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秩序的起源读后感_政治秩序的起源读后感10篇


热门资讯 2020-08-06 08:08:13 热门资讯
[摘要]《政治秩序的起源》是一本由[美]弗朗西斯·福山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 00元,页数:5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秩序的起 读后感

【www.anne5.com--热门资讯】

政治秩序的起源读后感10篇

  《政治秩序的起源》是一本由[美]弗朗西斯·福山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5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政治秩序的起源》读后感(一):现代民主制形成的三要素:国家、法制、责任制政府

  为什么强大的国家、法治和负责制政府三者缺一不可?福山给出的解释是任何一部分的缺失都可能导致政治衰败。在福山看来,政治衰败就是制度与外部环境在变化频率上的脱节 。具体而言,中国首先发展了强大的国家,并建立了非人格化管理的政府,但是缺乏法治的制衡,唯一对于皇帝产生制约的仅仅是道德上的要求。国家的过度膨胀压缩了社会的发展,政府是对统治者负责而不对人民负责,所以政治衰败不可避免,统治形式也是专制主义的。印度与中国相反,首先确立了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婆罗门教和后来的印度教把这种等级划分神圣化,最后形成了种姓制度。社会的过度发展形成众多的自治体,每个自治体实行不同的法律,印度历史上的统一的王朝没有试图去改变这种文化多元的状况,因为其自身存在的合法性就在于维护瓦尔纳制度。这种分裂的局面直到英国人的殖民征服才得以改变,印度今天虽然被看做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印度式的民主与美拉尼西亚式的部落制民主 并无二致。阿拉伯国家依靠统一的精神力量——伊斯兰教和成功的管理制度——马穆鲁克制成功地征服了大片地区,但是它没能成功遏制家族式政治的复辟,由于缺乏可持续的、正统的继承原则,内部为争夺政治继承权的斗争使得国家分崩离析。

  法国大革命前存在的各式各样的古代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一个国家无论是靠外部掠夺还是内部压榨都很难避免陷入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人口陷阱”表现在政治上就是王朝的周期兴衰。超越马尔萨斯式的社会的关键在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由于技术改进而产生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特征。技术发展和经济模式转变的前提是凝聚的国家和良好的法制保障,所以建立强大的国家、健全的法制和责任制政府三者都必不可少。

  福山在本书中提出的现代民主制三要素:强大的国家、法制和责任制政府看似有些历史决定论的意味。福山本人认为这是误解,他解释道“能把优势带给社会的制度,总是被他人复制和改进;知识和制度的跨社会交汇,伴随着历史的始终” 。各个国家的制度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适应当地情况最好的制度,不内在地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差异在于在面对某种特殊情况,诸如战争、灾荒、人口增长等,能不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政策避免政治衰败。我认为福山提出的观点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新的历史决定论,而是应该看作是解释现代民主制出现的一种新的解释。这种新的解释的对象是马尔萨斯式的社会,换言之是经济粗放发展的社会,当工业革命发生,改变了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时,这套解释未必适用。我们经常无意识地把西方国家的民主看作是成功民主制的典范,但事实上西方的民主制是建立在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版。书中开头提到的“第三波民主化”的倒退证明了这一点,正如福山所说“民主在世界各地未能得到巩固的原因,与其说是思想本身的呼吁不够,倒不如说是物质和社会条件的缺席,无法促使负责制政府的出现” 。

  《政治秩序的起源》读后感(二):政治秩序的起源——通俗娱乐版

  总有些时候,烦闷是莫名其妙的。人们会试着用各种方式进行排解。无论是打游戏,打球,或者更流行的打炮打飞机什么的。用喧哗和吵闹,掩盖内心的虚妄。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朴实的文字要比俏皮的难得。当然我也不想骗我自己。把认真学术的文章翻译成通俗娱乐大白话,就是我现在所思所想。这就是文字记录的好处。多年过去以后,重新翻看这篇文章,或许会笑话自己的幼稚和浮躁吧。

  第一部分 国家之前

  老外就喜欢讲究个民主,于是出现了一个组织叫“自由之家”,评价你的国家自由不自由,民主不民主。反正他们自称是非政府机构,各种量化考评得出的结论,绝不会因某些主观的或者受胁迫的原因改变结论。他们的结论是,世界人民都喜欢民主,1970年时全世界够格自由国家的就只有可怜的45个。闹革命的、军队掌权的、土著国王的统统不算。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暴涨到120多个。这就叫“第三波民主化”。

  民主国家人民都能落着好,吃得饱睡得香,看哪个当领导的不爽就可以踢他的屁股。可是呢,21世纪开始,民主衰退了,好多以前民主的国家,现在又不玩民主了。这是咋回事捏?

  同志们表示焦虑啊!

  你看俄罗斯那疙瘩,简直是逆转,是颠覆,操纵选举,不让电视台好好说话,普京老梅轮流二人转十好几年,梅妻鹤子的。还有跟俄罗斯沾边的前苏联的一些小国家,人家不颠覆,暧昧着,既不是完全民主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比如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神马神马斯坦。还有的,搞民主之前说,民主以后有肉吃!然后大家都同意民主。结果民主完了以后大伙发现,这日子过得还不如不民主的那些地方舒坦。比如印度人民的心中一直在骂娘,他们觉得自己民主啊先进啊,但是为嘛跟野蛮独裁的中国比,道路不如人家宽,水坝不如人家高?民主半天全都被高层搞腐败了。还有最民主的民主国家标杆——鹰酱——一天到晚经济危机。金融机构就是扯皮,政府想调节,不让,敢调节就是不民主,要高举民主大旗不动摇,坚信民主道路的主义正确性!

  ===============2016.1.17 分割线==========================================

  《政治秩序的起源》读后感(三):Evan R. Goldstein对福山的访谈

  989年,福山以一部《历史的终结》,爆得大名,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无数的读者和粉丝。而今,20年磨一剑,福山又一本力作,《政治秩序诸起源》出版了。无论在内容上还是深度上,这本新书都完美的超越了前者。20年之后,福山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又实现了那些新的超越呢?请看Evan R. Goldstein对福山的访谈。

  Well Beyond the End of History

  y Evan R. Goldstein

  After two decades in Washington, Francis Fukuyama joined Stanford University last year.

