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宝阁_《藏·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热门资讯 2020-07-06 18:04:25 热门资讯
[摘要]《藏·世界》是一本由徐东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 世纪文睿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 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藏·世界》读后感(一):在远 读后感

【www.anne5.com--热门资讯】

《藏·世界》读后感精选10篇

  《藏·世界》是一本由徐东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睿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藏·世界》读后感(一):在远方,与自己相遇

  读徐东的《藏•世界》

  展读徐东的小说《藏•世界》,一个个短篇《欧珠的远方》、《格列的天空》、《罗布的风景》、《拉姆的歌声》……总觉得有种来自雪域的梵音漫过来,包裹了自己,在那婉转低徊的旋律里捻出一个个的音符,排列组合而成了降央卓玛天籁中音《那一日》。于是,觉得《那一日》是阅读《藏•世界》的最佳背景音乐:“那一日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是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夜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小说集缉纳十七个短篇,当读到最后一篇《转山》,强巴来到他梦中的雪山神奇的冈仁波齐面前时,他对跟随他转山的那头黑色的牦牛说话,正好呼应了这首《那一日》:“摇动转经筒的人在我看来不是为了超度,只是为了能够触摸爱人的指尖……那用一生转山的人在我看来不是为了修来世,只是为了在途中与自己相见……”我仿佛与强巴一样,感到自己的心被澄明涤荡,已不再是世俗的心,心中的祈愿一样无色透明,如同空气,漂泊无依的灵魂遇见了另一个自己。

  奇异的想象与丰沛的诗意,像雪域的纯净雪水一般脉脉流淌在《藏.世界》十七个短篇中。

  《那一日》是仓央嘉措的不朽情诗,“不为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不为来世只为有你”,含苞的初恋之花,纯美的爱恋,穿越时空的阻隔,是参悟还是迷途都不重要了,唯有慈悲与智慧是真爱。徐东在他的后记里强调说,“我去过西藏,在西藏待了三年”,“十多年后我写我心中的西藏,事实上并不是真实的西藏,准确地说,西藏成了一个使我想象的地方”。徐东的西藏系列短篇小说,是基于想象基础上的叙事,虽然其中不少也是对于男女之情的想象,但穿透种种想象,能够读出生命的寓言、生死的参悟,是与自己灵魂的一种对话。作家笔下那些看上去无所事事、成天幻想的男人或是女人,他们梦想未知的远方,或精彩或一无所有、甚至是走向死亡的远方。在远方的路上,他们最初好像是为了与一个懂自己的人相遇,其实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只是为了另一个自己相遇。

  小说中那些充满张力的长着扑棱的翅膀的想象,来自于作者在西藏三年的见闻与风景,涵括他足迹所至的山南地区、林周县城、拉萨,以及他在西藏路过的叫不出名字的地方。有的想象的对象来自于神话与传说,就如《贡加贡的时光》中两个相爱的年轻人西多与桑琼,他们需要清楚爱的过去与未来,根据梦境,他们要去一个地方才有可能使他们清楚,作者借用了网络上虚构的“贡加贡”,从一则神话传说开始引出西多与桑琼的爱情。

  诗意与想象,是《藏. 世界》的主色调。在天高地广的西藏这个异境里,人的想象是奇的,而以这奇异风景为背景的想象,小说家笔下的男女、物事、语言和心理,无不是充满慢镜头的奇幻,无论是石头、阳光、空气、蓝天、云朵、流水等,都是有灵性的,无论田野、草场、雪山、远山,无论四脚蛇、獐子、雪猪、狐狸、野兔……都是动感的,有生命力的,是一幅幅会成长的图画。

  开篇的《欧珠的远方》,是评论者普遍评价很高的一篇,放在篇首,既是这些短篇的引领,也是作者的偏爱,其通篇都自然流动着奇异的想象,诗意像清泉浸润每个句子。主人翁欧珠是作者以往在西藏看到的那些经常在墙根下蹲着的男人们的缩影。他们的悠闲自在使人羡慕,他们在那一刻什么都不干,却在默默享受时光,也许他们是在代替所有的人在享受,正如欧珠说自己“守住了时间”。我大声地重读了这个句子,夕阳正透过玻璃倾泻在我的脸上和全身,一直铺撒到茶几上,玻璃杯里的红茶在夕阳下漾起琥珀的涟漪,那盆不知名的花似乎被光影挠了痒痒一般,花枝乱颤。窗外正是京城匆匆赶地铁公交的焦虑的身影,我突然觉着自己也幻化成了欧珠,“觉得自己的存在可以隐到别人身上去……跟着走动”。在喧嚣中静静阅读的这个下午,我也觉得自己像欧珠一样守住了时间,也想找一个石头握在手里,怕自己的飘渺的想法把自己带起来飞到天上去,不敢再开口说话,哪怕是诵读,因为欧珠刚才对我说了,“我怕我一说话,世界就变了”……

  而尽情享受时光的欧珠并不满足,他意识到自己应该要去远方,要告别原来的自己,远方未知,远方一无所有,但是远方也无所不有。欧珠只是一个符号,在别人眼里某种异类的标签,欧珠也是人类的某种暗示,欧珠一出现,时间就被放缓了脚步,像慢镜头一般迈着小脚拖着碎步踱步。小说的文本叙述,是纯净舒缓的散文笔调,也充满纯净梦幻的童话色彩,不时闪现智慧的光芒。

