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下载_《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读后感10篇


热门资讯 2020-07-06 18:04:25 热门资讯
[摘要]《一个红卫兵的自白》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298图书,本书定价:34 90元,页数:201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读后感

【www.anne5.com--热门资讯】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读后感10篇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298图书,本书定价:34.90元,页数:2012-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读后感(一):文革时期的大众心理

  因缘际会之下,读到了梁晓声写的《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这是一本纪实性质的小说,部分意义上可以说是作者的亲历,因此也就算得是一篇回忆录。而这篇67岁老人的回忆录,不仅仅是打发时间的趣味小说故事,还介绍了很多文化大革命时期特定历史条件下显露无遗的大众心理。

  就像作者在序中所写——“我欣慰于我不仅仅是一个擅于以“故事”娱乐大众甚或取悦于大众的作家;我毕竟还多少奉献了我的一些思想。”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势如破竹,疾风卷地,狂涛拍岸,江河决堤,一泻千里。

  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那年作者是一位仅有十七岁的苦闷少年。通读全文,可以看到他有时蜷缩在1966年的黑暗角落,有时奔走在宣传革命的人流大街。他不仅忧己,而且忧国忧民。他的苦闷既是个人命运的,家愁的,也是关乎社会正义的,人道主义的,国家前途的。

  但是五十年后的今天再回首那段历史,作者认为“中国的希望毕竟在前方,不在回头路上”。所以他在回忆中穿插了对那个年代大众心理的思考,以下是我汇总后的几点,跟大家分享:

  一 淡漠的物欲

  文革时期人们不事生产,专心搞革命。现在看来真是本末倒置。饭都吃不饱,还要出去闹革命。就好像“官兵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在他们完全是视若无物。这一点作者在文中有这样惟妙惟肖的表达——

  “吃野菜造成的浮肿虽已消退,对饥饿的印象却镂刻在大脑皮层上。如同纤纤少女般瘦削单薄的肩膀扛着一颗自以为成熟了的头。全中国和全世界装在里边儿。它仿佛随时会被种种热忱和种种激情一下子鼓破。”

  我虽然记得历史上这种饭菜粮食的紧缺,细思起来还是觉得不可思议。人们不是说“饱暖思淫欲”吗?如果不饱不暖哪里还会有心思革什么命呢?想到这里,我突然被这个“命”字钉住了,大抵是为了保命吧?如果不去革命,不去破四旧,不去摔打砸,自己就会没命的呀!而饿一点儿,冷一点儿,虽然不舒服,受些罪,但也不至于立刻就丧命黄泉呀~

  二 怀疑与猜忌

  “那是一种奇怪的心理。人人在心中首先已确定了鞋印上无疑有个毛字。然后再去想象组成一个毛字的那些笔画。想象的天才一旦得以充分发挥,一切有形的都成介物。具体的可疑,抽象的可信。在似与不似之间,是与不是混沌一片,界线朦胧分不清了。”

  “你的怀疑必定大大影响了他们,大大动摇了他们一贯对自己历史和出身的良好性的自信。使他们也像你一样,怀疑起他们的父亲母亲来。于是一种无可救药的怀疑,从此弥漫在你们家的成员之间,扩展至一切亲朋好友。”

  是是非非,自不待言。可怜当时的人们,生活在那个时代。

  中国人当初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和思维逻辑,多么的荒唐可笑。严肃认真的态度,又使当初那荒唐可笑涂了一层黑色幽默的艺术的绚丽异彩,也给当今的中国文学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

  三 看热闹 · 冷漠

  “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某些习惯使“群众”和“人民”比豺狼还可怕。现实对你避之唯恐不及,将你一个人孤零零地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继而渐渐形成一个包围圈,一束束目光投射在你身上,视你为披着人皮混迹人群的妖魔鬼怪。”

  说起看热闹,想起鲁迅关于国人劣根性的描述——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有暴病倒地,或翻车捽摔伤的人,路人围观或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

  现今社会,老人摔倒没人扶更是成了人们讳莫如深的话题。冷漠,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地铁里的标准面孔,金牌表情。

  四 人性的善与恶

  “在没受过人性和人道的良好教育的心灵里,必然潜伏着残忍性。文化大革命以它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理论,调动起了千百万人心灵里潜伏着的恶。”

  “破坏的情绪,发泄的心理,对普遍的人来说,正如难以感化的劣童,你一旦对他失去了管束力,他便肆无忌惮地胡作非为。”