  在华盛顿待了有20年之后,弗兰西斯·福山于去年加入了斯坦福大学。

  Francis Fukuyama has been accused of many things—triumphalism, utopianism, warmongering—but never a lack of ambition. True to form, his new book,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doesn"t limit itself to the whole of human history. Rather, it begins in prehuman times and concludes on the eve of the American and French Revolutions. Along the way, Fukuyama mines the fields of anthropology, archaeology, biology,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economics, and, of course, political science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 establish a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nd that"s just Volume One. The next installment, not due for several years, will bring the story up to the present. At the center of the project is a fundamental question: Why do some states succeed while others collapse?

  必胜信念、乌托邦理想和战争狂热,使得弗兰西斯·福山在许多事情上受到指责,但他从不缺少雄心抱负。一如既往,他的新著作,《政治秩序诸起源》(法勒、施特劳斯和吉鲁),也不会只限制在人类全部历史的范围内。更准确的说,它开始于人类出现以前的时代,结束于美国和法国革命的前夕。随着时间的推移,福山广泛涉猎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进化心理学、经济学,自然还有政治科学和国际关系学等领域,以建立一整套框架体系来理解政治制度的进化。这些还只是全书的第一卷,用不了几年,等书的下一部分完成后,就会将故事展现到现在。这项课题主要集中于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为什么有些国家获得了成功而另一些则失败了?

  "I proposed it as a three-volume work, but the publisher balked," the author says matter-of-factly. He"s on the phone from his office at Stanford University, where he relocated last year after two decades in Washington, most recently a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s Paul H. Nitze 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 The reasons for the move were largely personal, he says. He had never intended to stay in Washington so long. His arrival, in 1989, coincided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End of History," an essay—later a book—that rocketed him into the orbit of intellectual celebrity. His argument—that the war of ideas is over, and Western-style liberal democracy has triumphed, "marking the end point of mankind"s ideological evolution"—neatly captured the emerging zeitgeist of the post-cold-war world. Cue the lucrative book deals, tenured positions, political appointments, and packed lecture halls—all of which conspired to keep him in Washington.

  “我本打算写成三卷本的著作,但是出版商犹豫了。”本书的作者诚恳地说,此刻他正在斯坦福大学自己的办公室内通过电话接受采访。在华盛顿生活了20年之后,福山选择定居在这里。最近他经常出现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保罗·H·尼采高等国际研究学院。他说,这次搬家主要是个人原因,他原本没打算在华盛顿住那么长。1989年,他来到华盛顿时,正好《历史的终结》也出版了。这原本是篇论文,后来变成一本书,使他跻身于知识界的名人行列。书中的观点:意识领域的战争已经结束,西方形态的自由民主获得了最终胜利,“标志了人类意识形态进化的终点。”这一观点极好的抓住了冷战后世界涌现的时代精神。获利丰厚的图书合同、大学终身教授职位、政治上的任命、和源源不断的讲座邀请,这一切都使他留在了华盛顿。

  The move to Palo Alto, however, also reflects Fukuyama"s growing interest in ancient history. "Washington has many people who will tell you what"s going on in Beijing right now, but it"s hard to find someone who can speak intelligently about the Han Dynasty," he says. Stanford seemed like fertile ground for the sort of peripatetic intellectualism on display in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

  然而,搬往帕罗奥图也反映出福山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在持续增长。他说:“华盛顿有很多人能够告诉你北京现在发生了什么,但是却很难找到一个熟悉汉代历史的人。”对于《政治秩序诸起源》一书中所展现出来的几分飘逸的理智主义来说,斯坦福像是一块福地。

  The scope of the book makes it difficult to summarize. At the outset, Fukuyama posits a link between Darwinian natural selection and political evolution. Because human nature has universal, evolved characteristics, he writes, "human politics is subject to certain recurring patterns of behavior across time and across cultures." Biology, he continues, "frames and limits the nature of institutions that are possible."

  这本书视野之开阔,使得很好的概括它变得特别困难。在一开始,福山假定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和政治进化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因为人性具有普遍的进化特性,他写道:“遍及时间和各种文化,人类政治受制于一定的重现行为方式。”他接着写道,生物学“构造和限制了可能的制度性质。”

  He then organizes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to a four-tier taxonomy: Kin-ship-based bands and tribes were followed by the more complex arrangements of chiefdoms and states, in which authority was exerted on the basis of territory, not ancestry. Tribes became possible after the invention of agriculture, which allowed for higher population densities than could be sustained in hunter-gatherer societies. "Human beings were now in contact with one another on a much broader scale," Fukuyama writes, "and this required a very different form of social organization."

  然后,他把政治发展处理为四个层次类型:建立在亲属关系基础之上的群体和部落,紧随其后的是更为复杂的领主序列和国家政权,其权威的施展建立在领土的基础之上,而非世系。农业革命之后,能够比采猎社会维持更高的人口密度,遂使部落得以产生。“现在人类能够在更大的规模上进行交往。”福山写道,“并且这需要一种非常不同的社会组织形式。”

  tate formation is a murkier process. Did tribes voluntarily delegate authority to a powerful ruler? Or did states become necessary when rising populations made land scarce, sparking conflicts that could be resolved only by a strong, centralized authority? The second scenario, Fukuyama suggests, is very likely closer to the truth. The transition to states, he writes, constituted a "huge setback for human freedom" because states tend to be less egalitarian. Tribes were therefore most likely compelled by violence to relinquish their autonomy. One tribe conquered another one. Bureaucracies were established to rule over the vanquished tribe, and a standing army and police force were mustered—in short, the building blocks of modern states. The sociologist Charles Tilly put it best: "War made the state, and the state made war."