  欧珠对远方的无限想象和来自骨髓的神往,是这篇小说的灵魂。我曾对故乡与远方也写下这样的句子:“故乡,是一个人‘零公里’处,那里雪藏了我们曾经的笑和泪,惶惑与无奈,希望与梦想。故乡,是年轻的时候,我们千方百计极力要逃离的地方;故乡,也是鬓发苍苍时,即使穿越千山万水,我们也要回归的灵魂深处的零公里处!”对未知的远方的想象,是逃离故乡的理由,地图上的那个小圆点,是我们的起点,梦想是半径,梦想有多大,半径就有多长,离家的路就有多么遥远。

  欧珠在逃离故乡时,也还是心存留恋的,“他走出县城的时候,回头看了看,发现生活过的地方变成了一幅画,被轻轻地卷起来,装到心里去了。”离开了,就成了永不回来的风景,记忆将被时空洗涤,“许多年后,欧珠生活过的地方也会变成他的远方”,这更是人生魔鬼词典里的句子,“逃离”是年轻时在原点彷徨时的关键词,“回归”则是年老时在远方回望的关键词,他们的时空距离是由各自的事业发展的高度决定,成正比还是成反比?

  自性与哲思之光,在徐东笔下那些并未刻意雕琢的故事情节中时刻跳脱出来。

  这些藏地小说,在情节故事结构上看上去并没有特别之处,有的甚至模糊了故事情节,比如《拉姆的歌声》、《透明的杰布》、《贡加贡的时光》、《会飞的平措》、《西光达娃的月光》、《走失的桑朵》、《转山》等。这些小说更多的是关照内心,直指心性。万物均有如如不动的真如佛性,即自性,不变不灭之性。由于万物均有佛性,在这一点上,万物是平等的,万物都是佛性“幻化”出来的,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清净自性,外化为善良、幻化、妙用。

  与《欧珠的远方》一样让我反复阅读的是《走失的桑朵》,这是小说集中唯一一篇关于女人非爱情因素、纯粹追逐梦想的神性短篇。或许徐东是个男性作家,在他创作这一系列西藏题材小说时,他尚年轻且单身,他对男性的心灵漂泊与梦想有更切身的体验与观照,于是在《藏.世界》里,大多都是聚焦于男性被外界欲望的诱惑,被理想或梦想驱使着走向远方,而在他的想象世界里,除了美丽无敌的拉姆、吉娜等少数几个高原女人,因为天性多情而游走在数个男人之间外,女人大多无奈地安守命运的安排——结婚、生子、放牧、持家守家。

  桑朵是清洁自性突然自由外化的例外。某一天,美丽的桑朵,突然想去别处,她丢下她的牛和羊,就迈开了步子,“桑朵走下山坡,用地上闲散的石头在草地上摆出了一扇门的形状,她从中间走过去,敞开了自己的世界,把过去忘记了”。桑朵的丈夫、没有理想与梦想的拉西,实在想不到什么更好的理由说明他的女人突然从熟悉的生活里走失的原因,他也猜想所有神秘的事物附在桑朵的身上,让她入魔,所以无目地的就要去远方。

  在这篇短篇里,俯拾即是这样富有诗性与自性的句子,读起来心底澄明。一个人的一生,或一生里的某个阶段应该会有失控的时候。我想,当桑朵在草地上用石头摆了一扇门时,一定是佛在石头门上施了魔法,桑朵的天眼被打开,她的灵魂突然出窍,飞到别处生根发芽又不断成长变化,闪闪发光,让桑朵无法停下来。桑朵不仅用眼睛看到,还用心、用自己的生命看到了阳光下的一切,似乎一切生命都在光中,她想起神创造的一个地方“香巴拉” ,据说那儿没有痛苦也没有烦恼,是自由和梦想之地,她在生命中的想象里找见了生命最本真的渴望——“一个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汇聚成的一个焦点。灵魂在那个焦点里熊熊燃烧。”

  谈自性问题,这就是一个比较终极、玄妙的问题,直指人心灵的中心。一切人格的最终目标就是自性的充分发挥或实现。在的喧嚣时代,无尽的欲望让我们自身的清净自性蒙垢,天眼关闭,洁净的心性成了盲区。谁能像桑朵一样,某一天也用石头在草地上为灵魂摆出一扇自由之门,从中间走过去,放下红尘的牛羊,敞开了自己的世界,重新找到我们的清净自性。

  思辨的哲思,在徐东的这些小说里,与他的纯美叙述无缝地对接,阅读的过程,时刻被那些珠玑的亮光照耀。其中《山坡上的桑珠》,哲学的意味最浓厚。这个爱情故事,在这小说集中是属于比较复杂和纠结的三角恋情,但是在作家的温和叙事中,使人无法责备任何一方,三方似乎都爱的有理由、爱得纯粹而真挚。

  桑珠因为爱情而敏感的内心使他洞察一切,使得他对爱情、亲情以及人生,进行深层的思考,在纠结中痛苦挣扎。血脉手足之情与刻骨铭心的爱同时折磨着这个完美成熟的男人,他走向了他的“山坡”。“山坡是个神秘的高度,是个使人介于人与神之间的位置。”山坡确实是一个有想象空间的自由的高度,不用太多的仰视,也没有大幅度的俯视,可以回望自己的来路,光照自己的内心。山坡上的桑珠,在那样的一个相对独立的世界中,他在逃避吉娜和她的情人。在山坡上,他感到所有的颜色都充满了生命,而他生命中产生一种威严,在瞬间感受到自己的独立不羁,他可以超越凡尘,免去一切烦扰。

