。幸运的是他是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的小说在深刻的同时,不缺精彩情节和悬念,富有戏剧张力。他的一些中短篇小说如《奥斯卡与玫瑰夫人》、《诺亚的孩子》、《我们都是奥黛特》《天使协奏曲》等,小说的结尾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而他的长篇小说《当我是一件艺术品》、《la part de l"autre》等展现了他惊人的想象力。

  回到这本《镜子中的女人》,感觉施密特在尝试用一种不同以往的叙述方式来讲述这三个女人的故事。三个故事平行穿插推进,弱化了情节和悬念,更多关注人物命运的变迁和时空穿越。 虽然这种平行叙述和书信体他在《la part de l"autre》及《奥斯卡与玫瑰夫人》中已有运用,但这次把二者结合起来。比起前两本书,我个人觉得他的这次尝试不算很成功,少了他以往作品中的那种流畅、从容、幽默和出人意外的惊喜,多少有点程式化和呆板的感觉。这种感觉也有可能来自文本转换的关系。因为有些语言上的就精妙之处和与文化背景相关的幽默感,确实难以用另外一种语言转达出来,再好的翻译也无能为力。但诸如中世纪的宗教裁判,维也纳和弗洛伊德,好莱坞的酒精、毒品等这样的套路由施米特写来,让他的老读者多少有些失望。有趣的是当我翻阅法国亚马逊网站下的书评,大呼精彩的,通常是第一次阅读施米特的读者,表示失望的多半读过他的其它小说。作家果然不能把前面的作品写得太好,吊高了读者的期望值,后面的作品就容易遭到吐槽。

  然而哪一位作家能一直保持巅峰状态?对于大部分初读施米特的中国读者来说,这本书足以在网上或实体书店铺天盖地的小说堆中,占有一席之地。而随着埃里克-艾玛努尔· 施米特更多作品被译介到中国,这位谦逊、温和、乐观处事和温暖人心的法国作家,一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中国读者关注。

  《镜子中的女人》读后感(四):每个女人都是一朵自由行走的镜中花

  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小说。毫无牵连的不同时空中三个女人却有着相似的命运。不得不让人感叹,流逝的是岁月,而不变的情和事则恒然,或许这就是情之为情的奥秘之处。

  就如《乱世佳人》《罗马假日》《魂断蓝桥》的桥段似乎早就为女人的情和事规划了不同的归宿,但直到网络满天飞的现在,这种归宿似乎还在或隐或现地展露。幸福的都是相同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或许,也可以说幸福的人和不幸的人都各有各的幸福和不幸。这本小说,还可以绕有兴趣地按照三个女人各自发展的经历来阅读,也就等于可以成为三本有意思的小说。这样一种有意思的情节设计如镜中的女人般令人神往。

  女人如花,娇艳、美丽;女人如镜,脆弱、易碎。所以,女人需要呵护,在女人看来,男人大多是忘恩负义、见异思迁的薄情郎。上帝的确是神奇的,在造了男人之后,一定要造女人出来,于是,世间就开始在男女的分离结合中灿然。安娜、汉娜和安妮的故事恰是这灿然故事的缩影。或许,安娜、汉娜和安妮的故事还不止于为情为爱所困,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现实、生活的反思更是让小说上升到了一个层次,并不是简单地为情说情。

  安娜对婚姻的逃避,在森林中与狼的和平相处,被乡里邻间演绎为是一段神话,人与自然万物的坦然相处或许也正是作者所向往的神话;汉娜书信中透露的孤独、心碎甚至绝望也是一种对现实的抗争;而生活于当下的安妮更是把这种抗争和绝望推演到了极致,在酗酒、飙车、吸毒、滥交疯狂中浑浑噩噩。只是这三个各有所需的女人心中也很清楚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其实,她们所需要的并不完全是外在的繁华与奢侈,或许内心真正的宁静才是她们所需。把命照看好,就是要享受生命的单纯,珍惜平凡的生活;把心安顿好,就是要积累灵魂的财富,注重内在的生活。而事实上,大多的人都会在心里自建一座牢房,自己扮演狱卒和囚犯。也许,大多的人都很难分清楚,是不是生活在镜子中。

  “安娜微微铮着双眼,观望这个与人类社会不同的世界。一个真实的世界。就在城市让土地窒息在铺路石板想,压垮在它的房屋下的同时,森林却使土地繁荣昌盛。”

  汉娜“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我地位很高,人家爱我,要我,我住在宫殿里,被带进了维也纳最好的社会;每时每刻,我都要强迫自己相信我的健康状况极佳,我吃得很好,我交往的都是很有趣的人,在这个帝国的首都,我只要去歌剧院、音乐厅、戏院、画廊,就能接触到人类天才的产物。每天晚上,我细细观望入睡的丈夫美好的身躯,反复对自己说,十个奥地利女人中有九个想抢夺我的位置。然而,虽说我每日三省,我信奉意志论,可我还是失败了。 我很幸福,我知道,可我感觉不到。”

  安妮“她发现自己犯下了一个大错:她生活中并没有两个男人——一个用于肉体,一个用于精神,她与两个男人交往,因为她不知道,只有一个能算数。”

  三个女人如此坦诚心扉的话何尝不是现代很多人的心声?或许,对于女人和所有人来说,人生首先要是望远镜,看远;再就是显微镜,看细;接下来是放大镜,看透;其次是太阳镜,看淡;最后是哈哈镜,笑看生活。这有点像三毛在《自爱而不自怜》所言:“请你,担负起对自己的责任来,不但是活着就算了,更要活得热烈而起劲,不要懦弱,更不要别人太多的指引。每一天,活得踏实,将份内的工作,做得尽自己能力之内的完美,就无愧于天地。”的确,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这样,女人就幸福了,男人们何尝不是如此?