  国家的形成是一个不光彩的过程。部落会自愿将权力转交给强大的统治者吗?或者,当人口膨胀使得土地变得稀有,激起的冲突只能靠一个强大而中央集权的政府来解决的时候,国家政权会变得必不可少吗?福山指出,第二种情境非常接近真相。他写道,向国家形态的过渡导致了“对人类自由的极大侵害”,因为国家的建立意味着更少的平等主义。因此,部落极有可能在暴力的威胁下交出自治权。一个部落征服另一个部落。为了统治被征服的部落,必须建立官僚机构、常备军和警察组织——简而言之,现代国家的支撑物。

  In conversation, as in his writings, Fukuyama is cool and understated. His sentences unspool slowly, the words carefully considered. This equanimity is shaken, albeit briefly, when I mention the idea for which he is most famous. "I"ve been trying to move beyond The End of History ever since I wrote the book," Fukuyama says with weary patience. "But no matter what I write, everyone wants to ask me about it.".

  在交谈中,就像在他的作品中一样,福山是一个冷静而言辞谨慎的人。他说地很慢,每个字都仔细斟酌。尽管言辞简短,我仍震惊于他的镇静和安详,当提到使他成名的那些思想时,他颇有些不耐烦地说:“从我写作这部书时起,我就一直试图超越《历史的终结》,但是不论我写了什么,每个人都向我提起它。”

  And no wonder—few of the myriad efforts to interpret the post-cold-war world have so endured, and none has attracted as much attention. When the essay was published, a Washington news vendor reported that the journal in which it appeared was "outselling everything, even the pornography." Frequently described as a rock star, Fukuyama continues to draw large audiences around the world. His thesis, however, has never sat well in certain quarters. Margaret Thatcher supposedly quipped: "End of history? The beginning of nonsense!" More serious was the critique of the political scientist Samuel P. Huntington, who countered with his own vision of a future soaked in conflict between the world"s major cultural groups—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毫不奇怪的是,尽管有极多的人在做解释后冷战世界的努力,但它们极少能够流传下来,没有一个能够获得如此多的关注。当这篇论文出版的时候,一个华盛顿的新闻贩子报道说,登载它的杂志“卖的比什么都好,甚至超过了色情作品。”他也因此经常被形容为巨星人物,并在全世界各地不断获得大量读者和听众。然而,在某些地方,他的观点从未得到过认同。据说玛格丽特·撒切尔曾开玩笑地说:“历史的终结?废话的开始!”更为严重的挑战来自于政治科学大师塞缪尔·P·亨廷顿的批判作品——《文明的冲突》,在这部书中,亨氏构建了一幅正好相反的未来画面:世界主要文化群落之间充满了冲突。

  In the eyes of some, September 11, 2001, vindicated Huntington and exposed Fukuyama"s declaration as, at best, premature. (In fact, Fukuyama never suggested that the "end of history" entailed the cessation of extreme violence or cataclysmic events.) Nevertheless, those familiar with Fukuyama and Huntington only as rivals might do a double take when they open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 and find that it is dedicated to Huntington, who died in 2008. Turns out that the book took shape when Fukuyama, a former student of Huntington"s at Harvard, was asked to write the introduction to a reprint of Huntington"s 1968 classic,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ies, a book that Fukuyama regards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 20th-century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ut when he returned to the text, he says, it felt dated. For starters, there was hardly any mention of religion.

  在有些人看来,2001年的9·11事件证实了亨廷顿的观点,同时也暴露了福山观点的幼稚。(事实上,福山从未指出过“历史的终结”意味着极端暴力和灾难性事件的终止。)不过,当人们打开《政治秩序的起源》并发现这本书是献给亨廷顿(死于2008年)的时候,那些经常把他俩视为对手的人,也许会产生新的看法。作为亨廷顿以前在哈佛大学的学生,福山受邀为其老师在1968年版的经典之作《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的再次出版,写了一篇序言,这样的举动产生了很大的效应。福山曾把这本书当做20世纪国际关系方面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但是当他重览书的文本之后,他说,感觉有些过时了。作为开拓性的著作,里面几乎没有提到宗教。

  "We"ve seen a revival of religion in the world," Fukuyama says, noting that religion has ,played a central role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s well. Early human sociability was limited to face-to-face interactions within close-knit kin groups, and trust didn"t extend beyond a few dozen relatives. Large-scale cooperation didn"t become possible until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beliefs, which allowed trust to transcend kin. And that paved the way for the big faith communities—Christianity, Judaism, Islam, Hinduism—capable of uniting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in collective action.

  “我们已经看到了宗教在世界范围内的复兴,”福山说,并指出,宗教同样在政治制度的历史发展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早期人类社会仅仅限于亲缘关系群体之内在面对面情境中的互动,而且信用关系不会超出几十个亲戚的范围。直到允许信用超出亲缘关系的宗教信仰得到发展以后,人与人之间的大规模的合作才成为可能。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印度教,这些为大的信仰社群的出现铺了平道路的宗教组织,能够团结数以千万计的人民加入到集体行动之中。

  Case in point: the Prophet Muhammad. At the time of his birth, around 570, the Arabian Peninsula had been inhabited by tribal peoples for centuries. Muhammad preached his vision of a single ummah—gaining adherents, conquering others, and eventually uniting central Arabia into a single polity. "There is no clearer illustr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ideas to politics than the emergence of an Arab state under the Prophet Muhammad," Fukuyama writes. "The Arab tribes played an utterly marginal role in world history until that point; it was only Muhammad"s charismatic authority that allowed them to unify and project their power throughout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一个典型的例证:先知穆罕默德。约公元570年,在他出生的时候,部落族群就已经在阿拉伯半岛上定居了好多个世纪。穆罕默德传布他的世界上只存在一个乌玛的观点,并获得了大量的支持者,征服了其他部落,最终把中央阿拉伯地区统一为单一的政治实体。“再也没有比在先知穆罕默德领导下的阿拉伯政权的崛起更能清楚的展示思想对于政治的重要性了,”福山写道,“在此之前,阿拉伯部落在世界历史上只扮演了微不足道的角色,是穆罕默德的超凡的权威促使了他们团结起来并使他们的权力伸展到中东和北非。”

  Fukuyama"s portrayal of religion as a unifying force in history will irk some atheists, for whom religion is at all times a source of intolerance, conflict, and violence. He does concede, however, that religion"s role in the contemporary world is more problematic. Pluralistic societies require religions to coexist in proximity. As a result, he says, "integration today has to be based on shared political values, not deep, religiously rooted cultural beliefs."