  《上坡上的桑珠》场景选择山坡,是一个哲学的命题,是俗世的爱情,不用太仰视,也构不成俯视,只要稍微抬高一下视线,或是放低一下视线,就是另外一种结果;是血脉里的亲情与激情喷涌的爱情,在灵魂里拔河,他们的力量势均力敌,最后的结果,是拔河绳子中线的小红布,自动消失了,这场势均力敌的拔河,自动消失了。

  徐东笔下,十七个短篇,将一个个理想与梦幻的、自然而神性的男女像电影胶片一样,一一拉到镜头前。

  小说中的男人,在我看来,更像一个个行走大地的行吟诗人一般,爱幻想、想去远方的欧珠、天才画匠格列、养驴拉货的善良罗布、月亮一般皎洁的牧羊人达娃、纯洁神奇的种树的其米、完美的珠宝商桑珠、喜欢不停说话的强巴……他们似乎天生就具备哲学家、艺术家、诗人的气质,他们没有外部给他们的繁琐知识、所谓厚重的文化强迫,高原的大地流云、天空雪鹰、雪山河流等等,是他们原生的书本,一切的自性、诗性都源于灵魂,流自温热的血脉,他们那些看上去虔诚得不可思议的“行为艺术”,都是从心开始,那些美妙的风景与幽微事物在生命力缓绵展开,像无声的雪雾一样飘扬弥漫,当这些来自天地自然的能量积聚到某个极限时,就像火山一般喷薄而出。这些幻想、出走、寻觅的男人,似乎与年轻无关,不少是在有家有口、三十几岁时,才在某一天突然就走向了远方,去寻找远方的梦想与未知。

  嗯欧珠是爱幻想又容易产生错觉的中年男人,他的名字像个影子,在首篇《欧珠的远方》作为主角登场后,他不时出现在以后的篇章里,比如到第六篇《简单的旺堆》里,还在借他的口在说话。

  小说家笔下的女性相对男性来说,给的笔墨要少,但是多是漂亮而多情的女人,个个很能干,无论欧珠的妻子梅朵,格列的妻子桑娜,店老板娘拉姆,走失的放羊的桑朵,开店的漂亮白玛都是如此。像《罗布的风景》中的拉姆,四十岁的心却还像小姑娘似的多情,拉姆的嗓子好,喜欢唱歌,“尤其见了男人,她就变成了一条波浪滚滚的河,是个因为多情而迷失的女人,但是她的善良一直留存”。

  这些小说独立成篇,但是因为小说中的人物,不断地在其他小说中重复再现,成为新的主角,比如欧珠、格列、次仁、拉姆等等,在阅读时,有可以当做一个中篇甚至一个长篇来阅读的感觉,背景都是干净的高原蓝,白云羊群,沟壑峡谷。与西藏的地广人稀对应,每篇的人物很少,都是独居,孤独地存在,没有内地的大宅门的勾心斗角,即使有决斗、暗算,也是因为顺其自然的爱情、不管不顾痴情。

  西藏的万事万物,在作家的心里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人与万物可以对话,人与万物可以通灵,石头、树等等都有灵魂。欧珠的手里常拽着一个石头,在其米眼里,“有一种力需要捉住来看看,其米弯腰拾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远处。”“他的树看到他的寂寞,他的力,在有风的时候,树与树商量着要不要给其米一个特别的梦”。

  “好作家都是理想主义者。然而,作家相信未来。我是一个相信未来的人,我愿时光使一切沉淀下来时候,满天星辰使人心存喜悦,灿烂千阳使万物生辉。”就像徐东自己所说的一样,他以自己的想象营造了一个心中纯美的藏世界,他为自己理想的大爱在神界之外建构了一处“天使宫贡加贡”,寄存他内心纯净的永恒之爱,让许多的透明灵魂聚集在一起,让时光停滞了。其实,爱的修行不需要异境,爱情的永恒性也不用去天使宫,没有温度爱情确乎会改变,人类的爱情只适合在凡间,神的爱才在天界,才会永恒吧。尽管如此,我还是会为作者笔下那些为了爱的修行而追寻甚至遭遇苦难和失去什么的人物,滴下常温的泪。

  奉荣梅

  长沙晚报副刊部

  《藏·世界》读后感(二):内在的风景,想象的远方

  柄谷行人曾在《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中借“风景”来考察日本现代文学的发生。他说:“所谓的风景乃是一种认识性的装置,这个装置一旦成型出现,其起源便被掩盖起来了。”“风景是和孤独的内心状态精密联接在一起的。换言之,只有在对周围外部的东西没有关心的‘内在’的人那里,风景才能得以发现。”在柄谷行人看来,风景是“通过对外界的疏远化,即极端的内心化而被发现的”,它并非一开始就存在于外部的,而必须通过对“作为与人类疏远化了的风景之风景”的发现才得以存在,简言之,便是人的个性觉醒和内在主体性的确立使得人们以全新的认识范式将自我投影到客观的“风景”上。