  “砸,是文化大革命中一种普遍的情绪。可以谓之“革命”情绪吧。不砸,或者阻止他人砸,倒是会显得“别有用心”了。而任何的东西,只要是美的东西,当年大抵与“革命”格格不入。总能找出极正确地“革命”的理由砸他个稀巴烂!包括花鸟虫鱼。”

  “善的人,善的事,纵使在恶的年代,纵使在普遍的人性被严重扭曲的岁月,也是能够深深烙在人的记忆之中的。因为善尽管会被恶所压制,但它对于人类,毕竟是比恶美好,因而也长久于恶的情感价值。它是人类的永恒的希望。”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仇恨、恐怖、无谓的似乎有理性实则无理性的种种疯狂行动中,的确也时时有良知和人道的光环闪耀。它说明到底毕竟是人而不是疯子进行的运动,是人在干着疯事。”

  这世界有极大的恶,也有超乎想象的善。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处在这个中间态,心中的意念有时候恶多一点,有时候善多一点。区别只在于你处在怎样的一个环境中,受了怎样的诱惑。

  五 性压抑

  “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使我们认为,在我们这个年龄,谈及性那一类话题,是很可耻的。仿佛大家的头脑里都连闪也没闪过这类话题。我感觉到,我们之间,都从心底里互相瞧不大起了。每个人首先瞧不起的是自己,然后才是瞧不起伙伴。这种发自心底的轻蔑自己亦轻蔑他人的心理,倒在我们之间造成了一种特殊的很值得心理学家研究研究的平等意识。”

  “一方面红卫兵们仿佛是根本没有装配性爱感应的机器人,誓将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另一方面,人类的崇高本能,恰恰在那些人类的渣滓身上被穷欢极乐到闻所未闻的地步。在红卫兵的观念中,“革命青年”似乎应该是中性的。”

  “红卫兵希望自己是拯救全人类的神兵神将,可他们的脐带连着红尘,挣也挣不断。红卫兵也希望自己是七情六欲俱全的真正的人,可文化大革命将他们举到了高空,他们已迷津在自己的神话涅槃中难以降落了。”

  “这种对异性和性又渴望又鄙视的心理,并不是分裂,恰恰相反,是两种真实的统一。所谓心理分裂,必有一种心理倾向是虚伪的或病态的。红卫兵们头脑中的禁欲主义的霉雾,是他们理想追求中的一朵五彩的云,是一代人自觉的“超我”意识的模式。与这一模式相悖的“原罪”意识,当年倒是真的渐渐从他们身上消退了,衰亡了。如果不是历史后来发生了一连串戏剧性的转变,他们则可能在“似神非神,似人非人”的涅盘中了却终生,成为千百万被阉割了的“荒原狼”。推而广之,当年全中国人的头脑中,是都笼罩着禁欲主义的霉雾的。它是全中国每一个从内心里真正要培养自己成为“革命接班人”的自觉的“超我”意识的模式。人性的诗意和“原罪”的冲动,当年只能体现在那些缺乏“革命理想”的人的身上。”

  这一点在当今的青年身上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庆幸这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自由的民主。

  六 英雄主义

  “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人,只要是处在温饱线以上的,他们最不能忍受的是什么?——是平凡。他们总希望自己应该是为了惊天地、泣鬼神而生存的。并且总相信自己完全能够惊天地、泣鬼神。他们是不甘于仅仅做前人的辉煌历史的阅读者和英雄纪念碑的瞻仰者的。这是全人类的普遍的心理。正是这种心理煽起青年的一切超历史的欲望。减少他们面对某页伟大的历史感到无所作为的痛苦。”

  “红卫兵在文化大革命最初的一切行为,一切行动,都只不过是自我表现,自我证明而已,掺杂着压抑长久的充分的发泄,走向极端的英雄主义,对历史的变态的挑战意识,扭曲到妄想地步的社会责任感。”

  很多时候,我们说话做事发朋友圈买奢侈品都是为了证明自己,向别人表明自己的身份。每个孩子都曾梦想自己长大后变成英雄,无论超人还是孙悟空。那是一种本能的力争上游,不甘落后。甚至可以说,英雄主义绑架了每一个人的童年。

  七 悲剧精神

  “悲剧精神是失败了的或注定要失败的英雄们的永远不败的精神。我在文化大革命这场史无前例的闹剧中,像条经过训练的狗寻找踪迹一样,嗅到哪里有“悲剧精神”的似乎高贵的气味,就满怀准备自我牺牲的心理投奔向哪里。”