  福山有关宗教作为历史上的一种统一力量的描绘将触怒一些无神论者,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宗教一直都是不宽容、冲突和暴力的来源。然而,福山也的确承认,宗教在当今世界所扮演的角色存在更多的问题。多元化的社会要求诸种宗教的共同存在。因此,他说:“今天的全球一体化,必须以共享的政治价值为基础,而不是深奥的根源于宗教的文化信仰。”

  The core of 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 consists of detailed studies of how China, India, the Muslim world, and Europe made the transition from kinship networks and tribes to states. Periodically, however, Fukuyama turns his attention to contemporary America, and the picture he paints isn"t pretty. Noting historical instances of societal collapse—the Mameluke Sultanate in Egypt, the Ming Dynasty in China—he cautions that America might face a similar fate. "Political decay occurs when political systems fail to adjus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he writes, adding that American institutions "may well be headed for a major test of their adaptability."

  《政治秩序的起源》的核心部分对中国、印度、伊斯兰世界和欧洲如何从亲缘网络和部落转换到国家政权的问题进行了精细研究。然而,有时候,福山也会把注意力转移到当下的美国,不过在这方面,他所描绘的前景并不让人喜欢。在提到历史上一些社会崩溃的例子,如马穆鲁克阶层统治下的埃及和中国的明朝,他担心美国也许会面临同样的命运。“当政治体制不能很好的适应改变了的环境之后,就会发生政治窳败。”他写道,进而指出美国的政治制度“也许会恰好遇到一场对其适应性的重大检测。”

  The problem is gridlock. Extreme polarization between conservatives and liberals, the growth of entrenched interest groups, and rising inequality all threaten to und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and legitimacy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 which has been slow to adjust to changing circumstances. "We Americans pride ourselves on our pragmatism, but right now we"re more ideological than the Chinese, who are willing to try all sorts of public policies," Fukuyama tells me. Most significantly, he says, the Chinese experiment with a market economy. "It worked, so they stuck with it."

  堵塞是一个问题。保守派和自由派之间的极端对立、继续增加的牢不可动的既得利益群体和不断增长的不平等,所有这一切都威胁到早已不能快速适应变化了的环境的美国政治体制的有效性和合法性。福山告诉我:“我们美国人对我们自己的实用主义感到骄傲,但是现在我们要比中国人更加意识形态化,而他们则非常乐意尝试各种公共政策。”他指出,更为重要的是,中国人正在尝试市场经济。“它确实管用,因此他们就坚持了下来。”

  In a way, Fukuyama remarks, we"ve become victims of our own success: "Successful institutions are most vulnerable to rigidity because their earlier success makes people complacent." This tendency had the evolutionary value of stabilizing societies. "We"re programmed to believe that tradition is good," but that also means we"re vulnerable to the sort of institutional inertia that undid great societies in the past.

  福山指出,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成为自身成功的受害者,“成功的制度更容易僵化,因为人们会满足于它早期的成功,而不想改变。”这种趋势具有稳定社会的进化价值。“我们习惯的认为传统是好的,”但是这同样也意味着我们更容易受到那种在历史上曾经毁坏掉许多伟大社会的制度惰性的侵害。

  "The danger," Fukuyama warns, is that America"s "situation will continue to worsen over time in the absence of some powerful force that will knock the system off its dysfunctional institutional equilibrium." The assessment is grim, but the famously optimistic Fukuyama is careful to end on an upbeat note: "As the situation gets worse, people will face up to it, and the system will correct itself."

  福山警告道,“危险”的是美国的处境“在缺乏强力介入剔除功能失灵的制度平衡之前,将继续恶化一段时间。”这个评价是非常残酷的,但是作为著名的乐观主义者,福山也谨慎地以一条积极向上的暗示结束本次采访,“随着情况变得越来越糟,人们会勇敢地正视它,体制也会进行自我纠错。”

  《政治秩序的起源》读后感(四):坚定美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在我党的十八大报告里,出现了一个新的提法,叫“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读完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居然也给了我这种感觉,他这本书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坚定美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细想一下,出现这种感觉并不意外。因为福山和我党,虽然在政治立场上南辕北辙、针锋相对,但实际上却出自同一个祖师爷——黑格尔。一般以为福山是亨廷顿、施特劳斯的弟子,这并不错,但只是表象,福山实际上是继承了黑格尔的衣钵,尤其是经科耶夫(Alexandre Kojève)改造过的黑格尔。福山的成名作《历史的终结》,其概念其实就来自科耶夫关于普遍同质化的世界的设想;本书中的“为获得承认而斗争struggle for recognition”则直接来自科耶夫的《黑格尔导读》。另一方面,我党是黑格尔的徒孙自不用说,马克思改造过的黑格尔,同样提出了一个“历史终结”的设想,即没有国家、没有阶级的共产主义世界。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特别强调要“自信”的时候,其实就是特别没自信的时候。福山也是如此,他开宗明义,在第一章讲到“政治的焦虑”: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等国的“民主倒退”;美国的两党扯皮,不能就财政问题达成长期共识;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人们又对自由市场和民主制度对金融风险的控制能力产生了质疑。而同样在2008年,汶川地震、北京奥运会,又好像凸显出我党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就在2008这个节点,我党觉得自己有些摆脱了东欧剧变后的自我怀疑,开始要寻找道路自信;福山觉得自己不能满足于“历史终结”的沾沾自喜,开始慢慢从源头寻找自由民主制的自信。正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了《历史的轨迹: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一样,福山也是要用“历史的轨迹”回答:why liberal democracy works?