  徐东的《藏•世界》笔下的风景便是这样的风景。在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惊讶于他的对风景的描述手法以及内蕴种种描述底下的对风景的理解。如他所说,“虽然我只想写‘风景’,但我不得不写到人,写到故事。因为没有人,风景的存在就没有意义了,没有故事,人内心的风景则难以流动起来。人内心的风景,才是真正的风景,会变幻的,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的风景。拉姆在我的虚构中被外部的和她的风景改变了。”与柄谷行人所分析的国木田独步《武藏野》和《难忘的人们》一般,在徐东笔下,内在的人,成为风景的主体。风景,作为一种认识对象,进入对周围事物无所关心的人的内心,实现根本性的倒错,因此获得别样的真实性。

  所以,我们在看到无所事事,不关心粮食和生产,也不关心家庭、儿女婚姻的欧珠,他在县城寺院的墙根下想象风景,阳光、雪山、太阳、石头等寻常的自然风景在他睁眼闭眼的沉思中,生出无限哲思,“不确定的事物是模糊的,一些事物因为模糊而变得有弹性。”(《欧珠的远方》)所以我们看到作为画家的格列,“亮晶晶的星星,在他长久的注视下仿佛都随着夜色流过来,凉津津地存在他那色彩翻腾,却又无比静谧的心里”,“远处的山,以及天上的星星都融化在他的身体里了,以至于当他睡着的时候,他在梦中梦见自己看到过的所有的物体,在他的骨头上刻下了它们的形状。”(《格列的天空》)所以,我们看到单身的罗布,他在追求拉姆的过程中,心中的风景变成一条缓缓流动的河流,路上的石头、路边的树、河里的水,水中的鱼,远处的山,山上的雪,山下的草地,草地上的牛羊,这些一路上的风景,犹如驿路梨花在他的心里渐渐敞开,当心里的风景停滞不动时,灾难便随之而至。(《罗布的风景》)我们还看到年老的杰布,他“怔怔地望着河水,生命中突然有了感觉,过去的光阴变成了水,顺着河套流走了。用有灵的生命看河,虽然河里有谁,可是杰布看到的却是干涸的河。”(《透明的杰布》)

  这些小说中的主人公,欧珠、吉列、罗布、杰布、其米、昆山达杰、强巴,几乎所有的人,过着近似哲人的生活,他们大多内心孤独,不合群,甚至没有倾诉的对象,不关心粮食、生产、人际关系和家庭,而是专注于沉思和想象,专注于与风景的对话,因此在他们的风景呈现出一种极端内心化的面貌,被赋予思想和灵魂,呈现出流动和变化的状态,甚至与人融为一体,用徐东自己的话讲,便是“美好的风景与幽微事物在生命力缓绵展开,仿佛无声的雪雾一样飘扬弥漫。”“一个人与天地浑然一体的存在携着种种生命的元素跃进生活,又回到属于生活与自己的另外一片天地。”徐东自己也无法将这样内在化的风景用具体而微的语言呈现出来,他只能说“仿佛无声的雪雾”,“中间有许多内容闪闪发光却不为人知。”是的,当想象足够深入,风景逾趋内化和圆融,语言就不自觉成为一种障碍,甚至限制,面临着记述和描写的短板。所以读《藏•世界》,我始终在徐东诗一般的语言中构筑关于西藏的想象——无法对里面的风景获得清晰的感性和具象认识,相反,欲挣脱言语牢笼的模糊和流动之感统领了我整个审美体验,如欧珠所说,“我怕我一说话,世界就变了。”

  这样的风景,以及这样专注于思考、想象和与风景进行对话的藏人当然并非日常真正的西藏,但是里面的人物和生活读来又真实无比,比如站在寺庙墙根下晒太阳的男子;在山巅上牧羊的人群;相亲相爱,追随内心真正情欲的男女,相信都是日常真正西藏的一部分。我们只能这么解释,徐东用独特的想象和逻辑,撷取了真正西藏的风景和日常的生活,再重组构成了他所认识的西藏,他在离开后所念兹在兹的西藏。西藏作为现实生活世界,又作为诗性的理想国度;西藏既是生活的,世情的,然而又是神秘的,万物有灵充满哲思的。在徐东笔下,真实的西藏和想象的西藏交叉互渗,产生了寓意和理解的多向性,也无意中洞悉了西藏的多样面相。当读者对西藏的认知停留于猎奇般的色彩斑斓影像,当我们对西藏的向往仅仅为神话、传说所覆盖,徐东笔下充满想象和思考的美丽风景,可以说是迷人的异类,犹如幽谷回音,带来奇妙的心灵共振。

  然而,乌托邦般的西藏仅仅是生命的起点,更加渺远不可知的远方才是真正的归宿。欧珠、吉列、罗布、强巴等人,他们所看到的风景激起他们追寻远方的渴望,行走成为他们最后的生命状态。“走吧,走吧,脚下是路,根本不用思考。”小说中,“这些自由自在的人,他们不是没有羁绊,但是他们想离开家就走了,想去远方就去了,想爱就爱了,尘世中的问题不是问题,想做什么才是问题”。实际上,我感觉徐东也跟这些自由自在的人一样,他并不止于对西藏房子、草地、蓝天、白云、牛羊、河流等风景怀念,而是借风景,追溯西藏作为诗性国度的内在精神质地,历经苦难的追寻,抵达生命的自在和圆融。