  《镜子中的女人》读后感(五):镜中人

  安娜、汉娜、安妮在不同的时期有着属于自己的命运,但她们的命运又仿若在不同的时空中交织在一起,看似不同却又相似。

  安娜被被大自然吸引,汉娜虽拥有了在当时颇受羡慕的一切她却在收集玻璃球时感到幸福,安妮拥有众人羡慕的财富是受众人喜爱的明星但她酗酒、飚车、吸毒、滥交,只为逃避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书名叫镜子中的女人,当书中之人在照镜子时却对镜中的人感到陌生这个女人是谁,所以这也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是现实与自我冲撞的过程。

  当镜中出现自己的形象时我们会感到陌生么?当看到自己是会有不认识的感觉么?

  是满足时代赋予女性的要求还是遵循自己脚步寻找自我呢?汉娜最终逃离这一切,去过自己所想要的或者符合自己心中的生活。安妮最终找到了自己,安娜自始至终都在与自己拥抱。自此三者好像融为了一个人。

  书中的人物在现实与自我之间挣扎,是镜中的女人还是内心的那个我,在现在社会当中女性同样如书中人物那般感到挣扎,但安妮最终认出了自己通过真实的自己在生活、在工作中体现了,这一切并不是不可调和的,当我们最终认出了我们真实的自我并确立了自己真实想要的同样可以和现实和解。

  当我们并没有看见自己时,也许 我们会感到“生活在别处”。

  《镜子中的女人》读后感(六):泯然众人

  圣布鲁日的安娜,维也纳的汉娜,好莱坞的安妮。这样看来,是毫无关联的三个短语。文艺复兴时期,安娜在婚礼当天被窗外的明媚春光吸引,不顾一切逃进了森林深处。二十世纪初,汉娜拥有令人羡慕的一切——财富、美貌、完美的婚姻——可她只有在疯狂收集玻璃球时才感到幸福。二十一世纪,好莱坞明星安妮酗酒、飙车、吸毒、滥交,只想在疯狂过后,不再问自己: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偶然的机会使汉娜得到了有关安娜的记载,她找到了她的精神姐妹,或者,安娜就是她。她撰写了安娜的传记。红极一时的安妮,在挑选剧本时被汉娜的后人根据汉娜的遗作撰写的安娜的故事所感动,决定出演安娜,因为她觉得安娜就是她。

  不同时空中,三个人有着相同的精神底蕴。说有什么轮回太玄妙,只是有一类人有着比寻常人更多的敏锐和擅感。她们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足或是出了错,于是不停用各自的方式探索和追寻。这种敏感是“多余”的东西,大多数人将其摒弃变得麻木,以求在人群中随大流的生活。三人在各自的时代格格不入,甚至还走向了悲剧的结局。因此也不知这让人苦苦挣扎又屡屡放弃的勇气,到底是否值得歌颂。她们既迷失方向,又十分清醒。虽然脆弱,却在抗争。

  圣布鲁日的童贞女,当她被绑在行刑柱上的时候,她光芒四射。她平静的身体散发出闻所未闻的思想:它说,她爱生命,她像爱欢乐一样爱痛苦,她不怕恐惧,她也爱死亡。

  《镜子中的女人》读后感(七):内心的追逐

  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在迷茫中找到了心灵的方向,世俗所规定的道路不应该束缚我们追逐内心幸福的脚步,永远跟着自己的心走,不被物质,权力,地位所诱惑,做一个思想独立的女性。

  安娜的故事让我一直想起看过的一部电影---《圣女贞德》,贞德和安娜同处于文艺复兴时期,教会统治着整个欧洲世界,她们俩个最终都是以异端的身份被教会烧死的,两个人都仿佛被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支配着,实际上是自己内心的一种渴望,跟着自己的心走,不屈服于权力和胁迫,都很喜欢。

  《镜子中的女人》读后感(八):找寻自己

  对于我这个感悟能力有限的银来说,介个还是老外的文学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迅速的在豆豆上看了一个作家写的书评,书评中的内容一直伴着我读了一半,感觉此位作家只是找了一个点。这本书的情节是很吸引我,三个女主人公生活在不同的年代,却有着相同的心,无法用词语来形容它,“上帝”“无意识”。。。

  这个不管是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2013往后的我们,都会有的那种内心的平静,自己用什么来做到身体与灵魂一致。

  不知道别人会不会有这样的感受但是我自己清楚地晓得某时我是很纯碎的快乐,平静,吃饭,睡觉,洗澡,拖地,整理衣柜,挑选我中意的衣服,很朋友打电话,和男朋友闹嗑。

  心里慌不讨厌现在的生活到没有理由与勇气去追求自己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的生活,原来我一直都不是自己。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news/341256/

相关阅读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为您推荐
  •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汉语词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随笔(essay),即随手笔录,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仅供参
  •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廉洁教育进校园,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师进行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总结的良好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教育(jiàoyù),汉语词语,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笔记”是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为其特色,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