  历史最洗脑的地方,不在于隐瞒或歪曲个别历史事件,而是用一套事后诸葛亮般的话语解释体系,把历史包装一番,拿出一个合乎目的、合乎理性的叙事,这正是黑格尔哲学的特点。许多评论家看到福山把中国当成一个重点,在最开始讨论,认为是了不起的多元文化视角,打破了欧洲中心主义,其实谬矣。还有哪本书把中国放在开头?没错,就是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黑格尔把中国最先拿出来,只不过是为了说明中国的哲学是原始、未反思的哲学,需要被”扬弃“。同样,福山把中国最先拿出来,与其说是重视中国,不如说是为了演绎一下黑格尔的三段式。为表明这一点,我们先介绍一下福山认为现代自由民主制要良好运转的三个条件,我称作“福山三件套”:1. the state; 2. the rule of law; 3. accountable government. 然后他开始了三段式演绎:1.中国最早有统一的强力国家,但没有法治和负责政府;2. 印度和伊斯兰国家都有法治,但一个缺少强力国家,一个缺少负责政府。3. 只有英美式的自由民主制,才统一了三个条件,因此是正确的、历史的选择。听着有点耳熟?没错,这就是我们熟悉的高中历史题的翻版:1.为什么戊戌变法失败了?他们没有掌握武装力量,求助袁世凯被出卖;2.为什么洋务运动失败了?他们不是由先进的阶级领导,而是封建地主阶级为维护旧体制;3.为什么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了?他们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提不出马列主义正确的革命纲领。只有中国共产党,是由先进阶级领导、有科学的指导思想、并且掌握武装力量,所以我党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这种糟糕的思维方式,不仅表现在对历史的包装上。福山对生物学、演化心理学的热衷其实也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的特点,就是提供一个筐,啥都往里装,理论无所不能,一切皆能解释。典型的还有《自私的基因》和《枪炮、病菌和钢铁》,前者解释“男人为啥爱出轨”、“小别为何胜新婚”,反正答案只有一个:基因要繁衍。后者更宏大,别说政治秩序的起源了,连人类文明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命运,他都给你解释了(据说是因为草泥马比较不容易驯服)。看这种书,初读能给人“恍然大悟”的感觉,“哦,原来都是基因在搞鬼啊”,“哦,原来都是因为这种气候地理条件啊”。这种令人恍然大悟,解决一切once and for all的宏大理论,我都称之为阴谋论,《货币战争》就是这路子,“哦,原来所有历史,都是货币战争”。福山这本,想必也会给西方读者恍然大悟感“哦,怪不得中国政府中央集权这么严重呢”,但若仔细想想,就会对这种理论框架的粗陋、过分简化而产生不满。就拿我们比较熟悉的中国历史来说,福山提到中国历史,就像拿着一本教科书抄来的,除了满足西方读者既有的刻板印象,提不出什么洞见,甚至还有些疏漏:例如说只有到明代,科举才是平民百姓进入仕途的途径,宋代科举还是由望族掌控,其实宋代科举很平民化。这里表明福山忽略了对宋代的研究,西方、日本很多人认为宋代是一个向现代转变的时代,不但技术发达,而且民间社会也很发达。甚至葛兆光还提出宋朝人有了“民族国家”的概念。总之,这是一个很复杂丰富的历史学问题,但在福山那里就被简化了,变成论证唐宋重复秦汉加强中央集权的论述。有意思的是,福山在前面还提到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五阶段论”是基于对人类学家Lewis Henry Morgan的误解和过分简单化。福山反对马克思,不认为所有人类社会都必然经历线性的五个阶段,比如中国就陷到了一乱一治的循环里,但他的这一结论,同样也是基于对中国历史的误解和过分简单化。

  根据这种解释方式,最终得到的是一个神话体系、信仰体系。但是在社会学领域,神话、信仰也是有用的,就像马克思的神话、希特勒的神话(btw,希特勒也爱用生物学论证雅利安人种的优越性)可以在20世纪产生那么多波澜一样。在西方读者对美国制度开始怀疑的时候,福山适时推出这本书,坚定读者们对美国特色资本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还是非常有用的,温总理都说了嘛,“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

  .s. 有关普遍性:

  第一卷结束在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不是因为出版社催稿,而是福山从黑格尔那儿学来的“普遍性”思维。美国独立、法国大革命是两个重要的象征性事件。美国独立,象征了自由民主制度的普遍性;法国大革命,象征了自由民主思想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世界精神。黑格尔说法国大革命的精神是世界精神,拿破仑就是这精神的代言人,是马背上的世界精神。福山也是如此。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之后,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牵头建立起“神圣同盟”,捍卫君权神授,抵制民主思想。如今,福山对“上合组织”(由他所说民主堕落的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伊朗和只有强力国家没有法治精神的中国组成)恐怕也抱有这种想法:上合组织就是200年后的神圣同盟。

  普遍性的另一个重要年份是1917. 这一年不仅是苏俄成立,完成了布尔什维克革命。而根据革命理论,共产主义不能在一国建成,必须输出革命。1917年还是美国在威尔逊主义下,介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介入一战,根据的原则不再是现实主义的、英国式的“离岸平衡手”,而是根据道德责任输出民主。

  《政治秩序的起源》读后感(五):政治秩序的起源

  探讨人类政治秩序的起源这样的宏大叙事在职业历史学家那里是不多见的。政治史本身是史学的核心议题,然而自从年鉴学派、马克思主义史学等一系列史学流派在上世纪中期的兴起,它也失去了统治地位。在年鉴学派看来,政治更多的属于一种在短时段进行探讨的主题,而政治事件的偶然性也使对政治历史进行系统阐释显得十分困难和尴尬。

  然而,在最近几十年,人们已经开始呼唤政治史的回归。政治史,尤其是政治制度和思想理念的历史可能并非仅仅在短时段可以探讨的问题。正如福山在其著作中所指出的那样,对于人类来说,传统的力量是十分强大而且非理性的,而政治制度本身就是传统的一部分。这一点与新的史学人尝试从政治文化角度重新进行政治史研究是殊途同归了。作为政治学学者,福山的这本著作表现出了相当坚实的史学基础。尽管在对一些历史细节的探讨方面可能还会有一些欠缺,然而这并不影响他的宏观视野以及论述。这也是所有宏大叙事所难以避免,也不应该受苛责的问题。