  这是徐东想象西藏的目的所在,也是他写作的野心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故事的本身和小说的语言,在书中,故事的情节已然极度弱化,小说中的冲突、斗争近乎销声匿迹,生活的好与不好,灾难与幸运都不重要。不止于此,徐东打破了诗与小说的界限,语言干净,跳跃,又充满质朴的遐思。这可以视为徐东在创作上的一种实验,然而,在更深的方面来看,这样的故事和语言,是与小说中表现的风景与世界是绝妙相符的,咬字清晰、思路明确,刻画精致,叙述曲折,会打破这样的一个安静祥和的世界,像欧珠手中的石头,会阻碍灵魂和思想的升腾。

  在读完全书后的一个夜里,我做了一个梦,我梦见自己变成冈仁波齐和纳木那尼上的雪片,变成格列眼中的流动的云,变成罗布耳朵边带有色彩的风,变成其米眼中飞奔的马腿骨,更变成跟扎西一起对话的坚硬的石头。我藏在风景中,藉此看见了世界。

  《藏·世界》读后感(三):遥远与切近

  1、遥远的是空间,切近的是心灵

  读完徐东的短篇小说集《藏•世界》,我的第一反应是对徐东的经历产生了怀疑:仅仅在西藏生活了三年的他,何以能够如此切近这片辽阔西域的“系在皮绳结上的魂”?在他单纯得近乎透明的文字里,没有外来者一贯的猎奇眼光,没有一惊一乍的故作神秘,没有对“故事”的深度迷恋,甚至没有了“写小说”的自我意识——一切仿佛天成,仿佛信手拈来,有如“松间明月照,清泉石上流”,明暗相间、张弛有度,这是写作者完全进入自在自为状态之下的、一次极其完美的书写之旅。需要怎样的积累和沉淀,方可获取如此饱满而又日常的书写?

  随即我又释然:心灵世界的秘密、创造的秘密原本并不取决于物质空间的远近,入骨的体验也并非依赖时间的长短。或许,在写作《藏•世界》的许多个瞬间,西藏和徐东的心灵之间,产生了某种秘密的“共振”,建立起了某种绝佳的“同构”。

  2、吃石头的羊

  《独臂的扎西》的开头如同一首忧伤的抒情诗,又像一首绝望的咏叹调——大山守住一片天地,扎西守住一群羊,在阿爸留下的旧房子里,三十二岁的扎西不停地问询“天空中刮过的风,以及天空的鹰”:卓玛索娜,你在哪里?

  扎西十六岁上在赛马中失去了一条手臂,从此失去了“找对象”的机会和获得幸福的权利。三年前,“像风一样”来去无踪的卓玛索娜和他一起生活了半年,令他获得新生,令他感觉“那只丢失的胳膊又重新长到他的身上了”。其实,卓玛索娜不算漂亮,她的眼睛一只大一只小,“那只小的眼睛看上去就像一条缝”,但扎西认为:“小眼睛看到的风景啊,不比那些大眼睛看到的风景差;你的牙齿很白,会发光;你的脸,就像太阳!”可是,有一天,卓玛索娜不辞而别,他长在心里的那条手臂再一次丢失。羊贩子空多达娃谎称,他从南飞的大雁那里得到消息:卓玛索娜在北京。他劝扎西卖掉羊群,去北京找她。但是扎西并未听从,他说:“一个人天亮了以后就走了,总是有她的原因吧!”

  这是何等的卑微,又是何等的开通!扎西虽然极其渴望卓玛索娜回到他的身边,但他更忧愁的是:“如果卓玛索娜像石头掉进水里,什么时候才能变成光滑的鹅卵石呢?”

  3、在暗处飞翔

  “神山与圣湖的儿子”欧珠整天蹲在墙根晒太阳,他不仅什么也不做,连说话的兴趣也没有。因为,比起神山和圣湖,人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他明白自己的渺小;还因为,“我怕我一说话,世界就变了……我一说话的话,有些事物就要被惊动了”。欧珠手握“有重量”的石头,以免心里的想法把他“带起来飞到天上去”,石头在他温柔的摩挲之下变得光滑洁净。欧珠的眼睛半睁半闭,但是他的心快要睡着了,“心快要睡着的时候,心里的一切事物都放松了,自由了”。欧珠边晒太阳边想,他的梦也许不会被太阳晒干变成现实,但是只要他继续想下去,结实的现实世界至少会变软。欧珠不干活,妻子梅朵就把里里外外的活全干了;梅朵干不完的,就由他们的十六岁的儿子吉次和十三岁的女儿尼次来做。欧珠感觉自己已经附身在别人身上,孩子们赶着牛羊去吃草,他也跟着去了;虽然孩子们没有跟他说话,可是他知道他们是有话要对他说的。皮毛贩子次仁劝欧珠摆个摊卖点东西,哪怕卖石头也行,这样多少可以有点收入,但是欧珠告诉他:“我心里的东西是搬不到地面上的,也不会有人出钱买”。欧珠虽然什么也没做,但是,他“守住了时间”。就连妻子与人通奸,他也没有生气,因为,“该发生的事情谁又能阻止呢?”欧珠生活在想象的世界里,世界便在他的想象里飞翔……傻瓜欧珠,石头一样的欧珠,他的“远方”究竟有些什么?