  “这好比两个拳击手的较量,我的感情总无法站在获胜者的一方,与之分享胜利的得意。而总是站在被击倒在地的一方,恨不能分担他失败的痛苦。并且我从来就不习惯于在生活的任何方面将自己想象成一个胜利者,总是习惯于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失败者。失败的痛苦比胜利的骄傲似乎更能丰富我内心的情感。我甚至认为深刻的情感从来都产生于失败的痛苦之中。失败的痛苦本身就意味着是一种深刻的情感。它与深刻的思想是孪生姐妹。没有体验过失败的痛苦所获得的胜利,其骄傲,得意,兴奋和喜悦,都是索然无味的。我绝不相信这样的胜利者会有什么深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值得论道。”

  连交通法都规定,同等程度的过错下,汽车和自行车相撞发生的事故,由汽车承担责任。同样的,人们总是偏袒弱者,站在弱者一边。就像如果两个人大打出手,其中一个人因为吃了亏而败下阵来,最好再配上暗自哭泣的场景,过往的人们看到后一定会在心里自顾自地下判断是那个强壮的人不讲道理。

  所以,什么样的人民是伟大的?

  作者认为“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我认为我对“人民”和“群众”,有了比从前深刻得多的理解。当他们推翻一个制度重建一个制度的时候,他们是伟大的。当他们虔诚地拜倒于某种宗教式的图腾的时候,他们是渺小的。当他们被一种脱离实际的理论随心所欲地摆布时,他们是可悲的。当他们甘愿被摆布而且还要摆布同胞时,他们是可憎的。他们可憎的时候是可怕的。人民就是千百万亿人。千百万亿人永远可能是两种力量。只有挣断了古代的或现代的封建迷信的铁锁链的人民才是真正伟大的人民!”

  我看完这本书觉得,伟大的人民可能有很多特点,开放,包容等待,但其中有一点是必备——理性。不盲目跟风,始终保持自己清醒的认知与头脑。尤其如今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真假难辨,一些标题党、热点狗为了流量为了DAU不惜制造热点创造新闻娱乐大众,蒙蔽视听的环境下,我们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更要建立理性思维,辩证思考,独立判断,有所信有所不信,有所为有所不为,才不至于被消费。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读后感(二):一個紅衛兵的自白

  這是一個瘋狂的年代!個人崇拜,人性的扭曲,政治鬥爭,荒唐的年代…這一切,放在今日的中國簡直是難以想象。不得不佩服梁曉聲,竟有勇氣將經歷過的聽到的文革寫入小說。 此書能夠出版,至少從某種程度上令人欣慰。畢竟文化大革命,在如今這樣開明的年代,政府及其他組織能抱以此能出版的態度,也是極难得的!正如文中所說,有多少人在那個年代被逼瘋,被變成鬼,相信到如今也是統計不出來的。不過在“再版再序”中,“中央黨史研究室”通過了此書的審批,看到這些出版的小插曲,也會生出些許感動,畢竟承認這段歷史也是需要勇氣的。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读后感(三):经历者的笔记

  按本书《自序》所载,本书初版于1987年,距今(2013年)二十六年整。若以首版的年代来看的话,估摸着作者说得没错,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是“写到了审查’边缘‘的书”,“侥幸出版的书”。然而,毕竟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今天再看二十多年前的这部作品,令人遗憾地发现,它缺少了书名《一个红卫兵的自白》所应有的深度。

  无论在《自序》还是《再序》中,作者都一再申明这是一部小说,而非纪实作品,小说中的人物也并不等同于真实人物。然而纵览全书,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时候,不止一次跳出了小说正在营造的氛围,转而用教科书一样的平淡语调来陈述一些历史史实。原本顺畅的阅读感觉便一次次被生硬地打断,思维不得不在小说的想象和历史的事实间跳来跳去。

  梁晓声(书中人物,非指作者)是这一时代的经历者,然而都称不上是亲历者。大多数的时候,他只是一个旁观者,他冷静自保,甚至运用一些狡黠的智慧,小心地让自己离风暴的中心不太近又不太远。我们通过他的眼睛看这个世界。那时的世界是疯狂的,那时人的表现是荒诞的。我们看到了如此不可思议的事,可是,我们却不知道,儿子在出卖自己的父亲时他在想什么,老师在台上下跪忏悔的时候她在害怕什么,那些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又是用什么样的心态把枪口对着他们的同龄人……这些在书里都没有答案,因为我们的主人公并没有参与,故而就像在书的封面上所说的,他曾是一个红卫兵,但是他“不忏悔”,因为他的确也无需忏悔。