  在福山看来,政治既不是一种偶然的产物,更不像马克思所声称的那样是经济基础的一种上层结构,政治深深植根于人具备社交性的社会本能之中,是进化的产物(虽然福山在这里使用的政治概念似乎与马克思所谓的政治概念并非完全一致,但他的确指出,人在财产关系诞生前,在群体中就具有某些倾向,比如暴力、比如要追求物质之外的认同)。在探讨国家的最初起源时,福山放弃了过去政治学者经常强调的“自然状态”或是“社会契约”(当然,福山也强调了政治学者看问题的这两个角度是出于逻辑而非历史,并非其缺乏历史知识),而选择以历史学或是社会学的视角,从原始社会的发展来论述国家为何诞生。两种视角的转换最为重要之处在于,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并不认为国家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或普世的存在。福山的选择,使他在开篇便以“底下无数龟”的隐喻说明,政治发展的途径并非总是固定的,而是受到各种要素的影响。

  然而,福山还是首先对现代国家给出了自己的一个定义。他以国家、法治和负责任政府作为现代政治的三个要件,同时分析这三种要件是如何在历史上的生成和发展。在国家建设这个问题上,福山比较了中国、印度、马穆鲁克埃及和奥斯曼土耳其等伊斯兰政权以及基督教欧洲。他指出,中国很早就在国家建设上取得进展,建立了非常完备的官僚体系,战争的作用对这一进程是不可或缺的,然而却时常受到家族制复辟的危险;印度虽然也在战争或是技术革新的帮助下过渡到国家阶段,却由于婆罗门和种姓制度的社会对强力国家组织的抵抗,对文化的垄断等原因始终无法建立有效和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政权通过奴隶或是近卫军的方式解决了家族政治对国家政治的侵蚀,却无法长久维持;而欧洲却由于基督教很早就打破了家族中的关系,强调个人得救而使个人主义很早就得以兴起。事实上,福山一直在利用马尔萨斯世界来解释国家建设,由于国家在这样一个资源与人口不时发生冲突,战争不断的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得以在战争等现实利益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和严密自己的组织。而对于国家建设最大也最为恒久的威胁,来自于政治的家族化。也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国家作为一种严密组织形式的最初诞生,就是一种高效的掠夺机器。掠夺的目标可以是对外,也可以是对内,更多的情况下是二者兼有。但提高这种机器效率的压力使得国家建设自然地向一种超越家族的方向发展。然而,家族的力量并没有简单地离开政治,而是时不时希望重新控制政治的走向。

  第二大要件是法治。福山实际上是通过对欧洲、伊斯兰世界和东方三种政治文明的比较来展开自己的研究。如同绝大多数史家一样,他将西方法治的起源追溯到罗马教会的法治传统中,尤其指出在与世俗权力的争夺之中,教会如何不断发展自己的法律与组织,创造了令国王无法乾纲独断的社会政治共识;而伊斯兰教法的传统却没能得到教会的历史机遇。它在诞生之初就是政教合一的政权中的一部分,而世俗权力很快就可以在其触及不到的领域行使权力;中国的法治则是国家建设的直接产物,基本都是实体法,由于法律本身是政治权力的产物而并不具有更高、更形而上的宗教根源而只能为政治服务。

  第三大要件是负责任政府。在这里,福山将其独独赋予了盎格鲁-萨克森文化,或者说就只赋予了英国。他将负责任政府的诞生视作国家与社会力量角力的结果,通过对法国、西班牙、匈牙利和俄罗斯议会发展过程的对比。指出由社会结构、历史传统、领袖决策共同主导的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角力促成了负责任政府的诞生。这一切的条件恰好非常精确的在孤悬海外,又有着普通法传统的英国合一了。在这一部分中,福山的论述可能更合史学家的胃口,然而,在其论述中是否也难逃一种目的论的导向?他首先将自己的讨论限定在欧洲文化圈内而非像前两个部分那样对不同文明类型进行比较,这是否是一种潜在的前提设定,既只有在这样的文明类型中才有可能诞生出负责任政府。同时,尽管福山声称要回避“辉格史观”而最后探讨英国,他似乎却还是在拿英国的模板去分析其他国家转型的失败。其实,在这一部分更为有益的问题不在于负责任政府为何最早在英国出现(虽然英国内战的确引起了合法性的讨论,但这种讨论似乎在加尔文教中也可以发现,反抗暴君的思想既然在欧陆也可发现,那么洛克和霍布斯的思想在英国内战后出现是否是一种必然?退一步说,启蒙文人在法国对合法性思想的探讨,是否也能说明负责任政府最为根基的观念诸如政府或者国王的统治也需要人民的同意在欧陆也是可以诞生的?),而是分析这种制度如何在欧洲复制和扩展,可能要期待福山在下卷中带给我们更好的解释。

  福山在这本雄心勃勃的著作中承认,政治现代化的路径不是唯一的。这似乎比很多西方学者都更加开明。他用一种历史和文明间双向比较的手法来探究政治秩序的起源,也比传统政治学家要更为开放和宏大。然而,正如笔者在上文指出的那样,福山是否真的能够回避一种目的论式的研究方法?或许在很多具体问题上,福山下意识的又回到了西方的传统观念上。尽管福山向现实作了让步,他依然无法放弃西方政治学的价值追求,而本书的篇幅或者说作者的精力也限制了他更为细致的展现出历史的复杂。

  《政治秩序的起源》读后感(六):政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这本书逻辑清晰(总分总);内容详实,既有代表性国家的历史的纵向阐述,也有各个国家制度对比的横向比较,得出的结论也有许多新颖之处,而且对许多问题持一种开放态度,并没有做过多的臆断。虽然是厚厚的一本书,可是读起来一点儿都不费劲,这要归功于作者的语言和逻辑以及译者的高水平,而且读着让人欲罢不能,是一本结合的趣味性和专业性的一本好书。这既是一本政治制度史,又是一本解读政治制度的好书。