  “有路的地方,顺着路走;没路的地方,顺着草走;没有草的地方,顺着石头走……远方,我感觉到了……”

  《欧珠的远方》,诗一般的语言、诗一般的题旨之下,带给读者诗一般的怅惘和忧伤。欧珠的与众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徐东的笔下,呈现出了一种原始而淳朴、单纯而执着的力量。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远方”,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飞翔的渴望。

  4、时光的河流

  读《藏•世界》里的十七个短篇,时时被徐东的文字所深深打动。他的小说里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的气韵,有一种深沉、悠长、缓慢的格调,同时,他的每一行文字又都打上了自己独特的印记:于深沉中充满了温暖,于悠长中注入了灵动,于缓慢中挥洒着轻逸,人的遭际、人的命运是他关注的焦点,山川大地、时光、河流、冰雪、草地……这些亘古不变的事物引领他的目光,无论是昆山达杰、卓玛索娜和他们失明的儿子吉桑龙次在暴风雪里向往的,那“画着上弦月的门,用黄金铺成的路、碧玉一样的草地和银子一般的河流、图画一样的村庄和树林”(《净土》),还是照彻了西光达娃梦中思念的月光(《西光达娃的月亮》);无论是桑娜眼里那一朵朵由格列变身的白云(《格列的天空》),还是强巴和那头与他朝夕相处、倾心交流的牦牛(《转山》);无论是那条从贡布达娃“生命中流过”、因而使他再也无所畏惧的河流(《河流的方向》),还是被西多的飞刀砍得纷纷坠落的时光(《贡加贡的时光》),一切都带着神性,在澄澈透明的、广大的天地间,我们跟随着徐东的文字,与他的人物一起,肉身纷落、灵魂擢升……

  《藏·世界》读后感(四):成人的世界已无神话

  每当随着蜂拥的人群向地铁冲刺时,我都会顺便看看周围那一张张紧张、麻木和充满生存艰辛的脸庞。有时我会感叹自己在现实世界里如此之随波逐流和如此艰辛无奈。所以当我阅读徐东新书《藏.世界》时,我的内心充满着惶恐和疑问:“人世真有天堂吗?成人的世界也有童话吗?”

  作为徐东的好友,在读完他的新书《藏.世界》之后我非常吃惊,因为徐东描绘小说的方式与别人迥然不同,他几乎没有费笔墨去描绘西藏的旖旎风景,也没有刻意把西藏形容成一个世外桃源或人世天堂。他只是娓娓道来般地讲故事,以诗歌的语言和情景描绘和刻画出其内心世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锋利的思想。

  《藏.世界》有着小说通常的构造、情节和线索。在小说的处理上并没有什么出彩和高超的地方。徐东在处理小说的技巧上采用了“就像对某些事情一样,我们要有一种傻到底的耐心。”准确地说徐东是用大拙藏巧的处理方式来处理小说的。他的小说语言非常纯净,他用堪比神话的语言来讲述故事,造成一种亦真亦幻、似梦非梦的奇幻效果。记得前几年阅读《西藏生死书》,对西藏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对生与死的界定和看法所震撼,使我相信内心有笃定信仰的人可以穿越生与死的边界,将生死看作一件让心灵得以升华的事件。而这些年关于西藏的书籍、游记、画册和宣传片我已经看到非常之多,那些文字和图片让西藏在我心中失去了神秘和美好的本性。所以一般关于西藏的游记画册之类我是不读的。时间宝贵如我,需要用来求生存和阅读更深刻的东西。但是徐东的小说再次让我相信西藏真的是一个灵性的地方,是一个广袤的让人内心拥有无限度自由的天堂。

  准确地说徐东是深谙人性并凌驾在人性之上来刻画人物的,在他的小说中没有当代小说家那种深刻的悲悯和对苦难的刻画,他甚至不想反映现实世界里世俗的东西。当别人往苦难里狠挖和深挖的时候,徐东去描绘一个现实中没有的天堂世界。徐东这样写小说有意义吗?其真正的用心在哪里?在我看来徐东是不屑于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悲悯,在他的眼中人人都是弱者,又人人都是智者;每个人都有佛的悟性,都可以进行自我开悟。在他描绘的《藏.世界》里人人都心怀悲悯而又人人都自我悲悯。《欧珠的远方》里欧珠是一个大男人,却整日无所事事地晒太阳,发痴梦,靠妻子儿女干活来养家。这样一个在现实世界里是被人不屑的男人,在徐东的小说里却是被赞美的对象,最终还毅然去了远方寻梦。我相信徐东是折射了这个世界里那些无能又无奈的男人的内心世界:心里有梦却甘于现实,懒于行动。所以徐东给了他们画了一个神话般的梦想:无所事事的男人也能到达远方,也能逃避现实。欧珠应该说是另一种意义上的阿Q,在现实中这样的人物是很多的:“我们也想天天晒太阳做白日梦,然后就像欧珠一样到达了远方。”

  在徐东的小说里欧珠是一个疯子般的人物。更大的问题是徐东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疯子般的人物。格列能画出所有的现实的事物,但他画不出欧珠的远方,所以他也出走了,再也回不来。杰布感觉能打开一切事物的秘密,所以他本人就变得透明了。徐东说:“有点疯是正常的。”所以写这部小说集的作家必定也是有点疯狂的,因为他写的东西全是现实里没有的,或者是暗藏在地底下很深很深的幽暗隧道里的东西。简单地说就是我们看不到的或者感受不到的东西,被徐东捕捉到并被他以小说的形式描绘出来。