  作为70后,我对文革的记忆只是在上小学前,一拨一拨穿绿军装的年轻人擎着红旗在街上跑来跑去。记忆中,我爸从来没有主动地提起他在文革中的经历,因为家庭成份的关系,那是一段宁愿忘却的记忆。我00后的儿子,在他的历史知识里,甚至不知道文革是什么意思。

  终有一天,深锁在档案馆里的有关这段历史的文件都会大白于天下,但到那个时候,所有的疯狂,痛苦,悔恨都已经变成了没有感情色彩的冷冰冰的陈述句。有生命的,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的人的所思所想,都在沉默中被湮灭了。亲历过这个时代的人啊,你们应该为这段历史留一些你们个人的注解,时间已经不多了!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读后感(四):覆巢

  梁晓声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2年版

  该书从一个17-18 岁中学红卫兵的视角,以流畅的文笔和跌宕的政治变动下奇特的个人经历,向我们展示了文化大革命初期(1965-1967年)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氛围的冰山一角。作为亲历者,该书首先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对于我们了解“文革”运动下对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详细的描写,对于我们了解社会的状况有很大帮助。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该书的史料价值不能等同于个人回忆录。小说创作中包含大量的虚构成分,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提及,“当年其实与我无关的事情,结构在与我相联系的人物关系中了”,“虚实比例大约一半对一半”。因此该书不能等同于个人回忆录,在引用中应注意辨析。

  该书还有第二个特点,即其文学价值,政治变动下的个人经历,是一个重要的文学体裁【具体需要了解一些文学理论】,类似体裁有《白鹿原》、《大宅门》等史诗级的著作。然而不同于上述著作的是,该书是在极短的历史时间变动背景下发生的故事,这有得于文化大革命下剧烈而快速的政治变动,给创作带来一定便利。该书第三个特点,即是在写作之中夹叙夹议,作为一个当事人以后来者的眼光分析当时的心理和社会,因此该书也具有一些的学术价值。

  然而,该书读起来好有趣哇,一口气读一本不费劲。书中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故事,如中学生在驻守仓库中,面对金银财宝毫不动摇,然而《十日谈》和《肉蒲团》却让所有人着迷的描写;如强奸红卫兵引发的“红色恐怖”时期,男性红卫兵审判“美丽的囚徒”中,作者表面上的仇恨和心底里的爱的矛盾心理;如王文琪为了当上红卫兵揭发父亲黑底,导致家破人亡、有家不能回甚至心理走向变态的转变、最后因强奸杀人而被处死的悲惨结局;第十二章以后重点讲的是红卫兵“大串联”的过程,从阻止他人到北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到成为进京的一员、到路上遇到的女红卫兵的情愫、到吉林遇到阻拦的红卫兵、到用“调虎离山”计抢占火车的沈阳红卫兵、到了北京后受到冷遇的变故、再到接受检阅的盛况、再到作者到四川成都遇到的几乎成闹剧的审判大会,最后哈尔滨的两个帮派之间的斗争,动用坦克、大炮的武斗场景让人为之震惊,其实斗争到后来,其本质是权力之间的争夺。作者在文中其实思考良多,虽然在守卫仓库时候有谈过自己“精神上的高洁”,其他部分无不展示出个人的私欲,在权力变局下的应变与合流。

  作者描述下的这有趣的一切,只是因为他站在一个红卫兵立场上看问题,时代变动给他带来了许多特殊的机遇。如果站在了文化大革命的对立面——“地富反坏右”的立场,这场革命将变得有多么恐怖,其实在书中已有多处体现。从最开始的美丽女人被撕碎的内衣、被侮辱的人格,院里被批斗的吴叔,最后到被批斗的各位领导干部。而红卫兵自身,在经历过初期的辉煌后,所要面临的也是前路一片昏暗和荆棘的上山下乡。

  该书给人呈现出的面面相背后其实是:覆巢之下无完卵,权力乱局下,没有幸运儿。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读后感(五):革命,不过是一场洗脑

  文革结束已经四十多年,我们看到大量好人的控诉,却鲜见有人反思这场浩劫的产生。《一百个人的十年》、《夹边沟记事》都是收集整理文革受害者的故事,最终汇集成册,向世人展示那些发生在红太阳照耀下的黑暗。也许【批判他人】比【反省自我】容易很多,所以那些关于过去的故事,我们听到最多的还是来自受害者的阐述。