  书的前部分主要是描述性及总结性的,不在此赘述,书中的精华个人认为在最后的一部分,有几点也正好解释了我心中的疑惑。

  书中解释了不同历史条件下政治发展的三个组件:国家建设、法治、民主,与经济增长、社会动员及思想(合法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强大的凝聚的国家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联早已确定,但相互的因果关系却不是很清楚。P460 “凝聚的国家和良好的统治是经济增长的前提,民主是否发挥同样的正面作用,就有点含混不清。P462“经济增长促使社会新参与者出现,随之,他们要求在更为公开的政治制度中获得代表权,从而推动向民主的过渡”,经济对民主的推动,是通过社会动员的途径来生效的。我认为经济的繁荣不一定直接带来民主,但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分层的调整确是肯定的。当然,我最爱的一段论述就是464页的关于思想、合法性和发展的关系的方面。书中阐述政府的合法性可以通过经济增长及社会分配获得。

  作者认为“制度只是特殊历史情景和意外事件的产物,不同处境的社会很难予以复制。” “建立制度不像建造水电大坝或公路网络,它需要克服很多困难。首先得说服大家,制度变革是必需的;在建立支持者的同盟,以战胜旧制度中既得利益者的抵抗;最后让大家接受新行为准则。通常正式制度需要新文化的补充。”

  这本书解决了我的以下疑惑:为什么政府重视经济发展,为什么注重社会在分配,以及改革的进程的什么。

  《政治秩序的起源》读后感(七):简要脉络

  需进一步掌握的名词:坐寇,辉格史观,寻租,到达丹麦,

  政治发展三大件:国家建设+法治+负责制政府

  1. 自然社会(亲戚关系)向国家转变:

  1) 社会契约(霍布斯,卢梭)

  2) 水利工程(魏特夫)

  3) 密集人口(马尔萨斯,博塞鲁普)

  4) 暴力与强迫

  5) 地理界限(卡内罗)

  6) 克里斯玛

  2. 国家建设:

  1) 中国:最早创立非人格化的官僚政治(无法治,无负责制机构)。强国家弱社会。

  2) 印度:种姓制度限制集权能力(动员+渗透+教育)。弱国家强社会。

  3) 穆斯林:军事奴隶制。

  4) 欧洲:基督教分化家庭——平等与个人主义根源。

  3. 法治

  1) 定义:遵守产权与合同以促进投资+统治阶层自愿接受法律限制

  2) 来源:教权独立——《查士丁尼法典》重发现——天主教会形成现代官僚系统——统治者非法律的最终来源

  3) 中国皇帝合法性:天命

  4) 失败原因:经济上限制商贸的不理性;内卷力。

  4. 政治负责制

  英国和匈牙利的分别:

  英国——贵族与下层社会的流动性,强大的中央政府,进步政治思想。

  匈牙利——贵族分权,放弃国防,限制王权但压榨民众

  结论;强大的中央政府在本质上是不分好坏的,其对自由的最终影响,取决于它与从属权力机构的互动。

  《政治秩序的起源》读后感(八):说到底是阶级的博弈

  政治秩序的起源

  该卷讲述研究从原始时代到法国大革命世界政治层面的发展与趋势。

  根据福山的定义,良好的政治包括国家建设、法治、以及负责制政府。

  国家之前:族群、部落的出现,其中夹杂着的是亲戚关系、公平互处,有一个相对的权威但没有实权。

  进一步,国家:为了对抗外部侵略以及更好地分配、营造良好的秩序、大型工程、地理限制、魅力型权威(甘地),所谓的国家诞生了。根据马克思·韦伯的定义,国家是”在界定的领土上,合法行使垄断暴力的组织”。

  有五个特征:1.享有集中的权力 2.对合法权力的强制垄断 3.国家权力具有领土性,不以亲戚关系为基础 4.国家等级更为分明 5.经过静心雕琢的宗教将合法性授予国家。

  形成有”原生”:自发形成与首次出现和”竞争”:之后的仿效追随。

  国家的发展,伴随着分封制(封建主义:个人自愿屈服于无亲戚关系的他人,仅仅是以服务交换保护。)与中央权力的博弈,以及家族制复辟是否占据主动两个因素。

  主要的例子还是古代中国。夏商周中国的分封制,到秦朝的大统一。

  印度,顶层权力落到统治宗教阶层的婆罗门之手,中央政府毫无力量,即使期间有孔雀王朝与笈多王朝的短暂出现。社会阶层(迦提)固化直至英国的侵入才得以改善。

  奥斯曼帝国的军事奴隶制则惨无人道,利用参军的孩童去绑架其父母以维护统治。其中的天主教通过某些禁令去促使社会阶层的流动,打破亲戚关系。

  法治:当然要数秦法,古代中国的”政教合一”(皇帝通过儒家维护合法性)、”毒侔蛇虺”武则天恐怖统治:清洗旧贵族、插入亲帮;明朝朱元璋的”坐寇”税收,面对外来侵略;欧洲教会叙任权的斗争——教会与国王世俗当局的权力博弈,均想利用对方提升自身。

  欧洲则是国王通过宗教改革成功夺权的例子,而印度的婆罗门则笑到最后。

  负责制政府:四大阶层:高级贵族、士绅、第三等级、农民。

  四个案例

  1.软弱的专制:卖官鬻爵的1617世纪法国,难以统治拉丁美洲的西班牙。

  2.成功的专制:威权主义的俄罗斯,收买贵族与士绅一致剥削农民。

  3.失败的寡头制:匈牙利以及波兰,因贵族与城市阶层的活跃,以致要争夺农民,以及寡头强大,无法专制。

  4.负责制政府:英国:个人主义、议会有力(从一开始的求助至其他事务的请求如征税与代表权)、有法可依、新兴阶层活跃、社会各阶层团结、宗教的促进(一致对抗天主教)以及一步步的改进完善。