  天才都是有点疯狂的,所以徐东小说里描绘的世界是一个“疯狂美好”的世界,那人那事甚至那物都是超乎寻常的。我很赞同《藏.世界》里面的爱情观,爱情是美好的但应该是给予人更大自由的,是一种信仰,而不是针对具体某人的一种带着约束的爱,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很多人,也可以爱上已有爱人的人。在徐东的小说里爱情不是一种制度也不是一种桎梏,而是打开心灵境界的一把钥匙。想想在我们现实世界的爱情吧,那么多附加的条件和规则,那么多道德和制度的约束,想象这样的爱情都让人累,让人望而却步。所以徐东说:“爱也是需要修行的。”所以在徐东的小说里才有贡加贡宫这样的爱情异境。

  在《藏.世界》里出现的人物都有鲜明的特点:心怀善良,没有杂念和从不把人往坏处想。即使偶有心怀不善的人,自然会受到天谴,遭受到自然的惩罚。因为如此鲜明的特点构成了徐东小说的基质:成人般的神话。这样的世界只有小说里有,我现在怀疑在西藏到底有没有这样的世界?这样的世界藏在西藏的什么地方?抑或只是在徐东的精神世界里?“焚香除妄念,冰心去凡尘”,在徐东的小说里有一块石头,欧珠手里握着的,桑朵用石头摆出的门,其米弯腰拾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远方。这些石头是徐东的点金石,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石头。有时候我们活在世界上小心翼翼,需要抛弃内心的石头才能摒弃妄念。

  写到这里,我想通过《藏.世界》真正表达出的不是徐东的非凡才华,而是其本质是一个狂傲不羁的诗人。其在小说世界的天马行空和不按常理出牌,无异于一个诗人特有的特质:内心世界的自由拓宽了其思想的境界和高度,在徐东看似诗人特质的小说语言中又有着非凡的颠覆:对内心自我的突破及诗与小说的结合造就了一部风格独特和手法迥异的小说《藏.世界》。

  《藏·世界》读后感(五):远方

  徐东的小说集《藏•世界》,以神圣而美丽的西藏为背景,采用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色。文字清新,想象丰富,意境高远,令人耳目一新。

  这部小说集不追求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但灵性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笔下的天空、太阳、云朵、村庄、草场、雪山、河流、石头和树林,都是富有灵性和诗意的,构成了一幅幅诗情画意的立体画卷。情感真诚无邪,灵性如潮涌出,想象瑰丽奇伟。正如作者所说的,心里有诗的人,随便捡起一块石头都觉得有灵性。

  梦想是美好的向往,爱情是永恒的主题。这部西藏系列短篇小说集共有十七篇小说,以《欧珠的远方》为代表的八篇小说,写梦想和自由;以《罗布的风景》为代表的九篇小说,写爱情。一个个故事按照内在的逻辑排列,鱼贯而出,人物故事在景物的风景里流动,浑然一体。

  读《欧珠的远方》,其中“我怕我一说话,世界就变了”这一句话堪称经典,是神来之笔,奠定了整篇小说的基调。读《罗布的风景》,罗布的忠厚、次仁的阴险和拉姆的善良,个性鲜明,跃然纸上。故事的结局是次仁陷进沼泽、罗布和拉姆走到一起,正好验证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佛理,在潜移默化中弘扬真善美。读桑珠和桑堆都爱上吉娜的故事(《山坡上的桑珠》),让我想起沈从文《边城》里关于天保和傩送都爱着翠翠的故事。这两个故事,情节迥异,构思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因为篇幅有限,我在这里只着重说说自己阅读《欧珠的远方》的心得和体会,与喜欢这部小说集的读者朋友一起交流和分享。

  小说布局巧妙,暗暗埋下多处伏笔,从宏观到微观,循序渐进,并前后照应。欧珠要去远方,不是无缘无故,不是突发奇想,而是受以下四个因素影响。

  第一、有人取笑欧珠,说他一个大男人整天不干活,把那些活儿都让自己的老婆和儿子干了。这是欧珠所面临的社会舆论压力。

  第二、冬天很快就来了,很快就要下雪了。自然因素只是一个诱因,欧珠渐渐认识到自己需要改变一下了,改变那种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蹲在墙根下晒太阳。

  第三、欧珠想要格列画一幅画,画一画他心中的远方,尽管格列技艺高超,但无法满足欧珠的愿望。欧珠的愿望受阻,对远方的渴望就更强烈了。

  第四、想喝点酒,便提前回家,意外碰上他妻子梅朵和皮毛贩子次仁亲嘴的尴尬场景。这一事件直接刺激了他,坚定了他要去远方的决心。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物的言行,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作者独具匠心,没有具体介绍欧珠所处的生活环境,而是巧妙地运用了侧面描写手法,多处写到“寺院的墙根底下”,实际上已经向读者表明了欧珠是受当地佛教文化熏陶的。西藏的雪山和圣湖,再融入悠久灿烂的佛教文化,赋予欧珠如此多的灵性。

  在这篇小说里多次提到“石头”,共有二十五处之多,引起我的注意。如果想象是风筝,石头就是牵引风筝的那一条长长的线。有线的风筝,既能自由飞翔,又不迷失方向。在小说的最后一段里,作者特意在“石头”前面加一个“有重量的”的词组来修饰,让想象不要偏离现实太远,使得欧珠去远方的故事既真实可信,又富有传奇色彩。

  如果一定要鸡蛋里挑骨头,找出美中不足之处,我觉得欧珠的外在形象尚未充分展现出来。也许是为了突出欧珠精神层面的内在形象,作者刻意抽象化,因为“自己的存在可以隐到别人的身上”。

  作者所写的远方,远方也许一无所有,也许无所不有。远方是一个朦胧的概念,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它到底是什么,这样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心中有梦想的人,都会有他自己的远方。把梦想和追求,化作欧珠心中的远方,寄托了作者心中的期待。欧珠在下雪的冬天里出发去远方,正是要告诉读者一个道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读完《藏•世界》,掩卷沉思,意犹未尽。我没去过西藏,但在我的心里,已经有一个圣洁美丽的西藏了。昨晚做了一个美丽的梦,梦见自己蹲在那寺院的墙根下,吃糌粑,喝酥油茶,晒着太阳,摸着石头,想着远方......