  看多了这样好人视角的故事,不禁产生疑问,那些站在历史阴暗面的“坏人”都去哪儿了?那些蛮横无理的红卫兵呢?那些靠着揭发批斗试图爬上事业高峰的人呢?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这部具有纪实色彩的小说,是一个亲身参与文革的红卫兵讲述他所经历的文革故事。

  在文革开始那一年,梁晓声17岁。身为无产阶级后代的“红五类”的他光荣地成为了一名红卫兵,在当年革命小将是可以将任何人掀翻在地的,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把混在革命队伍中的不纯洁分子揪出队伍并改造他们。甚至可以把学校里的校长踹到在地,革他的命。

  这些革命小将怀着满腔热血,有着敏锐的“发现”问题的眼光。

  他们革红绿灯的命,红色象征革命,怎么能红灯停呢?那革命不就停了吗?要改过来!

  他们革街道的命,光仁街、光义街、光礼街,仁义礼都是孔子宣扬的封建思想,怎么能在前面加个光字,发扬光大呢?全部改名!

  他们革鞋底、锅盖的命,鞋底和锅盖上的横竖撇捺加加减减不就是“毛”吗?怎么能将领袖在脚下踩?在锅上蒸呢?通通烧掉毁掉!

  在这场革命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是将其视为一场圣战,即便让这些革命小将去看守满是金银财宝和禁书的仓库,他们也基本没有想到要占为己有。他们抄,他们毁,他们以革命的名义闯入那些富有的家庭,如同强盗。但他们相信自己做的是好事,是很“革命”的行动。既然革命的标准和样式如此,他们就照做了,他们努力在这场革命里展现出自己优秀的一面。

  当所有人都把自己的热情投入到这场革命里,若是有人冷眼旁观、反思人性,那这个与众不同的人首先会遭到迫害。文革是一场洗脑,主要目的是将那些不愿被洗脑的人消灭、将那些清醒的人推向死亡,留下那些真正爱党国领袖的人。清楚了这样的革命内涵后,清醒的人为了活着,不得不学会隐藏。把自己变成一个普普通通的革命热血青年,每一次大会都坐在前排,每一次揭发都上台演讲。

  脱离当时的眼光观察每一个卷入这场斗争的人,都会觉得他们太疯狂,太愚蠢,太不善良。但按照那时的标准,又红又专的人才是精英。站在标准上行事的人很难发现问题所在,更谈不上反思自省了。

  我们讲讲文中的另一个故事,那时候能成为红卫兵在当时是最光荣的事情,梁晓声的好友王文琪就因为家里历史原因,一直无法当选红卫兵。他为了拉近和梁晓声的友谊偷偷讲了他父亲曾经参加国民党的秘密。可后来他怕梁晓声举报他们家,便向组织先一步揭发了他父亲当过国民党兵的罪恶。他的揭发将父亲逼得自杀,将母亲气到瘫痪,全家也成为了黑五类,而他由于揭发父亲成为了一名正式的红卫兵。可是亲手把家庭拆散、害死父亲的痛苦一直纠缠着他,直到死亡。

  王文淇的悲剧在于他不小心将家里最大的秘密讲了出来,即使是讲给最好的朋友也不得不担心这位红卫兵朋友会不会大无畏的揭发他们一家。思前想后,还是自己站出来先一步毁灭了自己的家,所以他悔恨懊恼,却也无法做出更好的选择。

  即使家人依然不能讨论心底真实的想法,这就是思想大清洗的恐怖之处。

  文中的梁晓声是带着自省的,他父亲也有黑历史,周围人还不知道,所以才把他仍视为“红五类”甚至当选红卫兵。梁晓声时时刻刻都在害怕周围人发现这个秘密,害怕自己成为被揭发被批斗的那个人。所以当他把校长踩在脚下时,想到自己或许有一天也会被别人打倒在地。这一点点共情,唤醒了他的良心和反思。

  作者在书中写的还是文革前两年发生的故事,那时大部分人们没有把自己的私欲夹杂在其中。而作者把故事停留在这里,我几乎能感受到作者在这两年已经身心俱疲,可这场浩劫还有8年的时间。我只知道,人们渐渐在革命里放入自己的怨恨和利益,也发生了更多不忍回首的故事。

  2018.01.31 我又写了一篇随时可能会被删的书评,哎…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news/335794/

相关阅读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为您推荐
  •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汉语词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随笔(essay),即随手笔录,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仅供参
  •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廉洁教育进校园,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师进行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总结的良好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教育(jiàoyù),汉语词语,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笔记”是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为其特色,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