  失败的政治,大体都可以适用以下的概括:封建,导致中央权力不足,从而财政难以为继,应该外来侵略有心无力,最后不是被内部阶级推到,就是被征服。

  而俄罗斯的完美专制主义,也有三个因缘,蒙古人切断其与西欧的思想交流、延误民主化的政治发展、以及破坏其政治传统(残忍统治)。之后农奴卡特尔,以及家族制复辟。

  政治的生物基础:人类的社会性、喜欢规则、习惯遵循、抵御暴力倾向、以及认可。

  与生物的不同:对象、变异的自身决定性、是否可以遗传。

  亨廷顿关于现代组织特征的标准:适应与僵硬、复杂与简单、自主与从属、凝聚与松散。

  政治衰败的两种表现:1.双重失误:没能调整过时的制度,甚至察觉不出毛病

  2.家族制复辟。

  马尔萨斯的陷阱,忽略了技术的进步性。

  《政治秩序的起源》读后感(九):英国 政治的独特性

  英国政治是最独特的,唯一产生了稳定民主制度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来源于其传统,在这一传统中就包含了三大要素:国家、法治、负责任政府。

  英国国王充当了维持公正的角色,在地主与贵族的纠纷中,国王法庭获得了优势。

  宗教摧毁了家庭结构,带来了个人主义,个人财产观念孕育而生;法治被作为传统实践下来,其中就包含了陪审团制度的雏形。

  英国议会里有更多的地主成分,代表了低层的力量,这使得负责任政府的可行。

  《政治秩序的起源》读后感(十):福山确实该焦虑

  任何模型都难逃过度简化之嫌,若将所有细节全部囊括,规律必匿于纷繁杂乱的细节背后芒不可寻。然而似福山这般,直接丢一个未经论证的模型出来,直接讨论其渊源和流变起来,还真不多见。

  福山对政治秩序的理解:国家构建、法治与负责政府,三者平衡形成现代民主制。在《起源》中福山意欲追根溯源,寻找三者的来源和流变。本书就此展开,从人类的部落至酋邦出发,以三个东方文明:中国、印度、伊斯兰来讨论国家构建,再以欧洲天主教为核心讨论法治,最后用几种不同的欧洲国家制度来讨论负责制政府的形成,将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大致勾勒出来,同时也点明了目前民主制度的衰败趋势。

  个人觉得,顺着福山的脉络理清其思路即可。几个亮点是:

  一、人类的原初社会形态是血亲家族,任何复杂的政治制度都发展于其上,而任何政治制度的衰败都将复归于家族政治。

  二、国家的构建是战争的产物。这里福山著了大幅笔墨来论证。无论是春秋战国、还是近代欧洲,愈演愈烈的军事压力会大幅度地提高中央集权的能力以及社会动员能力。

  三、欧洲的法治来源是天主教廷。教会独立于封建领主并发展成为现代官僚机构,以及其在欧洲民众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各政府承认其不是法律的最终来源,最终发展成了法治。

  四、政治制度如同生物竞争,适者生存,互相促进彼此的进化。然而人和生物不同,人会崇拜自己创造的制度,从而导致政治制度的僵化和衰败。

  也不难看出,由于缺乏论证和模型的过度简化,福山的很多论述难于服众,几乎没考虑国家的大小、地理、科技状况对其制度形成之影响。比如在讨论负责政府的形成时,福山回溯了英国普通法、政治变革乃至最终形成负责政府的全过程。然而岛国的环境、科技革命的优势以及地理大发现中英国所处位置的焦虑以及对其国策的影响——要么未被福山提及,要么只是一带而过。即便如此,福山也必须承认,英国的出现是个极大的偶然。

  丹麦是福山最大的救赎,意即不必通过重复英国乃至欧洲的道路也能达到国家、法治与负责政府的平衡。然而如何达到丹麦对福山本人也是个困难的课题。这里他埋下了危险的伏笔——丹麦的战败割地使得其最终形成了一个小而均质的社会。

  另一边,福山更大的焦虑则来自政治衰败。在此书问世五年后,苏格兰公投几乎差点退出英国,英国公投退出欧盟。同时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美国社会之分裂、种族之分歧已趋于冷战结束后之最高点。这冷战后的二十几年可完全是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统治全球的时代。

  虽然此书每论述政治秩序必自中国始,然而其甚浓厚的西方中心观、甚至英美中心观依然难以掩藏。对于西方而言,中国、印度、伊斯兰是他者,是用于西方认识自己的镜子。中国是最早进行国家构建的国度,却由于缺乏独立的宗教中心而难以制衡国家。印度的国家构建被强大的宗教团体所羁绊。伊斯兰一步从部落跨为国家,为防止政治衰败运用了巧妙却近乎儿戏的军事奴隶制,难以长久。三个东方制度几乎处于三个极端,昭示着西方的中心地位。而在西方内部,法国、西班牙由于集权和精英赎买形成了弱专治、莫斯科君主战胜贵族形成了强专治、匈牙利贵族把持政府形成了弱政府,也难以构成完整的政治体系,也成了照亮英国的镜子,因为唯有英国将三者平衡的结合形成了现代政治制度。

  如果这样,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认为三者之平衡实际极不稳定,需要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科技甚至产业领先地位才能够达到?是不是对于某些国家和地区、达到英国甚至达到丹麦代价甚大甚至几无可能?如果说只有变成小而均质的社会才能达到英国、丹麦式的政治平衡,那我想对于世界上的许多国家民族,其代价都是不可承受的。

  福山对于政治衰败的焦虑满溢在本书的开头和结尾。相信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他应该是更焦虑了。科技、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对政治环境甚至有重塑的意味。利维坦越来越强大,民粹裹挟着代议制民主,美国越来越像中国。旧的黄金时代就像老照片,褪色了,远去了。

  未来在哪里?我想知道,我觉得福山不想知道。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news/341246/

相关标签:
相关阅读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为您推荐
  •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汉语词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随笔(essay),即随手笔录,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仅供参
  •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廉洁教育进校园,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师进行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总结的良好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教育(jiàoyù),汉语词语,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笔记”是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为其特色,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