  《藏·世界》读后感(六):自省人生

  常常有人说,西藏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可是,我想说,虽然我没有机会去到那里,我宁愿相信西藏,是距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因为,可以把自己放空,把都市里每日的忙忙碌碌打包扔给都市,听着一首轻缓的小歌,在西藏的云里山间去慢走、闲逛、走天路、晒太阳。因为地高天高,可以看到最清澈的蓝天;因为高处不胜寒,精神的意志打败身体的极限;因为天生地养,经幡和经筒里是朝圣者的信仰。看过很多藏民故事,他们的故事里有太多神话和神灵,让人想要探究,却只能旁观。藏民心有神灵,而都市中的人们早已忘记幼年时从老辈人传下来的神话,只有信佛的人心中才能见到佛。欧珠是这样的,达娃也是这样的。藏民以敬畏之心关照世界,所以藏民纯粹,而都市人早已在日复一日的忙碌中对自然变得毫无敬畏之心,也没有信仰。这种不同,只有去了西藏、与藏民比较之后,才会懂得。

  《藏•世界》给予读者的是几则小故事、作者的感悟,同时也会让人反省人生。

  《藏·世界》读后感(七):改变从内心开始

  《藏•世界》的故事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欧珠和达娃。欧珠安然自在,他说“我怕一说话,这世界就变了。”达娃因为内心里一直有拉姆唱歌,那歌声使他流浪寻找拉姆,两个有情人相互寻找,却在二人都变老时才找到彼此。但拉姆的歌声唱回了过去。有谁会想到爱情会使他们年轻呢?欧珠和达娃身上具有都市人没有的智慧和信仰。欧珠说的远方,在哪里?达娃与拉姆的爱情又是多么玄幻!初看起来,这些故事里的人,想去远方就去,连爱情都可以因为歌声而存在而延续,人在爱情里竟会变得年轻。如果不懂,就把故事当做神话吧

  人的心境,是很奇特的东西。向往西藏的人,多多少少都会有逃避或者放空的情绪在鼓动着,就会让都市人踏上一段说走就走的旅程。一个同学某一天说好烦,想去西藏,但当天的票没有了,她悻悻地从火车站回到了宿舍。本以为就没有然后了,但后来听说这个姑娘第二天起早买了火车票,就那么去了西藏。没有准备,没有多余的招呼,遵从内心的选择就去了。都市人的决心往往只在这种奇事里才会显得豪放。其他时候,为了租金、票子、面子、里子,带着忙碌和虚情假意地过活。然后青春小鸟一去不复返,老年之后在摇椅上回想庸碌的人生,感叹人活一世,受制于生活的艰辛。多少辈的人,都是这样过来了,但是也有人愿意选择浪迹天涯,不为规则而活。但是假如不在西藏,而可以有在西藏的平和心态,那不去也可以。现在的人们,过多的把去西藏当做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活动,就好像去了西藏就是重生似的。我不知道去过西藏的人,归来后会有多少感慨?对西藏的印象会不会一直刻在脑海里?对西藏的记忆,会不会只是从照片里的蓝天和异域风情?我想说的是,不管去不去西藏,你还是你,他还是他,所期冀的改变只能从人的内心开始。

本文作者的文集给他/她留言我也要发表文章

本文来源:http://www.anne5.com/news/335782/

相关阅读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600字精选四篇
  •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日常的小随笔600字(合集4篇)
  •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生日唯美散文随笔【3篇】
  •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班主任随笔1000字范文(精选五篇)
  •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日常生活随笔800字范文(通用4篇)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随笔1000字【六篇】
  •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生活随笔600字平常叙事精选三篇
  •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生活小事随笔600字精选5篇
为您推荐
  •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
    历史,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可改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教育教学随笔锦集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
    廉洁,汉语词语,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伟大的诗人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尔未沫。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
    随笔,顾名思义:随笔一记,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过去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幼小衔接教育随笔(合集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
    随笔(essay),即随手笔录,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散文的一个分支,也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幼儿园小班教育随笔范文(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随笔精选7篇,仅供参
  •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
    廉洁教育进校园,有利于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4年廉洁从教服务学生教育随笔集合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
    教育随笔的写作是教师进行教育艺术、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总结的良好形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教师教学反思随笔汇编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
    教育(jiàoyù),汉语词语,狭义上指专门组织的学校教育,广义上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的教育故事随笔初中四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
    “笔记”是中国古代记录史学的一种文体。意谓随笔记录之言,属野史类史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理想国--读书随笔10000字锦集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
    散文的一种,随手笔录,不拘一格,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为其特色,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员工随笔文章【汇编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